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國成法院
⑴ 春秋時期楚國公布成文法的活動
春秋時期較早指定成文法的國家是楚國。第一次在楚文王時期(前689——前677)年制定了《仆區法》。
⑵ 曾把楚國變成了最強大國家的楚懷王是怎麼變壞的
我們提起戰國時代的歷史總是唏噓不已,激盪起伏、扣人心弦的歷史往事也總是會撞擊我們的心靈,戰國七雄對於我們來說並不陌生,秦國統一中原之前,其餘六國其實也都有強盛一時的時候,提起楚國這個被當時人們冠以南蠻稱號的國家,我們更不陌生,楚國不僅在春秋時期稱霸過,在戰國時期也被世人矚目過。
兩年後,秦國又掠奪了楚國八座城池,秦昭襄王帶著壓迫的語氣約見楚懷王,楚懷王不顧屈原的反對,就踏上了一條不歸的道路,秦昭襄王借機就扣押了楚懷王,威逼楚懷王再次割讓城池,這時候的楚懷王再次表現出了強硬的一面寧死也不割讓土地,只是一切都晚了,楚懷王就一直被秦國扣押,直到去世,屍體才回歸故里。
楚懷王的一生令人唏噓不已,假如楚懷王能一直賢明,楚國在他的手中能不能稱霸真不好說,假如楚懷王的身邊多點賢臣少點佞臣,楚國會不會轉為為安也真不好說,只是歷史不能假設,楚國在楚懷王的手中也徹底衰落了!
⑶ 法院門口的獨角獸叫什麼名字
獬豸
解豸(xiè zhì),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獸,體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類似麒麟,全身長著濃密黝黑的毛,雙目明亮有神,額上通常長一角。
獬豸高智慧,懂人言,知人性。它能辨是非曲直,能識善惡忠奸,發現奸人,就用角把他觸倒,然後吃下肚子。它能辨曲直,又有神羊之稱,它是勇猛、公正的象徵,是司法「正大光明」 、「清平公正」、「光明天下」的象徵。
獬豸在我國古代法制監督史上仍有著非凡的涵義。由於獬豸是「法」的化身這一特性,從先秦到明清,「獬豸」形象被當成監察、審計和司法官員廉明正直、執法公正的象徵,在各種場合被經常使用並作為監察御史和司法官員等的重要標志。
在現代,法院門口常擺有一對獬豸雕塑,象徵司法公正。
(3)楚國成法院擴展閱讀
法律象徵
作為中國傳統法律的象徵,獬豸一直受到歷朝的推崇。相傳在春秋戰國時期,楚文王曾獲一獬豸,照其形製成冠戴於頭上,於是上行下效,獬豸冠在楚國成為時尚。秦代執法御史帶著這種冠,漢承秦制也概莫能外。
到了東漢時期,皋陶像與獬豸圖成了衙門中不可缺少飾品,而獬豸冠則被冠以法冠之名,執法官也因此被稱為獬豸,這種習尚一直延續下來。至清代,御史和按察使等監察司法官員都一律戴獬豸冠,穿綉有「獬豸」圖案的補服。
⑷ 秦末之際,山東六國紛紛復國,為何楚國成了天下共主
首先解釋一下「共主」的含義吧,「共主」指在國家形成過程中或產生後的各個部落共同體共同推崇的盟主或是各個王國效忠的中央政權。那麼為什麼楚國能夠成為天下共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條:第一,楚國的地盤最大,人口最多,其實力也最為雄厚。戰國時期的楚國,地方五千里,軍士就有百萬人。這也是連橫即秦稱霸,合縱則楚國一統的說法來源之處。
項羽在巨鹿之戰擊敗了秦軍的主力部隊,也令諸侯佩服,項羽率領進入關中後,尊楚懷王為義帝,自號為西楚霸王。所以,楚國能成為天下共主,靠的不僅是根基深厚,也與眾多義士、名將有密切的關系。
⑸ 楚國人的祖先到底是誰,楚國是怎麼建立起來的
