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法官八大員

法官八大員

發布時間: 2021-11-15 15:41:39

1. 開國大典的真實歷史照上有司徒美堂嗎哪位是(急)

大型油畫《開國大典》的作者是董希文。畫里有兩個美髯公,一為張瀾一為司徒美堂,張瀾穿深色長袍,帶眼鏡,另一位就是司徒美堂。

1949年10月1日舉辦開國大典的天安門城樓上,有一位銀須飄動、精神矍鑠的八旬老者,鮮為人知的是,他竟然是一位「洪門大佬」,名字叫司徒美堂,此時他已經是名揚海內外的華僑領袖。

司徒美堂(1868年4月3日—1955年5月8日),原名司徒羨意,字基贊,廣東開平人。著名旅美僑領,中國洪門致公黨創始人。

1882年3月赴美謀生,加入「洪門致公堂」。富蘭克林·羅斯福任總統前,在該堂當法律顧問。1904年,孫中山赴美活動,兩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其後,司徒美堂多次發動籌款,支持國內的革命。

(1)法官八大員擴展閱讀:

「洪門元老,一生愛國」的華僑老人司徒美堂。

抗戰勝利後,司徒美堂過問政治的熱情日增,表示要回滬召開五洲洪門懇親大會。回國前他分別致電中共、民盟和蔣介石,中共和民盟當即復電歡迎,惟蔣不予答復。1946年4月,司徒美堂率眾抵滬。

6月21日,司徒美堂晤蔣,話不投機,悻悻而去。兩天後,他親赴南京梅園30號拜會中共代表周恩來,旋又參加中共代表和上海民主人士為他舉行的歡迎茶會。此後,周恩來代表中共親自到司徒美堂寓所兩次訪談,並邀他到解放區參觀。兩相對比,使司徒美堂開始疏離國民黨而接近共產黨。

1947年在南京和上海,司徒美堂拒當國大代表,杜月笙替蔣恐嚇:「蔣叫你當,你就要當,他不是好惹的人。」司徒美堂揮杖拍案而起,大吼:「我司徒美堂不當就不當,告訴蔣某人,司徒美堂難道就好惹嗎!」聲裂金石,多年後,仍然可聞其聲。

1948年,他公開聲明擁護中國共產黨及召開新政治協商會議、組建人民民主政府的主張。翌年1月20日,毛澤東發函,邀請司徒美堂回國參加會議。

回到祖國的司徒美堂,受到了毛澤東、周恩來的熱情歡迎。他作為美洲華僑代表,參加了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當選為全國政協委員、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兼中央華僑事務委員會委員,並參加了開國大典。

開國大典結束後,司徒美堂又一次要功成身退。但經過毛澤東、周恩來的挽留,司徒美堂終於留了下來。1955年5月8日,司徒美堂因腦溢血在北京與世長辭,享年89歲。

10日,公祭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周恩來等國家領導人及首都各界人士七百多人出席公祭。靈前擺著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送的花圈。周恩來親自主持公祭大會,遺體安葬在八寶山革命公墓。如此隆重的公祭儀式,解放後罕見。

2. 求我國古代歷朝歷代官職,要從大到小.

古代官職的情況,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員的職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況,也不盡相同。大體可分為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兩大類。

1.中央官職
秦設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組成中樞機構。丞相管行政、太尉管軍事、御史大夫管監察和秘書工作。漢朝大體上沿襲秦制稱為三公。下有九聊,分管各方面政務,後世又演變為三省六部制。三省為中書省(決策)、門下省(審議)、尚書省(執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宋代中書省職權擴大,同樞密院分掌文武大權,門下,尚書省遂廢。明代內閣為最高政務機構,內閣大臣稱為輔臣,首席稱首輔(即宰相)。清代有軍機處,王、公、尚書等為軍機大臣,掌握政府大權。
六部,是指「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戶部,管土地戶口、賦稅財政等事;禮部,管典禮、科學、學校等事;兵部,管軍事;刑部,管司法刑獄;工部,管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長官為尚書,副職為侍郎。下設郎中,副職稱員外郎,下屬官員有主事等。
此外,中央還設有專門機構和官員,負責管理圖書、編修歷史、制定歷法等工作。如司馬遷、張衡曾任太史令。高啟為翰林國史編修等。

2.地方官職
秦漢主要行政區是郡。郡的長官,秦稱郡守,漢稱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區是州,州官稱刺史,屬官有長史、司馬等。唐代在一些軍事重鎮。設節度使,屬官有行軍司馬、參謀、掌書記等。宋代州官稱知州,縣官稱知縣。明清改州為府,稱知府。
此外,漢代也設州,天下分十幾個州,基本上是監察區,中央派官員去刺探情況,稱刺史。隋唐全國分十幾個道,也稱監察區,中央派官員前往巡視,稱黜陟使。宋代全國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設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務。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機構叫行中書省,明代改稱承宣布政使司,習慣上仍稱為「省」。

中國古代的科技官職
戴吾三
在中國漫長的歷史發展中,歷朝歷代都建立有龐大完備的職官系統。在眾多的職官中,有一些直接或間接與科技有關的職務。從當政者的主觀願望說,職官系統的建立,更多是為了王權集中和穩固,國家長治久安,並非明確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然而從實際效果看,與科技相關的官職設立,對古代經濟、社會、科技的發展的確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一. 古代科技官職的一般情況

要說清古代科技官職,先需對古代職官制度有一大概了解。所謂「職官」,就是古代文武百官的通稱。職官制度最早可追溯至4000年前的夏代。

據文獻記載,夏代曾設置六卿,以掌中央政務。這「六卿」是:司空(為六卿之首)、後稷(掌管農業)、司徒(掌管文化)、士或大理(掌管刑獄)、共工(掌管百工營建)、虞人(掌管山澤畜牧)。可以看出,後稷、共工和虞人的職掌都與技術有關。事實上,農業生產技術、營建技術(包括建築房屋、修建溝渠)和自然資源管理都是先民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條件。

據傳,早在夏以前的顓頊時代,就有「火正」一職,專門負責觀測「大火」(心宿二),根據其出沒來指導農業生產。後來由於氏族混戰,觀測中止,結果造成了很大的混亂。到帝堯時設立羲和之官,恢復了火正的職責,因而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周代時,職官制度進一步發展,建立起六官隸屬制度框架,分別為:天官、地官、春官、秋官、夏官、冬官,各有職掌。除周先前已有的管天文觀測、農業、畜牧的官員外,周代還建立了一整套和醫學有關的醫政組織和制度。《周禮·天官》記載:「醫師掌醫之政令,聚毒葯以供醫事。」這里所說的醫師,乃眾醫之長,掌管國家醫葯之政令。醫師之下,設有士、府、史、徒等專業人員,各有職責。

秦統一中國後,在丞相、太尉、御史大夫這「三公」之下分設「九卿」,使中央機構基本系統化,其中,「奉常」主管禮儀祭祀以及今屬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的事務,「治粟內史」掌管農業、財政以及鹽鐵專賣,「少府」掌管皇室財產、物資供應以及宗廟陵園營建等,都與科技活動有一定關系。漢代仍設九卿,且其職能大體不變,只是部分機構改名。

東漢時建立尚書台,西漢在尚書台下設立六曹,六曹成為以後近兩千年間國家六部的雛形。隋代在尚書省下設六部:吏部、禮部、兵部、都官部、度支部、工部。每部之下轄四司,每部均以第一司為本司或頭司,余為子司。這類設置沿歷千餘年,直到今天,我國中央各部其下設司,猶是古之餘緒。當然,歷代在各部之下設司的名稱時有不同,數目到明清後也有變化。

唐初定六部名稱「吏、戶、禮、兵、刑、工」,一直沿用到清末,其間只有短期改動。

除了六部之外,隋唐以後各朝往往還有一些新設的與部同級的中央一級行政機構。例如,隋唐有「五監」:「國子監」主管學校教育;「少府監」主管手工業製作;「將作監」管宮廟工程修建;「軍器監」管武器與軍用品的生產;「都水監」管河渠水利,這些都與科技有一定關系。

大體說來,到明清時,科技管理與工程技術有關的歸「工部」;與農學有關的歸「戶部」;與天文學有關的歸「欽天監」;與醫學有關的歸「太醫院」;與算學有關的歸「國子監」。進入民國,情況發生變化,科技管理機構開始向西方靠攏了。

二. 古代科技官職的幾個特點

古代科技官職有幾個顯著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 天文學家和天文機構佔有特殊地位

古代天文學和現代天文學的研究內容大不相同,這是需要注意的。古代天文機構多設有天文、歷法、漏刻等分職機構,主要負責觀象、制歷、報時等方面的事務。歷代天文機構的名稱,部門的設置,職官的品級與職掌范圍都有過一些變化,但基本職能未曾有實質性改變。其中負責觀察天文天象的部門與制歷、報時等部門相比地位尤為特殊,它不僅與參驗歷法的推算結果有關,具有重要的科學功能;而且與占驗人事的吉凶禍福有關,具有重要的社會功能。

早在《周禮·春官·宗伯》所載各種職官中,就有六種與天文學有關,它們是:「大宗伯」、「占夢」、「眂祲=぀「大史」、「馮相氏」、「保章氏」。各官之級別、僚屬等,均有明確規定。其中「大宗伯」級別高,職掌范圍較大,天文事務是其管轄的一部分。

