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秦朝法律所規定的有關法官責任的犯罪

秦朝法律所規定的有關法官責任的犯罪

發布時間: 2021-01-25 14:31:12

㈠ 秦朝的刑法有幾種!

死刑來,肉刑,苔刑,徒自刑,遷刑,髡刑,罰金,贖刑,剝奪政治權利,或流放出境 剝奪政治權利的刑罰有奪爵、廢、削籍幾種。

㈡ 秦朝法制的秦朝法律的主要內容

1、定罪量刑的主要原則
秦律關於定罪量刑的原則有如下幾個方面:(1)以身高確定責任年齡。男六尺五寸,女六尺二寸為成年人,達到此身高者開始負刑事責任,否則不負刑事責任。(2)區分有無犯罪意識。有無犯罪意識,也是認定是否構成犯罪的標准。(3)區分故意( 「 端 」 )與過失( 「 非端 」)。秦律中故意稱 「 端 」 ,過失為 「 不端 」。(4)並合論罪。所謂並合論罪,是在數罪並發的情況下,將數罪合並在一起處刑的原則。(5)共犯加重。共犯,是指兩人或兩人以上所實行的犯罪。共犯的社會危害性較大,故處刑較重。(6)自首減刑。自首者可以略為減輕罪刑。(7)誣告反坐。誣告,秦律稱 「 誣人 」 。誣告罪的成立,必須是 「 端告」 ,即故意捏造事實,向司法機關控告他人,使無罪者入於罪,或使罪輕者入於重罪。依律對誣告者處以與所誣罪名相應的刑罰,這就是誣告反坐。
2、刑罰
刑罰的種類如下:
(1)死刑:秦朝沿用戰國以來執行死刑的方法,種類很多,其常用者如下:①具五刑,這是一種以極端殘忍的肉刑與死刑並用的刑罰;②族誅,即因一人犯罪而誅滅其親族的刑罰;③梟首,即將犯人的頭砍下,懸於木桿上示眾的刑罰;④棄市,即在人眾集聚的鬧市,對犯人執行死刑,以示為大眾所棄的刑罰。
(2)肉刑:秦朝除沿用過去的墨(黥)、劓、剕、(分為斬左右趾)、宮以外,還廣泛使用肉刑與勞役刑並用的刑名。
(3)作刑(勞役刑):作刑是對犯罪者施以強制勞作(役)的刑罰。包括:①城旦、舂。《漢書·惠帝紀》注引應劭曰: 「城旦者,旦起行治城 」 。即早起服築城的苦役。舂,即婦人犯罪應處城旦者,根據生理條件,不去築城,而服舂米的勞役。②鬼薪、白粲。 「 鬼薪 」是強制男犯去山林砍柴,白粲是強制女犯擇米使正白,兩者皆用以供宗廟祭祀。③司寇、作如司寇。司寇,指伺察寇賊,即強制男犯到邊遠地區服勞役,並以防外寇;女犯作如司寇,指服相當於司寇的勞役。④罰作、復作。罰作與復作是作刑中最輕者,強制男犯到邊遠地區戍守,女犯到官府服勞役,刑期皆三個月至一年。
(4)遷:遷是把犯罪者遷到邊遠地區的刑罰。
(5)貲:所謂貲刑,就是強制犯人繳納一定財物或服一定徭役的刑罰。
(6)誶:誶,就是訓誡。從秦簡看,多用於輕微犯罪的官吏。
此外,秦朝還廣泛沿用過去 「 籍沒 」 、 「 贖 」 等刑罰。
3、主要犯罪
秦朝法律令所規定的犯罪種類很多,其中主要的有:
(1)不敬皇帝罪:據秦律令,不僅對皇帝本人有失恭順,而且對其命令有所怠慢,都視為對皇帝不敬。聽命書時,要下席站立,表示恭敬,否則,罰二甲,並撤職,永不敘用。
(2)誹謗與妖言罪:《史記·高祖本紀》載,劉邦攻佔咸陽後,對父老豪傑曰: 「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誹謗者族,偶語者棄市。 」 《集解》引應劭曰: 「 秦禁民聚語。 」 禁止人民誹謗皇帝。
(3)盜竊罪:「 盜 」 ,是以公開或秘密的方式把他人的財物據為己有的行為。
(4)賊殺傷罪:秦簡中有許多關於 「 賊殺 」 、 「 賊傷人 」 的規定,這種行為對封建統治有嚴重威脅,因此對其鎮壓嚴酷,防範也特別嚴密。
(5)盜徙封罪:盜徙封,就是偷偷移動田界標志。
(6)以古非今罪:所謂以古非今,就是以過去的事例,指責現時的政策和制度。
(7)妄言罪:所謂 「 妄言 」 ,指發布反對或推翻秦朝統治的言論。
(8)非所宜言罪:所謂 「 非所宜言 」 ,即說了不應說的話。
(9)投書罪:「 投書 」 ,指投遞匿名信。
(10)乏徭罪:「 乏徭 」 ,就是逃避徭役。 1、所有權。秦時所有權的內容就不動產而言,主要是土地房屋,即所謂田宅。動產除其他財物外,還包括奴隸。秦統一後,於始皇31年(公元前216年)下令 「 使黔首自實田 」,就是要人民向政府據實登記所有田地,政府承認其土地所有權。這是秦王朝在全國范圍內推行土地私有制的法令。這個法定的推行,促進了土地私有制的進一步發展。
2、債。秦朝債的法律關系主要有:買賣契約、借貸契約、僱傭契約及租借契約幾種。
對於借貸契約,秦簡《法律答問》有: 「 百姓有責(債),勿敢擅強質,擅強質及和受質者,貲二甲。 」 可見,秦律禁止從質為債務擔保。但按秦簡規定,欠官府債務,無力償還時,可以勞役抵償之。
3、婚姻。秦簡《法律答問》等記載中規定:秦時無後世良賤身份地位的限制,允許良賤通婚;禁止與他人逃亡之妻為婚;男入女家的贅婿地位低下,被人歧視。 秦統一全國後,創建了一整套適應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需要的行政管理體制和管吏管理制度,以後歷代王朝的有關制度,都是在此基礎上不斷發展完善的。
1、確立皇帝制度
皇帝是封建國家的最高統治者,獨攬全國政治、經濟、軍事、行政、立法、司法、監察等一切大權。秦王嬴政統一六國以後,確立了皇帝制度。
2、行政管理制度
秦在中央設三公九卿。三公中的丞相是皇帝下的行政長官,輔佐皇帝總理百政。太尉由戰國時期 「 國尉 」發展而來,是中央掌管軍事的長官。御史大夫由戰國時各國的御史發展而來,原在國王身邊主要管記事。九卿是具體掌管祭祀、禮儀、軍事、行政、司法、文化教育事務之官。主要有:①奉常,掌理皇帝祭宗廟,司禮儀,由商周時的占卜史官發展而來;②郎中令,負責宮廷警衛之官;③衛尉,武官,統率衛士,負責皇城警衛;④太僕,管理皇帝的車馬和馬政,皇帝出行,親自為皇帝御車;⑤廷尉,負責司法審判;⑥典客,掌管與少數民族的交往事務;⑦宗正,掌管皇帝親屬事務;⑧治粟內史,掌管全國農田穀物和財政經濟等事務;⑨少府,掌管山海澤池的稅收,進奉皇帝。
秦時地方建立郡縣制,少數民族聚居區設道(與縣平級),縣以下有鄉、亭、里。
3、官吏管理制度
為了加強 「 吏治 」 ,秦法對官吏的爵制、祿秩、任免、調動、考核、獎懲等方面作了嚴格的規定。
①任官的標准與限制。秦朝對官吏的選任有嚴格的道德和才能標准:第一,道德方面。秦簡《為吏之道》規定了官吏應具備的道德和行為准則,並將其概括為 「 五善」 、 「 五失 」 。第二,明悉法律令。秦統治者強調以法治國,以吏為師,要求官吏通曉法律令,並以是否明悉法律令,作為區分 「良吏 」 、 「 惡吏 」 的標准。
秦律雖不像後世注重門第出身,但也有任官限制:第一,不準任用 「 廢官 」 ,即不準任用不稱職或不夠條件的官吏;第二,官吏必須正式任命才能到任行使職權;第三,長吏調任新職,不準帶走原屬佐吏。
②選任的方式。秦朝中央和地方長吏皆由皇帝任免,長官可以自己選任下屬,選任的方式主要有薦舉、徵召、任子等幾種。
③考課與獎懲制度。戰國時期,秦國就以考課嚴謹、賞罰分明著稱。地方每年定期向中央匯報,還有對諸曹官吏結合具體職司定期不定期的考核。按照考核結果,給予獎賞或懲罰。 1、關於自然資源保護方面。秦相當注意利用自然資源為其統治服務。這方面的法律有秦簡《田律》。
2、關於農業生產管理方面。秦始皇即位後,繼承了秦國傳統政策,採取各種措施發展農業生產,要求各級官吏掌握農業生產情況,並通過法律對具體措施加以規定。
3、關於官營手工業管理方面。官營手工業作坊主要是為封建國家和皇室提供各種手工業產品,如武器、器物和日用消費品等。為保證產品質量和數量,秦朝制定了《工律》、《均工律》、《工人程》等法律令。
4、關於市場貿易管理方面。為維護正常的貿易,秦朝制定了有關商品價格、貨幣比價、度量衡誤差限度等法令。如《金布律》、《關市律》等。

