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訴訟難
❶ 去法院起訴一個人很容易嗎
應有明確的被告到有管轄權的法院起訴應提交《起訴書》並附主要證據復印件、你的身份證明起訴書應有對方名稱 聯系方式 住址、具體的訴訟請求 事實和理由 證據《民事訴訟法》第一百零八條 起訴必須符合下列條件:(一)原告是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二)有明確的被告;(三)有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理由;(四)屬於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訴訟的范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第一百零九條 起訴應當向人民法院遞交起訴狀,並按照被告人數提出副本。書寫起訴狀確有困難的,可以口頭起訴,由人民法院記入筆錄,並告知對方當事人。第一百一十條 起訴狀應當記明下列事項:(一)當事人的姓名、性別、年齡、民族、職業、工作單位和住所,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名稱、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負責人的姓名、職務;(二)訴訟請求和所根據的事實與理由;(三)證據和證據來源,證人姓名和住所。第一百一十二條 人民法院收到起訴狀或者口頭起訴,經審查,認為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在七日內立案,並通知當事人;認為不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在七日內裁定不予受理;原告對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訴。第一百一十三條 人民法院應當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內將起訴狀副本發送被告,被告在收到之日起十五日內提出答辯狀。被告提出答辯狀的,人民法院應當在收到之日起五日內將答辯狀副本發送原告。被告不提出答辯狀的,不影響人民法院審理。第一百一十四條 人民法院對決定受理的案件,應當在受理案件通知書和應訴通知書中向當事人告知有關的訴訟權利義務,或者口頭告知。第一百一十五條 合議庭組成人員確定後,應當在三日內告知當事人。
❷ 行政訴訟為什麼這么難
正式班了。多少有點興奮。
八點我就進了行政庭辦公室,黃庭長確是不慌不忙,優哉游哉的喝茶、看新聞,不愧是庭長,如此之淡定。當然,我可沒閑著,「工
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既然進了行政庭,自然該好好了解一下這里的具體事務,總不能像個白痴一樣。
通過談得知,該法院行政庭的訴訟案子極少,一年也就十來個左右,相比株洲其他基層法院而言,已經算多的了。事實
,不但株洲,整個湖南省甚至是全
行政訴訟,用通俗的話講就是民告官,但是,中
幾千年的傳統思想根深蒂固,「民不與官斗」,既然惹不起,難道我還躲不起?如此一來,一旦惹
行政事件,平民大眾大多數要麼忍而不發,要麼消極迴避,這也就造就了行政訴訟率的低下;另一方面,我
法制起步較晚,平民大眾的法律意識普遍不強,即使自己的利益受到了損失,也不會想到用法律的手段來保全自己的利益,很多時候都是「打落門牙往肚裡吞」,有苦說不出。
當然,隨著現在法制建設的迅速發展,公民的法律維權意識也在提高。在實習期間,確實見到了兩份行政訴訟的案卷,可悲的是,都以原告的撤訴而告終。為什麼會這樣呢?殺一儆百,以儆效尤的道理大家都懂,做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不是傻子,這個道理運用起來是駕輕就熟,絕對不會讓私權來挑戰公權的權威,即使讓你挑戰,也不該在這個時候。
那麼,縣法院的天平又該向那邊傾斜呢?是公權力還是私權利?因時間關系,我並未能旁聽審判,只能根據最終結果做出自己的主管推測。個
覺得,結果很明顯對行政機關有利。原因有二:其一,
面說過,公權力的權威不能受到挑戰,否則
威不在;其次,縣法院和行政機關都靠縣財政吃飯,大家抬不見低見,關系總不能太僵,這個就是我現在讓疼又無奈的「面子問題」。另外,行政案件或多或少的會受到縣政府的干預,基層法院很難真正的獨立起來。
依據以現狀,為解決行政訴訟難的狀況,一方面要大力普及法律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識和法律