從魏晉時起,太史(大史)成為國家天文機構的專職負責人,而相當於《周禮》中「眂祲」、「馮相氏」、「保章氏」的職官,則成為太史的下屬官員。太史所領導的天文機構,其名稱屢有變動,如太史監、太史局、司天台等,至明清時,乃定名欽天監。

太史令的品級一般在三、五級之間,然而因為他是天意的解釋者和傳達者,故在某些重要關頭,太史令之言,可能比一品大員的話更有份量。也有這種情況,一些著名天文學家深得帝王寵信,他們另任高官,並不擔任天文機構中的官職,但是他們在天文事務中的發言權,有時遠勝過太史令。

中國歷代的天文機構都有一定規模,以唐肅宗乾元元年司天台的情況為例,其設品級:

大監一人(從三品),少監二人(正四品),上丞三人(正六品),主薄三人(正七品上),主事二人(正八品下),五官正(註:指春官正、夏官正、秋官正、冬官正、中官正。以下「五官」所指同)五人(正五品上),五官副正五人(正六品上),五官靈台郎(正七品下)五官保章正五人(從七品上),五官挈壺正五人(正八品上),五官監候五人(正八品下),五官司歷五人(從八品上)五官司辰十五人(正九品下)。

可見天文機構官員眾多,分工細密。

明末清初,西學東漸,西方傳教士利用科學新法在預報日月食上較中國古法准確,漸為朝廷重視。順治元年,傳教士湯若望因預報日食時分不差,被皇帝任命為欽天監監正。順治八年,順治帝在一天之內加付湯若望通議大夫、太僕寺卿、太常寺卿三個頭銜,使他從原來的正四品晉升為三品。順治十五年正月,湯若望又被晉封為光祿大夫,列正一品,為朝廷的極品官員。

與西方文化背景相比,天文學官員和天文機構在古代中國社會中的特殊地位,曾令西方學者感到不可思議。19世紀末某些西方學者驚訝:中國人竟把天文學家放在部長和國務卿一級的職位!若問何以如此,就需對當時的政治、社會、皇帝喜好等因素做全面分析才能回答。

2. 官手工業規模大、分職多

在自然經濟佔主導地位的中國封建社會中,商品經濟的發展受到一定的限制。而統治者為了滿足行政統治、豪華生活以及軍事等方面的特殊需要,必須組織由國家控制的手工業,強制人民為其進行生產。這一情況決定了古代官手工業具有龐大的規模和復雜的內容。

早在周代時已有官手工業,據《周禮·冬官》記載,當時的技術已分六大類30個專業,各專業均有工官管理生產,工官稱謂有「人」、「氏」、「師」,如有「輪人」、「匠人」、「冶氏」、「梓師」等。「人」、「氏」系下級工官(類同職能工長),他們懂技術,直接管理製作器物的工匠。而「師」為高級工官,地位在「人」、「氏」之上,許可權更大一些,不僅有監督權,也有處罰權。再上還有「司空」,為最高技術管理職務。

隨著社會的演進,技術門類增加,官手工業的規模也在擴大。以明代官手工業組織為例,按不同的領導機構可分六個部分:1、工部領導下的官手工業組織;2、內府領導下的官手工業組織;3、戶部領導下的官手工業組織;4、都司衛所領導下的官手工業組織;5、地方官府(有司)領導下的官手工業組織;6、為保證官手工業的生產,以都察院監察御史和六科給事中為骨乾的監察組織以及以刑部為中心的刑事組織也予以配合。

工部為中央六部之一,是掌握官手工業的主要部門。工部下面設四個屬部,明洪武初稱為總部、屯部、虞部和水部。洪武二十六年,改稱為營繕清吏司、虞衡清吏司、都水清吏司和屯田清吏司。各司直接領導或監督官手工業的行政事務。對於一些任務特別繁重的工作則另設分支機構,特派專官蒞事,藉以加強領導和監督。這種分支機構大約有兩種:一是「分司」,即工部各司的分司,通常以員外郎、主事等高級官員出任,地位較高,可與各司相比,故稱為分司;另一是「所屬衙門」,地位較低,一切要服從司的領導。一般主管官員是大使。

司下屬分司,以虞衡清吏司為例,分司有:(1)寶源局——虞衡司注差員外郎監督,有關防、有鼓鑄公署,所屬有寶源局大使。(2)皮作局——皮作局大使、副使各一員,各處解進的生皮均交皮作局熟造或煎水膠。(3)軍器局——這里所指的系虞衡司領導下的中央軍器局,由虞衡司注選主事監督,大使、副使也屬該司。軍器局轄有盔甲廠和王恭廠,兩廠盛時近萬人。(4) 驗試廳——專司驗收物料和某些成品的工作。

官手工業分層細致,是為了有效管理,也因此形成了若乾的官職。

3. 科技官職造就科學技術專家

中國古代著名的科技人物大致有兩種情況,一是工匠或普通百姓,因長期的生產實踐而積累起豐富的經驗,有重要的技術創新。如北宋建築專家喻皓本是一個都料匠(掌管設計、施工的木工),由於他長期從事建築實踐,又勤於思索,因而在木結構建築技術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在建築多層的寶塔和樓閣上取得傑出成就。再如紡織技術革新家黃道婆原是一個普通的農家婦女,她憑著多年的紡織經驗以及在海南學到的技術對家鄉的棉紡工具做出改革,傳播開來形成巨大影響。還有一種情況是,此人是官員,居科技管理崗位,他勤於學習和鑽研,又善用文字總結,結果取得重要的科技成果。這種例子不在少數。

宋代李誡,從哲宗元佑七年(1092年)開始在將作監供職,前後共達13年,歷任將作監主薄、監丞、少監和將作監,主持營建了不少的有名的城門、宮殿、府邸、寺廟等大型土木建築工程。紹聖四年(1097年),李誡受命編修《營造法式》,他一方面廣泛參閱前代有關建築方面的史書和專著,認真吸取前人的成果;另一方面非常重視工匠的實際經驗,在工地與工匠一起探討,分析比較各種營造方法的優缺點,找出構件尺寸間的相互比例關系,以求制定合理、科學的規范。經過辛勤的努力,終於完成了《營造法式》的編修工作。

《營造法式》體系嚴謹,內容豐富,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它在中國古代建築史上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對後世的建築技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營造法式》是研究中國古代建築的珍貴資料,正因為這樣,它受到了國內外建築學界的高度重視,李誡作為著名的古代科技人物也受到贊賞。

元代著名的天文學家和水利專家郭守敬的事例也非常典型。郭守敬先是任過副河渠使、都水少監、都水監、工部郎中等官職,在他任職期間,主持興修了華北一帶的水利工程,修整了西夏沿黃河一帶的古灌溉渠道。至元十三年(1276年)忽必烈下令成立太史局,把郭守敬從工部調來,和王恂等人負責制定新歷的工作。郭守敬認真調查研究,首先集中精力研製新的天文儀器。在他帶領下,先後研製出近20種天文儀器。此後組織大規模的天文觀測活動,郭守敬親自參加部分站、台的天文觀測,獲得了許多重要的觀測資料。郭守敬和王恂等人根據大量觀測資料,編制出新歷法——授時歷。授時歷使用時間長達363年,是我國歷史上使用

時間最長、也是最精密的一部歷法。授時歷完成後10年,郭守敬又以太史令兼領都水監事的身份,主持修建了大都運糧河,不僅可使南方的運糧船沿大運河直達北京,而且還解決了北京城裡的水源問題,對以後北京建設的發展有深遠影響。

當然,中國古代也有一些身居行政要職,業余熱心科學研究而有重要貢獻的人物。

以上簡要談了中國古代科技官職的一些情況。中國古代取得的若乾重要的科學技術成就,與當時的政治體制、經濟條件、社會背景都有一定關系。我們要正確對待歷史,繼承傳統文化的精華,順應世界發展潮流,做出新的更偉大的業績。
1、遠古堯時期

司空 掌管水利、建築的官員

後稷 掌管農業的官員

工師 掌管製做器物的官員

虞 掌管山澤的官員

典樂 掌管教育、音樂的官員

2、秦

郎中令 掌管宮殿門戶(秦)

督道倉吏 管理官倉內糧食的官員(秦)

御史大夫 制定保管法律、政令的司法官員(秦)

