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死辱母者法官人肉
1. 《刺死辱母者》一案如果發生在美國,結局會不同嗎
每個國家的情況不同。我國是大陸法系,根據成文法典的規定。對於本案我的意見是故意傷害致死,不夠成正當防衛,考慮到社會輿論,一般判3年多到10年。同為大陸法系的還有日本德國我國台灣澳門。但是英美法系會根據以往案例進行審判,陪審團聽取辯護律師的辯護,陪審團最終作出決定,法官只是宣布判決而已。
2. 「刺死辱母者」當事人於歡母親姐姐相繼出獄後做了什麼
“刺死辱母者”當事人於歡母親姐姐相繼出獄後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理發,第二就是著手准備將工廠恢復,等待於歡的出獄,一家人在一起。
蘇銀霞一直覺得後悔,並對兒子有深深的愧疚感,如果當年自己沒有去借高利貸,就不會發生於歡的事情,一切都不一樣。但是世上沒有如果,只要腳踏實地向前走,生活一定會越來越好的。
3. 「刺死辱母者」當事人於歡父親出獄,他們一家人為何備受社會關注
山東刺死辱母案的當事人於歡父親出獄,於歡一家之所以受到社會的關注,我覺得是他一家的經歷比較坎坷,首先是於歡,於歡看到高利貸的人侮辱自己的母親,於是就用水果刀刺向了討債人,造成了一死三傷,一審被判了無期,二審以於歡防衛過當的原因判了5年,後來一年後他父親於西明因為非法吸收公共存款罪被判了4年,他的母親也被判了三年,估計是因為這一家的經歷才被大家關注。
希望於歡一家經歷這次牢獄之災可以想清楚,以後踏踏實實做人,於歡也表示以後會努力掙錢,爭取早日把錢還上,不會說因為坐牢了就不還錢,希望於歡的父母以後可以正經的掙錢。
4. 刺死辱母者事情的始末是怎樣的
案情大概是這樣的,殺人者於歡,22歲,他母親蘇銀霞因經營工廠資金周轉困難而向某地產公司老闆吳學占借款,前後累計借款135萬元,約定月息10%。此後陸續歸還現金184萬,以及一套價值70萬的房屋抵債,還剩大約17萬餘款實在沒有資金歸還。因此,蘇銀霞遭受到暴力催債。
2017年2月17日,山東省聊城市中級法院一審以故意傷害罪判處於歡無期徒刑。
對此人民群眾不淡定了,都表示了憤憤不平。
設想一下,一個血氣方剛的年輕男人,在被催債人員非法拘禁控制的情境下,目睹母親被以極端的方式當眾強制猥褻、侮辱,而警方又沒有干預、制止,也沒有詢問、了解就離開,當他試圖沖破控制喚回警察的過程中被催債人員繼續非法控制和攔截,如果你處於這樣的混亂的情境下,手裡碰巧有一把水果刀,你會怎麼做?
我想過,如果我是於歡,當法律不能保護我和家人,使我和家人又遭遇到極端的羞辱或侵害的情況下,我會如同他一樣,甚至會更堅決,捅死那些狗日的,絕不寬宥。
也就是說,辱母殺人案的判決顯然與人們所秉持的基本基本倫常相違背,盡管從法律技術角度,法官的判決或許是「依法」而沒有枉法,但罔顧犯罪行為是在絕望情況下的人性自然反應,冷血生硬地予以判決,顯然不是一個正當的判決。
5. 《刺死辱母者》,如果發生在國外,法官會怎麼判
每個國家的情況不同。我國是大陸法系,根據成文法典的規定。對於本案我的意見是故意專傷害致死,屬不夠成正當防衛,考慮到社會輿論,一般判3年多到10年。同為大陸法系的還有日本德國我國台灣澳門。但是英美法系會根據以往案例進行審判,陪審團聽取辯護律師的辯護,陪審團最終作出決定,法官只是宣布判決而已。
6. 刺死辱母者案引爭議是不是法律惹的禍
刺死辱母者案經過
事實上,就算不將於歡的行為認定為正當防衛或者防衛過當,當前的法律規定和司法實踐也給減輕處罰留下了空間。法律的技藝,就是要根據案件的具體事實找到適當的法律條文,來實現法律的原則,其中就包括了罪刑相適用。
對於普通公眾而言,最關心的也不是正當防衛這一具體的法律制度,而是無期徒刑這一結果。當母親在自己面前受辱,報警後也無法解除危險,很難再期待誰能保持足夠的剋制,即刑法上的「期待可能性」,正如法諺有雲,法律不強人所難。
