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德前法院
『壹』 厄爾·沃倫的沃倫法院
1968年6月30日,最高法院新任首席大法官就職,沃倫法院宣告結束。此時的美國嫣然已是一道美麗的風景:歧視黑人的法律紛紛落馬;黑人的公民權得到了漸進式的保護;學校祈禱違憲;按照「一人一票」原則重新劃分了選區、國會議席分配不再不公;旨在限制共產主義者的國內安全計劃落幕;確定淫穢不在第一修正案框架之內,不予以管制;對公共問題的辯論不受限制、生氣勃勃並大開方便之門;米蘭達警告誕生;窮人獲得了律師協助權;權利法案適用於各州… …
這一切屬於那個「從華盛頓發話的全能上帝」——沃倫法院。沃倫法院掀起了一場又一場憲政革命,推動了美國五六十年代的種種社會運動。因此,後世稱沃倫法院秉持「司法主動主義」、「積極有為的自由派司法」,較為否定的看法認為它有違司法審查制約多數的原則,實乃「司法專制」。其實,後者並不新鮮,沃倫法院判決的許多里程碑式的案件大多在當時就受到這樣的指責。這一點,《沃倫法院和美國政治》一書的作者鮑威看得很清楚:當然,會有不利的評價,沃倫法院在解釋這些上並不成功。因為,沃倫法院並不想在這方面成功。
沃倫法院旨在維護公民權利與公民自由,崇敬它的一代人著迷於它也正在於此。但是,沃倫法院在摧毀舊社會上一點也不超前於整個美國、超前於美國人民。相反,它與二十世紀中期美國人的社會准則相一致。就精英們喜歡講的主義而言,它是肯尼迪-約翰遜自由主義的邏輯延伸。就現代民主社會的芸芸眾生而言,每個普通美國人都明白,依據錢多錢少決定其權利和自由的多寡實為謬誤、依據膚色種族黑白相隔也有違良心;每個普通美國人都能說出陪審團審判與軍事長官審判的不同;每個普通美國人也都能理解沃倫法院面對刑訊逼供時那種「渾身不自在」,理解沃倫法院不選擇以確實有罪但有失保護的罪犯、而選擇被錯誤定罪的無辜者作為刑事程序領域革命的突破口。而且,1950年代的美國觀念也不再是維多利亞女王統治時期的英國觀念。美國人與沃倫法院這個憲法闡釋者的息息相通表露無遺。
布朗案就是這種息息相通的一個完美例證,四分之三的美國人贊成廢除種族隔離:美國人相信憲法在關鍵問題上包含並要求道德正確的結果。美國是好的,憲法是好的;因此,重要憲法案件的結果也應該是好的。人們顯然與沃倫法院一樣,不再假裝相信種族隔離有利於黑人的謊言。
這種息息相通還有更完美的闡釋,那就是沃倫法院影響最為深遠的1962年貝克訴卡爾案。沃倫法院確定:多數原則乃民主制度不可或缺之物,必須確立一人一票原則予以保障。「人民在自己的政府中得到公平代表之權,乃一切民主政體之最基本公民權利」。
為了徹底確立一人一票原則,沃倫法院在雷諾茲案中繼續強調這一點。多數原則是民主制的基石:「就邏輯而言,在形式上以代議制政府為基礎的社會中,一州人民之多數可以選擇該州立法者的多數,這合情合理。」一人一票將確保「每個公民在選舉其議會成員時均有同樣有效的發言權。」同樣有效的發言權進而將促進產生作為整體的選民的「公平且有效的代表」的進程。任何其他方式都是不公平的歧視,正如布朗案或者格里芬訴伊利諾斯州案所譴責的那樣。而「平等保護條款所要求的正是所有地方、所有種族的所有公民的實質上平等的州議會代表權。」 說到底,「立法者代表人,而非樹木或者土地。立法者由選舉人,而非農場、城市或者經濟利益選舉。」
當時即有人指責沃倫法院把一人一票這個強調精確度的數學理想作為憲法原則,然而,正是這個數學理想完美地與多數主義民主契合,它也說明水平不在馬歇爾之下的沃倫所領導的沃倫法院深刻地理解了代議制民主的真諦,並找到了這個制憲者們的偉大設想與美國人最基本權利嚴實合縫的恰切聯結點。一人一票,顯然是每個美國人都能理解的。
這種息息相通也正是制憲者們的追求。1787年制憲會議上,弗吉尼亞代表麥迪遜說,「全國議會至少有一院需由人民選舉。否則,人民與治理者及官員之間感情上的息息相通就將盪然無存。」(《美國制憲會議辯論記錄》,麥迪遜著 尹宣譯,萬象書坊 p28)制憲者們相信,沒有人民的信心支撐,世界上的任何政府都不可能長治久安。也正是因此,美國得以一反古典共和的傳統理念,在地上創造出了一個人數越多越共和、疆域越大越民主的制度。
這種息息相通恰當地解釋了為什麼沃倫法院被稱為人民的法院(People』s Court)。人們無法理解、無法接受沃倫法院四面出擊的積極有為,恰恰是沒有真正的理解美國法院的政治作用,恰恰忘了最高法院是美國政府的三個分支之一。沃倫法院對政治社會的深遠影響甚至是不得已而為之。托克維爾早就指出,只要大法官們「不否認正義」,「就不能拒不審理」美國的政治問題。「他們履行法官的嚴肅職責,就是在盡公民的義務」(《論美國的民主》。輕松一點的講法,沃倫法院的所作所為只是在其位謀其政,克盡職守而已。而且,美國仍然是美國人的美國,「與一切人民治理的國家一樣,多數是以人民的名義進行統治的」(《論美國的民主》,從這一點來看,沃倫法院作為人民的法院,當之無愧。
人民在立國時一次性地行使了立憲權,而將立法權賦予國會。為了保障自己的權力不被自己的代表僭越,人民授權法官依據憲法不適用違憲的法律,最高法院因此被打造成為制約多數的利器。然而,沃倫法院處理重大的政治問題時,往往也是國會和總統拒不作為的時候。同時,貝克案之後,依據一人一票原則選舉產生的新國會,顯然已經不再事事阻撓最高法院了。多數在美國構成了決定性的力量,任何團體都不得不仰賴於多數。而這個多數,恰恰正是沃倫法院校正選舉政治進程、保障少數權利和自由、執行民權法案的結果。在公眾理解了代議制民主的情況下,沃倫法院促使它更為民主。因此,這個時候,司法審查不再是個制約多數的利器,而成為多數的助推器。
