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院專口
A. 台灣立委是干什麼的
台灣立委就是立法委員會,台灣立法院等同於美國參議院,等同國會,立法院的職權。
立法院有議決法律案、預決算案、戒嚴案、大赦案、宣戰案、媾和案、條約案及國家其他重要事項等職權。凡法、律、條例、通則均需經立法院通過、總統公布,方得施行。各機關發布之行政命令,則應送立法院查照,也得依法交付委員會審查。
(1)立法院專口擴展閱讀:
若發現其中有違反、變更或牴觸法律情形,或應以法律規定事項而以命令定之者,立法院均得議決通知原頒機關於二個月內更正或廢止;逾期未更正或廢止者,該命令失效。預算為政府施政之根本,審查、議決預算案,是立法院監督政府施政的最佳途徑。
行政院於會計年度開始三個月前,應將下年度總預算案提出立法院審議;立法院應於會計年度開始一個月前議決;並於會計年度開始十五日前由總統公布。立法院對於行政院所提預算案,不得為增加支出之提議,亦不得就預算科目間予以增減移動。
至於總決算之審核報告則由審計長提出。立法院得經決議於會期中設調閱委員會或調閱專案小組,就特定議案涉及事項要求有關機關提供參考資料,或調閱文件原本,以作為處理該特定議案之依據。
其他如提出憲法修正案、領土變更案及彈劾總統、副總統等案,交由國民大會復決;提出罷免總統、副總統案,交由中華民國自由地區選舉人民表決;
於副總統缺位時,補選副總統;對司法院院長、副院長、大法官,考試院院長、副院長、考試委員,監察院院長、副院長、審計長及監察委員任命之同意權;聽取總統國情報告等,也都屬立法院之職權。
B. 蔣介石以孫科的恩怨情仇
蔣介石的所有搭檔中,「太子」孫科與他的關系是最微妙,也是最令他頭疼的:作為孫中山的「接班人」,他表面上要維護與孫科的合作關系,私底下卻在日記中狂罵以泄心頭之恨;作為「黨國領袖」,他對孫科的屢次「犯上作亂」咬牙切齒,卻只能在合作與打壓中尋求平衡。
中國論文網 http://www.xzbu.com/5/view-1851156.htm
胡漢民曾形容孫科:「因為他是孫中山先生之子,所以有革命脾氣;因為他在國外長大,所以有洋人脾氣;因為他是獨子,所以有少爺脾氣。他有時只發一種脾氣,有時兩種同發,有時三種一起發。」
然而,在蔣介石面前,孫科卻什麼脾氣都發作不出來。蔣介石對孫科的評價一向很差,罵他是「阿斗」、「總理的不肖子孫」,說他誤黨誤國。他在日記里寫道:
「把孫科叫來,大罵,罵得他低頭,啞口無言。」「感嘆:孫科之性行卑劣貪婪,寡廉鮮恥,令人痛心疾首。以總理如此偉大之人格,而生有如此不肖之子,殊所不
解。」
有人寫了一篇文章《替孫科測字》,描述孫科與蔣介石的關系:「科字仔細推敲就是禾與斗,一句話,孫科是欲斗無門,欲和無口。」
從1931年到1949年,蔣介石與孫科共事18年。蔣介石是「黨國」領袖、國民政府主席、委員長,孫科先後出任內閣總理、行政院院長、立法院院長、國
民政府副主席等職,存乎兩人之間的是政治搭檔關系。然而,他們卻糾葛不斷,互相拆台,心存不滿,有時甚至是你死我活的較量。
倒蔣:聯汪逼宮,反被「掐脖子」
1930年11月,蔣介石准備制定「約法」當總統,卻遭到胡漢民的激烈諷刺:「其實什麼機關都可以不要,只要海陸空軍總司令部便可以了,既簡捷又經濟!」蔣介石怒不可遏,於1931年2月28日晚將胡漢民扣留,軟禁於湯山。
孫科早就對蔣介石的獨裁行徑不滿。1927年,孫科公開譴責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1928年,孫科與蔣介石合作,但未得到蔣介石的信任和重用。此
