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東岱法院

東岱法院

發布時間: 2021-12-12 13:15:40

Ⅰ 新的常州長途汽車總站在哪裡

以下都是經過「 常州客運中心」的公交線路:-----------------------------------------------------------------------線路名稱: 15下行
始發站: 常州客運中心
終點站: 芙蓉
全線站點: 常州客運中心-常州客運中心東-紅梅街道-紅梅東村-紅梅文化站-九龍小商品市場-物流公司-三里庵-高士橋-青龍-美吉特科技五金城-青龍路華陽路(飛牛紡織)-巾被總廠-史家橋-天主堂-東青西站-東青-船底灣-江家頭-陳家頭-董墅-奚家巷-鄭陸衛生院-鄭陸-施家巷-白洋橋-登攀橋-東古-泥河橋-泥河橋村-中絳-中絳開發區-牟家村-三河口-河口村-朝陽路-省岸-焦溪西站-焦溪-焦溪東站-石堰-龍鳳公墓-鳳凰公墓-南陵公墓-新安-舍里-芙蓉敬老院-芙蓉大橋-芙蓉 線路名稱: 15上行
始發站: 芙蓉
終點站: 常州客運中心
全線站點: 芙蓉-芙蓉大橋-芙蓉敬老院-舍里-新安-南陵公墓-鳳凰公墓-龍鳳公墓-石堰-焦溪東站-焦溪-焦溪西站-省岸-朝陽路-河口村-三河口-牟家村-中絳開發區-中絳-泥河橋村-泥河橋-東古-登攀橋-白洋橋-施家巷-鄭陸-鄭陸衛生院-奚家巷-董墅-陳家頭-江家頭-船底灣-東青-東青西站-天主堂-史家橋-巾被總廠-青龍路華陽路(飛牛紡織)-美吉特科技五金城-青龍-高士橋-三里庵-物流公司-九龍小商品市場-紅梅文化站-紅梅東村-紅梅街道-常州客運中心東-常州客運中心
-----------------------------------------------------------------------
線路名稱: 15-1下行
始發站: 常州客運中心
終點站: 黃天盪
全線站點: 常州客運中心-常州客運中心東-紅梅街道-紅梅東村-紅梅文化站-九龍小商品市場-物流公司-三里庵-高士橋-青龍-美吉特科技五金城-青龍路華陽路(飛牛紡織)-巾被總廠-史家橋-天主堂-東青西站-東青-船底灣-江家頭-陳家頭-董墅-奚家巷-鄭陸衛生院-鄭陸-鄭陸中心小學-顧家頭-羌家村-匯豐橋-黃天盪 線路名稱: 15-1上行
始發站: 黃天盪
終點站: 常州客運中心
全線站點: 黃天盪-匯豐橋-羌家頭-顧家頭-鄭陸中心小學-鄭陸-鄭陸衛生院-奚家巷-董墅-陳家頭-江家頭-船底灣-東青-東青西站-天主堂-史家橋-巾被總廠-青龍路華陽路(飛牛紡織)-美吉特科技五金城-青龍-高士橋-三里庵-物流公司-九龍小商品市場-紅梅文化站-紅梅東村-紅梅街道-常州客運中心東-常州客運中心
-----------------------------------------------------------------------
線路名稱: 15-2上行
始發站: 天力乾燥
終點站: 常州客運中心
全線站點: 天力乾燥-糧庄村-糧庄橋-塘鐵橋北-塘鐵橋-陳巷-東庄-橫岸塘-柳維橋-焦溪(胡家場)-焦溪西站-省岸-朝陽路-河口村-三河口-牟家村-中絳開發區-中絳-泥河橋村-泥河橋-東古-登攀橋-白洋橋-施家巷-鄭陸-鄭陸衛生院-奚家巷-董墅-陳家-江家頭-船底灣-東青-東青西站-天主堂-史家橋-巾被總廠-青龍路華陽路(飛牛紡織)-美吉特科技五金城-青龍-高士橋-三里庵-物流公司-九龍小商品市場-紅梅文化站-紅梅東村-紅梅街道-常州客運中心東-常州客運中心
-----------------------------------------------------------------------
線路名稱: 2下行
始發站: 滆湖路公交中心站
終點站: 常州客運中心
全線站點: 滆湖路公交中心站-工程學院-紡織學院-刑村-北廟橋-輕工學院西門-機電學院-名仕家園-信息學院東門-常州科教城-常州大學武進校區-永安花苑-府東路世貿中心-和平路長虹路-和平路虹北路-陽湖名城-和平路廣電路-湖塘樂購-省武高-和平路人民路-和平路東方路-明都摩托城-龍城大橋-和平路中吳大道-中醫院南院-清涼新村-清涼寺-保險大廈-文化宮-明都大飯店-新豐東橋-小東門商城-紅梅街道-常州客運中心東-常州客運中心 線路名稱: 2上行
始發站: 常州客運中心
終點站: 滆湖路公交中心站
全線站點: 常州客運中心-常州客運中心東-紅梅街道-小東門商城-新豐橋-明都大飯店-文化宮-保險大廈-清涼寺-清涼新村-中醫院南院-和平路中吳大道-龍城大橋-明都摩托城-和平路東方路-和平路人民路-省武高-湖塘樂購-和平路廣電路-陽湖名城-和平路虹北路-和平路長虹路-府東路世貿中心-永安花苑-常州大學武進校區-常州科教城-信息學院東門-名仕家園-機電學院-輕工學院西門-北廟橋-刑村-紡織學院-工程學院-滆湖路公交中心站
-----------------------------------------------------------------------
線路名稱: 208下行
始發站: 常州客運中心
終點站: 牟家頭村
全線站點: 常州客運中心-北環新村-紅星美凱龍-竹林北路-竹林路廟灣路-董頭村-竹林北路公交站-天寧區法院(天寧區檢察院)-竹林北路龍錦路-紫荊公園-勤豐村-丁家塘-徐家塘-傑英仕印染公司-航月紡織-天美食用品公司-東方柴配廠-狄墅村-蘭翔紡機廠-東方石化廠-武城桑園村-富麗華自行車廠-榔頭帶村-牟家頭村 線路名稱: 208上行
始發站: 牟家頭村
終點站: 常州客運中心
全線站點: 牟家頭村-椰頭帶村-富麗華自行車廠-武城桑園村-東方石化廠-蘭翔紡機廠-狄墅村-東方柴配廠-天美食用品公司-航月紡織-傑英仕印染公司-徐家塘-丁家塘-勤豐村-紫荊公園-竹林北路龍錦路-天寧區法院(天寧區檢察院)-竹林北路公交站-董頭村-竹林路廟灣路-竹林北路-紅星美凱龍-北環新村-常州客運中心
-----------------------------------------------------------------------
線路名稱: 216下行
始發站: 常州客運中心
終點站: 青龍雙溝村
全線站點: 常州客運中心-北環新村-紅星美凱龍-竹林北路-竹林路廟灣路(技師學院)-交通信息大廈(董頭村)-竹林路公交站-龍城大道竹林路-翠竹公園-龍城大道青龍路-三聯橋-龍城大道橫塘河北路-青洋路龍城大道-青洋路龍錦路(黑牡丹集團)-青洋路青龍路(美吉特科技五金城)-青洋路新堂路-傑英仕印染公司-青洋路景陽路(航月紡織)-三毛紡-青洋路北塘河路-羊頭村委-福成村委-環宇金屬製品廠-青龍雙溝村 線路名稱: 216上行
始發站: 青龍雙溝村
終點站: 常州客運中心
全線站點: 青龍雙溝村-環宇金屬製品廠-福成村委-羊頭村委-青洋路北塘河路-三毛紡-青洋路景陽路(航月紡織)-傑英仕印染公司-青洋路新堂路-青洋路青龍路(美吉特科技五金城)-青洋路龍錦路(黑牡丹集團)-青洋路龍城大道-龍城大道橫塘河北路-三聯橋-龍城大道青龍路-翠竹公園-竹林路公交站-交通信息大廈(董頭村)-竹林路廟灣路(技師學院)-竹林北路-紅星美凱龍-北環新村-常州客運中心
-----------------------------------------------------------------------
線路名稱: 218下行
始發站: 常州客運中心
終點站: 華陽路公交站
