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美國最高法院和州法院

美國最高法院和州法院

發布時間: 2021-12-08 10:53:27

❶ 美國州法院的判決和聯邦法院的判決一樣在美國全境有效嗎

美國州法院的判決和聯邦法院的判決有區別,州法院只適應本地州,聯邦法院是全美
一、關於訴訟案件的管轄及審理程序

?(一)美國聯邦法院與州法院的管轄許可權。美國有兩個相互獨立且並行的法院系統,一是聯邦法院系統,一是州法院系統。

?聯邦法院管轄的案件佔全國受理案件總數的2%左右,這些案件主要是通過國會立法規定的罪行、大部分涉及聯邦法規的案件(如稅務、社會保障等)、涉及州際和國際商業管制的案件(如航空、鐵路企業等)、涉及證券和商品管制的案件、海商、國際貿易、破產、專利、版稅等案件以及涉及條約、外國、外籍人士權利、有關多元國籍方面的州際爭端的案件。

?州法院管轄的案件佔全國受理案件總數的98%左右,這些案件主要是由州立法規定的罪行、與州憲法有關的案件和涉及州法規的案件、有關家庭法的案件、房地產案件、房東與房客之間發生爭端的案件、私人合同糾紛(破產除外)、涉及專業人士玩忽職守、意外傷害、遺囑檢驗及遺產繼承、部分交通違規和機動車注冊方面的案件。

?有的案件聯邦法院與州法院都享有管轄權,如:聯邦和州法律均規定懲罰的罪行、有關聯邦憲法問題的案件、有關民權訴訟的案件、環保管制問題的案件、涉及聯邦法律的某些爭端、集團訴訟案件。

?(二)統一立案與選擇法官進行調解。在聯邦法院和州法院,所有的訴訟案件都由專門的立案機構統一立案後再按照隨機方法分配給各位法官。法官不能自行去選擇案件或向負責分案的書記官「打招呼」,當事人也不能選擇法官審判自己的案件。但有的法院也有例外,即如果雙方當事人協商一致共同「選擇」另一擅長調解的法官進行調解時,就可以將此案從隨機分配的法官手中交由被「選擇」的法官進行調解。通常情況下,法院都會採納當事人的意見。但如調解不成時,案件仍交回原接受隨機分配的法官進行審判。

?(三)法院受理訴訟案件時沒有級別管轄的規定,原則上實行兩審終審制。在美國,無論是聯邦法院系統還是州法院系統,對所有訴訟案件均無「級別管轄」的限制,一律由原審法院(相當於我國的基層法院)進行審判。原審法院判決後,如果當事人對判決不服,可以向聯邦巡迴區上訴法院(系州法院系統的則向州中級上訴法院)提起上訴。只有判處死刑的第一審案件宣判後自動進入最高法院審理。一些地區有點例外,如加里福尼亞州規定中級上訴法院作出判決後的60 天內當事人有權請求向州最高法院申請再上訴,經州最高法院審查決定每年接受這種再上訴的案件只有100件左右,這些案件一般都具有爭議標的特別巨大或者社會影響特別重大的特點。因此,實踐中,對90%以上的申請再上訴的案件都不會被州最高法院接受。

?(四)聯邦最高法院每年審判的案件不足100件。聯邦法院和州法院均分為三級:聯邦最高法院、巡迴區上訴法院(13個)、地區法院(94個);州最高法院、中級上訴法院、縣法院。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有9名大法官,每年審判的案件大約在80—100件之間,這些案件是從數千件對上訴法院終審判決不服上告(非法定程序)到最高法院的案件中,選擇涉及與聯邦憲法有關和涉及州與州之間法律沖突的案件決定由聯邦最高法院審判,而聯邦最高法院對這些案件所作的判決大都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有點類似於我國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司法解釋」和在《最高人民法院公報》上公布的案例。除了審判案件,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主要到所分管的司法巡迴區檢查指導工作或者進行講學、出國考察等。聯邦最高法院討論案件實行少數服從多數,但對少數人的意見及其理由也應當寫入判決書中。最高法院討論案件時,9 名大法官均必須到庭並發表意見和最後表決。如果主審法官的意見被多數人採納,判決書即由該主審法官起草;反之,則由首席大法官指定多數意見中的一名大法官起草。