次胡漢民被扣留,令孫科「忍無可忍、望無可望」。他隨即趕往廣州,串聯汪精衛等國民黨元老形成反蔣大聯合,成立了另一個「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同蔣介石唱
對台戲。
孫科等人聯名通電全國,要求蔣介石在48小時內下野。他將對蔣介石多年的不滿如大壩泄洪般全部釋放出來。他用了許多諸如「專制魔
王」、「怙惡不悛的反革命」、「最鮮明的反革命東西」等詞形容蔣介石。孫科甚至大罵蔣介石是一隻「傳染甚速的疫鼠」,呼籲全國「急撲殺之」。
就在國民黨各派糾纏不清的時候,各省紛紛指責蔣介石政府,要求出兵抗日。在各方的壓力下,1931年12月15日,蔣介石下令釋放胡漢民,宣布下野。蔣
介石下野後,孫科出任內閣總理。但新內閣根本無法控制當時的內憂外患局勢,孫科不得不於1932年1月2日鄭重請求蔣介石馬上返回南京。這樣,蔣介石再次
復出,執掌軍國大權,而孫科則被胡漢民等國民黨元老推舉為行政院院長,以鉗制蔣介石。
孫科的存在讓蔣介石備感擔憂,因而與汪精衛聯手,要整
垮孫科。蔣介石和汪精衛拒不參加中常會,致使大政方針無法制定,即使制定了也無法通暢執行。孫科的政府還是個窮政府,蔣介石在財政上「掐脖子」令國民政府
日常運轉都難以維系。宋子文離開財政部長職位時,在蔣介石的授意下,帶走了許多錢財。新財政部長接手時,國庫幾乎沒有一分錢,而且還欠銀行1000萬,各
地的稅收也不交給國民政府。
1933年1月28日,國民政府運轉幾近陷於癱瘓,孫科被迫辭職,不久改任立法院院長,而「太子派」就此一蹶不振。
拒蔣:聯蘇親共,被「劫」回重慶
1945年8月,蘇聯紅軍出兵東北,打敗日本關東軍。一時間,東北問題、中蘇關系、中共問題等,都成為時局焦點所在,對蘇政策變得更為重要。
孫科一再提醒蔣介石,「中蘇接壤萬里,蘇聯的最終目的是行共產主義,我們如果取反共立場,當然人家要當心我們,以為反共就是反蘇」。他呼籲:「今後我們要建國,唯一的條件,是需要與我們的盟邦(蘇聯)親善……國內問題只有用政治方法求解決,不能用武力解決。」
此舉引起蔣介石的強烈不滿,蔣介石在日記中指責孫科「誣蔑政府,與中共合作,以俄人為後盾,意圖奪取國府主席」。
1945年11月,孫科在未得到批準的情況下離開重慶,准備前往上海。鑒於之前在一些問題上孫科與蔣介石之間政見不合,重慶已經出現謠言,說國民黨和國民政府內部出現分裂。因此,蔣介石派遣國民黨中央秘書長吳鐵城乘專機趕赴南京,力勸孫科返回重慶,以堵悠悠之口。
吳鐵城幾經勸說,孫科就是不肯回重慶。收到吳鐵城的電報後,蔣介石氣得大罵孫科:「俄共對本黨如此侮蔑逼迫之中,而孫科反噬我軍人剿匪之非,是殊為總理家族憂悲也。」
孫科決絕的態度,令蔣介石睡不著覺。他在14日的日記中寫道,「今晨3時醒後,不能安眠,輾轉3小時」,考慮對東北、中共和蘇聯應採取什麼策略。念至深處,忽又想起「孫科潛行與應取之道,更覺痛苦不堪矣」。
後來,吳鐵城想了一個辦法,讓孫科搭乘的飛機改變航線,直飛重慶。吳鐵城將想法寫成電報發給了蔣介石,蔣介石在上面批了一個字「存」,實際上是默許了吳鐵城的計劃。
15日下午,吳鐵城來向蔣介石報告,孫科已安然無恙地回到重慶,但是他「不平、不願、不服」。蔣介石命其不予理睬。
擁蔣:欲回台灣,熱捧蔣介石
1948年4月,中華民國舉行第一屆總統、副總統選舉。在幾名副總統候選人中,李宗仁的呼聲最高。為阻止李宗仁當選,蔣介石轉而支持孫科出馬與李宗仁一
決高下。蔣介石請夫人宋美齡兩次勸孫科參加副總統競選,孫科有意競選,但要求必須兼立法院院長才肯點頭,另還需要競選經費。
蔣介石頗感無奈,在日記中寫道:「其要挾無禮至此,可嘆,余唯聽之。」結果,孫科卻在競選中敗下陣來,令蔣介石惱怒不已。