甚至,沃倫法院仍然不是一個與歷史決裂的最高法院,盡管「歷史不是決定性的」,但顯然,這個歷史意旨貶低黑人、窮人、青少年、精神疾患者,而拔高白人、富人、成年人、正常人的歷史。沃倫法院的基調在於保護公民權利與公民自由,而這是由沃倫法院之前休斯法院的美國訴卡羅琳製品案的腳注四所確立的。
腳注四暗示最高法院將保護個人的基本權利,並撤銷對經濟行為的憲法保護;指示最高法院審查管制投票與政治表達的法律、保護那些需要保護的分散而孤立的少數、執行權利法案的具體要求確保對言論與宗教的保護。沃倫法院通過腳注四擴展了權利,並保護那些被政治進程排斥的人。黑人、刑事被告、窮人、重新分配國會議席、言論自由以及共產主義案件等領域都適用腳注四。因此,盡管在沃倫法院十六年間判決的1750個案件中僅引用了腳注四兩次(一次在卡曾巴赫訴摩根案的法院判決意見中,一次布倫南在布朗費爾德訴布朗案中的獨立判決意見中),沃倫法院實質上是在按照這個美國憲法上最著名的腳注運作。在這個意義上,沃倫做出了恰當地定位:沃倫法院是個「連續性的團體」。
這進一步說明了鮑威的意旨,沃倫法院並不是在真空之中運作的,聯邦最高法院是與美國政治、文化和知性事件相互影響的政府的三個相互平等的分支之一。沃倫法院沒有創造社會運動;它只是對它們做出反應。當然,它做出了正確的反應。
『貳』 檢察院人事由當地人大還是上級檢察院任命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檢察院組織法》第二十六條 全國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根據本級人民檢察院檢察長的建議,可以撤換下級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副檢察長和檢察委員會委員。
任免權是憲法賦予人大的重要職權
任免檢察人員是憲法賦予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的一項重要職權。按照憲法規定,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根據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的提請,任免最高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檢察委員會委員、檢察員和軍事檢察院檢察長,並且批准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檢察院檢察長的任免。
我國的政體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是地方國家權力機關,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是人民代表大會的常設機構。按照憲法規定,由人民選出人民代表大會,人民代表大會來組織一府兩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負責。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對產生它的國家權力機關和上級人民檢察院負責。
法院、檢察院的相關人員由權力機關選舉、罷免和任免,是權力機關代表人民行使賦予他們的權力。
檢察官任職條件與免職事由有哪些
法律是如何規定任免檢察人員事由的?高檢院相關部門負責人告訴記者,《中華人民共和國檢察官法》(下稱檢察官法)對檢察官的任職條件有明確的規定,既有國籍、年齡等客觀條件的限制,又有專業知識、法律工作經歷等主觀條件的要求,同時還有禁止性規定,比如曾因犯罪受過刑事處罰的和曾被開除公職的人員不能任職檢察官。
由於檢察工作具有較高的專業性,相比其他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任職條件,法律要求檢察官任職人員需有一定的法律工作經歷。普遍要求任職檢察官具有法律專業知識,從事法律工作滿二年,擔任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檢察院、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官,從事法律工作需滿三年;對於獲得法律專業碩士學位、博士學位或者非法律專業碩士學位、博士學位具有法律專業知識的,會適當放寬法律工作經歷年限。「這些僅僅是最基本的條件。」這位負責人強調,「在任職人員的選定上,初任檢察官採用嚴格考核的辦法,按照德才兼備的標准,從通過國家統一司法考試取得資格,並且具備檢察官條件的人員中擇優提出人選。人民檢察院的檢察長、副檢察長應當從檢察官或者其他具備檢察官條件的人員中擇優提出人選。」
檢察人員免職
檢察官法對檢察官免職事由的規定也非常清晰具體,共有八種:喪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調出本檢察院的、職務變動不需要保留原職務的、經考核確定為不稱職的、因健康原因長期不能履行職務的、退休的、辭職或者被辭退的以及因違紀、違法犯罪不能繼續任職的。其中,因為到退休年齡而免去法律職務是最常見的情形。另外,因職務變動免去法律職務也是比較普遍的情形。
