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宋代
Ⅰ 宋代有哪些訴訟時效制的規定
民事訴訟時效: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二年,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下列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一年:
(一)身體受到傷害要求賠償的;
(二)出售質量不合格的商品未聲明的;
(三)延付或者拒付租金的;
(四)寄存財物被丟失或者損毀的。
訴訟時效期間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時起計算。但是,從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超過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有特殊情況的,人民法院可以延長訴訟時效期間。
超過訴訟時效期間,當事人自願履行的,不受訴訟時效限制。
在訴訟時效期間的最後六個月內,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礙不能行使請求權的,訴訟時效中止。從中止時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訴訟時效期間繼續計算。
訴訟時效因提起訴訟、當事人一方提出要求或者同意履行義務而中斷。 從中斷時起,訴訟時效期間重新計算。
規定按照小時計算期間的,從規定時開始計算。規定按照日、月、年計算期間的,開始的當天不算入,從下一天開始計算。
期間的最後一天是星期日或者其他法定休假日的,以休假日的次日為期間的最後一天。期間的最後一天的截止時間為二十四點。有業務時間的,到停止業務活動的時間截止。
Ⅱ 宋朝推官和判官執掌有什麼不同嗎
宋代的推官和判官都是地方政府中負責審理和司法的官員。但是推官是州縣的司法官員,判官是宋代軍和府還有節度判官司法行政官員。
宋朝的推官和判官都是中國封建社會時期的官名,判官一職始創於隋朝。在唐朝時期的節度使、觀察使、防禦使下都有設有判官一職。特派擔任臨時職務的大臣可自選中級官員奏請充任判官,來輔助管理。之後判官的權利逐漸增重。
提刑官對於地方官判案拖延時日、不能如期捕獲盜犯的瀆職行為可以進行彈劾。在宋朝時期杖刑以下的犯罪,知縣可可判決。徒刑以上的犯罪,知縣就不行了,需要由知州最後進行判決。
各州縣的死刑犯基本是要經過“提刑官”的核准才可以執行的。也就是說這“提刑官”有復審權,可以把自己屬地的法院審理過的案子拿出來重審。
Ⅲ 宋朝推官和判官執掌有什麼不同
宋代的推官和判官都是地方政府中負責審理和司法的官員。但是推官是州縣的司法官員,判官是宋代軍和府還有節度判官司法行政官員。
宋朝的推官和判官都是中國封建社會時期的官名,判官一職始創於隋朝。在唐朝時期的節度使、觀察使、防禦使下都有設有判官一職。特派擔任臨時職務的大臣可自選中級官員奏請充任判官,來輔助管理。之後判官的權利逐漸增重。
在職權和公事上,推官和判官的職責都是相差不多的,但判官比推官的權利要大,雖然都是幫助地方官員審理案件,推官更像是判官的副手,來協助判官的。
宋時屬開封、臨安二府的推官相當於法院院長,其它地區的推官有點幕僚,下屬的意思,大致上就是掛職而沒有實權。無論是推官還是判官最後都是受到提刑官的監督和審核,罪行嚴重的最後會提交到大理寺來最終裁決。
文/歷史紫陌閣
歡迎大家的關注和點贊,謝謝大家的支持。
圖片來源網路,侵刪。
Ⅳ 宋朝 提刑官 通判 是什麼官職相當於現在的什麼職位
1、提刑官
提點刑獄公事,簡稱提刑官,是中國宋代特有的一種官職名稱。相當於現在的法官兼檢察官。
提刑司多設在占據交通要道的州府,「提刑官」則每年定期到所轄的州縣巡查。「提刑官」的職能,除了監察地方官吏之外,主要是督察、審核所轄州縣官府審理、上報的案件,並負責審問州縣官府的囚犯,對於地方官判案拖延時日、不能如期捕獲盜犯的瀆職行為進行彈劾。
2、通判
宋為加強控制地方而置於各州、府,輔佐知州或知府處理政務,凡兵民、錢谷、戶口、賦役、獄訟等州府公事,須通判連署方能生效,並有監察官吏之權,號稱「監州」。