㈢ 秦朝的法律制度是什麼樣的

你好。
1.秦國立法指導思想
(一)法令由一統:兩層含義,一是全國實行統一的法律,這個統一的法律就是在戰國時秦國法律基礎上制定的秦律。第二層含義是最高立法權屬於皇帝。這個思想的確立,一方面體現了封建統治的專制與獨裁,一方面對於加強和鞏固中央集權制起了重大作用。
(二)事皆決於法:法律具有賞功罰罪、定分止爭、統一人民言行的作用,所以要有法可依。以此作為指導思想,加強封建立法,做到凡事皆有法式,制定了各種法律。
(三)以刑殺為威:主張嚴刑峻法,輕罪重罰,以刑去刑。表現在:1.法網嚴密。2.嚴刑重罰。3.濫施刑罰。
2.法律形式
(一)律:成為秦最基本的法律形式,為後世的法典化奠定了基礎。(二)令:皇帝的命令,效力往往高於律。(三)式:關於案件的調查、勘驗、審訊等的程序、文書程序以及對司法官員審理案件的要求。(四)法律答問:國家官吏統一用問答形式對秦律的條文、術語以及立法意圖所做的解釋。(五)廷行事:司法機關的判例,已行的成例。
3.中央行政管理體制
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是百官之長,除了皇帝之外的最高行政長官。輔助皇帝掌管天下行政。太尉:由戰國的國尉發展而來,掌管軍事的最高長官。御史大夫,負責 管理圖籍、奏章、監察文武百官,下面有御史中丞、侍御史、監御史分工。
九卿:三公之下有九卿,作為中央行政機關分掌具體的行政事務,如祭祀、禮儀、軍事等。
九卿包括:奉常、郎中令、衛尉、太僕、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內史、少府。九卿中的廷尉是中央司法機關。
4.職官管理
(一)選任:三重選官法:一重客士,即重用其它諸侯國的賢人能人;二重軍功,起用有軍事才能的人;三重法律,選用懂得法律的人做官。具體的選任方式:薦舉、徵召、任子。
(二)考課與獎懲:有五善和五失。P93。
5.定罪量刑的原則
(一)責任年齡:秦律規定身高六尺責任能力的標准。(二)區分有無犯罪意思。(三)區分故意和過失。(四)數罪並罰:對一個人所犯數罪進行合並處罰。(五)共犯加重:注意構成共犯的條件,五個人以上犯群盜罪,共犯中不分首從,一律加重處罰。(六)自首減刑。(七)誣告反坐,對故意誣告他人和過失地控告他人犯罪進行區分處理。
6.刑名
(一)死刑:死刑除了原先有的戮、腰斬、棄市等等之外,還有一些新的死刑方法。
1.具五刑:五種刑罰並用,把肉刑和死刑結合起來。丞相李斯就是具五刑而死的。
2.族誅:相當於商朝的劓殄,一人犯罪誅滅全族。
3.定殺:投入水中淹死的一種刑罰,定殺是對特定的犯罪人適用的刑罰,專門對有麻風病的犯罪人適用。
4.坑:活埋的方法,焚書坑儒中用的就是這種方法處罰那些借古非今的儒生的。
5.磔:肢解身體的死刑,就是商時代的辜,西周叫刳。後來凌遲處死的萌芽形式。
(二)肉刑:
1.黥:也就是墨刑,可以獨立適用也可作為附加刑與徒刑結合起來適用。如黥為城旦,就是在臉上刺字塗黑後罰作築城的勞役。2.劓:可以和黥或徒刑結合適用。3.斬左趾,刖刑的一種。還有斬右趾。4.宮刑。
(三)徒刑:注意這裡面對男犯和女犯所適用的徒刑是不一樣的。
1.城旦、舂;2.鬼薪、白粲;3.司寇、作為司寇;4.罰作、復作。
(一) 遷刑
(二) 貲:處罰犯人繳納一定的財物或服一定的勞役的刑罰。繳納的財物有貲甲、貲盾、貲布等,服勞役的有貲戌、貲徭、貲旬等。
(三) 誶:申斥、訓誡,針對有罪的官吏適用的。
7.罪名
1.不敬皇帝罪。2.誹謗與謠言罪。3.以古非今罪。4.妄言罪。5.非所宜言罪。6.盜徙封罪,偷移田界標志而侵犯土地所有權的行為。7.逋事與乏徭罪:逋事,應服徭役並已得到徵集的通知,但不去報到的。乏徭,已經到達服役的地方又逃跑的。對於官員失職而導致逋事或乏徭的,也要處罰。8.投書罪,就是投匿名信的罪名。9.不得兼方,只能專心煉一種葯方。
8.訴訟制度
起訴的形式:官糾、民舉。還有自告(自首),可以減刑或免刑。
受訴案件的類型:案件分為公室告和非公室告,前者受訴後者不受理。公室告是對於侵犯家庭以外的其它人的人身、財產以及公共利益的案件。非公室告則是家庭成員之間侵犯人身財產方面的案件,包括主人對奴隸的侵犯的。
判決與上訴:和西周的相似,同樣有讀鞠和乞鞠。
監獄:囹圄,當時有中央監獄也有地方監獄。創立了管理制度:
刑犯分不同身份執行刑罰有所區別;根據囚犯的種類和勞役的不同,供應不同的衣食。輕犯監領重犯。

