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老貝利法官

老貝利法官

發布時間: 2022-01-03 15:03:30

❶ 關於《湯姆·索亞歷險記》的著名的問題(二十條)

1、《湯姆•索亞歷險記》的作者是誰?他是哪國人?馬克·吐溫,美國 2、湯姆•索亞的全名是?湯姆·托馬斯·索亞 3、湯姆•索亞住在誰的家裡?他的家裡還有誰?波莉姨媽,希德 4、「湯姆的姨媽罰湯姆干一件事,湯姆卻把這件事當作快樂游戲引誘小朋友為他干,並交換得到了許多小朋友的蘋果、風箏、銅門把手、石頭彈子、鞭炮、小鐵兵、刀把……」 這件事指的是什麼?刷牆 5、啊呀,這女孩長得可真漂亮,一雙可愛的藍眼睛上閃動著長長的睫毛,一對金黃色頭發編成的長辮子在身後晃盪,白色的襯衫扎在寬松的綉花長褲里,顯得格外整潔動人。我們剛剛在戰場上獲得大勝的大將軍湯姆心想,像這樣的美人,一定屬於我這樣的英雄。這段話描寫的人是誰?__艾美·勞倫斯 6、湯姆喜歡的第一個女孩是誰?第二個女孩又是誰?艾美·勞倫斯,貝基·撒切爾7、湯姆背不出《聖經》,但他卻想出一個辦法從校長那裡得到了一本《聖經》,他的辦法是什麼?找別人換票(十張黃票可以換得校長的一本聖經) 8、「他經常穿著大人丟掉不要的破衣爛衫,全身一年四季都在開花,衣服上綻開的破布條隨著他的蹦蹦跳跳而飄舞。他頭上戴著一個很大的破帽子,一塊彎月亮樣的帽邊搭拉下來遮住了半邊臉,肥大的上衣幾乎拖到腳跟,褲子只一根背帶挎在肩上,另一根背帶不知哪裡去了,褲襠像個大口袋吊在兩腿之間,一隻褲腳卷著,還有一隻毛了邊的褲腳拖到地上,走一步帶起一陣灰塵。」 這段話描寫的人是誰?哈克·貝利·費恩 9、湯姆去上學,看見課室坐著新來的美麗女孩貝奇•薩契爾,他想坐到貝奇身邊,故意老實對老師說他遲到前與流浪漢__在一起。哈克貝利·費恩 10、湯姆與__一起在半夜去墳地里埋野貓時,看見__把_醫生殺害了,這個殺人者卻把罪行嫁禍給了_哈克貝利·費恩 印第安·喬 魯賓遜 莫夫·波特 11、湯姆想當海盜,他和__、__一起乘木筏來到密西西比河上的_島,玩了一星期後,他們又在_的時候出現在全鎮人的面前。 哈克貝利·費恩 喬·哈帕 傑克遜 鎮上的人以為他們死了,並為他們開葬禮 12、老師杜平的《解剖學》這本書被_撕破了,老師追查時,湯姆卻承認是自己撕破的。 貝基·撒切爾 13、暑假裡,湯姆希望改掉自己的一些不良習氣,加入了小鎮上「__」著個組織,並得到一條綬帶,但湯姆後來退出了。 少年節制會 14、湯姆勇敢地在法庭上站出來作證,指出_才是殺害__醫生的兇手,被冤枉的_最後被無罪釋放。但兇手卻逃走了。印第安·喬 魯賓遜 莫夫·波特 15、湯姆和_在鬼屋尋寶時,發現了殺人犯__和一個裝聾作啞的西班牙人,並得知他們獲得了一袋金幣。 哈克貝利·費恩 印第安·喬 16、印江•喬埃要報復_,被_發現跟蹤,他趕緊報告威爾士,威爾士帶兩個兒子持槍抓捕,但印江•喬埃逃跑了。湯姆,湯姆和哈克 17、郊遊時湯姆和貝奇困在__溶洞里,在洞中發現印江•喬埃也躲了進來,湯姆和貝奇從洞中出來後,貝奇的父親用鐵門把洞口封了起來,最後印江•喬埃的下場是:__卡第夫山 淹死(人們後來在渡口附近的河裡發現了那個「衣衫襤褸」的人的屍體,他也許是想逃跑,結果卻被淹死了)18.這部作品的價值:通過一系列生動而曲折的故事情節的描寫,展示了作品的無窮魅力和天真未鑿的童心。馬克吐溫的作品風格:他的作品多以幽默諷刺見長,語言生動簡潔,內容蘊含豐富。19.湯姆.索亞是一個怎樣的孩子?湯姆是一個正直,勇敢,純潔,真誠的孩子。20.聖比得堡上公認的「野孩子」是?哈克·貝利費恩

