法律上的責任的詞語
法律責任是指因違反了法定義務或契約義務,或不當行使法律權利、權力所產生的,由行為人承擔的不利後果。就其性質而言,法律關系可以分為法律上的功利關系和法律上的道義關系,與此相適應,法律責任方式也可以分為補償性方式和制裁性方式。
定義
法律責任是由特定法律事實所引起的對損害予以補償、強制履行或接受懲罰的特殊 法律責任
義務,亦由於違反第一性義務而引起的第二性義務。
法律責任的特點
(1)法律責任首先表示一種因違反法律上的義務(包括違約等)關系而形成的責任關系,它是以法律義務的存在為前提的。
(2)法律責任還表示為一種責任方式,即承擔不利後果。
(3)法律責任具有內在邏輯性,即存在前因與後果的邏輯關系。
(4)法律責任的追究是由國家強制力實施或者潛在保證的。
法律責任的分類
根據違法行為所違反的法律的性質,可以把法律責任分為民事責任、行政責任、經濟法責任、刑事責任、違憲責任和國家賠償責任。
1.民事責任是指由於違反民事法律、違約或者由於民法規定所應承擔的一種法律責任。
2.刑事責任是指行為人因其犯罪行為所必須承受的,由司法機關代表國家所確定的否定性法律後果。
3.行政責任是指因違反行政法規定或因行政法規定而應承擔的法律責任。
4.違憲責任是指由於有關國家機關制定的某種法律和法規、規章,或有關國家機關、社會組織或公民從事了與憲法規定相抵觸的活動而產生的法律責任。
5.國家賠償責任是指在國家機關行使公權力時由於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違法行使職權所引起的由國家作為承擔主體的賠償責任。
根據主觀過錯在法律責任中的地位,可以把法律分為過錯責任,無過錯責任和公平責任.
根據行為主體的名義,分為職務責任和個人責任。
根據責任承擔的內容可以分為財產責任和非財產責任。
法律責任的構成
法律責任的構成要件是指構成法律責任必須具備的各種條件或必須符合的標准,它是國家機關要求行為人承擔法律責任時進行分析、判斷的標准。根據違法行為的一般特點,我們把法律責任的構成要件概括為:主體、過錯、違法行為、損害事實和因果關系五個方面。
1.主體。法律責任主體,是指違法主體或者承擔法律責任的主體。責任主體不完全等同於違法主體。
2.過錯。過錯即承擔法律責任的主觀故意或者過失。
3.違法行為。違法行為是指違反法律所規定的義務、超越權利的界限行使權利以及侵權行為的總稱,一般認為違法行為包括犯罪行為和一般違法行為。
4.損害事實。損害事實即受到的損失和傷害的事實,包括對人身、對財產、對精神(或者三方面兼有的)的損失和傷害。
5.因果關系。因果關系即行為與損害之間的因果關系,它是存在於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的各種因果關系的特殊形式。
B. 急求法律方面的詞彙
才看到,時間是不是過了?但是還是回答一下吧:
Leave 許可
Leave這個詞一般解作「離去」,但法律上則用作為法庭的許可,例:It is necessary to seek the Court』s leave to file a document out of time. 時限過後,必須得到法庭的許可才可以將文件存檔。
Lien 留置權
這是扣留他人財物的權利,一般用作為還款的保證,或者作為還款的交換。
Limitation period 時限
民事申索案件,一般都有一個指定的時限,時限過後,必須要得到法庭的特別批准,才可以進行有關的申索或者程序。一般的合約糾紛時限為6年,但涉及契約的糾紛則有12年時限,雇員工傷索償的時限是由意外發生日起的兩年內進行,而其它受傷索償的時限則有3年。
Liquidated damages 定額賠償
民事訴訟中原告所申索的賠償是一個指定的數額,當被告收到了傳票後,如果他照該指定賠償額付款給原告,原告便再沒有申索的理據,案件也就因此而完結。
Listing 案件排期
案件發展至進行審訊的階段,便可以向法庭申請將案件排期審訊,案件可以在固定名冊中排期,也可以在浮動名冊中排期。
Maintenance 供養,贍養費
一個人向另一個人提供經濟給予的行為,稱為供養。而在家事法上,對子女配偶提供的生活費用,稱為贍養費。
Merits 法律理據
訴訟案件中的事實,致令原告作為提出控訴的法律依據,或者作為被告抗辯的理由。
Mesne profits 代租金
租客不依期繳交租金,業主可以就租客的違約行為取消有關的租約,追討拖欠的租金,如果租客在業主取消租約後,仍然佔用有關樓宇,業主可以追討相等於租金數額的代租金,作為租客非法佔用樓宇的賠償。
Misappropriation 挪用
未經物主同意,擅自取用他人的對象或金錢的行為,如果有證據顯示挪用者有意永久佔有該對象,則挪用者的行為屬於盜竊。
Mitigation 請求輕判,減低
1. 刑事案中的被告請求法庭輕判其罪行,法庭會視乎被告是否有犯罪記錄,家庭背景,是否對所犯罪行表示悔意等而作出適量的判刑。
2. 在索償的民事訴訟中,雖然被告有責任賠償原告的損失,但原告也有責任將損失減低。
Natural child 親生子女
natural child泛指親生子女,但可以是婚生(legitimate)又或是非婚生的(illegitimate)。
Negligence 疏忽、怠慢
這個字很多時用在專業人仕身上,主要針對專業人仕並沒有根據他們的專業操守、行為,而作出適當的做法,至使他們的客戶因此而蒙受損失。
Next friend 訴訟保護人
有這個保護人出現,主要是因為訴訟人為未成年人或是病人,而需要由這個訴訟保護人來代表。
Nolle presequi 不起訴
enters a nolle prosequi即提出中止起訴,是原告人對被告人的承諾,中止對被告人的起訴。有別於民事案件,在刑事案件中,就算律政司提出中止起訴,並不等同被告不會因同一罪名而再受撿控。
Non est factum 這不是我所簽署的
Non est factum很多時候是作為被告的辯詞,聲稱被告沒有簽署文件,又或被告簽署文件的時候並不知道文件的內容,所以non est factum的英文解釋是it is not my deed。
Notice to quit 遷出通知書
在業主與租客的關繫上,無論任何一方均可將通知書派送對方,作為中止租約的通知。但根據《業主與租客(綜合)條例》所例明,業主派送給租客的通知,一定要受條例內的時間限制。而租客的遷出通知書亦不可以用作中途中止租約,除非相方同意或租約有條款列明。
Nullity of Marriage 判決婚姻無效
在法例上的某些規限,以判決婚姻無效,這個判決,可以是男方的性無能又或女方自結婚以來一直以理由拒絕與男方相好。若法庭判決婚姻無效,雙方的婚姻情況便屬於未婚,而不是離婚。
Obiter dictum 法官裁判時發表之附帶意見
是法官判案時所發表的一些附帶的意見,不會影響案件的最後判決。
Official Receiver 破產清判官
