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張鶴齡書法官網

張鶴齡書法官網

發布時間: 2021-12-07 01:43:31

① 哪一位太監精通書法和音律,堪稱藝術家

提起來明朝的太監,一般都是王振、劉瑾、魏忠賢等弄權的太監。

這些閹人貪污腐化,打擊忠貞之輩,自然可恨至極。但是太監也並不都是這樣的,在這些污濁之輩中也有一股清流。

例如明孝宗的時候,宦官何鼎就性格耿直,有一次壽寧侯張鶴齡張延齡兄弟來宮里吃飯。

這哥倆可了不得,明孝宗朱祐樘身為皇帝,一生只有一個妻子張皇後,這哥倆就是張皇後的親弟弟。

這哥倆仗著姐姐的勢力,就難免有點張狂。

這是在說促織,更是說太監的人生,這一輩子離開草莽登堂入室,在這如瓮的皇宮內兢兢業業,但是這一生奔波,功成之後,誰管你死活?

不管怎樣,這都說明太監文化功底不錯。

最後再說一下中國最後一個太監孫耀廷,他在1987年85歲時寫一首詩,嘆息自己這一生:

殘軀雪恥入深宮,險峻人生白發翁。

養心殿里懷遜帝,儲秀宮中憶舊容。

浪跡江湖雲游道,面壁山林苦行僧。

百年滄桑皆一脈,好即了時了即空。

② 搜集有關翁卷,張志和,范成大這三人的小故事

翁卷 南宋詩人。字續古,一字靈舒。永嘉(今浙江溫州)人。生卒年不詳。布衣終身。在"永嘉四靈"中年事最高。

劉克庄批評"四靈"說:"永嘉詩人極力馳驟,才望見賈島、姚合之藩而已"(《瓜圃集序》),而對翁卷卻另有評價,他在《贈翁卷》中說:"非止擅唐風,尤於選體工。有時千載事,只在一聯中。"今存翁卷集中只有極少數古體詩,如《思遠客》、《送劉幾道》、《山中采葯》、《酬友人》等,酷肖《文選》中的漢魏五言詩,但缺乏個人特色。更多的還是近體詩。七絕中有幾首頗為靈秀,如《野望》:"一天秋色冷晴灣,無數峰巒遠近間。閑上山來看野火,忽於水底見青山。"《鄉村四月》一首更為人所熟知:"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里雨如煙。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頗有清新淡遠的意趣。

著有《西岩集》1卷,有《南宋群賢小集》本;《葦碧軒集》,有《永嘉詩人祠堂叢刻》本。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號石湖居士。平江吳郡(郡治在今江蘇吳縣)人。南宋詩人。他父母早亡,家境貧寒。宋高宗紹興二十四年(1154)進士,初授戶曹,又任監和劑局、處州知府,以起居郎、假資政殿大學士出使金朝,為改變接納金國詔書禮儀和索取河南「陵寢」地事,慷慨抗節,不畏強暴,幾被殺,不辱使命而歸,並寫成使金日記《攬轡錄》。後後歷任靜江、咸都、建康等地行政長官。淳熙時,官至參知政事,因與孝宗意見相左,兩個月即去職。晚年隱居故鄉石湖。卒謚文穆。他與尤袤、楊萬里、陸游齊名,號稱「中興四大詩人」。他從江西派人手,後學習中、晚唐詩,繼承了白居易、王建、張籍等詩人新樂府的現實主義精神,終於自成一家。其詩題材廣泛,風格平易淺顯、清新嫵媚。詩題材廣泛,以反映農村社會生活內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使金途中所寫的七十二首絕句,如《青遠店》、《州橋》、《雙廟》等,反映了北方人民的痛苦生活和他們的民族感情。愛國情感激昂悲壯。其《催租行》、《後催租行》、《繅絲行》、《勞畲耕》等揭露封建剝削的殘酷,表現對人民疾苦的同情。他晚年所作《四時田園雜興》六十首,描繪了農村景物、風俗人情和農民生活,風格清新明快,優美流暢,富有韻味,有民歌之特色,是古代田園詩的集大成者。這類詩在南宋末期產生極大影響。他的文賦在當時也享有盛名。詞作情長意深,與秦觀相近,後期作品則近於蘇軾。范成大的作品在南宋末年即產生了顯著的影響,到清初影響更大,當時流傳著「家劍南而戶石湖」的說法。如其中《夏日》一首說:「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寫農民一家辛勤勞動的情景,親切、淳樸,有濃郁的鄉土氣息。他也寫了一些應酬唱和、山川行旅、嘆老嗟悲以至講論佛典禪里之作。楊萬里《石湖居士詩集序》說:「(范成大詩)大篇決流,短章斂芒;縟而不釀,縮而不(左亻右窘)。清新嫵媚,奄有鮑謝;奔逸雋偉,窮追太白。求其支字之陳陳,一唱之嗚嗚,不可得世。「生平詳見《宋史》卷三八六。有《石湖居士詩集》、《石湖詞》等。

「煙波釣徒」張志和

張志和(約730-約810)字子同,初名龜齡,後由唐肅宗賜名「志和」,自稱「煙波釣徒」,又號「玄真子」,唐代著名詞人和詩人〔2〕。其詞多描寫隱逸生活,寫景明麗生動,是早期文人詞中的著名作品。特別是《漁父》詞:「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1〕 質朴、清新、淡泊而又寄意高遠,以極其自然的手法把詩與畫的美融為一體,使人讀後只感到自然的美給人帶來的愉悅,卻連美本身的存在都忘了,不愧為千古傳誦的詞中精品。除詩詞外,他對書畫、音樂也無一不精。唐代朱景玄編撰《唐朝名畫錄》時,把他和另外兩個人的畫定為「逸品」。按照明代董其昌《畫旨》的說法,「昔人以逸品置神品之上」,可見「逸品」比「神品」還高,是至高無上的極品了。但董其昌認為「歷代唯張志和可無愧色」,把「逸品」畫家定為只有張志和一個人。〔5〕

張志和的母親在懷孕期間曾經有過一個夢,夢見一棵松樹長在自己腹部,後來生下張志和〔3〕。張志和十六歲時「游大學」,以「明經」耀第,向肅宗獻策,深受賞識和重用,任命為待詔翰林,並授左金吾衛錄事參軍,又賜名「志和」。後來因事貶官為南浦尉。但他並沒有去上任,而是托詞親喪回到了老家,並且從此以後不再作官,長期過著隱逸的生活,悠然徜佯於太湖一帶的山水之間。因常以扁舟垂釣,超然不在塵世中,自稱「煙波釣徒」。後世稱其「興趣高遠,人不能及」。〔2〕〔3〕〔5〕《全唐詩》中存有他五首《漁父》詞,都是寫他隱居生活的優秀作品,但因為第一首(見上引)寫得太好,其餘四首便被它的光輝所掩蓋,顯得不那樣突出了。〔1〕

張志和的哥哥張鶴齡怕他遁世而去,便在越州東城外給他修了幾間茅草房,周圍花竹掩映,環境優美,讓他在那裡沿溪垂釣。當時的觀察使陳少游經常前往問候他。皇上還曾經賜給他一奴一婢,專門侍候他,供他驅遣。而他卻把他們配為夫妻,取名「漁童」和「憔青」。魯國公顏真卿(唐代大書法家、詩人)在湖州作刺史時,他和隱逸詩人陸羽是顏家的常客。顏真卿初來時看到他的船破舊了,想給他換一隻,他謝絕了,說是「願為浮家泛宅,往來苕、〔雨言〕間足矣」。〔2〕

一次,顏真卿與眾門客會飲,以漁父為題互相唱和。首唱的便是張志和的詞:「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顏真卿與陸鴻漸、徐士衡、李成矩一起共和了二十五首。他們傳遞欣賞並互相贊美。張志和則讓人拿來丹青、剪下白絹,為詞配畫。不一會兒就畫了五本。花木禽魚,山水景象,古今奇絕,無與倫比。畫在顏真卿和客人們之間傳觀、欣賞,大家都嘆為觀止。〔5〕 《唐才子傳》稱其「善畫山水,酒酣或擊鼓吹笛,舐筆輒就,曲盡天真」〔2〕。可見其不但「酒酣」以後有作畫的興致,「擊鼓吹笛」也能激起他施展作畫的絕技,並且他作起畫來非常神速,所畫景物飽含天真自然的神態。

唐憲宗聽到了這些傳聞之後,下詔書讓人畫了他的畫像,拿著畫像「訪之江湖間」,到處找他,但是沒找到,最後人們只好把他的詩歌收集起來呈獻給皇上。〔2〕〔3〕他的另一個哥哥張松齡怕他「放浪而不返」,會惹麻煩,特地針對他的《漁父》詞寫了一首和作《和答弟志和漁父歌》:「樂是風波釣是閑,草堂松徑已勝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1〕〔3〕