❷ 第十三號倉庫的神器和擁有者

1、伏特的工作服,可短時增加生物磁引力,產生強大的磁場,強大到可以穿上它爬上埃菲爾鐵塔。但伏特不能控制電能轉換磁能的大小,因此工作服的磁場也許會因為鐵器的增多而不斷增強。亞歷山德羅·伏特(Alessandro Volta)義大利物理學家,也是十八世紀偉大的發明家,電壓的單位用他命名,第一塊電池就是這位大人發明的。
2、H.G.Wells的隱形衣,可以隱形,不用做動能,即可短距離直接從A點到達B點。時光機,可以讓意識回到過去的任意時間,附到指定的人身上,在22小時19分內控制這個人的意識,雖然身體沒有回到過去,實際上意識回到過去,已經算是達到了時間旅行的目的。H.G.Wells是十九世紀的科幻小說家,他的影響力不亞於凡爾納儒勒。代表作《時間機器》《隱形人》。
3、超級躲避球 美國海軍陸戰隊用來測試和訓練士兵的反應,後因砸死5名學員而被倉庫沒收,日本武士刀 日本早期打造的用原子級材料製作的武士刀,戴上劍藫後可以通過折射光路而隱身
4、哈里·胡迪尼(Houdini Harry)的錢包,可以造成幻覺,看見死去的親人。哈里·胡迪尼是美國著名魔術師,此人被譽為「史上最偉大的魔術師」,是「逃脫魔術」的締造者之一。
5、George Rheticus的羅盤,可以瞬間遠距傳物。16世紀的數學家、制圖大師George Rheticus是哥白尼的學生,George Rheticus曾熱衷於「遠距傳物」實驗,並將這項實驗應用於人體。
6、Philo Farnsworth的立體攝影機和投影機,可以營造圍繞在你周圍的3D立體影像,逼真到電影中的人開槍能把你打死。Philo Farnsworth,還是那個電視機之父法恩斯沃斯,他發明這個怪玩意准備用在戰場上迷惑對手。
7、Lucretia Borgia的發簪(我查資料,有的寫成Lucrezia)。她是毒葯公爵Cesare Borgia西澤爾·波爾金(瓦倫蒂諾公爵)的妹妹。毒葯公爵是教皇亞歷山大六世的兒子。她的不幸是因為她和自己的哥哥亂倫,同時作為自己哥哥的政治工具一次一次遠嫁聯姻,西澤爾又出於嫉妒和政治需要一次次派人殺死妹妹的丈夫,再次把她掠奪回來。因此她的怨恨用發簪發揮出了殘忍的力量,可以讓人們互相殘殺甚至自殺。西澤爾也是馬基雅維利《君主論》的原型。
8、電視劇虛擬出的音樂家eric marsden的老唱片,可以讓人們產生被大愛的感覺,造成暫時性腦神經麻痹。音樂需要用大理石反射產生多次共鳴才會起作用。
9、詹姆斯·布雷德James Braid的椅子,坐上去直接被催眠,做出非常舉動。 詹姆斯·布雷德是英國外科醫生,催眠術的創始人。在他之前,A.麥斯麥、埃利奧特森和埃斯代爾都已發現過催眠現象,並冠之以「動物磁力」。椅子的催眠力量來自椅子里帶有動物磁力的彈簧。
10、54俱樂部的迪斯科旋轉球,可以讓人產生慾望。54俱樂部是70年代全美聞名的娛樂場所,坐落於曼哈頓城中心的54街上,曾是紐約夜生活的代名詞。54俱樂部里有許多玩樂的東西,像音樂、流行時尚、性,許多明星都來這里狂歡。
11、Lewis Carroll的魔鏡,經過多次鏡面反射,會把人照進鏡子,一個惡魔化作這個人的樣子走出魔鏡。這面鏡子來源於《愛麗絲漫遊仙境》作者Lewis Carroll所著的《鏡中緣》(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又名《愛麗絲鏡中奇遇》,是《愛麗絲漫遊仙境》的續篇)。
12、艾倫坡的自來水筆和記事簿,實現你寫在記事簿上的任何願望。埃德加·艾倫·坡EDGAR ALLAN POE,美國著名的恐怖推理小說作家。
13、拉斯普京的念珠,可以使人復活,或者靈魂殘留。拉斯普京·格里戈里·葉菲莫維奇Gregory Efimovich Rasputin ,俄國不死妖僧,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對沙皇尼古拉二世及其皇室施加過重大影響,是當時朝廷中最具權勢的人物。這種影響加上他放盪的名聲不斷地玷污著皇室的聲譽,後被忠誠於沙皇的組織暗殺。拉斯普京聲稱自己擁有神力分享者電視。反對他的人先後用毒葯、槍擊等手段殺他都沒有殺死,最後把他弄死後又扔入冰冷的河水中,但法醫最後鑒定他卻是死於溺水。此後,拉斯普京一詞就用來形容那些生命力頑強的現象。拉斯普京也許就是用這串項鏈一次次復活的。
14、傑克·科比的內褲,改變人的身體密度,產生超人的無窮力量。傑克·科比Jack Kirby是美國著名漫畫家,代表作品《鐵面俠》,還有我特喜歡玩的一個游戲《上尉密令》。這個秘密武器也解釋了為什麼超人內褲外穿,呵呵。
15、曼雷Man Ray的古董相機,這種相機通過對一個老人和一個年輕人的照片兩次曝光,就能偷取年輕人的生命傳遞給老人。曼雷,美國著名超現實主義藝術家,擅長繪畫、電影、雕刻和攝影,尤其以攝影作品見長。他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巴黎攝影界的風雲人物。
16、馬科斯·韋特墨Max Wertheimer的旋轉木馬西洋鏡,可以瞬間目睹自己的一生。馬科斯·韋特墨是格式塔心理學的創始人之一,1910年夏天,韋特墨在從維也納前往萊茵蘭度假的火車上,突然在直覺中對窗外的風景產生的視錯覺——似動現象產生了一種理論解釋,於是中途在法蘭克福下車,留在法蘭克福大學進行心理學實驗。在那裡他對知覺發生興趣。他與兩位年輕的助教,沃爾夫岡·苛勒和科特·考夫卡一起進行研究工作。他用視速儀(tachistoscope)研究活動圖像的效果。視速儀又叫視覺記憶測試鏡,它是一種快速地將一系列形象投射到屏幕上以檢驗視覺、記憶和學習能力的儀器。
17、但丁的面具,靠近它第二次會發射地獄之火。阿利蓋利·但丁Dante Alighieri,十三世紀末義大利詩人,著有《神曲》。
18、謝爾比燈泡,壽命長達108年及以上。這是真的!!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利弗莫爾市第6消防站中的一隻白熾燈泡已經109歲了,它被人們稱作「百年燈泡」,因為它自從1901年首次投入使用後,至今已經亮了109年。在這一個世紀中很少被關掉,最長的一次是一個星期沒有點亮。這只「百年燈泡」是由美國19世紀發明家阿多爾菲·柴萊特Adolphe Chailet設計發明,然後由美國謝爾比電氣公司生產製造的,它使用的是炭質燈絲,亮度相當於4瓦。柴萊特曾和美國發明大王托馬斯·愛迪生進行過燈泡發明競賽,比誰能造出最好的電燈泡。愛迪生的低劣人品在科學界是出了名的,他為了斂財不惜除掉一切真正能造福人類的發明。我猜,也許是他多次實驗,讓燈泡成為易耗品,否則我們可能一輩子也不用買新燈泡。
19、富蘭克林的指環,可以增強能量,克勞迪婭戴在手上利用生物能讓手發光。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用風箏搜集閃電的人,百元美鈔上的頭像就是他。
20、拉丁爵士大師Tito Puente的母帶版《OYE COMO VA》(你好嗎),可以重置人的腦電波。Tito Puente被稱為拉丁樂之王,8次獲格萊美提名,4次獲獎。
21、阿曼電報島的發報機,可以讓人產生幻覺,自己編故事騙自己。阿曼,位於亞洲西南部的阿拉伯半島。該地二戰時曾有大量士兵因為該發報機的神器作用而發瘋。
22、Godfrid Haraldsson的長柄勺,用長柄勺碰過的飲料,喝了可以增強體力增長肌肉,但積累多了也會自燃。海盜王子Godfrid Haraldsson是九世紀時丹麥國王Harald Klak的兒子,曾因家族王室糾紛在萊茵河塞納河等水域出兵。長柄勺用死去武士的盔甲鍛造而成,每次戰前Godfrid的手下用它喝酒,以增強力量。而在本集,它被用於飲料,增強了摔跤隊的體力,但是也引發了自燃。
23、Timothy Leary的眼鏡,戴上這個眼鏡後,看到的一切都變得很...有趣。比如皮特戴上它,看見阿迪的腦袋就像個海象。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蒂莫西·利里(Timothy Leary)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可以用這樣幾個關鍵詞來描述:哈佛教授、學術明星、迷幻葯、先鋒藝術家、精神導師、美國中央情報局、嬉皮士、億萬富翁、好萊塢明星、販毒集團、恐怖組織、雙料間諜……美國前總統尼克松稱他是「美國最危險的人」。他是嬉皮運動的文化教主,曾任哈佛社會關系學系教授。他曾把LSD帶到實驗室與眾人分享迷幻劑的樂趣而被哈佛開除。
24、Barnum的Ba-bam,能加速人類器官生長,比如闌尾炎手術後還可再生。P·T·巴納姆(菲尼亞斯·泰勒·巴納姆)(P.T. Barnum,1810-1891年),美國巡迴演出團老闆和馬戲團老闆。他被認為是世界最偉大的巡迴演出團老闆,並因展現畸形人的表演而聞名,盡管只有部分是真材實料。他喜歡大做宣傳,經常誇大其詞,以吸引那些好奇和容易上當的觀眾。「每一分鍾都有一個傻瓜誕生。」這句話是他的諺語。1842年巴納姆買下了紐約城的美國博物館。大約在同一時間,他發掘了查爾斯·S·斯特拉頓,一位來自康涅狄格州布里奇波特的侏儒。巴納姆把他命名為「拇指湯姆」,並在各地展示「拇指湯姆」及其妻子(也是一位侏儒)。1850-51年,巴納姆把「瑞典夜鶯」珍妮·林德帶到美國,開始了她的首次巡迴演出。作為巡迴演出團老闆,巴納姆早已聞名遐邇,因而輕松當選為康涅狄格州立法機構的一員(1865-69年)。巴納姆1871年開始經營馬戲團,開始了他所謂的「地球上最偉大的表演」。它是第一批乘火車而非馬車演出的馬戲團之一。1881年他和主要競爭對手詹姆斯·A·貝利成立了「巴納姆和貝利馬戲團」。他們的演出統治了馬戲團世界。首要的演出之一是《大象》,一隻肩高達11英尺多(3.4米)的巨象。
25、斯蒂文森的書擋,鷹和獅子,對調兩個人的靈魂,過一段時間合成一個人,兩個人不停的變來變去,最終身體機能承受不了,爆裂致死。斯蒂文森Robert Louis Stevenson,十九世紀英國著名作家,代表作品《金銀島》《化身博士》。
26、瑪塔·哈莉的絲襪,讓男人瘋狂的愛上使用絲襪的女子。瑪塔·哈莉Mata Hari是20世紀最有名的間諜之一,原名瑪格雷薩·傑拉,這位來自修道院的姑娘在經歷了和東印度公司一位官員的災難性婚姻後,來到巴黎改頭換面,以跳舞為生。她的新名字叫瑪塔· 哈莉,在爪哇語中的意思是「黎明的眼睛」。她穿著異域舞蹈家的華麗服飾,自稱是東方皇室成員的後代。她成了明星,專為上流社會表演艷情舞蹈。她利用美色引誘法國的軍政要人,從他們那裡騙取軍事機密,並主動把情報傳遞給德國的情報機構。德國人向她報出了相當於兩百萬美元的交易報酬。她從弱智的法國將軍那裡得到的情報讓數十萬士兵們白白送了性命,而她最終也難逃一死。
27、托爾克馬達的肢刑架鐵鏈,不接觸對方身體便可讓對方全身關節斷掉,身體扭曲而死。托爾克馬達Torquemada是15世紀一名西班牙教士,宗教裁判所第一位大法官。他被認為是「中世紀最殘暴的教會屠夫」,在1483至1498年間他共判決燒死了10220名「異端」。他於1492年策劃了將猶太人驅逐出西班牙的歷史事件,並對其中一些人施以酷刑。
28、泰坦尼克的爛船板,輕輕一吹,吹到誰就把誰活活凍死。泰坦尼克號遇難的時候,這塊船板扎死了掉入海里的人。 重點說一下H.G.Wells赫伯特·喬治·威爾斯。此劇認為,威爾斯是個女人,他利用哥哥的名義發表科幻小說和其他作品。威爾斯是第二季的大反派分.享者電.視,他曾是倉庫的探員,因為某種神秘原因被冷凍變成銅人永久封藏,被第一季大反派解凍以後,成為第二季的主線。威爾斯再次成為探員,但實際上是因為實現不了她建立烏托邦的野心而絕望要毀滅世界,她找到藏匿於埃及2號倉庫的海王波塞冬的三叉乾,在活躍的黃石公園火山口附近插入地面三次,就可以引發火山噴發,人類將像十幾萬年前的冰河時代一樣幾近滅絕。這個結局多少有些小兒科,有些觀眾會感覺像被耍了一樣不爽。 編劇用威爾斯作為反派是有根據的。以下網路中的資料可以證實這個根據:威爾斯的一生中,貢獻給科幻創作的時間並不多。到了後期,他創作了《獲得自由的世界》、《彗星來臨》、《大空戰》、《昏睡百年》、《神秘世界的人》等等。在這些作品裡,對英國社會現實的描寫高度逼真,批判色彩十分鮮明。而幻想部分則過於離奇,有著濃厚的烏托邦情緒。 但威爾斯的終身理想卻完全符合科幻小說的主流價值觀,用他的話說就是建立「世界范圍的烏托邦」。威爾斯的後半生離開文學,用實際行動投身政治和社會改造事業。不過在晚年,由於屢屢受挫,威爾斯復歸了早年的悲觀主義。