平,至少能夠知道運用法律知識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行政機關呢,則應該改變行政作風,不能再佔山為王,擺出我是老大我怕誰的架勢,切切實實的為民服務,不能行政不作為,也不能行政
作為,把維護公權力的權威和保護私權利的利益完好的結合起來;至於基層法院,則應完善自己的系統,既不制
,也不受所制,真正的獨立起來,如此,才符合我
司法獨立的宗旨。同時,正義的天平不能傾斜,既不能傾向於行政機關,也不能傾向於公民個
,而是以法律為依據,以事實為准繩。至於與行政機關與行政相對
的關系,用一句話古話來概括,最恰當不過:「君子之淡如」。
❸ 訴訟難不難
需要一定的法律知識。建議請專業人士代理。
《民事訴訟法》
第一百一十九條回 起訴必須符合下列條件:
(一)答原告是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
(二)有明確的被告;
(三)有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理由;
(四)屬於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訴訟的范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
❹ 民事訴訟難題
依照我國民事訴訟法律的有關規定,夫妻一方提出離婚的,由另一方住所地的人民法院管轄,住所地即公民的戶籍所在地;如果另一方的住所地與經常居住地不一致,由經常居住地的人民法院管轄。如果被告一方被注銷城鎮戶口的,由原告住所地的人民法院管轄;原告的住所地與經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經常居住地的人民法院管轄;雙方均被注銷城鎮戶口的,由被告居住地的人民法院管轄。當事人的戶籍遷出後尚未落戶,有經常居住地的,由該地人民法院管轄。沒有經常居住地的,戶籍遷出不足一年的,由其戶籍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管轄;超過一年的,由其居住地的人民法院管轄。
下列民事訴訟,由原告住所地的人民法院管轄;原告的住所地與經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經常居住地的人民法院管轄:(一)對不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居住的人提起的有關身份關系的訴訟;(二)對下落不明或宣告失蹤的人提起的有關身份關系的訴訟;(三)對被勞動教養的人提起的訴訟;(四)對被監禁的人提起的訴訟。如果雙方當事人都被監禁或勞動教養,被告被監禁或被勞動教養一年以上的,由被告被監禁或被勞動教養地的人民法院管轄;未超過一年的,由被告原住所地的人民法院管轄。
對於夫妻一方離開住所地超過一年,另一方起訴離婚的案件,由原告住所地的人民法院管轄。若夫妻雙方離開住所地均超過一年,一方起訴離婚的,由被告經常居住地的人民法院管轄;沒有經常居住地的,由原告起訴時居住地的人民法院管轄。
❺ 民事訴訟法難嗎
如果你是抄法學專業的,難襲你也要學啊
其實訴訟法相對於實體法是比較容易的。理論性不強
主要是那些原則掌握住了,基本沒有什麼理解上的困難
我最頭疼的是那些時間。這個記憶起來比較郁悶些。
基本沒什麼
只是訴訟法最近修改的挺多的,要注意看最近版的,那些老的教材很多跟現在的知識點不一致了的、
❻ 民事審判中有哪些難點
一是訴訟調解率、當庭宣判率有待提高,上訴率偏高,沒有充分發揮調解在化解矛盾、案結事了、易於執行等方面的獨特作用,在做當事人的調解工作、息訴息訪方面尚存在一些欠缺。
二是裁判文書需改進,仍存在一些裁判文書認定事實不清,裁判說理不透,邏輯性不強,製作粗糙,缺乏應有的嚴謹性、規范性、權威性。
三是少數民事法官在審理階段兼顧執行不夠,訴訟保全不及時,判決主文不明確,給案件的執行帶來困難。
四是取證難、證人出庭作證率低長期困擾民事審判,影響了案件審理的公正和效率。
五是送達難的問題突出。應該說,法律規定的送達方式種類是比較齊全的,基本上能符合民事訴訟的要求。但是,法律規定的送達方式不夠靈活,送達程序過於嚴格、苛刻,客觀上造成了法院訴訟文書「送達難」,並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審判效率的提高,影響著法院審判工作的順利進行。關於直接送達,有的當事人外出經商、居無定所;有的當事人地址不詳或者地址發生了變化;有的當事人躲避送達,客觀上送達困難。法院送達訴訟文書時,有時需要反復多次才能送達,有的則是無法送達。關於留置送達,在直接送達時,當事人拒收的,根據《民事訴訟法》第79條規定,送達人應當邀請有關基層組織或所在單位的代表在場見證。實踐中大部分的基層組織或單位人員不是找不到,就是找到了也不願意來,來了也不願意見證。所以,留置送達實際操作難度較大,要求過於繁瑣。