據《南方周末》報道,案發前一天,討債人也曾對於歡的母親進行羞辱,將其頭按進馬桶,報警和撥打市長熱線全無效果。沖突發生時,民警已經離開第一現場,於歡母子也想出去,卻被阻攔,人身自由仍被控制。有理由相信,這時於歡的心中對於公權力的保護已經絕望,羞辱等侵害行為隨後仍可能會繼續。這時,便可以認為他是基於「義憤」去行動。
和正當防衛不同,「義憤」不要求不法侵害正在進行中。最常見的便是長期被家暴的妻子殺夫案件,由於男女雙方體格上存在明顯差距,很多殺人行為都是發生在丈夫熟睡時。2015年的一起案件即是如此,被告人被判故意殺人罪,卻只獲刑5年。
最高法院應用法學研究所的性別與法律研究中心主任陳敏在該案中曾作為專家證人出庭,她曾當庭表示,受暴方對暴力的感受與普通人不一樣,會有不同於尋常的預測暴力的能力。她相信,如果對方不消失,自己擺脫不了暴力。她就會以這種方式終結暴力。
這一判斷,也可以適用於於歡。在母親因為討債人的壓力持續被辱之後,他也有理由相信,如果不採取行動,他們無法擺脫這一境況。
在這個意義上,於歡的行為就算不被認定為正當防衛,也可以視為一種「防衛因素」,結合被害人過錯,以及於歡的主觀目的、社會危害性等因素,根據現有的司法慣例,也能在量刑上進行減輕。
和正當防衛相反,「義憤」因素的影響雖然被司法實踐多次確認,其認定標准和量刑影響在《刑法》中並沒有特別清晰的規定,需要結合主觀故意、被害人過錯等條文進行解釋。
當然,無論正當防衛還是「義憤」,都是一種私力行為,很容易失控超過必要限度,為法律所不提倡,因此通常只能減輕或免除處罰。它們的共同點在於,權利受到侵害後沒法求助於公權力,只能依靠自己。
正當防衛是侵害正在發生,求助公權力來不及了,理論上沒法避免,所以法律特別規定;義憤往往是因為公權力的保護缺位,求助過,但沒有效果,理論上不應存在。
具體到本案,民警出警後的行為明顯涉嫌瀆職和不作為,是悲劇發生的一個重要原因。這也反映出基層派出所面對民間糾紛、特別是債務糾紛時的一種常見狀態:由於警力配備不足,只要侵害不是特別嚴重、導致人身傷亡,就算已經涉嫌了侮辱、非法拘禁等輕罪,也不全會嚴格處理。
從杜志浩等人的行為來看,他們顯然對這一尺度非常熟悉,例如脫下褲子後也很快被制止,避免涉嫌強奸這一重罪,讓警方不得介入。但在此以外,仍有各種手段可以利用,來對他人的身心進行嚴重侵害。
結果就是,於歡最終拿起了刀。他們沒法像法官那樣精確的判處你幾年徒刑,並給予上訴的機會,只能簡單地去回答,一刀還是兩刀。
因此,要想減少私力行為,公權力必須為公民的合法權益提供切實地保護。具體到本案,除了於歡的量刑,公平正義也體現在對其他10名討債人的處理上,包括受傷的那3個。
既然聊城中院在對於歡案件的審理過程中查明了存在非法限制人身自由和侮辱婦女的行為,那麼理應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
7. 刺死辱母者案件,兇手減刑出獄,此次風波對他以後的生活是否會造成影響
轟動全國的刺殺辱母者當事人於歡在獄中表現良好獲得減刑出獄。於歡出獄後,接受了很多媒體的采訪,觀眾們相對比較關心的是這場牢獄之災對於於歡來說,是否會對其生活造成影響。小編認為,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這幾年的牢獄生活,讓於歡已經與社會有些脫軌,他自己也很感慨社會的變化大。而且於歡的案底已經存在,盡管事出有因,但是也在檔案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更多的是這幾年的關押生活對他的心理影響,需要好的心理疏導。
當年於歡的這個案子,引發了社會各界的討論。但是殺人終究是觸犯了法律。如今於歡已經出獄,他需要面對的是拋開過去的自己,面對以後自己的人生,不要因為這一件事情,絆住了自己的雙腳。這場風波,對於於歡,甚至是於歡的家人,都造成了不可磨滅的影響,但是小編仍舊希望,他們能夠好好的面對以後的生活。
8. 如何評價南方周末「刺死辱母者」中的法律判決
判決是從長遠角度考慮的,雖然於歡是可以被寬恕,但有了寬恕就會別壞人利用。試想有人帶著他母親去你家,然後把你殺了,再撕破他母親衣服,就說你侮辱他母親,所以把你殺了。表面看都是刺死辱母者,但目的卻不一樣。法官不是神,不知道罪人心裡怎麼想的,你寬恕了一個於歡,也寬恕了無數個殺人者。望採納