❸ 這個小姐姐是誰

他叫殺阡陌

❹ 世界歷史上最著名的預言家是誰

世界歷史上最著名的三位預言家分別是:珍妮·狄克遜、諾查丹瑪斯、袁天罡;
根據【華韻珍藏】記載:
珍妮·狄克遜;二十世紀美國著名的占星家及特異功能者。曾挑戰大預言家諾查丹瑪斯的預言,認為人類不會在1999年滅亡,而東方將拯救世界。其預言准確無誤,許多國家的政要名流紛紛向她請教,以至使她成為20世紀內最令人好奇的女性。
諾查丹瑪斯;法國籍猶太裔預言家,精通希伯來文和希臘文。他對不少歷史事件(如法國大革命、希特勒之崛起)及重要發明(如飛機、原子彈)的預言很准確。但1999年世界滅亡的預言,讓他名譽跌到谷底,從此無人信他。
袁天罡;唐代最著名的相師,中國相術大師。益州成都人。袁天罡曾為房玄齡、李審素、杜淹等不少人算過命,他們這些人最終的結局,都被袁天罡分毫不差地言中。被很多大人物敬佩。
諾查丹瑪斯,1503年12月14日-1566年7月2日,法國籍猶太裔預言家,精通希伯來文和希臘文,留下以四行體詩寫成的預言集《百詩集》(Les Propheties,1555年初版,《諸世紀》為誤譯)一部。有研究者從這些短詩中「看到」對不少歷史事件(如法國大革命、希特勒之崛起)及重要發明(如飛機、原子彈)的預言 。

