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決書自簽收之日起發生法律效力
⑴ 為什麼仲裁的裁決書自作出之日起發生法律效力
仲裁的裁決書自作出之日起,即發生法律效力,是因為仲裁是當事人的自願選擇,實行的是一裁終局制度。
《仲裁法》第九條規定: 仲裁實行一裁終局的制度。
⑵ 根據《仲裁法》規定,仲裁裁決書自( )起發生法律效力。
D
答案解析:
[解析]
本題考核裁決書發生效力的時間。根據《仲裁法》的規定,仲裁適用一裁終局原則,裁決書自作出之日起發生法律效力。
⑶ 仲裁裁決是作出之日還是送達之日起生效
1、《仲裁法》第五十七條裁決書自作出之日起發生法律效力。
2、《勞動爭議仲裁調解法》第四十七條 下列勞動爭議,除本法另有規定的外,仲裁裁決為終局裁決,裁決書自作出之日起發生法律效力:
(一)追索勞動報酬、工傷醫療費、經濟補償或者賠償金,不超過當地月最低工資標准十二個月金額的爭議;
(二)因執行國家的勞動標准在工作時間、休息休假、社會保險等方面發生的爭議。
第四十八條 勞動者對本法第四十七條規定的仲裁裁決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決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第五十條 當事人對本法第四十七條規定以外的其他勞動爭議案件的仲裁裁決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決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期滿不起訴的,裁決書發生法律效力。
(3)裁決書自簽收之日起發生法律效力擴展閱讀:
仲裁裁決的效力
《仲裁法》第九條第一款規定:「仲裁實行一裁終局的制度。裁決作出後,當事人就同一糾紛再申請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仲裁委員會或者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第五十七條規定:「裁決書自作出之日起發生法律效力。」
可見,與多數國家一樣,我國仲裁實行一裁終局制度,仲裁裁決一經作出即具有法律效力。
一裁終局制度是仲裁程序簡便、迅捷的集中體現,它不僅排除了一裁兩審的可能性,同時也否定了一裁復議和兩裁終局的制度。根據《仲裁法》的規定,我國國內仲裁和涉外仲裁均實行一裁終局的制度,當事人必須履行生效的裁決,一方不履行的,另一方當事人可以依照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仲裁不實行強制管轄而尊重當事人的意願和約定,使得一次裁決即為終局的制度有了堅實的基礎。因為這種終局性不是外部力量的強加,而是當事人在訂立仲裁協議時的約定。實踐表明,當事人選擇仲裁方式解決爭議,除受仲裁的保密、迅速、費用低廉等特點所吸引外,最主要的就是期望獲得一份終局裁決,以避免繁瑣、漫長的訴訟程序。
這一制度所給當事人帶來的潛在利益,為越來越多的當事人所認識,而且裁決為專家所作,裁決的質量有保障。法律應當對當事人這種謀求裁決終局性的合理期待予以保護。
⑷ 仲裁裁決書自雙方當事人收到之日起的( )日內不向人民法院起訴的, 即發生法律效力
15日
望採納,謝謝!
⑸ 9、仲裁裁決書自( )之日起發生法律效力。
D:作出
仲裁裁決書自作出之日起發生法律效力。仲裁法規定:仲裁實行一裁終局, 裁決書一經作出,與終審法院的判處一樣,即發生法律效力。
⑹ 裁決書自作出什麼時候起發生法律效力
裁決書內容有對生效時間進行書面確定,當事人可以根據裁決書內容核實生效時間。
⑺ 裁決書發生法律效力時間
一、仲裁裁決書是仲裁庭對仲裁糾紛案件作出裁決的法律文書。裁決書是勞動爭議仲裁機關根據已查明的事實依法對爭議案件作出裁決的書面文書。製作裁決書應做到事實表述要清楚,引用法律、法規和政策准確適當[1]。
仲裁裁決書是指仲裁庭在認定證據、查明事實的基礎上,依法對當事人提出的仲裁請求或反請求及其相關事項作出決定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文書。
我國《仲裁法》第49條規定[1],當事人申請仲裁後,可以自行和解。達成和解協議的,可以請求仲裁庭根據和解協議作出裁決書;第51條規定,仲裁庭在作出裁決前,可以先行調解。當事人自願調解的,仲裁庭應當調解。調解不成的,應當及時作出裁決。調解達成協議的,仲裁庭應當製作調解書或者根據協議的結果製作裁決書;第55條規定,仲裁庭仲裁糾紛時,其中一部分事實已經清楚,可以就該部分先行裁決。這些都是製作仲裁裁決書的法律依據。
根據我國仲裁法的規定,仲裁實行一裁終局制度。裁決書自作出之日起發生法律效力,非經法定程序,任何人不得隨意變更和修改。當事人就同一糾紛再申請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仲裁委員會或者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仲裁裁決書是仲裁庭行使仲裁權的集中體現,是確定當事人權利義務的重要法律文件。仲裁裁決書既反映了仲裁庭審理案件的水平和公正性,又直接影響仲裁機構聲譽和形象。一份好的裁決書,不但有利於當事人之間自覺地履行,而且可以迅速有效地化解當事人之間的矛盾,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提高市場經濟的效率。因此,製作好仲裁裁決書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二、法律效力
仲裁裁決書的法律效力具體表現為:
(1)當事人不得再以同一理由、就同一事實重新申請仲裁。我國經濟合同仲裁條例規定:我國實行一次裁決制度,即生效後的裁決是解決當事人之間經濟糾紛的最後決定,不得再爭議。
(2)當事人不得向人民法院起訴。裁決生效後,已是期滿不訴的案件,當事人不得再爭議。如當事人再起訴,法院可不受理。
(3)當事人必須遵照生效裁決的條款和規定的期限自動履行。一方如果逾期不履行,另一方可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申請執行。
我國仲裁法第56條規定:對裁決書中的文字、計算錯誤或者仲裁庭已經裁決但在裁決書中遺漏的事項,仲裁庭應當補正;當事人自收到裁決書之日起30日內,可以請求仲裁庭補正。據此,仲裁庭對仲裁裁決書的補正,限於三項:一是仲裁裁決書中的文字錯誤;二是仲裁裁決書中的計算錯誤;三是已經裁決但在仲裁裁決書中被遺漏的事項。補正可以由仲裁庭自行補正,當事人自收到裁決書之日起30日內,也可以請求仲裁庭予以補正。
⑻ 二審裁定:一審判決自本裁定書送之日起發生法律效力,是否馬上可以申請強制執行
需要所有的當事人都收到判決書,該一審判決才算是生效。
判決書生效後,專判決承擔責任的 當事人屬要根據判決確定的日期履行判決義務,一般是判決生效後十天。
因此建議先向二審法院核實送達日期,結合一審判決的履行期限,超期後未履行的,當事人可以向一審法院申請強制執行。
⑼ 仲裁裁決書自什麼時候起發生法律效力
商業仲裁,自裁決書作出之日起生效。雙方當事人都不得提起訴訟。應當按照裁決書規定的時間去履行。如果到期不履行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
⑽ 勞動爭議仲裁裁決書是自送達之日起即發生法律效力嗎
不對。
《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勞動爭議處理條例》第三十條規定 當事人對仲裁裁決不服的,自收到裁決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期滿不起訴的,裁決書即發生法律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