全線站點: 常州客運中心-常州客運中心東-紅梅街道-竹林北路-竹林路廟灣路-董頭村-竹林北路公交站-天寧區法院(天寧區檢察院)-竹林路龍錦路-紫荊公園-青龍苑-青洋北路-華陽路公交站 線路名稱: 218上行
始發站: 華陽路公交站
終點站: 常州客運中心
全線站點: 華陽路公交站-青洋北路-青龍苑-紫荊公園-竹林路龍錦路-天寧區法院(天寧區檢察院)-竹林北路公交站-董頭村-竹林路廟灣路-竹林北路-紅梅街道-常州客運中心東-常州客運中心
-----------------------------------------------------------------------
線路名稱: 255下行
始發站: 常州客運中心
終點站: 三皇廟村委
全線站點: 常州客運中心-北環新村-紅星美凱龍-紅梅東村-紅梅文化站-九龍小商品市場-物流公司-三里庵-高士橋-青龍-美吉特科技五金城-青龍路華陽路(飛牛紡織)-新潮(塢萊)服飾-東方柴配廠-狄墅村-狄墅村委-東方石化廠-天宏機械-青松村委-船底灣-潘湖塘-慈墅橋-劉家村委-黃俸村-王莊頭-許家灣-胡庄頭-國松塗料公司-塾村-三皇廟村委 線路名稱: 255上行
始發站: 三皇廟村委
終點站: 常州客運中心
全線站點: 三皇廟村委-塾村-國松塗料公司-胡庄頭-許家灣-王莊頭-黃棒村-劉家村委-慈墅橋-潘湖塘-船底灣-青松村委-天宏機械-東方石化廠-狄墅村委-狄墅村-東方柴配廠-新潮(塢萊)服飾-青龍路華陽路(飛牛紡織)-美吉特科技五金城-青龍-高士橋-三里庵-物流公司-九龍小商品市場-紅梅文化站-紅梅東村-紅星美凱龍-北環新村-常州客運中心
-----------------------------------------------------------------------
線路名稱: 255-1下行
始發站: 常州客運中心
終點站: 梧崗村
全線站點: 常州客運中心-北環新村-紅星美凱龍-紅梅東村-紅梅文化站-九龍小商品市場-物流公司-三里庵-高士橋-青龍-美吉特科技五金城-青龍路華陽路(飛牛紡織)-新潮(塢萊)服飾-東方柴配廠-狄墅村-狄墅村委-東方石化廠-天宏機械-青松村委-船底灣-潘湖塘-慈墅橋-劉家村委-黃俸村-王莊頭-許家灣-胡庄頭-國松塗料公司-塾村-三皇廟村委-三皇廟-溪河路-蔡家橋-蔡家頭-新梧橋-梧崗村委-梧崗村 線路名稱: 255-1上行
始發站: 梧崗村
終點站: 常州客運中心
全線站點: 梧崗村-梧崗村委-新梧橋-蔡家頭-蔡家橋-溪河路-三皇廟-三皇廟村委-塾村-國松塗料公司-胡庄頭-許家灣-王莊頭-黃棒村-劉家村委-慈墅橋-潘湖塘-船底灣-青松村委-天宏機械-東方石化廠-狄墅村委-狄墅村-東方柴配廠-新潮(塢萊)服飾-青龍路華陽路(飛牛紡織)-美吉特科技五金城-青龍-高士橋-三里庵-物流公司-九龍小商品市場-紅梅文化站-紅梅東村-紅星美凱龍-北環新村-常州客運中心
-----------------------------------------------------------------------
線路名稱: 310下行
始發站: 常州客運中心
終點站: 村前
全線站點: 常州客運中心-武進醫院-青山橋-西新橋-江南商場-懷德橋-馬公橋-麗豐苑-花園公交中心站-譚墅-龍江路-西林路-公交一公司-東岱-美吉特家居-常金橋(新陽光食品城)-新華村-新街-里河壩-卜弋東站-卜弋橋-卜青路-段庄-新屋村-上庄村-章籪村委-章籪-朝東村-厚余-滿墩-六角巷-橫埝-晨山-嘉澤大橋-茶食-嘉澤-顧家村-留庄-水家溝-豐庄-南樹溝-立庄-仕橋-盛家-小村前-安歡-新瀆-大庄-橫瀆-村前路口-村前 線路名稱: 310上行
始發站: 村前
終點站: 常州客運中心
全線站點: 村前-村前路口-橫瀆-大庄-新瀆-安歡-小村前-盛家-仕橋-立庄-南樹溝-豐庄-水家溝-留庄-顧家村-嘉澤-茶食-嘉澤大橋-晨山-橫埝-六角巷-滿墩-厚余-朝東村-章籪-章籪村委-上庄村-新屋村-段庄-卜青路-卜弋橋-卜弋東站-里河壩-新街-新華村-常金橋(新陽光食品城)-美吉特家居-東岱-公交一公司-西林路-龍江路-譚墅-花園公交中心站-麗豐苑-馬公橋-懷德橋-江南商場-西新橋-青山橋-武進醫院-常州客運中心
-----------------------------------------------------------------------
線路名稱: 312下行
始發站: 常州客運中心
終點站: 東安公交中心站
全線站點: 常州客運中心-武進醫院-公交集團公司-文化宮(省常中)-常州電腦城-九洲服裝城-常州三院-中涼新村-聚湖路-人民路-定安路-廣電路-長虹路-何留村-張家壩-長江路-白家村-牛塘-霍家塘-丫河路口-籍家村-青雲村-霍庄-禮河-趙墅-塘門村-厚余東-朝東村-厚余-滿墩-朝陽橋-楓澤山莊-章庄-花溪路-夏溪-夏溪農貿市場-溪南-勤豐-如來寺-紅星-五家塘-成章北站-成章-閔市-葛庄-湟里交警中隊-新湟北路-金鼎路-埠新東路(湟里交管所)-湟里-湟里高中-白洋塘-里墅村委-大墩-鐵本-人民大橋-東安北-東安-亞飛橋-東安公交中心站 線路名稱: 312上行
始發站: 東安公交中心站
終點站: 常州客運中心
全線站點: 東安公交中心站-亞飛橋-東安-東安北-人民大橋-鐵本-大墩-里墅村委-白洋塘-湟里高中-湟里-埠新東路(湟里交管所)-金鼎路-新湟北路-湟里交警中隊-葛庄-閔市-成章-成章北站-五家塘-紅星-如來寺-勤豐-溪南-夏溪農貿市場-夏溪-花溪路-章庄-楓澤山莊-朝陽橋-滿墩-厚余-朝東村-厚余東-塘門村-趙墅-禮河-霍庄-青雲村-籍家村-丫河路口-霍家塘-牛塘-白家村-長江路-張家壩-何留村-長虹路-廣電路-定安路-人民路-聚湖路-中涼新村-常州三院-九洲服裝城-常州電腦城-文化宮-公交集團公司-武進醫院-常州客運中心
-----------------------------------------------------------------------
線路名稱: 312-1下行
始發站: 常州客運中心
終點站: 東安公交中心站
全線站點: 常州客運中心-武進醫院-公交集團公司-文化宮(省常中)-常州電腦城-九洲服裝城-常州三院-中涼新村-聚湖路-人民路-定安路-廣電路-長虹路-何留村-張家壩-長江路-白家村-牛塘-霍家塘-丫河路口-籍家村-青雲村-霍庄-禮河-趙墅-塘門村-厚余東-朝東村-厚余-滿墩-朝陽橋-楓澤山莊-章庄-花溪路-夏溪-夏溪農貿市場-溪南-勤豐-如來寺-紅星-五家塘-成章北站-成章-閔市-葛庄-湟里交警中隊-新湟北路-金鼎路-埠新東路(湟里交管所)-湟里-湟里高中-湟里小學-史家村-後坊村-河頭村-南隍-姚家頭-蔣埝村-東安醫院-亞飛橋-東安公交中心站 線路名稱: 312-1上行
始發站: 東安公交中心站
終點站: 常州客運中心
全線站點: 東安公交中心站-亞飛橋-東安醫院-蔣埝村-姚家頭-南隍-河頭村-後坊村-史家村-湟里小學-湟里高中-湟里-埠新東路(湟里交管所)-金鼎路-新湟北路-湟里交警中隊-葛庄-閔市-成章-成章北站-五家塘-紅星-如來寺-勤豐-溪南-夏溪農貿市場-夏溪-花溪路-章庄-楓澤山莊-朝陽橋-滿墩-厚余-朝東村-厚余東-塘門村-趙墅-禮河-霍庄-青雲村-籍家村-丫河路口-霍家塘-牛塘-白家村-長江路-張家壩-何留村-長虹路-廣電路-定安路-人民路-聚湖路-中涼新村-常州三院-九洲服裝城-常州電腦城-文化宮-公交集團公司-武進醫院-常州客運中心