?(五)90%以上的刑事案件實行了訴辯交易。在美國,對刑事案件可以實行訴辯交易,即被告人如果同意放棄其辯護權,供認有罪,公訴人就可以以較輕的罪名起訴或者向法官建議判處被告人較輕的刑罰或者較短的刑期,並將訴辯雙方的協議提交法官審查並直接作出判決。這種「訴辯交易」雖然有讓被告人所受其罰與所犯其罪有不適應之嫌,但為國家減少了大量的司法成本,仍然是值得肯定的。美國刑事司法程序中實行的訴辯交易相當於是一種「和解」,這與我國刑事訴訟程序中對自訴案件可以進行和解的審理程序有些相似,但「和解」的內容不同於「調解」,因為「訴辯交易」的「和解」是在刑事被告人認罪的基礎上由訴辯雙方的律師(公訴人也由律師擔任)經過協商達成協議後,提交法官作出判決的,而不是在法官的主持下訴辯雙方達成的協議,法官對訴辯雙方達成的和解協議並沒有充當「調解員」的角色,只是法官在作出判決前必須向被告人本人詢問其「認罪」是否出於自願,有無強迫、是否知道放棄這些權利的法律後果。如果被告人不認罪、不知道「認罪」的法律後果或者訴辯雙方的律師協商未達成協議,案件自然進入有陪審團進行審判的普通程序。

?(六)未經庭前披露的證據不得在法庭上出示。按照聯邦法律和絕大多數州法律的規定,有關刑事案件的證據材料,訴辯雙方必須在法院開庭審判之前公開披露,否則不得在法庭出示或者通知證人出庭作證。當然,如果控方認為庭審前公布證人姓名可能導致危險的話,也可以不公布,只是到了開庭審判的某一階段,該證人則必須出庭作證。與此同時,法官會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和控方的請求,決定是否命令司法警察對該證人實行「保護」(對證人保護的內容很多,如為其改名換姓、變更居住地甚至為其整容等)。

?(七)證人必須出庭作證,否則可構成「藐視法庭罪」。直接言詞證據是美國刑事司法制度的基本內容之一。按照美國法律所規定的訴訟程序和證據規則,任何未在法庭上經過控辯雙方盤問(質證)的證人證言是不能作為定案根據使用的。經法庭同意,訴辯雙方都有權要求法官發布命令,強制證人出庭作證。通知證人出庭作證的文書是傳票,如證人無正當理由不到庭作證,法官可以決定予以逮捕並判決其構成「藐視法庭」罪。證人作證前,須在法官助理的帶領下宣誓。

?(八)刑事案件的被告人均有律師擔任辯護人。無論是適用陪審團審判的普通程序還是適用訴辯交易的簡易程序審判刑事案件,都必須有律師參加,即使被告人不要律師為其辯護,法官也要為其指定律師作為其辯護人,因為法官會擔心被告人不知道法律的規定或者不了解法律的內容而放棄法律賦予他的權利(如放棄辯護權、請求陪審團審判的權利等),從而影響判決的公正性。

?(九)原審法院與上訴法院分離。在美國,無論是聯邦法院還是州法院,都只有三級(最高、上訴、原審法院),在這樣的法院建制下,原審法院 (一審法院)與上訴法院(二審法院)對案件的管轄和審理程序是嚴格分開的。即在一級法院中,要麼只能對各類訴訟案件進行一審(原審),要麼就只能對上訴案件進行二審,不會發生重疊和交叉。這與我國中級以上的法院既有權進行一審(初審)又有權進行二審(上訴審)甚至還可以進行復核審、再審的制度截然不同。據了解,美國的這種做法體現了對不同審判階段追求不同的價值取向的:對原審來說,主要是為了體現審判的民主和公正;而對上訴審來說,則傾向於追求審判的法律價值。

?(十)對上訴案件的審查篩選制度。當事人對一審判決不服提出上訴後,上訴法院並不會「無條件」予以受理並進入二審程序。通常的做法是,首先由上訴法院負責立案審查的法官對上訴的理由進行嚴格的審查篩選,將不符合上訴條件的「上訴案件」剔出(這些案件一般是涉及一審中已經法庭確認了的事實和證據以及當事人在一審中已經明確表示放棄了的權利),然後將涉及法律適用或反映出有嚴重程序違法的案件正式作為上訴案件立案受理。

?二、關於生效裁判的執行

?(一)生效裁判的地域效力。在美國,盡管實行聯邦法院和州法院兩大體系,但對法院裁判(包括決定、命令等)的法律效力(既判力)都是一致的。按照美國憲法規定,美國各法院必須承認和執行別的法院(無論是聯邦法院或州法院)作出的有效判決,這里所指的「承認」包括確保該判決的終局性和保證該判決的執行。