他修煉的情況在《續仙傳》中有零星的披露,說他是個「守真養氣」的人,可以「飲酒三斗不醉」,「卧雪不寒,入水不濡。天下山水,皆所游覽」。在常人看來,躺在雪中不冷、跳進水裡不濕,已經很了不起了,但那還只是道家修煉中顯現出來的某些術類功夫而已。〔5〕

張志和的修煉方法很特別。他經常「沿溪垂釣」,但卻「每不投餌」,因其「志不在魚也」〔2〕。那他坐在那裡幹甚麼呢?借垂釣之名、行修煉之實!溪流在他面前就像一面鏡子,他從那裡面看到世間萬物,看到超越世間的諸神並與之勾通交流,再一直看到組成宇宙萬物的元素及其構成萬物的運動方式。他長期「閱讀」這面鏡子,而鏡中景像則隨著他修煉層次的提高而一層層地深化,沒完沒了。他將自己的修煉心得記錄下來,輯為一書,取名《玄真子》,並且把「玄真子」作為自己的道號。該書原有十二卷,總共三萬言,但在南宋時已殘缺不全,只剩下三卷,被收入《道藏》「太玄部」〔6〕〔7〕。後人稱其「著作玄妙,為神仙中人」。〔5〕

就從這殘存的三卷來看,其內容也是相當豐富的。但因其義理深奧,不但常人難懂,就是修煉人,不到某一層次,也是很難明白的。《全唐詩》中所存張志和的《空洞歌》即是該書第一卷中的一小段〔1〕。其中「反爾之視,絕爾之思,可以觀」,就隱含了全部讀懂《玄真子》的關鍵:你首先得打通自己的天眼!因為他是在記錄自己從另外時空中看到的現象和法理,你如果甚麼也看不見,就不明白他在說甚麼,就會越讀越糊塗。對於道家理論,特別是《道德經》有一定了解的人,可能模糊地懂得其中一些內容,但會感到和《道德經》一樣地不可捉摸。其實,《道德經》和《玄真子》的關系,也就一個是綱領、一個是細則;一個是抽象、一個是具體而已。如果把《玄真子》當作《道德經》的一個具體釋例,則對兩書都能獲得更深的理解。

後來顏真卿東游平望驛,張志和喝酒喝到酣暢時,為大家表演水上游戲:他把坐席鋪在水面上,獨自坐在上面飲酒、談笑和吟唱。那張坐席在水上一來一去、時快時慢,發出水上行舟一樣的聲音。接著又有雲中飛來仙鶴跟隨在他的頭頂上。顏真卿等在岸上觀看的人們,沒有一個不驚異的。不多時,張志和在水上揮手,向顏真卿表示謝意,然後便上升飛去。〔5〕另一說法則稱「後傳一旦忽乘雲鶴而去」,說他是乘著雲鶴飛走了。〔2〕

歷來修成「白日飛升」的人就少之又少,因此才不被人們普遍地承認。像他這樣當著許多人的面,其中包括像顏真卿這種頗有名望的一代名臣、歷代的大書法家,就悠悠然飛升而去,實在是古往今來歷史上罕見的奇觀!