Ⅱ 賀總,無論你什麼理由,不要因為我慈善感恩的心老是受到你的推遲等兩天再等

女人喜歡風趣的男人,但男人則喜歡懂得欣賞自己幽默感的女人。研究者分析,在男女並不熟悉時,男人的幽默感往往代表著聰明、善

Ⅲ 請問中國大陸有姓翁的嗎

當然有 百家姓大陸都有 大家都熟悉的翁美玲 翁同龢....

Ⅳ 誰知道四川省南充市儀隴縣板橋鄉的郵政編碼啊

637647 四川省 南充市 儀隴縣 板橋鄉

637647 四川省 南充市 儀隴縣 板橋鄉

Ⅳ 借貸行為與投資行為應如何界定

連江法院審理後認為,被告連江縣東岱鎮某石料場向原告出具的《投資合作協議》僅註明「胡某述投資人民幣30萬元入股」,沒有其它關於管理,股權,收益和風險的規定,而原告胡某述沒有參與企業的管理,也未承擔經營的風險,沒有付出資金以外的其它勞動,只是通過被告余某雄的匯款得到收益,因此雖然協議上寫原告投資入股款,但雙方的行為和資金往來更符合借貸的特徵,雙方形成借貸關系,而非被告所主張的投資關系。法院判決如下: 1、被告連江縣東岱鎮某石料場應在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歸還原告胡某述借款人民幣25.5萬元。(4.5萬元已通過銀行匯款給原告) 2、在被告連江縣東岱鎮某石料場財產不足以承擔上述民事賠償責任時,被告余某雄應當以其個人的其他財產予以清償; 3、駁回原告胡某述其他訴訟請求。 一、何為民間借貸 (1)民間借貸是一種民事法律行為。借貸雙方通過簽訂書面借貸協議或達成口頭協議形成特定的債權債務關系,從而產生相應的權利和義務。 (2)民間借貸是出借人和借款人的合約行為。借貸雙方是否形成借貸關系以及借貸數額、借貸標的、借貸期限等取決於借貸雙方的書面或口頭協議。只要協議內容合法,都是允許的,受到法律的保護。 (3)民間借貸關系成立的前提是借貸物的實際支付。借貸雙方是否形成借貸關系,除對借款標的、數額、償還期限等內容意思表示一致外,還要求出借人將貨幣或其他有價證券交付給借款人。 (4)民間借貸的標的物必須是屬於出借人個人所有或擁有支配權的財產。不屬於出借人或出借人沒有支配權的財產形成的借貸關系無效,不受法律的保護。 (5)民間借貸可由借款雙方約定,可有償亦可無償。約定有償的,必須在事先的書面或口頭協議中約定,出借人才能要求借款人在還本時支付利息。 二、何為投資 投資是指一定的經濟主體為了獲取預期不確定的收益或社會效益而將現期的一定資財(有形或無形)轉化為資本的過程。其基本特徵是: (1)投資是一定主體的經濟行為。投資主體即投資者必須具有資金或資財來源和投資決策權的投資活動主體,它可以是自然人、法人或國家;(2)投資的目的是保證投資迴流,實現增值,以獲取收益或社會效益。實現投資的增值性迴流,是投資的預期目的,就投資自身而言,實現投資的經濟效益,是投資行為的出發點,投資如果不能帶來經濟效益,投資便缺乏生命力;(3)投資所獲取的效益是未來時期的預期效益,而且是不確知的。故投資具有風險性;(4)投資必須花費現期的一定的資財或智力成果,其來源包括投資者自己的所有、收入以及通過各種途徑的融資或借貸、借款等;(5)投資所形成的資本有多種形態,如真實資本與金融資本,其表現形式為有形的實物或無形的權證。 三、投資與借貸的區別 投資與借貸雖都是一定經濟主體的經濟行為,但其在性質、來源、運用及目的等方面又有著本質的區別,具體表現在: (1)借貸是一種債,投資雖也有協議,但不是債,而僅僅是對自己所有物權利的處分;借貸可擔保、可轉移,而投資一般不可,但可轉讓;(2)借貸是一般所有物的所有權發生了轉移,而投資僅是佔用權發生了一定的變化,但仍享有不完全的支配權、使用權、使用權和處分權;(3)投資的目的是為了獲取一定的收益或效益,而借貸的目的則可能是多種的,雖大多數的借貸也是為了經濟的目的,但有的借貸是無償的;(4)投資所可能獲取的效益是未來的、不確定的,而借貸如果是有償的,則應該是確定的;(5)投資的來源可以是自有,如自身的收益等,也可以是借貸資金;借貸一般是有支配權的所有物;(6)投資形成的形態有多種,一般為真實資本或金融資本;而借貸則為所有物的所有權的轉移,對出借者來說是所有物的暫時消滅;(7)投資收回的是效益,而投資本身一般是不能收回的(聯營除外),"抽逃出資"在法律上是不允許的,嚴重的則構成犯罪;借貸則是可以而且是應該收回的。投資承擔有虧損的風險,而借貸則可通過擔保、債務轉移等來減少風險,投資則不可。 四、「名為投資實為借貸」的幾種表現形式 (1)雖名為投資,但所有物的所有權發生了轉移,不能行使對該物的使用權如管理、經營權,有的甚至連知情權也沒有,則無論取得收益否,應視為借貸;(2)雖名為投資,但"投資協議"中或實際上並未參與經營或管理,而且對收益有明確的約定,則實為借貸;(3)雖名為投資,在自己的帳目處理上只有所有物所有權的轉移,被投資方卻沒有資本金形成的,則應為借貸;(4)"投資協議"中規定了投資收回的期限,而且還有擔保的,則應視為借貸;(5)投資者一般享有對投資項目的收益、表決和知情權等權利,而借貸一般不享有此權利。

