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識污衊
1. 他污衊我,我氣不過頂了他一句,結果他主動打我,我防衛中由於沒開燈無意將他搞成輕微傷,我應付什麼責任
一般的打架斗毆行為中是不會認定為正當防衛的。
一、 法律依據:
《刑法》第二十條【正當防衛】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採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屬於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
正當防衛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對正在進行行凶、殺人、搶劫、強奸、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採取防衛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的,不屬於防衛過當,不負刑事責任。
二:普法知識:
「正當防衛」的誤區。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大致有以下10種行為不屬於正當防衛:
1.打架斗毆中,任何一方對他人實施的暴力侵害行為。兩人及多人打架斗毆,一方先動手,後動手的一方實施的所謂反擊他人侵害行為的行為,不屬於正當防衛。
2.對假想中的不法侵害實施的所謂「正當防衛」行為。不法侵害必須是在客觀上確實存在,而不是主觀想像的或者推測的。
3.對尚未開始不法侵害行為的行為人實施的所謂「正當防衛」行為。
4.對自動停止,或者已經實施終了的不法侵害的行為人實施的所謂「正當防衛」行為。
5.不是針對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者本人,而是無關的第三者的所謂「正當防衛」行為。
6.不法侵害者已被制伏,或者已經喪失繼續侵害能力時的所謂「正當防衛」行為。
7.防衛挑撥式的所謂「正當防衛」行為。即為了侵害對方,故意挑逗他人向自己進攻,然後借口正當防衛加害對方。
8.對精神病人或者無刑事責任能力的未成年人的侵害行為實施的所謂「正當防衛」行為。
9.對合法行為採取的所謂「正當防衛」行為。公安人員依法逮捕、拘留犯罪嫌疑人等合法行為,嫌疑人不得以任何借口實行所謂的「正當防衛」。對緊急避險行為也不能實行正當防衛。
10.起先是正當防衛,但後來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行為。此種行為,法律稱為「防衛過當」,不屬正當防衛的范疇(出現刑法第二十條第三款規定的情況例外)。
三、相關知識鏈接:特別防衛
中國刑法第20條第3款規定:「對正在進行行凶、殺人、搶劫、強奸、綁架以及其它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採取防衛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的,屬 於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根據這一規定,特別防衛權的行使,必須具備三個條件:第一,客觀上存在著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這是行使特別防衛權的 前提條件;第二,嚴重的暴力犯罪是正在進行中的,這是行使無限防衛權的時間條件;第三,防衛行為只能是針對不法侵害人本人實施的,這是行使無限防衛權的對 象條件。
在符合上述三個條件的情況下防衛人因防衛行為至不法侵害人傷亡後果的,即使造成重大損害的,仍為正當防衛而不屬於防衛過當,應 受法律的保護而不負刑事責任。這主要是因為行凶、殺人、搶劫、強奸、綁架以及其它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對社會及公民的危害性非常嚴重,而且制止這 些犯罪的難度非常大,新刑法特別如此規定,有利於鼓勵公民同那些極端犯罪分子作斗爭,使廣大公民更有利於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互毆防衛