是政府的一個職位。專責處理破產或公司清盤事宜。其辦公室處於香港金鍾道政府合署十樓。
Onus of proof 舉證責任
詳情可見Burden of Proof。
Open Contract 條件未完全的合約
合約的訂立,有很多組成的部份,除了基本的合約訂立人、合約年期、合約模式及雙方責任等,但若合約缺少了例如雙方執行的時間等,便可以稱為未完全的合約
Order of discharge 解除破產令
根據現行法例,若個人被法庭裁定破產,他需要面對破產後的種種限制,包括不可以出任公司董事、不可以涉及公司管理、不可以向別人借貸而不透露自己破產的身份等等。若破產後得到法庭獲准頒發解除破產令,個人便可回復自由身。
Ordinary resolution 普通決議
普通決議是指一般公司會議時,以超過一半投票人所同意的議決,這樣的決議有別於extraordinary resolution (非常決議)及special resolution (特別決議)。
Overruling 推翻
即高層法院對低層法院判案決定的推翻,這個可以是上訴庭對一審法院判決的推翻,又或是最終法院對上訴庭判案的推翻。
Pardon 赦免
指犯人透過赦免而被撤銷判罪或判刑,而當犯人被赦免後,他不可以再次因同一案件再被定罪。
Partial intestacy 部份無遺囑繼承
指死者在遺囑內,並未完全包括死者所有的遺產。例如死者在遺囑內只提及物業、現金(包括銀行存款)的處理,實質死者還有股票及其它珠寶手飾並未在遺囑提及,因此,這些未提及的遺產便需要根據無遺囑繼承法處理。
Personal service 專人送達
由送達人員親身將法庭或律師樓文件交到收文件人手上。在某些情況下,法庭或法例上可能會要求特別的送達方式,專人送達是其中一種,另外可能是用掛號郵件方式或由登廣告的方法。
Personam 對人
與rem對物相對。是拉丁語,指對人或與人有關的。
Petition 請求
在法律上,一個Petition可以是離婚的請求,亦可以是破產的請求,是以一個請求狀的形式帶出的。
Physical possession 實體佔有
Physical possession有別於其它的possession,因為若對象是在一個人的實體佔有,即表示那人手上真正佔有該對象。不過,實體佔有並不等於對象的擁有權。例如買家向賣家訂貨,賣家已將對象特別與其它貨物分割開,而買家已將所有金額支付,那麼賣家雖然仍實體佔有該對象,但他並非對象的擁有者。
Plaintiff 原告
通常在訴訟過程中,向被告人發出告票的一方為原告,原告可以是個人或是法團,亦可以是政府。
Possessory title 土地佔有權
這個土地佔有權,並沒有任何契據所支持,主要因為佔用人已將物業佔有了一段長時間,而並沒有人提出反對的話,佔有人便可因此而將土地注冊,成為土地的注冊擁有人。
Power of Attorney 委託書
以契約形成,將個人的某些權力,委派於他人身上。最常見的是用於物業管理上,例如業主已移民外國,業主在港的物業,他委派一個可信的人替他管理,亦可以透過委託書要求受委託人替他將物業出租或出售。
Pre-emption 先買
Pre-emption最常出現在有限公司的股權買賣內,因為很多時在公司的章程內會規定,若公司的股東要將手上持有公司的股份出讓,就必須要先買給現有的股東,這個情況主要防止有外來的人仕介入公司的業務內。
Premium 補地價
補地價廣泛應用在香港的新界土地轉讓上或房屋署的居者有其屋計劃內。若賣家要將這些業賣出,他必須將物業先補地價,拿到補地價紙後,才可將物業賣出,現時買賣情況,亦可以容許賣方收到買方的樓款才補地價。
Presumption of death 推定死亡
香港法例,若配偶失蹤達七年或以上時間,在世的配偶可以向法庭申請,推定失蹤配偶已死亡。若法庭頒下命令,在世配偶便可處理失蹤配偶的遺產。
Prohibition Order 禁制令
禁制令常見於債權人向債務人所發出,債權人必須令法庭滿意債務人是有意圖逃避法律責任,並會逃離香港,故便發出禁制令禁止債務人出境。
Quantum 賠償金額
在民事訴訟中,特別是一些個人受傷賠償的案件,很多時候,被告都會承應責任,但至於責任要負多少來制定一個賠償金額便是這個Quantum的問題。
Question of fact 事實問題
完全由事實為根據,與法律無關,須經由法庭所判決。例如在強奸案中,受害人指被被告強奸,而被告則指出性行為乃經受害人同意,所以這案件的事實問題是有性行為發生,但至於有沒有強奸就涉及法律問題。
Question of Law 法律問題
若果裁斷是根據事實問題而作出,除非有很特別的情況,否則很難可以從上訴法庭推審下級法庭的裁斷。但法律問題就不同,訴訟當事人一般都可以就法律問題提出上訴。
Quilt enjoyment 平靜享受的權利
平靜享受的權利,一般出現於租約內,就算租約內沒有明顯條款規定業主要提供一平靜享受的環境,這個權利都可以作為一般租務住客的隱含條款。
Reckless driving 魯莽駕駛
魯莽駕駛有別於不小心駕駛(careless driving),魯莽駕駛的情況比較嚴重,包括傷人及損毀財物等,刑罰比不小心駕駛重。
Reconciliation 和解
通常出現於離婚案件中,當當事人委託律師辦理離婚時,律師通常會簽署一份和解書,表明律師責任只在替當事人辦理離婚的申請,但沒有向當事人提出和解的意見。
Redemption 贖回
在樓宇按揭中,若借貸方打算將樓宇買出,他一定要先將樓宇從銀行手中贖回,由於香港的樓宇買賣相當頻繁,通常很少機會會先贖樓後賣出,大部份情況都是贖樓與賣出在同一天進行。
Refresher fee 大律師上庭之額外費用
大律師上庭前,通常會與當事人議定一個refresher fee即第一天上庭後的以後每天的費用。
Registered office 注冊地址
注冊地址是指有限公司在公司注冊處內所登記的地址。注冊地址在法律上有相當大的意義,因為根據公司法規定,若法律和司法文件送達到公司注冊地址,這個送達便可以算是完成,除非有其它理由支持收件人沒有收到文件的原因。
Relief 法律補救方法
指民事上要求法庭提供補救方法。例如在收樓令發出之後,租客只要有充份的理由,要求法庭暫停或延遲收樓,最常見是租客立即交付欠交的所有租金,收樓令便可以即可暫停。
Remand 還押
在刑事案件中,疑犯還押監房並另定一日子再進行審理。不過法庭亦可就個別需要而准許疑犯保釋外出,等候審訊日子。
Remote 間接
若果我們說一件事件的發生比較remote,即其發生的可能性相當低,幾乎低至零。
Requisition 查詢
在物業交易中,買方的律師其中一項責任,是要確保業權妥當,所以他有義務就賣家所提供的業權契據文件等提出查詢。這個查詢過程相當重要,因為若果經這個程序而發現業權有任何問題,買家可以以此作為踢契的根據。
Restraint of trade 限制從業