❺ 辛普森殺妻案的案件疑點

檢方呈庭的重要證據之一是血跡化驗和DNA檢驗結果。刑事專家一致同意,血跡化驗和DNA檢驗的結果不會撒謊,但是,如果血跡受到污染、不當處理、草率採集或有人故意栽贓,那麼它的可信度則大打折扣。在辛普森案中,這些毛病全都存在。
檢驗結果表明,所有疑點都聚集在辛普森一人身上。兇殺現場兩處發現辛普森的血跡;現場提取的毛發與辛普森的頭發相同;警方在現場和辛普森住宅發現的血手套是同一副,兩只手套上都有被害人和被告人的血跡;在辛普森住宅門前小道、二樓卧室的襪子和白色野馬車中都發現了辛普森和被害人的血跡。這樣,檢方證據堪稱「血證如山」,辛普森涉嫌殺人似乎已是無法抵賴的事實。
但是,辯方陣營認為這些「血證」疑點極多,破綻百出。首先,襪子上的血跡非常奇怪。辯方專家指出,這只襪子兩邊的血跡竟然完全相同。根據常識,假如襪子當時被穿在腳上,那麼襪子左邊外側的血跡絕不可能先浸透到左邊內側,然後再穿過腳踝浸透到右邊內側。只有當血跡從襪子左邊直接浸透到右邊時,兩邊的血跡才會一模一樣。換言之,血跡很有可能是被人塗抹上去的。在庭審時,檢方出示了幾張發現血襪子的現場照片,可是照片上的時間順序卻自相矛盾。案發之日下午4點13分拍照的現場照片上沒有這只血襪子,可是4點35分拍的照片卻出現了血襪子。那麼,血襪子究竟是原來就在地毯上?還是後來被警方移放到地毯上?對此問題,警方的答復顛三倒四,前後矛盾。另外,辯方專家在檢驗襪子上的血跡時發現其中含有濃度很高的螯合劑(EDTA),辯方律師提醒陪審團,案發之日,警方在抽取辛普森的血樣之後在血樣中添加了這種螯合劑。
其次,從現場勘查報告看,身高體壯的戈德曼曾與兇犯展開了一場血戰,他的隨身物品——一串鑰匙、一個信封、一張紙片以及一個呼叫機——都散落在不同的地方,這說明打鬥的范圍很大,搏鬥很激烈。戈德曼的牛仔褲上有血跡向下流的形狀,說明他不是在極短時間內死亡,而是在負傷之後仍然挺身而斗,拚死抵抗。他被刺中了30餘刀,最後因頸部靜脈斷裂和胸腹腔大出血致死。據此推斷,兇犯渾身上下肯定也沾滿了血跡。可是,為什麼在白色野馬車上只發現了微量血跡?更令人疑惑的是,為什麼兇手下車後,卻在圍牆前門車道和從前門通往住宅大門的小道上留下了很多明顯血跡?還有,假設辛普森穿著血衣血鞋沿前門小道進入住宅大門,又穿著血襪子走上二樓卧室,為什麼在門把、燈光開關和整個住宅內的白色地毯上沒發現任何血跡?
再次,根據血跡檢驗報告,在現場兩處地方發現了辛普森的血跡。一處在從被害人屍體通向公寓後院的小道上,警方發現了五滴被告血跡,大小均勻,外形完整。但辯方認為,假設辛普森在搏鬥中被刺傷,按常理,應該在起初大量流血,過一會兒血量才會逐漸減少,所以,血滴絕對不可能大小均勻。另外,血滴應是在搏鬥或走動中被甩落,以撞擊狀態落地,因此,血滴的外形不可能完整。另一處,是在公寓後院圍牆的門上警方發現了三道血痕。可是,檢方專家在檢驗這些血痕時再次發現了濃度很高的螯合劑(EDTA)。
最後,辯方專家指控,洛杉磯市警署刑事實驗室設備簡陋,管理混亂,檢驗人員缺乏訓練,沒有按照正常程序採集現場血跡。由於證據樣本處理不當,所以檢驗結果令人生疑。比如,按照正常程序,在採集血跡樣本進行DNA分析時應當先用棉花沾起血跡樣本,待自然風干之後才能放入證據袋中,可是,警方檢驗人員在血跡尚未風干時就已將樣本放入證據袋。據此,辯方律師舍克毫不客氣地表示:警署的刑事化驗室簡直就是個「污染的糞坑」。 檢方呈庭的重要證據之二,是福爾曼在辛普森住宅客房後面搜獲的黑色血手套。可是,這只血手套同樣疑雲密布。
首先,根據福爾曼的證詞,當他發現血手套時其外表的血跡是濕的。辯方專家認為這是絕對不可能的。兇案大約發生在1994年6月12日深夜10點半左右,而福爾曼發現手套的時間是1994年6月13日早晨6點10分,時間跨度在7個小時以上。辯方用模擬實驗向陪審團演示,在案發之夜那種晴轉多雲和室外溫度為攝氏20度的氣象條件下,事隔7小時後手套上沾染的血跡肯定已經幹了。那麼,福爾曼為何一口咬定是濕的呢?辯方提供的解釋是:只有一種可能性,那就是福爾曼來到兇殺案現場後,悄悄地把血跡未乾的手套放入了隨身攜帶的警用證據保護袋之中,然後,他千方百計尋找機會進入辛普森住宅,趁人不備偽造證據,這樣,盡管時間跨度很長,但血跡仍然是濕的。
其次,假設辛普森是殺人兇犯,當他滿身血跡、驚惶失措地從殺人現場逃竄回家,把凶器和血衣藏匿得無影無蹤之後,根本沒必要多此一舉,單獨溜到客房後面藏匿血手套。另外,辛普森對自己住宅的旁門後院、地形道路了如指掌,按常理,他不太可能撞在空調上發出一聲驚天動地的巨響,並且在遺失血手套之後不聞不問。從各方面情況分析,撞在空調上並丟失手套的主兒顯然是一個對住宅內地形和道路不太熟悉的人。另外,如果兇犯在黑暗中慌不擇路,瞎摸亂撞,丟三落四,為什麼在血手套現場沒發現其它血跡以及可疑的腳印和痕跡?
再次,雖然在警方在兇案現場和辛普森住宅搜獲了一左一右兩只手套,並且在手套上發現了兩位被害人和辛普森的血跡,但是,這兩只手套的外表沒有任何破裂或刀痕,在手套裡面也沒發現辛普森的血跡。這說明,辛普森手上的傷口與血手套和兇殺案很可能沒有直接關系。
最後,為了證實辛普森是兇手,檢方決定讓他在陪審團面前試戴那隻沾有血跡的手套。在法庭上,辛普森先帶上了為預防污損而准備的超薄型橡膠手套,然後試圖戴上血手套。可是,眾目睽睽之下,辛普森折騰了很久卻很難將手套戴上。辯方立刻指出這只手套太小,根本不可能屬於辛普森。檢方請出手套專家作證,聲稱手套沾到血跡後可能會收縮一些。但辯方專家認為這是一種經過預縮處理的高級皮手套,沾血後不會收縮。控辯雙方各執一辭,爭論不休,但是,在一些陪審員眼中這只血手套的確有點兒太小了。 辛普森案審判期間,最令辯方陣營生疑的人物是檢方的「明星」證人福爾曼警官。案發之夜這位警官並不當差,既然如此,他為何不辭辛苦深更半夜趕到現場?為何自告奮勇帶隊前往辛普森住宅?更令人疑惑的是,為何白色野馬車上的血跡、客房後的血手套、二樓卧室的血襪子等重要證據湊巧都被他一人單獨發現?他究竟是一個神通廣大的超級警探,還是一個劣跡累累的警方敗類?
在此背景下,福爾曼自然成為辯方律師調查和盤詰的重點對象。為此,辯方特意設立了一個免費舉報熱線電話,希望各界人士提供線索。結果,辯方了解到,這位警官曾有過很多極為惡劣的種族歧視言論。比如,根據一位名叫拜爾(Kathleen Bell)的證人舉報,在1985到1986年期間福爾曼曾揚言,如果他在街上發現一個黑人男性和一位白人女性同在一車,他就拉響警笛,勒令停車。假如沒有勒令停車的理由,他也會憑空捏造。他甚至狂言:希望看到所有「黑鬼」聚成一堆,一把火燒死或用炸彈炸死。還有一位證人舉報,福爾曼崇拜希特勒,他收藏了大量的納粹德國黨衛軍的軍功章。
但是,福爾曼本人堅決否認火燒「黑鬼」的指控。於是,辯方陣營請求伊藤法官下令,要求允許律師盤詰福爾曼,質問他在過去10年中是否使用過「黑鬼」這種侮辱性詞彙。辯方企圖以此為突破口徹底詆毀福爾曼的證人資格。辛普森案後,各界人士口誅筆伐,對辯方這種打「種族牌」的訴訟策略嗤之以鼻、痛加抨擊。值得一提的是,在爭議性極大的「種族牌」問題上,「看熱鬧」的外行人士紛紛指責辯方律師,「看門道」的內行專家則怪罪主審法官。
可能有人會納悶,福爾曼在過去10年之中是否說過「黑鬼」一詞與辛普森是否涉嫌殺人究竟有何關系?按常理,即使福爾曼在「黑鬼」一事上撒了彌天大謊,那並不能直接證明他在世紀大案中的證詞是瞎編偽造;即使這位警官曾有過一些種族歧視的言論,那同樣不能證明他故意栽贓和陷害被告。這是一個審判辛普森的世紀大案,為何一不留神變成了審判福爾曼警官的案子?在庭審過程中,伊藤法官為何不顧檢方反對,竟然允許辯方採用這種濫打「種族牌」和「扭轉斗爭大方向」的辯護策略呢?