宋初,為了加強對地方官的監察和控制,防止知州職權過重,專擅作大,宋太祖創設「通判」一職。通判由皇帝直接委派,輔佐州政,可視為知州副職,但有直接向皇帝報告的權力。通判是兼行政與監察於一身的中央官吏。
(4)法院宋代擴展閱讀
「提刑官」的設置有助於加強中央集權,同時也能有效地監督刑獄、訴訟,平反冤案,打擊不法官吏,又起到了緩和社會矛盾的作用。
正如電視劇《大宋提刑官》所展現的,由於州縣官的瀆職,胥吏的敲詐勒索,導致案情「虛幻變化,茫不可詰」,「提刑官」是判決的一個重要關卡,他們能否盡職,關乎百姓能否得到公正的判決,冤獄能否得到昭雪。
因此宋王朝很重視「提刑官」的人選,多由曾長期任職於地方的、熟悉地方事務的官員擔任。宋慈在出任「提刑官」之前,就曾在福建、四川等地做了十幾年的地方官。
到了南宋,通判更可以直接向皇帝奏報州郡內的包括州郡官、縣官在內的一切官員的情況,又見通判的兼有監察官性質。但直隸州通判級別多數為從五品和正六品,散州通判級別為從七品和正八品。
而直隸州知軍、州事為從三品和正四品,散州知軍、州事為從六品和正七品。與權級別有一定的相差,亦為大小相制之意 。
Ⅳ 宋朝推官和判官執掌各有分工,有什麼不同
五代沿襲唐制。宋朝時三司下各部每部設一員,主管各案公事;相當於今天的紀委監察職權都比推官和判官大多了。開封府所屬設左、右廳,每廳推官各一員,分日輪流審判案件;臨安府設節度推官、觀察推官各一員。
三司使三者的事權不相上下,不相統攝。中樞官制是中央集權的軸心,大概只相當於辦公室主任,就是那種高級的秘書人員;屬開封、臨安二府的推官也是相當於法院院長;屬地方的推官有點幕僚的意思,多少有些掛職而沒有多少實權的意味了。官稱和實職的分離,推官:宋朝時三司下各部每部設一員,主管各案公事;開封府所屬設左、右廳,每廳推官各一員,分日輪流審判案件;臨安府設節度推官、觀察推官各一員;使朝廷內外大批官員無所事事,三省六部多有更迭,握有最高行政權者是「宰執」。
州縣的死刑犯一般要經過「提刑官」的核准,提刑司成為地方訴訟案件的最高審理機構。「提刑官」還負責審理疑難案件,平反冤獄,以及接受民眾的上訴。宋時比較復雜,隸屬三司下六部的推官沒法源比較,大概只相當於辦公室主任,就是那種高級的秘書人員;屬開封、臨安二府的推官也是相當於法院院長;到了南宋,通判更可以直接向皇帝奏報州郡內的包括州郡官、縣官在內的一切官員的情況。
Ⅵ 中國法制史試題 宋朝的法制指導思想
一、單項選擇題
1.夏朝的法制觀是
A.奉"天"罰罪 B.威侮五行 C.禹刑 D."昏、墨、賊、殺"
2.商朝思想政治范疇的罪名是
A.腹非罪 B."亂政"、"疑眾" C."好黨" D.妄言罪
3.贖刑作為一個制度始於
A.夏 B.商 C.西周 D.春秋
4.春秋時期,首次公布成文法典的國家是
A.鄭 B.晉 C.齊 D.楚
5.戰國時期,提出"刑無等級"法治主張的是
A.韓非 B.商秧 C.李俚 D.吳起
6.秦時主張在全國實行郡縣制的是
A.李斯 B.韓非 C.商鞅 D.李俚
7.《鹽鐵論》稱之為"論心定罪"的司法審判方式指
A.文字獄 B.春秋決獄 C.秋審 D.三司推事
8.中國古代社會中第一部儒家化的法典是
A.《九章律》 B.《傍章》 C.《泰始律》 D.《唐律疏議》
9.科舉制首創於
A.隋 B.唐 C.元 D.清
10.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官史選任採取
A.任子 B.察舉 C.九品中正制 D.徵召
11.中國古代經濟立法最活躍的時期是
A.秦 B.唐 C.宋 D.元
12.封建五刑和"十惡"最早規定於
A.《北齊律》 B.《晉律》 C.《唐律疏議》 D.《開皇律》
13.漢朝提出一套唯心主義"君權神授"理論的思想家是
A.董仲舒 B.班固 C.蔡邕 D.叔孫通
14.唐律規定,毆打或謀殺祖父母、父母的行為構成
A.不孝 B.惡逆 C.大不敬 D.不義
15.首創以程朱理學為程式的經義取士制度的朝代是
A.唐 B.宋 C.元 D.清
16.元朝地方官吏編制的一部法律匯編是
A.《元典章》 B.《大元通制》 C.《經世大典》 D.《至元新格》
17.元朝中央最高行政機關是
A.理藩院 B.宣政院 C.大宗正府 D.中書省
18.充軍作為正式刑名,始自
A.宋朝 B.明朝 C.清朝 D.元朝
19.明代中央的審判機關是
A.大理寺 B.都察院 C.刑部 D.御史台
20.首創市舶制度的朝代是
A.唐 B.宋 C.明 D.清
21.清朝特別創立的刑罰有
A.發遣 B.充軍 C.枷號 D.刺字