③ 苗興林山水畫價值多少錢一平尺

以下是書畫界著名和比較著名的作者名單。其實,根據知名度,價格還會有很大的浮動,比如有政界背景的,價格浮動比純屬書畫界的要高得多。
苗興林 北京市人,國畫每平方尺20000元人民幣
A:安茂水 山東省人,書法每平方尺7000元人民幣,國畫每平方尺18000元人民幣
B:白景義 北京市人,書法每平方尺5000元人民幣
C:蔡材填 湖北省人,書法每平方尺5000元人民幣
曹雪芹 河北省人,國畫每平方尺10000元人民幣
曹春芳 遼寧省人,國畫每平方尺4500元人民幣,書法每平方尺3500元人民幣
陳 昌 江蘇省人,書法每平方尺3500元人民幣
陳新華 山西省人,書法每平方尺3500元人民幣
陳富賢 甘肅省人,書法每平方尺3000元人民幣
陳福康 甘肅省人,書法每平方尺3000元人民幣
陳修遠 山東省人,書法每平方尺5000元人民幣
陳海松 安徽省人,國畫每平方尺3000元人民幣
陳洪明 遼寧省人,國畫每平方尺7000元人民幣,書法每平方尺2500元人民幣
陳雙全 北京市人,國畫每平方尺6500元人民幣
篆刻每字150元人民幣
程 沫 河南省人,書法每平方尺元4500-5000元人民幣
崔硯廣 北京省人,國畫每平方尺18000-20000元人民幣
常光武 黑龍江人,國畫每平方尺3000元人民幣
D:董志霜 北京市人,書法每平方尺8000元人民幣,國畫每平方尺5000元人民幣
董明德 遼寧省人,國畫每平方尺4500元人民幣,書法每平方尺2000元人民幣
段銀太 河北省人,書法每平方尺3500元人民幣
戴吾馨 湖北省人,國畫每平方尺20000元人民幣,書法每平方尺6500元人民幣
F:付 林 安徽省人,書法每平方尺3500元人民幣,國畫每平方尺4000元人民幣
馮茂斌 河北省人,書法每平方尺3500元人民幣
馮守旺 北京市人,書法每平方尺3000-5000元人民幣
馮復加 北京市人,書法每平方尺4500元,國畫每平方尺8000元人民幣
方有法 浙江省人,書法每平方尺4700元人民幣
房恆勃 黑龍江人,國畫每平方尺20000元人民幣,人物油畫每平方米20萬元人民幣
G:管 仲 河北省人,書法每平方尺4000元人民幣
怪夫子 北京市人,書法每平方尺30000元人民幣
高權壯 廣東省人,國畫每平方尺6000元人民幣
高元和 遼寧省人,油畫每平方尺20000元人民幣
高在成 山東省人,國畫每平方尺3000元人民幣
郭天紅 北京市人,書法每平方尺3500元人民幣
郭根會 河北省人,國畫每平方尺10000元人民幣
郭建友 北京市人,國畫每平方尺3000元人民幣
顧春利 四川省人,國畫每平方尺6000元人民幣
H:滑增躍 河北省人,書法每平方尺4000元人民幣
何鳳來 北京市人,國畫每平方尺5600元人民幣
胡慶國 北京市人,國畫每平方尺8000元人民幣
韓 東 北京市人,書法每平方尺3000元,篆刻每字1000元人民幣
韓 明 湖南省人,書法每平方尺3000元人民幣
霍寶廷 河北省人,國畫每平方尺3000-6000元人民幣
華 贊 美籍波斯人,書法每平方尺11000元人民幣
恆 源 河南省人,書法每平方尺10000元人民幣,國畫每平方尺20000元人民幣
闞寶光 北京市人,書法每平方尺6000元人民幣
黃佳君 山東省人,書法每平方尺9000員人民幣
J:金山梓辛 北京市人,書法每平方尺5000元人民幣,國畫每平方尺3000元人民幣
蔣克學 河北省人,書法每平方尺4500元人民幣
江永前 甘肅省人,鐫刻字畫每平方尺8000元人民幣
賈曉林 北京市人,國畫每平方尺4000元人民幣
蔣國峰 山東省人,國畫每平方尺3600元人民幣,書法每平方尺3200元人人民幣
晉心願 河南省人,書法每平方尺6500元人民幣
L:柳國慶 北京市人,書法每平方尺11000元人民幣
柳俊謙 河北省人,書法每平方尺4000元人民幣
李 文 北京市人,書法每平方尺30000元人民幣
李秀貴 北京市人,書法每平方尺5000元人民幣
李芳慶 陝西省人,書法每平方尺7000元人民幣
李同軍 河北省人,書法每平方尺9000元人民幣
李平安 甘肅省人,書法每平方尺3000元人民幣
李國岩 北京市人,書法每平方尺6000元人民幣,國畫每平方尺9000元人民幣
李克貴 河北省人,書法每平方尺3000元人民幣
李振君 北京市人,人物畫每平方尺5000元,山水畫每平方尺8000元人民幣
李保民 北京市人,國畫每平方尺15000元人民幣
李 霖 內蒙古人,國畫每平方尺10000元人民幣
李 軍 北京市人,國畫每平方尺4000元人民幣
李鳳梅 北京市人,書法每平方尺6500元人民幣
李錦斌 山西省人,書法每平方尺3000元人民幣
李同義 河南省人,書法每平方尺800元人民幣
梁薦銘 山西省人,國畫每平方尺8000元人民幣
劉冬穎 天津市人,國畫每平方尺3600元人民幣
劉雷音 北京市人,書法每平方尺13000元人民幣
劉永虎 甘肅省人,書法每平方尺3000元人民幣
劉廣源 北京市人,書法每平方尺10000元人民幣,國畫每平方尺8000元人民幣
劉振宇 河北省人,書法每平方尺3800元人民幣
劉恆巨 黑龍江省人,書法每平方尺6000元人民幣
路文仲 北京市人,國畫每平方尺16000元人民幣
盧俊輝 陝西省人,剪紙每平方尺200元人民幣
繆澤華 河北省人,國畫每平方尺10000元人民幣
呂 哲 內蒙古人,書法每平方尺13000元人民幣
黎熾華 廣東省人,書法每平方尺4500元人民幣
林正權 浙江省人,書法每平方尺3000元人民幣
林子良 山東省人,國畫每平方尺4500元人民幣,書法每平方尺1600元人民幣
M:苗興林 北京市人,國畫每平方尺20000元人民幣
馬滿昌 北京市人,書法每平方尺8000元人民幣,國畫每平方尺20000元人民幣
莽東懷 吉林省人,國畫每平方尺15000元人民幣
馬松林 遼寧省人,國畫每平方尺2000元人民幣,剪紙每平尺500元人民幣
孟合生 甘肅省人,書法每平方尺800元人民幣
P:潘 飛 北京市人,書法每平方尺3000元人民幣,國畫每平方尺4000元人民幣
q:錢開壽 安徽省人,書法每平方尺8000元人民幣
錢 江 安徽省人,國畫每平方尺8000元人民幣
喬永宏 北京市人,國畫每平方尺4500元人民幣
秦現軍 河北省人,國畫每平方尺16000元人民幣
R:任玉嶺 北京市人,書法每平方尺8000-10000元人民幣
阮成森 河南省人,書法每平方尺3000元人民幣,國畫每平方尺6000元人民幣
S:蘇大年 河北省人,書法每平方尺5000元人民幣,篆刻每字200元人民幣
蘇建國 湖北省人,書法每平方尺6000元人民幣
蘇 林 陝西省人,書法每平方尺6000元人民幣,國畫每平方尺7000元人民幣
石 同 北京市人,書法每平方尺6000元人民幣
宋守友 北京市人,國畫每平方尺8000元人民幣
宋芳卿 河北省人,書法每平方尺5000元人民幣
宋鑫媛 北京市人,國畫每平方尺4700元人民幣
孫洪興 黑龍江人,國畫每平方尺10000元人民幣
孫書誠 甘肅省人,書法嗎平方尺3500元人民幣
史德輝 山東省人,書法每平方尺5000元人民幣
史貴仁 遼寧省人,國畫每平方尺26000元人民幣
T:田 新 河北省人,國畫每平方尺4500元人民幣
佟寶興 北京市人,國畫每平方尺3600元人民幣,篆刻每字500元人民幣
W:王夢之 山東省人,國畫每平方尺3600元人民幣,書法每平方尺2000元人民幣
王柏儒 山東省人,書法每平方尺5500元人民幣
王小羽 北京市人,書法每平方尺6000-8000元人民幣。國畫每平方尺12000元人民幣
王夢河 北京市人,書法每平方尺7500元人民幣
王 健 北京市人,書法每平方尺3000元,工筆畫每平方尺20000元人民幣
王殿卿 山西省人,書法每平方尺3000元人民幣
王玉書 北京市人,書法每平方尺9000元,篆刻每字2500元人民幣
王雲仙 河南省人,國畫每平方尺3860元人民幣
王 軍 北京市人,國畫每平方尺10000元人民幣,書法每平方尺5000元人民幣
王 斌 山西省人,書法每平方尺18000元人民幣
王永香 北京市人,書法每平方尺9000元人民幣,國畫每平方尺10000元人民幣
王建亭 山東省人,書法每平方尺1800元人民幣
王德仁 北京市人,書法每平方尺20000元人民幣
王紹忠 河北省人,書法每平方尺6000元人民幣
王天林 山西省人,書法每平方尺20000元人民幣,篆刻每字200元人民幣
王萬倉 遼寧省人,國畫每平方尺6000元人民幣,書法每平方尺2500元人民幣
王佑萌 江西省人,書法每平方尺2800元人民幣
王 凱 河南省人,書法每平方尺2000元人民幣
武華興 北京市人,書法每平方尺4500-5000元人民幣
魏先桂 北京市人,書法每平方尺8000元人民幣
文毓珣 北京市人,國畫每平方尺20000元人民幣
吳達雲 浙江省人,書法每平方尺10000元人民幣
吳 珊 江蘇省人,國畫每平方尺1000元人民幣
吳 山 河北省人,國畫每平方尺12000元人民幣
X:薛於鑫 山西省人,書法每平方尺8000元人民幣
薛廣余 遼寧省人,書法每平方尺3500元人民幣
謝紀昌 河北省人,書法每平方尺6000元人民幣,篆刻每字600元人民幣
謝均儒 甘肅省人,國畫每平方尺8000元,書法每平方尺6000元人民幣
謝樹春 安徽省人,書法每平方尺6000元人民幣
邢立文 北京市人,書法每平方尺5000-8000元人民幣
許國立 北京市人,書法每平方尺5000元人民幣,國畫每平方尺16000元人民幣
肖作彪 湖北省人,書法每平方尺6000元人民幣
熊 波 四川省人,國畫每平方尺4000元人民幣
徐明錄 山東省人,國畫每平方尺1700元人民幣
Y:楊玉旺 北京市人,國畫每平方尺8000元人民幣
楊中山 山西省人,樹皮畫每平方尺5000元人民幣
楊逸夫 安徽省人,國畫每平方尺10000元人民幣
楊建臣 北京市人,書法每平方尺1.1萬元人民幣,國畫、油畫每平方尺3萬元人民幣
楊宗霖 遼寧省人,書法每平方尺26000元人民幣
閻廣林 北京市人,國畫每平方尺6000元人民幣
閻幼林 北京市人,書法每平方尺1500元,篆刻每字100元人民幣
閆 峰 山東省人,書法每平方尺4500元人民幣
袁彥鵬 北京市人,書法每平方尺8000元人民幣
袁一春 四川省人,國畫每平方尺6600元人民幣
於伯淵 北京市人,工筆虎畫每平方尺2.8萬元人民幣,小寫意畫每平方尺2萬元人民幣
於吉峰 北京市人,國畫每平方尺23000元人民幣,書法每平方尺18000元人民幣
余楚正 重慶市人,書法每平方尺800元人民幣
Z:張鶴齡 河北省人,書法每平方尺5600元人民幣
張起金 北京市人,國畫每平方尺1800元,書法每平方尺1500元人民幣
張振山 北京市人,書法每平方尺1500元,篆刻每字100元人民幣
張振生 河北省人,國畫每平方尺8000-10000元人民幣
張學洪 北京市人,山水畫每平方尺5000元,人物畫每平方尺3000元,
禪宗印象畫每平方尺20000元人民幣。
張書增 北京市人,國畫每平方尺10000元人民幣
張美鳳 北京市人,書法每平方尺2000元,國畫每平方尺7000元人民幣
張福榮 甘肅省人,書法每平方尺3000元人民幣
張錦鏡 北京市人,書法每平方尺5000元人民幣
張 平 安徽省人,書法每平方尺6000元人民幣
張永海 北京市人,書法每平方尺9000元人民幣,國畫每平方尺15000人民幣
張順義 吉林省人,油畫每平方尺26000元人民幣
張真山 河北省人,書法每平方尺11000元人民幣
張漁樵 山東省人,國畫每平方尺10000元人民幣
張建新 北京市人,國畫每平方尺3600元人民幣,篆刻每字400元人民幣
張國政 河北省人,書法每平方尺3000元人民幣
張培明 安徽省人,書法每平方尺3500元人民幣
張德茂 內蒙古人,國畫每平方尺25000元人民幣,書法每平方尺13000元人民幣
趙 穎 北京市人,國畫每平方尺15000元人民幣
朱同義 北京市人,國畫每平方尺6000元人民幣
朱玉昆 河北省人,書法每平方尺12000元人民幣
朱祖義 河南省人,國畫每平方尺6000元人民幣,書法每平方尺2000元人民幣

④ 張氏的由來發源地

張姓起源

張姓的起源,可以推溯到遠古傳說時代。

1、出自黃帝之後代揮。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通志·氏族略》及《元和姓纂》所載:「黃帝少昊青陽氏弟五子揮為弓正,始制弓矢,子孫賜姓張氏。」由此可知,曾經是重要武器弓的發明者揮,其後有以張為姓氏的。是為河北張氏。

2、出自黃帝姬姓的後代。據《通志·氏族略》所載,春秋時,晉國有大夫解張,字張侯,其子孫以字命氏,也稱張氏。又載,張氏世仕晉,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後,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隨著三國遷都而遷移。是為山西、河北、河南之張氏。

3、出自賜姓或他姓、他族改姓。據《讀史方輿紀要》所載,世居雲南的南蠻酋長龍佑那,於三國時被蜀相諸葛亮賜姓張,以後其子孫便以張為氏。魏國大將張遼本姓聶,後改為張氏。還有一些少數民族改姓張氏的。

4、其它姓氏改姓張。據《三國志·魏志》所載,三國時,曹魏名將張遼,改聶姓為張姓。另有韓、姬等姓人士和鮮卑、匈奴、契丹等眾多少數民族改姓張姓。

得姓始祖

張揮。張姓的誕生很古老,約有五千年歷史。在人文初祖黃帝時代,黃帝有一子叫少昊清陽氏,少昊之子揮自幼聰明過人,愛動腦筋。一次,他觀看夜空,從星星的組合中得到啟發,經過研究,發明了弓。在當時人類基本以狩獵為生,弓的發明是一件很了不起的大事,於是黃帝封揮為專門製造弓的官叫「弓正」,也稱「弓長」,又將官名合二為一賜他「張」姓。張揮成了張姓人的始祖。

遷徙分布

張是一個象形字,整個樣子像一個張弓欲射之人.