㈣ 秦朝法製得與失

第四章 秦朝的法律制度

(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考綱要求提示 1

㈤ 秦朝的民事法律規范有哪些

在出土的秦簡上看,雖然絕大部分是關於刑法、刑事訴訟法行政法經濟法方面的內容,但也有若干民事立法,調整當時的民事法律關系。

當然,在秦律中沒有現代的民法,甚至單行的民事法規也不曾見到,僅有若干民事法律規范混雜在刑法和其他的單行法規中,或者僅僅作為慣例混雜在《法律答問》中。民事立法在秦朝如此不發達,可能與當時尚沒有較為發達的商品經濟有關系。盡管如此,我們仍然可以從中發掘出我國早期的民事立法和民法思想。

(一)名籍和住所

在秦律有一系列的關於人及其身份的規定,實際上就是有關民事主體的規定。《商君書·境內》:「四海之內,丈夫女子皆有名於上,生者著,死者削」。在秦管制下的居民,不論是男是女,生下來就有自己的名字,而且有權把自己的名字登記到官府的簿籍上,取得名籍,即具有了權利能力。

在封建社會,人們習慣把出生地稱為原籍或籍貫。因此,在那時,人們的住所往往同籍貫是一致的。在處理法律的問題時,秦律特別重視人們的住所。秦簡中提到發生法律關系的人時,總是明確寫明「某里士伍甲」、「某里公士乙」,或「居某縣某里」。因贖而獲得自由的錄臣,要「復數其縣」,即送回原籍居住。欠債於官府的百姓,「居他縣,輒移居縣責之」,在所居住的縣履行債務義務。住所發生變化,必須報官轉移名籍,即所謂「更籍」。這些在法律上都有明文規定。

(二)所有權

在所有權的起源問題上,秦律的制定者認為所有權不是從來就有的。是聖王根據社會安定的需要確定的。

秦朝承認先佔取得和孳息取得的原則,同時在傳來取得問題上,因賞賜、交易、繼承而取得的所有權也被法律承認。即使是盜竊犯的贓物,經過交易而取得的所有權,也受到法律的保護。例如秦簡中記載的一個案例,查獲盜竊的衣服,卻不把衣服歸還原主,而把賣衣所獲買的布歸還原主。在所有權的消滅問題上,秦律承認因所有物的滅失、轉讓使之消滅。

秦律屬於封建法律發展的早期階段,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刑民不分。因此,在所有權遭受不法侵害時,主要利用刑罰的手段加以保護,甚至對於一般的民事糾紛,也使用刑罰手段。當然在某些情況下,秦律還是用民法手段去解決民事糾紛。如所有權的歸屬發生爭執,並向官府提出控告時。官府的責任就是確認所有權,以幫助所有人得以實現其佔有、使用和處分該物的權利。據《爭牛·愛書》的記載,某里公土甲和士伍一起帶來一頭黑色母牛,都說是自己的,請求公斷。當時縣令就讓令史檢驗牛的年齡,為確認所有權作準備。

(三)債權

從秦律上看,秦朝的債權主要有契約之債、侵權之債、不當得利之債和損壞公物之債等形式。

《法律答問》有這樣的記載:「何謂『亡券而害』?亡校券右為害」。問什麼叫丟失契約的危害,回答說,丟失了作為憑證的右券就造成危害。「右券」是秦時債權人所持有,丟失了右券就意味著喪失了權利。在秦簡中出現很多關於借貸契約的規定。