?(二)當事人對生效判決大都會自覺履行,基本上不存在「執行難」的問題。美國法官認為,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一方面,自覺遵守和執行法院判決的基礎是一種觀念(美國人服從法律一般是因為他們信仰法治,認為如果人人都守法會使社會變得更好),而不是一種義務,事實上,在一個案件繁多、法律繁雜的國家內如果僅靠法律的強制力來迫使所有的人服從法律是根本不可能的;其次是法院享有處罰不執行生效判決(藐視法庭行為)的權力,即對於債務人而言,無正當理由不執行法院生效判決將會受到法律的追究。正因為如此,在通常情況下,訴訟各方無論上至總統下至平民百姓大都是尊重法院的判決並自動履行法官作出的決定(包括在審判過程中法官所作出的有關裁定或者命令)的。例如,l974年的合眾國訴尼克松案。當時,最高法院命令時任總統的尼克松向一家地方法院提交他與其他人談話的錄音帶。尼克松總統曾經試圖抵製法院命令,但最終還是感到難以違抗,因為雖然提交錄音帶會導致總統職位難保,但如果不服從法院命令將會給他帶來更為嚴重的法律後果。

?(三)法院對生效裁判不負責具體的執行。在美國法院,沒有專門的執行機構,也沒有專門的執行人員,因此,在法院的司法統計數據中找不到有關執行案件受理和執結、未結的數據。但法院對生效判決不負責執行並不等於對權利人為實現其權利的請求無動於衷,也不等於對債務人不自覺履行判決所確定的義務的「不作為」可以袖手旁觀,而應對權利人有關執行申請的「動議」作為一個新的「訴」來進行審查的,經審查認為符合生效判決的要求即簽發有關執行措施的命令 (有的翻譯為《強制執行法院判決令》)。原告勝訴後,在對方逾期不履行判決的情況下,如知道對方有把錢放在何處(如存在銀行),可申請法官簽發命令,法官經過審查確認原告有充分的證據,即簽發扣押令,原告提交司法警察(非法院編制)具體執行,司法警察在執行過程中必要時也可以請求地方警察協助;如原告知道對方的房產(或其他財產)在何處,也可先在房地產管理處進行「留置權」登記(目的在於向公眾告知該房產已經涉訟),然後申請法官簽發命令,交司法警察發布公告後予以公開拍賣出售;如債務人是雇員,債權人可以申請法官發布「第三人扣押令」,其內容是要求雇員所在的公司定期扣除該雇員的部分工資,交給債權人。如此等等。

?據了解,美國實行的這種將審判與執行分離的制度,並未影響生效判決的執行,相反,還有利於法院(法官)集中精力和時間從事審判活動而不受非審判事務的干擾和影響。

?(四)生效裁判的強制執行事項由獨立於法院系統之外的專門機構負責。這里所指的「專門機構」是指聯邦司法警察和州司法警察負責。法院裁判生效後,當事人一般能自動履行。對少數逾期不履行的,權利人在向法官提出查封、扣押、變賣債務人財產等手段的「動議」並獲批准後,權利人即可憑法官簽發的命令請求司法警察對債務人或者債務人的財產採取強制措施。這種強制執行措施的內容十分廣泛。如在五、六十年,聯邦法院要求消除種族隔離的判決在南方諸州受到白人和州長們的有組織的抵制,專收白人的學校仍拒絕黑人學生入學。在聯邦法院的要求下,美國總統派出了聯邦軍隊,趕走了圍在學校門口的州長和白人,黑人學生才得以進入校園。

?(五)申請執行的期限。在美國,權利人申請執行法院生效裁判的期限一般為l0年,特殊情況下申請人還可以申請再發布有關命令。這比我國法律規定的申請執行期限(法人為6個月、個人為1年)要長得多,顯然,這種將法律保護的重心向權利人傾斜的觀念和作法是值得我們借鑒。

?(六)申請執行的費用。與我國收取訴訟費(包括申請執行費)大都是按照爭議或者申請執行的數額的「比例」徵收的作法明顯不同,在美國,當事人向法官申請簽發強制執行命令的「動議」是「按件」交費,請求司法警察執行法官簽發的命令也要按照實際支出的費用交費或者在執行回來的財產中如數扣除(有點類似我國法院在執行案件時收取的「實支費」),「實際支出的費用」包括司法警察的誤工工資等開支和報酬。

?三、關於裁判文書的內容與製作方法

?(一)對裁判文書的格式有要求但並不嚴格。尤其是對裁判文書的長短、行文風格均無限制性規定。法官完全可以自由地根據案件的事實、法律(判例)的規定、自己對法律精神的理解製作裁判文書。這種做法顯然是與美國實行「判例法」和法官職位「終身制」有關。因此,可以說,每一法官都有其自己製作裁判文書的風格,甚至有的裁判文書,只看文書的行文及用語習慣而不看法官的簽名,就可以判斷這是某某法官製作和簽發的,在這種體制下,法官所竭力追求的一方面是對個案的司法裁判的公正性,另一方面就是所作出的裁判的社會價值(都希望所審判的案件成為美國的司法判例)。

?(二)對辯訴交易的案件作出判決後製作的判決書只是填充式而不是擬制式的。即判決書按照規定的格式填寫,且不表述事實和證據,也不寫判決理由,而是直接寫判決結果。對辯訴交易的判決被告人也可以上訴(但通常沒有上訴發生),上訴法院經審查發現如果被告人是非自願接受辯訴交易或者法官審判違反法定程序時,即決定案件進入上訴程序。