3、漢、三國時期

太史令 職掌文史、星歷的官員

大農丞 管領鹽鐵事務的官員

中郎將 統領皇帝侍從的官員

典屬國 掌管少數民族各部的事務的官員

大長秋 皇後的近侍,用來宣達皇後的旨意以及管理宮中事務的官員

武騎常侍 皇帝的侍從

都尉 即郡尉,武官名,掌握一郡的軍事,官階略低於太守,秩比二千石

騎郎將 統帥騎兵的將官,秩比千石

驍騎都尉 禁衛軍將官

未央衛尉 未央宮禁衛軍長官

長樂衛尉 長樂宮禁衛軍長官

前、後、左、右將軍 職位僅次於上卿

輕車將軍 漢時雜號將軍之一

驃騎將軍 官位僅低於大將軍

長史 大將軍的秘書

建章監 監督建章宮羽林軍的長官

騎都尉 羽林軍長官,秩比二千石

待中郎 在皇帝左右侍奉的官員,漢制,侍中是在原官職上特加的榮銜

國相 相當於太守

常侍 皇帝的侍從近臣,東漢光武帝後都用宦官充任

典軍校尉 武官,統領皇帝宿衛兵的長官,漢靈帝中平五年,即公元188年,設置了西園八校尉,。典軍校尉是其中之一

御使中丞 漢代掌管宮廷藏書之處的官員

蘭台令史 在藏書之處典校圖籍,管理劾奏等文書檔案

太守 專門治理一個郡,掌握生殺大權

4、宋

通直郎 隨奉太子的侍從官

承信郎 武職官最後一階,宋武職共有52階。

成忠郎 武職官第48階,充左班殿前侍衛官。

秉義郎 武職官第45階

武翼郎 武職官第41階

宣撫使 負責督察軍事的重任,職位高於安撫使。

節級 弓手班頭,統制弓手,聽命於縣尉。

巡檢 掌訓治甲兵巡邏州邑、擒捕盜賊事務,屬於較高一級官職。

通判 由朝廷中央直接派遣,有權和知州(知府)共同處理事務,並監督行動。

士曹參軍 州府六曹之一,掌婚姻、田土、斗毆等訴訟案。

司錄參軍 書寫六曹公文的專職官員。

局務官 掌監造鹽、鐵等業的官員。

主簿 掌出納官物、銷注簿籍等事的縣級官員,官階次於縣丞。

縣尉 掌管訓練兵丁、防奸禁暴、查緝走私等治安事務的縣級官員。

兵曹 六曹之一,置參軍一人掌兵事、緝捕等事。

兵馬都監 馬步軍統制官。

都監 有兩種,一種是路分都監,掌本路禁軍的屯戍、訓練和邊防事。另一種是州府都監,掌本城軍隊的屯戍、訓練、器甲、差使等事。

監當官 州府所設掌管徵收茶、鹽、酒稅事務的官員。

典級 掌禮儀制度的官員。

胥吏 辦理文書的小吏。

都統制 屬於御營使,為監護諸軍將領協同作戰的軍事長官。

同都統制 官職相當於副都統制。

御營使 統管全國軍事。

保義郎 右班殿前侍衛官。

團練使 州府一級的常設武官,從五品。

鈐轄 重要州、郡或路屯禁兵統制官。有路分鈐轄、州鈐轄。

武經郎 又稱西京左藏庫副使,即西京(洛陽)供備庫副職武官

朝奉郎 又稱左、右司諫,即諫議官,位次於諫議大夫下。

宣諭使、撫諭使 中央派往各地巡察民情,處理冤獄,措置營田的監時性官員,即所謂「欽差大臣」。

忠訓郎 又叫「左侍禁」即內宮侍衛官。

鎮撫使 由中央委派負責一個地區或幾個州府軍事防務的臨時設官。負責轄區軍事防務兼理民政、財政等事務。

宜文字 簡稱「機宜」如同秘書或機要秘書。

龍圖閣學士 皇帝侍從的榮銜,掌管御書、御制文集、典籍、屬籍、世譜等事。

提舉 原意管理,主管專門事務,提舉宮觀,為安置罷退的大臣而設,光領俸祿不管事。

樞密使 掌全國軍機、邊備、征戰等事的最高軍事長官。

大理評事簽書判官 掌管刑獄的京官。

參政知事 宰相的輔助,通稱「使相」。

起居舍人 又稱右使,皇帝的近臣,負責記載皇帝的言行。

中書舍人 地位比起居舍人高,掌管起草詔書。

翰林學士 皇帝最親近的顧門兼秘書,權力極大,有「內相」之稱,往往是「將相之儲」。

5、唐

觀察使 管理一道或幾個州的地方行政、監察長官

左右神策軍護軍中尉 中央禁衛軍之神策軍的最高將領

禮部侍郎 掌貢舉、禮儀的行政長官

京兆尹 長安地區最高行政長官

防禦使 負責一州或數州軍事的地方長官

招討草賊使 專為鎮壓農民起義或討伐逆叛而設置的軍事長官

監軍判官 監軍使下的副職

行營都統 為鎮壓和討伐而設置的出徵兵統帥

侍御史 負責糾察的官員

右衛將軍 中央禁衛軍軍事長官之一

左神武大將軍 中央禁衛軍之軍事長官

校書郎 太子東宮所屬學館中校勘典籍的官員

尚書右僕射 中央最高行政機構尚書省的長官

率府率 太子東宮侍衛長官

金吾大將軍 中央禁衛軍軍事長官之一

尚書左右僕射 全面負責行政事務的長官

刺史 州的最高行政長官

折沖都尉 一府之軍事長官。統兵兩千、一千、八百不等

校尉 一團之軍事長官。有兵三百

隊正 一隊之軍事長官。有兵五十

車駕檢校官 負責皇帝車駕並開路後保駕安全的安員

轉運租庸鹽鐵使 設置造船廠,保證漕運水上工具(唐,下同)