信不信由你,在美國的司法體制中,盡管爭議性極大,但辯方的「種族牌」策略和伊藤法官的裁決完全合乎法律。受英國普通法中「品格證據」傳統的影響,美國聯邦和加州的證據法和判例都規定,如果出庭證人的品格被證明有缺陷,則證人呈庭的某些證詞就不具有法律效力。所以,在法庭審判時,檢辯雙方律師都會在證人個人品格上大作文章。此外,在法庭宣誓之後,如果一位證人在一部分證詞中故意撒謊,那麼,陪審團可以將這位證人的其它證詞也視為謊言。
法官開綠燈後,辯方律師李·貝利一上來就質問福爾曼:「在過去10年之中,你曾使用過『黑鬼』一詞嗎?」福爾曼答:「就我所記得,沒用過。」為撒謊留下了一點兒迴旋餘地。但律師豈能輕饒他,立刻抓住答復中的含糊之處追問:「你的意思是說,如果你叫過某人黑鬼,你也早就忘了?」這個反問簡直蓋了帽兒了!福爾曼只得故作糊塗:「我不確定我是否能回答你用這種方式提出的問題。」律師步步緊逼:「我換句話說吧,我想讓你承認,自1985或1986年以來,或許你曾在某一時刻稱呼某位黑人是黑鬼,可能你自己已經忘了吧?」福爾曼只好硬著頭皮答復:「不,不可能。」律師趁熱打鐵:「你是否就此宣誓?」警官只好回答:「那正是我的意思。」律師換了個角度追問:「如果任何一個證人出庭作證,說你曾用『黑鬼』一詞形容黑人,這個人就是在撒謊?」福爾曼被迫承認:「沒錯,他們是在撒謊。」這樣,辯方律師以密不透風的邏輯和出色的盤詰技巧把福爾曼警官逼進了無路可退的絕地。
天下竟有如此巧合之事。這次盤詰結束後不久,辯方從舉報電話中獲悉,一位女劇作家為了收集警察破案的生活素材,在案發前近10年期間曾多次采訪福爾曼,並錄制了14個小時的采訪錄音。辯方律師審聽錄音後發現,在錄音談話中,凡是提到黑人的地方,福爾曼警官一律使用了「黑鬼」這一侮辱性用語,共達41次之多。此外,在1994年7月28日的采訪中,福爾曼自吹自擂:「我是世紀大案的關鍵證人,如果我不幫助檢方撐住,他們就會輸掉這個大案。血手套決定一切,如果沒有手套,拜拜別玩了。」他還聲稱:「你他媽的就是搞不懂,幹警察這一行用不著規矩,全是憑感覺。去他媽的規則吧,我們到時候瞎掰就足夠了。」在錄音談話中,福爾曼還明目張膽地吹噓誣陷無辜的經歷,他說:「我曾拘留了不屬於這一地區的閑雜之人,如果一定要我講出理由,我就楞說此人有盜竊嫌疑。」「我們警察不是好惹的。我們就是殺了人,也知道該怎麼說。」
福爾曼錄音磁帶的發現堪稱世紀大審判的轉折點
檢方爭辯說,談話錄音只是文學創作的素材,難免有自吹和誇大之嫌,根本不能視為合法證據。但伊藤法官仍然裁決陪審團可以審聽部分錄音。
在法庭盤詰時,辯方律師烏爾曼聲色俱厲,重炮猛轟福爾曼:「你在預審時的證詞是否完全真實?」「你是否捏造警方的刑事勘查報告?」「你在此案中是否栽贓和偽造證據?」面對這些不容迴避的法律問題,福爾曼竟然答復:「我希望維護我的憲法第五條修正案特權。」換句話說,他憑借最高法院1966年在著名的米蘭達案中規定的嫌犯沉默權,拒絕答復辯方針對呈庭證據提出的合理質疑。在總結陳詞中,辯方律師卡克倫指出,福爾曼是「一個擁護種族滅絕政策的種族主義者、一個作偽證的傢伙、美國最令人可怕的惡夢和魔鬼的化身」。
在美國的司法體制中,證據的可信度是打贏官司的關鍵性因素之一。警方作為刑事案件的偵破機關,在第一時間掌握的證據最多,所以,美國法律明文規定,警察必須就搜查和檢驗證據等法律問題出庭作證,這是法庭審判和程序公正的重要環節。警察不同於一般的證人,執法者的特殊身份決定了他們回答辯方律師質疑的必要性。即使是普通的交通違規罰款案,涉案警察仍然有義務准時出庭,手按聖經宣誓作證。西方司法界有句箴言:「警察是法庭的公僕」。因此,福爾曼要求保持沉默、拒絕回答辯方質疑之舉絕對是荒唐之至,這實際上相當於不打自招,變相承認涉嫌偽造證據,陷害被告。從法理上說,福爾曼的證詞已失去了法律效力。檢方幾乎輸定了。
辛普森案結束後,洛杉磯市地區檢察官毫不留情,正式立案起訴福爾曼警官。結果,他因偽證罪被判了3年有期徒刑,獄外監管。這樣,有殺人嫌疑的辛普森被無罪開釋,執法者福爾曼警官卻因為人生污點淪為重罪案犯。
美國法律中有一條著名的證據規則:「面條里只能有一隻臭蟲」。這是一個形象的比喻:任何人發現自己的面碗里有一隻臭蟲時,他絕不會再去尋找第二隻,而是徑直倒掉整碗面條。同樣,即便洛杉磯警方獲取了大量能證明辛普森有罪的證據,但只要其中有一樣(襪子)是非法取得的,所有證據就都不能被法庭採信。於是,盡管控方女檢察官克拉克在總結發言中慷慨陳詞,打動了大量觀眾,卻並未讓陪審團動心。他們在近4個小時的討論之後,一致作出被告無罪的判決。
談起辛普森一案,無論黑人白人都承認,假如辛普森是個雇不起一流律師的窮光蛋,那他非進大獄不可。這就叫「有錢能使鬼推磨」,古今中外都是一個理兒。
可是,如果細琢磨一下,這個理兒好像又有點兒說不通。原因在於,若是論有錢,大名鼎鼎的拳王泰森比淡出體壇多年的辛普森有錢得多,可是1997年泰森因涉嫌強奸遭到起訴後,盡管他同樣花費天文價格聘請了一幫名律師出庭辯護,但仍然無法擺脫被定罪的命運,在大獄里結結實實地蹲了好幾年。
那麼,何以泰森落入正義之網,而辛普森卻能逍遙法外呢?有一種解釋是,泰森案陪審團以白人為主,而辛普森案陪審團成員多為黑人。黑人特別抱團,自然會偏向黑人球星。
但是,這個說法同樣不能完全令人信服。因為辛普森案的12名陪審員中雖然有9名是黑人,但其中卻有8位是女性。一些研究陪審團的專家認為,這一構成對辛普森特別不利。根據美國學者對「黑人女性最討厭啥樣兒的黑人男性」這一社會學課題的統計和調查,最讓黑人女性來氣的黑人爺們兒有兩種:一種是出名發財後立馬就娶一個白妞兒當老婆的燒包,一種是動不動就對媳婦拳打腳踢的粗漢。而辛普森恰好把這兩種壞樣兒全佔了。 這個世紀大案由美籍日裔法官伊藤(Lance Ito)主持審理——他的父母在二戰時曾被關入日裔集中營。這位法官博才多學,一向以精通法律和嚴謹公正著稱。
檢辯雙方陣營都有黑人律師,日裔法官主持審判,陪審團成員多數是黑人,一旦被告被判有罪,黑人就是想鬧事也沒啥理由。在九個月的審訊過程中,有沉悶枯燥普通人不易明白的血液化驗證據,也有意想不到的發展。整個案件的審理過程非常有戲劇性。
忽視現場勘查常識
死者被發現後,西區警察分局局長布歇決定派幾位刑警趕赴相距約4公里的辛普森住宅,通知他前妻遇害但孩子無恙的消息,並讓辛普森著手把兩個受驚的孩子帶回家。這時,一位名叫福爾曼的白人刑警自告奮勇要求帶隊前往。在1985年的一次家庭糾紛中,妮可被辛普森毆打後報警,福爾曼曾上門處理過他們的家庭暴力案件,知道辛普森住宅的准確地址。於是,主持調查兇殺案的瓦納特警長便率領福爾曼等四名警探驅車前往辛普森住宅。
布歇局長的這一決定鑄成了警方的第一個重大失誤,因為前去的四位白人警官都曾進入過血跡遍地的第一殺人現場勘察,他們的警靴和警服上很有可能已不小心沾染了血跡。照常理,布歇局長應當派幾位壓根兒就沒進入過第一現場的警官去通知辛普森,防止第一現場的血跡與後來被警方宣布為第二現場的辛普森住宅的血跡發生交叉沾染,這是刑事案現場勘查的基本常識。可是,警方在辛普森案中卻完全忽視了這種常識。