22.中國歷史上最後一部以刑為主、諸法合體的法典是
A.《大清律集解附例》 B.《大清律例》 C.《大清新刑律》 D.《大清會典》
23.清朝在廣州設立的對外壟斷代理商行稱
A.申明亭 B.十三行 C.官本船 D.市舶司
24.清末立法中帶有商法總則性質的是
A.《商人通例》 B.《公司律》 C.《獎勵華商公司章程》 D.《大清商律草案》
25.首次規定廢除帝制、確立共和制的立法是
A.《臨時約法》 B.《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 C."天壇憲草" D."賄選憲法"
26.《臨時約法》規定的立法機關是
A.立法院 B.參議院 C.參政院 D.國會
27.南京國民政府普通法院的審級制度為
A.二級二審制 B.三級三審級制 C.四級三審制 D.四級四審制
28.南京國民政府實施時間最長的憲法性文件是
A.《中華民國憲法》 B."五·五憲草" C.《訓政綱領》 D.《訓政時期約法》
29.抗日民主政權的最高權力機關是
A.黨中央 B.參議會 C.全國工農兵代表大會 D.人民代表會議
30.新民主主義時期,規定少數民族自治權的立法是
A.《中國人民解放軍宣言》 B.《華北人民政府施政方針》
C.《陝甘寧邊區憲法原則》 D.抗戰施政綱領
二、多項選擇題
1.《九章律》在《法經》六篇基礎上增加了
A.《傍章》 B.《戶律》 C.《興律》 D.《廄律》 E.《張杜律》
2.唐律規定的贓罪有
A.受財枉法 B.受所監臨 C.強盜 D.竊盜 E.坐贓
3.元代科舉包括的級別是
A.鄉試 B.差遣 C.會試 D.殿試 E.致仕
4.明初"刑亂國用重典"的內容包括
A."重典治史" B.鎮壓"犯上作亂" C.德主刑輔 D.治亂世用重典 E.推行法治
5.南京國民政府的民法篇目包括
A.總則 B.債 C.物權 D.親屬 E.繼承
三、名詞解釋
1.宗法制
2.編敕
3.朝貢貿易
4.地丁合一
5.三三制
四、簡答題
1."准五服以制罪"的原則是什麼?
2.簡述清末修律的指導思想。
3.簡述《中國土地法大綱》的主要內容。
五、論述題
1.試論唐初法制的指導思想。
2.試述《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主要特點及意義
參考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
1.A 2.B 3.C 4.A 5.B 6.A 7.B 8.C 9.A 10.C 11.C 12.D
13.A 14.B 15.C 16.A 17.D 13.B 19.C 20.A 21.A
22.B 23.B 24.A 25.B 26.B 27.B 28.D 29.B 30.C
二、多項選擇題
1.BCD 2.ABCDE 3.ACD 4.ABD 5.ABCDE
三、名詞解釋
1.宗法制--是以宗族血緣關系為紐帶,與國家制度相結合,維護貴族世襲統治的制度。周初系統地確立了宗法制。西周實行嫡長子繼承製,周天子是天下的大宗,而受封的諸侯對天於是為小宗,但在本諸侯國則為大宗,以下的卿大夫同理。對於異姓貴族,通過聯姻也納入宗法關系。全國上下以周天子為核心,由血緣親疏不同形成了競相拱衛的等級體制。
2.編敕--是宋代編纂歷年所頒敕文的立法活動,由此所產生的敕文集也稱編敕。編敕屬於一般法,具有普遍適用的效力。
3.朝貢貿易--明朝官方允許的一種對外貿易,是受到嚴格限制的政治性貿易。通商國家要受明朝的冊封、經明廷發給朝貢"勘合"方可來華朝貢,同時允許附帶與中國商人貿易,這一阻礙海外貿易的落後制度一直被明堅持。
4.地丁合一--雍正年間,在全國推行"攤丁入地"的賦役改革,即以省為單位,將已固定的丁銀數額平攤至田賦銀之上,使丁銀成為田賦銀的附加稅。丁銀的徵收與田賦銀的徵收完全合一,總稱"地丁銀",也被稱作為"地下合一"。地丁合一制完成了唐兩稅法以來賦役合並的演變,是中國賦役制度的重大發展,對社會經濟的發展有一定意義。
5.三三制--為團結各階層人民參加抗戰,抗日根據地的施政綱領規定,在政權建設中貫徹"三三制"的原則,即在抗日政權中,共產黨員佔三分之一,代表無產階級和貧農;非黨的左派進步分子佔三分之一,代表農民和小資產階級;中間分子佔三分之一,代表民族資產階級和開明紳士。
四、簡答題