?(三)裁判文書的簽發。除聯邦最高法院和州最高法院外,所有法官對自己審理並作出裁判的案件都是自己起草並簽發,都對自己的裁判結果和製作簽發的裁判文書負責。即使法官交自己的法官助理起草的文書也一定是由法官親自審查修改後,以法官本人的名義簽發。

❷ 美國州內有幾級法院

美國每個州有自己獨特的司法體系。大體上看似類似但具體其實千差萬別。
一般來說,美國的法院分為兩大類,聯邦法院和州法院。鑒於你沒有問到聯邦法院我也就不展開了。
每個州的州法院系統也分為兩大類,民事法院(civil court)和刑事法院(criminal court);但不論哪一種法院,都會有相關的法院進行初審工作(trial),所以任何一個訴訟的第一步都是在地區法院進行的(District Court)。地區法院是對最低一級的州法院的一個籠統定義。從地區法院往上走(上訴的話),州法院的系統里有一個復審法院(Appellate court),有些州也叫做「進階法院」(Superior Court),大部分訴訟過程都會在這里結束,也就是第二個層級。再往上走就是本州的最高法院(State Supreme Court),州最高法院對本州的州法有最終解釋權,是州法院系統里的最後也最高的一級法院。再往上走的話就是聯邦最高法院了(Supreme Court of the United States),一般來說聯邦最高法院不屬於州法院系統,但是每年聯邦最高法院都會受理一定數量的來自州最高法院的上訴。每年聯邦最高法院受理100個左右的上訴案例,其中有三分之一來自州法院系統,三分之二來自聯邦的巡迴法院。
簡而言之,美國有50個州,粗略的劃分州法院級別的話,有三類:初審,復審,和終審。最高法院傳統意義上不屬於州法院的系統,但其對於州法有絕對權威。
希望對你有幫助,謝謝

❸ 美國的聯邦地區法院和州法院之間是什麼關系

美國是一個法治發達的國家,不但律師多,法官也不少。據聯合國的統計,2001年全美約有法官、裁判官31320人,平均每10萬人中,有近11名法官。美國的法院分為兩大系統,即聯邦法院系統與州法院系統,這兩個系統是平行沒有從屬關系的,兩個系統都有自己的司法管轄范圍以及獨自的法院設立、法官就職規定。在案件的審理上,只有聯邦最高法院有權審理州最高法院裁定的上訴案件,其他聯邦法院,包括上訴法院(U.S.
courts
of
appeal,又稱巡迴法院)、地區法院(U.S.
district
court)都無權審理州各級法院裁定的上訴案件。
要理解美國兩大法院系統的區分,必須了解美國建國之初的歷史。美國獨立以前,13個英屬殖民地就有自己成熟的法院系統,建國後,13個殖民地成為最初組成聯邦的13個州,這13個州雖然聯合起來組成了國家,但都希望盡量保持每個州的自主性,包括司法自主。在制定憲法時,各州代表對於是否需要設立聯邦法院以及聯邦法院是否應該取代州法院有很大的爭議,最後達成妥協,即《憲法》賦予聯邦司法系統有限的權力,同時州法院繼續行使司法權。這樣,就出現了兩個互不統屬的法院系統。需要指出的是,州法院系統包括了50個州,這50個州之間也是互相獨立的,因此州法院系統比聯邦法院更為復雜,每個州都有自己的司法管轄、法官就職規定等。
聯邦法院與州法院的區分大致為:
一,從法院的設立看,聯邦法院的設立由美國《憲法》規定,除了最高法院外、上訴法院、地區法院的設立以及法官人數的多少,由國會具體運作;州法院的設立則由各州的憲法及州議會規定。
二,從司法管轄權看,州法院與聯邦法院之間存在著復雜的關系。一般情況下,聯邦法院不審理涉及各州法律的案件,但是州法院卻可以審理和裁決聯邦法院擁有司法權的某些案件。因此,兩套法院系統在某些方面擁有專屬管轄權,而在其他方面則擁有共同管轄權。
三,從案件審理看,聯邦法院主要審理涉及《憲法》、外國、州與州之間的案件、以及違反聯邦法律的刑事案件,此外破產、海事案件等也屬於聯邦法院管轄范圍;州法院則主要負責審理本州的民事、刑事案件,以及婚姻、遺產繼承等事項。
四,聯邦法官由總統提名、參議院聽證批准,是為終身職;州法官的任職,根據各個州的規定有很大的不同,可以是任命的,也可以是選舉的,還可以兩者兼有;就職年限可以是終身的,也可以是有年限的。