光祿卿 主管膳食事務的長官

將作大匠 負責營造建築事務的長官

兵部尚書 主管全國軍事政務長官

司農卿 主管農業事務的最高長官

鴻臚卿 負責接待來賓事務的長官

虞部郎中 負責山林綠化的官員

民部尚書 主管財政的最高政務長官

吏部尚書 主管人事的最高政務長官

尚輦奉御 專管御用車輛的長官

中郎將 正四品

郎將 從五品,地方府兵將領

子將 從五品下

中書令 即內史,最高輔政官

右拾遺 咨詢建議官員

宗正卿 主管皇族事務的官員

右補闕 咨詢建議官員

前鋒游弈使 前哨巡邏官

左散騎常侍 議政官之一

6、宋

通直郎 隨奉太子的侍從官

承信郎 武職官最後一階,宋武職共有52階。

成忠郎 武職官第48階,充左班殿前侍衛官。

秉義郎 武職官第45階

武翼郎 武職官第41階

宣撫使 負責督察軍事的重任,職位高於安撫使。

節級 弓手班頭,統制弓手,聽命於縣尉。

巡檢 掌訓治甲兵巡邏州邑、擒捕盜賊事務,屬於較高一級官職。

通判 由朝廷中央直接派遣,有權和知州(知府)共同處理事務,並監督行動。

士曹參軍 州府六曹之一,掌婚姻、田土、斗毆等訴訟案。

司錄參軍 書寫六曹公文的專職官員。

局務官 掌監造鹽、鐵等業的官員。

主簿 掌出納官物、銷注簿籍等事的縣級官員,官階次於縣丞。

縣尉 掌管訓練兵丁、防奸禁暴、查緝走私等治安事務的縣級官員。

兵曹 六曹之一,置參軍一人掌兵事、緝捕等事。

兵馬都監 馬步軍統制官。

都監 有兩種,一種是路分都監,掌本路禁軍的屯戍、訓練和邊防事。另一種是州府都監,掌本城軍隊的屯戍、訓練、器甲、差使等事。

監當官 州府所設掌管徵收茶、鹽、酒稅事務的官員。

典級 掌禮儀制度的官員。

胥吏 辦理文書的小吏。

都統制 屬於御營使,為監護諸軍將領協同作戰的軍事長官。

同都統制 官職相當於副都統制。

御營使 統管全國軍事。

保義郎 右班殿前侍衛官。

團練使 州府一級的常設武官,從五品。

鈐轄 重要州、郡或路屯禁兵統制官。有路分鈐轄、州鈐轄。

武經郎 又稱西京左藏庫副使,即西京(洛陽)供備庫副職武官

朝奉郎 又稱左、右司諫,即諫議官,位次於諫議大夫下。

宣諭使、撫諭使 中央派往各地巡察民情,處理冤獄,措置營田的監時性官員,即所謂「欽差大臣」。

忠訓郎 又叫「左侍禁」即內宮侍衛官。

鎮撫使 由中央委派負責一個地區或幾個州府軍事防務的臨時設官。負責轄區軍事防務兼理民政、財政等事務。

宜文字 簡稱「機宜」如同秘書或機要秘書。

龍圖閣學士 皇帝侍從的榮銜,掌管御書、御制文集、典籍、屬籍、世譜等事。

提舉 原意管理,主管專門事務,提舉宮觀,為安置罷退的大臣而設,光領俸祿不管事。

樞密使 掌全國軍機、邊備、征戰等事的最高軍事長官。

大理評事簽書判官 掌管刑獄的京官。

參政知事 宰相的輔助,通稱「使相」。

起居舍人 又稱右使,皇帝的近臣,負責記載皇帝的言行。

中書舍人 地位比起居舍人高,掌管起草詔書。

翰林學士 皇帝最親近的顧門兼秘書,權力極大,有「內相」之稱,往往是「將相之儲」。

7、明

尚書 六部(吏、戶、禮、兵、刑、工)中各部正官。

侍郎 六部中各部的副官。

布政使 一省之民事財務總管。

按察使 一省之司法掌握者。

都指揮使 一省之兵權掌握者。

殿閣大學士 皇帝的顧問人員。以後逐漸權重,成為實際的宰相。

總督 始於明代,凡用兵時派部院大臣總督軍務,無定員,也無一定轄區,視軍情所至,隨時設置。

3. 關於審判人員嚴格執行迴避制度的若干規定的古代司法迴避

根據迴避事由或迴避主體的不同,中國古代司法迴避主要分為籍貫迴避、親屬迴避、故舊迴避、司法官之間的迴避以及非審判官吏迴避等種類。古代司法迴避制度具有中華法系的特質,也迴避不了其固有的歷史局限性。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起源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最早起源於隋代。隋朝統一全國後,為了適應封建經濟和政治關系的發展變化,為了擴大封建統治階級參與政權的要求,加強中央集權,於是把選拔官吏的權力收歸中央,用科舉制代替九品中正制。隋煬帝大業三年開設進士科,用考試辦法來選取進士。進士一詞初見於《禮記·王制》篇,其本義為可以進受爵祿之義。當時主要考時務策,就是有關當時國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論文,叫試策。這種分科取士,以試策取士的辦法,在當時雖是草創時期,並不形成制度,但把讀書、應考和作官三者緊密結合起來,揭開中國選舉史上新的一頁。唐玄宗時禮部尚書沈既濟對這個歷史性的變化有過中肯的評價:「前代選用,皆州郡察舉……至於齊隋,不勝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權而歸於吏部。自隋罷外選,招天下之人,聚於京師春還秋住,烏聚雲合。」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完備
推翻隋朝的統治後,唐王朝的帝王承襲了隋朝傳下來的人才選拔制度,並做了進一步的完善。由此,科舉制度逐漸完備起來。在唐代,考試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兩類。每年分期舉行的稱常科,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稱制科。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為人重視。俊士等科不經常舉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後來漸廢。所以,明經、進士兩科便成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唐高宗以後進士科尤為時人所重。唐朝許多宰相大多是進士出身。常科的考生有兩個來源,一個是生徒,一個是鄉貢。由京師及州縣學館出身,而送往尚書省受試者叫生徒;不由學館而先經州縣考試,及第後再送尚書省應試者叫鄉貢。由鄉貢入京應試者通稱舉人。州縣考試稱為解試,尚書省的考試通稱省試,或禮部試。禮部試都在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闈,闈也就是考場的意思。
明經、進士兩科,最初都只是試策,考試的內容為經義或時務。後來兩種考試的科目雖有變化,但基本精神是進士重詩賦,明經重帖經、墨義。所謂帖經,就是將經書任揭一頁,將左右兩邊蒙上,中間只開一行,再用紙帖蓋三字,令試者填充。墨義是對經文的字句作簡單的筆試。帖經與墨義,只要熟讀經傳和注釋就可中試,詩賦則需要具有文學才能。進士科得第很難,所以當時流傳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
常科考試最初由吏部考功員外郎主持,後改由禮部侍郎主持,稱「權知貢舉」。進士及第稱「登龍門」,第一名曰狀元或狀頭。同榜人要湊錢舉行慶賀活動,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園探采名花,稱探花使。要集體到杏園參加宴會,叫探花宴。宴會以後,同到慈恩寺的雁塔下題名以顯其榮耀,所以把又把中進士稱為「雁塔題名」。唐孟郊曾作《登科後》詩:「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朝看遍長安花。」所以,春風得意又成為進士及第的代稱。常科登第後,還要經吏部考試,叫選試。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職。唐代大家柳宗元進士及第後,以博學宏詞,被即刻授予「集賢殿正字」。如果吏部考試落選,只能到節度使那兒去當幕僚,再爭取得到國家正式委任的官職。韓愈在考中進士後,三次選試都未通過,不得不去擔任節度使的幕僚,才踏進官場。
唐代取士,不僅看考試成績,還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薦。因此,考生紛紛奔走於公卿門下,向他們投獻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禮部投的叫公卷,向達官貴人投的叫行卷。投卷確實使有才能的人顯露頭角,如詩人白居易向顧況投詩《賦得原上草》受到老詩人的極力稱贊。但是弄虛作假,欺世盜名的也不乏其人。
武則天載初元年二月,女皇親自「策問貢人於洛成殿」,這是我國科舉制度中殿試的開始,但在唐代並沒有形成制度。
在唐代還產生了武舉。武舉開始於武則天長安二年,公元702年。應武舉的考生來源於鄉貢,由兵部主考。考試科目有馬射、步射、平射、馬槍、負重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類升」。 審判人員迴避制度
所謂迴避制度是指法律規定與案件或案件當事人有利害關系或特殊關系的審判人員,不得參加該案審判活動的一項訴訟制度。
早在唐代,法律就有審判人員迴避的規定,如主審法官與被告有「親屬、仇嫌」需要換主審官,以使審判符合整個統治階級的利益,有利於公平合理地辦理案件,有效地防止司法人員因個人感情、恩怨、利害或成見等因素的影響而先入為主或徇私舞弊。
宋承唐制,法律不僅規定了審判人員迴避的制度,而且在唐朝法律規定的基礎上作了許多重要的補充,使宋代審判人員迴避的制度更加具體,更加嚴密。依據宋朝有關法令的規定,宋代迴避的范圍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鞫獄官(審判人員)與被鞫人有親屬關系,包括內親在五服者,外親在大功以上者。如果鞫獄官(審判人員)與被鞫人(被告)有親屬關系,在審理案件時,可能發生偏袒被鞫人的現象。所以這種情況應當迴避。
二是鞫獄官與被鞫人有故舊關系。包括授業師、原長官和原部屬以及同年同科及第的官員,必須迴避。如《宋刑統》中規定:「諸鞫獄官與被鞫人……並授業師,經為本部都督、刺史、縣令……皆須聽換。」
三是鞫獄官與被鞫人有讎隙。審判人員與被訊人員有某種仇恨或關系不睦者,應當迴避。《宋刑統》規定:「諸鞫獄官與被鞫人……及有仇嫌者,皆須聽換。」
四是籍貫迴避。審判人員不得到原籍所在地審理案件。
五是按發起訴人和緝捕人也應迴避。宋朝規定,凡是按發的犯罪案,按發官必須申報上級機關另外選差與按發官同級的其他機構的官員審理,而按發官本人必須迴避。六是司法官內部迴避。為防止審判活動中官官相護的弊端,宋朝還規定了司法官之間的迴避制度:第一,上下級之間的迴避,如諸職事相干或統攝有親戚者,並迴避;第二,同級之間的迴避,如錄問、檢法與鞫獄,若檢法與錄問官吏有親嫌者准此;第三,犯人翻異,須別推時後審法官與前審法官有親嫌關系者也必須迴避。
宋朝法官迴避制度之嚴密和具體,是歷朝都沒有的。這對防止舞弊,減少冤案起到了積極作用。某些方面的規定對當今的訴訟也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鼎盛時期
元代開始,蒙古人統治中原,科舉考試進入中落時期,但以四書試士,卻是元代所開的先例。
元朝滅亡後,明王朝建立,科舉制進入了它的鼎盛時期。明代統治者對科舉高度重視,科舉方法之嚴密也超過了以往歷代。
明代以前,學校只是為科舉輸送考生的途徑之一。到了明代,進學校卻成為了科舉的必由之路。明代入國子監學習的,通稱監生。監生大體有四類:生員入監讀書的稱貢監,官僚子弟入監的稱蔭監,舉人入監的稱舉監,捐資入監的稱例監。監生可以直接做官。特別是明初,以監生而出任中央和地方大員的多不勝舉。明成祖以後,監生直接做官的機會越來越少,卻可以直接參加鄉試,通過科舉做官。
參加鄉試的,除監生外,還有科舉生員。只有進入學校,成為生員,才有可能入監學習或成為科舉生員。明代的府學、州學、縣學、稱作郡學或儒學。凡經過本省各級考試進入府、州、縣學的,通稱生員,俗稱秀才。取得生員資格的入學考試叫童試,也叫小考、小試。童生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院試由各省學政主持,學政又名提督學院,故稱這級考試為院試。院試合格者稱生員,然後分別分往府、州、縣學學習。生員分三等,有廩生、增生、附生。由官府供給膳食的稱廩膳生員,簡稱廩生;定員以外增加的稱增廣生員,科稱增生;於廩生、增生外再增名額,附於諸生之末,稱為附學生員,科稱附生。考取生員,是功名的起點。一方面、各府、州、縣學中的生員選拔出來為貢生,可以直接進入國子監成為監生。一方面,由各省提學官舉行歲考、科考兩級考試,按成績分為六等。科考列一、二等者,取得參加鄉試的資格,稱科舉生員。因此,進入學校是科舉階梯的第一級。
明代正式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殿試三級。鄉試是由南、北直隸和各布政使司舉行的地方考試。地點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駐地。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舉行,又叫鄉闈。考試的試場稱為貢院。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闈。凡本省科舉生員與監生均可應考。主持鄉試的有主考二人,同考四人,提調一人,其它官員若幹人。考試分三場,分別於八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進行。鄉試考中的稱舉人,俗稱孝廉,第一名稱解元。唐伯虎鄉試第一,故稱唐解元。鄉試中舉叫乙榜,又叫乙科。放榜之時,正值桂花飄香,故又稱桂榜。放榜後,由巡撫主持鹿鳴宴。席間唱《鹿鳴》詩,跳魁星舞。
會試是由禮部主持的全國考試,又稱禮闈。於鄉試的第二年即逢辰、戍、未年舉行。全國舉人在京師會試,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稱春闈。會試也分三場,分別在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舉行。由於會試是較高一級的考試,同考官的人數比鄉試多一倍。主考、同考以及提調等官,都由較高級的官員擔任。主考官稱總裁,又稱座主或座師。考中的稱貢士,俗稱出貢,別稱明經,第一名稱會元。
殿試在會師後當年舉行,時間最初是三月初一。明憲宗成經八年起,改為三月十五。應試者為貢士。貢士在殿試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試由皇帝新自主持,只考時務策一道。殿試畢,次日讀卷,又次日放榜。錄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稱狀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稱三鼎甲。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一、二、三甲通稱進士。進士榜稱甲榜,或稱甲科。進士榜用黃紙書寫,故叫黃甲,也稱金榜,中進士稱金榜題名。
鄉試第一名叫解元,會試第一名叫會元,加上殿試一甲第一名的狀元,合稱三元。連中三元,是科舉場中的佳話。明代連中三元者僅洪武年間的許觀和正統年間的商輅二人而已。
殿試之後,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編修。其餘進士經過考試合格者,叫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後考試合格者,分別授予翰林院編修、檢討等官,其餘分發各部任主事等職,或以知縣優先委用,稱為散館。庶吉士出身的人升遷很快,英宗以後,朝廷形成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的局面。
明代鄉試、會試頭場考八股文。而能否考中,主要取決於八股文的優劣。所以,一般讀書人往往把畢生精力用在八股文上。八股文以四書、五經中的文句做題目,只能依照題義闡述其中的義理。措詞要用古人語氣,即所謂代聖賢立言。格式也很死。結構有一定程式,字數有一定限制,句法要求對偶。八股文也稱制義、制藝、時文、時藝、八比文、四書文。八股文即用八個排偶組成的文章,一般分為六段。以首句破題,兩句承題,然後闡述為什麼,謂之起源。八股文的主要部分,是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四個段落,每個段落各有兩段。篇末用大結,稱復收大結。八股文是由宋代的經義演變而成。八股文的危害極大,嚴重束縛人們的思想,是維護封建專制治的工具,同進也把科舉考試制度本身引向絕路。明末清初著名學者顧炎武憤慨地說:「八股盛而《六經》微,十八房興而二十一史廢『。又說:」愚以為八股之害,甚於焚書。「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滅亡
清代的科舉制度與明代基本相同,但它貫徹的是民族歧視政策。滿人享有種種特權,做官不必經過科舉途徑。清代科舉在雍正前分滿漢兩榜取士,旗人在鄉試、會試中享有特殊的優特,只考翻譯一篇,稱翻譯科。以後,雖然改為滿人、漢人同試,但參加考試的仍以漢人為最多。
科舉制發展到清代,日趨沒落,弊端也越來越多。清代統治者對科場舞弊的處分雖然特別嚴厲,但由於科舉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舉制終於消亡。