1.《晉律》第一次將之列入律典,作為定罪量刑的原則。封建禮制以喪服為標志表示親屬間的遠近關系,共有五等,即"五服"制。按五眼制的標准,愈親近者,卑犯尊,處罰越重;尊犯卑,處罰越輕。愈疏遠者,卑犯尊,處罰較親近者為輕;尊犯卑,處罰較近者為重。這一原則使法律成為"峻禮教之防"的工具,從而確立了後世法定親等制度。
2.1902年,清廷命沉家本等為修律大臣,並下達下諭,規定修律的指導思想是:"參酌各國法律,悉心考訂,妥為擬議,務期中外通行。"此後又陸續發布上諭,反復強調其指導思想,表示絕不能動搖"三綱五常"這一"數千年相傳之國粹,立國之大本。"
3.宣布廢除封建性、半封建性剝削的土地制度;確定以鄉村為單位、按人口平分一切土地的土地分配方法;確認農民對所分得土地的所有權;確定土地改革的合法執行機關為鄉村農民大會、貧民團大會、區縣省級農民代表大會;確定保護工商業原則。
五、論述題
1.(1)唐大宗繼位前夕,確定了"安人理國"的總方針,初唐法制的指導思想,便是這一總方針在立法、執法上的體現。(2)唐初的法制指導思想有以下三個方面:其一,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德主要是指君主要以"寬仁治天下";禮,主要是指以封建綱常對臣民進行教化。強調治國必須兼有德禮和刑罰,二者的關系是"本"和"用"的關系,德是根本的、主導的,刑是輔助的、派生的。其二,立法要寬簡、劃一、穩定。寬,是寬大,主要指立法內容方面,其基本點是輕刑,盡可能使人不致陷於犯罪,或犯罪後得到較輕的處理;簡,是簡約,主要指立法形式方面,其基本點是簡明,使百姓通俗易懂,使官吏便於掌握。立法劃一是保證斷罪量刑准確的必要前提,不但要將律文統一,還要將律條的解釋統一,還要求保持法律的穩定性。其三,執法要求審慎。強調辦案必須嚴肅、慎重,審斷應有證據;對於死刑的執行尤其慎重。
2.《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特點是,試圖從各個方面限制和防範袁世凱的復辟,鞏固
辛亥革命的成果。其中包括:第一,改《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的總統制為責任內閣制,以"防總統之獨裁";其二,進一步擴大了參議院的權力,加強國會對總統的監督;其三,規定了嚴格的修改程序,以防袁世凱隨意撕毀約法。(2)《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中國近代歷史上唯一一部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憲法性文獻,其主流是好的,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具有積極的意義;但也有局限性,其旨在約束反革命力量,卻又拱手交出政權,沒有涉及土地問題,沒有充分地發動群眾,因而最終被袁世凱所背棄。
育路考研
更多信息請訪問:育路考研頻道
一、立法指導思想
1、加強中央集權,防止分裂割據
2、崇文抑武,儒道兼用
3、強調慎法,法貴力行
4、義利並和,通商惠工
二、立法概況
1、刑統:《宋刑統》,中國法制史上第一部刊版印行的封建法典。
2、編敕:將皇帝若干年內所頒的針對一時、一事、一地的無普遍適用效力的「散敕」進行整理,刪除重復、矛盾及無普遍指導意義者,分類匯編,經皇帝批准後頒布。
3、編例:由中央司法機關大理寺、刑部編集的判例匯編。
4、條法事類:《淳熙條法事類》、《慶元條法事類》、《淳佑條法事類》
三、法學成就
宋慈:《洗冤集錄》,是中國乃對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比較完善的法醫學專著。
四、宋朝法制的歷史地位
第三節 宋朝刑事法律
一、定罪量刑的原則
重法地與《盜賊重法》:對一些重要地區的盜賊犯罪論以重法。
二、刑罰制度
刑罰的變化:①折杖法;②刺配;③凌遲。
三、罪名
新設「天地壇非執事輒臨」與「盜剝桑柘之禁」罪名
第四節 宋朝民事法律
一、民事法律關系
二、物權:義庄
三、債權
四、婚姻家庭與繼承權
第五節 宋朝行政法律
一、行政組織
二、監察制度
三、官吏管理制度
第六節 宋朝司法制度
一、司法機關
新設審刑院
二、訴訟審判制度
1、大案奏裁製
2、鞫讞分司制
3、翻異別推制
4、務限制度
5、理雪制度
三、監獄制度
Ⅶ 宋代通判到底是什麼官若放到現在,相當於什麼級別的官職
「通判」應相當於現在的副市長級別.