1949年7月,孫科暫居香港,意氣消沉,認為「大局已無法挽回」。蔣介石飛去台灣,不但沒有通知孫科,還一再阻撓他赴台。1950年3月1日,蔣介石
在台北復任「總統」,此後,社會上又風傳孫科將赴台灣出任「副總統」。但很快,台灣的報紙就出現了大量攻擊孫科的報道,有關方面對他來台更是竭力防範。
孫科在香港居留期間,每天都有流寓在港的國民黨軍政人員叩門拜訪,向孫科借貸。孫科開始時每人給10元港幣打發,後因人數日益增多改為5元,但前來借錢的人仍持續不斷,孫科只好決定盡速離開香港。
但這時,孫科卻被一件「緋聞」困住了:廣東籍某女子聲稱與孫科有染,向台灣和香港兩地法院同時控告孫科遺棄自己,要求他支付一筆數目不菲的款項。此女子
得到孫科政敵的支持,其目的是阻止孫科前往台灣。雙方對簿公堂鬧得沸沸揚揚,港英政府以訴訟未決不得離港為由,拒絕簽發孫科的護照。直到1950年春,香
港法院判決孫科勝訴,他才得以離港。
1950年秋,孫科攜夫人經印度、希臘赴法國,兩年後轉往美國,開始了流亡歲月。孫科在流亡美國期間,台灣的蔣介石對其不聞不問,國民黨駐美外交機構與孫科也無任何往來。
無固定收入的孫科夫婦依靠子女的小額接濟生活,甚至有一段時間只能吃番薯充飢。
十幾年間,孫科從未回過台灣,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回台的願望愈發強烈起來。1962年9月,孫科參加了第32屆「中美文化基金委員會」會議。出席會議期
間,他接受了台北一家報社駐美記者的采訪,言談中盡力吹捧蔣介石,顯露其「擁蔣反共」的政治傾向,表達了「我很想到台灣看看」的願望。
台灣方面表示歡迎孫科回台。
1965年10月29日,孫科飛到台灣,在台北松山機場受到了蔣經國及2000餘人的熱烈歡迎,場面盛大令孫科潸然淚下。孫科抵達台灣的次日,即前往高雄蔣介石官邸拜謁。自1949年廣州分手,16年後他們在台灣重逢,過往舊事已如昨日煙雲一揮而去,彼此相見甚歡。
1966年,孫科出任「考試院」院長,得以再列「黨國」要人之列。1973年8月26日,孫科因病去世,蔣介石深為悲慟,特頒治喪令,稱孫科為「革命元勛,器量恢宏,才識遠大,力行三民主義,學術造詣淵深」。
(來源/《43位戰犯的後半生》、《蔣介石的文臣武將》、《環球人物》、《三聯生活周刊》、《縱橫》)
【花絮】蔣介石打電話
蔣介石經常為打電話生氣,因為他撥號常常撥不到位就停止,自然是打不通。但他常常氣得把話筒扔在地上。
蔣介石發脾氣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他與接線的話務小姐們「語言難通」。當時電話局私下談論一則趣聞:蔣介石的寧波話,碰到張發奎一口粵語,兩人各說各的,誰都聽不懂對方的話。蔣介石說完總要問:「聽懂了嗎?」張發奎照例回答「是」,回去後再細細琢磨蔣介石的意思。
淞滬抗戰時,蔣介石每天要打長途電話至前線,親自下達命令,要某師駐某地,有時連某炮兵團的命中率都要一一過問。有一次,戰事正急,蔣介石對長途台小姐
說:「要顧總司令(顧祝同)電話。」接通時,卻是朱總司令(朱紹良)。蔣介石當即怒氣沖沖責問:「我要蘇州總司令,怎麼你來了?」一查原因,竟是南京的一
位話務小姐聽錯了,結果這位話務員第二天就丟了飯碗。
這樣的情況屢屢出現,令蔣介石大為惱火,以後凡在電話中聽到女話務員的聲音,他二話不
說就將電話掛斷。有一次在重慶,負責為蔣介石轉接電話的值班人員上廁所去了,臨時叫女話務員代看一下,不料正碰上蔣介石叫接電話,這個重慶姑娘張口一句:
「啥子嗎?」蔣介石十分惱怒,馬上掛斷電話,責令立即追查責任。從此,蔣介石電話監聽專人不得不輪流守候,片刻不敢馬虎。