❹ 聯邦法院和州法院有高低之分嗎

西方國家的司法制度,沒有研究過,按常理分析應該是聯邦法院是其他州法院的上級。
不過他們沒有領導關系,州法院判決的,如果不服,好像也不用到聯邦上訴法院。

❺ 美國聯邦地方法院和和美國聯邦地區法院的區別

美國聯來邦法院是根據美國自憲法和美國法律成立的法院。其中美國憲法只指明要成立最高法院,其餘法院由美國國會授權成立。
美國聯邦法院是美國聯邦政府的一部份,可分為普通法院和專門法院。普通法院分為三級,從下到上分別是:
地方法院
上訴法院(除了聯邦區域上訴法院)
最高法院
專門法院有:
破產法庭
稅務法庭
國際貿易法庭
美國聯邦權利申訴法院
美國武裝力量上訴法院
美國聯邦巡迴上訴法院
聯邦區域上訴法院
美國退伍軍人權利上訴法院
附屬機構有:
聯邦司法中心
美國裁決委員會
國會批准任命的聯邦法官有:
地方法官 642名
上訴法官 179名
最高法院大法官 9名
共840名聯邦法官,均為終身制,以保證司法獨立

❻ 5、美國司法體系:聯邦法系與州法系;最高法院與憲法。

美國的司法體系和司法原則

一、雙重的法律體系和司法體系

在美國打官司,首先得知道哪些案件應該向州法院起訴,哪些案件應該向聯邦法院起訴。美國是一個聯邦制國家,有聯邦憲法和聯邦法律、州憲法和州法律兩個法律體系,但聯邦憲法和聯邦法律具有最高地位。法院同樣存在聯邦法院系統和州法院系統,聯邦有最高法院,各州也有州的最高法院(有的州稱為州最高上訴法院或上訴法院)。州法院是州政府的司法部門,聯邦法院則是聯邦政府的一個部門,這兩套法院之間沒有上下級關系,但在司法管轄的范圍上有所分工。絕大多數的案件,既可向州法院起訴,也可以向聯邦法院起訴。但州法院審判案件時,在適用法律方面不僅受州憲法和州法律的限制,也要受聯邦憲法和法律以及聯邦所簽定條約的約束,「即使州的憲法和法律的任何條款與之相抵觸」。

聯邦法院的管轄權受聯邦憲法和法律的限制,只能行使由聯邦憲法賦予和由國會立法規定的聯邦司法權力。根據美國憲法第三條第二款的規定,合眾國司法權適用於以下范圍的案件:①合眾國作為訴訟的一方的案件;②涉及到州的案件,具體包括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州之間的訴訟案件、一個州與另一個州的公民之間的爭執案件、不同州的公民之間的訴訟、同一個州的公民之間關於不同州的土地的所有權的訴訟;③涉及大使、公使和領事的一切案件;一州或其公民與外國或外國公民或屬民之間的訴訟;④所有涉及到聯邦憲法、國會通過的法律和根據聯邦權力締結的條約的一切案件,以及關於通航水域的法律一切案件。

憲法讓聯邦法院有權審理上述案件,但並沒有禁止州法院審理這些案件。但是,美國國會可以規定某些案件由聯邦法院獨自行使管轄權,如反對合眾國的犯罪所引起的案件,以州為訴訟當事人的案件,涉及大使和其他外交官員的案件等。這樣,在任何一個州里,都既有州法院系統,也有聯邦法院系統。對有些案件,兩種法院都可以受理;另一些案件,只有州法院才能受理;還有些案件,只有聯邦法院才能受理。事實上,聯邦法院審判涉及聯邦法律的一切案件,但憲法對初審管轄權和上訴管轄權作了區別,如聯邦最高法院只擁有有限的初審管轄權,但最高法院擁有廣泛的上訴管轄權。因此,在美國,一場官司可能從州法院開始,但如果涉及到聯邦憲法和聯邦法律,就可以從州最高法院上訴到聯邦最高法院。

二、司法獨立原則

司法獨立是法治原則在司法領域的體現。司法機關的基本任務和職責,就是根據憲法和法律裁決公民與公民之間、公民與國家機關之間的各類糾紛和爭執,法官做出裁決,只服從憲法和法律,必須獨立進行審判。司法獨立,首先是指獨立於行政機關,法院和法官行使司法權,不受行政機關的干涉,不接受行政機關的領導和指示,行政機關不得因法官的判決不符合其意願而將法官撤職。但在美國,由於實行所謂「嚴格的」三權分立,司法獨立還強調法院獨立於立法機關。由於獨立後的13國普遍奉行「立法至上」的原則,一段時間里,議會任意侵佔侵佔行政和司法部門的權力,議會甚至宣布法院關於財產爭議的裁決無效。因此,制憲會議有意讓聯邦政府的三個部門相互獨立,相互平行,國會也不能幹涉和干擾法院的審判活動,法官如果認為國會制定的法律違反憲法,就可以拒絕執行。