4. 古代衙門審判犯人在管員手裡在案上一拍的木頭叫什麼東西

堂木也叫醒木,也有叫界方和撫尺的。
一塊長方形的硬木,有角兒有棱兒,演員用中間的手指夾住,輕輕舉起,然後在空中稍停,再急落直下。(民國初法院法官使用)
也是古時縣官用,舉起拍於桌上,起到震懾犯人的作用,有時也用來發泄,讓堂下人等,安靜下來。
驚堂木的正式名稱叫「氣拍」,也有叫界方和撫尺的,俗稱「驚堂木」,是一塊長方形的硬木,有角兒有棱兒,取「規矩」之意,具有嚴肅法堂、壯官威、震懾受審者的作用。
"驚堂木"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即已開始使用。《國語·越語》中記載:"驚堂木,長六寸,闊五寸,厚二寸又八。添堂威是也……" 唐代之前,"驚堂木"並無圖案,只是為方便起見,將其頂面做成弧形而已。唐太宗時期(公元627年—650年),開始有人為了美觀,在驚堂木上雕刻動物圖案,有龍,有虎,有獅,不一而足。武後(武則天)永昌年間(公元689年),朝廷把驚堂木圖案規定為龍形,取龍乃皇權之象徵意。宋代為卧龍,張牙舞爪;元代刻三爪或四爪龍形;明代龍形略有變化,嘴凸頭大,頸粗身肥,刻有五爪,且頭上有角。到了清朝康熙年間(公元1662年),又將驚堂木上的龍形加以統一修改,使之嘴縮身瘦,看起來就像一條小蛇。
驚堂木的選料極為講究,以結實耐用為本,多為質地堅硬,紋理細膩的高檔紅木,如檀木、酸枝、黃花梨、雞翅木、黃楊木等,敲擊桌案時聲音響亮。但北方也有用桑、棗、黑槐木製作驚堂木的。
「驚堂木」在不同身份的人手中,其叫法各不相同。皇帝用的「驚堂木」稱為「震山河」,表明他是一統江山的主人;宰相等一二品大員用的「驚堂木」叫「佐朝綱」,意為輔佐、幫助朝廷振興綱紀;元帥、將軍等高級官員手中也有這么個小木塊,人們稱之為「驚虎膽」;只有普通官員手中的那個小木塊才叫做「驚堂木」,戲劇或影視中多見於「七品芝麻官」常用之物。
其它行業也有類似「驚堂木」的物品:和尚們用 「醒木」,說書人持「止語」,現代拍賣師用「拍賣錘」,教師使用「教鞭」……。古人雲:「刑不上大夫。」是說大夫須有品格,以道德良心為處事之本,士大夫的行為以道德文化為規范,距離觸犯刑律的界限很遠;小人不講道德良心,處事往往在法律規定的界限附近,道德約束不了他們,必須用刑律來管理。

5. 歷史上有哪些因為重大的發明和發現受到驅逐和迫害的人物

布魯諾,因為堅持日心說,被燒死在羅馬鮮花廣場
同樣的還有伽利略,也是為此受教會的迫害,監禁

以下是資料:科學是扼殺不了的。布魯諾遇難後不到十年,伽利略就發明了天文望遠鏡,打開發
通向近代天文學的大門。他把這精巧的儀器指向天空,觀測到許多人們用肉眼看不到的
現象。例如,他發現了月球凹凸不平的表面,打破了「天體是理想球形」的觀點;發現
了太陽上黑子的移動,從而推測太陽自轉;還發現了金星的變相和木星的四個衛星。他
興奮地意識到,這些新發現都是對日心說的有力支持。他把自己的想法,寫信告訴了德
國天文學家開普勒(J.Kepler,1571-1630),得到開普勒的熱情支持。不過,為了
能須利發表自己的觀點而不受教會的迫害,伽利略比布魯諾謹慎多了。他努力同宗教界
建立聯系,結交了一些教會朋友。由於他的物理學和天文學上的許多重要發明,也一度
贏得教會的尊重。
伽利略以為這樣做就不會有什麼危險了,開始在通信中毫不掩飾地支持哥白尼學說。
他那新穎的觀點和生動的文筆,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但昔日與伽利略為友的教會人士,
這時卻站到了他的對面,紛紛用聖經來攻擊他。這些人不曾用望遠鏡看一下天空,卻公
然否認伽利略看到的事實。而缺乏科學知識的廣大群眾,大多相信太陽繞地球轉。面對
這些,伽利略的內心是矛盾的。他堅信科學事實,又怕受到迫害。在給一位朋友的信中,
他心情沉痛地說:「如今這些事(指天文發現)在我眼前,就像用手摸著一般的確實。
但與其苟順私情擁護它們,而和上級長官作對,毋寧閉上我們的眼睛為妙」。但是,絢
麗多姿的自然界強烈地吸引著他,追求真理的精神使他很快改變了這種「閉上眼睛」的
態度,他又冒著風險前進了。他的文章措詞委婉,卻是明確支持哥白尼學說的。這種行
動激怒了教會,羅馬教廷決定對伽利略進行制裁。

1616年的審訊

1616年2月19日,審查部的神學顧問們開始審查以下兩個命題:一、太陽固定於宇
宙中心;二、地球有自轉和繞日分轉兩種運動。24日,神學士開批判總會,所得結論是:
這兩個命題都是「謬論」,「於理不通」,而且「和聖經字義並教父學士等的註疏,多
有抵觸,確屬異端之說」。判文下有11位神學士簽字。
2月25日,教皇保祿五世親自下令給柏拉彌諾主教:把伽利略召來,告訴他及早反
省,並飭令他不得宣傳、擁護和討論比類問題,否則就科以監禁。第二天,在森嚴的宗
教裁判所審訊室中,伽利略被迫表示服從教會,並否認了地球的運動。3月5日,禁書部
(即書籍審查部)便受教皇之命發表禁書令,把包括伽種略有關著作在內的一切擁護地
動說的書籍列入禁書名單,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自然也在禁書之列。禁書部對伽利
略的判詞是這樣寫的:「地動說既屬荒謬又和聖經相悖,可能危害公眾信仰……不得以
任何形式宣傳哥白尼學說」。
為什麼教會反對「地動說」呢?有人說他們是在實行「愚民政策」。其實,那樣未
免把他們的智慧提得過高了,因為他們自己也是相信太陽繞地球轉的。按照聖經,人類
是上帝創造的,人類居住的地球理應是宇宙的中心。以聖經為精神支柱的教會,怎能容
許別人宣傳離經叛道的學說呢?
由於伽利略表示「悔過」,又考慮到他在社會上的威望,教會便把他釋放了。教皇
和主教們為他們的「勝利」,洋洋得意,似乎*他們一聲令下,就停止了地球的轉動。