蔣介石對接話人的
稱呼也頗為有趣。一般情況下,蔣介石在電話中都說「我是委員長」,即使是對非嫡系的李宗仁、白崇禧等人也是如此。當上「總統」後,他仍是這樣自稱。但他不
是對所有人都是這樣,有一次,蔣介石和程潛通長途電話時,因程潛有重聽的毛病,蔣介石就在電話中使勁喊:「我是介石啊,我是介石啊!」
(來源/《湖北檔案》、《人物周報》)
孫科代人受過
解放戰爭末期,蔣介石的軍隊在華北連連潰敗,美國方面還不斷地向他施加壓力。蔣介石的智囊團出盡主意,最後還是決定用老辦法:憑借外援「平匪」,同時反對蘇聯。
可是讓誰來宣布這一主張呢?蔣介石絞盡腦汁,最後選擇了孫科。孫科一向是蔣介石手中的一張「聽用牌」,根本沒有回絕的餘地,只好點頭答應。接下來幾天,
孫科一口氣發表了很多文章,如「英美領導西方各國立即援華,援助不但應包括軍事供應及借貸,並應作有力的政治支持」、「美國現在就應該宣布態度」等等。
孫科的講話措詞激烈,弄得舉世愕然,全國憤慨。反應傳來,將孫科罵得一無是處:「孫氏以中華民國創造者的哲嗣,而發表這樣違反中國人民意志的議論,實在使人痛惜!孫氏以現任的國民政府副主席,而發表這樣放棄獨立自主的議論,實在使人深惡!」
「先總理痛恨滿清政府『寧贈友邦,莫與家奴』,在遺囑上首先就說『國民革命其目的在求中國之自由平等』,希望孫氏溫習一下『父訓』!」
可憐的孫科,代蔣介石受過,當了一回替罪羊。
C. 台灣立法三讀指什麼
取自維基:
依據《中央法規標准法》,任何法律、條例都需經由立法院通過,並由總統公布後才有效力。
若要立法,首先必須進行「提案」,可由行政院、司法院、考試院、監察院、立法委員或黨團提出,預算案則僅限由行政院提出。草案提出後,會送交「程序委員會」進行審議。在程序委員會中,秘書長會排定要討論案件的日期,委員會審核後會將草案送交印刷(復印),並列入議程中的報告事項。提案在議程中進行「一讀」(朗讀標題),之後可送交相關的委員會(例如:教育及文化委員會、交通委員會等)討論審查,或經由院會決定後,直接送交「二讀」。
委員會中會針對送交過來的提案,聽取提案人的報告,有時還會邀請和法案內容相關的專業人士提出意見(有時也會舉行「公聽會」)。之後進行討論,並修正提案的內容。達成決議後,會將議案送至二讀程序。
在二讀時,會先朗讀提案的內容,並在院會中進行深入討論。二讀是立法過程中重要的步驟,在過程中,可以提出質疑、進行說明、修正等。最後決定是送交「三讀」、撤銷、或送回委員會重新審議。通過二讀的議案,將在下次會議時進行三讀的程序,但若有委員提議,並獲得超過15名委員的附議,可以在當次會議就直接進入三讀程序。
三讀的過程僅能就文字進行修正,除非發現有違憲法或其他法律時,才可提出撤回或重新審議。在三讀時,若有委員對於議案有不同的意見,仍然必須等議案表決後,再提出復議。三讀程序後就要進行全體的表決,若是通過,則送請總統在十天內公布,並送交行政院執行辦理。行政院方面在收到來自立法院的要求後,若認為法案難以執行,或有其他問題,在總統核准下可提出「覆議」的要求,將法案送回立法院重審。
立法院接受覆議案後,會召開全院的審查會議,必要時會要求行政院長到立法院說明覆議案的原因。覆議案必須在15天內進行投票表決是否維持原法案內容,如為休會期間,立法院應於七日內自行集會,並於開議十五日內作成決議。覆議案逾期未議決者,原決議失效。覆議時,如經全體立法委員二分之一以上決議維持原案,行政院院長應即接受該決議。
D. 台灣教授邱毅當初為什麼坐牢
原因:
2007年3月22日,邱毅因涉嫌於2004年總統大選後率眾包圍及指揮貨車沖撞高雄地方法院一案,最高法院維持二審原判,依「首謀聚眾滋擾罪」判處有期徒刑一年兩個月定讞,隨後邱毅的照片即遭張貼各港口以防潛逃出境。