為了保證司法獨立,保證法官不會因為做出某項裁決而受到政府或國會的報復,美國在憲法和法律上採取如下一些措施:

⒈法官如無過失得終身任職。第三條第一款中就明確規定,「最高法院和下級法院的法官在行為良好期間得繼續任職」,這就意味著聯邦法院的法官實行終身制。現在,美國聯邦法官在年滿70歲且任職滿十年的情況下可以退休。美國有些州法院的法官是由選舉產生並實行任期制,但在任期屆滿之前,除非經過彈劾不得被免職或令其提前退休。無論實行終身制還是任期制,在退休前或任期屆滿之前,法官的職務都是有保障的,是神聖不可侵犯的。但法官應受彈劾的監督,即法官如犯有「叛國、賄賂或其他重罪和輕罪」,經彈劾應被免職。不過,也有人主張對法官的彈劾與總統及其他文職官員應有所不同,如違反「行為良好」的原則也應受到彈劾。事實上美國歷史上對法官的彈劾也多一些。

⒉不相容原則和政治中立。不相容原則也適用於法官,即法官不得同時擔任政府職務,不得兼任議員,不得兼任其他盈利性職務。政治中立則要求法官不得以政黨身分從事政治活動。

⒊待遇保障。法官享有高薪待遇和退休保障,憲法第三條第一款還規定,聯邦法官「應在規定的時間得到服務報酬,此項報酬在他們繼續任職期間不得減少」。這條規定的目的,是使法官任職期間免遭報復和刁難。因此,法官任職時,他的薪金可以增加,但不能減少。現在,合眾國最高法院的首席法官的年薪與副總統相同。年滿70歲並擔任聯邦法官10年以上,或年滿65歲並擔任聯邦法官15年以上,可以領全薪退休。為了確定聯邦公職人員的薪金標准,建立了一個由九名「不擔任公職的人員」組成的「行政、立法和司法人員薪金委員會」,由總統任命的三人(並指定一人擔任主席)和參議院議長、眾議院議長和最高法院首席法官各任命二人組成。該委員會的職責是對包括國會議員在內的行政、立法和司法人員的薪金標准進行審查,並向總統提出報告和建議,總統再根據此報告向國會提出建議,建議在提出30天後自動生效,除非參眾兩院在30天期限內以聯合決議否決此建議。

三、遵守先例原則

美國屬於英美法系,其重要特點就是存在判例法。所謂判例法,不是由立法機關制定的法律,而是產生於法官的判決,即可以從法官判決中推導出來的法律原則。法官判決不僅是根據制定法,也具有宣示法律原則、解釋制定法的作用。因此,在美國的司法制度中,實行「遵守先例」的原則。法官的判決不僅適用於所判決的案件本身,而且成為一種先例。法官們在判決時,都要考慮所有的判例,其中不僅包括遵守上級法院的所有判決,也要遵守他們自己法院先前的判決。因此,一個判決一旦做出,這個判決就對做出判決的法官本人也有了約束力。當然,先例並非絕對不能改變,但應該有「明顯的理由」。但是,在先例面前,法官們也仍然有他們的主動性,因為在同樣的問題上,總會存在可供法官挑選的許多相互沖突的先例。尤其是聯邦最高法院,可以根據社會情況的變化來撤消它不再願意遵循的先前的判例。如1954年,由沃倫擔任首席法官的最高法院在布朗訴托皮卡教育委員會案中的判決,就推翻了普萊西訴弗格森案確立的「隔離但平等」的原則,裁決隔離使用教育設施的作法本身即為不平等。

四、法官的挑選和任命中的政治與法官的「政治中立」原則

由於聯邦法院的法官由總統提名經參議院同意後任命,兩黨主要是通過影響對法官的任命來影響司法過程。根據法治原則,司法系統應嚴守公正、中立的准則,超越於黨派政治之上,但「實際上在選擇最高法院或聯邦法院法官時,政黨傾向或司法哲學是其中考慮的重要因素之一」。20世紀30年代,羅斯福總統曾經試圖通過任命有本黨背景的法官改變聯邦最高法院法官的黨派構成,目的就是使之更有利於「新政」的實施。後來,盡管對司法任命的非政治化作了努力,使司法決策更多來自法官個人而非黨派傾向,但是「法官並未完全擺脫政治性考慮,他們仍然和行政、立法機關中的重要政治人物保持著鬆散的聯系,他們必須依靠政黨的立法者為其制定預算」。