2013年6月下旬召開的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同意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提請批准免去一名省級檢察院檢察長職務。「這名同志的免職事由是工作調動,不需保留原職務。」這位負責人解釋說。
免職與撤職有什麼區別
檢察官的免職,很容易讓公眾聯想到公務員處分的「撤職」。記者查閱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監督法》,其中對撤職案的提起主體和程序作出了規定。那麼,由人大常委會審議的撤職案和免職案,又有什麼不同呢?
在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法律體系下,撤職和免職都是各級人大常委會依法解除有關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職務的手段。撤職與免職有著本質區別——撤職是一種最具懲戒性的解職手段,只有在有關國家機關人員有「重大過錯」,如嚴重違反紀律、工作嚴重失誤,甚至有違法犯罪等行為存在時,才有必要啟動撤職程序。而免職一般不具有懲戒性,免職可適用於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因工作變動、任職期滿、退休退職等情形,也適用於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非「重大過錯」行為。
檢察人員撤職案和免職案的程序也是不同。任免案的提出主體是檢察長,其他主體無權提出。而撤職案的提出主體不僅僅是檢察長,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大常委會主任會議、常委會五分之一以上的組成人員書面聯名都可以提出。在議案的理由說明方面,撤職案要求更為詳細。撤職案提出以後的處理程序也較為復雜,免職案的處理程序相對簡單,一般直接列入常委會會議議程,常委會組成人員審議後即予表決。
檢察人員任免要經過什麼樣的法律程序
檢察官職務的任免,實踐操作過程中,是嚴格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的任免許可權和程序辦理的。按照憲法和法律規定,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選舉和罷免,高檢院副檢察長、檢察委員會委員、檢察員以及軍事檢察院檢察長都是由高檢院檢察長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任免的。如2013年12月28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通過的任免名單,涉及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員職務的任免,都是由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起的。
此外,省一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和罷免的本級檢察院檢察長,也要由高檢院檢察長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任免。如2014年1月寧夏回族自治區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選舉出該自治區檢察院新任檢察長。根據法律規定,此任命須報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據了解,該提請批准任命的議案目前已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等待審議。
提出的任免案應當附有擬任免人員的基本情況和任免理由。任免案由高檢院檢察長提出以後交由委員長會議決定提請常委會會議審議。所有進入會議審議的議案都要由常委會全體組成人員的過半數通過,人事任免案也不例外。表決的結果由會議主持人當場宣布。
在地方上,各級檢察院檢察長是由同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和罷免;選舉出的檢察長人選須報上級檢察院檢察長提請同級人大常委會批准。地方檢察院的副檢察長、檢察委員會委員和檢察員也是由本院檢察長提請同級人大常委會任免。高檢院和地方各級檢察院的助理檢察員是由本院檢察長任免的,不需經過權力機關的批准。
地方檢察院檢察長和法院院長的產生有何不同
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出的檢察長需由上一級檢察院檢察長提請同級人大常委會批准,而地方法院院長的產生只要經過選舉程序即可,這是檢察系統和法院系統的不同之處。法律為何作出如此規定?