2007年4月20日,邱毅爆料指出319槍擊案之時,總統府有數千萬的不明資金流入並舉出交易明細。總統府則回應邱毅所提明細之「分行別」和「科目別代號」等都是未使用的空號,指稱此為假造的不實文件。4月26日入獄服刑,獄中編號為「3665」,服刑滿七個月後出獄。
2007年11月20日,於早上提前出獄,並在2008年1月12日第七屆立委選舉中,以國民黨身份於全國不分區第五順位當選。後雖參選第八屆立委選舉高雄市第七選區之區域立委,但據2012年1月14日選舉開票結果,該選區民進黨參選人趙天麟獲得最高票,邱毅因而落選。
邱毅,1956年5月8日出生,台灣高雄縣人,1988年獲台灣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
1988-1993年相繼在台灣大學經濟研究所、中原大學企管研究所、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佛光大學任教授。1990-1993年任台灣大學國貿系及商研所教授。1991年任空中大學商學系教授。1992年任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後並任該院財經策略中心首席顧問。
1997年任空中大學商學系教授。親民黨財經顧問團召集人,親民黨「立法院」黨團副總召集人,勞工黨部召集人。宋楚瑜競選「總統」團隊的重要幕僚。曾任台灣商業總會顧問兼委員,《獨家報導》雜志專欄作家,電視台及電台節目主持人。
2001年12月當選第5屆區域「立法委員」。 2004年12月當選第6屆區域「立法委員」。2006年01月24日加入中國國民黨。
2007年3月22日,邱毅因涉嫌於2004年「總統大選」後率眾包圍、沖撞高雄地方「法院」一案,「最高法院」維持二審原判,依首謀聚眾滋擾罪判處有期徒刑一年兩個月,並於2007年4月26日入獄服刑,同年11月出獄。
(4)立法院專口擴展閱讀
人物評價
邱毅行事風格頗受爭議,曾襲警,甚至跟自己當時19歲的學生謝京睿發生婚外情等。在1993年遭原配夏女士以抓姦反控告邱和謝妨害家庭,而且在他與原配進行離婚官司中,謝還忍下心墮胎只為了不牽絆他。
當邱公開表示趙建銘是現代陳世美時,曾遭立委林重謨反譏為陳世美俱樂部的會長。2005年與第二任妻子謝京睿離婚,小孩撫養權歸邱毅。
成也扁敗也扁
邱毅因揭發陳水扁涉貪聲名大噪,「打扁英雄」名號遠播,大陸微博粉絲破百萬,人氣直逼藝人小S;但邱毅在這次「立委」選舉中箭落馬,又跟陳水扁兒子陳致中辯論「爆粗口」,更傷形象。10年「立委」生涯,「成也扁,敗也扁 」。
邱毅很自我,在橘營或藍營,永遠要當「舞台上最閃亮的那顆星」。雖然政治的朋友不多,但邱毅有很多「女粉絲」,每天近百通簡訊是邱毅一天最大的「動能」。「我的女選民一定比馬英九多」,邱毅對「很有女人緣」相當自豪。
E. 《雪豹》周衛國在歷史上的原型是誰
周衛國的原型是黃國書
(1907-1987)中將,副軍長。原名葉炎生,台灣新竹人。早年就讀於台北師范,肄業於暨南大學。後赴日本留學,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十九期炮科和日本炮兵學校。曾任中央陸軍軍官學校軍官團及炮兵學校教官、教導師連長、營長、炮兵學校戰術主任及研究委員。後去歐美考察軍事,入德國炮兵學校、法國戰術學院深造。抗日戰爭前夕回國。抗日戰爭期間,曾任炮兵第九團團長、第五軍參謀長、混成旅旅長、新編第十三師師長、第七十八軍第四十三師師長。