一部傑作

從宗教裁判所出來的伽利略,感到「萬念俱灰」。被愛放棄自己擁護的學說,這是
多麼痛苦的事!回到家鄉佛羅化薩以後,他只好在實驗室里悄悄地做實驗,而不敢把所
發現的東西公之於眾,更不敢講地球的運動了。但是,他在實驗中一次次激動人心的成
果,重新燃起了他希望之火;朋友們同仇敵愾的呼聲,鼓起了他宣傳科學的勇氣。1623
年,他終於發表了一本總結自己實驗成果的著作《實驗集》。這本書一出版,便博得了
不少好評。由於此書不涉及哥白尼學說,也避免了與聖經抵觸的詞句,因此得到教會的
認可。伽利略暗自慶幸,次年親赴羅馬,不僅結交了一些教廷大員,還拜訪了新教皇伍
爾邦八世。這位教皇,過去曾是伽利略的朋友,1629年還作過一首十九節的拉丁短詩,
歌頌伽利略的天文發現。他初登教皇寶座,便接受了伽利略《實驗集》的晉獻,贈給他
錦標一面和金、銀獎章各一玫。
由於和教會人士的關系好轉,伽利略認為可以比較大膽地進行科學研究了。他回家
以後,通過深入細致的研究,進一步證明了哥白尼學說的正確。但是,他沒有忘記1616
年的審訊,那時他曾宣布放棄哥白尼學說。現在條件好些了,還要不要宣傳自己的正確
觀點呢?怎樣才能避免教會的迫害呢?他經過深思熟慮,決定採取一種巧妙的方法來宣
傳哥白尼學說。他寫了一本《兩種世界體系的對話》,書中以三人對話的形式討論托勒
玫的地心說與哥白尼的日心說哪個正確的問題。其中一人代表托勒玫,一個代表哥白尼,
還有一個旁觀者,對前兩人的討論作出判斷,他實際是代表伽利略明顯支持哥白尼學說
的,但從字面上看不出伽利略本人站在哪一邊。這本書花了3年時間,於1629年完成了
初稿。
1630年5月,伽利略帶著《對話》再赴羅馬,請求教會准許付印。負責書籍審查的
黎加爾地主教(Riccardi)看了伽利略的稿件,認為他未顧及1616年斷案,於是命他前
後加些序跋,言明所謂哥白尼學說,僅系一種假設,所收集的一切反對托勒玫學說的證
理,並非在於指出它的錯誤,只不過是一種反詰性設通信班而己。伽利略照辦了,序言
的開頭,他用一種維護教會的口氣寫道:「幾年前,為了排除當代的危險傾向,羅馬
(教會)頒布了一道有益世道人心的敕令,及時地禁止了人們談論畢達哥拉斯學派的動
說。有些人公然無恥聲稱,這道敕令的頒布並未經過對問題的公平考察,而是出於知識
不夠而引起的激情。還可以聽到一些埋怨說,對天文觀察完全外行的法官不應當以草率
的禁令來束縛理性的思維」。實際上,他所指責的那些言論,正是他自己的正確觀點,
但他卻裝著反對的樣子,接著寫道:「聽到這類吹毛求疵的傲慢言語時,我的熱情再也
抑制不住了。由於我充分理解這一慎重的決定,我決心作為對這一庄嚴真理的一個見證
人而公開出現在世界舞台上」。這樣看來,他寫書的目的似乎是為了澄清事實真相,以
維護教會的名譽。當伍爾邦八世知道伽利略要印行新書時,便向他的秘書強包理主教
(Ciampoli)探詢一切,秘書回答請他放心,說一切都在按法定程度進行。教皇以為伽
利略已「改過」,並未閱讀他的稿件就允許刊印了,而且還召見了他。
伽利略回到佛羅倫薩以後,經過一些不大的波折,《對話》便於1632年刊行問世了。
書中有佛羅倫薩審查員的許可證,還有黎加爾地主教的批文。這些不懂天文的主教們,
並未察覺伽利略的真實意圖。
其實,《對話》決不是像序言所說的那樣。為了維護教會的,它實際上是和教會宣
傳的地心說針鋒相對。書中列舉大量事實,論證哥白尼學說,應付對方的各種設難。例
如有人說,若金星繞日而行,就該有月球一樣的變相,但並沒人見到它的盈虧啊!伽利
略說,利用在文望遠鏡,就可以清楚地見到金星的變相。他還以木星為例,繪圖解釋行
星的逆行、順行和留,以此說明地球和其他行星都在繞日而行。另外,人們很難相信地
球這么大的球會自己轉動,但通過書中列舉的太陽自轉的事實,讀者自然會想,既然龐
大的太陽還能自轉,比之渺小異常的地球為什麼不能自轉呢?書中還利用木星的4個衛
星的發現來支持哥白尼學說。他描述說:這些衛星的形狀的改變如同我們看見月亮形狀
的改變一樣,因此,月球也是地球的一顆衛星。在繞日公轉的過程中,地球帶著月亮,
就像木星帶著它的衛星一樣。
《對話》一書不僅有很高的學術價值,而且形式活潑、語言生動,堪稱科學史上的
一部傑作。它一出版就受到人們的熱烈歡迎,人們通過兩種宇宙觀的比較,更加信服哥
白尼學說。這時,教會的神學家們把書拿來仔細察看,這才明白也伽利略的真實目的。
他們極為冒火,後悔當初不該准許這本書出版。教皇伍爾邦八世認為自己受了伽利略的
欺騙,更是惱羞成怒,早把過去和伽利略間的友情忘得一干二凈了。正在這時,有人到
教皇那裡誣告伽利略通過書中的人物辛普利邱(Simplicio,代表托勒玫)侮辱教皇。
這對盛怒的教皇來說,無疑是火上澆油。他和主教們一致認為,伽利略在1616年受罰後,
重新犯罪,必須嚴加懲處。

1633年的審訊

1632年8月,黎加爾地主教向印刷局發出緊急通知,停售伽利略的《對話》,同時
把這部書送交神學會審查。審查結果是:伽利略雖用了一些含蓄而模稜的語言,但畢竟
冒犯了1616年接受的命令,因為書中把地動說當作事實而非假定,並多方證明它。不久,
伽利略便接到傳令,要他在10月底以前到羅馬受審。年近七旬、體弱多病的伽利略請求
在佛羅倫薩受審,但教皇堅決不準,11月19日再次發出傳令。這時,伽利略身體更差了,
醫生如實寫了證明書:「伽利略生病在床。他可能到不了羅馬,就到另一個世界去了」。
伽利略的一些朋友也到教皇那裡求情,希望能開恩免除他的羅馬之行。但教皇竟不管伽
利略的死活,命令道:若伽利略再不來羅馬,就「依被告提審不到的常規,拘捕前來!」
意思是給他戴上刑具,押來羅馬。伽利略不得不在朋友的攙扶下上路,經歷了千辛萬苦,
於1633年初來到羅馬,並立即被宗教裁判所監禁起來。
第一次開庭是在次年4月12日。審訊的問題主要有兩點:一、被告在《對話》中是
否違背了禁書令,宣傳1616年所擯棄的學說 這是不法的行為;二、被告是否確信被
禁學說仍以為真 這是不法的思想。對第一條,伽種略這樣答復:我在無意中冒犯了
托勒枚的證理,願意校正人個的著作,放棄我所袒護的一切證理。但法官們卻不認為他
「無意」,他們異口同聲地斷定在《對話》中,作者明白地擁護地動說,因此認定他有
不法行為。對第二條,伽利略說他從未信仰過哥白尼學說,只不過把它當作一種假設。
法官們不相信,卻又拿不到伽利略信仰地動說的證據,只好報告教皇。教皇於6月16日
下令,可對伽利略進行「嚴審」,即刑訊逼供,並說如果伽利略不招供,也可判罪,處
以死刑或監禁。
6月21日第二次開庭。法官們問道:「你是否信仰或信仰過地的轉動?」伽利略答
道:「1616年前,我以為托勒玫和哥白尼兩學說有同等學術價值,自我接到禁令之後,
就只把托勒玫學說看作不變的真理了」。很明顯,這都是他被迫說出來的違心的話,法
官們當然不信。為了讓伽利略招認「信仰地動說」的「罪狀」,法官向伽利略喝道:
「你的著作與供詞絕然不符。必須吐出真情,否則就要動刑了!」但伽利略依然重復著
上面的話。法官無可奈何,看著他那滿頭白發和虛弱的身體,知道他禁不住拷打,大概
一動刑就要見上帝,於是便把他押了下去。
第二天,伽利略繼續受審。教會由於拿不到充足的證據說明伽利略是「異端犯」,
只好把他判為「異端嫌疑犯」。判詞是這樣的:「……根據我們的命令傳你到本法庭受
審,你宣誓承認該書(指《對話》)是由你編著和出版的。……我們審核並全面仔細斟
酌你的案件,考慮你供認和辯護的……對你作如下的最後判決:我們確定、判斷並宣布
你,該伽利略,由於在上述過程中被證明的和你所確認的情況,本法庭認為有重大異端
嫌疑,就是,你信仰並遵守錯誤的和聖經相矛盾的學說,說什麼太陽是大地軌道的中心,
不是由東往西運行,大地在運行而且不是世界的中心」。判詞接著說,在這種情況下,
應該判處伽利略火刑,「只有放棄上述錯誤和邪說,在我們面前真心誠意地按照給你指
定的公式拒絕、詛咒、痛恨錯誤和邪說,我們才允許你免受此刑」。伽利略為了免於被
燒死,不得不當眾誦讀了悔過書:「我以我雙手所按的聖福音書為誓,我擯棄並憎惡我
過去的異端邪說,我懺悔並承認,我的錯誤是由於求名的野心和純然無知……我現在宣
布並發誓說:地球並不環繞太陽而運行……」
就這樣,伽利略以放棄哥白尼學說換取了宗教裁判所的「寬恕」,判詞最後宣布:
用公開的命令禁止《對話》一書,把伽利略關入監獄,並要他「在三年內每周讀七個懺
悔聖歌一次」。