張,繁體字作眼,由弓和長左右相合而成,張姓人在向別人介紹自己的姓氏時,都說成「彎弓張」,可見他們是十分看重其姓氏構件中的「弓」的。從文字學上來看,「弓」對於「張」字實在也是處於核心地位的。

在甲骨文中還沒有發現張字,但金文及石刻文中卻有很多,其寫法也各不相同。這些張字雖然寫法各異,但卻有一個基本的特點,就是與弓、矢、長,尤其是與弓分不開,可以說沒有弓就沒有張。從字形的演變來看,張最早是弓與矢的聯合體。弓矢是自然而然聯用的,有弓就必然會有矢,不必再強調,因此後來矢就漸漸退出,而讓位於長,最後穩定為長弓的聯合體。長弓則表示這弓比一般的弓還要厲害,更有威力。

張字的意義很多,新版的《漢語大字典》計有21個義項,一般的字典皆作十餘種,如誇張、張開、強、盛、張貼、看、望、擴大、布置等等,但這大多是後人引申而來的,最早的字書所記義項不多。《說文解字》說:「張,施弓弦也。從弓,長聲。」《廣雅·釋詁三》:「張,施也。」另外還有一層意思,見於《周禮·秋官》:「羅取鳥獸曰張。」胡三省在注《資治通鑒·漢明帝水平七年》中「勞勤張捕,非優恤之本也」時也說:「張,設也,設為機阱,以伺鳥獸曰張。」

張氏還有一支是以祖輩名字為姓氏的。春秋時晉國有解張,字張侯,其後以祖父字為姓,從此晉國世代有張姓。公元前403年,趙、韓、魏三家瓜分了晉國後,張姓人口也隨之分散於三個諸侯國。

這兩種說法都為張姓的起源、繁衍以至成為今天第三大姓作了說明。一是張姓歷史久遠,為中國最早產生的姓氏之一,而且相當受重視。在原始氏族社會,狩獵為人們謀生的極為重要的手段,弓矢的地位與作用可想而知。而且在當時,少的東夷部族宗支繁衍很盛,遍及今山東半島、蘇北與江淮之間廣大地區;相傳商朝部族就是它的直接後裔。

二是張姓分布很廣,晉國有此姓,隨著三家分晉又遍及趙、韓、魏三國,即今華北、中原廣大地區。

還有不少人被賜姓改姓張;如三國時諸葛亮就賜龍佑那為張姓;曹魏大將張遼,原生聶,後改姓張。非漢族人改姓張的也不少。金朝特嘉氏,因世代居住在張皇堡,便以張為姓。元代蒙古、色目人有不少改姓漢姓者,往往擇漢人大姓改之,也為張姓擴充了人口。

據記載,晉代有中原張氏遷福建;唐高宗總章年間,陳政、陳元光父子奉命入閩,有中原張姓軍校隨從;後王潮、王審知入閩,又有河南固始人張睦隨同前往,居古田梅溪,後被封為梁國公。福建張氏,大致以居住地分為鑒湖、金坡、板撟等派,此後有的又遷往廣東,均稱其始祖來自河南光州固始。從清初開始,閩、粵張氏陸續有人移居台灣,進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謀生。

張氏以北方人居多,主是漢族,但在多次民族大融合中也有不少人融入少數民族。移居海外的張氏,現主要分布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泰國、菲律賓、美、英、法、澳大利亞、巴拿馬等國家和香港地區。

張姓公認的血緣親祖黃帝是遠古傳說時代華夏族部落聯盟的首領,他以德經天地,以仁,信治天下,選賢任能,嚴懲頑凶,開創了一個歌舞昇平的盛世。

郡望堂號

1、郡望

清河郡:漢時置郡,治所在清陽(今河北省清河東南)。此支張氏,世居武城,其開基始祖為漢留侯張良裔孫張歆。

范陽郡:三國魏黃初七年(公元226年)改涿郡置郡,治所在涿縣(今屬河北省)。此支張氏,其開基始祖為東漢司空張皓之子張宇。

太原郡:戰國時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太原市西南)。此支張氏,其開基始祖為北魏平東將軍、營州刺史張偉。

京兆郡:漢時置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北)。此支張氏,其開基始祖為西漢御史大夫張湯。

敦煌郡:漢武帝從酒泉郡分置,治所在敦煌縣(今甘肅省敦煌縣西)。治河西走廊西端。

安定郡:西漢置郡,治所在高平(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東晉移至安定(今甘肅省涇川北)。這支張氏為西漢趙王張耳之後。

襄陽郡:漢始置襄陽縣,東漢末始置襄陽郡。治所在襄陽(今湖北省襄樊市)。其後襄陽歷為郡、州、道、府之治所。此支張氏始祖為張安之。

洛陽郡:秦始終置縣,東魏置郡。漢、魏時治所在今洛陽市白馬寺東洛水北岸;隋、唐代移治漢城西十八里。

河東郡:秦時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省夏縣西北)。治今天山西省黃河以東、夏縣一帶。

始興郡:三國吳由桂陽郡分置,治所在曲江(今廣東省韶關市南)。治轄相當於今廣東省連江、曲江、韶關一帶。

馮翊郡:漢武帝置左馮翊,三國魏改為馮翊郡。治所在臨晉(今陝西省大荔)。

吳 郡:東漢末年分會稽郡置。治所在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治轄今江蘇省長江以南一帶。

平原郡:西漢初置,治所在平原(今平原縣西南)。治轄相當於今山東省西北部平原縣一帶。

河間郡:原為戰國時趙地。漢高帝置郡。治所在樂城(今河北省獻縣東南)。治轄在今河北省中部河間縣一帶。

中山郡:戰國時為中山國,漢高帝置郡。治所在盧奴(今河北省定州)。治轄相當於今河北省北部地區。

魏 郡:漢高帝初置。相當於今河北省魏縣,河南省浚縣,山東省冠縣之間地區。治所在鄴縣(今河北省臨漳西南)。

蜀 郡:戰國時秦置,治所在成都(今屬四川省)。治轄今四川省成都市一帶。

武威郡:西漢置。相當於今甘肅省黃河以西,武威以東地區。治所在武威(今甘肅省民勤縣東北)。

犍為郡:西漢建元六年置。屬益州,在今四川省宜賓縣西南。治所在敝邑縣(今貴州省遵義市西)。

沛 郡:漢高帝將泗水郡改為沛郡,東漢時改為沛國。治所在相縣(今安徽省濉溪縣西北)。

梁 郡:漢高帝置梁國,南朝宋改為梁郡。相當於今河南省商丘至安徽省碭山一帶。治所在睢陽(今河南省商丘南)。

汲 郡:西晉泰始二年置,不久即廢。治所在汲縣(今河南省汲縣西南)。

河內郡:楚漢之際置。相當於今河南省黃河北岸武陟縣一帶。治所在懷縣(今河南省武陟縣西南)。

高平郡:西晉泰始元年將原山陽郡改為高平郡,在今山東省巨野縣一帶。治所在昌邑(今山東省巨野縣南)。

上谷郡:戰國燕設置,秦時治所在沮陽(今河北省懷來東南)。

2、堂號

百忍堂:唐朝的時候,張公藝九世同居,這對當時的世風影響很大。唐高宗親到他家請他介紹和睦相處不分家的經驗。張公拿起筆來寫了100個「忍」字呈給高宗。高宗很佩服,獎勵了張公100尺綢緞。

此外,張姓的主要堂號還有:「清河堂」、「金鑒堂」、「孝友堂」、「親睦堂」、「冠英堂」、「燕貽堂」、「敦睦堂」、「宗岳堂」、「敬誼堂」、「源流堂」等。

張氏名人

張儀 (前?~309)

戰國時魏人。相秦惠王,以連橫之策游說六國,使六國背叛縱約以事秦。惠王卒,六國復合縱以背秦,群臣讒之,乃去秦而為魏相,一年後卒。

張良 (前 ? - 前 186)

字子房。漢初名臣。本是韓國公子,秦滅韓,良欲為覬齁仇,乃使人擊始皇於博浪沙,不中,遂更姓名,隱於下邳,而受太公兵法於圯上老人。後為高祖策畫定天下,封留侯,晚好黃老,學辟穀之術。卒謚文成。

張道陵 (34~155)

道教的真正創教者,本名陵,東漢沛國(今安徽省宿縣西北)人。以符水禁咒法惑人,從學者須出五斗米,故世稱五斗米道。亦稱為張天師。

張飛 (?~271)