在秦律中,也有因非法侵犯而發生的債的關系問題。但是秦律是站在維護社會整體利益的立場上,把盜竊、搶劫、傷害、誹謗這類不法行為,首先看成是侵犯統治階級所需要的社會秩序的犯罪行為,因此必須用刑罰手段加以解決,而把被害人請求返回和損害賠償的權利,當做附帶的問題來加以解決。

關於不當得利。秦朝規定,不當得利就要返回,這樣就在不當得利與利益所有人之間發生了債權關系。例如,《除吏律》記載了這樣一個關於訓練御手的法律規定,學習和受御手訓練四年之久,本人還不能駕車,因本人不努力或根本沒有學會駕車的條件,卻四年不出搖役和四年不戍邊任務,而令其補上四年應出的搖役和戍邊任務,以履行由不當得利而發生的債務義務。還有領取口糧的官吏因公外出,又在驛站獲得了口糧供應,從而獲得了不當得利,應負有償還的義務。

另外,秦律中關於債務的擔保、債務的變更、履行和消滅,也有較為明確具體的規定。

㈥ 秦朝司法官吏有哪些責任制度

一)秦代的罪名與刑罰
1.罪名
秦代法律所規定的罪名極為繁多,且尚無系統分類,更未形成較為科學的罪名體系。但大致而言,秦代的罪名主要有以下五類:
(1)危害皇權罪。
具體有:謀反,這在當時被視為最嚴重的犯罪;操國事不道,主要是指操縱國家政務大權,發動政變以及其他倒行逆施的行為;泄露皇帝行蹤、住所、言語機密;偶語詩書、以古非今;誹謗、妖言;詛咒、妄言;非所宜言;投書,即投寄匿名信;不行君令等。
(2)侵犯財產和人身罪。
理解:秦代侵犯財產方面的罪名主要是「盜」,盜竊在當時被列為重罪,按盜竊數額量刑。除了一般意義上的盜,秦代還有共盜、群盜之分,共盜指五人以上共同盜竊,群盜則是指聚眾反抗統治秩序,屬於危害皇權的重大政治犯罪。
侵犯人身方面的罪名主要是賊殺、傷人,這里的「賊」與今義不同,而是荀子和西晉張斐所說的「害良曰賊」、「無變斬擊謂之賊」,即殺死、傷害好人,以及在未發生變故的正常情況下殺人、傷人。此外,斗傷、斗殺在秦代亦屬於侵犯人身罪。
(3)瀆職罪。分類:
一是官吏失職造成經濟損失的犯罪。
二是軍職罪。
三是有關司法官吏瀆職的犯罪。主要有:①「見知不舉」罪,如《史記·秦始皇本紀》載秦代禁書令規定:「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②「不直」罪和「縱囚」罪。在《睡虎地秦墓竹簡》所載律文中規定:前者指罪應重而故意輕判,應輕而故意重判;後者指應當論罪而故意不論罪,以及設法減輕案情,故意使案犯達不到定罪標准,從而判其無罪。③「失刑」罪,指因過失而量刑不當(若系故意,則構成「不直」罪)。
(4)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又分:
一是《田律》中規定的違令賣酒罪;
二是逃避搖役,在《法律答問》中包括「逋事」與「乏徭」。前者指已下達征發徭役命令而逃走不報到;後者指到達服徭役地點又逃走。《徭律》還規定,主管官吏征發徭役遲延的,也要加以處罰;
三是逃避賦稅。《秦律雜抄》為防止逃避口賦即人口稅,規定隱匿成年男子,以及申報廢、疾不實,里典、伍老要被處刑。
(5)破壞婚姻家庭秩序罪。分類:
一類是關於婚姻關系的,包括夫毆妻、夫通姦、妻私逃等等,秦簡《法律答問》中有關懲治妻子私逃的刑法規定尤其較多。
另一類是關於家庭秩序的,包括擅殺子、子不孝、子女控告父母、卑幼毆尊長、亂倫等等,秦律禁止殺子,特別是禁止殺嗣子。秦律對家庭內部亂倫行為的懲罰同樣十分嚴厲,比如《法律答問》中說:「同母異父相與奸,何論?棄市。」
2.刑罰
主要包括8大類——笞刑、徒刑、流放刑、肉刑、死刑、羞辱刑、經濟刑、株連刑;其中:前5類相當於現代的主刑,後3類相當於現代的附加刑。
特徵:秦代的刑罰種類極為繁多,尚未形成完整的刑罰體系,且刑罰極為殘酷,一切都呈現出過渡時期的特徵。
(1)笞刑。笞刑是以竹、木板責打犯人背部的輕刑,是秦代經常使用的一種刑罰方法,秦簡中有「笞十」、「笞五十」、「笞一百」等多種等級,大多針對輕微犯罪而設,也有的是作為減刑後的刑罰。
(2)徒刑。徒刑即剝奪罪犯人身自由,強制其服勞役的刑罰。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①城旦舂,男犯築城,女犯舂米,但實際從事的勞役並不限於築城舂米;
②鬼薪、白粲,男犯為祠祀鬼神伐薪,女犯為祠祀擇米,但實際勞役也決不止於為宗廟取薪擇米;
③隸臣妾,即將罪犯及其家屬罰為官奴脾,男為隸臣,女為隸妾,其刑輕於鬼薪、白粲;
④司寇,即伺寇,意為伺察寇盜,其刑輕於隸臣妾;
⑤候,即發往邊地充當斥候,是秦代徒刑的最輕等級。
(3)流放刑。包括遷刑和謫刑,都是將犯人遷往邊遠地區的刑罰,其中謫刑適用於犯罪的官吏,但兩者都比後世的流刑要輕。
(4)肉刑。即黥(或墨)、劓、刖(或斬趾)、宮四種殘害肢體的刑罰,它們源於奴隸制時代,在秦時不僅沿用,且十分廣泛。從雲夢秦簡來看,秦的肉刑大多與城旦舂等較重的徒刑結合使用。
(5)死刑。秦代的死刑執行方法很多,主要有:
①棄市,即所謂殺之於市,與眾棄之;
②戮,即先對犯人使用痛苦難堪的羞辱刑,然後斬殺;
③磔,即裂其肢體而殺之;
④腰斬;
⑤車裂;
⑥阮,又作坑,即活埋;
⑦定殺,即將患疾疫的罪人拋入水中或生埋處死;
⑧裊首,即處死後懸其首級於木上;
⑨族刑,通常稱為夷三族或滅三族;
⑩具五刑,即《漢書、刑法志》所說:「當夷三族者,皆先黥、劓、斬左右趾,笞殺之,裊其首,菹其骨肉於市。其誹謗詈詛者,又先斷舌,故謂之具五刑。」