在組織設置上,檢察院上下級之間是領導關系。上級檢察院領導下級檢察院的工作,也體現在對人事權的享有上。法律規定檢察長由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這是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人民行使權力的過程,但是上級檢察院如果認為下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出的檢察長有不適合擔任職務的情形,也可行使向同級人大常委會提出不批准任命案的權力。
法院系統上下級之間是監督與被監督的關系。最高人民法院監督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和專門人民法院的審判工作,上級人民法院監督下級人民法院的審判工作。地方各級人民法院院長由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
從實踐看來,檢察長向同級人大常委會提請不批准下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出的檢察長,「這個程序不僅僅是形式上的規定,實質上帶有真正的制約味道,也體現了檢察機關上下級的領導關系」。
『叄』 第一個案子的時候某所律師未經所里同意就為被告代理,但該案需等另一案子審結,法院當時判另行起訴,後來
司法部關於同一律師事務所的律師不宜擔任同一案件原被告代理人回的批復
(2001年8月答9日司復〔2001〕12號)
江蘇省司法廳:
你廳《關於同一律師事務所兩個律師分別擔任同一案件原、被告代理人的行為應如何處罰的請示》收悉。經研究,批復如下:
同一律師事務所的律師分別擔任同一案件原、被告雙方代理人的行為,屬於雙重代理,應依據《律師違法行為處罰辦法》的規定,對律師事務所予以處罰;代理律師有過錯的,可視情節,依據《律師違法行為處罰辦法》第六條十六款的規定予以處罰。
考慮到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現狀,根據目前一些經濟欠發達的邊遠地區的縣(市)只有一家律師事務所的實際情況,嚴格執行前款規定將會給當事人造成較重經濟負擔和種種不便。為了有利於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和廣大群眾的利益,我們認為,在縣(市)里只有一個律師事務所的情況下,律師事務所可以接受委託,擔任同一案件雙方當事人的代理人,但必須事前告知雙方當事人,徵得雙方當事人的書面同意,並指派不同的律師進行代理。
『肆』 最高人民法院黨委成員名單
截止2020年11月24日最高人民法院黨委成員名單:周強、賀榮、李少平、姜偉、高憬宏、馬世忠、劉海泉、楊萬明、賀小榮。
人物簡介:
1、周強
周強,男,漢族,1960年4月生,湖北黃梅人,最高人民法院黨組書記、院長、首席大法官。
2、賀榮
賀榮,女,漢族,1962年10月生,山東臨邑人,最高人民法院黨組副書記、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院長(正部長級)、一級大法官。
3、李少平
男,漢族,1956年10月生,山西武鄉人,最高人民法院黨組成員、副院長、二級大法官。
4、姜偉
男,漢族,1957年3月生,山東龍口人,最高人民法院黨組成員、副院長、二級大法官。
5、高憬宏
高憬宏,男,漢族,1959年8月生,遼寧凌源人,最高人民法院黨組成員、副院長、第三巡迴法庭分黨組書記、庭長、二級大法官。
6、馬世忠
馬世忠,男,漢族,1962年4月生,山東濰坊人,最高人民法院黨組成員、政治部主任。
7、劉海泉
劉海泉,男,漢族,1964年10月出生,山東諸城人,中央紀委國家監委駐最高人民法院紀檢監察組組長、最高人民法院黨組成員。
8、楊萬明
楊萬明,男,漢族,1961年1月生,山西昔陽人,最高人民法院黨組成員、副院長、二級大法官。
9、賀小榮
賀小榮,男,漢族,1963年11月生,陝西子洲人,最高人民法院黨組成員、副院長、二級大法官。
(4)邱德前法院擴展閱讀:
最高人民法院成立於1949年10月22日,辦公大樓現位於北京市東城區東交民巷27號。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審判機關,最高人民法院以維護憲法法律尊嚴為己任,秉持司法為民之理念,致力於構築法治社會基礎,構建公正高效權威的司法制度。
自成立以來,最高人民法院以司法裁判發正義之聲,以司法解釋行法治之策,把握時代脈動,體察社會需要,滿足人民期望,弘揚法治精神,是憲法法律的忠誠守護者。
依照《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設立最高人民法院、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和專門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審判機關,負責審理各類案件,制定司法解釋,監督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和專門人民法院的審判工作,並依照法律確定的職責范圍,管理全國法院的司法行政工作。
根據《憲法》、《人民法院組織法》及相關法律,作為國家最高審判機關,最高人民法院審理下列案件:
一、審理法律規定由它管轄的和它認為應當由自己審判的第一審案件。
二、審理對高級人民法院、專門人民法院判決、裁定的上訴、抗訴、申請再審與申訴案件。
三、審理最高人民檢察院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提出的抗訴案件。
四、核准本院判決以外的死刑案件。
五、依法審理國家賠償案件,決定國家賠償。
六、核准法定刑以下判處刑罰的案件。
除審判案件外,最高人民法院還負責統一管理、統一協調全國法院的執行工作。目前,每年全國法院受理大量申請強制執行案件。這些案件主要由地方人民法院執行。最高人民法院設立執行局,負責這項工作的管理、監督、協調。
『伍』 在法院門口的一個女人雕像
是正義女神,我正好是是法院的,比較清楚,但這應該是西法院方才有的(中國的是獨角獸,叫灋,是一種與刑法有關的神獸,據說它能辨別曲直,在審理案件時,它會用角去觸理曲的人。
很榮幸為你解答:正義女神其形象為一蒙眼女性,白袍,金冠。左手提一秤,置膝上,右手舉一劍,一束棒。束棒纏一條蛇,腳下坐一隻狗,案頭放權杖一支、書籍若干及骷髏一個。白袍,象徵道德無瑕,剛正不阿;蒙眼,因為司法純靠理智,不靠誤人的感官印象;王冠,因為正義尊貴無比,榮耀第一;秤……比喻裁量公平,在正義面前人人皆得其所值,不多不少;劍,表示制裁嚴厲,決不姑息,一如插著斧子得束棒,那古羅馬一切刑罰得化身。蛇與狗,分別代表仇恨與友情,兩者都不許影響裁判。權杖申威,書籍載法,骷髏指人的生命脆弱,跟正義恰好相反。最早的正義女神源於希臘神話中的西彌斯,她後來做了宙斯的妻子,並為宙斯主持神界的法律和道德。古羅馬神話中也有一位正義女神,她叫朱蒂提亞,是四大美德之一——正義的守護神。英語中的「justice」一詞就是來自拉丁文正義女神的名字,在英文中這個詞不但指正義,而且還有法官的意思,可見正義和法官的聯系,法官被認為是正義的化身。詳細可以看http://ke..com/view/301218.htm?fr=ala0_1
『陸』 法院法官判案不公我該怎麼辦
對一審判來決不服的,可以在源上訴期內向二審法院提起上訴。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完善人民法院司法責任制的若干意見》的規定,法官對辦案質量終身負責。既然法官要終身負責,如果有人打招呼、很容易辦錯案冤案。這次規定法官有權拒絕執行任何單位、個人違反法定職責或者法定程序、有礙司法公正的要求。
第一百九十九條當事人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認為有錯誤的,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當事人一方人數眾多或者當事人雙方為公民的案件,也可以向原審人民法院申請再審。
(6)邱德前法院擴展閱讀:
判決不服的介紹如下:
人民檢察院對當事人的申請應當在三個月內進行審查,作出提出或者不予提出檢察建議或者抗訴的決定。當事人不得再次向人民檢察院申請檢察建議或者抗訴。