字益德,一作翼德,三國蜀漢涿郡(今河北省涿縣)人。少與關羽俱事劉備,號萬人敵。官至車騎將軍,封西鄉侯。劉備伐吳,飛率兵會合,出兵前為部下所殺。謚桓。

張麗華

南朝陳後主妃,神采艷麗,聰慧強記,後主常抱置膝上,共商軍國大事。國亡,與後主俱入井,隋軍擒而斬之。後祀奉為十月芙蓉花神。

張居正(1525~1582)

字叔大,號太岳,明江陵人。穆宗時入閣,神宗時為首輔,綜核名實,信賞必罰,整飭紀綱,推行一條鞭法,為相十年,海內稱治。卒謚文忠。著有太岳集、帝鑒圖說等。

張騫 (?~前114)

字子文,西漢成固(今陝西省城固縣)人。武帝時以軍功封博望侯,旋拜中郎將,出使烏孫,分遣副使至大宛、康居、大夏等,自此西北諸國方與漢交通,使漢朝能與中亞交流,並打通前往西域的南北兩條通路,引進優良馬種、葡萄及苜蓿等。

張旭

字伯高,唐代吳(今江蘇蘇州)人,生卒年不詳。為著名書法家,以草書最為知名,有草聖之稱。其書法逸勢奇狀,連綿回繞,具有新風格。與李白歌詩、裴旻劍舞並稱三絕。相傳他往往大醉後呼喊狂走,揮灑落筆,有時以發濡墨而書,故世稱為張顛、書顛。

張士誠 (1321~1367)

小字九四,元朝泰州(今江蘇省泰縣)人。元末群雄之一。本從事運鹽業,後據吳中,自稱吳王,後為明將徐達、常遇春所擒,自殺身亡。

張三豐

生卒年不詳。宋武當道士,所創太極拳術,聞名當時,其法傳於後世,稱內家拳,又稱武當派。或作張三峰。(2) 名全,一名君寶,號三豐,明朝遼東懿州(今黑山縣境)人,生卒年不詳。因其不修邊幅,又稱張邋遢。史稱其辟穀數月不飢,事能前知,太祖、成祖求之,皆不得,英宗時贈為通微顯化真人。

張作霖(1875~1928)

字雨亭,奉天海城人。民國官至東三省巡閱使,握三省軍政大權,為奉系領袖。兩次直奉戰爭,先敗後勝。民國十六年稱大元帥,在北京組政府。十七年因國民革命軍進抵河北,軍事失利,退回關外,至皇姑屯被日軍炸傷,未幾傷重而亡。

宗族特徵

1、得姓較早,源遠流長。

2、張氏一族,枝繁葉茂,各郡望 字行輩份排列有序,清光緒年間張允選等修《張氏族譜》,有山東黃縣一支字行為:「基業可久,名望堂昭,衍慶為志,肇錫永超。」張綬青刊修《張氏族譜》,有江蘇潤城張姓一支字行為:「好學用典,有文斯遠,積慶之家,儒宗以衍,運際昌明,時乘光顯。」據民國一九三五年張勉西所修《張氏族譜》,廣西桂林張姓一支字行為:「增其心性學,器宇自溫純,積厚垂麻遠,國恩申錫頻。」

張姓宗祠通用對聯

〖張姓宗祠門楣題辭〗

金鑒家風 百忍傳家「金鑒家風」出自唐朝著名宰相張九齡的故事。張九齡,字子壽,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市)人。唐玄宗為求治國安邦這策,長治久安之計,諭張九齡總結列代治國之經驗,張洞察秋毫,明斷事理,以犀利之筆綜述列朝興衰存亡之理,成書五卷,玄宗御覽,甚為賞識,賜為《千秋金鑒》,作為治國銘言珍藏。"金鑒家風"本此。張九齡任宰相時期群賢依賴,天下仰重,文章風度,冠絕一時。今江西大余通往廣東的梅嶺古驛道即為張九齡頒令鑿通,使中原與嶺外一線貫通,即此一端,功不可沒。
「百忍傳家」則是張公藝的事跡。張公藝,字千祿,是張氏第一百一十一世祖。公藝為人急公好義,樂以助人,修身養性,胸襟坦盪,待人處世,寬宏大量,深知小不忍則亂大謀的哲理。因而告諭後裔當忍則忍,忍者有益。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失愛敬,朋友不忍失義氣,夫妻不忍多爭競,能忍貧亦富,能忍壽亦永,古來創業人,誰個不知忍,不忍百禍皆雲涌,一忍百禍皆灰燼。但公藝提倡之忍,並非不講是非原則,明言不當忍則忍,忍者有害。公藝家教有方,道德高尚,故而能九世同堂,唐高宗旌為義門。
-----------------------------------------------------------------
〖張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九居世澤;
百忍家聲。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唐·張公藝九世同居,高宗時封禪泰山,還過其宅,問本末,公藝書「忍」字百餘以進。
西都十策;
金鑒千秋。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北宋初曹州冤句人張齊賢,字師亮,少年時孤貧而勤學,有遠大志向。宋太祖到西都,他以布衣身份上十策。太宗時中進士,歷官大理評事、左拾遺、江南西路轉運使、代州知州、吏部侍郎、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下聯典指唐代大臣、詩人張中九齡,字子壽,韶州曲江人。長安年間進士,任右拾遺,開元年間議設十道采訪使,玄宗殆於政治,他常評論得失,後因李林甫讒言罷相。所作《感遇詩》,抒懷感事,以格調剛健著稱。著有《千秋金鑒錄》、《曲江集》。
圖傳百忍;
鑒著千秋。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上了典指唐·張公藝事。下聯典指唐·張九齡著《千秋金鑒錄》。
輪奐善頌;
孝友傳芳。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晉·獻文子成室,張老頌曰:「美哉輪哉!美哉奐焉!」下聯典指周·張仲,性孝,與尹吉甫為友,流芳百世。
煙波徒釣;
橫渠理學。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張氏宗祠太原堂聯。上聯典指唐張志和隱於江湖,自稱「煙波釣徒」。下聯典指北宋張載,居郿縣橫渠鎮,精研理學,世稱「橫渠先生」。
齊家公藝;
治國子房。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名人張公藝,壽張人。善於治家,九世同居。高宗封泰山,還幸其宅,問本末。公藝書「忍」字百餘以進,帝善之。下聯典指漢初大臣張良,字子房,城父人。為復韓國,狙擊秦始皇,未遂,逃匿於一邳,遇黃石公,得《太公兵法》。後為劉邦謀士,佐其滅秦楚。漢朝建立,封留侯。
橫渠理學;
煙波釣徒。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北宋·張載事。下聯典指唐·張志和事。
漁陽惠政;
江左清才。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東漢漁陽太守張堪,字君游,宛人,少年時被稱為「聖童」。光武初年拜郎中,任漁陽太守時,功課農桑,捕擊姦猾,受百姓愛戴。在郡八年,匈奴不敢犯塞。去職之日,乘折轅車布被囊而已,百姓歌之。下聯典指晉代文學家張翰,字季鷹,吳郡人。性至孝,有清才而善寫文章,縱任不拘,時人號為「江東步兵」。齊王司馬囧執政時,被任為大司馬東曹掾。因預料齊王將改,又因秋風起而思念故鄉的菰菜、蒓羹、鱸魚膾,便辭職離開洛陽返吳。
紫光燭劍;
黃石授書。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西晉大臣、文學家張華,字茂先,范陽方城人。三國魏時,官佐著作郎、中書郎等,入西晉,官至中書令(宰相),加散騎常侍。排除異議,力勸武帝定滅吳之計。惠帝時,歷官侍中、司空,封壯武郡公。詩作委婉艷麗,也有感慨憂時之作,另著有《博物志》。據說晉武帝時,斗、牛(星座名)間常有紫氣,張華曾問通緯象的雷煥,雷煥說:「寶劍之氣沖到天上了。」又說在豐城縣。後來,果然掘得龍泉、太阿二劍。下聯典指漢初大臣張良,字子房,祖與父曾在戰國末任韓國五世之相。秦滅韓後,他圖謀恢復,結交刺客,在博浪沙椎擊秦始皇未中,傳說逃至下邳,遇黃公石,被授予《太公兵法》。楚漢戰爭中歸劉邦,為重要謀士,漢朝建立,封留侯。
簪纓七葉;
邦友千秋。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西漢大臣張安世,字子孺,杜陵人。昭帝時任右將軍、光祿勛,封富平侯;昭帝死,他與大將軍霍光定策立宣帝,為大司馬。子孫七代官侍中。下聯典指周代賢臣張仲,以孝養父母、友愛兄弟聞名,與尹吉甫為友。《詩經·小雅·六月》(尹吉甫北伐獫狁獲勝時的詩)有句:「侯誰在矣?張仲孝友。」
-----------------------------------------------------------------
〖張姓宗祠五言通用聯〗