互相鬥毆,指雙方或多方在主觀上均具有不法侵害的故意,客觀上均實施了不法侵害對方的行為。是互毆各方均有對對方加害的行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 法》的相關規定,在互相鬥毆的過程中一般不存在正當防為的行為。但是如果一方停止或者被動停止了加害行為,而另一方轉化成加害方時,則有可能存在正當防衛 行為。在司法實踐中,互毆中不法侵害轉化的情形有以下兩種:1、一方已經停止斗毆,向另一方求饒或者逃跑,而另一方仍緊追不舍,繼續實施侵害的;2、在一 般性的輕微斗毆中,一方突然使用殺傷性很強的凶器,另一方生命受到嚴重威脅的。
2. 如果有人誣陷你打他,該怎麼辦,請求法律知識
如果有人誣陷你打她的話,你就讓他自己拿出證據來啊,現在不都是這樣的專嗎?法律問屬題都是這樣規定的,誰主張誰舉證啊?他說你打了他那麼證明在哪裡呢?人證物證,她有一樣嗎?如果一樣都沒有的話,那根本就是誣陷你,就是誹謗啊,你可以反過來告他誹謗罪呢,就算是他有人證的話,還需要有物證呢,而且就是警察把這些人叫來問話的話,肯定有人就會坦白交代的,不可能一直做假證的呀,所以你就不用害怕了
3. 對於在網路上可以詆毀污衊人格的行為有沒有什麼法律條款可以制裁他,要詳細到什麼法的哪一款哪一條,謝謝
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在互連網路誹謗、造謠、污衊、構陷他人的處罰決定1,通過電子信件誹謗、造謠、污衊、構陷他人。2,通過論壇BBS、貼吧、博客、等電子文檔誹謗、造謠、污衊、構陷他人。3,編發簡訊惡意誹謗他人。4,網路虛擬空間的媒介對他人歪曲報道、誹謗、造謠、污衊、構陷。5,任何人的任何行為包括通過「虛擬空間」已經影響到公眾對他人的社會評價,導致他人的名譽受損。被造謠、誹謗、污衊、構陷的人,可要求造謠、誹謗、污衊、構陷之人在公開發行的報刊上公開向被造謠、誹謗、污衊、構陷的人賠禮道歉,並賠償精神損失費。 6,侮辱、誹謗犯罪行為所侵害的不僅是被害人個人的人格和名譽,而是嚴重危害了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即使被害人不提出控告,人民檢察院也應主動進行追訴。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認定在"虛擬空間"用網名肆意侮辱網友的的侵權行為成立。法院可以做出責令在網上公開賠禮道歉,並賠款的判決。 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四、為了保護個人、法人和其他組織的人身、財產等合法權利,對有下列行為之一,構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關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利用互聯網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 三、為了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和社會管理秩序,對有下列行為之一,構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關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二)利用互聯網損壞他人商業信譽和商品聲譽; (三)利用互聯網侵犯他人知識產權; 五、利用互聯網實施本決定第一條、第二條、第三條、第四條所列行為以外的其他行為,構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關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六、利用互聯網實施違法行為,違反社會治安管理,尚不構成犯罪的,由公安機關依照《治安管理處罰條例》予以處罰;違反其他法律、行政法規,尚不構成犯罪的,由有關行政管理部門依法給予行政處罰;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或者紀律處分。 利用互聯網侵犯他人合法權益,構成民事侵權的,依法承擔民事責任。
4. 被污衊造成心理傷害請問如何起訴誰能幫我打官司,謝謝
1、根據司法解釋的規定: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以人格權利遭受侵害為由,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即只能由自然人可以提起精神損害賠償訴訟。