限制從業的情況,主要出現在僱傭關繫上。很多時候,僱主會在僱傭合約上加上條款,限制雇員在離職以後,往別處地方工作或限制雇員在某特定時間內為其它僱主工作。這些限制有可能因地域或時間長短等而被法庭裁定無效。
Rule of law 憲法精神
指任何人均需要依據憲法的精神來辦事。
Seal 印章
在任何契約上,加上印章表明契約的真確和有效。在物業買賣上,一個有效的交易,法例要求契據是要「Sign seal and deliver」即需要簽名、印章及送達,才是有效的一個交易。
Secondary evidence 代替性證據
在交易上若原本的合約已遺失,不能證明曾有限制及保障雙方的證明時,法庭很多時均會依賴這些所謂代替性證據。這些證據可以是雙方來往的書信,雙方曾簽訂的其它文件,以證明雙方的合約意圖。
Severance payments 遣散費
雇員若為僱主根據連續性合約工作滿24個月,因裁員而遭解僱或被停工,便可享有遣散費。遣散費的計算方法,可參考法律常識版。
Sine die 無期
通常案件被無期押後,「adjourned sine die」即法庭沒有制定一個押後的日子,除非一方將文件再整理好,再要求排期聆訊為止。
Slander 短暫形式的毀謗
這些毀謗的行為是口頭形式的,但並不是透過傳播媒介而發出,對針對的人形成短暫的毀謗性影響。
Smuggling 走私
指走私偷運對象進入本港,目的在逃避要繳付進口稅的責任。
Specific performance 強制履行
對於合約違約一方對另外一方的一種補償方法。若遵守一方已履行合約所要求的,他可以要求法庭頒一個強制履行令,強制違約一方要根據合約的條款進行。若在樓宇買賣的交易上,強制履行便要雙方履行必買必賣的條款。
Statement of affairs 資產負債狀況說明書
在破產申請上,破產人需要填寫一份Statement of affairs,用以列出所有債權人的資料及所欠的債項,詳情可參考法律常識版破產的部份。
Sub-letting 分租
雖然在商業交易上,很多時樓宇均有分租的情況出現,但大多數的租務合約均有明文規定,不容許租客將樓宇分租,所以在租客決定將樓宇分租之前,最好先看清楚合約條款,避免日後與業主的訴訟。
Sub-rogation 代位
最常出現在保險的案件。例如普通交通意外,若車主已買了保險,保險公司便會代替車主的位置去提出訴訟或向受傷的一方作出賠償。
Tenant in common 分權共有人
是物業業權擁有的其中一種形式。有別於聯權擁有的長命契形式,各人所擁有的均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並不會因其中一方逝世而令物業歸於另一方。所以若找到買家, 分權共有人可以隨時買出自己擁有物業的部份。
Tomlin order 湯林命令
和解令的一種。主要在民事訴訟中,雙方達至一和解協議,並將雙方要履行的職責,附於附表中。但這個命令只是暫停訴訟的執行,若有一方不依據命令的行為而執行,另一方可向法庭申請恢復先前的訴訟。
Tracing 追查
若物主的對象被人盜去或用不正當的手段騙去,對象其後被人變賣,而買方亦清楚這對象從不正當的方法取得,物主是可以追查對象及起回不法取去對象變賣後所得的財產。
Training centre 教導所
為拘留年齡在14-21歲之間的少年罪犯的地方,少年罪犯在教導所所受的刑罰,一般比勞役中心為輕,教導所主要提供一個職業訓練予少年,視乎個別情況,拘留年期大約為十八個月至三年不等。
Trespass 侵越
若沒有任何批准而擅自進入別人的地方是一個侵越的行為,若用之於個人身上,可以指非法禁錮或毆打他人的行為。
Trust 信託
在現今的商業社會,很多人均會成立一個信託基金,用以管理個人的財產。但另一方面在法律上,這個信託可以有很多重意義,例如在物業擁有上,土地注冊處上的名稱可以是一個人,但實際上這個人只是一個信託單位,為一個或多個人之名擁有物業。在這種情況,擁有人通常會要求受託人簽署一份文件,以證明這個受託之安排。
Unascertained goods 未經確定的貨物
在貨物買賣的交易上,買方要求賣方提供例如十件貨物,但這十件貨物與其它賣方的貨物完全一樣,而賣方亦未就買方這個要求,而將這十件貨物與其它對象分開,所以這十件貨物可以說是一未經確定的貨物。這個名詞的作用是,若不幸貨物在賣家貨倉時被火燒毀,由於貨物未經確定為買家的貨物,故若有任何損失都會歸賣家負擔。
Undertaking 承諾
是一種自願承擔的承諾,在法律上可以用於很多層面,例如樓宇買賣將要完成,而賣家還欠數份契據未能趕及在交易前交到買家律師手上,通常賣家律師會給買家律師一個undertaking,在交易完成後的若干時間會將契據送上。另外在離婚訴訟上,若得到撫養權的一方希望帶子女到外國讀書,除了他要得到對方的允許外,法庭亦會要求得到撫養權的一方給予一個undertaking,承諾若有需要,會將子女帶回香港。
Une influence 不正當的施壓
是一個阻止或防礙個人作出獨立思考而作出決定的行為,最常見用於夫婦關繫上,妻子因受到丈夫的不正當施壓而向銀行大量借貸最後無法償還。
Unsecured 沒有擔保
在破產管理上,債權人可以分為有擔保與沒有擔保的債權人,有擔保的明顯是有對象給債權人作抵押的,例如樓宇按揭便歸於這類。而沒有擔保便是其它的債項,例如信用咭欠債等,在任何情況下,有擔保債項一定比沒有擔保債項有保障。
Vacant possession 交吉的地產
在樓宇買賣交易中,除非連租約出售的物業,否則合約內必訂明物業必須交吉予買方,如果到交易日期,發覺樓宇仍有人居住,賣方便因沒有交吉地產而作毀約論。
Verdict 裁決
指法官就案件所作出的最後決定。若果有陪審團的話,裁決將會由陪審團作出。
Vicarious liability 因他的作為的責任
若雇員在為僱主工作時所犯下的法律責任,其僱主亦需要為這事件負責,例如雇員受雇於車房工作,他需要將車泊好,但不幸地雇員將車撞毀,僱主亦要負上責任。
Void 法律在無效
例如雙方簽訂合約買賣一件貨物,但其實根本上就未會有這件貨件存在,那麼這合約便可稱為一無效合約。
Voir dire 獨立聆訊
主要用於刑事案件人,聆訊被告人向執法人員所作的口供是否可信,並出於自願的。
Voluntary disposition 無償處理財產
在破產案件中,若債務人發現破產人在破產前蓄意將財產無償轉讓予他人,來逃避破產責任,債務人可以要求將已轉讓財產與其它破產財物一並處理。
Ward of court 受法庭保護
若法庭發覺未成年人或因其身體的缺陷而需要法庭保護,法庭會頒令照顧這些人或會安排社會福利處或其它監護人代為照顧。
Warranty 保證
在合約的條款中,很多時會有一保證條款,由賣方向買方提供貨物質素的保證。但亦有很多情況下,賣方亦清楚列明不會為賣出的貨物提供任何情度上的保證, 所以在簽定合約時, 這些條款一定要仔細查閱.