人民法院審理公訴案件,應當在受理後二個月以內宣判,至遲不得超過三個月。對於可能判處死刑的案件或者附帶民事訴訟的案件,以及有本法第一百五十六條規定情形之一的,經上一級人民法院批准,可以延長三個月。
『柒』 急!求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判決書
一、日本東京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大審判判決書;
二、判決日本發動侵華、就是發動「二戰」;
三、日本發動侵華、發動「二戰」17年間的罪行事實;
四、批駁日本堅持叫「918事變」;
五、日本堅持叫「事變」,目的之一是不承認戰俘,把中國的俘虜當做「土匪」處理;
六、日本1938年又正式決定叫「77事變」;
七、日本堅持叫「77事變」是蔑視國際戰爭法規的犯罪;
八、起訴書中罪狀的認定:日本侵略目標是發動「二戰」;
九、918戰爭之後,戰爭連綿不斷是「二戰」特點之一;
十、日本早在918戰爭之前,就計劃、陰謀、准備、發動「二戰」;
十一、中國人再也不能跟著日本人叫「918事變」。
關鍵詞:遠東國際軍事法庭 判決書 918事變 77事變 918戰爭
一、日本東京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大審判判決書
①「美國、中國、英國、蘇聯、澳大利亞、加拿大、法國、荷蘭國、紐西蘭、印度、菲律賓
對荒木貞夫、土肥原賢二、橋本欣五郎、火田俊六、平沼騏一郎、廣田弘毅、星野直樹、板垣征四郎、賀屋興宣、木戶幸一、木村兵太郎、小磯國昭、松井石根、松岡洋右、南次郎、武藤章、永野修身、岡敬純、大川周明、大島浩、佐藤賢了、重光葵、島田繁太郎、白鳥敏夫、鈴木貞一、東鄉茂德、東條英機、梅津美治郎
判決
本法庭在1948年11月4日宣布判決。」(見《判決書》扉頁)
二、判決日本發動侵華、就是發動「二戰」
②「第一項罪狀:控告全體被告,在1928年1月1日至1945年9月2日這一期間,以領導者、組織者、教唆者或同謀者的資格,參與共同計劃或陰謀,欲為日本取得對東亞、太平洋、印度洋以及其接壤各國或鄰近島嶼上之軍事、政治、經濟的控制地位,為達到此目的,使日本單獨或與其他國家合作,對任何一個或一個以上之反對此項目的國家從事侵略戰爭。」(見《判決書》第4頁)
三、日本發動侵華、發動「二戰」17年間的罪行事實
③「對於起訴書中的起訴事實,有調查從1928年到1945年這17年間日本歷史的必要。更加之,縱然不十分詳細,卻還要涉及對這時期以前的日本歷史的研究。因為假如不作這樣的研究,就不能夠理解和評價日本和它的領導者的嗣後行動。
起訴事實所包括的期間,正是日本在內政和外交上十分活躍的時期。」(見《判決書》第7頁)
四、批駁日本堅持叫「918事變」
④「從『918事變』的爆發到戰爭結束為止,日本歷代內閣都不承認在中國的敵對行為是戰爭。他們堅持地稱它為『事變』。以此為借口,日軍當局主張戰爭法規不能適用於這一敵對行為的實行。」(見《判決書》第479頁)
五、日本堅持叫「事變」,目的之一是不承認戰俘,把中國的俘虜當做「土匪」處理
⑤「國際聯盟在1931年12月10日的決議中決定設立李頓委員會並命令作事實上的停戰。日內瓦的日本代表當接受這個決議時,曾聲明說,他是在下列了解下接受這個決議的,就是說這個決議不得妨礙日軍在滿洲對『土匪』所採取的必要行動。日本軍部根據對決議的這項保留就繼續對中國軍隊採取敵對行為。日本軍部主張說:日本和中國之間沒有存在著戰爭的狀態;紛爭只是『事變』,所以不能適用戰爭法規;抵抗日軍的中國軍隊不是合法的戰斗員,僅僅是『土匪』。為了消滅在滿洲的『土匪』,所以開始了無情的作戰。」(見《判決書》第482頁)
六、日本1938年又正式決定叫「77事變」
⑥「因為日本政府把中日戰爭正式稱為『事變』,把在滿洲的中國軍隊看做『土匪』,所以陸軍拒絕給戰斗中被俘虜的人以俘虜的資格和待遇。據武藤說:在1938年已正式決定,依舊稱中日戰爭為『事變』,並以此為理由,依舊拒絕將戰爭法規適用於這次的紛爭。而東條也對我們作了同樣的供述。」(見《判決書》第483頁)
七、日本堅持叫「77事變」是蔑視國際戰爭法規的犯罪