在知府下掌管糧運、家田、水利和訴訟等事項。
通判一職,既是州郡官的副職,而又起了漢代的監御史(監郡)和督郵(監縣)的雙重監察作用。有此一職,中央與州、縣的關系,即如心之使臂、臂之使手,指揮自如了。由此,不但五代的藩鎮武人專權、州郡成為獨立王國的問題,能夠較徹底解決,同時也有利於監察腐敗現象。
通判的地位
通判是「通判州事」或「知事通判」的省稱。宋初,為了加強對地方官的監察和控制,防止知州職權過重,專擅作大,宋太祖創設「通判」一職。通判由皇帝直接委派,輔佐郡政,可視為知州副職,但有直接向皇帝報告的權力。知州向下屬發布的命令必須要通判一起署名方能生效,通判之名,也因上下公文均與知州聯署之故。通判的差選,初由朝廷選京官任職,後改由轉運使、制置使及提舉司等監司奏辟。通判之掌除監州外,凡兵民、錢谷、戶口、賦役、獄訟聽斷之事,皆可裁決,但須與知州通簽文書施行。通判是兼行政與監察於一身的中央官吏。
Ⅷ 提點刑獄司在宋代時何種官職它相當於現代什麼官職
官署名。是宋代中央派出的「路」一級司法機構,簡稱「提刑司」、「憲司」、「憲台」。監督管理所轄州府的司法審判事務,審核州府卷案,可以隨時前往各州縣檢查刑獄,舉劾在刑獄方面失職的州府官員。
相當於現代的省法院院長或者檢察院院長。
宋太宗端拱元年(988),始於諸路轉運司置提點刑獄司,後設專司。掌本路郡縣之庶獄,核其情實而覆以法,督治奸盜,申理冤濫,並歲察所部官吏,保任廉能,劾奏冒法。設提點刑獄公事為長官,兼以文武臣充任。後屢經廢置,至仁宗明道二年(1033)始成為常設機構。神宗熙寧六年(1073)各增設檢法官。哲宗紹聖(1094-1097)初,令兼管坑冶事。南宋又設干辦官。孝宗乾道八年(1172),又兼催督經總制錢。金朝亦置,掌監察官吏,體察廉能贓濫,以行賞罰。兼掌勸農、采訪、管領屯田及鎮防諸軍。設於中都西京路、南京路等九路,統稱九路提刑司,設提刑使、副使領司事,秩正三品、正四品。下設判官、知事諸職。因職權極重,號稱「外台」。承安四年(1198)改稱按察司。
Ⅸ 相當於中國人民最高法院院長的「大理寺正卿」,在宋朝算個什麼官職
大理寺正卿又叫大理寺卿,相當於現代的最高法院院長,大理寺卿是全國三大司法長官之一,正三品。掌握全國刑獄的最高長官。置大理寺的最初目的,是因為地方官員的司法權力過大,可自行勾決死刑犯人,造成不少冤假錯案。為了使刑獄匯總,始置大理寺,作為復審機關。大理寺所掌為審讞平反刑獄之政」。要做到推情定法,刑必當罪,使獄以無冤,所以大理寺官員選任之當否是非常重要的。
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置,命李仕魯為首任大理寺卿,正五品。置左右少卿,從五品;左右寺丞,正六品。十九年(公元1386年)置審刑司,共平庶獄。凡是大理寺所理之刑獄,審刑司均復詳議之。為加強大理寺的權力,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升大理寺卿為正三品,少卿正四品,丞正五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