2、當事人在提起民事訴訟的時候應當把財產損失和精神損失一並要求侵權人賠償。當事人在侵權訴訟中沒有提出賠償精神損害的訴訟請求,訴訟終結後又基於同一侵權事實另行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就是說,如果先就財產損失提起賠償並且法院判決後,再以同樣的事實或理由另外又提起精神損害賠償的,法院不予受理。
3、受害人對損害事實和損害後果的發生有過錯的,可以根據其過錯程度減輕或者免除
【相關法律知識】
精神損害的概念
有的教科書〈如全國法院業大的民法教程〉所下的定義是,根據民法通則精神,所謂精神損害賠償,是指公民的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受不法侵害,致使受害人的人格受到非法的侵害,給受害人造成了精神上的痛苦,不法侵害人對這種損害所造成的後果,要依法承擔一定的民事賠償責任。從這一概念可以看出,精神損害賠償的范圍僅限於公民的「四種人格權」,沒有包括生命健康權等人身權。
筆者認為,精神損害是侵權行為法所認可的,與財產損失、死亡、傷害和社會評價降低等相並列的,侵權行為作用於受害人的自然人的人身權所導致的精神方面的不利的反常狀況。下此定義的理由有如下幾點:
1、精神損害是民事侵權行為所導致的損害後果之一種
精神是與物質相對應的范疇。民事主體享有財產權和人身權,法律對財產權的保護,主要是為了維護民事主體的利益,而對人身權的保護,主要是為了維護民事主體的非物質利益,通常情況下,對財產權的侵害導致受害人財產利益的損失,法律通過賠償損失、恢復原狀等民事責任方面予以救濟。而對人身權的侵害,產生的後果要復雜得多,常見的有:死亡、傷害(包括殘疾、全部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受害人社會評價降低、精損害等。死亡可能使死者的近親屬產生精神損害;社會評價的降低也可能使受害人產生精神損害。
2、精神損害:受害人的自身感覺和外在表現
精神損害常常表現為受害人反常的精神狀況,如精神上的痛苦和肉體上的疼痛。受害人精神上的痛苦自身感覺為哀傷、懊惱、悔恨、羞愧、憤怒、膽怯等。在外在表現方面,受害人會出現異常的精神狀況,如失眠、消沉、冷漠、易怒、狂躁、遲鈍等,嚴重的會出現精神病學上的臨床症狀,這樣的反常狀況對於受害人來說是不利的,是一個正常的人所不願意發生和不願意接受的。
3、精神損害在民法上的特定含義
人們在許多情況下都會產生反常的精神狀況,法律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對任何情況下產生的任何程度的精神損害都予以救濟,而只是對特定條件下達到一定程度的精神損害予以救濟,由加害人承擔賠償責任和其他相應的民事責任。因此,「精神損害」是一個有特定法律意義的概念,而不同於醫學上的精神損害或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所談論的一般的精神方面的不快。法律對精神損害的界定通常考慮三個方面的因素:(1)與他人侵權行為的關系;(2)精神損害的嚴重程度;(3)精神損害賠償制度與侵權行為的其他制度和民事責任方式的協調。
4、精神損害的主體限於自然人
精神現象為自然人所特有。精神損害僅發生在自然人受不法侵害的情況。法人有一些人格權,但是沒有自然人所特有的心理和精神現象,也當然不存在精神損害問題,但是法人的人格權受到損害時,法律也規定予以救濟。這主要是為了維護法人的物質利益,而不是維護其精神利益。
5. 惡意誹謗誣陷他人會承擔什麼法律後果
在生活中如果行為人污衊誹謗他人,給他人的生活和名譽造成了嚴重的損害,情節比較嚴重的話,會出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並處500元的罰款。同時如果行為人的犯罪事實更為嚴重的話,很有可能會面臨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1、根據《治安管理處罰法》第四十二條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重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五百元以下罰款:
(1)寫恐嚇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脅他人人身安全的。
(2)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