(6)羞辱刑。秦時經常使用「髡」、「耐」、「完」,等恥辱刑作為徒刑的附加刑。
理解:「髡」是指剃光犯人的頭發和胡須、鬢毛;「耐」與「完」是一刑二稱,指僅剃去胡須和鬢毛,而保留犯人的頭發。此外,死刑中的「戮」刑也含有羞辱之意。
(7)經濟刑。秦律中對輕微罪適用的強制繳納一定財物的刑罰主要是「貲」,同時,贖刑也可歸入這一范疇。
理解:「貲」是用經濟制裁來懲治官吏的一般失職和普通百姓的一般違法行為的獨立刑種,它包括三種:
一是純屬罰金性質的「貲甲」、「貲盾」;
二是「貲戍」,即發往邊地作戍卒;
三是「貲徭」,即罰服勞役。
贖刑不是獨立刑種,而是一種允許已被判刑的犯人用繳納一定金錢或服一定勞役來贖免刑罰的辦法。從雲夢秦簡來看,秦代的贖刑范圍非常廣泛,從「贖耐」、「贖黥」、「贖遷」,到「贖宮」「贖死」,均可贖免。
(8)株連刑。主要是族刑〔見死刑條〕和「收」。收,亦稱收孥、籍家,就是在對犯人判處某種刑罰時,還同時將其妻子、兒女等家屬沒收為官奴婢。
(二)秦代的刑罰適用原則
秦統治者經過長期的司法實踐,總結前代的經驗,根據犯罪主體、客體、動機和後果以及其他因素形成了一些刑罰適用原則。
1.刑事責任能力的規定——秦律規定,凡屬未成年犯罪,不負刑事責任或減輕刑事處罰。
標准:秦律以身高判定是否成年,大約六尺五寸為成年身高標准,低於六尺五寸的為未成年人。
2.區分故意與過失的原則——秦律重視故意與過失犯罪的區別。
處理:故意誣告者,實行反坐;主觀上沒有故意的,按告不審從輕處理。
3.盜竊按贓值定罪的原則——秦律把贓值劃分為三等,即一百一十錢、二百二十錢與六百六十錢。對於侵犯財產的盜竊罪,依據以上不同等級的贓值,分別定罪。一般贓值少的定罪輕,贓值多的定罪重。
4.共犯罪與集團犯罪加重處罰的原則——秦律在處罰侵犯財產罪上共犯罪較個體犯罪處罰從重,集團犯罪(5人以上)較一般犯罪處罰從重。
5.累犯加重原則——本身已犯罪,再犯誣告他人罪,加重處罰。除去耐為隸臣外還要判處城旦苦役6年。
6.教唆犯罪加重處罰的原則——秦律規定,教唆未成年人犯罪者加重處罰。教唆未滿15歲的人搶劫殺人,雖分贓僅為十文錢,教唆者也要處以碎屍刑。
7.自首減輕處罰的原則——秦律規定:凡攜帶所借公物外逃,主動自首者,不以盜竊論處,而以逃亡論處。如隸臣妾在服刑期間逃亡後又自首,只笞五十,補足期限。若犯罪後能主動消除犯罪後果,可以減免處罰。
8.誣告反坐原則——秦律規定,故意捏造事實與罪名誣告他人,即構成誣告罪。誣告者實行反坐原則,即以被誣告人所受的處罰,反過來制裁誣告者。
(三)德主刑輔思想的確立
兩漢統治階級的官方法律思想,經歷了兩個階段的發展變化。第—階段是從西漢建立到武帝初期的70年間,主要奉行「務在寬厚」、「約法省刑」的黃老學派的政治法律主張。第二階段則從武帝開始,直至東漢滅亡;主要實行「德主刑輔」、「禮法並用」的儒家法律思想。
漢初統治者吸取秦朝滅亡教訓,採用「休養生息」、「與民休息」的黃老無為政策,確定了「務在寬厚」、「約法省刑」的法律思想,以緩和長期尖銳的階級矛盾與社會問題。經過漢初70年的恢復發展,封建國家積累起雄厚的物質財富。
但隨著社會經濟基礎的逐步增強,嚴峻的社會問題也接踵而來。漢初統治者所尊奉的黃老無為思想已不能適應形勢需要。漢武帝掌握朝政以後,面對社會形勢的巨大變化,越來越不滿足於黃老無為的道家思想,決心進行一場徹底變革。漢武帝採納董仲舒所提倡的儒家思想學說,「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法律上以德主刑輔、禮法並用為指導原則。「德主刑輔」是由董仲舒以陰陽五行理論為指導提出的,它強調以德禮教化為主,刑罰懲治為輔,貫徹先德後刑、德刑並用、禮法結合的原則。其實質是以儒家所宣揚的倫理道德精神和綱常禮教標准,作為調整各種社會關系的基本准則,要求人們自覺遵守。「德主刑輔」思想的確定,反映出統治階級的法制經驗與策略手段日趨成熟,開始由單純強調刑罰鎮壓的一手,發展為德禮教化與刑罰懲治相結合的兩手。因此,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始終貫穿於歷代封建統治者的立法內容和司法實踐中。
(四)漢代文帝、景帝廢肉刑
1.背景
(1)西漢建立後,重視總結秦亡教訓;
(2)漢文帝時鑒於當時繼續沿用黥、劓、斬左右趾等肉刑,不利於政權的穩固,開始考慮改革肉刑。當時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盛世,為改革刑制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條件。
直接動因:文帝開始刑罰改革的直接起因是在文帝十三年,齊太倉令獲罪當施黥刑,其小女緹縈上書請求將自己沒官為奴,替父贖罪,並指出肉刑制度斷絕犯人自新之路的嚴重問題。文帝為之所動,下令廢除肉刑。
2.刑制改革的內容
(1)把黥刑(墨刑)改為髡鉗城旦舂(去發頸部系鐵圈服苦役五年);
(2)劓刑改為笞三百;
(3)斬左趾(砍左腳)改為笞五百,斬右趾改為棄市死刑。
文帝的改革,從法律上宣布了廢除肉刑,具有重要意義。但改革中也有由輕改重的現象,如斬右趾改為棄市死刑。雖然劓刑改為笞三百,斬左趾改為笞五百,不再用肉刑處罰。但因笞刑數太多,使受刑之人難保活命,因而班固稱其為「外有輕刑之名,內實殺之」。改革存在不少缺陷,有待進一步完善。
