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法官審
Ⅰ 法官和主審法官有什麼區別
法官和主審法官的抄區別在於,法官是對普通法官和主審法官的統一的職務稱呼;主審法官是在法庭上對某個案件主理法官的稱呼,在案件中,主審法官是可以申請更換的,但是必須提供法定理由。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法》第二條規定:「法官是依法行使國家審判權的審判人員,包括最高人民法院、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和軍事法院等專門人民法院的院長、副院長、審判委員會委員、庭長、副庭長和審判員。」
(1)法院法官審擴展閱讀:
主審法官是為了提高辦案效率而在合議庭內部進行分工的產物,主審法官的主要職責如下:
1、與其他法庭上的成員(普通法官等)平等地參與案件的審理、評議和裁判等審判活動;
2、負責處理該案件辦案過程中產生的某些具體事務,比如主要包括保管案卷材料、調查收集證據、委託鑒定或審計、組織庭外調解、製作法律文書等輔助性事務;
注意事項:主審法官在處理具體事務時,是以合議庭的「代理人」角色出現的,只能在委託許可權范圍內以合議庭的名義行事,要接受審判長的指導和其他成員的監督並做好通報工作,當然行為後果也由合議庭承擔。
Ⅱ 要是法院的法官一審二審都亂判案怎麼辦啊
1、有。 2、不服終審判決的救濟途徑: 1)向上一級法院申請再審。 2)向人民檢察院申專請檢察建議或者抗訴 3)還可屬以通過正常渠道向媒體、人大、黨委、檢察院等申訴控告,推動上級法院啟動再審程序。 3、《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一百九十九條:當事人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認為有錯誤的,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當事人一方人數眾多或者當事人雙方為公民的案件,也可以向原審人民法院申請再審。當事人申請再審的,不停止判決、裁定的執行。 第二百零五條:當事人申請再審,應當在判決、裁定發生法律效力後六個月內提出;有本法第二百條第一項、第三項、第十二項、第十三項規定情形的,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 第二百零九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檢察院申請檢察建議或者抗訴:(一)人民法院駁回再審申請的; (二)人民法院逾期未對再審申請作出裁定的; (三)再審判決、裁定有明顯錯誤的。 人民檢察院對當事人的申請應當在三個月內進行審查,作出提出或者不予提出檢察建議或者抗訴的決定。當事人不得再次向人民檢察院申請檢察建議或者抗訴
Ⅲ 審理一個案件需要幾個法官
審理案件所需要法官數須根據法院審理的程序來決這定,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人民專法院審理第一審民事案屬件如果是簡易程序,由審判員一人獨任審理(須有一名書記員)。
如果是普序,則由三名審判員(或一名審判員兩名陪審員)和一名書員審理。人民法院在審理第一審民事案件組成合議庭時,合議庭的成員應當由審判員、陪審員共同組成。合議庭的成員的人數,必須是單數(三人以上)。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陪審員法」
第八條人民陪審員的名額,由基層人民法院根據審判案件的需要,提請同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確定。
人民陪審員的名額數不低於本院法官數的三倍。
第十四條人民陪審員和法官組成合議庭審判案件,由法官擔任審判長,可以組成三人合議庭,也可以由法官三人與人民陪審員四人組成七人合議庭。
(3)法院法官審擴展閱讀:
人民法院審判下列第一審案件,由人民陪審員和法官組成七人合議庭進行:
(一)可能判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死刑,社會影響重大的刑事案件;
(二)根據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提起的公益訴訟案件;
(三)涉及征地拆遷、生態環境保護、食品葯品安全,社會影響重大的案件;
(四)其他社會影響重大的案件。
Ⅳ 法院從審案件還可以是原來的法官嗎
發回重審的案件,由原審法院另行組成合議庭審理。不可以是原來的法官。
重審是一審之後,當事人提起了上訴,二審法院發現一審的事實不清、有問題,證據不足或者程序有違法之處,就把案件發回一審按照一審的程序處理重新審理。