楚國人的祖先其實是蠻夷人,楚國是祝融的子孫們一起建立起來的。如果從那些楚國人的衣著、說話方式、說話口音來看的話,這些楚國人根本並不是我們中原人,雖然他們一直說他們是我們中原人的子孫,但是如果追根溯源的話,這些楚國人的祖先其實是蠻夷人。當時我們中原人大部分是不能容忍蠻夷人的,而且還經常去攻打他們,把他們趕到非常遠的地方去,所以他們只能隱藏自己的身份,說他們是中原人。
如果追根溯源的話,我們可以發現楚國人的祖先其實是蠻夷人,並不是他們口中所說的中原人。
⑹ 楚國創始人是誰
楚國,又稱作荊、荊楚,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代的一個諸侯國。
楚國祖先族姓羋(音米),熊氏(姓和氏在古代是兩個概念)。
最早興起於古荊州之地的楚部落,滅於秦國。轄地大致為現在的湖北、湖南全部、重慶、河南、安徽、江蘇、江西部分地方。
楚之先祖出自帝顓頊高陽氏。(屈原《離騷》第一句說: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就點名了楚國的祖先)
高陽者,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也。顓頊帝後第五代吳回,是帝高辛氏的火正(火官),主管天火與地火,能光融天下,帝嚳命曰祝融(祝,大也;融,明也)。其部落分布在商都朝歌的南方(今河南新鄭一帶)。吳回之子陸終,生有六子,幼子曰季連,羋姓,是楚之先祖。季連之後曰鬻熊,是周文王的老師,其曾孫熊繹,當成王時,封為楚子(意為楚地的子爵)。
封子爵,這就是正式建立楚國了,所以是熊繹。
⑺ 楚國是誰建立的
楚國,又稱荊、荊楚。楚國祖先族姓羋(音Mǐ),熊氏(筆者族姓之一)。最早興起於古荊州之地的楚部落。楚國由周成王封熊繹於楚地開始,居楚地丹陽(今湖北秭歸,有爭議),從一個「蠻夷」附庸小國逐漸變成春秋戰國時代的一個強國,不僅有地千里,也發展出可與中原比擬的高度文化。前706年,因不滿自己國大爵小的楚君熊通認為其先祖鬻熊是周文王的老師,有輔佐文王推翻殷商建立周王朝的功勞,只因早死而僅得到子級的爵位,遂攻打姬姓諸侯隨國,目的是要求周天子晉升其爵位,遭拒,熊通率兵再次征討隨國,迫使隨侯投降。熊通因此在前704年自稱為王(後謚武)。
在古代南中國的土地上,作為「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之一的楚國,在其鼎盛時期,確實是當時疆域最遼闊,物產最豐富,人口最多,軍隊最強的國家,堪稱世界「第一大國」(國中之國)!其都城「郢都」(現今湖北省荊州市,筆者老家)也是當時世界第一大城市。春秋時期楚國有個叫卞和的琢玉能手,在荊州這一帶得到一塊璞玉。後來這塊玉被命名為「和氏璧」,成為400年強大楚國的鎮國之寶。
關於鼎盛期的楚國,當年的縱橫家蘇秦曾作過如此描述:「楚,天下之強國也……西有黔中、巫郡,東有夏州、海陽(今山東半島南部),南有洞庭、蒼梧,北有汾陘之塞郇陽(今陝西旬陽),地方五千餘里,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資也。」(《戰國策·楚》)。《淮南子·兵略訓》則贊美:「楚人地南卷沅湘,北繞穎泗,西包巴蜀,東裹郯淮。穎汝以為洫,江漢以為池,垣之以鄧林,綿之以方城。山高尋雲,谷肆無景,地形便利,士卒勇敢」。把當年楚國地域的遼闊,經濟的富饒,軍力的強盛,形容得淋漓盡致。