閥閱傳京兆;
聲名重曲江。——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張姓郡望,「京兆」,指襄陽郡,舊治在今湖北襄陽西。為張姓望族所在地之一。下聯典指唐代詩人張九齡,曲江縣(今廣東省韶關)人。
梧雨鳳苞潤;
松風鶴韻高。
——張問陶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採用清代詩人張問陶(1764-1814)自題聯。張問陶,字鍾冶,號船山,善書畫。四川遂寧人。
泉源在庭戶;
世界接人天。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採用陝西省留壩廟紫柏山張良廟聯。
八德忠列上;
百忍孝為先。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唐代鄆州壽張(今屬山東東平)人張公藝,九世同堂。麟德(公元664-665年)中,高宗祀泰山,路過鄆州,至其宅,問其義由。公藝請以紙筆,但書百餘「忍」字。(見《舊唐書.孝友傳.張公藝》)。後張姓常以「百忍」為堂名,本此。成語「百忍成金」(形容忍耐可貴),亦本此。
-----------------------------------------------------------------
〖張姓宗祠六言通用聯〗
落日平原縱馬;
秋風古道題詩。
——張大千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採用現代國畫家張大千1981年撰書聯。
宴列瓊林之首;
臚傳鼎用之中。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張信、張異、張怵、張懋修、張以誠五狀元。下聯典指明代張顯宗、張春、張修嗣三榜眼等。
世守百忍之訓;
家垂兩銘之風。——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福建省南平市峽陽鎮張氏宗祠「百忍堂」聯。關於張氏宗祠「百忍堂」的典故,據《南平縣志》里有一個記載,就是張氏張元洛這家人,當時在閩南當官,一天要審案,案子的被告是一個女的,由於這個女的平時潑,結果升堂的時候她就把口水吐在張元洛身上,張元洛都忍了,用手把臉上的口水擦了,然後坐下來再慢慢審,最後使她服理。由於張家世守百忍家訓,所以出了很多人才。祠堂門口門樓上的磚雕便是一門三進士,只見三個騎馬的人,前面是鳴鑼開道的,後面則是撐傘的,顯得栩栩如生。大門左右就是這副對聯,堂內綠草凄凄,紅柱畫棟。
-----------------------------------------------------------------
〖張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弓力千鈞東風勁;
長空萬里北斗明。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鶴頂格析「張」姓拆字聯,上下聯句首嵌入「弓」、「長」,合而為張。
一林松月多詩興;
千里雲煙入畫圖。
——張子祥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採用清代詞畫家張子祥撰書聯。
將軍更解神讖字;
太史合書大有年。
——張廷濟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採用清代書法家、詩人張廷濟(1768-1848)自題聯。張延濟,字叔未,浙江嘉興人。
詩成擲筆仰天笑;
酒醋拔劍斫地歌。
——張大千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採用現代國畫家張大千自題聯。
獨愛詩篇超物象;
只因山水與精神。
——張耒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採用宋代詩人張耒詩句聯。張耒熙寧進士,有《張右史文集》。
揀茶為款同心友;
築室因藏善本書。
——張廷濟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採用清代書法家、詩人張廷濟自題聯。
文名舊許高清漢;
仙籍新題近赤松。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採用舊題張氏切張姓聯語。
九居世澤傳名遠;
百忍家聲播惠長。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唐代鄆州壽張(今屬山東東平)人張公藝,九世同堂。麟德(公元664-665年)中,高宗祀泰山,路過鄆州,至其宅,問其義由。公藝請以紙筆,但書百餘「忍」字。(見《舊唐書.孝友傳.張公藝》)。後張姓常以「百忍」為堂名,本此。成語「百忍成金」(形容忍耐可貴),亦本此。
二酉發祥登北榜;
三公接武振淮濱。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安徽省阜陽市張氏宗祠聯。上聯典指該族中張鶴鳴、張鶴騰兄弟先後在明代萬曆年間進士及第。下聯典指張鶴鳴官至兵部尚書,二弟張鶴騰官刑部主事、雲貴副使,三弟張鶴齡官至戶部員外郎。
九世居後添吉慶;
百忍堂前古泰和。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湖南省台前縣張氏宗族聯。聯說該族唐代人張公藝九世同居,高宗封泰山返京時,路過他家,問他是如何理家的,他書寫一百多個「忍」字進呈高宗,受到高宗肯定和賞賜。
功成百雉留懷遠;
澤溥三農樂鳳翔。
——張溶川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安徽省定遠縣池河鎮張氏宗祠聯。上聯典出該族中張謹,字慎之,號敬軒,明代天順年間進士,官工部郎中時,因修築懷遠縣城有功升科道。下聯典指該族中張國紀,字崇禮,號立齋,明代正德年間解元,官至鳳翊知府,有善政。
南軒負公輔之望;
西銘為理學之宗。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宋學者張栻,字敬夫,號南軒,漢州綿竹人,遷居衡陽,曾任吏部侍郎兼侍講,官至右文殿修撰。和朱熹、呂祖謙齊名,當時稱「東南三賢」。極力主張抗金,指斥時弊。著作有《論語解》、《孟子說》、《南軒集》。下聯典指北宋哲學家張載,字子厚,鳳翔郿縣橫渠鎮人,世稱橫渠先生,理學創始人之一。曾任著作佐郎、崇文院校書等職,講學關中,其學派被稱為「關學」,其思想對宋明理學影響很大。著作有《正蒙》、《西銘》、《易說》等。
鯤島累遷昭祀典;
清河長出尚高風。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台灣省義溪口張氏宗祠聯。上聯典指本支張氏在台灣的遷徙。「鯤島」,指台灣省,因台灣有七鯤身海口。下聯典指張氏郡望為清河郡。
兵書三卷橋邊授;
忍字百篇家內藏。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西漢·張良事。下聯典指唐·張公藝事。
氣味梅花馨此日;
風神楊柳憶當年。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南朝齊·張緒事。
-----------------------------------------------------------------
〖張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玉燕投懷,姓生燕國;
出塵慧眼,相賞風塵。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張說之母夢玉燕入懷,乃生張說。後張說被封為燕國公。下聯典指隋·楊素的侍妓張出塵,與李靖、張仲堅結為兄妹,號「風塵三俠」。
正色立朝,聲重千秋金鑒;
懿文華國,名高萬選青錢。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大臣、詩人張中九齡,字子壽,韶州曲江人。長安年間進士,任右拾遺,開元年間議設十道采訪使,玄宗殆於政治,他常評論得失,後因李林甫讒言罷相。所作《感遇詩》,抒懷感事,以格調剛健著稱。著有《千秋金鑒錄》、《曲江集》。下聯典指唐代名人張旌,著有《萬選青錢》。
出使窮源,槎泛鬥牛之畔;
勸農致富,民興麥秀之歌。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西漢外交家張騫(?-公元前114年)漢中人。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秦漢武帝之命出使大月氏、大宛、康居和大夏等中亞國家。途中兩次被匈奴拘留,積十一年。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匈奴內亂,始脫身歸漢。下聯典指東漢漁陽太守張堪,字君游,宛人。光武中拜郎中。任漁陽太守時,功課農桑,捕擊姦猾,在郡八年,匈奴不敢犯塞。去職之日,乘折轅車布被囊而已,百姓歌之。
千秋鑒、百忍箴,常留古訓;
萬先錢、兩京賦,當讀遺書。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張九齡、張公藝。下聯典指張鷟、張衡。張鷟,字文成,自號浮休子,唐代文學家,深州陸澤人。上元年間進士,歷官監察御史、處州司倉、司門員外郎等。作品文字通俗,當時頗風行,有筆記《朝野僉載》、傳奇小說《遊仙窟》等。萬選錢」,即青錢萬選,比喻文辭出眾。據《新唐書·張薦傳》:「員外郎員半千稱張鷟的文辭如青銅錢,萬選萬中,當時人稱「青錢學士」。張衡,字平子,東漢科學家、文學家,河南省南陽人。曾在京城洛陽太學讀書,研究文學和科學。兩任掌管天文的太史令,精通天文歷算,創制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力轉動的渾象和測定地震方位的候風地動儀,首次正確解釋月食是由月求進入地影而產生。天文著作有《靈憲》,文學作品有《二京賦》、《歸田賦》、《四愁詩》等。
報國精忠,赫赫英靈光俎豆;
傳家至孝,綿綿世德衍蒸嘗。
——佚名撰浙江省天台縣民主路(中段)張氏宗祠聯
祠祀民族英雄張世傑,南宋范陽(今河北省涿縣)人,是與文天祥、陸秀夫齊名的民族英雄。他在守室危如累卵的情況下堅持抗元。景炎三年(1278年),他在廣東雷州灣一個島上與陸秀夫等立趙 為帝,不久移師崖山,任少傅、樞密副使。翌年,聯結千餘艘大船與元軍殊死決戰。兵敗,帶著十餘艘戰船突圍而出,遇到颶風舟覆,與長子舜德一起壯烈殉國。張世傑妻子葉氏是主戰派丞相葉夢鼎之女,老家在台州寧海縣。剛戰年的次子舜功(1260-1347)搶著「兄死則宋有臣,吾生則母有子」的