日本投降後,任第九十二軍副軍長。1946年2月去台灣,任台灣警備司令部中將參議兼高參室主任。後又任台灣鐵道管理委員會委員。同年11月當選為制憲國民大會台灣區域代表,並任大會主席團主席。1947年任立法委員。1950年12月任「立法院」第三屆「副院長」。1951年10月16日至1952年3月11日任「代院長」。後任「立法院」第四屆「副院長」,第五屆「院長」。曾任中國國民黨第八至第十二扁中央評議委員。1987年12月8日去世。1970年4月,黃國書因貪污事件(一說為遭台灣當局「行政院長」蔣經國整肅)辭去「立法院長」並遭沒產。而此沒收財產行動中,以圓山別莊周圍腹地面積最為廣闊。 20世紀30年代希特勒曾親賜戰刀給一個中國軍人,並希望他留在納粹德國,但這個名叫黃國書的中國將軍最終還是放棄了在德國擔任軍官的機會,毅然回國參加了抗戰。(摘自網路)
F. 請問台灣的議會制度是怎麼樣的
立法院是中華民國的最高立法機關,與前國民大會(現已廢除)共同相當於其他民主國家中的國會。
根據孫中山的五權憲法理論,政府的權利分為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五權, 因此分設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試院和監察院。而人民則有選舉、罷免、創制、復決的權利, 設國民大會行使這些權力。中華民國目前所實施的憲法, 源於1946年通過,次年實施的《中華民國憲法》,歷經六次修憲,而成為中華民國目前的憲法,因而中華民國目前的國會即立法院。國會議員即立法委員。
在1991年以前,政府始終以「淪陷區無法改選」為由,未曾對立法院全面進行改選,而僅開放部分的增補選,直到1992年才首次進行全面改選。
立法院是負責審議各項法案以及預算(或決算)的機關。
任何法律、條例都需經由立法院通過,並由總統公布後才有效力。
若要立法,首先必須進行「提案」,可由行政院、司法院、考試院、監察院、立法委員或黨團提出,預算案則僅限由行政院提出。草案提出後,會送交「程序委員會」進行審議。在程序委員會中,秘書長會排定要討論案件的日期,委員會審核後會將草案送交印刷(付印),並列入議程中的報告事項。提案在議程中進行「一讀」(朗讀標題),之後可送交相關的委員會(例如:教育及文化委員會、交通委員會等)討論審查,或經由院會決定後,直接送交「二讀」。
委員會中會針對送交過來的提案,聽取提案人的報告,有時還會邀請和法案內容相關的專業人士提出意見(有時也會舉行「公聽會」)。之後進行討論,並修正提案的內容。達成決議後,會將議案送至二讀程序。
在二讀時,會先朗讀提案的內容,並在院會中進深入的討論。二讀是立法過程中重要的步驟,在過程中,可以提出質疑、進行說明、修正等。最後決定是送交「三讀」、撤銷、或送回委員會重新審議。通過二讀的議案,將在下次會議時進行三讀的程序,但若有委員提議,並獲得超過30名委員的附議,可以在當次會議就直接進入三讀程序。
三讀的過程僅會就文字進行修正,除非有發現有違憲法或其他法律,才可提出撤回或重新審議。在三讀時,若有委員對於議案有不同的意見,仍然必須等議案表決後,再提出覆議。三讀程序後就要進行全體的表決,若是通過,則送請總統在十天內公布,並送交行政院執行辦理。行政院方面在收到離字立法院的要求後,若認為法案難以執行,或有其他問題,在總統核准下可提出「覆議」的要求,將法案送回立法院。
立法院接受覆議案後,會召開全院的審查會議,必要時會要求行政院長到立法院說明覆議案的原因。覆議案必須在15天內進行投票表決是否維持原法案內容,若是逾期未表決,則原本的法案就會失效。