Ⅵ 泰安歷史上出過哪些名人

http://www.my0538.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21534
自己看吧
下面貼的很亂

鮑叔牙(生卒不詳) 魯國平陽(今新泰市汶南鎮鮑庄)人,春秋時齊國大夫,以知人善任著稱。少年時與管仲友善,兩人合夥經商,每次賺了錢,管仲總是多分給自己,少分給鮑叔牙,鮑叔牙從不計較,這就是有名的「管鮑分金」故事。齊襄公亂政時,管仲隨公子糾奔魯,鮑叔牙隨公子小白出奔莒。襄公被殺,糾和小白爭奪君位,小白得勝即位,即齊桓公。桓公想任鮑叔牙為相,鮑叔牙卻力勸桓公釋放管仲代己位。在管仲的輔佐下,齊桓公得以稱霸諸侯,齊國成為強國。司馬遷在《史記》中說「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少鮑叔能知人也。」
柳下惠(生卒不詳)展氏,名獲,字禽,又字季,春秋時魯國大夫,曾為士師(掌管刑獄的官)。因食采柳下(今新泰市宮里鎮西柳村),遂姓柳氏,謚號惠,稱柳下惠。他博文達理,外和內介,以善於講究禮節著稱於世。孟子把他和伯夷、伊尹、孔子並提,稱贊他是「聖之和者也」(《孟子·萬章下》),「和聖」也就成了柳下惠的美稱。《荀子·大略》還記載了柳下惠「坐懷不亂」的故事,於是後人將其譽為作風正派、品德高尚的男子。柳下惠死後,葬在柳下村北,緊瀕汶水,歷代對其墓都妥為保護,至清代,墓猶高如山陵,俗稱「王墳」。至今,柳下祠堂尚存,「和聖故里」、「柳下書堂」古碑依在。
柳下跖(生卒不詳) 姓展,名雄,魯國柳下(今新泰市宮里鎮西柳村)人。「跖」,本指赤腳的奴隸,因他住在西柳,故稱柳下跖。他追求「耕而食,織而衣,無有相害之心」的平等社會,曾領導奴隸起義,「從卒九千人」。孔子勸他效法「聖人之行」,罷兵休卒,柳痛斥曰:「丘之所言,皆吾之所棄也,亟走歸,無復言之!」柳下跖的事跡,《孟子》《史記》《漢書》多次提及,荀子也贊揚他「名聲如日月,與舜禹俱傳而不息。」《史記》中稱「其徒頌義無窮」。據傳,泰山傲徠峰上有柳下跖的插旗石,峰東的「大校場」、「小校場」,峰下的「跑馬場」,就是當年柳下跖的練兵場。泰山西麓和西南麓有當年柳下跖使用和築造的上馬石和川道等遺跡。在新泰放城,還有傳為柳下跖開鑿的九龍口等。
師曠(生卒不詳)字子野,春秋時期魯國平陽(今新泰市北師鄉北師村)人,晉國樂師。他精通音律,認為奏樂可卜吉凶,音樂可興邦,亦可覆國,靡靡之音不可妄聽。他曾勸諫晉平公不要聽商紂王的樂師師延所作的靡靡之音,平公不聽。結果晉國大旱三年,赤地千里,國力大損。師曠也十分關心政治,他認為治國「惟仁義為本」「君必惠民」。晚年潛心研究音樂,不幸熏瞎雙目。卒後葬於新泰。墓前有宋代建的師曠廟。
左丘明(約前540~前452)魯國都君庄(今肥城市石橫鎮衡魚村)人,春秋著名史學家,儒學奠基人之一。著有《左傳》、《國語》,前者是中國古代第一部編年體史書,後者是中國最早的國別體史書,均是研究先秦歷史的重要文獻。孔子視左丘明為君子,尊稱其左丘明,謂之與其共好惡。左丘明病世後,人們將他著述過的地方稱作「左傳精舍」,予以保護,並代有修葺。
鍾離春(生卒不詳)戰國時無鹽邑(今東平縣)人,著名才女。她關注國家大事,曾當面指出齊宣王政治上的「四失」。宣王聽了非常感動,當即讓她坐車入宮,拜為無鹽君,立為後。宣王據其言拆漸台、罷女樂、退謅諛、納忠言、選兵馬,用田嬰為相國,以鄒人孟軻為上賓,齊國從此成為強國。
劉楨(186~217)字公幹,東漢末東平國寧陽(今寧陽縣)人,東漢著名文學家。其五言詩頗負盛名,為「建安七子之一」。被曹操徵召,為丞相掾屬,行文才思雋銳。與曹植齊名,性格倔強。曹丕舉行宴會,因「犯」禮制被曹丕以不敬罪下獄。後復起用為吏。不久染瘟疫病逝。後人將劉楨、曹植並舉,稱為「曹劉」。
羊祜(221~278)字叔子,泰山郡平陽(今新泰市)人,西晉政治家、軍事家。新泰地名來源,即是羊祜取新甫山、泰山合意,上表晉武帝所改。羊祜出生顯貴, 265年被晉武帝司馬炎拜為尚書右僕射、衛將軍、都督,管理荊州軍事,墾田積糧深得百姓擁護,遠近人皆來歸降。他不居功,拒絕晉升,曾上奏著名的《讓開府表》。278年病逝。孟浩然《與諸子登峴山》詩中贊其曰: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巾。
僧朗(生卒不詳) 京兆(今陝西西安)人,泰山佛教的傳入者,北朝高僧。前秦苻堅皇始元年(351),移居泰山傳經,「孜孜訓誘,勞不知倦」,在泰山地區影響很大。在統治者的支持下,他創立了海岱間第一座佛廟,後寺廟改稱靈岩寺,成為唐宋間國內四大名剎之一。朗公寺的開拓,一度帶來泰山佛教的興盛,谷山玉泉寺、神寶寺、普照寺等大多在北朝後期相繼建立。
程咬金(?~665)又改名知節,唐初濟州東阿(今東平縣斑鳩店鎮)人,隋唐時著名將領。程咬金為滅隋興唐,屢建偉功,其故事被采入《響馬傳》、《說唐全傳》、《隋唐演義》等,成為家喻戶曉的傳奇人物。清《泰安府志·古跡》載東平縣斑鳩店鎮有程盧公衣冠冢。斑鳩店村還有程咬金廟,廟前楹柱鐫聯雲:「偕叔寶翼秦王,懸甲軍摧鋒陷陣冠諸將;先世南次公僅,凌煙閣圖功畫像照千秋。」
梁灝(962~1004)字太素,鄆州須城(今東平縣州城)人,北宋著名政治家。雍熙二年(985)中狀元。他關心國事,曾作《聽政箴》獻給真宗皇帝。北遼興兵犯境時,灝主張「明賞罰,斬懦將,重用武勇謀略之士」,很受好評。灝有吏才,每進朝奏對,詞辯明敏,真宗非常贊賞。景德元年(1004)病卒。有文集十五卷。
梁固(985~1019)字仲堅,梁灝子。自幼好學,曾著《漢春秋》。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中狀元,後人稱頌梁灝、梁固父子狀元,在東平州城建有「父子狀元」坊。梁固有吏才,馬元方主掌三司,辦事粗率,梁固常受命斷案,因判案公正,當時被稱為「平審」。年三十四歲病卒。有文集十卷。
錢乙(1035~1117)字仲陽,宋代東平郡(今東平縣)人,宋代著名兒科醫學家。著有《傷寒論指微》五卷、《嬰孺論》百篇等書,惜已失傳。其弟子閻季忠搜集錢乙論述、醫案、處方及各種資料,於公元1119年整理編輯而成《小兒葯證直訣》。該書比歐州最早出版的兒科著作早三百年,是世界上現存第一部原本形式保存下來的兒科著作。錢乙對兒科醫學貢獻卓著,後人稱其為「兒科之聖」。
黨懷英(1134~1211)字世傑,號竹溪,祖籍同州馮翊(今陝西大荔),後隨父遷奉符南城(今泰安市岱嶽區鄧家莊)。金代文學家、書法家。著有《竹溪集》(30卷)、《鍾鼎集韻》,《竹溪集》已佚。黨懷英入仕前隱居徂徠山,築竹溪庵,讀書吟詩。現徂徠山上竹溪庵遺址猶存,庵旁有其篆書「竹溪」二字石刻。他還工書法,有「獨步金代」美譽。當時泰山一帶碑刻多出其手筆。現存碑刻如岱廟「金重修東岳廟碑」的篆書題額以及谷山寺碑、天封寺碑皆為懷英手跡。大安三年(1211年)卒,葬於奉符城南四十里(今泰安市岱嶽區北集坡鄉西旺村),享年七十八歲,謚號文獻。
張志純(1220~1316)字布山,號天倪子,又號布金山人,有張煉師之稱。泰安州埠上保(今肥城市張家安村)人。元代著名道人。曾任東岳廟住持;元中統三年(1216),被宣授為東岳提點監修官,兼東路道教都提點;後又策劃監修泰山南天門工程。他喜愛詩詞,是當時著名詩人,《泰山喜雨》、《桃花峪》等詩篇謳歌了東岳泰山的秀麗風光。晚年,上書皇帝重修蒿里山神祠,獲准,未峻即逝。
王禎(生卒年不詳) 字伯善,東平人,元代農學家及木活字印刷術的創造者。曾任泰安州教授,重視教育事業。著有37卷農學巨著——《農書》(現存36卷),該書是一部從全國范圍總結農業生產的農書,分三部分(《農桑通訣》、《百穀譜》、《農器圖譜》),於皇慶二年(1313)刊行(明初收入《永樂大典》)。印刷《農書》時創木活字,排印《旌德縣志》一百部;又創造轉輪排字盤,活字以韻排列,排版時轉動輪盤,以字就人,極方便。還撰寫了《造活字印書法》,繪制《活字板韻輸圖》附載《農書》內,成為印刷史上的珍貴文獻。此外,對冶煉技術也有發明創新。善篆書、善詩文,著有《農務集》。
蕭大亨(1531~1612)字夏卿,號岳峰。祖籍肥城安駕庄鎮夏輝村,後隨父遷居泰安州放城(今新泰市放城)。著有《岳峰蕭公奏議》、《夷俗記》等書。隆慶六年(1572),蕭大亨因念母上書請歸養,五百里外聞母病歿,披發赤足,徒步日行百餘里奔喪,居喪盡哀,內外稱孝。蕭大亨重視保護泰山名勝古跡,泰山道士昝復明在凌漢峰下建三陽庵,蕭大亨為其撰碑記,今碑石猶存。他還主持移建了岱東四陽庵,為岱陰碧峰寺撰立《重修佛殿碑記》。在他為《泰安州志》題的序中,對泰山歷史文化給予高度稱譽。萬曆四十年(1612)卒。明神宗敕令在岱陽金牛山下為其建墓,今石坊、石儀、石表尚存。
蕭協中(?~1644)字公黼,蕭大亨次子,明末著名泰山學者。他自幼工於詩賦,十八歲時因作《綠遠樓賦》而蜚聲文壇,後以父蔭入仕。崇禎末年,致仕還鄉,寓居泰安城醞檀園,致力於泰山地理風物的研究。甲申,泰安城被李自成起義軍攻破,協中投井自殺。著有《醞檀集》、《泰山小史》等書。其中,《泰山小史》「以名勝為綱,每目敘其大略,詞簡意賅」,收入泰山名勝及名人150餘條,每條之下,均作題詠,而且書中記錄了一些泰山史料如半山亭秦篆等,對泰山史研究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泰山五賢
孫復(992~1057)字明復,北宋初學者,宋晉州平陽(今山西臨汾)人。舉進士不第,退居泰山講學,世稱泰山先生。魯人自石介而下,皆師事之。范仲淹、富弼言稱孫復道德經術宜在朝廷,於是由布衣拜秘書郎、國子監直講,累官至殿中丞。孫復治《春秋》,著《春秋尊王發微》12卷。與石介、胡瑗提倡以仁義禮樂為學,以繼承儒家道統自居,排斥佛老,抨擊禍福報應學說。嘉佑二年(1057)卒,葬於東平。歐陽修作《孫明復先生墓誌銘》。舊志載,孫復還著有《睢陽子》10卷、《春秋總論》3卷。金大定間,在岱廟東建魯兩先生祠,祀孫復與石介,後移泰城東南隅。明嘉靖年間,僉事盧問在講學處(今五賢祠舊址)建仰德堂祀孫復、石介,後加奉胡瑗,稱三賢祠。三人並稱「宋初三先生」。清道光九年(1829),縣令徐宗干又奉宋燾、趙國麟入三賢祠,合稱為五賢祠。後人將孫復列為泰山五賢之首。
石介(1005~1045)字守道,一字公操。北宋初學者。兗州奉符(今山東泰安)人。故居在徂徠山西北之橋溝村。曾講學徂徠山下,世稱徂徠先生。北宋天聖八年(1030)進士,初任鄆州推官、南京留守推官。在南京任職期間結識孫復,並引為知己,幫助他到泰山講學,拜其為師。景佑三年(1036),任嘉州軍事判官,因母親去世,歸家奔喪。居喪期間,在徂徠山長春嶺下建徂徠書院,「以《易》教授諸生」。慶歷二年(1042)夏,服喪期滿,召為國子監直講。慶歷新政時,石介作《慶歷聖德詩》,積極擁護改革。新政失敗後,受到保守派打擊,被迫出任濮州通判。慶歷五年(1045)卒,葬於徂徠山下。歐陽修作《徂徠先生墓誌銘》。著有《徂徠先生文集》。泰山五賢之一。
胡瑗(生卒不詳)字翼之,北宋初學者,教育家。宋泰州海陵(今江蘇泰縣)人,世居陝西安定堡,世稱安定先生。曾與孫復、石介講學泰山,十年不歸,得家書見有「平安」二字,不拆閱即投澗中。現五賢祠舊址東有「胡安定先生投書處」刻石,稱投書澗。後執教太學,四方之士來學者,學舍競不能容。以太常博士致仕。著有《論語說》、《周易口義》、《景佑樂儀》等書。與孫復、石介並稱「宋初三先生」。泰山五賢之一。
宋燾(1572~1614)字岱倪,號澤田、青岩,泰安孝門村(今肥城孝門)人。1600年(明萬曆二十八年)中進士,選為庶吉士,後改任御史,巡按江南,兼督學政。多次仗義直諫,惹怒神宗,被貶為定州刺官,不久辭職隱鄉。在青岩居建書院講學,搜尋岱故,編著《泰山紀事》、《岱下小史》等,另有詩集《青岩居草》、《落花錢韻》等。萬曆四十二年(1614)卒,葬於泰安城西上旺村鳳凰嶺下。泰山五賢之一。
趙國麟(1673~1751)字仁圃,號拙庵,泰安人。清代名臣。少時家貧,好學。清康熙年間進士,歷任福建、安徽巡撫,刑部、禮部尚書兼領國子監事、文淵閣大學士等職。後辭官返里,隱居讀書。為啟迪後學,在宋燾青岩居故址創辦青岩義社,後易名青岩書院,是泰山歷史上著名書院之一。著有《雲月硯軒古體詩稿》、《調皖紀行草》、《拙庵近稿》、《塞外吟》、《近游草》、《大學困知錄》、《文統類編》等。泰山五賢之一。