在採集證據和保護現場方面警方也出現了很多忽視常識的重大失誤。案發之後,大批刑警和刑事檢驗人員迅速來到現場,但法醫卻姍姍來遲,在案發10小時後才到達現場,錯過了准確地鑒定被害人死亡時間的最佳時機。法醫在解剖屍體時,不但沒對屍體進行X光檢查和採集妮克的右手指紋,而且對妮可死亡前是否受到性侵犯未作任何醫學鑒定,致使破案線索大大減少。為了「保護」現場,警方人員順手從妮克的公寓中拿了幾條白被單,小心翼翼地蓋在了屍體之上。可是,由於辛普森與妮克離婚後仍然藕斷絲連,案發數周前他曾在妮克公寓過夜,並經常來公寓看望孩子,被單上難免會有他的頭發或皮屑,結果致使檢方呈庭的DNA證據的可信度大打折扣。
根據案發現場照片,辯方專家發現妮可屍體裸露的肩膀上有七點血滴,從這些血滴的形狀和滴落方向看,它們不可能是妮可本人滴落的。根據常識推理,這些血滴很可能是妮可倒地後有人流著血從她屍體旁走過時滴落的,因此,如果這些血滴不是來自另一名被害人戈德曼,那一定就是兇手滴落的。這樣,如果能證明這些血滴屬於辛普森,那麼他的嫌疑便倍增。可是,當辯方專家向警方檢驗人員提出查驗這些血滴時他們深感驚訝,因為警方完全忽視了這些血滴的重要性。妮可的屍體在解剖前已進行沖洗,這些血滴永遠消失了。
警方涉嫌非法搜查
1994年6月13日清晨5點,四位白人刑警來到建有圍牆的辛普森住宅。他們在前門按了很久電鈴,但一直無人應門。這時,福爾曼獨自一人沿圍牆搜索了一圈,發現圍牆後門的路上停著一輛白色福特野馬型越野車。經細心觀察後,福爾曼高聲叫瓦納特警長過來察看,說在駕駛員位置的車門把手上發現了微小血跡。溫納特和另兩位警官看到血跡後大驚失色,他們擔心住宅內的人有生命危險,便決定進入住宅進行緊急搜查。
在辛普森案中,從當時福爾曼發現血跡和長時間無人應門的情況看,四位警官擅闖民宅之舉勉強可以算是具有「合理相信」 。但是,警官們進入住宅後一旦發現辛普森及其家人沒有生命危險就應停止搜查,只有當與法官取得聯系申請到搜查許可證後才能對辛普森住宅進行合法搜查。但令人費解的是,在沒有面臨迫在眉睫危險和非緊急情況下,福爾曼警官獨自一人迫不及待地在辛普森宅內繼續搜查,結果鑄成了警方在此案中的第二個重大失誤。
決定進入住宅後,福爾曼自告奮勇搶先翻越圍牆,從裡面打開前門,四位警官便直奔豪宅。可是,按了很久的電鈴仍然無人應門,於是他們繞行到住宅後邊去三間獨立客房敲門。在第一間客房,有一位睡眼惺忪的白人出來應門,他自稱是辛普森的哥們兒,名叫凱林。凱林稱,大約在晚上10時45分左右他聽到客房背後一聲巨響,牆壁上的掛畫都被震動得搖晃起來,他當時以為是輕微地震,沒放在心上。福爾曼疑心大起,立即單槍匹馬到客房後搜查。大約18分鍾後,福爾曼高聲叫來其他刑警,說在屋後懸掛式空調機下的走道上發現了一隻沾有血跡的右手黑色皮手套,這只手套與在兇殺案現場發現的另一隻手套相配。但是,在血手套現場沒發現其它血跡以及可疑的腳印和痕跡。福爾曼解釋說,估計在半夜三更、黑燈瞎火之時,兇犯潛逃在屋後,一不留神撞在了空調上,在驚慌失措中遺落了手套。
發現血手套後,刑警們又找到了更多線索。他們發現,在圍牆前門車道以及從前門通往住宅大門的小道都有血滴的痕跡。這樣,警方認為已有足夠理由懷疑辛普森是兇殺嫌疑,便宣布辛普森住宅為兇殺案第二犯罪現場,正式向法官申請搜查許可證。在後來的搜查中,福爾曼在二樓卧室的地毯上發現了一雙沾有血跡的襪子,它成為指控辛普森涉嫌殺人的重要證據之一。
可是,在沒有搜查許可證和非緊急情況下福爾曼獨自一人在辛普森住宅中大肆搜查一事給警方造成了涉嫌違反正當法律程序的嚴重問題。依照美國法律,在某些人命關天的特殊情況下警官可以用電話或其它現代化通訊手段與法官取得聯系,法官了解現場情況後可以口頭授權警察進行搜查。只有在面臨生命危險或罪證可能被銷毀的緊急情況下警察才能破門闖入民宅搜查。可是,警官們進入辛普森住宅後的境遇並非如此。
在預審時,辯方指控4位白人警官心懷偏見、先入為主,早在案發之初就已把辛普森內定為主要嫌犯,然後故意尋找借口闖入民宅非法搜查。這樣,假如法官判決警方違憲,則搜獲的血跡和血手套都會成為「壓下不用的證據」,不能在審判時呈堂。但法官聽取了警方的辯解後裁決搜查行為合法。盡管如此,在庭辯期間,面對辯方律師的窮追猛打,福爾曼死活也解釋不清,作為一個有多年刑事偵察經驗的老手,在非緊急情況下,明知沒有搜查許可證,為何仍然獨自一人在住宅內搜查?辯方藉此懷疑,福爾曼之所以急不可耐地闖入搜查,很可能是為了借機偽造證據,用栽贓手法嫁禍被告。
警官攜帶血樣返回現場
1994年6月13日中午12點,當辛普森從芝加哥匆忙趕回洛杉磯時,警方已封鎖了他的住宅。主持調查的瓦納特和蘭吉警官讓他到警署總部來一趟,澄清一些疑點,辛普森便隨口答應了。這時,辛普森的私人律師要求隨同前往,但辛普森堅持說自己與兇殺案絕對無關,用不著律師。
在盤問開始之前,瓦納特向辛普森宣讀了「米蘭達告誡」,提醒他有權保持沉默,有權請律師在盤問時在場。但辛普森同意放棄沉默權,獨自一人與兩位刑警談了半個多小時,希望能給警方提供一些破案線索。
照常理,如果辛普森是殺人兇手,沾有血跡的手套和襪子還遺留在客房後和卧室地毯上,殺人時刺破的手指傷口未愈,就是借他十個膽,恐怕他也不敢在沒有律師在場的情況下單槍匹馬地與經驗豐富的刑警周旋。在案發當天那種心緒激盪、大受刺激的情況下,如果他在盤問過程中顛三倒四、自相矛盾、謊言連篇、破綻百出,他的口供將成為檢察官指控他犯罪的重要證據。在美國社會中,犯罪嫌犯擁有沉默權的「米蘭達告誡」家喻戶曉,如果心懷鬼胎,他完全可以依法拒絕審問,或者至少要求律師在審問時坐鎮壓驚。但是,辛普森並沒這樣做。
在審問過程中,瓦納特告訴辛普森警方已在他的住宅內發現了一些可疑血跡。辛普森當即表示願意提供自己的血液樣品,以便澄清真相。於是,警署的護士便從辛普森身上抽取了血液樣品。按常規,為了防止血樣凝固和變質,警方在辛普森的血樣中添加了螯合劑(EDTA)。這時,瓦納特注意到辛普森左手用綳帶扎住,且有腫脹跡象。辛普森解釋說手指不知咋整的弄破了,對於弄破的具體時間他解釋得含含糊糊、前後矛盾。徵得辛普森同意後,瓦納特指揮攝影師將傷口拍攝下來。值得一提的是,辛普森此時僅是犯罪嫌疑人,法官雖已頒發搜查許可證,但尚未正式頒發逮捕令,辛普森如果心裡有鬼,他完全可以拒絕與警方合作,拒絕抽取血樣和拍攝傷口照片。
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得到辛普森的血樣後瓦納特警長並未將它立即送交一步之遙的警署刑事化驗室,反而攜帶血樣回到了32公里以外的兇殺案現場。說出來可能沒人敢信,天下竟然有如此荒唐的刑警,瓦納特那天手持血樣在血跡遍地的兇殺現場遛達了三個小時之後,才磨磨蹭蹭地將血樣交給正在現場取樣勘查的刑事檢驗員丹尼斯·馮(Dennis Fung)。在庭審時,面對辯方律師的質問,瓦納特解釋說,根據工作條例,所有證據必須先登記編號,然後才能送交刑事化驗室存檔,而丹尼斯·馮正是負責登記編號的警員,所以他才攜帶血樣回到了犯罪現場。可是辯方死死抓住這個重大疑點大加渲染,辯方律師卡克倫把瓦納特和福爾曼貶稱為一對大騙子,使陪審團對警方涉嫌違法亂紀、栽贓陷害的疑慮大大加深。 瓦納特身攜血樣返回第一犯罪現場,鑄成了警方在此案中第三個重大失誤。在庭審時,警署護士出庭作證時說,他那天從辛普森身上抽取了大約7.9至8.1毫升血液樣品。可是,辯方專家在警方實驗室只發現了6.5毫升的血樣。換言之,大約1.4至1.6毫升的辛普森血液樣品竟然不翼而飛。辯方藉此懷疑,瓦納特攜帶血樣回到第一犯罪現場很可能是為了借機偽造證據。