Will 遺囑
在世人士為自己死後的財務及各項安排預先簽定一份俗稱所謂平安紙的文件。詳情請參閱法律常識版。
Wounding 傷人
刑事案件,以受傷的情況及傷人的意圖而分開為傷人17、19、30及40,而以數目最細的傷人罪行為最嚴重罪行。
Writ of fieri facias 抄封令
很多時會與取回物業令狀一起申請,主要是執達吏在收回物業時,一並會將在物業內的對象扣押,若有需要,便會將對象拍賣以用作償還所欠的債項。
Writ of possession 取回物業令狀
這個令狀主要用於取回租出後的物業。在樓宇出租後,若租客欠租而業主欲取回物業,但他不可以隨便開門入屋取回物業,他必須經過法庭程序而將物業取回。當然若租客肯自動簽回一份退租書,這個步驟便可省回,亦可節省費用。
C. 形容法律的詞語
執法如山;法律無情;法不容情;法外開恩;網開一面;
鐵面無私;罪大惡極;罪惡滔天;磬竹難書;罪不致死;
罪刑法定;罪責一致;法網難逃;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身陷囹圄;牢獄之災;鋃鐺入獄;改過自新;法不責眾
D. 有關於責任的優美語句
責任
zé rèn
①[ty;responsibility]∶應盡的義務;分內應做的事
校長的責任
②[blame]∶應承擔的過失
推卸責任
責任:通常在兩個意義上使用。一是指分內應做的事,如職責、盡責任、崗位責任等。二是指沒有做好分內的事,而應承擔的不利後果或強制性義務。
[編輯本段]責任的內涵
責任是分內應做的事情。也就是承擔應當承擔的任務,完成應當完成的使命,做好應當做好的工作。責任感是衡量一個人精神素質的重要指標。責任和自由是對應的概念,責任事實上--雖然不是時間上--以自由為前提,而自由只能存在於責任之中。責任是唯獨存在於上帝和鄰舍的約束中的人的自由。
負責任的人在自身的自由中行動。除了他的行為和他本人以外,再沒有別的能夠支持他,減輕他的負擔,這個事實就是自由的證據。負責任的行動發生在義務中,這義務給予他自由,給予他完全的自由。同時,負責任的行動完全發生在相對性的區域內,發生在無數視角里,每一種特定的現象都在其中出現。
社會在發展,責任內涵也在不斷發展,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賦予責任日益豐富的時代內容。負責任的大國,負責任的政府,負責任的的公民——中國以更加鮮明地形象呈現在世界面前。
責任能力簡單地說就是指一個人對其違法行為承擔責任的能力。不同的法律部門對責任能力的定義也是不同的。民事責任能力指民事主體據以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的法律地位或法律資格。刑事責任能力是指行為人能夠正確認識自己的行為性質、意義、作用和後果,並能依據這種認識而自覺地選擇和控制自己的行為,從而對自己所實施的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會行為承擔刑事責任的能力。
[編輯本段]詞語解釋
1.使人擔當起某種職務和職責。《新唐書·王珪薛收等傳贊》:「觀 太宗 之責任也,謀斯從,言斯聽,才斯奮,洞然不疑。」《元史·武宗紀一》:「是以責任股肱耳目大臣,思所以盡瘁贊襄嘉猶,朝夕入告,朕命惟允,庶事克諧。」《續資治通鑒·宋英宗治平三年》:「陛下能責任將帥,令疆埸無事,即天下幸甚。」
2.謂分內應做的事。 宋 司馬光 《諫西征疏》:「所愧者聖恩深厚,責任至重。」 清 李漁 《玉搔頭·止兵》:「曾與老爺當面說過,內患不除,是老爺的責任。」 高曉聲 《揀珍珠》:「她是婦女主任,本大隊姑娘的思想問題,有責任做些工作。」
3.做不好分內應做的事,因而應該承擔的過失。 陳登科 《風雷》第一部第五九章:「俺 黃泥鄉 ,戴上這么一頂落後的帽子,你們全沒有責任哪?」如:追究責任。
[編輯本段]社會意義
責任是一種職責或任務。它伴隨著人類社會的出現而出現,有社會就有責任,身處社會的個體成員必須遵守的規則和條文,帶有強制性。責任有個人的責任和集體的責任。個人的責任指一個完全具備行為能力的人(成年人)所必需去履行的、職責。集體的責任指一個集體必須去承擔的一種職責。責任的追究一般以法律有明文規定的為准。
例如:個人的責任,國家的責任,單位的責任,道德的責任等。
[編輯本段]第19個世界艾滋病日主題
2006年12月1日是第19個世界艾滋病日主題被確定為「責任」,其宣傳口號是「遏制艾滋、履行承諾」。主題旨在強調世界各國領導人有責任履行為防治艾滋病作出的承諾,並且號召公眾積極參與抗擊艾滋病的活動。 責任責任
責任的含義
1、責任指份內應做的事,即份內之事。如「制止違法犯罪是我們公安幹警的責任」,又如「我們應盡到做父母的責任」。這里責任的含義與義務的含義相同,表達義務的意思。
2、責任指導致未能做好份內之事的過錯或過失。如「對這件事的發生,我們大家都有責任」,又如」不掩飾責任是一個黨員的基本素質」。這里責任的含義是過錯。