唐仲冕(1753~1827)字六枳,號陶山居士,世稱唐陶山。原籍善化(今湖南長沙),後客居肥城縣(今肥城市)澗北村。清代著名泰山學者。著有《岱覽》、《陶山文錄》、《陶山詩錄》等。他主持泰山書院其間,曾參與重修《泰安縣志》。他探訪泰山名勝,遍覽泰山典籍,歷時12載編撰《岱覽》(32卷)一書。全書層次明晰,稽考精審,圖文並茂。史學家錢大昕為此書題詩:「東岱寰中秀,圖經手自編。群山收一覽,五嶽獨自先。」道光七年(1827)病卒,其子遵遺囑將其歸葬肥城陶山。
毛澄(1843~1906)字蜀雲、又字叔雲,四川仁壽人。著有《稚解詩集》等書。毛澄曾三任泰安知縣,在任期間,致力泰山的保護和開發,興新學,倡新風,為世人稱頌。光緒十九年(1893),岱廟的秦篆刻石失盜,毛澄下令搜尋,查得原石後,移存道院,派人嚴加看護,倖存至今。光緒二十九年(1903),他捐銀千兩重修「和聖墓」。毛澄還發動泰安各界在泰山大面積植樹造林,重修蒿里山神祠、對岱亭、環翠亭等。在黑龍潭新建西溪石亭,在雲步橋新建酌泉亭,現都已成為著名景點。毛澄注意革除陋俗,他將岱頂捨身崖改為愛身崖,還查封斗母宮,派道士住持。毛澄重視文化教育,在天書觀舊址創辦高小學堂,在泰山上書院舊址創辦師范學堂,先後在全縣創辦初等小學堂185處。為啟迪民智,還在岱廟創辦閱報所。1913年,山東提學陳榮昌撰立《泰安令毛君興學記》,對其振興教育事業的政績給予高度評價。光緒三十四年毛澄卒於滕縣任所。
王價藩(1865~1934)字藎臣,又字建屏,號退軒。祖籍四川成都,清咸豐年間隨父落籍泰安。先後主辦過醴泉義塾、圖書社,與范明樞合力創辦縣勸學所、宣傳所等。民國初年,創辦泰安女子小學堂,任校長。晚年熱心於泰山文獻的搜集整理,悉心徵集泰山史料。時《泰山述記》版本已不多見,他赴濟南輾轉借抄,凡8年始得補齊。歷經30年,積書8000餘卷,以草屋3間藏之,曰「僅好書齋」。時人趙正印稱其「凡鄉先哲之著述佚文,莫不收藏編錄,泰山文獻賴以保存」。他還曾擔任民國《重修泰安縣志》分纂。一生編著書13種,計60冊;抄書66種,計150餘冊,有《泰山名勝》、《泰山述記》等。搜集泰山文獻50餘種,有《泰安州志》、《泰山小史》等。他從搜集整理的文獻中遴選40種、110卷,編輯《泰山叢書》,事未竟病歿。由其子亨豫克承父業。
范明樞(1866~1947)名昌麟,又名炳辰,原泰安縣元寶街徐家花園人。著名愛國人士、教育家。光緒三十二年(1906)留學日本,回國後致力於教育事業,先後在泰安、濟南、菏澤、曲阜等地建學堂、辦書社。1933年,協助馮玉祥在泰山前麓創辦武訓小學15處。「七七」事變後,他呼籲廣大民眾進行抗日,在西麻塔召開的抗日周年紀念大會上,跪在鵝卵石灘上領眾宣誓。1946年6月17日,他被批准加入中國共產黨,時年已81歲。范明樞一生樂與青年接觸,故有「老青年」雅稱。他還關心農業及公益事業,農民尤喜與他交談。1947年10月病逝樂陵縣。1950年移葬於泰山前麓。謝覺哉為其墓碑親題:「永遠是人民的老師!」林柏渠為其墓碑親題:「革命老人永垂不朽!」
趙新儒(1876~1952)原名趙正印,泰安縣城(今泰城)人。著名泰山學者。幼年列名僧籍,為普照寺俗徒,法名義琳。1903年鄉試中解元,旋赴日本留學,受到民主思想的影響。1911年任山東提學使司,主辦《齊魯公報》,宣傳革命,遭通緝,流亡海外。辛亥革命後,歷任山東省教育會長、師范學堂監督等職。袁世凱稱帝,他借議論時尚予以抨擊。張勛復辟後去職,閑居北平。1926年他積極響應國民革命軍北伐,參與南北合作事宜。軍閥混戰期間,泰山文物古跡遭破壞,他多次登山,逐段勘估,擬訂修繕計劃,相繼修復岱廟大殿、圍牆、包公祠、五賢祠及中天門到南天門盤道,並將岱廟大殿內壁畫護以鐵欄。在整修過程中,結合實地考查,他悉心稽查文獻,攄述所見,著成《經石峪考》、《泰山災石記》(未付梓)、《新刻泰山小史》、《新儒聯語錄》等書和文稿,刊行《石塘老人文集勘本》。「七七」事變後,他流亡四川,1952年卒於綿陽。
馮玉祥(1882~1948)字煥章,原籍安徽巢縣。出生於河北青縣興集鎮。著名愛國將領。抗日戰爭開始後,積極主張抗日,與共產黨合作,反對蔣介石消極抵抗政策,受蔣介石排斥,於1932年3月至10月、1933年8月至1935年10月兩次寓居泰山普照寺「菊林舊隱」。在泰期間,他關心群眾生活,經常給貧苦人民送衣送糧;出資修建大眾橋;辦小學14所,免費收取窮苦孩子入校讀書;組織官兵疏浚、新建大眾泉、朝陽泉;引種煙台蘋果、肥城佛桃等優良果樹。他還以民間疾苦為題材,與趙望雲合作48幅詩配畫,刻成48通詩畫碑,立於天外村科學館內。為紀念1911年辛亥革命灤州起義犧牲的烈士,1933年,在普照寺東北和南部分別建泰山辛亥灤州起義烈士祠、辛亥革命灤州烈士紀念碑。1946年出國考察水利。1948年9月,響應中國共產黨號召,回國參加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工作,途中輪船失火遇難。根據其生前願望,遺骨安葬在泰山。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國家領導人為其題寫了輓聯,郭沫若題墓壁「馮玉祥先生之墓」。
馬伯聲(1890~1966)原名馬駿,回族。民族實業家。祖籍德州,後移居泰安。在萃英中學讀書時,跟美傳教士學英文,為登泰山的外國人當口語翻譯。他善於經營,曾受聘於濟南英美煙草公司,後躋身保險業。後又先後在濟南建仁豐紗廠,在青州建永年麵粉廠、永年電燈廠,仁豐所產「蜘蛛美人」牌原白布與日本紗廠的大五幅布競爭於國際市場。1927年出資在泰城辦仁德學校。1937年在泰山南麓創辦仁德農場,經營養殖、釀造諸業,並開辟果園,引種優良樹種,投資恢復了泰山林業公司。1937年12月避居天津,期間撰有《泰安建設計劃》、《仁豐紗廠創辦經過》、《工業管理》等著作和文稿。1952年,「五反」運動中,因涉嫌貪污敵偽資產,被法院拘留審查。1966年春病故。
呂彥直(1894~1929)字仲宜,又字古愚。近代著名建築師、設計師。東平縣人。幼時喜愛繪畫。1913年清華大學建築系畢業,後派往美國康南耳(一說康乃爾)大學深造,畢業後被聘為美國建築大師茂斐的助手,曾協助設計南京金陵女子大學和北平燕京大學的建築圖樣。回國後,又設計了中山陵墓、中山紀念堂和中山紀念碑。由於積勞成疾,在中山陵工程臨近尾聲時,因腦溢血突發與世長辭。中山靈堂西南休息室里,原有他的浮雕像,抗日戰爭中雕像不幸丟失,迄今下落不明。
李鶴年(1895~1969)原名李傳齡,又名李茂三。早期共產黨員之一。肥城市邊院鎮東向村人。李鶴年出身農民家庭,曾應募去法國當鐵路工人,和留法學生先後領導3次罷工。1924年6月被派往蘇聯學習。回國後,輾轉北京、張家口等地開展革命活動,創辦「義武團」開展武裝斗爭。抗戰期間,又積極組織抗日武裝,1942年不幸被日偽軍逮捕,受盡酷刑,但始終未吐露黨的機密。建國後,曾在華北婦聯、中央建工部工作。1969年12月病逝。1987年9月8日,中央將李鶴年的骨灰安放於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
張耀南(1901~1974)長清縣紙房村人。早期農民運動領袖,泰山地區著名抗日領導人,今泰山林場創始人。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率全家參加革命。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9年9月,任泰山林場場長。任職期間,主持制定《1960~1967年泰山林場八年發展規劃》,提出了「泰山是旅遊勝地,泰山建設要和發展旅遊業,美化人民生活相互促進」的設想。1962年5月,在黑龍潭水庫西創建山東社會主義勞動大學三分校,組織學生在水庫周圍大量栽植蘋果樹、桂花樹,黑龍潭水庫西坡成為泰山8年綠化規劃的樣板。1962~1965年,他又主持修建建岱橋和天外村至竹林寺簡易公路、泰安城至岱陰佛爺寺簡易公路、大規模綠化泰山等一系列大型項目。1974年10月5日在泰安病逝,葬於長清烈士陵園。
王耀武(1904~1968) 字佐民,幼名王哲讓,國民黨高級將領。泰安市岱嶽區夏張鎮上王莊人。王耀武出生於農民家庭,1924年考入黃埔軍校第三期學習,崇拜孫中山的革命理論。畢業後任國民革命軍少尉排長,不久升上尉連長。1927年蔣介石製造「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時,任少校營長。1932年參加蔣介石對中央蘇區的第四次「圍剿」,被蔣召見並提升為少將旅長。後又升任五十一師師長。抗日戰爭爆發後,由於戰績卓著,被稱為「抗日鐵軍」。1942年11月,常德會戰勝利,受蔣介石召見於南嶽。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任長衡地區受降長官。1946年1月任第二綏靖區司令官,指揮部隊進攻解放區,反共氣焰囂張。後兼任山東省政府主席、省保安司令、山東軍管區司令等職。1948年9月16日濟南戰役打響,見大勢已去,化裝潛逃。9月24日在壽光被捕獲,成為戰俘。1959年被特赦。1964年任全國政協委員。1968年7月病逝於北京。
朱霄(1907~1931)原名朱桂生,又名朱嘯、張子炎,肥城縣(今肥城市)湖屯鎮南辛庄人。早期中共山東黨組織領導人。1922年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1924年上半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共青團濟南第三支部書記,發起組織「濟南青年讀書會」;參與組織濟南市學生聯合會、育英中學聯合分會及其群眾組織舉行集會,聲討英、日帝國主義的罪行。1926年成為山東學生聯合總會主要負責人之一。大革命失敗後,轉入農村發動組織農民運動。開辟濟南以南津浦鐵路沿線至魯南一帶黨的活動陣地,多次檢查巡視泰安縣黨的工作。1928年調任中共青島市委組織部長。是年冬被捕。1931年4月5日,與其他21名革命志士,被國民黨政府槍殺於濟南緯八路侯家操場。
洪濤(1912~1938)原名洪裕良,江西省橫峰縣青板橋鄉排樓村人。山東人民抗日聯軍獨立師師長,著名紅軍將領,徂徠山起義領導人之一。洪濤1927年參加革命,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4年參加二萬五千里長征。1937年被中共中央派往山東,創建抗日根據地。1938年1月1日,參加領導徂徠山抗日武裝起義。組建八路軍山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第四支隊,任司令員。1月26日,在寺嶺村伏擊日軍告捷。2月17日,在新泰境內四槐樹村附近伏擊日軍運輸車隊,炸死炸傷日軍40餘人。洪濤重視部隊建設,他帶領的隊伍由20多人發展到4000餘人,成為山東在中共領導下的一支較大的抗日武裝。因連續行軍作戰,洪濤在部隊轉移至徂徠山勸禮村(又稱圈裡村)時,不幸逝世。現安葬在泰安革命烈士陵園。
趙丹(1915~1980)原名趙鳳翱。祖籍肥城縣(今肥城市)安臨站鎮賀庄村人。著名電影、話劇表演藝術家。演出過世界名劇《娜拉》、《大雷雨》,歷史劇《屈原》、《林則徐》以及大批抗日救亡劇目,是位很有影響的話劇演員。1936年,他主演的《十字街頭》和《馬路天使》轟動國內外影壇,被譽為「中國影壇上開放的一朵奇葩」。1968年後,開始從事文藝人才的培養工作,曾隨中國藝術團出訪朝鮮和日本。晚年集一生之藝術理論結晶,撰寫了《銀幕形象塑造》和《地獄之門》兩書,是表演藝術理論方面不可多得的專著。1980年10月10日因病逝世。
夏輔仁(1916~1964)原名夏天庚,泰安城永福街人。早期中共地方領導人。1931年加入共青團。「九一八」事變後,參與南下學生抗日請願團和紀念巴黎公社等活動。1932年被捕入獄。1934年,在獄中加入中國共產黨。1937年獲釋後返泰,聯絡范明樞等成立「泰安縣各界抗敵後援會」,開展抗日宣傳。他曾任泰安縣委書記、泰山特委書記,1938年1月,帶領縣委和抗日武裝部分成員奔赴徂徠山,參加武裝起義。1939年10月赴延安參加整風運動,當選為中共「七大」代表。1945年8月調東北地區工作。1954年,奉調支援越南土改,榮膺「胡志明一級榮譽勛章」。1955年調任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民族室副主任,後任主任。1961年,調西藏工作。他具有豐富的民族工作經驗,被譽為「民族工作專家」。1964年11月,在視察公路建設時,不幸被飛石擊中頭部,殉職。