❻ 請問有誰知道什麼偵探小說

那多的 一半靈異(他的小說靈異更多帶有推理)一半推理
不知道算不算偵探小說呢
但是真的好看
那多的靈異手記系列

❼ 美國歷屆總統名單和英國歷屆首相名單

一、美國總統

1、喬治·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1789年4月30日—1797年3月4日 無黨派;

2、約翰·亞當斯(John Adams)1797年3月4日—1801年3月4日 美國聯邦黨;

3、托馬斯·傑斐遜(Thomas Jefferson)1801年3月4日—1809年3月4日 民主共和黨;

4、詹姆斯·麥迪遜(James Madison)1809年3月4日—1817年3月4日民主共和黨;

5、詹姆斯·門羅(James Monroe)1817年3月4日—1825年3月4日 民主共和黨;

6、約翰·昆西·亞當斯(John Quincy Adams)1825年3月4日—1829年3月4日國家共和黨;

7、安德魯·傑克遜(Andrew Jackson)1829年3月4日—1837年3月4日 民主黨;

8、馬丁·范布倫(Martin van Buren)1837年3月4日—1841年3月4日 民主黨;

9、威廉·亨利·哈里森(William Henry Harrison)1841年3月4日—1841年4月4日 輝格黨;

10、約翰·泰勒(John Tyler)1841年4月4日—1845年3月4日 輝格黨;

11、詹姆斯·諾克斯·波爾克(James Knox Polk)1845年3月4日—1849年3月4日 民主黨;

12、扎卡里·泰勒(Zachary Taylor),1848 年6 月7 日-1848 年8 月9 日輝格黨;

13、米勒德·菲爾莫爾(Millard Fillmore)1850年3月4日—1853年3月4日 輝格黨;

14、福蘭克林·皮爾斯(Franklin Pierce)1853年3月4日—1857年3月4日 民主黨;

15、詹姆斯·布坎南(James Buchanan)1857年3月4日—1861年3月4日 民主黨;

16、亞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1861年3月4日—1865年4月15日共和黨;

17、安德魯·約翰遜(Andrew Johnson)1865年4月15日—1869年3月4日 民主黨;

18、尤里西斯·格蘭特(Ulysses Grant)1869年3月4日—1877年3月4日 共和黨;

19、拉瑟福德·伯查德·海斯(Rutherford B. Hays)1877年3月4日—1881年3月4日 共和黨;

20、詹姆斯·加菲爾德(James Garfield)1881年3月4日—1881年9月19日共和黨;

21、切斯特·艾倫·阿瑟(Chester A.Arthur)1881年9月19日—1885年3月4日 共和黨;

22、格羅佛·克利夫蘭(Stephen Grover Cleveland)1885年3月4日—1889年3月4日民主黨;

23、本傑明·哈里森(Benjamin Harrison)1889年3月4日—1893年3月4日 共和黨;

24、格羅佛·克利夫蘭(Stephen Grover Cleveland)1893年3月4日—1897年3月4日 民主黨;

25、威廉·麥金利(William McKinley)1897年3月4日—1901年9月14日 共和黨;

26、西奧多·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1901年9月14日—1909年3月4日 共和黨;

27、威廉·霍華德·塔夫脫(William Howard Taft)1909年3月4日—1913年3月4日 共和黨;

28、伍德羅·威爾遜(Thomas Woodrow Wilson)1913年3月4日—1921年3月4日 民主黨;

29、沃倫·甘梅利爾·哈定(Warren Gamaliel Harding)1921年3月4日—1923年8月2日 共和黨;

30、卡爾文·柯立芝(Calvin Coolidge)1923年8月2日—1929年3月4日 共和黨;

31、赫伯特·胡佛(Herbert Hoover)1929年3月4日—1933年3月4日 共和黨;

32、富蘭克林·羅斯福(Franklin Roosevelt)1933年3月4日—1945年4月12日 民主黨;

33、哈里·S·杜魯門(Harry S.Truman)1945年4月12日—1953年1月20日 民主黨;

34、德懷特·戴維·艾森豪威爾(Dwight D.Eisenhower)1953年1月20日—1961年1月20日 共和黨;

35、約翰·肯尼迪(John F.Kennedy)1961年1月20日—1963年11月22日 民主黨;

36、林登·約翰遜(Lyndon Johnson)1963年11月22日—1969年1月20日 民主黨;

37、理查德·尼克松(Richard Nixon)1969年1月20日—1974年8月9日 共和黨;

38、傑拉爾德·福特(Gerald Ford)1974年8月9日—1977年1月20日 共和黨;

39、吉米·卡特(Jimmy Carter)1977年1月20日—1981年1月20日 民主黨;

40、羅納德·里根(Ronald Reagan)1981年1月20日—1989年1月20日 共和黨;

41、喬治·赫伯特·沃克·布希(George Herbert Walker Bush)1989年1月20日—1993年1月20日 共和黨;

42、比爾·柯林頓(Bill Clinton)1993年1月20日—2001年1月20日 民主黨;

43、喬治·沃克·布希(George W Bush)2001年1月20日—2009年1月20日 共和黨;

44、貝拉克·奧巴馬(Barack Obama)2009年1月20日—2017年1月20日 民主黨;

45、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2017年1月20日—今 共和黨。

二、英國首相

1、羅伯特·沃波爾(Robert Walpole)1721年4月4日—1742年2月11日輝格黨;

2、斯潘塞·康普敦(Spencer Compton)1742年2月16日—1743年7月2日 輝格黨;

3、亨利·佩爾漢姆(Henry Pelham)1743年8月27日—1754年3月7日 輝格黨;

4、托馬斯·佩勒姆-霍利斯(Thomas Pelham-Holles)1754年3月16日—1756年11月16日 輝格黨;

5、威廉·卡文迪許(William Cavendish)1756年11月16日—1757年6月25日 輝格黨;

6、托馬斯·佩勒姆-霍利斯(Thomas Pelham-Holles)1757年7月2日—1762年5月26日 輝格黨;

7、約翰·斯圖爾特(John Stuart)1762年5月26日—1763年4月16日 托利黨;

8、喬治·格倫維爾(George Grenville)1763年4月16日—1765年7月13日 輝格黨;

9、查爾斯·沃森-文特沃斯(Charles Watson-Wentworth)1765年7月13日—1766年7月30日 輝格黨;

10、老威廉·皮特(William Pitt 『the Elder』)1766年7月30日—1768年10月14日 輝格黨;

11、奧古斯都·亨利·菲茨羅伊(Augustus Henry FitzRoy)1768年10月14日—1770年1月28日 輝格黨;

12、腓特烈·諾斯(Frederick North)1770年1月28日—1782年3月22日托利黨;

13、查爾斯·沃森-文特沃斯(Charles Watson-Wentworth)1782年3月27日—1782年7月1日 輝格黨;

14、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1782年7月4日—1783年4月2日 輝格黨;

15、威廉·亨利·卡文迪許-本廷克(William Cavendish-Bentinck)1783年4月2日—1783年12月19日 托利黨/福克斯-諾斯聯合內閣;

16、小威廉·皮特(William Pitt 『the Younger』)1783年12月19日—1801年3月14日 托利黨;