關於公告送達,民事訴訟法及其解釋對公告送達作了較為詳細的規定,但在實際操作中仍存在諸多問題。首先是期限太長。其次,費用太高。在報紙上刊登公告送達的,對經濟拮據的當事人是不小的負擔,對標的額較小的案件則明顯增大了訴訟成本。關於郵寄送達,由於當事人地址變更等原因,郵寄多次被退回,不僅延長了訴訟文書的在途時間,而且也增加了當事人的訟累。根據我國法律規定,採用郵寄送達的法律文書其送達日期以郵局回執上註明的收件日期為准。在送達過程中,有時郵局不是直接送達到當事人手中,而是先由村委會等簽收再轉交當事人。由於種種原因,有時訴訟文書幾次周轉才轉到當事人手中,如果以郵局回執記載的日期計算上訴期限,則早已超期,當事人如何行使上訴權成為一個難題。同時,由於郵局的投遞規定不等同於法律規定的送達,投遞的法律文書通常由他人代簽,所以達不到送達的效果。也為將來案件執行等環節埋下隱患,甚至引起當事人的上訪。
(二) 民事涉訴信訪方面
民事案件的基數大,法律關系復雜,涉及當事人切身利益,民事涉訴信訪量相應偏高。從審查分析的情況看,主觀故意造成的錯案是極個別的,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於法院自身少數案件質量和效率不高、司法不規范、辦案不透明、程序不公正、裁判文書說理性不強、辨法析理工作不細,未能使當事人勝敗皆服。個別同志就案辦案,不注重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
另一方面,有些當事人法律意識和訴訟風險意識不強,把自己舉證不能、訴訟決策失誤、不當行使訴訟權利、不積極履行訴訟義務導致的不利訴訟結果,視為司法不公,申訴不止。
再者,有些當事人存在思想觀念誤區,上訪人員信「多」不信「少」,不論什麼事,這個部門跑了又去其他部門去找領導;信「鬧」不信「理」,不管有理無理,先鬧再說,認為大鬧大解決、小鬧小解決,不鬧不解決,只要一鬧,領導就會重視。
(三)民事審判隊伍方面
一、隨著市場經濟不斷深入發展,社會經濟交往不斷增多,公民法律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不斷增強,大量的案件和糾紛湧向法院。特別是2007年4月1日新的《訴訟費用交納辦法》施行後,收費標准大幅下調,因為訴訟成本的降低,當事人發生糾紛後更多地選擇到法院以訴訟方式解決爭端。但是審判力量的相對不足,人少案多的矛盾日益突出,影響了民事案件的質量和效率。
二、是由於受人員編制、進人機制等因素制約,民事審判法官青黃不接、人才斷層、人才流失的現象日趨嚴重,制約著民事審判工作的可持續發展。
三、盡管大部分民事法官非常渴望學習培訓,但囿於經費短缺,參加業務培訓少,業務書籍匱乏,造成知識更新慢、法律適用水平低、駕馭庭審能力弱,使法官業務素質和司法能力的提高受到了限制。
四、是法官的人格和尊嚴時常受到無端的侮辱和損害,甚至人身安全也經常受到威脅,對此確無能為力。
五、是法官的工作壓力大、風險大,政治和經濟待遇不高,導致部分法官不願意從事審判工作,特別是不願意從事民事審判工作。現在成為一名法官,需經公務員考試、司法考試,門檻不可謂不高。縱觀其他職業和其他單位,法官雖神聖,但經濟待遇處於中下水平,法院雖威嚴,但只是一個部門,特別與黨委、組織部門、鄉鎮相比,基層法院里解決一個副科、正科非常難。有的同志臨到退休還沒有解決副科,有的同志在副科這個級別上二十五年之久未動。
(四)物質裝備和經費保障方面
基層法院及派出人民法庭審理了大部分民事案件。但基層法院和人民法庭辦案條件不佳,有些法庭沒有每人配備電腦、傳真機等辦公設備,缺少必要的交通工具。2007年4月1日新的《訴訟費用交納辦法》施行後,收費標准大幅下調,加上新《訴訟費用交納辦法》第十五條、第十六條,以調解方式結案、適用簡易程序審理的案件減半收費的規定,更令基層法院雪上加霜。一直以來,基層法院承擔著繁重的審判任務,往往面臨人少案多,案件標的小,訴訟費收入少,導致辦公經費奇缺的窘境。
(五)司法環境方面
由於現行司法體制的某些局限,地方和部門保護主義對民事審判的干擾仍然存在,突出表現在對法院審理房屋拆遷、土地徵用等涉及地方利益的案件,不予配合,甚至不當干預;託人說情、找關系送材料、找領導批意見、找媒體施加壓力的現象較為普遍,民事審判的司法環境有待進一步改善。
❼ 討績訴訟為什麼這么難
一、我國《民事訴訟法》第108條規定:起訴必須符合下列條件:
1、原告是與本案有直接利回害關系的公民、法人和其答他組織;
2、有明確的被告;
3、有具體的訴訟請求、事實和理由;
4、屬於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訴訟的范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
條件當中沒有明確要求債務訴訟沒有金額大小之分,所以小額糾紛也能起訴
二、起訴債務人,首先需要確定債務人相關信息(很重要)
債務人作為被告,那麼法院需要知道被告人是誰?