Ⅶ 盜用國庫判什麼刑

正義網福州5月11日電(通訊員 黃燕 連麗)迫於歷年購買足彩、股票、期貨所欠巨額債務等壓力徐某鋌而走險,一個月內從國庫中「竊取」資金,共貪污國庫資金162萬元。近日,經連江縣檢察院提起公訴,法院以貪污罪判處徐某有期徒刑五年二個月,並處罰金人民幣30萬元;繼續追繳徐某的違法所得人民幣146萬元,返還給福建省連江縣財政(國庫)集中支付中心。

1979年出生徐某,大學畢業後考進連江縣財政(國庫)集中支付中心,當一名受理崗審核人員,負責接收、審核預算單位支付申請及所附原始單據等工作。2016年9月27日至10月24日期間,徐某因迫於歷年購買足彩、股票、期貨所欠巨額債務等壓力,在獲取連江縣東岱中學、連江縣岱江學校、福州一中貴安學校三個預算單位登錄「福建財政一體化信息系統」(以下簡稱財政信息系統)的用戶名和密碼後,利用其職務便利,擅自登錄上述三個學校的財政信息系統,以上述三個預算單位名義虛增交易信息,以退還保證金的名義申請支付並自行審核通過。後又以上述單位急需用錢,事後補交書面材料為由,騙取支付中心支付崗位工作人員林某(另行處理)的信任,審核通過了上述虛假交易申請並列印支付憑證。支付中心代理銀行收到支付憑證後,將相應的資金分23筆(其中東岱中學6筆計人民幣46萬元,岱江學校5筆計人民幣46萬元,福州一中貴安學校12筆計人民幣70萬元)共計人民幣162萬元陸續支付到徐某借用的二人銀行賬戶上。其中賬戶支付成功23筆計人民幣156萬元,有6萬元因賬號填寫錯誤未能轉賬成功,退至支付中心賬戶,後徐某將二人銀行卡內的資金計人民幣156萬元通過轉賬、取現的方式轉至其個人、其妻子或者其他人的銀行賬戶上,用於償還個人所欠的債務及日常開支等。