晚年的遭遇

1633年的判決以後,伽利略永遠失去了自由。不過,由於在審訊期間,社會上許多
人對伽利略表示支持,甚至一些開明的教會人士也同情他,所以教皇不敢對他太苛刻了。
伽利略沒有像一般犯人那樣,被投入監獄。他先被監禁在羅馬的一個主教署中,年底又
被押到阿切特里(Arcetri,在佛羅倫薩附近)受軟禁。從此,不僅不許他出來活動,
也不許任何人訪問他,更不許出版他的著作。所邁的伽利略,便在軟禁中度過了他非慘
的晚年。
伽利略雖然被迫寫了「悔過書」,但這位老人的內心是不屈服的。在被軟禁的日子
里,他仍然發奮著書,寫了一本重要的物理學著作《運行的法則》,秘密地托朋友帶到
荷蘭出版。但遺憾的是,他沒有親眼見到這本書,因為在1637年,他的雙眼便失明了。
從那以後,他的生活更加痛苦了。原先照料他生活的女兒也已離開了人世,他身邊連個
親人也沒有。不過,在他失明後不久,宗教裁判所對他的監視稍有放寬,允許他接待來
訪者,因此不斷有國內外學者來訪。1639年,他的一學生來到他的幽禁處,照料他的生
活。1641年,他的另一名學生、物理學家托里拆利(E.Torricelli,1608-1647)也
來訪問,這些訪問,自然是對他的莫大安慰。但受盡折磨的伽利略已經是風燭殘年了。
臨終前,他抱著《運動的法則》一書,喃喃地說:「我以為這是我一切著作中最有價值
的,因為它是我極端痛苦的果實」。
1642年1月8日,78歲的伽利略與世長辭了。他為之獻身的科學事業繼續在教會的重
壓下發展著。1687年,牛頓(I.Newton,1642-1727)的不朽著作《自然哲學之數學
原理》出版了,它從萬有引力定律等力學規律出發,全面論證了哥白尼學說,使其立於
不敗之地。但頑固的羅馬教廷,還不肯收回禁止地動說的成命。直到1757年,由於地心
說已極不得人心了,禁書部才不得不將有關哥白尼學說的書籍從禁書目錄中刪去。1822
年9月11日,禁書部又通過決議,准許印行講授地動學的書籍。但對伽利略一案,教會
仍是百般維護。直到1979年11月,羅馬教皇才在世界主教會上提出,要重新審理伽利略
案,不久即為伽利略平反。現在,地球運動之說,已成為家喻戶曉的常識,但我們不應
忘記當年伽利略為此所受的種種磨難。

6. 撫台大人是什麼官職

巡撫是中國明清時地方軍政大員之一,又稱撫台。

巡視各地的軍政、民政大臣。清代巡撫主管一省軍政、民政。以「巡行天下,撫軍按民」而名。清代,地方大員的品級為:總督,加兵部尚書銜,兼都察院右都御史銜,從一品,加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銜,正二品;巡撫,從二品,加兵部侍郎銜,正二品。

總督官銜略高於巡撫,前期督權遠過於撫,如兩江總督按例兼轄江蘇、安徽、江西三省,而末期安徽、江西兩撫即不再聽命於總督。北周與唐初均有派官至各地巡撫之事,系臨時差遣,「巡撫」亦未成為官名。

(6)法官八大員擴展閱讀:

撫台大人的來歷:

1. 明代宣德、正統時流民問題逐漸嚴重,各地農民的反抗時有發生,政府的賦役來源也受到影響。河南、江西、浙江、山西、和南直隸等地巡撫,正是在這一形勢下設置的。

2. 明初確立了都、布、按三司並立的省級政治體制。宣德、正統以後,文官集團勢力的擴充和軍人集團地位的下降,三司的平衡被打破。日趨激化的社會矛盾,又使三司條條分割、運轉不靈。另置巡撫,反映出統治集團堅持中央集權、地方分權原則的願望。

3. 巡撫又是應提高統治效率、整肅軍備的需要而產生的。通過派遣廷臣管理地方事務和對原有機構進行某些改革來整飭吏治、革除積弊,已成為歷代雖然不自覺卻又經常性的措施。

7. 滿清時期的官員品級,分別等於現在的什麼官職

清朝的官員級別和現在的官員級別並沒有嚴格的對應關系,而且都有特殊的情況存在,所以,我們只能根據他們的職權管轄范圍大概來推測一下。



正七品,知縣,相當於縣長,7職級正縣處級

8. 中國古代官制

古代職官
春秋官官制
最高執政官--在各諸侯國,最高的統治者是各國國君,他們有的如楚、吳、越也間先後稱過王。其下有總領百官、主持朝政之官,各國的名稱不同,泛稱「執政」。各國一般都設有司徒、司馬、司空、司寇等眾卿,為朝廷的重要職官。司徒掌管民政、戶籍;司馬掌管軍事;司空掌管土地及築城等土木營建,所以有時也稱司城、司工;司寇掌管訴訟刑獄等。
宮延內務官--內廷官員有主管公族事務及祭祀等事的宗伯、宗人;主管卜筮之事的眩人、卜士、巫;主管宮內音樂的樂官太師、舞師;主管國君財物的府人、廩人等等。宮內事務的大總管一般由仆大夫擔任,宋國則稱大尹。
春秋時期,中原各國的地方政權基本上實行國、野制。所謂國,是指國都及附近地區;野是國以外的遠方農村。當時按照田、野的不同組織形式,分別設置各級官吏進行管理。
遼金官制
遼朝官制--北面官:設有北、南樞密院,有樞密使、知樞密院事等為其長官。北樞密院掌管全國軍政,類似唐朝的兵部;南樞密院掌管銓選、丁賦等政。樞密院下還設北、南宰相府(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把「宰相」作為正式官名)。南面官:多仿唐制,也有三省六部、各台、院、寺、監、諸衛等官,多用來安置漢人的,但是並無實權。金朝官制--尚書省為全國最高行政機構,不設中書、門下二省。尚書令為最高行政官長。元朝的中樞權力匯集中書省、樞密院和御史台。中書省總令朝政,樞密院為全國最高軍事機構;御史台為全國最高監察機構;朝廷設有宣政院,專管宗教及吐蕃等少數民族事務。行中書省為地方最高一級的行政機構了。行省為路、府、州、縣四級。
明朝官制
中央以中書省、都督府、御史台分掌行政、軍事、監察。後有「內閣」出現。內閣的權力主要體現在「票擬」上,即對各處上呈的秦章提出處理意見,根據皇帝旨意草擬詔令,經皇帝批准後交六部辦理。九卿指六部尚書以及都察院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寺卿。都察院是明朝的最高監察機構。朝安裝設大都督統領中外諸軍事。為防備軍權過分集中,廢大都督府,改置中、左、右、前、後五軍都督府,各設左、右都督為其長官。五軍都督府分別掌管京師及各地衛所的軍隊,雖統兵,便無調遣權。兵部掌管軍官的任免、升調,發布軍事政令,但不統領軍隊。軍隊的調遣權最終由皇帝掌握。明朝地方行政系統為省、府(州)、縣三級制。
秦漢官制
一、中央的三公九卿等官
《漢書·百官公卿表》記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是秦漢時的三公,主持國政,號稱萬石之官,是朝廷的中樞職官。實際上它們也有一個發展演變的過程。
丞相:丞相是朝廷最高的行政長官。漢代丞相之下有丞相史若干,從事秘書工作,長史為其長。
太尉:《漢書·百官公卿表》說太尉是秦官,但在其它文獻中尚未能得到證實。
西漢前期,太尉為最高軍事長官。後來設置大司馬,成為全國最高級的軍事統帥。武帝死後,霍光以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的頭銜主持朝政,其職遠不限於武事。東漢初又取消大司馬,恢復了太尉的名字。
御史大夫:御史大夫作為丞相之副,其職掌有二:一為掌管天下文書圖籍、呈遞公卿秦章,頒布皇帝詔令等,類似皇帝的機要秘書長;二是掌管朝廷內外監察,為全國最高的監察長官。
御史大夫之下有御史中丞,統領侍御史若幹人,具體負責對朝廷百官的監察以及掌管國家收藏在蘭台的圖書檔案;同時統管地方的監察長官刺史。
地方各郡有監御史,督察地方官員。
九卿:
九卿是指中央朝廷的九個重要官員和官署,它們是:
奉常:漢代改稱太常,掌宗廟禮儀、占卜祭祀等事,史官、博士等為其下屬。
郎中令:為皇帝的侍從武官長,屬官有大夫、郎、謁者等。郎是皇帝的侍人扈衛人員,有中郎、侍郎、郎中之分。太中大夫等及議郎為非武裝人員,掌議論。
漢武帝時,郎中令改稱光祿勛,職掌不變。又設期門郎、羽林郎,為皇帝微行出獵時的武裝侍從。
衛尉:掌管各宮門的守衛,屬官有僕射、公車司馬令等。漢代,衛尉統領的軍隊稱南軍。
太僕:掌管皇帝的輿馬,及軍事用馬的牧養。
廷尉:掌管刑罰訟獄,是全國的最高司法官。朝廷遇有大獄,皆由廷尉審理。
典客:掌管接待少數民族、藩屬國來朝事宜。漢武帝時,改稱大鴻臚,掌管諸侯王、列侯及內附部族朝覲郊迎之事。
宗正:主管皇族宗室(包括公主)事務。屬官有都司空,掌管對宗室犯罪之人的處置。
治粟內史:掌管國家谷帛租賦。漢武帝時改稱大司農。漢初,治粟內史僅掌農業倉廩,另有「大內」一官與之並行,掌管國家財政。改大司農後,大內為其屬官,稱都內,主管財貨,掌國家的金庫。
少府:掌管全國山海地澤之稅,以供給皇帝私用,凡皇帝的衣食起居、醫葯供奉、器物製作等皆在其屬下,因此是宮廷事務的總管。武帝以後,其職權日益縮小,但是其下屬尚書署作為皇帝的機要秘書處則駐勢不斷提高,後來終於脫離少府,獨立成尚書台,分曹治事(指分科辦事)。
中央朝廷除了九卿,還有一些重要的高級官員,:
中尉:掌管京師地區的戍衛治安。漢武帝時改稱執金吾,平時巡邏街市,皇帝出巡則為前導。
將作少府:主管宮室、宗廟、陵園的土木建築工程。漢景帝時改稱將作大匠。
典屬國:掌管歸附的少數民族的事務。漢成帝時,典屬國並入大鴻臚。
水衡都尉:漢武帝時設置,掌管上林苑及諸池航政。
地方官制
秦漢地方實行郡、縣制。至東漢末年,形成了州、郡、縣三級行政制度。
秦朝的京師行政由內史掌管。內史位秩與列卿等同,也參議朝政。西漢武帝以後,京師分為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三部分,分別由三官治理,稱為三輔。三輔長官位同列卿,可參議朝政。
作為監察區劃的州的長官刺史,逐漸具有了行政、軍事大權,於是州便成為郡上一級的行政區劃了。刺史也就成為集行政、軍事、監察等大權一身的地方大員了。
郡是低於州一級的行政區劃,其長官秦時稱守或郡守,漢景帝以後改稱太守。下有郡丞,為其佐助。郡尉,掌管一郡的軍事甲卒,漢景帝以後改稱都尉。
漢代與郡同級的還有諸侯王國。漢初的諸王國割據一方,有自己的軍隊,所置官署與中央朝廷一樣。當時朝廷只向王國委派太傅(輔導諸王)和丞相(統率王國百官),御史大夫以下官員,都由諸王自己任命。
秦漢時,郡下轄若干縣。萬戶以上的縣,長官為縣令;萬戶以下的設縣長,均由朝廷任命。縣的令、長之下設有縣丞,為其佐助之官;又設縣尉,掌管一縣的甲方軍事。
漢代區分官員乖及的服飾主要是冠和緩。
在秦漢,緩是區分官職高低的最明顯的標志。秦漢的三公、九卿等高級官員,分別用金印此綬和銀印青綬。
秦漢時職官的服裝都是黑色。秦始皇自以為是得水德,色尚黑,於是官服也用黑色。漢承秦制,官服也用黑色。