3、責任指因未能做好份內之事所引發的不利後果。如「他違了法犯了罪就應當被追究責任」,又如「如果不負任何責任,這樣的處罰又有什麼意義」。這里責任的含義是不利後果。
法律責任的含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法律責任包括了法律義務,狹義的法律責任僅僅指違反了法律義務的後果。關於狹義的法律責任的含義,法理學界存在分歧。主要有以下幾種:(1)義務說。該說認為法律責任是由於違反第一性義務而引起的第二性義務。[1]該說缺陷是不能形象地突出法律責任的本質,不能有效地將責任和義務區別開來。
(2)後果說:該說認為法律責任是行為人由於違法行為、違約行為或者由於法律規定而應承受的某種不利的法律後果。[2]該說缺陷是在界定責任產生原因時存在交叉。違約行為也是違法行為。按照合同法規定,當事人要按照約定履行自己的義務,否則,就違反了合同法。該說認為「法律規定成為產生法律責任的原因,是指從表面上看,責任人並沒有從事任何違法行為。也沒有違反任何契約。僅僅由於出現了法律所規定的法律事實,就要承擔某種賠償責任,如產品致人損害。它可以導致民事法律責任和行政法律責任的產生。」[3]其實,法律規定導致責任的產生還是違法行為導致的。產品致人損害時,生產者或銷售者要承擔責任,是由於生產者或銷售者違反了產品質量法規定的義務,即生產和銷售的產品不能存在不合理的危險。
(3)責任說:該說認為法律責任是由違法者的違法行為所引起的,應該由違法者依法承擔的責任。[4]該說缺陷是沒有突出責任是違反義務的結果,也沒有明確地指出責任是不利的後果。
(4)手段說:該說認為法律責任是對違反法律上的義務關系或侵犯法定權利的違法行為所作的否定性評價和譴責,是依法強制違法者承擔的不利後果,作出一定行為或禁止其作出一定行為,從而補救受到侵害的合法權益,恢復被破壞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的手段。[5]該說缺陷是用語上存在交叉和重復。違反法律上的義務關系包括了侵犯法定權利,否定性評價就是譴責,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是相同的,都是對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描述。
(5)狀態說:該說認為法律責任是由於違反了法定義務及契約義務或不當行使權利(力),法律迫使行為人或其關系人所處的受制裁、強制和給他人以補救的必為狀態。[6]該說的缺陷是在界定責任產生原因時存在交叉。不當行使權利(權力)在有約定的情況下是違反了契約義務,在沒有約定的情況下是違反了法定義務。
(6)負擔說:該說認為法律責任是有責主體因法律義務違反之事實而應當承受的由專門國家相關依法確認並強制或承受的合理的負擔。[7]該說缺陷是認為法律責任只能由專門國家機關確認是不符合實踐的,在義務人違反義務後就產生了責任,如果是私法責任,可以由雙方當事人來協商確認。
(7)責任能力說:該說認為法律責任乃是一種對自己行為負責、辨認自己的行為、認識自己行為的意義、把它看作是自己的義務的能力。[8]該說缺陷是將主觀責任與客觀責任割裂開來了。法律責任不僅是行為人的主觀心理狀態和社會對其進行的價值評斷,而且包括違反義務的客觀要素,是主觀責任與客觀責任的統一。
[編輯本段]責任的實例
1.20世紀初的一位美國義大利移民曾為人類精神歷史寫下燦爛光輝的一筆。他叫弗蘭克,經過艱苦的積蓄開辦了一家小銀行。但一次銀行搶劫導致了他不平凡的經歷。他破了產,儲戶失支了存款。當他拖著妻子和四個兒女從頭開始的時候,他決定償還那筆天文數字般的存款。所有的人都勸他:「你為什麼要這樣做呢?這件事你是沒有責任的。」但他回答:「是的,在法律上也許我沒有,但在道義,我有責任,我應該還錢。」
還的代價是三十九年的艱苦生活,寄出最後一筆「債務」時,他輕嘆:「現在我終於無債一身輕了。」他用一生的辛酸和汗水完成了他的責任,而給世界留下了一筆真正的財富。
----------------------------------------------------------------------------------------------------------------------------------------------------------------------------------------------------
2.五歲的漢克和爸爸媽媽哥哥一起到森林幹活,突然間下起雨來,可是他們只帶了一件雨披.
爸爸將雨披給了媽媽,媽媽給了哥哥,哥哥又給了漢克.
漢克問道:」為什麼爸爸給了媽媽,媽媽給了哥哥,哥哥又給了我呢?」
爸爸回答道:」因為爸爸比媽媽強大,媽媽比哥哥強大,哥哥又比你強大呀.我們都會保護比較弱小的人.」
漢克左右看了看,跑過去將雨披撐開來擋在了一朵風雨中飄搖的嬌弱的小花上面.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真正的強者不一定是多有力或者多有錢的人,而是他對別人多有幫助.
責任可以讓我們將事做完整,愛可以讓我們將事情做好.