⑦「國際聯盟和九國公約簽字國的布魯塞爾會議,都未能阻止日本對中國所實行的所謂『膺懲』戰爭,即自1937年在蘆溝橋所爆發的敵對行為。日本將中日戰爭作為『事變』處理的這一方針,一直沒有改變過。就是在設立了大本營以後,對於在對華戰爭進行中如何勵行戰爭法規一事,也沒有作過任何的努力。在1937年11月19日的內閣會議中,正象陸軍大臣當時所說的一樣,只有在『事變』的規模達到了需要宣戰的程度時,才能認為設立大本營是適當的。
日本政府和陸海軍,雖然組成了完全的戰時態勢,但依舊把中日戰爭作為『事變』來處理,並藉此而蔑視了戰爭法規。」(見《判決書》第483頁
八、起訴書中罪狀的認定:日本侵略目標是發動「二戰」
⑧「起訴書中的第一項罪狀是控告全體被告與其他人等,參加了這一共同計劃或陰謀的擬定和執行。並認為這一共同計劃的目的,系欲為日本取得對東南亞、太平洋及印度洋,以及該地區內與其接壤的國家或島嶼之軍事、政治、經濟的控制地位。為達到此目的,日本單獨或與其他國傢具有同樣目的之國家,發動侵略戰爭,以對付反對此侵略目的的國家。
早在1928年以前,原來的被告之一,現因精神狀態而為本判決所除外的大川,曾公開主張由日本使用恫嚇,必要時則使用武力將日本的版圖擴大到亞洲大陸。他還主張日本應統治西伯利亞東部及南洋群島。他預言說,他所倡導的道路,必然使東方和西方之間發生戰爭,日本在那個戰爭中,將成為東方的戰士。他所倡導的計劃得到了日本參謀本部的鼓勵和幫助。在這個計劃中所述的目的,在實質上,正就是我們對陰謀目的所下的定義。我們在檢討事實時,曾注意陰謀者們在以後所作的許多聲明中有關陰謀的聲明。他們在重要問題上與大川的早期言論並無任何區別。
並為達到陰謀的目的而走向他們所計劃中的戰爭。」(見《判決書》第563-564頁)
九、918戰爭之後,戰爭連綿不斷是「二戰」特點之一
⑨「為達到他們的日本統治遠東這一最後目標所需要的攻擊。在1931年,他們發動了對中國的侵略戰爭,佔領了滿洲和熱河。到1934年,他們已經開始侵入了華北,在華北駐兵,並樹立了專為他們的目的而服務而組織的各種傀儡政府。自1937年以後,對中國繼續進行了大規模的侵略戰爭,侵略了和佔領了許多中國領土,設立了仿效上述形式的各種傀儡政府,並且開發了中國的經濟和天然資源以供應日本之軍事的和一般人的需要。與此同時,他們已長期的進行了企圖發動對蘇侵略戰爭的計劃和准備。他們的意圖是一俟有方便的機會,就去佔領蘇聯的遠東領土。他們也老早就認識到,他們開發東亞和他們對西面以及西南太平洋島嶼的企圖,將使他們與美國、英國、法國及荷蘭引起紛爭,因為這些國家要保護他們被威脅的利益和領土。因此他們也老早就從事了對這些國家作戰的計劃和准備。」(見《判決書》第565頁)
十、日本早在918戰爭之前,就計劃、陰謀、准備、發動「二戰」
⑩「為實行侵略戰爭的這類廣泛計劃,對這類侵略戰爭之長期的復雜的准備以及其實行,並不是一個人的工作。這是為了達到共同目的、欲實行共同計劃而從事活動的許多領導者的工作。
他們的共同目的是借准備和實行侵略戰爭來確保日本的控制,這是一種犯罪的目的。實際上不可設想還有什麼比陰謀發動侵略戰爭和實行侵略戰爭更嚴重的罪行;因為這種陰謀是威脅了全世界人民的安全,而它的實行是破壞了全世界人民的安全。這類陰謀的可能結果及其付之實行的必然結果,是使無數的人類遭遇死亡和痛苦。
本法庭對於第一項罪狀中是否因違反所附的詳細載明的條約、協定及諾言而反對侵略戰爭的陰謀一節,認為沒有考慮的必要。因為實行侵略戰爭的陰謀就已經是最高限度的犯罪。本法庭認定,業已證明在第一項罪狀中所主張的實行侵略戰爭的犯罪陰謀是存在的,但是只以對上述目的所肯定的范圍為限。」
(見《判決書》第566-567頁)
十一、中國人再也不能跟著日本人叫「918事變」
11 「日本政府不承認這次『事變』為戰爭,並主張對於這種戰爭不能適用戰爭法規,而被俘獲的中國人也不能享有俘虜的身份及權利的資格。東條英機知悉這種可怖的狀態,卻從未曾加以反對。」(見《判決書》第605頁)
『捌』 有誰知道這個事件的來龍去脈,同一個法院,兩個不同的判決,而且都生效了
由我來給你講解吧,詳細情況請看下面文字【頭緒梳理】--對方 私刻公章--騙取信任--與我方簽約合作合同--合同執行了一部分--被發現--我方訴訟法院--判決無效。對方沒有上訴判決生效。--強行執行合同繼續施工造成6000平方米違法建築--私刻公章方訴訟【在同一個法院】--判決6000平方米產權給他個人--中院維持原判生效了。在同一個法院的兩個判決書全部生效了。 私刻公章合法化了。違法建築合法化了,無效合同合法化了。這就是司法公正與公平嗎?