2016年11月1日下午,東窗事發的徐某向所在單位紀檢部門如實交代了貪污國庫資金的事實。3日其家屬代退出人民幣10萬元,已匯入支付中心開設在建設銀行連江支行賬戶。故法院作出上述判決。警示:徐某身為年輕的國家工作人員,本應是國有資產的守護者,卻監守自盜打起國有資產的歪主意,還心存僥幸以為神不知鬼不覺。正所謂:貪念莫起、貪手莫伸。只要做了違紀違法的事情,總會有暴露的時候,終究難逃法律的制裁。sinanews://params=%7B%22hybridId%22%3A%22HB-1-h5inhb%2Findex-gansu%22%2C%22actionType%22%3A13%2C%22url%22%3A%22%22%2C%22isSilence%22%3A%220%22%2C%22skipAd%22%3A%221%22%7D::k=sinawap_clip*sifa*sifa*wm_ART_HB-1-h5inhb%2Findex-gansu_uid*SN_0882001*1586006887928*https%3A%2F%2Fsifa.sina.cn%2F2017-05-12%2Fdetail-ifyfeivp5641999.d.html%3Ffrom%3Dwap%26vt%3D4*ustat___10.41.1.29_1585277077_0.99434900_end*%7B%22ref%22%3A%22https%3A%2F%2Fwap.sogou.com%2Fweb%2Fsl%22%2C%22pageType%22%3A%22art%22%2C%22dataid%22%3A%22comos%3Afyfeivp5641999%22%2C%22tjShowType%22%3A%22%22%7D::ustat=__10.41.1.29_1585277077_0.99434900::opid=15860068879538940581

Ⅷ 泰安的歷史名人

泰安歷史名人 鮑叔牙(生卒不詳) 魯國平陽(今新泰市汶南鎮鮑庄)人,春秋時齊國大夫,以知人善任著稱。少年時與管仲友善,兩人合夥經商,每次賺了錢,管仲總是多分給自己,少分給鮑叔牙,鮑叔牙從不計較,這就是有名的「管鮑分金」故事。齊襄公亂政時,管仲隨公子糾奔魯,鮑叔牙隨公子小白出奔莒。襄公被殺,糾和小白爭奪君位,小白得勝即位,即齊桓公。桓公想任鮑叔牙為相,鮑叔牙卻力勸桓公釋放管仲代己位。在管仲的輔佐下,齊桓公得以稱霸諸侯,齊國成為強國。司馬遷在《史記》中說「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少鮑叔能知人也。」
柳下惠(生卒不詳)展氏,名獲,字禽,又字季,春秋時魯國大夫,曾為士師(掌管刑獄的官)。因食采柳下(今新泰市宮里鎮西柳村),遂姓柳氏,謚號惠,稱柳下惠。他博文達理,外和內介,以善於講究禮節著稱於世。孟子把他和伯夷、伊尹、孔子並提,稱贊他是「聖之和者也」(《孟子·萬章下》),「和聖」也就成了柳下惠的美稱。《荀子·大略》還記載了柳下惠「坐懷不亂」的故事,於是後人將其譽為作風正派、品德高尚的男子。柳下惠死後,葬在柳下村北,緊瀕汶水,歷代對其墓都妥為保護,至清代,墓猶高如山陵,俗稱「王墳」。至今,柳下祠堂尚存,「和聖故里」、「柳下書堂」古碑依在。
柳下跖(生卒不詳) 姓展,名雄,魯國柳下(今新泰市宮里鎮西柳村)人。「跖」,本指赤腳的奴隸,因他住在西柳,故稱柳下跖。他追求「耕而食,織而衣,無有相害之心」的平等社會,曾領導奴隸起義,「從卒九千人」。孔子勸他效法「聖人之行」,罷兵休卒,柳痛斥曰:「丘之所言,皆吾之所棄也,亟走歸,無復言之!」柳下跖的事跡,《孟子》《史記》《漢書》多次提及,荀子也贊揚他「名聲如日月,與舜禹俱傳而不息。」《史記》中稱「其徒頌義無窮」。據傳,泰山傲徠峰上有柳下跖的插旗石,峰東的「大校場」、「小校場」,峰下的「跑馬場」,就是當年柳下跖的練兵場。泰山西麓和西南麓有當年柳下跖使用和築造的上馬石和川道等遺跡。在新泰放城,還有傳為柳下跖開鑿的九龍口等。
師曠(生卒不詳)字子野,春秋時期魯國平陽(今新泰市北師鄉北師村)人,晉國樂師。他精通音律,認為奏樂可卜吉凶,音樂可興邦,亦可覆國,靡靡之音不可妄聽。他曾勸諫晉平公不要聽商紂王的樂師師延所作的靡靡之音,平公不聽。結果晉國大旱三年,赤地千里,國力大損。師曠也十分關心政治,他認為治國「惟仁義為本」「君必惠民」。晚年潛心研究音樂,不幸熏瞎雙目。卒後葬於新泰。墓前有宋代建的師曠廟。
左丘明(約前540~前452)魯國都君庄(今肥城市石橫鎮衡魚村)人,春秋著名史學家,儒學奠基人之一。著有《左傳》、《國語》,前者是中國古代第一部編年體史書,後者是中國最早的國別體史書,均是研究先秦歷史的重要文獻。孔子視左丘明為君子,尊稱其左丘明,謂之與其共好惡。左丘明病世後,人們將他著述過的地方稱作「左傳精舍」,予以保護,並代有修葺。
鍾離春(生卒不詳)戰國時無鹽邑(今東平縣)人,著名才女。她關注國家大事,曾當面指出齊宣王政治上的「四失」。宣王聽了非常感動,當即讓她坐車入宮,拜為無鹽君,立為後。宣王據其言拆漸台、罷女樂、退謅諛、納忠言、選兵馬,用田嬰為相國,以鄒人孟軻為上賓,齊國從此成為強國。
劉楨(186~217)字公幹,東漢末東平國寧陽(今寧陽縣)人,東漢著名文學家。其五言詩頗負盛名,為「建安七子之一」。被曹操徵召,為丞相掾屬,行文才思雋銳。與曹植齊名,性格倔強。曹丕舉行宴會,因「犯」禮制被曹丕以不敬罪下獄。後復起用為吏。不久染瘟疫病逝。後人將劉楨、曹植並舉,稱為「曹劉」。
羊祜(221~278)字叔子,泰山郡平陽(今新泰市)人,西晉政治家、軍事家。新泰地名來源,即是羊祜取新甫山、泰山合意,上表晉武帝所改。羊祜出生顯貴, 265年被晉武帝司馬炎拜為尚書右僕射、衛將軍、都督,管理荊州軍事,墾田積糧深得百姓擁護,遠近人皆來歸降。他不居功,拒絕晉升,曾上奏著名的《讓開府表》。278年病逝。孟浩然《與諸子登峴山》詩中贊其曰: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巾。
僧朗(生卒不詳) 京兆(今陝西西安)人,泰山佛教的傳入者,北朝高僧。前秦苻堅皇始元年(351),移居泰山傳經,「孜孜訓誘,勞不知倦」,在泰山地區影響很大。在統治者的支持下,他創立了海岱間第一座佛廟,後寺廟改稱靈岩寺,成為唐宋間國內四大名剎之一。朗公寺的開拓,一度帶來泰山佛教的興盛,谷山玉泉寺、神寶寺、普照寺等大多在北朝後期相繼建立。
程咬金(?~665)又改名知節,唐初濟州東阿(今東平縣斑鳩店鎮)人,隋唐時著名將領。程咬金為滅隋興唐,屢建偉功,其故事被采入《響馬傳》、《說唐全傳》、《隋唐演義》等,成為家喻戶曉的傳奇人物。清《泰安府志·古跡》載東平縣斑鳩店鎮有程盧公衣冠冢。斑鳩店村還有程咬金廟,廟前楹柱鐫聯雲:「偕叔寶翼秦王,懸甲軍摧鋒陷陣冠諸將;先世南次公僅,凌煙閣圖功畫像照千秋。」
梁灝(962~1004)字太素,鄆州須城(今東平縣州城)人,北宋著名政治家。雍熙二年(985)中狀元。他關心國事,曾作《聽政箴》獻給真宗皇帝。北遼興兵犯境時,灝主張「明賞罰,斬懦將,重用武勇謀略之士」,很受好評。灝有吏才,每進朝奏對,詞辯明敏,真宗非常贊賞。景德元年(1004)病卒。有文集十五卷。
梁固(985~1019)字仲堅,梁灝子。自幼好學,曾著《漢春秋》。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中狀元,後人稱頌梁灝、梁固父子狀元,在東平州城建有「父子狀元」坊。梁固有吏才,馬元方主掌三司,辦事粗率,梁固常受命斷案,因判案公正,當時被稱為「平審」。年三十四歲病卒。有文集十卷。
錢乙(1035~1117)字仲陽,宋代東平郡(今東平縣)人,宋代著名兒科醫學家。著有《傷寒論指微》五卷、《嬰孺論》百篇等書,惜已失傳。其弟子閻季忠搜集錢乙論述、醫案、處方及各種資料,於公元1119年整理編輯而成《小兒葯證直訣》。該書比歐州最早出版的兒科著作早三百年,是世界上現存第一部原本形式保存下來的兒科著作。錢乙對兒科醫學貢獻卓著,後人稱其為「兒科之聖」。
黨懷英(1134~1211)字世傑,號竹溪,祖籍同州馮翊(今陝西大荔),後隨父遷奉符南城(今泰安市岱嶽區鄧家莊)。金代文學家、書法家。著有《竹溪集》(30卷)、《鍾鼎集韻》,《竹溪集》已佚。黨懷英入仕前隱居徂徠山,築竹溪庵,讀書吟詩。現徂徠山上竹溪庵遺址猶存,庵旁有其篆書「竹溪」二字石刻。他還工書法,有「獨步金代」美譽。當時泰山一帶碑刻多出其手筆。現存碑刻如岱廟「金重修東岳廟碑」的篆書題額以及谷山寺碑、天封寺碑皆為懷英手跡。大安三年(1211年)卒,葬於奉符城南四十里(今泰安市岱嶽區北集坡鄉西旺村),享年七十八歲,謚號文獻。
張志純(1220~1316)字布山,號天倪子,又號布金山人,有張煉師之稱。泰安州埠上保(今肥城市張家安村)人。元代著名道人。曾任東岳廟住持;元中統三年(1216),被宣授為東岳提點監修官,兼東路道教都提點;後又策劃監修泰山南天門工程。他喜愛詩詞,是當時著名詩人,《泰山喜雨》、《桃花峪》等詩篇謳歌了東岳泰山的秀麗風光。晚年,上書皇帝重修蒿里山神祠,獲准,未峻即逝。
王禎(生卒年不詳) 字伯善,東平人,元代農學家及木活字印刷術的創造者。曾任泰安州教授,重視教育事業。著有37卷農學巨著——《農書》(現存36卷),該書是一部從全國范圍總結農業生產的農書,分三部分(《農桑通訣》、《百穀譜》、《農器圖譜》),於皇慶二年(1313)刊行(明初收入《永樂大典》)。印刷《農書》時創木活字,排印《旌德縣志》一百部;又創造轉輪排字盤,活字以韻排列,排版時轉動輪盤,以字就人,極方便。還撰寫了《造活字印書法》,繪制《活字板韻輸圖》附載《農書》內,成為印刷史上的珍貴文獻。此外,對冶煉技術也有發明創新。善篆書、善詩文,著有《農務集》。
蕭大亨(1531~1612)字夏卿,號岳峰。祖籍肥城安駕庄鎮夏輝村,後隨父遷居泰安州放城(今新泰市放城)。著有《岳峰蕭公奏議》、《夷俗記》等書。隆慶六年(1572),蕭大亨因念母上書請歸養,五百里外聞母病歿,披發赤足,徒步日行百餘里奔喪,居喪盡哀,內外稱孝。蕭大亨重視保護泰山名勝古跡,泰山道士昝復明在凌漢峰下建三陽庵,蕭大亨為其撰碑記,今碑石猶存。他還主持移建了岱東四陽庵,為岱陰碧峰寺撰立《重修佛殿碑記》。在他為《泰安州志》題的序中,對泰山歷史文化給予高度稱譽。萬曆四十年(1612)卒。明神宗敕令在岱陽金牛山下為其建墓,今石坊、石儀、石表尚存。
蕭協中(?~1644)字公黼,蕭大亨次子,明末著名泰山學者。他自幼工於詩賦,十八歲時因作《綠遠樓賦》而蜚聲文壇,後以父蔭入仕。崇禎末年,致仕還鄉,寓居泰安城醞檀園,致力於泰山地理風物的研究。甲申,泰安城被李自成起義軍攻破,協中投井自殺。著有《醞檀集》、《泰山小史》等書。其中,《泰山小史》「以名勝為綱,每目敘其大略,詞簡意賅」,收入泰山名勝及名人150餘條,每條之下,均作題詠,而且書中記錄了一些泰山史料如半山亭秦篆等,對泰山史研究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泰山五賢
孫復(992~1057)字明復,北宋初學者,宋晉州平陽(今山西臨汾)人。舉進士不第,退居泰山講學,世稱泰山先生。魯人自石介而下,皆師事之。范仲淹、富弼言稱孫復道德經術宜在朝廷,於是由布衣拜秘書郎、國子監直講,累官至殿中丞。孫復治《春秋》,著《春秋尊王發微》12卷。與石介、胡瑗提倡以仁義禮樂為學,以繼承儒家道統自居,排斥佛老,抨擊禍福報應學說。嘉佑二年(1057)卒,葬於東平。歐陽修作《孫明復先生墓誌銘》。舊志載,孫復還著有《睢陽子》10卷、《春秋總論》3卷。金大定間,在岱廟東建魯兩先生祠,祀孫復與石介,後移泰城東南隅。明嘉靖年間,僉事盧問在講學處(今五賢祠舊址)建仰德堂祀孫復、石介,後加奉胡瑗,稱三賢祠。三人並稱「宋初三先生」。清道光九年(1829),縣令徐宗干又奉宋燾、趙國麟入三賢祠,合稱為五賢祠。後人將孫復列為泰山五賢之首。
石介(1005~1045)字守道,一字公操。北宋初學者。兗州奉符(今山東泰安)人。故居在徂徠山西北之橋溝村。曾講學徂徠山下,世稱徂徠先生。北宋天聖八年(1030)進士,初任鄆州推官、南京留守推官。在南京任職期間結識孫復,並引為知己,幫助他到泰山講學,拜其為師。景佑三年(1036),任嘉州軍事判官,因母親去世,歸家奔喪。居喪期間,在徂徠山長春嶺下建徂徠書院,「以《易》教授諸生」。慶歷二年(1042)夏,服喪期滿,召為國子監直講。慶歷新政時,石介作《慶歷聖德詩》,積極擁護改革。新政失敗後,受到保守派打擊,被迫出任濮州通判。慶歷五年(1045)卒,葬於徂徠山下。歐陽修作《徂徠先生墓誌銘》。著有《徂徠先生文集》。泰山五賢之一。
胡瑗(生卒不詳)字翼之,北宋初學者,教育家。宋泰州海陵(今江蘇泰縣)人,世居陝西安定堡,世稱安定先生。曾與孫復、石介講學泰山,十年不歸,得家書見有「平安」二字,不拆閱即投澗中。現五賢祠舊址東有「胡安定先生投書處」刻石,稱投書澗。後執教太學,四方之士來學者,學舍競不能容。以太常博士致仕。著有《論語說》、《周易口義》、《景佑樂儀》等書。與孫復、石介並稱「宋初三先生」。泰山五賢之一。
宋燾(1572~1614)字岱倪,號澤田、青岩,泰安孝門村(今肥城孝門)人。1600年(明萬曆二十八年)中進士,選為庶吉士,後改任御史,巡按江南,兼督學政。多次仗義直諫,惹怒神宗,被貶為定州刺官,不久辭職隱鄉。在青岩居建書院講學,搜尋岱故,編著《泰山紀事》、《岱下小史》等,另有詩集《青岩居草》、《落花錢韻》等。萬曆四十二年(1614)卒,葬於泰安城西上旺村鳳凰嶺下。泰山五賢之一。
趙國麟(1673~1751)字仁圃,號拙庵,泰安人。清代名臣。少時家貧,好學。清康熙年間進士,歷任福建、安徽巡撫,刑部、禮部尚書兼領國子監事、文淵閣大學士等職。後辭官返里,隱居讀書。為啟迪後學,在宋燾青岩居故址創辦青岩義社,後易名青岩書院,是泰山歷史上著名書院之一。著有《雲月硯軒古體詩稿》、《調皖紀行草》、《拙庵近稿》、《塞外吟》、《近游草》、《大學困知錄》、《文統類編》等。泰山五賢之一。