E. 法律責任一詞是一個什麼法學概念
法律責任是指因違反了法定義務或契約義務,或不當行使法律權利、權力內所產生的,由行為人容承擔的不利後果。就其性質而言,法律關系可以分為法律上的功利關系和法律上的道義關系,與此相適應,法律責任方式也可以分為補償性方式和制裁性方式。
法律責任的特點在於:(1)法律責任首先表示一種因違反法律上的義務(包括違約等)關系而形成的責任關系,它是以法律義務的存在為前提的。(2)法律責任還表示為一種責任方式,即承擔不利後果。(3)法律責任具有內在邏輯性,即存在前因與後果的邏輯關系。(4)法律責任的追究是由國家強制力實施或者潛在保證的。
F. 法律責任名詞解釋
法律責任,有廣、狹兩義。廣義指任何組織和個人均所負有的遵守法律,自覺內地維護法律的尊嚴的容義務。狹義指違法者對違法行為所應承擔的具有強制性的法律上的責任。
法律責任同違法行為緊密相連,只有實施某種違法行為的人(包括法人),才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特點:在法律上有明確具體的規定;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其執行,由國家授權的機關依法追究法律責任,實施法律制裁,其他組織和個人無權行使此項權利。
(6)法律上的責任的詞語擴展閱讀
行政責任、刑事責任、民事責任區別
一、承擔責任的對象不同:
1、民事責任,大多基於民事法律關系設立,雙方是平等民事主體。
2、行政責任,是違反了國家行政法規而需承擔的責任,是一種民對官的責任。
3、刑事責任,是指犯罪人因實施犯罪行為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按刑事法律的規定追究其法律責任。
二、三者責任的性質不同:
1、民事責任主要是一種財產責任。
2、行政責任是一種政治責任,其性質屬於行政違法或違反行政紀律,尚不能追究刑事責任,只能從行政上追究違法者的法律責任和紀律責任。
3、刑事責任是指犯罪人因實施犯罪行為而應當承擔的國家司法機關依照刑事法律對其犯罪行為及本人所作的否定評價和譴責,是一種犯罪行為。
G. 在法律上說是一個免責詞嗎
1.你要先明白民法的承擔責任的原則:
過錯責任,無過錯責任,公平責任,大部分都內是過錯責任,只容有法律規定才能使用無過錯和公平責任;
2.一般的免責事由包括:
不可抗力、受害人過錯、正當防衛、緊急避險、受害人同意等
H. 請問義務這詞在法律上是怎樣定義的
「權利」的對稱。法律對公民或法人必須作出或禁止作出一定行為的約束。在社會主義社會,義務與權利是一致的,不可分離。公民或法人按法律規定應盡的責任,例如:服兵役。
法律關系的內容,指法律規定的對法律關系主體必須作出一定行為或不得作出一定行為的約束。與權利相對應。法律義務同基於道德、宗教教義或其他社會規范產生的義務不同,它是根據國家制定的法律規范產生,並以國家強制力保障其履行的。違反法律義務就要承擔法律責任。
法律上的義務與權利具有不可分割的聯系。沒有權利就無所謂義務,沒有義務也就沒有權利。在某些法律關系中 ,每一個法律關系的參加者都可能同時享受權利和承擔義務 。例如在買賣合同中,買受人有取得一定物品為自己所有的權利,同時有付給貨款的義務;出賣人則有把一定物品轉移給買受人的義務,同時享有取得貨款的權利。也有一些法律關系,一定的主體享受權利,而由一切人承擔義務。例如在所有權關系中,一切人都承擔不妨礙某一權利主體佔有、使用或支配歸他所有的財產的義務。在特定的場合,一種行為可以同時既是權利又是義務。例如法律授予國家機關及其公職人員的職權。就其與公民的關系來說,是行使權利;就其與國家的關系來說,又是履行義務。
根據不同標准可以對公民的義務進行不同分類,通常分為:①政治生活的義務和一般民事關系的義務。如交納捐稅、服兵役,是政治生活的法律義務;撫養子女、履行債務,是一般的民事法律義務。②積極義務和消極義務,積極義務即必須作出一定行為的義務,如納稅、撫養的義務;消極義務即不作出一定行為的義務,如不得侵入他人住宅的義務。③絕對義務與相對義務。絕對義務,又稱對世義務,指對一般人承擔的義務,例如不得侵害法律所保護的任何公民的基本權利。相對義務,又稱對人義務,指對特定人承擔的義務 ,如債務人只對債權人承擔清償債務的義務。④第一義務與第二義務。這一區別的標准與權利中的原權利與派生權利(又稱救濟權)的劃分相當。第一義務對應原權利而存在,即不侵害他人權利的義務;第二義務對應派生權利而發生,即由於侵害他人權利而發生的義務權利和義務是相輔相成的。
享受權利的同時也要履行義務,反之亦然。
世上沒有沒有權利的義務,也沒有沒有義務的權利。
但,同時,我們可以放棄享受權利,卻不能放棄履行義務
I. 關於法律的四字詞語
違法必究,依法治國,執法必嚴,有法可依。
疑罪從無,執法不阿
法不責眾 無法無天 法不容情
執法如山 法網恢恢 疏而不漏
知法犯法 橫行不法 斯公罔法
舞文弄法 以身試法 法外開恩
法外施仁 徇私枉法 貪贓枉法
逍遙法外 目無法紀 奉公守法
法不阿貴
成語(點擊查看詳解) 解釋
金科玉律 科、律:法律條文。形容法令條文的盡善盡美。現比喻不能變更的信條
目無法紀 不把法律放在眼裡。形容胡作非為,無法無天
目無王法 不把國家法律放在眼裡。形容胡作非為,無法無天
法不阿貴 法:法律;阿:偏袒。法律即使是對高貴的人,有權勢的人也不徇情。形容執法公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法不徇情 法:法律;徇:偏私;情:人情,私情。法律不徇私情。指執法公正,不講私人感情。
化外之民 化:開化;民:民眾。文明地區以外的民眾,即沒有開化的民眾。舊時統治階級的偏見,指中國教化達不到、法律管不著的少數民族。
結繩而治 原指上古沒有文字,用結繩記事的方法治理天下。後也指社會清平,不用法律治國的空想。