在各州,州法院法官的挑選辦法有較大差別,大多數州實行選舉產生的辦法,而選舉又有黨派選舉和超黨派選舉之分。

具體情況如下:在黨派選舉中產生法官的有13個州;實行超黨派選舉的10個州;有4個州由州議會選舉產生;由州長任命的有7個州;另外有16個州實行功績制。
但是,法官不論是選舉產生還是任命產生,也不論他在擔任法官之前有何黨派背景,不論曾經擔任過什麼公職,一旦成為法官,他就不得再參與黨派活動,而應保持「政治中立」。因此,行政首腦(總統和州長)實際上不可能控制由他們任命的法官。例如,1952年,最高法院在「楊斯頓鋼鐵和鋼管公司訴索耶案」中拒絕了杜魯門總統接管鋼鐵廠的理由,裁決總統的接管違反憲法,而當時的最高法院九名法官中,五名是由羅斯福總統任命,四名是由杜魯門總統任命的。又如,尼克松總統在他的任期內有機會任命了四位最高法院的法官,其中包括首席法官沃倫·伯格,然而,正是這個包括四名由尼克松本人任命的法官的最高法院,在「合眾國訴尼克松」案中全體一致通過,拒絕了尼克松所提出的理由,裁決尼克松總統應該交出水門事件特別檢察官賈沃斯基所要求的錄音帶。而播放這些錄音帶揭露了尼克松曾參與掩蓋水門事件,導致尼克松面臨必然被彈劾的結局,他因而只好選擇辭職。這一事件說明,「通過法官的任命來控制最高法院是極為困難的」。

❼ 關於美國白宮,國會,最高法院,各州之間權利的關系

首先一抄點,你不能把美國當成是一個國家。。。。美國只是一個由五十個被稱為州的「小國」組成的一個聯邦。難理解的話,你可以把美國視為一個成功「歐盟」。。

第二點在國際上,你不得不承認美國的確是一個國家,假如美國是歐盟的話,與現在的歐盟比起來,英國的公投就算全票通過,也不能脫離美國,這是美國憲法的規定!而現在歐盟,就算有歐盟憲法,英國也可以予以保留甚至不執行,但是英國如果在「美盟」是不能這么做的。。。。

第三關於立法,只要州的憲法。。。沒錯就是州憲法!美國的每個州都可以立憲!但是前提是不能與美國的聯邦憲法相違背。。。只要聯邦憲法沒規定的事,州憲法都可以制定,比如美國有的州禁止講達爾文的進化論,有的州禁止離婚或者同意同性戀結婚,還有更加奇葩的憲法如節假日不能加班,不管是否自願。。。

最後講到奧巴馬說的這句話,合法但是不被美國承認。。。。你的老師說的沒錯,他的確吹牛,但是這就是美國的特色,政府之間打架,卻不會影響美國的運行。。。之前你也見識過美國政府罷工的事,但是地球照樣轉!當然美國人也不會有啥怨言,這在神奇的美國是經常發生的事。。。請不要以中國人的思維去想美國佬的事。。。

❽ 美國聯邦法院體系與州法院的關系

美國是一個聯邦制國家,有聯邦憲法和聯邦法律、州憲法和州法律兩個法律體系,但聯邦憲法和聯邦法律具有最高地位。法院同樣存在聯邦法院系統和州法院系統,聯邦有最高法院,各州也有州的最高法院(有的州稱為州最高上訴法院或上訴法院)。州法院是州政府的司法部門,聯邦法院則是聯邦政府的一個部門,這兩套法院之間沒有上下級關系,但在司法管轄的范圍上有所分工。絕大多數的案件,既可向州法院起訴,也可以向聯邦法院起訴。但州法院審判案件時,在適用法律方面不僅受州憲法和州法律的限制,也要受聯邦憲法和法律以及聯邦所簽定條約的約束,「即使州的憲法和法律的任何條款與之相抵觸」。

聯邦法院的管轄權受聯邦憲法和法律的限制,只能行使由聯邦憲法賦予和由國會立法規定的聯邦司法權力。根據美國憲法第三條第二款的規定,合眾國司法權適用於以下范圍的案件:①合眾國作為訴訟的一方的案件;②涉及到州的案件,具體包括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州之間的訴訟案件、一個州與另一個州的公民之間的爭執案件、不同州的公民之間的訴訟、同一個州的公民之間關於不同州的土地的所有權的訴訟;③涉及大使、公使和領事的一切案件;一州或其公民與外國或外國公民或屬民之間的訴訟;④所有涉及到聯邦憲法、國會通過的法律和根據聯邦權力締結的條約的一切案件,以及關於通航水域的法律一切案件。