重審,指第二審人民法院對上訴案件,經過審理,認為原審判決認定事實不清、證據不足,或者由於違反法定程序,可能影響案件正確判決,撤銷原判,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新審理。重審依照第一審程序另行組成合議庭進行,其判決為一審判決。
再審,為了糾正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的錯誤,依照審判監督程序進行的重新審理活動,叫作再審。再審須由本院院長提出,或最高人民法院、上級人民法院向下級人民法院指令,或因上級人民撿察院提出抗訴而實行,再審應另行組成合議庭進行,原為一審案件,按一審程序進行,所作出的判決、裁定可以上訴或抗訴;原為二審案件,依照二審程序進行宙理,其判決或裁定是終審的判決或裁定,不得上訴或抗訴。
提審,是指上級人民法院為糾正下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或裁定的錯誤,把案件提上來由自己審理。提審,應按第二審程序進行,所作的判決或裁定是終審判決或裁定。此外,上級人民法院依法將下級人民法院受理的(尚未作出判決的),認為以自己作為第一審為宜的案件,提上來由自己審判,也叫提審。
Ⅳ 法院法官如何審理審判案件的
到法院來打官司的當事人,大部分都要經歷庭審。開庭審理,是案件審判的中心環節,用老百姓的話講,叫「過堂」。誰也不願攤上官司,您可能也是頭一遭。為了有效地進行或者准備訴訟,您需要了解開庭審理的主要過程。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除涉及國家秘密、個人隱私或者法律另有規定的以外,實行公開審理。根據我國三大訴訟法規定,中級法院開庭審理案件,應當組成合議庭,適用普通程序進行審理。基層法院除採用合議制審理案件外,還可以適用簡易程序,由一名審判人員審理案件。對決定開庭審理的案件,法官除進行必要的審理前准備外,將在開庭三日前通知雙方當事人。開庭審理大致分為法庭調查、法庭辯論和評議、宣判等幾個階段。在案件正式開庭審理之前,由書記員首先核對雙方當事人和應到庭的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到庭情況,包括您的姓名、年齡、職業等情況,並向審判長報告。能正常開庭的,由書記員宣布法庭紀律,然後請審判長、審判員入庭。隨後,審判長宣布正式開庭,宣布案由以及本案合議庭組成人員名單,並詢問您是否申請審判人員迴避。如果您提出迴避申請,您需要說明理由。如果您不提出申請或者申請被駁回,庭審將繼續進行。在法庭調查階段,審判長或審判員將組織雙方當事人,針對自己的請求和主張,按下列順序分別舉證、質證:1、先由原告出示證據,被告、第三人與原告進行質證;2、由被告出示證據,原告、第三人與被告進行質證;3、第三人出示證據,原告、被告與第三人進行質證。質證時,當事人要圍繞證據的真實性、關聯性、合法性,針對證據有無證明力以及證明力大小,進行質疑、說明和辯駁。如果您申請法院依職權調查有關證據並獲得准許,法院所調查收集的證據將作為您提供的證據在法庭上出示並聽取雙方當事人的意見。法庭調查結束後,庭審就進入法庭辯論階段。在法庭辯論階段,審判長或審判員將組織雙方當事人針對爭議焦點,圍繞全案事實、法律責任等發表意見。先由原告及其代理人發表辯論意見,然後是被告、第三人及其代理人。在法庭辯論中,您的發言要緊緊針對爭議焦點,如果發言與案件無關,審判長或審判員有權予以制止。如果您覺得在開庭時未能充分發表您的意見,還可以在休庭後將您的意見寫成書面材料提交法庭。法庭辯論結束後,庭審將進入評議、宣判階段。在評議、宣判階段,合議庭或審判員將對庭審情況進行總結,對雙方當事人發表的意見進行評析,表明是否予以支持,並閘明理由。然後,審判長或審判員將公開宣告判決結果,並將裁判文書送達雙方當事人。宣判可以當庭進行,也可以另定日期進行。宣判時,法官將會告知您上訴的權利、上訴期限和上訴的法院。這里要提醒您,如果您是原告,經法院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或者在開庭審理中未經許可中途退庭的,法院可以按撤訴處理;被告反訴的,可以缺席判決。如果您是被告,經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經法庭許可中途退庭的,法院可以缺席判決。作為當事人,在宣判前的任何訴訟階段,您都可以同對方當事人進行和解,或者請求人民法院主持調解。如果您與對方當事人達成調解協議,法庭將及時製作調解書,對調解協議內容的合法性予以確認,調解書經雙方當事人簽收後,即發生法律效力。
Ⅵ 請教一個問題:法院中的審判長和主審法官是什麼關系區別與聯系謝謝!