金科玉條 科、條:法律條文。原指完美的法律條文。後指不能更改、必須遵守的信條。
居官守法 舊指做官要遵守法律法規。
口含天憲 天憲:指朝廷法令。比喻說話就是法律,可以決定人的生死。
明正典刑 明:表明;正:治罪;典刑:法律。依照法律處以極刑。舊時多用於處決犯人的公文或布告中。
竊鉤者誅,竊國者侯 偷鉤的要處死,篡奪政權的人反倒成為諸侯。舊時用以諷刺法律的虛偽和不合理。
竊鉤竊國 偷鉤的要處死,篡奪政權的人反倒成為諸侯。舊時用以諷刺法律的虛偽和不合理。
欺公罔法 欺騙公眾,無視法律。
深文周納 周納:羅織罪名。指苛刻地或歪曲地引用法律條文,把無罪的人定成有罪。也指不根據事實,牽強附會地給人硬加罪名。
繩之以法 根據法律制裁。
舞文弄法 舞、弄:耍弄,玩弄;文:法令條文;法:法律。歪曲法律條文,舞弊徇私。
網漏吞舟 網:漁網,比喻法網;吞舟:吞舟的大魚,比喻大奸。網里漏掉吞舟大魚。比喻法律太寬,使重大的罪犯也能漏網。
舞文弄墨 舞、弄:故意玩弄;文、墨:文筆。故意玩弄文筆。原指曲引法律條文作弊。後常指玩弄文字技巧。
逍遙法外 逍遙:優游自得的樣子。指犯法的人沒有受到法律制裁,仍然自由自在。
言出法隨 言:這里指法令或命令;法:法律。話一說出口,法律就跟在後面。指法令一經公布就嚴格執行,如有違犯就依法處理。
以身試法 身:親身,親自;試:嘗試。試著親身去做觸犯法律的事。指明知故犯。
以殺去殺 用嚴峻的法律禁止人犯法。
約法三章 原指訂立法律與人民相約遵守。後泛指訂立簡單的條款。
執法如山 執行法律象山一樣不可動搖。
知法犯法 知道法律,又違反法律。指明知故犯。
徇情枉法 徇:曲從;枉:使歪曲。曲從私情,歪曲和破壞法律,胡亂斷案。
作姦犯科 奸:壞事;科:法律條文。為非作歹,觸犯法令。
例直禁簡 〖解釋〗法律或禁令簡單明了,人民就容易理解和遵守。
法出一門 謂法律統一,前後一致,不能隨意變通。
法無可貸 謂按法律不可寬恕。
急急如律令 本是漢代公文用語,後來道士或巫師亦用於符咒的末尾。如同法律命令,
禁網疏闊 指法律過於寬容。
目無三尺 不把法制放在眼裡。形容違法亂紀,胡作非為。三尺,指法律。古代把法律寫在三尺長的竹簡上,故稱。古代把法律寫在三尺長的竹簡上,故稱。
弄法舞文 弄、舞:耍弄,玩弄;法:法律;文:法令條文。指玩弄文字,曲解法律條文,以達到徇私舞弊的目的。
深文傅會 牽強而苛細地援引法律條文陷人以罪。
深文曲折 歪曲地援引法律條文,不露痕跡地陷人於罪。
深文周內 歪曲或苛刻地援引法律條文,陷人以罪。
違條犯法 違犯法律條文。
舞弄文墨 亦作「舞文弄墨」。①玩弄法律條文,曲解其意。②玩弄文辭;耍筆桿子。
析律貳端 指曲解法律條文,妄生不實端緒,以加重人罪。
析律舞文 指故意玩弄文字,曲解法律條文。
逍遙事外 ①謂犯法者沒有受到法律制裁。亦泛指做壞事或與壞事有牽連的人不受追查。②謂置身事外,毫不關心。
刑期無刑 刑罰在於教育人恪守法律,從而達到不用開的目的。
引律比附 古代法律用語。援引律令,類比定罪。
玉律金科 律:規章,法則;科:舊指法律條文。原形容法令條文的盡善盡美。現比喻必須遵守、不能變更的信條。
正法直度 度:標准。嚴正法律,統一標准。
執法不阿 阿:迎合。執行法律公正無私,不屈從權勢。
罪責難逃 因為犯罪,在法律上應承擔的責任是難以逃卻的
血風肉雨 【出處】清·梁啟超《論權利思想》:「試一讀歐美諸國法律發達史,如立憲政,廢奴隸……等諸大法律,何一不自血風肉雨中熏沐而來。」 【解釋】形容劇烈殘酷的屠殺或性格剛強【示例】清·曾樸《孽海花》:「雖說~的精神,斷無惜香憐玉的心緒。」 【故事】
賣法市恩 〖解釋〗市:買。指玩忽法律而隨意寬恕罪犯以求得好處。
以法為教 〖解釋〗以:用;教:教育。引用法律條文充當教育的內容。
以殺止殺 〖解釋〗用嚴峻的法律禁止人犯法。
以身試險 〖解釋〗身:親身,親自;試:嘗試。試著親身去做觸犯法律的事。指明知故犯。
踴貴屨賤 「踴貴屨賤」喻指嚴酷的法律
石邑深澗 「石邑深澗」用來形容森嚴的法律。事實上,執法必嚴雖然可以在某種程度上維持社會的秩序,但是立法的原則應該基於揚善。如果法律森嚴卻不揚善,那麼這些嚴厲殘酷的施暴者本身也免不了被老百姓扔進那山澗的結果。
【罷馬不畏鞭箠】:罷:同「疲」;箠:鞭子,這里指鞭打。非常疲乏的馬,就是用鞭子抽打也不會走動。比喻極端窮困的人並不害怕嚴厲的法律和刑罰。
【不法之徒】:對抗或違反法律的人,歹徒或逃犯,流竄或犯有暴力行為罪行的亡命之徒。
【不公不法】:不公平待人,不遵守法律。形容為非作歹,仗勢欺人的行為。
【大綱小紀】:指大大小小的法律條文。
【法不阿貴】:法:法律;阿:偏袒。法律即使是對高貴的人,有權勢的人也不徇情。形容執法公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法不容情】:在法律面前不能容許人情寬容。
【法不徇情】:法:法律;徇:偏私;情:人情,私情。法律不徇私情。指執法公正,不講私人感情。
【法不責眾】:責:責罰;眾:多數人。指某種行為即使應受到法律的懲罰,但很多人都那樣干,也就不好懲罰了。
【法成令修】:指有法律為依據,行政命令也恰當。
【法出一門】:指法律統一,前後一致,不能隨意變通。
【法貴必行】:法律貴在切實執行。
【法外施恩】:施:施行,給予。超越法律而給予恩惠。指寬大處理,免施刑罰。
【法無二門】:指法律統一,前後一致,不能隨意變通。同「法出一門」。
【法無可貸】:指按法律不可寬恕。
【非刑逼拷】:非刑:法律外的殘酷肉刑。指使用殘酷的肉刑進行審訊逼供。
【非刑弔拷】:非刑:法律外的殘酷肉刑。指使用殘酷的肉刑進行審訊逼供。
【非刑拷打】:非刑:法律外的殘酷肉刑。指使用殘酷的肉刑進行審訊逼供。
【廢教棄制】:教:指政教;制:法律制度。廢掉政教和法律制度。
【護法善神】:宋呂惠卿的別號。指法律的維護者。