周成王封熊繹於楚時,用後來楚昭王的話說是「楚之封祖於周,號為子男五十里」(《世紀·孔子世家》)。西周初的楚國只是「辟在荊山」的彈丸之國,過著「篳路藍縷,以處草莽」的古樸生活。這里的荊山,實指荊山與睢山之間,在今湖北保康縣南60公里處。楚人在這里歷經一個半世紀的慘淡經營後,出現了轉弱為強的勢頭。熊繹五傳至熊渠,熊渠整軍經武,以丹淅之會的丹陽為都,開疆闢土,先後滅庸(今湖北竹山一帶)、越揚(今江西湖口)、鄂(今湖北大冶),其勢力所及今武漢至湖口一帶。但此時的楚國仍然是「土不過同」(《左傳·昭公二十三年》)。古時以方圓百里為一「同」,當時楚國疆域只不過以「同」計算。
周室東遷之後,楚國便以驚人的速度擴張,文治為武功奠定了基礎,武功為文治開拓了天地。《史記·楚世家》說,當齊桓公「始霸」之時,楚文王統治之下的楚國也「疆」而且「大」了。楚文王兩傳至楚成王,成王拓土益廣,東近汝水,西抵巫山。《史記·楚世家》說,成王之世,「楚地千里」。
楚成王兩傳至楚莊王,楚莊王確立了楚國之霸業。他「三年不鳴,一鳴驚人」,先後重用伍舉、蘇從、孫叔敖等,革故鼎新,安內攘外,國勢日盛。即位後的第三年,便聯合秦、巴消滅了西北勁敵庸、麋,佔領今陝西安康一帶及大巴山脈西北大片土地。之後,一邊向東拓展,把楚界推至今安徽東部與吳越相鄰;一邊推進北伐,先伐陳敗宋,於公元前606年進兵中原,「遂至洛,觀兵於周郊」,迫使周天子派大臣王孫滿前來「慰勞」。楚莊王竟毫無顧慮地詢問象徵周王朝權力的九鼎之大小輕重。這便是「問鼎中原」之典出。楚莊王又與晉大戰於今河南滎陽東北,爭得中原霸主地位。
在此基礎上,楚國開始向長江下游拓展。期間雖有吳軍反擊並一度佔領郢都之險,但歷經共王至昭王五代,及至楚惠王時期,楚國已得到長足發展。在春秋近300年間,楚國曾先後滅掉兼並61國,清高士奇《左傳紀事本末》稱「春秋滅國之最多者,莫楚若矣」。盛時疆域方圓達3000里,包括今湖北、湖南、江西(信江流域除外)、河南南部、安徽西部、陝西東南部、廣東北部、廣西東北角,地跨八省,成為春秋土地最為廣闊的南方大國。
進入戰國時期後,楚國的發展達到頂峰。楚王依靠吳起變法建立起強大的軍事與經濟實力,對周邊發動攻勢,不斷拓展疆域。公元前334年,楚威王攻越,殺死越王無疆,「盡取故吳地至浙江,北破齊於徐州。而越以此散,諸族子爭立,或為王,或為君,濱於江南海上,服朝於楚」(《史記·越王勾踐世家》)。於是,原越國所屬以江浙為中心的廣大地區納入楚國版圖。
戰國中期,楚國疆域擴張最廣大時,東臨大海,西抵巴蜀,南達兩廣,北至陝南,擁有今川、鄂、湘、贛、皖、蘇、浙、豫、陝、魯等省的全部或部分,勢力擴展到貴州、雲南和兩廣。遼闊的江漢流域、江淮流域、太湖流域、沅湘流域等南方地區約1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500萬以上的人口統歸於楚國。楚國擁兵百萬之眾,儲糧可用十載,昂首屹立於世界的東方!楚國當時的國土面積相當於現在中國陸地面積的四分之一了。
翻開《世界通史》,我們不難發現,當時世界范圍內,曾經強盛的波斯帝國已於公元前330年滅亡;亞歷山大帝國於公元前323年,隨著亞歷山大的病死而迅即分裂;羅馬正在完成其對義大利的征服,而且其軍隊不超過三萬人。我們似乎可以斷言:在公元前300年左右,楚國一度是世界范圍內地域最廣、國力最盛的「超級大國」。