目前立法院共有225席立法委員,實際現有221席,任期3年。區域立委168席,原住民8席,其中4席為平地原住民,另外4席為山地原住民,均為直選產生。41席為不分區立法委員,根據政黨的得票率按比例分配(得票率須達到5%),8席為海外僑民代表,也根據各政黨得票率而分配。
根據2005年6月7日復決通過的修憲案,自2007年第七屆立法委員選舉起,選制改為單一選區兩票制並立制,立法委員席次減為113席,其中區域立委73席、原住民6席,均為直選產生;不分區及僑選立委34席,由單一選區兩票制中的政黨票得票比例來分配席次,任期延長為4年。
目前(2006年11月25日)立法院中各政黨席位(共219席)如下:
中國國民黨:89席(包含新黨的5席)
民主進步黨:84席
親民黨:22席
台灣團結聯盟:12席
無黨團結聯盟:6席
無黨籍:6席-李敖、林為洲、林進興、何智輝、張麗善(屬無盟黨團)、楊宗哲(屬無盟黨團)
立法院內分成內政及民族委員會、外交及僑務委員會、科技及資訊委員會、國防委員會、經濟及能源委員會、財政委員會、預算及決算委員會、教育及文化委員會、交通委員會、司法委員會、法制委員會衛生環境及社會福利委員會等12個常設委員會,負責審查各領域的政策法規。此外另有紀律、程序、修憲以及經費稽核等4個特種委員會。
常設委員會
內政及民族委員會
外交及僑務委員會
科技及資訊委員會
國防委員會
經濟及能源委員會
財政委員會
預算及決算委員會
教育及文化委員會
交通委員會
司法委員會
法制委員會
衛生環境及社會福利委員會
特種委員會
程序委員會
程序委員會在委員會中是法律或預算提案要通過的第一關,必須先經過程序委員會的審定,才會付印並在議事堂中進行討論。程序委員會的成員,是依照各個政黨的席次比例所分類配,每一個政黨至少都會有1名委員。
紀律委員會
修憲委員會
經費稽核委員會
歷任立法院院長
行憲前
胡漢民 1928年10月
張繼 1932年1月1日
孫科 1932年1月29日
孫科 1935年12月
孫科 1947年4月
行憲後
第一屆,孫科,1948年5月17日~1948年12月24日
第一屆,童冠賢,1948年12月24日~1950年12月1日
第一屆,劉健群,1950年12月5日~1951年10月19日
(代理),黃國書,1951年10月19日~1952年3月11日
第一屆,張道藩,1952年3月11日~1961年2月20日
第一屆,黃國書,1961年2月28日~1972年2月22日
(代理),倪文亞,1972年2月22日~1972年4月28日
第一屆,倪文亞,1972年5月2日~1988年12月20日
(代理),劉闊才,1988年10月18日~1989年2月24日
第一屆,劉闊才,1989年2月24日~1990年2月12日
(代理),梁肅戎,1990年2月12日~1990年2月27日
第一屆,梁肅戎,1990年2月27日~1992年1月17日
第一屆,劉松藩,1992年1月17日~1993年1月31日
第二屆,劉松藩,1993年2月1日~1995年1月31日
第三屆,劉松藩,1995年2月1日~1998年1月31日
第四屆,王金平,1999年2月1日~2002年1月31日
第五屆,王金平,2002年2月1日~2005年1月31日
第六屆,王金平,2005年2月1日~至今
美國是參眾兩院,台灣是一院制議會,這就是最大差別.目前台灣的政治體制與美國很相似,就是三權分立的議會民主制度.
G. 立法院與國民大會
國民大會與立法院是不同的機構
五權包含
行政~司法~立法~考試~監察~五院皆為獨立機構互不幹涉
五權分立~~沒有大小之分
連總統府都沒權力干涉五院運作
H. 台灣立法院是什麼有行政院嗎
有行政院..