(3)捏造事實誣告陷害他人,企圖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處罰的。
(4)對證人及其近親屬進行威脅、侮辱、毆打或者打擊報復的。
(5)多次發送淫穢、侮辱、恐嚇或者其他信息,干擾他人正常生活的。
(6)偷窺、偷拍、竊聽、散布他人隱私的。
2、根據《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規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
前款罪,告訴的才處理,但是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通過信息網路實施第一款規定的行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訴,但提供證據確有困難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機關提供協助。
(5)法律知識污衊擴展閱讀:
一、誹謗罪客觀方面具體表現:
1、須有捏造某種事實的行為,即誹謗他人的內容完全是虛構的。如果散布的不是憑空捏造的,而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即使有損於他人的人格、名譽,也不構成本罪。
2、須有散布捏造事實的行為。所謂散布,就是在社會公開的擴散。散布的方式基本上有兩種,一種是言語散布;另一種是文字,即用大字報、小字報、圖畫、報刊、圖書、書信等方法散布。
所謂「足以貶損」,是指捏造並散布的虛假事實,完全可能貶損他人的人格、名譽,或者事實上已經給被害人的人格、名譽造成了實際損害。
如果散布虛假的事實,但並不可能損害他人的人格、名譽,或無損於他人的人格、名譽,則不構成誹謗罪。
3、誹謗行為必須是針對特定的人進行的,但不一定要指名道姓,只要從誹謗的內容上知道被害人是誰。
就可以構成誹謗罪。如果行為人散布的事實沒有特定的對象,不可能貶損某人的人格、名譽,就不能以誹謗罪論處。
4、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行為必須屬於情節嚴重的才能構成本罪。雖有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行為,但沒有達到情節嚴重的程度,則不能以本罪論處。
所謂情節嚴重,主要是指多次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捏造事實造成他人人格、名譽嚴重損害的;捏造事實誹謗他人造成惡劣影響的;誹謗他人致其精神失常或導致被害人自殺的等等情況。
二、誹謗與誣告陷害的區別:
誹謗罪(刑法第246條),是指故意捏造並散布虛構的事實,足以貶損他人人格,破壞他人名譽,情節嚴重的行為。誹謗罪與誣告陷害罪之間的區別如下:
1、行為方式不同。誣告陷害是向政府機關和有關部門告發,誹謗則是當眾或者向第三者散布。
2、主觀方面不同。誣告陷害的意圖是使他人受刑事處分,誹謗則是意圖損害他人的人格、名譽。
3、所捏造的事實內容不同。誣告陷害捏造的是犯罪的事實,誹謗罪捏造的是足以損害他人人格、名譽的事實。
三、相關知識:
網路舉報即使部分內容失實,不屬誹謗罪。與 「網路反腐」不沖突廣大網民通過信息網路檢舉、揭發他人違法違紀行為的,有關部門應當認真對待,負責任地核實,及時公布調查結果。
即使檢舉、揭發的部分內 容失實,只要不是故意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或者不屬明知是捏造的損害他人名譽的事實而在信息網路上散布的,就不應以誹謗罪追究刑事責任。
四、網路誹謗罪的認定
在網路誹謗中,誹謗成立的要素之一,就是看誹謗者所選擇的傳達信息的方式是否屬正常的、能夠阻止第三人的接觸的途徑。
我們可以假設有這么幾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發出信息者所選擇的途徑是電子郵件,收件地址僅為某一人所知,是純粹的私人郵箱。
第二種情況也選擇以電子郵件方式發送,但收件地址卻可以為數個人,這可能是某個組織的人所共同擁有郵件址。第三種情況是製作成網頁,可以供人們瀏覽等等。
根據一般的法律判斷,上述第二種或第三種傳播方式就有可能構成誹謗,而第一種情況就不構成誹謗,在第一種情況下,既使可能收件人本人沒有看到。
而其親屬好奇打開信箱查看到了誹謗內容,也不構成誹謗,因為信息傳播者的目標對象僅為收信人本人,其它情況是其不可預見的。