前241年楚考烈王遷都至壽春。前238年楚考烈王死後,太後李嫣嫣執政,國力一蹶不振。秦王政親政後,知楚將項燕擅戰,先遣李信為將,領20萬兵馬,欲滅楚,慘敗。再遣老將王翦,統秦師60萬,前224年,大敗楚軍,亡楚國。但楚人認為當年楚懷王死得太冤枉,國家亦無罪,所以對秦國懷有切齒之恨,所以後人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後來項燕之孫項羽果然滅秦。
項燕(?-前223)楚國下相人(今江蘇省宿遷宿城區),戰國末年楚國著名將領,是抗秦名將項梁之父,西楚霸王項羽的祖父。曾大敗秦將李信。項羽(前233-前202),下相(今江蘇宿遷西南)人。名籍,字羽,古代中國著名將領及政治人物。秦末時被楚懷王羋心(又名熊心)封為魯公,在前207年的決定性戰役巨鹿之戰中統率楚軍大破秦軍,秦亡後自封「西楚霸王」,統治黃河及長江下游的梁楚九郡,後在楚漢戰爭中為漢高祖劉邦所敗,在烏江(今安徽和縣)自刎而死。
⑻ 楚國自成一系的官吏制度
楚國自成一系,令尹是中央最高行政長官,上柱國、大司馬和大將軍是政府高級軍事長官.戰國時楚國的官名,與後世左右拾遺相當。主要職責是規諫皇帝、舉薦人才。
⑼ 楚國的真正崛起,為何說源於一次被侮辱的聚會,奠定其霸主基業
因為周成王舉行分封儀式時,沒有尊重楚國君主熊繹,甚至還讓其去做下人做的事情,熊繹內心受到打擊,決意勵精圖治,讓楚國成為一方強國。
公元前704年,楚武王熊通再次自稱為王,這次沒有顧及周王室顏面,拒絕向周王室進貢,叫囂一方。周昭王還曾率領軍隊前來討伐,但具是失敗而歸。到了楚莊王時期,通過多次戰爭擊敗了晉國,消滅了蕭國,之後又進攻宋國,迫使其稱臣納貢,楚莊王也實現了他的春秋霸業,使楚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而楚國之所以能夠有此霸業,其先祖功不可沒,為楚國的富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⑽ 楚國在春秋戰國時期,面臨最嚴重的問題是啥
春秋戰國時期,為什麼一直游離於中原文化之外的楚國能夠成為超級大國,其實原因很簡單,擁有廣袤的土地,幅員遼闊,物產豐饒,擁有超級多的人口,帶甲百萬,戰車無數,是名符其實的萬乘之國。然而,楚國向北的推進過程卻一直不順利,春秋時期有晉國,戰國時期換成齊國、秦國、魏國、韓國。除了外部的諸侯國之外,楚國還一直被內部混亂所阻擋,讓楚國的北進之路困難重重,比如在楚文王時期,楚國的內部矛盾就暴露得非常明顯,這也是春秋戰國時期楚國最嚴重的問題,從楚文王出征這件事件上就能夠清楚的看到楚國尖銳的內部矛盾。
前文有講過,楚國的氏族力量強大,這個時候就體現出來了,閻敖的族人才不管什麼楚王不楚王的,直接聯合巴人攻擊楚國。楚成王在繼位之初打仗都是發布命令就可以了,因為有楚武王留下來的精英武將,而現在不一樣了,這些武將大多已經不在,沒有可以將兵的人,沒辦法,只有自己親自上陣了。可惜的是這一仗敗了,楚文王就帶著敗軍回楚國休養,但是糟心的事情也就在這個時候發生了,郢都守備鬻拳居然緊閉城門,拒絕楚成王入城!原因就是楚成王自己帶兵打了敗仗,楚國公族不歡迎敗軍之師回城!鬻拳簡直是膽子大到了極點,那是自己的楚王,沒有十里相迎不說,反而拒之門外,這要是換成其他中原君王,那就是必殺無疑!楚成王沒辦法,只有再次帶領軍隊打了勝仗才能回城休養。
這里就可以看出,楚國的氏族力量的強大,連自己的楚王都可以蔑視,置之不理,所以在楚國的歷次政權交替後,都希望能夠削弱楚國的氏族力量,這也是後來吳起變法能夠立竿見影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