⑤ 張鶴齡的簡介

其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展出。1987年參加了十位女畫家作品聯展。有多種報刊作了介紹,並由山東省電視台錄制了《別具風姿別有情》專題片。1987年參加了第一屆中日女畫家水墨畫聯展,同年在北京舉辦了張鶴齡畫展,其中水彩畫《山東大蒜》及《暮林》為中國美術館收藏;水彩畫《海島之晨》、《正月里》、《蜂窩煤之歌》先後發表在北京晚報;其作品《北國風光》於1989年參加第四屆亞洲國際水彩畫展,並獲榮譽獎;《太湖夕照》、《勁風》及《古城》先後在1990年及1991年發表在韓國《仁川與山東水彩畫交流展全集》中;《漁村》於1991年參加世界水彩畫大展並發表在國際水彩畫聯盟出版的《世界水彩畫大全》集中;(雨後)及《泰山姊妹松》於1992年發表在韓國出版的《中國水彩畫精選百人畫集》中;中國國際廣播電台曾將其水彩畫《瓜葉菊》印成圖片寄贈世界各國聽眾,日語部將其書法龍字印成卡片,贈送廣大日本聽眾;其國畫《墨竹》及書法作品多次參加國際聯展和被收藏;1989年墨竹兩幅參加魯、港、台國畫聯展;1989年墨竹參加在日本展出的中國現代美術展;1990年墨竹一幅進京參加俯仰神州書畫展;1990年墨竹參加在新加坡舉辦的山東書畫展;1993年書法作品參加中華逸吟神霞詩書畫國際展覽赴菲律賓展出,獲國際文化交流精英獎;1993年墨竹參加在澳門舉辦的東方國際名家書畫展並被聘為名譽顧問,1993年作品發表於《世界當代書畫名家作品集》並被授予《世界書畫名人》榮譽稱號。1991年出版《張鶴齡畫集》。其傳略已被載人《中國美術年鑒》、《中國現代美術家大辭典》、《中國當代書畫家名人大辭典》、《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及《世界當代書畫名家大辭典》等多部辭書。1996年及1997年兩次赴韓國舉辦個人畫展,1996年國畫墨竹為人民大會堂及毛澤東紀念堂收藏。主要作品山東大蒜、墨竹。

⑥ 張鶴齡書法每平尺多少錢

2.3萬一平尺

⑦ 有誰知道張姓金鑒堂的來歷

張姓宗祠通用對聯

〖張姓宗祠門楣題辭〗

金鑒家風 百忍傳家
「金鑒家風」出自唐朝著名宰相張九齡的故事。張九齡,字子壽,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市)人。唐玄宗為求治國安邦這策,長治久安之計,諭張九齡總結列代治國之經驗,張洞察秋毫,明斷事理,以犀利之筆綜述列朝興衰存亡之理,成書五卷,玄宗御覽,甚為賞識,賜為《千秋金鑒》,作為治國銘言珍藏。"金鑒家風"本此。張九齡任宰相時期群賢依賴,天下仰重,文章風度,冠絕一時。今江西大余通往廣東的梅嶺古驛道即為張九齡頒令鑿通,使中原與嶺外一線貫通,即此一端,功不可沒。
「百忍傳家」則是張公藝的事跡。張公藝,字千祿,是張氏第一百一十一世祖。公藝為人急公好義,樂以助人,修身養性,胸襟坦盪,待人處世,寬宏大量,深知小不忍則亂大謀的哲理。因而告諭後裔當忍則忍,忍者有益。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失愛敬,朋友不忍失義氣,夫妻不忍多爭競,能忍貧亦富,能忍壽亦永,古來創業人,誰個不知忍,不忍百禍皆雲涌,一忍百禍皆灰燼。但公藝提倡之忍,並非不講是非原則,明言不當忍則忍,忍者有害。公藝家教有方,道德高尚,故而能九世同堂,唐高宗旌為義門。
-----------------------------------------------------------------
〖張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九居世澤;
百忍家聲。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唐·張公藝九世同居,高宗時封禪泰山,還過其宅,問本末,公藝書「忍」字百餘以進。
西都十策;
金鑒千秋。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北宋初曹州冤句人張齊賢,字師亮,少年時孤貧而勤學,有遠大志向。宋太祖到西都,他以布衣身份上十策。太宗時中進士,歷官大理評事、左拾遺、江南西路轉運使、代州知州、吏部侍郎、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下聯典指唐代大臣、詩人張中九齡,字子壽,韶州曲江人。長安年間進士,任右拾遺,開元年間議設十道采訪使,玄宗殆於政治,他常評論得失,後因李林甫讒言罷相。所作《感遇詩》,抒懷感事,以格調剛健著稱。著有《千秋金鑒錄》、《曲江集》。
圖傳百忍;
鑒著千秋。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上了典指唐·張公藝事。下聯典指唐·張九齡著《千秋金鑒錄》。
輪奐善頌;
孝友傳芳。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晉·獻文子成室,張老頌曰:「美哉輪哉!美哉奐焉!」下聯典指周·張仲,性孝,與尹吉甫為友,流芳百世。
煙波徒釣;
橫渠理學。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張氏宗祠太原堂聯。上聯典指唐張志和隱於江湖,自稱「煙波釣徒」。下聯典指北宋張載,居郿縣橫渠鎮,精研理學,世稱「橫渠先生」。
齊家公藝;
治國子房。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名人張公藝,壽張人。善於治家,九世同居。高宗封泰山,還幸其宅,問本末。公藝書「忍」字百餘以進,帝善之。下聯典指漢初大臣張良,字子房,城父人。為復韓國,狙擊秦始皇,未遂,逃匿於一邳,遇黃石公,得《太公兵法》。後為劉邦謀士,佐其滅秦楚。漢朝建立,封留侯。
橫渠理學;
煙波釣徒。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北宋·張載事。下聯典指唐·張志和事。
漁陽惠政;
江左清才。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東漢漁陽太守張堪,字君游,宛人,少年時被稱為「聖童」。光武初年拜郎中,任漁陽太守時,功課農桑,捕擊姦猾,受百姓愛戴。在郡八年,匈奴不敢犯塞。去職之日,乘折轅車布被囊而已,百姓歌之。下聯典指晉代文學家張翰,字季鷹,吳郡人。性至孝,有清才而善寫文章,縱任不拘,時人號為「江東步兵」。齊王司馬囧執政時,被任為大司馬東曹掾。因預料齊王將改,又因秋風起而思念故鄉的菰菜、蒓羹、鱸魚膾,便辭職離開洛陽返吳。
紫光燭劍;
黃石授書。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西晉大臣、文學家張華,字茂先,范陽方城人。三國魏時,官佐著作郎、中書郎等,入西晉,官至中書令(宰相),加散騎常侍。排除異議,力勸武帝定滅吳之計。惠帝時,歷官侍中、司空,封壯武郡公。詩作委婉艷麗,也有感慨憂時之作,另著有《博物志》。據說晉武帝時,斗、牛(星座名)間常有紫氣,張華曾問通緯象的雷煥,雷煥說:「寶劍之氣沖到天上了。」又說在豐城縣。後來,果然掘得龍泉、太阿二劍。下聯典指漢初大臣張良,字子房,祖與父曾在戰國末任韓國五世之相。秦滅韓後,他圖謀恢復,結交刺客,在博浪沙椎擊秦始皇未中,傳說逃至下邳,遇黃公石,被授予《太公兵法》。楚漢戰爭中歸劉邦,為重要謀士,漢朝建立,封留侯。
簪纓七葉;
邦友千秋。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西漢大臣張安世,字子孺,杜陵人。昭帝時任右將軍、光祿勛,封富平侯;昭帝死,他與大將軍霍光定策立宣帝,為大司馬。子孫七代官侍中。下聯典指周代賢臣張仲,以孝養父母、友愛兄弟聞名,與尹吉甫為友。《詩經·小雅·六月》(尹吉甫北伐獫狁獲勝時的詩)有句:「侯誰在矣?張仲孝友。」
-----------------------------------------------------------------
〖張姓宗祠五言通用聯〗