所以其主觀上不存在要將誹謗內容向除目標對象以外的第三人傳播的意圖。而對於第二種情況來說,可能信息傳播者會以不知道電子郵件址是一人擁有還是數人擁有為自己辯護。
如此的話就要看其在當時所擁有的信息條件下,可以預見到什麼程度。如果有事實證明誹謗信息傳播明知這個郵件址是為數人擁有,就可認為是意圖將信息公布於眾。
對於第三種情況來說,只要是將誹謗內容放在網頁上,無論信息傳播者如何辯駁其網頁無人瀏覽,都必然構成誹謗。
6. 我一個同事被幾個領導污衊被勸離職!然後我過了幾個月離職了,算不算泄密啊! 律
不算,你是比較正直的人,這個只是你存在打抱不平的一種行為而已,這種現象社會上多了去了,所以你不必自責。
7. 清華學姐污衊學弟猥褻事件,僅道歉就完事了嗎
是的,在學姐這里文字和解就可以結束一切了,包括對學弟的傷害。這位學姐還很友好的提醒各位姐妹們注意安全,即使是誤會,像這樣的查證澄清也是最好。
事情澄清後,學姐又在朋友圈裡發布了這樣一條信息,說:“請諒解我的第一反應,不過還是提醒各位姐妹們注意安全,即使是誤會,像這樣的查證澄清也是最好”。
這是道歉應有的態度嗎?認錯應有的態度嗎?“學姐學妹”們怕被“學哥學弟”們侮辱,而“學哥學弟”們害怕被“學姐學妹”們污衊呢?學姐那麼有“手段”,一條朋友圈把好好的一名學弟送上了“社死”的路上,又一條朋友圈洗白了自己,這手段一般學哥學弟是應付不來的,他們會好怕怕的。
最後:網路發達是為了加快社會發展與進步的,而不是被一些有心之人用來讓某人“社死”的,網民們應該要時刻注意不要被一些有心之人利用。
8. 背後製造,散布的誣蔑,誹謗之類的話( )言( )語
1、花言巧語
拼音:[ huā yán qiǎo yǔ ]
釋義:原指鋪張修飾、內容空泛的言語或文辭。後多指用來騙人的虛偽動聽的話。
出處:《論語·學而》:「巧言令色;鮮矣仁。」朱熹註:「巧言即今所謂花言巧語;如今世舉子弄筆端做文字者便是。」
2、千言萬語
拼音:[ qiān yán wàn yǔ ]
釋義:形容說得話很多。
出處:唐·鄭谷《燕》詩:「千言萬語無人會,又逐流鶯過短牆。」
3、甜言蜜語
拼音:[ tián yán mì yǔ ]
釋義:像蜜糖一樣甜的話。比喻為了騙人而說的動聽的話。
出處:《敦煌變文集·捉季布傳文》:「季布得之心中怕;甜言蜜語卻安存。」
4、流言蜚語
拼音:[ liú yán fēi yǔ ]
釋義:毫無根據的話。 指背後散布的誹謗性的壞話。
出處:《明史·馬孟楨傳》:「臣子分流別戶;入主出奴;愛憎由心;雌黃信口;流言蜚語;騰入禁庭;此士習可慮也。」
5、豪言壯語
拼音:[ háo yán zhuàng yǔ ]
釋義:豪邁雄壯的言語。形容充滿英雄氣概的話。
出處:茅盾《老兵的希望》:「作家如果不能全面看問題;不能從比較長的歷史階段看問題;那麼;即使他的作品有革命樂觀主義的豪言壯語;那麼未必有大氣磅礴;感人極深;指出方向……的革命浪漫主義。」
9. 在網路上侮辱誹謗他人要負法律責任嗎
名譽權是民事主體依法享有的維護自己名譽並排除他人侵害的權利,所謂名譽是對特定民事主體的品德、才幹、信譽、商譽、資歷、聲望、形象等方面的社會性評價。要准確判斷他人是否對自己的名譽構成了侵權,您需要了解以下知識:1.侵犯名譽權的行為方式包括侮辱和誹謗。侮辱,即通過文字、語言、圖片公然辱罵、羞辱他人;誹謗,即故意散布虛假事實貶損他人名譽。2.造成他人社會評價降低,這是名譽侵權的結果要件,必須存在這一損害後果。因此,只有導致這種評價降低,才構成侵害名譽權。3.是否造成他人社會評價降低的判斷標准,只要針對他人的誹謗和侮辱性內容已經為第三人知道或者可能知道,即已經公開或者可能被公眾所知,就可以推定出他人的名譽權因此遭受到了損害。這里的可能被公眾所知是指雖然無法證明該誹謗和侮辱性內容已經被第三人知曉但根據其所發布平台、發生場合的開放性、傳播性足以使第三人知道。因此,在網上發布侮辱他人的言論構成名譽侵權。法律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第七條問:侵害名譽權責任應如何認定?答:是否構成侵害名譽權的責任,應當根據受害人確有名譽被損害的事實、行為人行為違法、違法行為與損害後果之間有因果關系、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來認定。以書面或口頭形式侮辱或者誹謗他人,損害他人名譽的,應認定為侵害他人名譽權。對未經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的隱私材料或以書面、口頭形式宣揚他人隱私,致他人名譽受到損害的,按照侵害他人名譽權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