內容太多詳見http://www.ywtd.com.cn/mypage/page1.asp?pid=6195&pgid=88653

9. 只要巡台一出現,普通的官員都要跪拜,那麼巡台究竟是多大的官職呢

【巡撫】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為省極地方長官,地位略次於總督,別稱"撫院"、"撫台"、"撫軍"。

=====小知識

【爵】即爵位、爵號,是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

【丞相】是封建官僚機構中的最高官職,是秉承君主旨意綜理全國政務的人。有時稱相國,常於宰相通稱,簡稱"相"。

【太師】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後多為大官加銜,表示恩寵而無實職。其二,古代又稱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為"東宮三師",都是太子的老師,太師是太子太師的簡稱,後來也逐漸成為虛銜。

【尚書】最初是掌管文書奏章的官員。隋代始設六部,唐代確定六部為吏、戶、禮、兵、刑、工,各部以尚書、侍郎為正副長官。

【學士】魏晉時是掌管典禮、編撰諸事的官職。唐以後指翰林學士,成為皇帝的秘書、顧問,參與機要,因而有"內相"之稱。明清時奉旨、侍讀、侍講、編修、庶吉士等雖亦為翰林學士,但與唐宋時翰林學士的地位和職掌都不同。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貴者謂"上卿"。

【大將軍】先秦、西漢時是將軍的最高稱號。魏晉以後漸成虛銜而無實職。明清兩代於戰爭時才設大將軍官職,戰後即廢除。

【參知政事】又簡稱"參政",是唐宋時期最高政務長官之一,與同平章事、樞密使、樞密副使合稱"宰執"。 【軍機大臣】軍機處是清代輔佐皇帝的政務機構。任職者無定員,一般由親王、大學士、尚書、侍郎或京堂兼任,稱為軍機大臣。軍機大臣少則三、四人,多則六、七人,被稱為"樞臣"。

【御史】本為史官,秦以後置御史大夫,職位僅次於丞相,主管彈劾、糾察官員過失諸事。

【樞密使】樞密院的長官。唐時由宦官擔任,宋以後改由大臣擔任,樞密院是管理軍國要政的最高國務機構之一,樞密使的權力與宰相相當,清代軍機大臣往往被尊稱為"樞密"。

【左徒】戰國時楚國的官名,與後世左右拾遺相當。主要職責是規諫皇帝、舉薦人才。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職名稱。是輔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漢代稱大司馬。宋代定為最高一級武官。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

【大夫】各個朝代所指的內容不盡相同,有時可指中央機關的要職。

【士大夫】舊時指官吏或較有聲望、地位的知識分子。

【太史】西周、春秋時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書、策命諸侯卿大夫、記載史事,兼管典籍、歷法、祭祀等事。秦漢以後設太史令,其職掌范圍漸小,其地位漸低。

【長史】秦時為丞相屬官,兩漢以後成為將軍屬官,是幕僚之長。

【侍郎】初為宮廷近侍。東漢以後成為尚書的屬官。唐代始以侍郎為三省(中書、門下、尚書)各部長官(尚書)的副職。

【侍中】原為正規官職外的加官之一。因侍從皇帝左右,地位漸高,等級超過侍郎。魏晉以後,往往成為事實上的宰相。

【郎中】戰國時為宮廷侍衛。自唐至清成為尚書、侍郎以下的高級官員,分掌各司事務。

【參軍】"參謀軍務"的簡稱,最初是丞相的軍事參謀,晉以後地位漸低,成為諸王、將軍的幕僚,隋唐以後逐漸成為地方官員。

【令尹】戰國時楚國執掌軍政大權的長官,相當於丞相。明清時指縣長。

【都尉】職位次於將軍的武官。

【司馬】各個朝代所指官位不盡相同。戰國時為掌管軍政、軍賦的副官。

【節度使】唐代總攬數州軍政事務的總管,原只設在邊境諸州;後內地也遍設,造成割據局面,因此世稱"藩鎮"。

【經略使】也簡稱"經略"。唐宋時期為邊防軍事長官,與都督並置。明清兩代有重要軍事任務時特設經略,官位高於總督。

【刺使】原為巡察官名,東漢以後成為州郡最高軍政長官,有時稱為太守。

【巡撫】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為省極地方長官,地位略次於總督,別稱"撫院"、"撫台"、"撫軍"。

【校尉】兩漢時期次於將軍的官職。

【教頭】宋代軍中教練武藝的軍官。

【提轄】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訓練軍隊、督捕盜賊等事務。

【從事】中央或地方長官自己任用的僚屬,又稱"從事員"。

【知府】即"太守",又稱"知州"。

【縣令】一縣的行政長官,又稱"知縣"。

【里正】古代的鄉官,即一里之長。

【里胥】管理鄉里事務的公差。

熱點內容
行政法的手段 發布:2025-07-28 19:14:22 瀏覽:303
論人格權的民法保護論文 發布:2025-07-28 19:10:34 瀏覽:565
佛法治療脫發 發布:2025-07-28 19:10:33 瀏覽:486
杭州詐騙罪律師 發布:2025-07-28 19:08:13 瀏覽:963
企業登記法規 發布:2025-07-28 18:45:07 瀏覽:995
民法典夫妻財產 發布:2025-07-28 18:31:13 瀏覽:398
河北司法廳政審 發布:2025-07-28 18:31:10 瀏覽:834
法院有異議 發布:2025-07-28 18:21:28 瀏覽:472
絕望律師 發布:2025-07-28 17:53:08 瀏覽:652
監事附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7-28 17:37:22 瀏覽: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