景帝繼位後在文帝基礎上對肉刑制度作進一步改革。他主持重定律令:
(1)將文帝時劓刑笞三百,改為笞二百;
(2)斬左趾笞五百,改為笞三百。
(3)又頒布《令》,規定笞杖尺寸,以竹板製成,削平竹節,以及行刑不得換人等,使得刑制改革向前邁了一大步。
3.刑制改革的意義
文帝、景帝時期的刑制改革,順應了歷史發展,為結束奴隸制肉刑制度,建立封建刑罰制度奠定了重要基礎。盡管這次改革還有缺陷,但同周秦時期廣泛使用肉刑相比,無疑是歷史性的進步,在法制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
(五)漢律的儒家化
1.上請與恤刑
(1)上請制度。主要經過:
一是漢高祖劉邦七年下詔:「郎中有罪耐以上,請之。」即通過請示皇帝給有罪貴族官僚某些優待。
二是宣帝、平帝相繼規定上請制度,凡百石以上官吏、公侯及子孫犯罪,均可以享受「上請」優待。
三是東漢時「上請」適用面越來越寬,遂成為官貴的一項普通特權,從徒刑二年到死刑都可以適用。為官僚貴族犯罪提供了法律上的保障,使他們免受應有的懲罰。
(2)恤刑措施。統治者以「為政以仁」相標榜,強調貫徹儒家矜老恤幼的恤刑思想。主要措施有:第一,年80歲以上的老人,8歲以下的幼童,以及懷孕未產的婦女、老師、侏儒等在有罪監禁期間給予不帶刑具的優待。第二,老人幼童及連坐婦女,除犯大逆不道詔書指明追捕的犯罪外,一律不再拘捕監禁。當然,給老幼以優待,也以不危害統治階級的利益為限。
2.親親得相首匿
親親得相首匿原則是漢宣帝時期確立的。主張親屬間首謀藏匿犯罪可以不負刑事資任。來源於儒家「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的理論,對卑幼親屬首匿尊長親屬的犯罪行為,不追究刑事責任。尊長親屬首匿卑幼親屬,罪應處死的,可上請皇帝寬貸。它反映出漢律的儒家化,並且一直影響後世封建立法。
二、秦漢時期的司法制度
(一)司法機關
1.秦漢時期的廷尉
(1)皇帝掌握最高審判權;廷尉為中央司法機關的長官,審理全國案件。漢承秦制,廷尉仍是中央司法長官;
(2)郡守為地方行政長官也是當地司法長官,負責全郡案件審理;
(3)縣令兼理本縣司法,負責全縣審判工作;
(4)基層設鄉里組織,負責本地治安與調解工作。
2.御史制度
御史之名在西周時就已有,其職責是掌管文書。至秦時,御史成為糾察百官的最高監察官吏。
(1)秦代御史大夫與監察御史,對全國進行法律監督。
(2)漢代時期御史大夫(西漢)、御史中丞(東漢),負責法律監督;西漢武帝以後設立司隸校尉,監督中央百官與京師地方司法官吏,刺史專司各地行政與法律監督之職。
(二)訴訟制度
1.「公室告」與非「公室告」
(1)「公室告」。秦律把殺傷人、偷盜等危害封建統治的犯罪,列為嚴懲對象,這類犯罪稱為「公室告」,官府對此必須受理;
(2)非「公室告」。秦律把「子盜父母,父母擅刑、髡子及奴妾」等引起的訴訟,稱為非「公室告」。對非「公室告」,官府不予受理。子女強行告訴的,還要給予處罰。
與此同時,提倡官吏主動糾舉罪犯的同時鼓勵罪犯投案自首,用以減少官府偵緝與追捕的困難。
2.春秋決獄與秋冬行刑
(1)漢代的《春秋》決獄。
其特點是:依據儒家經典《春秋》等著作中提倡的精神原則審判案件,而不是僅僅依據漢律審案,是法律儒家化在司法領域的反映。
其要旨是: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篇中對「春秋決獄」作了解說:「春秋之聽獄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志;志邪者不待成,首惡者罪特重,本直者其論輕。」可見其要旨是:必須根據案情事實,追究行為人的動機;動機邪惡者即使犯罪未遂也不免刑責;首惡者從重懲治;主觀上無惡念者從輕處理。這里強調審斷時應重視行為人在案情中的主觀動機,在著重考察動機的同時,還要依據事實,分別首犯、從犯和已遂、未遂。《鹽鐵論·刑德》中認為:「春秋之治獄,論心定罪。志善而違於法者免,志惡而合於法者誅」。更加強調以犯罪者的主觀動機「心」、「志」定罪。《春秋》決獄實行「論心定罪」原則,如犯罪人主觀動機符合儒家「忠」「孝」精神,即使其行為構成社會危害,也可以減免刑事處罰。相反,犯罪人主觀動機嚴重違背儒家倡導的精神,即使沒有造成嚴重危害後果,也要認定犯罪給予嚴懲。
評價:以《春秋》經義決獄為司法原則,對傳統的司法和審判是一種積極的補充。但是,如果專以主觀動機以「志」的善惡,判斷有罪無罪或罪行輕重,也往往會成為司法官吏主觀臆斷和陷害無辜的口實,在某種程度上為司法擅斷提供了依據。
(2)漢代的「秋冬行刑」。漢代對死刑的執行,實行「秋冬行刑」制度。
理由:漢統治者根據「天人感應」理論,規定春、夏不得執行死刑。《後漢書·章帝紀》載,東漢章帝元和二年重申:「王者生殺,宜順時氣。其定律:無以十一、十二月報囚。除謀反大逆等,決不待時者外一般死刑犯須在秋天霜降以後、冬至以前執行。因為這時「天地始肅」殺氣已至,便可「申嚴百刑」,以示所謂「順天行誅」。
影響:秋冬行刑制度,對後世有著深遠影響,唐律規定「立春後不決死刑」,明清律中的「秋審」制度亦溯源於此。
應試要點與難點
一、秦代的罪名與刑罰。
二、秦代的刑罰適用原則。
三、漢代文景帝廢肉刑。
四、漢律的儒家化(德主刑輔思想 上請與恤刑 親親得相首匿)。
五、秦漢的司法制度(廷尉 御史 公室告 春秋決獄 秋冬行