被告可以是一個人、或者夫妻、或者擔保人、或者公司
❽ 現在法院立案為何這么難
你好: 第一。你是否已經成年。如果未成年,不能獨立訴訟。 第二,如果你是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無權開除學生。
❾ 如何解決民事訴訟「送達難」
民事訴訟中的送達是指人民法院依法定的程序和方式將訴訟文書和法律文書送交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的行為。送達是人民法院的職權行為,是按法定的程序和方式進行,由此而產生送達的法律的後果。人民法院送達的對象是當事人以及訴訟參與人,送達的是訴訟文書和法律文書
。人民法院送達訴訟文書和法律文書在整個民事訴訟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如送達起訴狀就開始計算答辯期限和舉證期限,送達開庭傳票,就意味不準時到庭而帶來的風險,送達判決書就開始計算上訴期限和生效日效等等。
在法院的司法實踐中,送達難是普遍存在的問題,現就民事訴訟送達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並提出以下解決對策。
一、民事訴訟送達存在的問題
民事訴訟送達存在的問題,主要有兩個方面, 首先是當事人方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原告立案時稱被告在家,但送達時,被告已外出務工或者下落不明。
2、原告立案時提供地址不準確,甚至是虛假的,無法送達。
3、由於有些當事人無固定住址,活動范圍比較大,又無穩定的時間表,致使送達難度加大。
4、因人民法院有嚴格上下班制度,而有些當事人早出晚歸,在上班時間無法找到其本人,增加送達難度。
5、有些當事人逃避送達,見到人民法院送達人員逃跑,或者欺騙送達人員稱其不是本案當事人,或者將人民法院送達人員拒之門外,避而不見。
另一方面是人民法院的自身問題,主要體現在送達人員的自身素質和工作責任心上。有些送達人員機械的為送達而送達,工作方法簡單,不給當事人做任何說明,見到當事人只是為完成送達任務,讓當事人簽名或捺手印,即可交差,不多給當事人做解釋工作,不多聽當事人對案件焦點的傾訴。總認為案件怎麼處理,如何判決是主審法官的事,與自己無關,從而造成當事人與法院之間的關系的緊張。有些送達人員不分析案情,對案情中的法律關系理不清,搞不明,僅憑工作經驗而盲目解釋,為日後的審理調解帶來隱患。
二、解決民事訴訟送達難的方法。
由於民事送達中存在的問題,有礙於人民法院正常訴訟程序的進行,不利於公正高效的審理案件,對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得不到及時保護。鑒於以上存在的問題,提出以下幾個方面的解決方法。
1、對應送達的當事人已外出務工或下落不明,督促原告盡快提供確切的地址,對有證據顯示能夠證明受送達人下落不明的,按《民訴法》相關規定公告送達。
2、對立案時原告提供地址不準確或是虛假的,無法送達的情形,人民法院應督促當事人提供准確送達地址,當事人拒不提供的,可勸其撤訴,對有證據顯示的下落不明或用其他方法無法送達的,可公告送達。
3、對當事人早出晚歸的無法送達的情形,送達法官可提請院領導同意,適當調整工作時間,可以在早上或晚間送達。
4、對當事人逃避送達的情形,送達人應邀請有關基層組織或所在單位的代表到場,說明情況,在送達回證上記明拒收事由和日期,由到場人員簽名,把應送達的訴訟文書留在受送達人的住所,即視為送達。
人民法院送達行為是一種職務行為,是代表人民法院履行法律賦予的權利的一種司法行為,具有強制性。但人民法院內部人員結構也有一定的層次性,盡管人員結構有一定的層次性,總體要求必須是精通法律知識
,這樣就要求每個人必須認真學習專業知識,只有知曉了法律規定,才可能理出各種各樣的法律關系,才能找出矛盾糾紛的焦點,從而對如何答復解釋當事人的疑惑,才可能做到有的放矢。
❿ 為什麼行政訴訟很難勝訴
行政訴訟,通俗來講就是「民告官」。一個行政案件經過法院一審、二審之後,內基本就定輸贏了。但實踐中,也容有當事人仍然不服,向更高一級的法院申訴。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規定,人民法院對當事人的申訴應審查,如果審查符合法律規定的,就應該對案件重新審理,這就是行政再審程序了。一方面,由於《行政訴訟法》第九十一條的規定,生效裁判只有出現特定的法定事由,即生效裁判所依據的證據材料存在重大瑕疵,或者訴訟程序具有重大缺陷時,再審程序才被啟動。另一方面對已經生效的裁判再次審理,可能造成案件結果的反復,不利於社會關系的穩定,也是法院半掩再審大門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行政再審程序並不是每一個案件的必經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