9. 如何評價"刺死辱母者"一案的輿情
【輿情熱點】山東「辱母案」輿情分析
一、事件回顧:
2016年3月25日一宗「男子刺死辱母者」快速佔領各大新聞版面。被告人於歡的母親蘇銀霞曾向地產公司老闆吳某借款135萬元,月息10%。在支付本息184萬和一套價值70萬的房產後,仍有17萬的欠款無法還清。於是,催款人帶著11人當著蘇銀霞兒子於歡的面,對債務人極盡羞辱,甚至有一個叫杜志浩的人還脫下褲子,掏出生殖器在蘇銀霞臉上蹭。外面路過的工人看到這一幕,讓人報警。
警察接警後到現場,說了一句「要賬可以,但是不能動手打人」,隨即離開。看到警察要離開,報警人拉住一名女警,並試圖攔住警車。被催債人員控制的於歡看到警察要走,試圖往外沖,被催債人員攔住。混亂中,於歡從桌子上摸到一把水果刀亂捅,致使杜志浩等四名催債人員被捅傷。其中,杜志浩因失血性休剋死亡,另兩人重傷,一人輕傷。
2017年2月17日,山東省聊城市中級法院一審經審理認為,於歡面對眾多討債人長時間糾纏,不能正確處理沖突,持尖刀捅刺多人,構成故意傷害罪;鑒於被害人存在過錯,且於歡能如實供述,對其判處無期徒刑。
這一判決理由在網上引起較大爭議,很多人認為這構成正當防衛,於歡應當無罪。一時間網路輿情熱議不斷,案件關注度持續走高,社會輿論呈現兩極分化。
從輿情傳播的角度來分析,主流媒體搜狐新聞、騰訊新聞、網易新聞、南方周末、和訊新聞、奇聞007等對「辱母案」進行了相關的報道,報道詳細的描述了事件的細節和原委。在主流媒體的傳播下,「辱母案」開始流入輿情市場。
緊接著新浪微博推出了話題#刺死辱母案追蹤#,相關閱讀量達到10.7萬,各個網路大V參與到「辱母案」的輿情傳播鏈中,其中帶來較大影響力的有@思想聚焦:「刺死辱母案:我們這個社會,不應總是對壞人太好,對好人太壞。」帶來9543次轉發,7807次評論和31,105次點贊。@六六V:「我想不明白,辱母案中的被刀捅傷的人撞死學生逃逸賠20萬,為何他要於歡家賠800萬?兩條命的差價從哪裡來?」帶來2119次轉發,1615次評論和8949次點贊。兩個網路大V對於「辱母案」的輿情傳播推動力功不可沒。
在網路媒體快速發展的時代,草根自媒體迅速崛起。不可否認,網路熱點事件可能會因虛擬世界的發帖、跟帖以及激進的言論帶來的狂熱使得非理智的民意介入社會現實,從而對輿情的發展帶來翻天覆地的改變。在「辱母案」輿情呈現出多極化趨勢之後,官方應該適度的介入到輿情的傳播中,對熱門媒體和網路大V 言論中的疑點和難點進行相關解讀,從而更好的引導主流輿論,使得輿論脫離無頭蒼蠅的狀態,向理性化方向發展。
許多學者認為,網路群體性事件形成機制的直接誘因在於信息傳播秩序失衡,主要表現為信源開放度不高、信道暢通度不夠和信息的保真度不高。在「辱母案」輿情傳播中形成的七大主流輿論涉及各方面:1、對於歡保護母親的行為表示支持;2、認為於歡行為不該被輿論炒作為正義;3、對於案件裁定給予的希望;4、對於高利貸行業的爭論;5、對於網路輿論具有超高影響力的看法;6、對涉事不作為民警的批判;7、對於道德與法律的討論。網路輿情有正義之詞,也有偏激言語。
網路輿情之所以容易出現偏激,很大程度上源自網民對於真相認識存在缺陷。因此,最大限度減少網路群體性事件帶來負面效應的根本路徑在於真正地實行官方信息公開,健全信息發布制度,以官方信息傳播替代人際和群體的信息傳播。搭建媒體對話平台,實現官方與網民的有效話語溝通,從官方的角度看,既要堅持信息公開,滿足並維護公民的知情權,同時也要避免官方獨白式的話語。
最後回歸案件的本身,這確實是一件難以用法律進行簡單裁判的案件,輿論基於人類自身的情感,法律卻是理性的產物。就像許多網友而言的:如果輿論可以改變這個青年的人生,那我也願意站在輿論這一方,但同時我也不希望因為這起個案件讓保護親人成為殺人的理由。法律不外乎人情倫理,但也不能讓花了上千年才走到今天的法律被輿論扭曲。法律的公平公正不能寄託在某一個或是某一批人身上,而是在每個人的監督和遵守下才能日趨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