審判長是主審法來官,主審源法官不一定是審判長。訴訟審理活動中有簡易程序和普通程序,簡易程序由法官一人獨立審判,因此是主審法官。審判長只存在於普通程序中,有三人或五人組成合議庭,審判長負責住持。因此,只有在有合議庭的審理中才會有審判長,而且審判長也是主審法官,二者競合,在簡易程序中不存在審判長,只有主審法官。
Ⅶ 法官如何審案
到法院來打官司的當事人、大部分都要經歷庭審。開庭審理是案件審判的中心環節。誰也不願攤上官司,您可能也是頭一次。為了有效地進行或者准備訴訟,您有必要了解開庭審理的主要過程。
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除涉及國家秘密、個人隱私或者法律另有規定的以外,實行公開審理。根據我國三大訴訟法規定,人民法院開庭審理案件,適用普通程序進行審理的,應當組成合議庭。對爭議不大,事實較清的案件,可以適用簡易程序,由一名審判人員審理案件。對決定適用普通程序開庭審理的案件,法官除進行必要的審理前准備外,將在開庭三日前通知雙方當事人。
開庭審理大致分為法庭調查、法庭辯論和評議、宣判等幾個階段。在案件正式開庭審理之前,由書記員首先核對雙方當事人和應到庭的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到庭及身份情況,包括您的姓名、出生時間、職業等情況,並向審判長報告。能正常開庭的,由書記員宣布法庭紀律,然後請審判長、審判員入庭。隨後,審判長或獨任審判員宣布正式開庭,宣布案由以及獨任或合議庭組成人員名單,並詢問您是否申請審判人員迴避。如果您提出迴避申請,您需要說明理由。如果您不提出申請或者申請被駁回,庭審將繼續進行。
在法庭調查階段,審判長或審判員將組織雙方當事人,針對自己的請求和主張,按下列順序分別舉證、質證:1、先由原告出示證據,被告、第三人進行質證;2、由被告出示證據,原告、第三人進行質證;3、第三人出示證據,原告、被告進行質證。質證時,當事人要圍繞證據的真實性、關聯性、合法性,針對證據有無證明力以及證明力大小,進行質疑、說明和辯駁。如果您申請法院依職權調查有關證據並獲得准許,法院所調查收集的證據將作為您提供的證據在法庭上出示並聽取雙方當事人的意見。法庭調查結束後,庭審就進入法庭辯論階段。
在法庭辯論階段,審判長或審判員將組織雙方當事人針對爭議焦點,圍繞全案事實、法律責任等發表意見。先由原告及其代理人發表辯論意見,然後是被告、第三人及其代理人。在法庭辯論中,您的發言要僅僅針對爭議焦點,如果發言與案件無關,審判長或審判員有權予以制止。代理人還可以將代理詞寫成書面材料提交法庭。法庭辯論結束後,庭審將進入評議、宣判階段。
在評議、宣判階段,合議庭或審判員將對庭審情況進行總結,對雙方當事人發表的意見進行評議分析,表明是否予以支持,並闡明理由。然後審判長或審判員將公開宣告判決結果,並將裁判文書送達雙方當事人。宣判可以當庭進行,也可以另定日期進行。宣判時,法官將會告知您上訴的權利、上訴期限和上訴的法院。
這里要提醒您,如果您是原告,經法院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是開庭審理中未經許可中途退庭的,法院可以按撤訴處理;被告反訴的,可以缺席判決。如果您是被告,經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經法庭許可中途退庭的,法院可以缺席判決。
作為當事人,在宣判前的任何訴訟階段,您都可以同對方當事人進行和解,或者請求人民法院主持調解。如果您與對方當事人達成調解協議,法庭將及時製作調解書,對調解協議內容的合法性予以確認,調解書經雙方當事人簽收後,即發生法律效力。如果不同意調解或未達成調解協議,人民法院將繼續審理並作出判決。
Ⅷ 法院的審判法官和執行法官有什麼區別
法院的審判法官(審判員)和執行法官(執行員)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區別:
1、定內義不同
①前容者在人民法院審判案件所組成的合議庭中,是負責組織審判活動的審判人員;
②後者屬於人民法院執行機構,是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專門負責有關執行事項的人員。
2、目的不同
①前者設立的目的在於完成人民法院的工作職責,審判刑事案件和民事案件;
②後者設立的目的是根據當事人的申請和審判人員的移交,開展執行工作,實現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財產給付內容。
3、方式不同
①前者除簡單案件依法可由一人獨任審判外,一般應由自己或自己和陪審員依法組成合議庭審判案件;
②後者在執行活動中,根據需要可依法採取強制執行措施,而案件人員如對執行提出異議,其有權依照法定程序作出處理。
Ⅸ 法官和審判長有什麼區別
法官是對從事審抄判工作襲的人員的稱呼,也就是一種職業名稱,和檢察官、警官等等是一樣的。
審判長就有兩種意思:第一就是在審理具體案件的合議庭中擔任主要審判職責,對該案審理負責的法官,就叫審判長,而其他合議庭成員就是審判員或者人民陪審員。第二,審判長是法院系統內部的一種職稱,只有被任命為審判員兩年以上才能競爭上崗審判長。
審判長都是法官,法官不一定是審判長,普通案件要組成合議庭開庭,坐在中間負責此案的法官就是審判長,審判長是每個個案負責的法官,如果是只有一個法官審理的,該案就不存在審判長,法官稱為審判員。
(9)法院法官審擴展閱讀:
審判長的職責:
(一)擔任案件承辦人,或指定合議庭其他成員擔任案件承辦人;
(二)組織合議庭成員和有關人員做好庭審准備及相關工作;
(三)主持庭審活動;
(四)主持合議庭對案件進行評議,作出裁判;
(五)對重大疑難案件和合議庭意見有重大分歧的案件,依照規定程序報請院長提交 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
(六)依照規定許可權審核、簽發訴訟文書;
(七)依法完成其他審判工作。
Ⅹ 最高人民法院有哪些規定是規范法官審核和認定證據的
最高人民法院規范法官審核和認定證據的規定主要有以下幾個:
1、《最高內人民法院關於行政訴容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法釋[2002]21號
2、《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法釋〔2001〕33號
3、《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法釋〔2012〕21號
4、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檢察院 公安部 國家安全部 司法部 《關於辦理死刑案件審查判斷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和《關於辦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法發〔2010〕2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