唐仲冕(1753~1827)字六枳,號陶山居士,世稱唐陶山。原籍善化(今湖南長沙),後客居肥城縣(今肥城市)澗北村。清代著名泰山學者。著有《岱覽》、《陶山文錄》、《陶山詩錄》等。他主持泰山書院其間,曾參與重修《泰安縣志》。他探訪泰山名勝,遍覽泰山典籍,歷時12載編撰《岱覽》(32卷)一書。全書層次明晰,稽考精審,圖文並茂。史學家錢大昕為此書題詩:「東岱寰中秀,圖經手自編。群山收一覽,五嶽獨自先。」道光七年(1827)病卒,其子遵遺囑將其歸葬肥城陶山。
毛澄(1843~1906)字蜀雲、又字叔雲,四川仁壽人。著有《稚解詩集》等書。毛澄曾三任泰安知縣,在任期間,致力泰山的保護和開發,興新學,倡新風,為世人稱頌。光緒十九年(1893),岱廟的秦篆刻石失盜,毛澄下令搜尋,查得原石後,移存道院,派人嚴加看護,倖存至今。光緒二十九年(1903),他捐銀千兩重修「和聖墓」。毛澄還發動泰安各界在泰山大面積植樹造林,重修蒿里山神祠、對岱亭、環翠亭等。在黑龍潭新建西溪石亭,在雲步橋新建酌泉亭,現都已成為著名景點。毛澄注意革除陋俗,他將岱頂捨身崖改為愛身崖,還查封斗母宮,派道士住持。毛澄重視文化教育,在天書觀舊址創辦高小學堂,在泰山上書院舊址創辦師范學堂,先後在全縣創辦初等小學堂185處。為啟迪民智,還在岱廟創辦閱報所。1913年,山東提學陳榮昌撰立《泰安令毛君興學記》,對其振興教育事業的政績給予高度評價。光緒三十四年毛澄卒於滕縣任所。
王價藩(1865~1934)字藎臣,又字建屏,號退軒。祖籍四川成都,清咸豐年間隨父落籍泰安。先後主辦過醴泉義塾、圖書社,與范明樞合力創辦縣勸學所、宣傳所等。民國初年,創辦泰安女子小學堂,任校長。晚年熱心於泰山文獻的搜集整理,悉心徵集泰山史料。時《泰山述記》版本已不多見,他赴濟南輾轉借抄,凡8年始得補齊。歷經30年,積書8000餘卷,以草屋3間藏之,曰「僅好書齋」。時人趙正印稱其「凡鄉先哲之著述佚文,莫不收藏編錄,泰山文獻賴以保存」。他還曾擔任民國《重修泰安縣志》分纂。一生編著書13種,計60冊;抄書66種,計150餘冊,有《泰山名勝》、《泰山述記》等。搜集泰山文獻50餘種,有《泰安州志》、《泰山小史》等。他從搜集整理的文獻中遴選40種、110卷,編輯《泰山叢書》,事未竟病歿。由其子亨豫克承父業。
范明樞(1866~1947)名昌麟,又名炳辰,原泰安縣元寶街徐家花園人。著名愛國人士、教育家。光緒三十二年(1906)留學日本,回國後致力於教育事業,先後在泰安、濟南、菏澤、曲阜等地建學堂、辦書社。1933年,協助馮玉祥在泰山前麓創辦武訓小學15處。「七七」事變後,他呼籲廣大民眾進行抗日,在西麻塔召開的抗日周年紀念大會上,跪在鵝卵石灘上領眾宣誓。1946年6月17日,他被批准加入中國共產黨,時年已81歲。范明樞一生樂與青年接觸,故有「老青年」雅稱。他還關心農業及公益事業,農民尤喜與他交談。1947年10月病逝樂陵縣。1950年移葬於泰山前麓。謝覺哉為其墓碑親題:「永遠是人民的老師!」林柏渠為其墓碑親題:「革命老人永垂不朽!」
趙新儒(1876~1952)原名趙正印,泰安縣城(今泰城)人。著名泰山學者。幼年列名僧籍,為普照寺俗徒,法名義琳。1903年鄉試中解元,旋赴日本留學,受到民主思想的影響。1911年任山東提學使司,主辦《齊魯公報》,宣傳革命,遭通緝,流亡海外。辛亥革命後,歷任山東省教育會長、師范學堂監督等職。袁世凱稱帝,他借議論時尚予以抨擊。張勛復辟後去職,閑居北平。1926年他積極響應國民革命軍北伐,參與南北合作事宜。軍閥混戰期間,泰山文物古跡遭破壞,他多次登山,逐段勘估,擬訂修繕計劃,相繼修復岱廟大殿、圍牆、包公祠、五賢祠及中天門到南天門盤道,並將岱廟大殿內壁畫護以鐵欄。在整修過程中,結合實地考查,他悉心稽查文獻,攄述所見,著成《經石峪考》、《泰山災石記》(未付梓)、《新刻泰山小史》、《新儒聯語錄》等書和文稿,刊行《石塘老人文集勘本》。「七七」事變後,他流亡四川,1952年卒於綿陽。
馮玉祥(1882~1948)字煥章,原籍安徽巢縣。出生於河北青縣興集鎮。著名愛國將領。抗日戰爭開始後,積極主張抗日,與共產黨合作,反對蔣介石消極抵抗政策,受蔣介石排斥,於1932年3月至10月、1933年8月至1935年10月兩次寓居泰山普照寺「菊林舊隱」。在泰期間,他關心群眾生活,經常給貧苦人民送衣送糧;出資修建大眾橋;辦小學14所,免費收取窮苦孩子入校讀書;組織官兵疏浚、新建大眾泉、朝陽泉;引種煙台蘋果、肥城佛桃等優良果樹。他還以民間疾苦為題材,與趙望雲合作48幅詩配畫,刻成48通詩畫碑,立於天外村科學館內。為紀念1911年辛亥革命灤州起義犧牲的烈士,1933年,在普照寺東北和南部分別建泰山辛亥灤州起義烈士祠、辛亥革命灤州烈士紀念碑。1946年出國考察水利。1948年9月,響應中國共產黨號召,回國參加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工作,途中輪船失火遇難。根據其生前願望,遺骨安葬在泰山。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國家領導人為其題寫了輓聯,郭沫若題墓壁「馮玉祥先生之墓」。
馬伯聲(1890~1966)原名馬駿,回族。民族實業家。祖籍德州,後移居泰安。在萃英中學讀書時,跟美傳教士學英文,為登泰山的外國人當口語翻譯。他善於經營,曾受聘於濟南英美煙草公司,後躋身保險業。後又先後在濟南建仁豐紗廠,在青州建永年麵粉廠、永年電燈廠,仁豐所產「蜘蛛美人」牌原白布與日本紗廠的大五幅布競爭於國際市場。1927年出資在泰城辦仁德學校。1937年在泰山南麓創辦仁德農場,經營養殖、釀造諸業,並開辟果園,引種優良樹種,投資恢復了泰山林業公司。1937年12月避居天津,期間撰有《泰安建設計劃》、《仁豐紗廠創辦經過》、《工業管理》等著作和文稿。1952年,「五反」運動中,因涉嫌貪污敵偽資產,被法院拘留審查。1966年春病故。
呂彥直(1894~1929)字仲宜,又字古愚。近代著名建築師、設計師。東平縣人。幼時喜愛繪畫。1913年清華大學建築系畢業,後派往美國康南耳(一說康乃爾)大學深造,畢業後被聘為美國建築大師茂斐的助手,曾協助設計南京金陵女子大學和北平燕京大學的建築圖樣。回國後,又設計了中山陵墓、中山紀念堂和中山紀念碑。由於積勞成疾,在中山陵工程臨近尾聲時,因腦溢血突發與世長辭。中山靈堂西南休息室里,原有他的浮雕像,抗日戰爭中雕像不幸丟失,迄今下落不明。
李鶴年(1895~1969)原名李傳齡,又名李茂三。早期共產黨員之一。肥城市邊院鎮東向村人。李鶴年出身農民家庭,曾應募去法國當鐵路工人,和留法學生先後領導3次罷工。1924年6月被派往蘇聯學習。回國後,輾轉北京、張家口等地開展革命活動,創辦「義武團」開展武裝斗爭。抗戰期間,又積極組織抗日武裝,1942年不幸被日偽軍逮捕,受盡酷刑,但始終未吐露黨的機密。建國後,曾在華北婦聯、中央建工部工作。1969年12月病逝。1987年9月8日,中央將李鶴年的骨灰安放於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
張耀南(1901~1974)長清縣紙房村人。早期農民運動領袖,泰山地區著名抗日領導人,今泰山林場創始人。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率全家參加革命。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9年9月,任泰山林場場長。任職期間,主持制定《1960~1967年泰山林場八年發展規劃》,提出了「泰山是旅遊勝地,泰山建設要和發展旅遊業,美化人民生活相互促進」的設想。1962年5月,在黑龍潭水庫西創建山東社會主義勞動大學三分校,組織學生在水庫周圍大量栽植蘋果樹、桂花樹,黑龍潭水庫西坡成為泰山8年綠化規劃的樣板。1962~1965年,他又主持修建建岱橋和天外村至竹林寺簡易公路、泰安城至岱陰佛爺寺簡易公路、大規模綠化泰山等一系列大型項目。1974年10月5日在泰安病逝,葬於長清烈士陵園。
王耀武(1904~1968) 字佐民,幼名王哲讓,國民黨高級將領。泰安市岱嶽區夏張鎮上王莊人。王耀武出生於農民家庭,1924年考入黃埔軍校第三期學習,崇拜孫中山的革命理論。畢業後任國民革命軍少尉排長,不久升上尉連長。1927年蔣介石製造「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時,任少校營長。1932年參加蔣介石對中央蘇區的第四次「圍剿」,被蔣召見並提升為少將旅長。後又升任五十一師師長。抗日戰爭爆發後,由於戰績卓著,被稱為「抗日鐵軍」。1942年11月,常德會戰勝利,受蔣介石召見於南嶽。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任長衡地區受降長官。1946年1月任第二綏靖區司令官,指揮部隊進攻解放區,反共氣焰囂張。後兼任山東省政府主席、省保安司令、山東軍管區司令等職。1948年9月16日濟南戰役打響,見大勢已去,化裝潛逃。9月24日在壽光被捕獲,成為戰俘。1959年被特赦。1964年任全國政協委員。1968年7月病逝於北京。
朱霄(1907~1931)原名朱桂生,又名朱嘯、張子炎,肥城縣(今肥城市)湖屯鎮南辛庄人。早期中共山東黨組織領導人。1922年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1924年上半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共青團濟南第三支部書記,發起組織「濟南青年讀書會」;參與組織濟南市學生聯合會、育英中學聯合分會及其群眾組織舉行集會,聲討英、日帝國主義的罪行。1926年成為山東學生聯合總會主要負責人之一。大革命失敗後,轉入農村發動組織農民運動。開辟濟南以南津浦鐵路沿線至魯南一帶黨的活動陣地,多次檢查巡視泰安縣黨的工作。1928年調任中共青島市委組織部長。是年冬被捕。1931年4月5日,與其他21名革命志士,被國民黨政府槍殺於濟南緯八路侯家操場。
洪濤(1912~1938)原名洪裕良,江西省橫峰縣青板橋鄉排樓村人。山東人民抗日聯軍獨立師師長,著名紅軍將領,徂徠山起義領導人之一。洪濤1927年參加革命,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4年參加二萬五千里長征。1937年被中共中央派往山東,創建抗日根據地。1938年1月1日,參加領導徂徠山抗日武裝起義。組建八路軍山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第四支隊,任司令員。1月26日,在寺嶺村伏擊日軍告捷。2月17日,在新泰境內四槐樹村附近伏擊日軍運輸車隊,炸死炸傷日軍40餘人。洪濤重視部隊建設,他帶領的隊伍由20多人發展到4000餘人,成為山東在中共領導下的一支較大的抗日武裝。因連續行軍作戰,洪濤在部隊轉移至徂徠山勸禮村(又稱圈裡村)時,不幸逝世。現安葬在泰安革命烈士陵園。
趙丹(1915~1980)原名趙鳳翱。祖籍肥城縣(今肥城市)安臨站鎮賀庄村人。著名電影、話劇表演藝術家。演出過世界名劇《娜拉》、《大雷雨》,歷史劇《屈原》、《林則徐》以及大批抗日救亡劇目,是位很有影響的話劇演員。1936年,他主演的《十字街頭》和《馬路天使》轟動國內外影壇,被譽為「中國影壇上開放的一朵奇葩」。1968年後,開始從事文藝人才的培養工作,曾隨中國藝術團出訪朝鮮和日本。晚年集一生之藝術理論結晶,撰寫了《銀幕形象塑造》和《地獄之門》兩書,是表演藝術理論方面不可多得的專著。1980年10月10日因病逝世。
夏輔仁(1916~1964)原名夏天庚,泰安城永福街人。早期中共地方領導人。1931年加入共青團。「九一八」事變後,參與南下學生抗日請願團和紀念巴黎公社等活動。1932年被捕入獄。1934年,在獄中加入中國共產黨。1937年獲釋後返泰,聯絡范明樞等成立「泰安縣各界抗敵後援會」,開展抗日宣傳。他曾任泰安縣委書記、泰山特委書記,1938年1月,帶領縣委和抗日武裝部分成員奔赴徂徠山,參加武裝起義。1939年10月赴延安參加整風運動,當選為中共「七大」代表。1945年8月調東北地區工作。1954年,奉調支援越南土改,榮膺「胡志明一級榮譽勛章」。1955年調任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民族室副主任,後任主任。1961年,調西藏工作。他具有豐富的民族工作經驗,被譽為「民族工作專家」。1964年11月,在視察公路建設時,不幸被飛石擊中頭部,殉職.

熱點內容
讀書與道德的名言 發布:2025-07-07 21:11:57 瀏覽:701
司法拍賣機動車的流程 發布:2025-07-07 21:10:48 瀏覽:675
法律服務所是做什麼的 發布:2025-07-07 21:09:12 瀏覽:336
申請法學雙學位 發布:2025-07-07 21:03:30 瀏覽:208
2010年民事訴訟法 發布:2025-07-05 18:21:14 瀏覽:133
行政處罰與刑法 發布:2025-07-05 16:48:45 瀏覽:743
民法典ar 發布:2025-07-05 16:24:45 瀏覽:846
勞動法對公司繳納社保規定 發布:2025-07-05 15:30:35 瀏覽:119
公司法原理 發布:2025-07-05 15:22:04 瀏覽:100
刑法免罪 發布:2025-07-05 15:22:04 瀏覽: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