行政院為中華民國的最高行政組織機關,對立法院負責。除廣義的五院說法外,就狹義而言,1949年之後,遷徙至台灣的行政院亦稱為中華民國政府,例如中華民國政府改革工程。1992年-2004年數度修憲後,中華民國總統權力增加。「中華民國政府」或指行政院(內政、財經)與總統府(國防、外交)兩機關統稱。
1957年啟用的行政院官署場所,位於台北市中正區忠孝東路與中山北路交叉口,與監察院相隔。行政院大廈所在的建築物原為日治時期的台北市役所(台北市政府)的所在地,目前被列為國定古跡。
歷史
1928年,國民革命軍完成北伐,東北張學良宣布支持南京政府後,於10月3日通過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組織法,10月8日通過任譚延闓為首任行政院長。當時的行政院設有內政、外交、軍政、財政、農礦、工商、教育、交通、鐵道、衛生等10部。1947年中華民國憲法公布,定行政院為國家最高行政機關;1947年3月31日,行政院組織法公布,經六次修正,成為現在的八部二會。
中華民國的第一任行政院長是譚延闓,國民政府遷台時的行政院長是閻錫山,遷台後首位被新任命的行政院長是陳誠,現任行政院長為蘇貞昌。
1949年,遷台後由閻錫山召開的首次行政院院會中決議總統府與行政院以「介壽館」(今總統府現址)為辦公地址,於是確定中華民國行政院與總統府共署。此共署情形直至1957年後行政院搬出為止。
==================================================
立法院是中華民國的最高立法機關,與前國民大會(現在已廢除)共同相當於其他民主國家中的國會。
根據孫中山的五權憲法理論,政府的權利分為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五權, 因此分設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試院和監察院。而人民則有選舉、罷免、創制、復決的權利, 設國民大會行使這些權力。中華民國目前所實施的憲法, 源於1946年通過,次年實施的《中華民國憲法》,歷經六次修憲,而成為中華民國目前的憲法,因而中華民國目前的國會即立法院。國會議員即立法委員。
在1991年以前,政府始終以淪陷區無法改選為由,未曾對立法院全面進行改選,而僅開放部分的增補選,直到1992年才首次進行全面改選。
目前立法院共有225席立法委員,任期3年。區域立委168席,原住民8席,其中4席為平地原住民,另外4席為山地原住民,均為直選產生。41席為不分區立法委員,根據政黨的得票率按比例分配(得票率須達到5%),8席為海外僑民代表,也根據各政黨得票率而分配。
根據2005年6月7日復決通過的修憲案,自2007年第七屆立法委員選舉起,選制改為單一選區兩票制並立制,立法委員席次減為113席,其中區域立委73席、原住民6席,均為直選產生;不分區及僑選立委34席,由單一選區兩票制中的政黨票得票比例來分配席次,任期延長為4年。
立法院內分成內政及民族委員會、外交及僑務委員會、科技及資訊委員會、國防委員會、經濟及能源委員會、財政委員會、預算及決算委員會、教育及文化委員會、交通委員會、司法委員會、法制委員會衛生環境及社會福利委員會等12個常設委員會,負責審查各領域的政策法規。此外另有紀律、程序、修憲以及經費稽核等4個特種委員會。
I. 台灣立法院八個專業委員會是什麼
內政委員會
外交及國防委員會
經濟委員會
財政委員會
教育及文化委員會
交通委員會
司法及法制委員會
社會福利及環境衛生委員會
J. 立法院歷屆藍綠席次
您好,我看到您的問題很久沒有人來回答,但是問題過期無人回答會被扣專分的並且你的懸賞分也會屬被沒收!所以我給你提幾條建議:
一,你可以選擇在正確的分類下去提問,這樣知道你問題答案的人才會多一些,回答的人也會多些。
二,您可以到與您問題相關專業網站論壇里去看看,那裡聚集了許多專業人才,一定可以為你解決問題的。
三,你可以向你的網上好友問友打聽,他們會更加真誠熱心為你尋找答案的,甚至可以到相關網站直接搜索.
四,網上很多專業論壇以及知識平台,上面也有很多資料,我遇到專業性的問題總是上論壇求解決辦法的。
五,將你的問題問的細一些,清楚一些!讓人更加容易看懂明白是什麼意思!
謝謝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