閥閱傳京兆;
聲名重曲江。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張姓郡望,「京兆」,指襄陽郡,舊治在今湖北襄陽西。為張姓望族所在地之一。下聯典指唐代詩人張九齡,曲江縣(今廣東省韶關)人。
梧雨鳳苞潤;
松風鶴韻高。
——張問陶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採用清代詩人張問陶(1764-1814)自題聯。張問陶,字鍾冶,號船山,善書畫。四川遂寧人。
泉源在庭戶;
世界接人天。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採用陝西省留壩廟紫柏山張良廟聯。
八德忠列上;
百忍孝為先。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唐代鄆州壽張(今屬山東東平)人張公藝,九世同堂。麟德(公元664-665年)中,高宗祀泰山,路過鄆州,至其宅,問其義由。公藝請以紙筆,但書百餘「忍」字。(見《舊唐書.孝友傳.張公藝》)。後張姓常以「百忍」為堂名,本此。成語「百忍成金」(形容忍耐可貴),亦本此。
-----------------------------------------------------------------
〖張姓宗祠六言通用聯〗
落日平原縱馬;
秋風古道題詩。
——張大千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採用現代國畫家張大千1981年撰書聯。
宴列瓊林之首;
臚傳鼎用之中。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張信、張異、張怵、張懋修、張以誠五狀元。下聯典指明代張顯宗、張春、張修嗣三榜眼等。
世守百忍之訓;
家垂兩銘之風。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福建省南平市峽陽鎮張氏宗祠「百忍堂」聯。關於張氏宗祠「百忍堂」的典故,據《南平縣志》里有一個記載,就是張氏張元洛這家人,當時在閩南當官,一天要審案,案子的被告是一個女的,由於這個女的平時潑,結果升堂的時候她就把口水吐在張元洛身上,張元洛都忍了,用手把臉上的口水擦了,然後坐下來再慢慢審,最後使她服理。由於張家世守百忍家訓,所以出了很多人才。祠堂門口門樓上的磚雕便是一門三進士,只見三個騎馬的人,前面是鳴鑼開道的,後面則是撐傘的,顯得栩栩如生。大門左右就是這副對聯,堂內綠草凄凄,紅柱畫棟。
-----------------------------------------------------------------
〖張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弓力千鈞東風勁;
長空萬里北斗明。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鶴頂格析「張」姓拆字聯,上下聯句首嵌入「弓」、「長」,合而為張。
一林松月多詩興;
千里雲煙入畫圖。
——張子祥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採用清代詞畫家張子祥撰書聯。
將軍更解神讖字;
太史合書大有年。
——張廷濟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採用清代書法家、詩人張廷濟(1768-1848)自題聯。張延濟,字叔未,浙江嘉興人。
詩成擲筆仰天笑;
酒醋拔劍斫地歌。
——張大千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採用現代國畫家張大千自題聯。
獨愛詩篇超物象;
只因山水與精神。
——張耒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採用宋代詩人張耒詩句聯。張耒熙寧進士,有《張右史文集》。
揀茶為款同心友;
築室因藏善本書。
——張廷濟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採用清代書法家、詩人張廷濟自題聯。
文名舊許高清漢;
仙籍新題近赤松。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採用舊題張氏切張姓聯語。
九居世澤傳名遠;
百忍家聲播惠長。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唐代鄆州壽張(今屬山東東平)人張公藝,九世同堂。麟德(公元664-665年)中,高宗祀泰山,路過鄆州,至其宅,問其義由。公藝請以紙筆,但書百餘「忍」字。(見《舊唐書.孝友傳.張公藝》)。後張姓常以「百忍」為堂名,本此。成語「百忍成金」(形容忍耐可貴),亦本此。
二酉發祥登北榜;
三公接武振淮濱。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安徽省阜陽市張氏宗祠聯。上聯典指該族中張鶴鳴、張鶴騰兄弟先後在明代萬曆年間進士及第。下聯典指張鶴鳴官至兵部尚書,二弟張鶴騰官刑部主事、雲貴副使,三弟張鶴齡官至戶部員外郎。
九世居後添吉慶;
百忍堂前古泰和。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湖南省台前縣張氏宗族聯。聯說該族唐代人張公藝九世同居,高宗封泰山返京時,路過他家,問他是如何理家的,他書寫一百多個「忍」字進呈高宗,受到高宗肯定和賞賜。
功成百雉留懷遠;
澤溥三農樂鳳翔。
——張溶川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安徽省定遠縣池河鎮張氏宗祠聯。上聯典出該族中張謹,字慎之,號敬軒,明代天順年間進士,官工部郎中時,因修築懷遠縣城有功升科道。下聯典指該族中張國紀,字崇禮,號立齋,明代正德年間解元,官至鳳翊知府,有善政。
南軒負公輔之望;
西銘為理學之宗。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宋學者張栻,字敬夫,號南軒,漢州綿竹人,遷居衡陽,曾任吏部侍郎兼侍講,官至右文殿修撰。和朱熹、呂祖謙齊名,當時稱「東南三賢」。極力主張抗金,指斥時弊。著作有《論語解》、《孟子說》、《南軒集》。下聯典指北宋哲學家張載,字子厚,鳳翔郿縣橫渠鎮人,世稱橫渠先生,理學創始人之一。曾任著作佐郎、崇文院校書等職,講學關中,其學派被稱為「關學」,其思想對宋明理學影響很大。著作有《正蒙》、《西銘》、《易說》等。
鯤島累遷昭祀典;
清河長出尚高風。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台灣省義溪口張氏宗祠聯。上聯典指本支張氏在台灣的遷徙。「鯤島」,指台灣省,因台灣有七鯤身海口。下聯典指張氏郡望為清河郡。
兵書三卷橋邊授;
忍字百篇家內藏。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西漢·張良事。下聯典指唐·張公藝事。
氣味梅花馨此日;
風神楊柳憶當年。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南朝齊·張緒事。
-----------------------------------------------------------------
〖張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玉燕投懷,姓生燕國;
出塵慧眼,相賞風塵。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張說之母夢玉燕入懷,乃生張說。後張說被封為燕國公。下聯典指隋·楊素的侍妓張出塵,與李靖、張仲堅結為兄妹,號「風塵三俠」。
正色立朝,聲重千秋金鑒;
懿文華國,名高萬選青錢。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大臣、詩人張中九齡,字子壽,韶州曲江人。長安年間進士,任右拾遺,開元年間議設十道采訪使,玄宗殆於政治,他常評論得失,後因李林甫讒言罷相。所作《感遇詩》,抒懷感事,以格調剛健著稱。著有《千秋金鑒錄》、《曲江集》。下聯典指唐代名人張旌,著有《萬選青錢》。
出使窮源,槎泛鬥牛之畔;
勸農致富,民興麥秀之歌。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西漢外交家張騫(?-公元前114年)漢中人。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秦漢武帝之命出使大月氏、大宛、康居和大夏等中亞國家。途中兩次被匈奴拘留,積十一年。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匈奴內亂,始脫身歸漢。下聯典指東漢漁陽太守張堪,字君游,宛人。光武中拜郎中。任漁陽太守時,功課農桑,捕擊姦猾,在郡八年,匈奴不敢犯塞。去職之日,乘折轅車布被囊而已,百姓歌之。
千秋鑒、百忍箴,常留古訓;
萬先錢、兩京賦,當讀遺書。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張九齡、張公藝。下聯典指張鷟、張衡。張鷟,字文成,自號浮休子,唐代文學家,深州陸澤人。上元年間進士,歷官監察御史、處州司倉、司門員外郎等。作品文字通俗,當時頗風行,有筆記《朝野僉載》、傳奇小說《遊仙窟》等。萬選錢」,即青錢萬選,比喻文辭出眾。據《新唐書·張薦傳》:「員外郎員半千稱張鷟的文辭如青銅錢,萬選萬中,當時人稱「青錢學士」。張衡,字平子,東漢科學家、文學家,河南省南陽人。曾在京城洛陽太學讀書,研究文學和科學。兩任掌管天文的太史令,精通天文歷算,創制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力轉動的渾象和測定地震方位的候風地動儀,首次正確解釋月食是由月求進入地影而產生。天文著作有《靈憲》,文學作品有《二京賦》、《歸田賦》、《四愁詩》等。
報國精忠,赫赫英靈光俎豆;
傳家至孝,綿綿世德衍蒸嘗。
——佚名撰浙江省天台縣民主路(中段)張氏宗祠聯
祠祀民族英雄張世傑,南宋范陽(今河北省涿縣)人,是與文天祥、陸秀夫齊名的民族英雄。他在守室危如累卵的情況下堅持抗元。景炎三年(1278年),他在廣東雷州灣一個島上與陸秀夫等立趙 為帝,不久移師崖山,任少傅、樞密副使。翌年,聯結千餘艘大船與元軍殊死決戰。兵敗,帶著十餘艘戰船突圍而出,遇到颶風舟覆,與長子舜德一起壯烈殉國。張世傑妻子葉氏是主戰派丞相葉夢鼎之女,老家在台州寧海縣。剛戰年的次子舜功(1260-1347)搶著「兄死則宋有臣,吾生則母有子」的忠孝兩?

熱點內容
地方規章可以設定的行政處罰是 發布:2025-07-10 01:19:59 瀏覽:933
法院送達制度 發布:2025-07-10 01:19:19 瀏覽:39
刑法解釋關鍵 發布:2025-07-10 01:10:37 瀏覽:201
煙草一法一例三規章一解釋 發布:2025-07-10 01:09:46 瀏覽:973
教師道德案件 發布:2025-07-10 01:08:55 瀏覽:497
老年人能用到的法律知識 發布:2025-07-10 00:48:31 瀏覽:96
殘疾人權益法律知識競賽答案 發布:2025-07-10 00:30:27 瀏覽:214
法學類三本 發布:2025-07-10 00:28:11 瀏覽:451
民營醫院護士規章制度 發布:2025-07-09 23:59:36 瀏覽:947
巴西規章制度 發布:2025-07-09 23:54:44 瀏覽: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