【化外之民】:化:開化;民:民眾。文明地區以外的民眾,即沒有開化的民眾。舊時統治階級的偏見,指中國教化達不到、法律管不著的少數民族。
【急急如律令】:本是漢代公文用語,後來道士或巫師亦用於符咒的末尾。如同法律命令,必須立即遵照執行。
【結繩而治】:原指上古沒有文字,用結繩記事的方法治理天下。後也指社會清平,不用法律治國的空想。
【禁網疏闊】:指法律過於寬容。
【居官守法】:舊指做官要遵守法律法規。
【口含天憲】:天憲:指朝廷法令。比喻說話就是法律,可以決定人的生死。
【口銜天憲】:比喻說話就是法律,可以決定人的生死。同「口含天憲」。
【例直禁簡】:法律或禁令簡單明了,人民就容易理解和遵守。
【賣法市恩】:市:買。指玩忽法律而隨意寬恕罪犯以求得好處。
【明正典刑】:明:表明;正:治罪;典刑:法律。依照法律處以極刑。舊時多用於處決犯人的公文或布告中。
【目無法紀】:不把國家法律放在眼裡。形容胡作非為,無法無天。
【目無三尺】:不把法制放在眼裡。形容違法亂紀,胡作非為。三尺,指法律。古代把法律寫在三尺長的竹簡上,故稱。古代把法律寫在三尺長的竹簡上,故稱。
【目無王法】:不把國家的法律放在眼裡。指人不受約束地胡作非為。
【弄法舞文】:弄、舞:耍弄,玩弄;法:法律;文:法令條文。指玩弄文字,曲解法律條文,以達到徇私舞弊的目的。
【欺公罔法】:欺騙公眾,無視法律。
【奇請比它】:比喻在法律正文以外,另引條文進行判案。
【竊鉤竊國】:偷鉤的要處死,篡奪政權的人反倒成為諸侯。舊時用以諷刺法律的虛偽和不合理。
【竊鉤者誅,竊國者侯】:偷鉤的要處死,篡奪政權的人反倒成為諸侯。舊時用以諷刺法律的虛偽和不合理。
【人心似鐵,官法如爐】:即使人心像鐵一樣堅硬,也抗不過像熔爐一樣的法律。
【深文附會】:牽強而苛細地援引法律條文陷人以罪。同「深文傅會」。
【深文傅會】:牽強而苛細地援引法律條文陷人以罪。
【深文羅織】:深文:制定或援用法律條文苛細嚴峻;羅織:虛構種種罪名,對無辜者加以誣陷。指苛刻地或歪曲地引用法律條文,把無罪的人定成有罪。
【深文曲折】:歪曲地援引法律條文,不露痕跡地陷人於罪。
【深文周納】:周納:羅織罪名。指苛刻地或歪曲地引用法律條文,把無罪的人定成有罪。也指不根據事實,牽強附會地給人硬加罪名。
【深文周內】:歪曲或苛刻地援引法律條文,陷人以罪。
【繩之以法】:根據法律制裁。
【十法九例】:十種法律倒有九種是民間的成例。
【王法無情】:王法:封建時代稱國家法律。國家的法律是不講情面的。
【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王子:借指有權勢的人;庶民:平民百姓。有權勢的人犯法,和老百姓一樣處以罪刑。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網漏吞舟】:網:漁網,比喻法網;吞舟:吞舟的大魚,比喻大奸。網里漏掉吞舟大魚。比喻法律太寬,使重大的罪犯也能漏網。
【網漏吞舟之魚】:網:漁網,比喻法網;吞舟:吞舟的大魚,比喻大奸。網里漏掉吞舟大魚。比喻法律太寬,使重大的罪犯也能漏網。
【枉法取私】:枉:歪曲,違反;法:法律;取:謀取;私:私利。曲解、破壞法律以謀取私利。指官吏違法亂紀,包庇壞人壞事。
【枉法營私】:枉:歪曲,違反。指曲解破壞法律以謀私利。
【枉用三尺】:枉:歪曲;用:使用;三尺:古代用三尺長的的竹簡記載法律。指為了達到個人不正當的目的而曲解使用法律。
【違條犯法】:違犯法律條文。
【違條舞法】:違犯法律條文。同「違條犯法」。
【舞文弄法】:舞、弄:耍弄,玩弄;文:法令條文;法:法律。歪曲法律條文,舞弊徇私。
【舞文玩法】:歪曲法律條文,舞弊徇私。同「舞文弄法」。
【析律二端】:割裂曲解法律條文,隨意加重或減輕罪名。指官吏徇私枉法。
【析律貳端】:指曲解法律條文,妄生不實端緒,以加重人罪。
【析律舞文】:指故意玩弄文字,曲解法律條文。
【逍遙法外】:逍遙:優游自得的樣子。指犯法的人沒有受到法律制裁,仍然自由自在。
【逍遙事外】:①指犯法者沒有受到法律制裁。亦泛指做壞事或與壞事有牽連的人不受追查。②指置身事外,毫不關心。
【刑期無刑】:刑罰在於教育人恪守法律,從而達到不用開的目的。
【徇情枉法】:徇:曲從;枉:使歪曲。曲從私情,歪曲和破壞法律,胡亂斷案。
【言出法隨】:言:這里指法令或命令;法:法律。話一說出口,法律就跟在後面。指法令一經公布就嚴格執行,如有違犯就依法處理。
【言文刻深】:法律條文嚴峻刻薄。
【以法為教】:以:用;教:教育。引用法律條文充當教育的內容。
【以殺去殺】:用嚴峻的法律禁止人犯法。
【以殺止殺】:用嚴峻的法律禁止人犯法。
【以身試法】:身:親身,親自;試:嘗試。試著親身去做觸犯法律的事。指明知故犯。
【以身試禍】:身:親身,親自;試:嘗試。試著親身去做觸犯法律的事。指明知故犯。
【以身試險】:身:親身,親自;試:嘗試。試著親身去做觸犯法律的事。指明知故犯。
【以戰去戰,以殺去殺】:去:消除。用戰爭去消滅戰爭,用嚴峻的法律禁止人犯法。
【意指為獄】:意指:意之所在;獄:監獄。不依據法律,只以上司的意圖量刑判罪。
【因私枉法】:因:因為;枉:歪曲,破壞。因為私人感情而破壞法律。指因私不能秉公辦事。
【引律比附】:古代法律用語。援引律令,類比定罪。
【玉律金科】:律:規章,法則;科:舊指法律條文。原形容法令條文的盡善盡美。現比喻必須遵守、不能變更的信條。
【正法直度】:度:標准。嚴正法律,統一標准。
【知法犯法】:知道法律,又違反法律。指明知故犯。
【執法不阿】:阿:迎合。執行法律公正無私,不屈從權勢。
【執法不公】:拒絕公正,在實施法律中的不公正。
【執法犯法】:指執行法律的人違背法律。
【執法如山】:執行法律象山一樣不可動搖。
【作姦犯科】:奸:壞事;科:法律條文。為非作歹,觸犯法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