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院羅斯福
1. 保守的最高法院對「羅斯福新政」進行了哪些阻撓
「羅斯福新政」的實施並非一帆風順,阻撓首先來自保守的最高法院。羅斯福任總統時,最高法院的9名法官多半年逾古稀,被稱作「九老院」。他們歷來信奉自由放任政策,敵視「新政」立法。1935年5月27日,被稱為「黑色的星期一」的這天,最高法院在審理一起案件中宣布全國工業復興法違憲,說什麼國家工業復興法廣泛授予立法權力就是「授權胡鬧」。1936年1月,又判定農業調整法侵犯了各州政府的權利,因而違憲。
2. 羅斯福是如何被過會和最高人民法院約束的
美國有最高人民法院?
3. 羅斯福法院
20世紀30年代中期羅斯福提名5自己最信任的人成為最高法院法官,時人稱新法院為羅斯福法院,
4. 評價羅斯福與最高法院斗爭 高中歷史
他達到了自己抄的目的。因為最高法院襲從此改變了反對新政的立場。面對總統的強硬態度,大法官們在經濟自由的問題上讓步了。
填塞法院計劃之後的幾個案子中,最高法院的判決都是支持新政的,以後也是如此。法院的判決支持了地方政府和國會提出的每一項經濟立法:最低工資和最高工時法、價格管制、保護工會、集體談判、制止廉價競爭,等等,等等。
新政終於擺脫了來自最高法院的羈絆,可以乘風前進了。
5. 羅斯福提出《司法改組法案》的原因是什麼法案的提出給聯邦法院帶來了那些影響
1936年的總統競選中羅斯福再次獲勝,而且民主黨人在新的國會中控制了3/4席位和參議院中的4/5席位。由於最高法院保守派多數將主要的「新政」法律宣布違憲,羅斯福很擔心最高法院會宣布全國勞工關系法和社會保障法為違憲,因此,他於1937年2月5日向國會提出改組聯邦最高法院計劃即《司法改組法案》,借口聯邦法院人手不夠,法官年事過高,體力衰弱,不堪勝任工作,要求授權總統讓聯邦法院的法官中年逾70歲者退休,由總統另外增派50名聯邦法官,包括向聯邦最高法院增派6名法官。但因其侵犯了司法的獨立,遭到共和黨人和保守的民主黨人乃至自由派的反對,未能在國會通過。該項法案雖未成為法律,但迫使聯邦法院退卻。原來聯邦最高法院九名法官中,對「新政」的態度可分為保守派四名,中間派二名和自由派三名。現在兩名中間派法官倒向自由派,保守派有一名自動辭職,總統補派支持「新政」的法官,使聯邦最高法院多數法官贊成「新政」。4月,最高法院在一起判決中宣布全國勞工關系法符合憲法。5月,最高法院又宣布社會保障法符憲。
6. 羅斯福"法院改組計劃案
支持!
羅斯福"法院改組計劃"的失敗遠遠沒有這么簡單。今天,我們分析羅斯福新政及其新政過程中的"法院改組計劃案"時,可以站在更遠的距離,更寬闊的場景了。因而,我們認為羅斯福"法院改組計劃"的失敗既有政治上的原因,也有經濟上的原因,更有觀念上的原因,是它們共同促成了法院改組計劃的失敗。
第一,美國經濟的逐步好轉是羅斯福"法院改組計劃"失敗的經濟宿命。各國研究羅斯福新政憲政問題的學者更多從新政的立法措施角度著手,而很少關注新政初期的經濟崩潰與新政中後期的經濟好轉和復甦給新政本身帶來的憲政壓力。在新政之初,美國經濟處於崩潰邊緣,羅斯福的新政措施對於根治危機收效明顯,因而受到包括聯邦最高法院保守派法官的支持。經過兩年左右的勵精圖治,美國經濟已經初步走出了危機,而原先那些對付危機的措施就已經顯得不那麼重要了,所以聯邦最高法院的保守派、中間派以致自由派都覺得應急性的經濟危機已經成為過去,那些原先用於應急的立法措施也應該退出歷史舞台。設想一下,如果美國的經濟還陷在危機中不得自拔,包括聯邦最高法院的法官在內的所有聯邦機構的官員都沒有時間和精力考慮憲政問題。
第二,美國政治的權力制衡架構是羅斯福"法院改組計劃"失敗的政治根源。同樣是面對危機,希特勒上台並最終演化為第三帝國,但羅斯福卻行使著有限的權力。這與美國長期確立的權力分立與制衡的制度機制緊密相關。羅斯福"法院改組計劃"的失敗直接就根源在這種制度設計。根據這種制度設計,國會、總統與聯邦最高法院之間互相牽制和平衡。總統的改革法案要獲得國會的同意,聯邦最高法院的大法官由總統任命,但必須經過參議院的批准。因而,總統的任何計劃需要實施,首先必須獲得國會的同意和支持,而且最好是參眾兩院同時支持。但羅斯福的"法院改組計劃"剛出台就遭到了眾議院領袖的反對,意味著首先在眾議院獲得支持和通過已經沒有希望,所以他才尋求參議院的支持。雖然最終結果是,參議院也沒有能夠支持他的改革方案,但是退一步思考,即使參議院通過了改革方案,難道眾議院就一定會獲得通過嗎?這顯然也是一個未知數。所以說,在某種程度上,羅斯福的"法院改組計劃"先天就註定夭折。
第三,美國法治的自由主義傳統是羅斯福"法院改組計劃"失敗的深刻歷史文化根源。美國是一個非常崇尚個人自由的國度,他們把個人的自由看得高於一切。為了防止政府對個人自由的侵害,他們在制度上就巧妙地設計了三權分立與制衡,讓負責立法的國會、行政的總統和司法的最高法院之間互相牽制和平衡,並且他們堅信,只有依靠法院才能對抗和制衡日益強大的行政權力,因而,羅斯福"法院改組計劃"甫出台,人們就感覺到三權的分立和牽制的制衡局面被打破,行政權要吞並司法權了,人民的自由和權利就要沒有保障了,所以前總統就會喊出"別碰最高法院!"的口號。也正是這種深層的文化根源,決定著羅斯福雖然可以享有很高的聲望,但不可以隨意改動體制,決定著許多新政的忠實支持者也堅決地反對改組計劃。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擔心羅斯福借新政之名,行專制之實。這一點從羅斯福任期內國會對美國總統任期的規定也可以窺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