㈦ 秦朝法律的內容有哪些

秦律秦代法律的總稱。公元前356年商鞍變法時曾採用李俚的《法經》,並改法為律版,頒行秦權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將秦律修訂,作為全國統一的法律頒行各地。秦二世即位後,又修訂了秦朝的律令。《秦律》的律文涉及到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思想、生活等各個方面,使各行各業各個領域"皆有法式"。據1975年12月在湖北雲夢睡虎地出土的《雲夢秦簡》所載,秦律不僅有《法經》六篇的內容,而且還有《田律》、《效律》、《置吏律》、《倉律》、《工律》、《金布律》等內容。秦律有調整封建經濟的作用,並且基本上是鎮壓農民的反抗,鞏固地主階級專政的工具。秦律為以後的漢律所繼承。
秦律主要內容是保護封建基礎,維護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封建國家的經濟制度;維護地主階級對農民的政治壓迫,鎮壓農民的反抗活動;保護官府和私人佔有奴隸;保護官僚地主特權的訴訟制度和監獄管理制度。秦律中的刑罰有:1、死刑,主要有棄市和磔。2、肉刑,有斬足、宮、劓、黥等肢體刑。3、徒刑,將犯人拘禁起來,並使服苦役。4、遷刑,即將犯人流放邊地。5、笞刑,即鞭笞之刑。6、貲罰,讓罪人向官府交納財物或提供勞役以達到懲罰的目的。

㈧ 對於犯罪的種類,秦朝法律是怎麼規定的

不敬皇帝罪?據秦律令,無論是對皇帝本人有失恭順,還是對其命令有所怠慢,都視為對皇帝不敬專?聽命書屬時,要下席站立,表示恭敬,否則,罰錢並撤職,永不敘用?

誹謗與妖言罪?《集解》中有「秦禁民聚語」句,意思是禁止人民誹謗皇帝?盜竊罪?以公開或秘密的方式把他人的財物據為己有的行為?賊殺傷罪?秦簡中有許多關於「賊殺」?「賊傷人」的規定,這種行為對社會治安構成嚴重威脅,因此對其鎮壓嚴酷,防範也特別嚴密?盜徙封罪?偷偷移動田界標志?以古非今罪?以過去的事例,指責現時的政策和制度?妄言罪?發布反對或推翻秦朝統治的言論?投書罪?投遞匿名信?乏徭罪?就是逃避徭役?在民事立法方面,秦朝規定了財物所有權?契約?婚姻等?秦朝規定了財物所有權?秦時所有權的內容就不動產而言,主要是土地房屋,即所謂田宅?動產除其他財物外,還包括奴隸?人民要向政府據實登記所有田地,政府承認其土地所有權?這是秦王朝在全國范圍內推行土地私有制的法令?這個法令的推行,促進了土地私有制的進一步發展?