憲法讓聯邦法院有權審理上述案件,但並沒有禁止州法院審理這些案件。但是,美國國會可以規定某些案件由聯邦法院獨自行使管轄權,如反對合眾國的犯罪所引起的案件,以州為訴訟當事人的案件,涉及大使和其他外交官員的案件等。這樣,在任何一個州里,都既有州法院系統,也有聯邦法院系統。對有些案件,兩種法院都可以受理;另一些案件,只有州法院才能受理;還有些案件,只有聯邦法院才能受理。事實上,聯邦法院審判涉及聯邦法律的一切案件,但憲法對初審管轄權和上訴管轄權作了區別,如聯邦最高法院只擁有有限的初審管轄權,但最高法院擁有廣泛的上訴管轄權。因此,在美國,一場官司可能從州法院開始,但如果涉及到聯邦憲法和聯邦法律,就可以從州最高法院上訴到聯邦最高法院。

以上,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❾ 美國 聯邦地區法院 州法院什麼關系

美國是一個法治發達的國家,不但律師多,法官也不少。據聯合國的統計,2001年全美約有法官、裁判官人,平均每10萬人中,有近11名法官。美國的法院分為兩大系統,即聯邦法院系統與州法院系統,這兩個系統是平行沒有從屬關系的,兩個系統都有自己的司法管轄范圍以及獨自的法院設立、法官就職規定。在案件的審理上,只有聯邦最高法院有權審理州最高法院裁定的上訴案件,其他聯邦法院,包括上訴法院(U.S. courts of appeal,又稱巡迴法院)、地區法院(U.S. district court)都無權審理州各級法院裁定的上訴案件。
要理解美國兩大法院系統的區分,必須了解美國建國之初的歷史。美國獨立以前,13個英屬殖民地就有自己成熟的法院系統,建國後,13個殖民地成為最初組成聯邦的13個州,這13個州雖然聯合起來組成了國家,但都希望盡量保持每個州的自主性,包括司法自主。在制定憲法時,各州代表對於是否需要設立聯邦法院以及聯邦法院是否應該取代州法院有很大的爭議,最後達成妥協,即《憲法》賦予聯邦司法系統有限的權力,同時州法院繼續行使司法權。這樣,就出現了兩個互不統屬的法院系統。需要指出的是,州法院系統包括了50個州,這50個州之間也是互相獨立的,因此州法院系統比聯邦法院更為復雜,每個州都有自己的司法管轄、法官就職規定等。
聯邦法院與州法院的區分大致為:

一,從法院的設立看,聯邦法院的設立由美國《憲法》規定,除了最高法院外、上訴法院、地區法院的設立以及法官人數的多少,由國會具體運作;州法院的設立則由各州的憲法及州議會規定。
二,從司法管轄權看,州法院與聯邦法院之間存在著復雜的關系。一般情況下,聯邦法院不審理涉及各州法律的案件,但是州法院卻可以審理和裁決聯邦法院擁有司法權的某些案件。因此,兩套法院系統在某些方面擁有專屬管轄權,而在其他方面則擁有共同管轄權。
三,從案件審理看,聯邦法院主要審理涉及《憲法》、外國、州與州之間的案件、以及違反聯邦法律的刑事案件,此外破產、海事案件等也屬於聯邦法院管轄范圍;州法院則主要負責審理本州的民事、刑事案件,以及婚姻、遺產繼承等事項。
四,聯邦法官由總統提名、參議院聽證批准,是為終身職;州法官的任職,根據各個州的規定有很大的不同,可以是任命的,也可以是選舉的,還可以兩者兼有;就職年限可以是終身的,也可以是有年限的。

❿ 美國聯邦法院,州法院,巡迴法院,最高法院,上訴法院分別有什麼職能謝謝!

聯邦法院有九名大法官,基本上審理的是各州與聯邦政府之間關系的。 州法版院,有點像香港特別權行政區法院,有終審權。 巡迴法院是一個監督性質的組織,對一些全國性案件,或者重點性案件進行審查。 最高法院這個詞不太准確,應該叫州高級法院,不過他們不這樣叫,英文反過來的時候會有一些差別,他們的州就像我們的香港特別行政區。你看看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法院結構就明白他們的州法院結構了。

熱點內容
無錫市商品交易市場管理條例 發布:2025-07-09 10:48:15 瀏覽:768
行政訴訟法主席令 發布:2025-07-09 10:42:44 瀏覽:639
給別人證明要付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7-09 10:42:10 瀏覽:324
番禺區人民法院立案庭電話 發布:2025-07-09 10:32:50 瀏覽:589
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執業證年度注冊登記表 發布:2025-07-09 10:29:28 瀏覽:936
刑法第三十七條第一款 發布:2025-07-09 10:28:42 瀏覽:587
高等院校精品課程教材企業經濟法概論 發布:2025-07-09 10:25:10 瀏覽:457
新民法典房子 發布:2025-07-09 10:17:09 瀏覽:643
羅湖法院鍾法官電話 發布:2025-07-09 10:15:36 瀏覽:62
遞狀子法院 發布:2025-07-09 10:15:24 瀏覽: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