【我方觀點】在同一個法律體系下,在同一個法院,私刻公章簽約的一個無效的合同,怎麼能給出兩個不同的判決呢?判決無效以後產生的違法建築怎麼可以判給對方呢?這不是鼓勵人們違法嗎?讓不合法的行為合法化了嗎?法律到底是應該保護守法者還是一個保護違法者?法律的公正與公平何在?如何杜絕司法腐敗,對於法官的社會監督,法官的職業道德,行政干預審判等問題都是目前讓司法無法公正的根源,法律是一個國家至高無上的制度,任何人都不能超越法律,法律的公正與公平,關乎當事人的權益,更關乎一個國家執法機構的公信力,沒有公平公正的法律,社會是無法穩定和諧的,各種矛盾,上訪事件很多是法律層面完全可以解決的,法院的誤判只能製造社會矛盾,所有我們認為法官的腐敗比其他公務人員的腐敗更可惡,希望社會各界參並關注我們的案子,我相信在中國基層縣域法院,像這樣的案例不止我們應該,整治法官腐敗,迫在眉睫。
同一個維權案子,同一個法院,兩個不同的判決,而且都生效了。無效的合作合同,按有效合同處理了,在解除了合同以後由於對方違法施工建起來的違法建築,按合法產權給了判決,讓違法建築合法化了,法律的公平所在,法律的威嚴所在,難道法院是幫助別人違法的嗎?私刻公章騙取合作人簽約合作合同,騙取合法委託,強行施工,在沒有任何建設手續的情況下強行施工,在法院判決無效合作以後繼續強行施工【有公證處的影像資料,保全資料證明可以證明判決以後的現狀。】,完全的違法建築,給了合法產權,用司法權力取代行政許可。難道在法院,什麼是產權?什麼是無效合同?什麼是違法建築?無效合同怎麼解決經濟糾紛就這么難嗎?
【時間梳理】2003年11月25日對方私刻公章騙取信任與我公司簽約合作協議,2005年蒲民初字第1176號判決為無效合同,終止履行合同,沒有判決解決辦法。我方無奈通過蒲城縣公證處進行了法律保全,有文字及影像資料。對方繼續強行施工。2009年我方向當地政府報告違法施工情況,政府領導批示到政法委,暫時停工了,後來又繼續施工,形成了兩棟6000平方米的違法建築,2011年對方訴訟同一個法院。蒲城縣法院民初字00240號判決書,將兩棟違法建築判給了對方,讓違法建築合法化了,讓無效合同有效化了。2013年渭南市中級法院第00068號判決書維持了蒲城縣法院的00240號判決書。
什麼是無效合同?什麼是違法建築?什麼是產權?無效合同怎麼解決難道無法可依嗎?在同一個國家法律主體下,一個案子,同一個法院,兩個不同的判決書,而且全部生效,讓企業怎麼維權,法律的公平何在?這裡面隱藏的東西大家一看可能就明白了,權錢交易的成分是顯而易見的,人為大於法律,法官的權利可以大過法律,希望社會關注與支持,盼望法律公平與公正。
『玖』 有法院的同志或者法律學人嗎裁判文書具體包括哪幾部分
基本要素
1、文書由標題、正文、落款三部分組成。
2、標題包括法院名稱、文書名稱和案號。
3、正文包括首部、事實、理由、裁判依據、裁判主文、尾部。
4、落款包括署名和日期。
(9)邱德前法院擴展閱讀:
民事判決一般由四部分構成,即
①首部,寫明民事案件的當事人、訴訟代理人的基本情況以及案由;
②主文,是民事判決書的核心,要求對該案所涉及的事實和證據作明確的概述,特別是法院查明的事實要寫清楚;
③判決結果,即法院根據什麼決定原告的請求是否應予支持,哪些支持,哪些不予支持要寫清楚;
④尾部,寫明審判庭的組成、人民法院名稱等內容。
一方提起民事訴訟,法院有了判決結果後,都會擬寫一份民事判決書來宣布判決結果。判決書一般由首部,主文,判決結果和尾部四部分組成。做到格式統一結構完整是為了指導全國法院民事裁判文書的製作,所以民事判決書的格式都是大致相同的。
『拾』 45歲湖南高院法官被殺害,此事為何引起了無數網友的憤怒
一:事件經過45歲湖南高院法官被殺害,被殺原因是同鄉人因事向法院提起訴訟,想通過高院法官為其打招呼行方便,但被拒後產生怨憤進行報復行凶,引起無數網友的憤怒。
45歲的湖南高院法官周某出生在一普通家庭,經過自身的不懈努力和對法律的熱愛,從基層一直做到高院法官,周某因工作表現優異多次獲得獎項,判案期間無一超審限、無一上訪鬧訪、無一因過錯被發回和改判。但就因同鄉人向某自身有事向法院提起訴訟,想通過同鄉人周某以法官的身份為自己托關系行方便,但遭到周某的嚴厲拒絕,之後懷恨在心對周某進行報復行凶,最終導致周某搶救無效,定格在45歲這個年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