秦朝法律

㈨ 如何認識古代關於法官責任的規定

西周所創始的法官責任制度,經過秦漢時期的發展,到了隋唐時期基本定型,而後宋元明清逐步發展和完備,形成了獨特的法官責任制度,其內容之豐富,體系之完備,制度之詳細,影響之深遠,世之罕見。筆者將以唐律所規定的法官責任制度為主體,兼涉其他各朝代的法律規定,采現代司法制度中的偵查、審判和執行三階段的分類方式,對古代法官責任制度的內容進行解析。
一、偵查階段的法官責任
由於古代的司法制度不像現代的司法制度那樣分工明確、階段明晰,所以本文所指的偵查階段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審前階段。筆者將這一階段的責任歸納為三種:違法採取強制措施的責任、違法檢驗的責任和違法刑訊的責任。
(一)違法採取強制措施的責任
唐律關於採取強制措施的規定可分為兩種情況:一是審前逮捕,二是受理後羈押。審前逮捕與現代意義上的偵查中的緝拿歸案意義相仿。唐律既規定了逮捕違限的責任,如:各級官吏對所轄地區內發生的強盜、竊盜和殺人案件,必須在法定的三十天之內捕獲,否則要追減三等處罰。又規定了逮捕遲緩的責任,《唐律·斗訟》規定:接到有人犯強盜、殺人及盜竊案件的告發而不立即逮捕犯人的,「一日徒一年。竊盜,各減二等。」第二種受理後羈押的責任,唐律分為應羈押而不羈押的責任和不應羈押而羈押的責任兩個方面。如《唐律·斷獄》規定「諸囚應禁而不禁,……杖罪笞三十,徒罪以上,遞加一等。……若不應禁而禁……杖六十。」同時還規定了類似於今日取保候審的保候制度,司法官不依法保候的,要按「不應得為」和「故失論」受到處罰。
(二)違法勘驗檢查的責任
我國古代法律非常重視作為在偵查案件當中使用的重要手段的勘驗檢查,規定所有的勘驗檢查都必須依法進行,違者要負法律責任。《唐律·詐偽》中規定「諸有詐病及死傷,受使檢驗不實者,各依所欺,減一等。若實病死及傷,不以實驗者,以故入人罪論。」而明律又將此責任分為失出入人罪與故出入人罪,前者是指規治由於過失而檢驗錯誤者致使錯判的情況,而後者則是針對受財後故意檢驗不實的情形。
(三)違法刑訊的責任
古代訴訟一般是以被告人的口供作為定罪的重要依據,允許以刑訊的手段獲得被告人口供,但法官必須依法刑訊,否則將反受刑罰。唐律制定了一套十分完備的刑訊制度,對從刑訊的條件、刑訊施行的要求、不準刑訊的對象到刑訊的工具都做了詳細的規定,並列出相應的法官責任。如《唐律·斷獄》規定:「……猶未決,事須訊問者,立案同判,然後拷訊。違者,杖六十。」這里就是講對刑訊條件的違反的處罰。再如「諸婦人懷孕,犯罪應拷及決杖笞,若未產而拷、決者,杖一百。……」這就是講違反不準刑訊對象的規定所應承擔的責任。《宋刑統》中沿襲了唐律的規定,但大大加重了官吏掠死囚犯的責任,明清律也有相似之規定。
二、審判階段的法官責任
(一)違法管轄及受理的責任
唐律中的審判管轄兼有級別管轄和地區管轄,並作了嚴格的規定。《獄官令》載:「杖罪以下,縣決之。徒以上,縣斷定,送州覆審訖,徒罪及流應決杖、笞若應贖者,即決配征贖。」「諸鞫獄官,囚徒伴在他所者,聽移送先系處並論之。」唐律在規定這方面責任時,十分嚴格。《唐律·斷獄》中規定:「諸斷罪應言上而不言上,應待報而不待報,輒自決斷者,各減故失三等。」「諸鞫獄官,停囚待對問者,雖職不相管,皆聽直牒追攝。牒至不即遺者,笞五十;三日以上,杖一百。」
依法及時受理案件,是古代統治者為維護其專制統治而對各級司法官員的要求,對於那些應受理而不受理的法官一般都規定予以嚴懲。唐律規定:「若應合為受,推抑而不受者,笞五十。」明律中也有「凡告謀反逆叛,官司不即受理掩捕者,杖一百,徒三年」的規定。
(二)違法聽訟迴避的責任
為表公正,防止徇情枉法,同時也是為了遵守「親親尊尊」的原則,古代法律在很早以前就制定了「聽訟迴避」的制度。唐律規定「:諸在外長官及使人於使處有犯者,所部屬官等不得即推,皆須申上聽裁。若犯當死罪,留身待報。違者各減所犯罪四等。」《宋刑統》所規定的更為具體嚴密,范圍包括六個方面:1.鞫獄官與被鞫人有親屬關系;2.鞫獄官與被鞫人有故舊關系;3.鞫獄官與被鞫人有讎隙;4.籍貫迴避;5.案發起訴人和通緝人須迴避;6.司法官內部迴避[1]。有上述六種情況的,不迴避者追究其刑事責任。到了元朝,聽訟迴避制度得以完善,據《元史·刑法志》記載:「諸職官聽訟者,事關有服之親並婚姻之家及曾受業之師與所仇嫌之人,應迴避而不迴避者,各以其所犯坐之。有輒以官法臨決尊長者,雖會赦,仍解職降敘。」明清律則專設「聽訟迴避」,將書吏也納入了迴避的范圍。
(三)狀外求罪的責任
「狀外求罪」是指不以告狀的請求審判,與「具狀斷罪」相反。古代司法制度要求法官必須嚴格遵循「具狀斷罪」的原則,不得超出告狀的范圍,隨意追究其他刑事責任,違者要受到懲罰。相當於現代法律制度中的「不告不理」。《唐律·斷獄》規定:「諸鞫獄官,皆須依所告狀鞫之。若於本狀之外,別求他罪者,以故入人罪論。」
(四)不以法律條文斷案的責任
《唐律·斷獄》規定:「諸斷罪,皆須具引律、令、格、式正文,違者笞三十。」其意為審判犯罪都必須以律、令、格、式正文作為定案依據,這近似於現代刑法所要求的「罪刑法定」。
(五)出入人罪的責任
出入人罪是指將有罪的人判為無罪,無罪的人判為有罪,重罪輕判和輕罪重判。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確立了法官審判的個人責任原則,而「出入人罪」罪名的形成大約是在南北朝時期:有罪判無罪、重罪判輕罪為「出人罪」,無罪判有罪、輕罪判重罪為「入人罪」;如果錯判是無意的就稱之為「失出人罪」或「失入人罪」,反之如果是故意的就構成「故出人罪」或「故入人罪」。唐律中對於此類犯罪的規定可以細分五個方面:1.故意出入人罪;2.過失出入人罪;3.錯判而未決放;4.違法判決徒流罪;5.違法判決死罪,並確立了「同職連坐」制度,即如果一個案件由於判決有誤,其卷宗所經過復核的幾個官員都必須連坐,承擔相應的責任。以後的宋元明清四朝繼承和發展了唐律中關於法官出入人罪的規定。
(六)法官受財的責任
法官受財分為兩種:一是受財枉法,二是受財不枉法。在唐律中,兩種都要受到刑事處罰。《唐律·職制》規定:「凡監臨主司受財而枉法者,一尺杖百,一匹加一等,十五匹絞;不枉法者,一尺杖九十,二匹加一等,三十匹加役流。」

熱點內容
現行婚姻法是 發布:2025-10-05 17:49:23 瀏覽:316
14年法律碩士非法學解析 發布:2025-10-05 17:47:17 瀏覽:979
中國革命道德的主要內容 發布:2025-10-05 17:35:33 瀏覽:659
張洪峰律師 發布:2025-10-05 17:19:01 瀏覽:51
勞動合同法第三十七條和三十八條如何適用 發布:2025-10-05 17:17:21 瀏覽:663
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山西 發布:2025-10-05 17:16:48 瀏覽:772
規章制度修訂必要性 發布:2025-10-05 16:55:15 瀏覽:944
婚姻法限定離婚次數 發布:2025-10-05 16:55:14 瀏覽:534
樂清市法院院長 發布:2025-10-05 16:43:19 瀏覽:814
上海崇明律師 發布:2025-10-05 16:42:39 瀏覽: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