17、亨利·阿丁頓(Henry Addington)1801年3月17日—1804年5月10日 托利黨;

18、小威廉·皮特(William Pitt 『the Younger』)1804年5月10日—1806年1月23日 托利黨;

19、威廉·溫德姆·格倫維爾(William Wyndham Grenville)1806年2月11日—1807年3月31日 輝格黨/賢能人士聯合內閣;

20、威廉·亨利·卡文迪許-本廷克(William Cavendish-Bentinck)1807年3月31日—1809年10月4日 托利黨;

21、斯潘塞·帕西瓦爾(Spencer Perceval)1809年10月4日—1812年5月11日 托利黨;

22、查爾斯·詹金遜(Charles Jenkinson)1812年6月9日—1827年4月10日 托利黨;

23、喬治·坎寧(George Canning)1827年4月10日—1827年8月8日 托利黨;

24、弗雷德里克·約翰·羅賓遜(Frederick John Robinson)1827年8月31日—1828年1月22日 托利黨;

25、亞瑟·韋爾斯利(Arthur Wellesley)1828年1月22日—1830年11月22日 托利黨;

26、查爾斯·格雷(Charles Grey)1830年11月22日—1834年7月16日 輝格黨;

27、威廉·蘭姆(William Lamb)1834年7月16日—1834年11月17日 輝格黨;

28、阿瑟·韋爾斯利(Arthur Wellesley)1834年11月17日—1834年12月9日保守黨;

29、羅伯特·皮爾(Robert Peel)1834年12月10日—1835年4月18日 保守黨;

30、威廉·蘭姆(William Lamb)1835年4月18日—1841年8月30日 輝格黨;

31、羅伯特·皮爾(Robert Peel)1841年8月30日—1846年6月30日 保守黨;

32、約翰·羅素(Lord John Russell)1846年6月30日—1852年2月23日 輝格黨;

33、愛德華·史密斯-斯坦利(Edward Smith-Stanley)1852年2月23日—1852年12月19日 保守黨;

34、喬治·漢密爾頓·戈登(George Hamilton-Gordon)1852年12月19日—1855年2月6日 皮爾派保守黨/聯合內閣;

35、亨利·約翰·坦普爾(Henry John Temple)1855年2月6日—1858年2月20日 輝格黨;

36、愛德華·史密斯-斯坦利(Edward Smith-Stanley)1858年2月20日—1859年6月12日 保守黨;

37、亨利·約翰·坦普爾(Henry John Temple)1859年6月12日—1865年10月18日自由黨;

38、約翰·羅素(Lord John Russell)1865年10月29日—1866年6月28日 自由黨;

39、愛德華·史密斯-斯坦利(Edward Smith-Stanley)1866年6月28日—1868年2月27日 保守黨;

40、本傑明·迪斯雷利(Benjamin Disraeli)1868年2月27日—1868年12月3日 保守黨;

41、威廉·尤爾特·格萊斯頓(William Ewart Gladstone)1868年12月3日—1874年2月20日 自由黨;

42、本傑明·迪斯雷利(Benjamin Disraeli)1874年2月20日—1880年4月23日 保守黨;

43、威廉·尤爾特·格萊斯頓(William Ewart Gladstone)1880年4月23日—1885年6月23日 自由黨;

44、E·A·羅伯特·塞西爾(Robert Gascoyne-Cecil)1885年6月23日—1886年2月1日 保守黨;

45、威廉·尤爾特·格萊斯頓(William Ewart Gladstone)1886年2月1日—1886年7月25日 自由黨;

46、E·A·羅伯特·塞西爾(Robert Gascoyne-Cecil)1886年8月3日—1892年8月15日 保守黨;

47、威廉·尤爾特·格萊斯頓(William Ewart Gladstone)1892年8月15日—1894年3月5日 自由黨;

48、阿奇博爾德·普里姆羅斯(Archibald Primrose)1894年3月5日—1895年6月25日 自由黨;

49、E·A·羅伯特·塞西爾(Robert Gascoyne-Cecil)1895年6月25日—1902年7月12日 保守黨;

50、亞瑟·貝爾福(Arthur Balfour)1902年7月12日—1905年12月5日 保守黨;

51、亨利·坎貝爾·班納曼(Henry Campbell-Bannerman)1905年12月5日—1908年4月7日 自由黨;

52、赫伯特·亨利·阿斯奎斯(Herbert Henry Asquith)1908年4月7日—1916年12月7日 自由黨;

53、戴維·勞合·喬治(David Lloyd George)1916年12月7日—1922年10月23日 自由黨;

54、安德魯·伯納爾·勞(Andrew Bonar Law)1922年10月23日—1923年5月22日 保守黨;

55、斯坦利·鮑德溫(Stanley Baldwin)1923年5月22日—1924年1月22日 保守黨;

56、拉姆齊·麥克唐納(Ramsay MacDonald)1924年1月22日—1924年11月4日工黨;

57、斯坦利·鮑德溫(Stanley Baldwin)1924年11月4日—1929年6月5日 保守黨;

58、拉姆齊·麥克唐納(Ramsay MacDonald)1929年6月5日—1935年6月7日 工黨/國家工黨;

59、斯坦利·鮑德溫(Stanley Baldwin)1935年6月7日—1937年5月28日 保守黨;

60、阿瑟·尼維爾·張伯倫(Neville Chamberlain)1937年5月28日—1940年5月10日 保守黨;

61、溫斯頓·丘吉爾(Winston Churchill)1940年5月10日—1945年7月26日 保守黨/聯合內閣;

62、克萊門特·艾德禮(Clement Attlee)1945年7月26日—1951年10月26日 工黨;

63、溫斯頓·丘吉爾(Winston Churchill)1951年10月26日—1955年4月6日 保守黨;

64、安東尼·艾登(Anthony Eden)1955年4月6日—1957年1月10日 保守黨;

65、哈羅德·麥克米倫(Harold Macmillan)1957年1月10日—1963年10月19日 保守黨;

66、亞歷克·道格拉斯-霍姆(Alec Douglas-Home)1963年10月19日—1964年10月16日 保守黨;

67、哈羅德·威爾遜(Harold Wilson)1964年10月16日—1970年6月19日 工黨;

68、愛德華·希思(Edward Heath)1970年6月19日—1974年3月4日 保守黨;

69、哈羅德·威爾遜(Harold Wilson)1974年3月4日—1976年4月5日 工黨;

70、詹姆斯·卡拉漢(James Callaghan)1976年4月5日—1979年5月4日 工黨;

71、瑪格利特·撒切爾(Margaret Thatcher)1979年5月4日—1990年11月28日 保守黨;

72、約翰·梅傑(John Major)1990年11月28日—1997年5月2日 保守黨;

73、托尼·布萊爾(Tony Blair)1997年5月2日—2007年6月27日 工黨;

74、戈登·布朗(Gordon Brown)2007年6月27日—2010年5月11日 工黨;

75、戴維·卡梅倫(David Cameron)2010年5月11日—2016年7月13日 保守黨/聯合內閣;

76、特雷莎·梅(Theresa May)2016年7月13日—今 保守黨/聯合內閣。

(7)老貝利法官擴展閱讀

美國總統的權力如下:

1、行政

在行政方面,總統有權處理國家事務和聯邦政府的各種工作。他可以發出對聯邦機關有法律約束力的政令,有權選任所有行政部、院、署、局等機關首長(須經參議院認可),以及其它數百名聯邦政府高級官員。

2、立法

在立法方面,總統可以否決國會通過的任何法案,除非兩院中各有2/3多數票推翻他的否決,否則該法案就不能成為法律。總統可以向國會提出各種咨文,建議他認為必須的立法。此外,總統還享有委託立法權。據此,總統不僅有權在原有的行政體系內進行某些改組,而且有權設立新機構。

3、司法

在司法方面,總統有權任命聯邦最高司法官員。他可提名任命聯邦法官,包括最高法院法官在內,但須獲得參議院的認可。總統還可以對任何被判處破壞聯邦法律的人作完全或有條件的赦免。

4、軍事

總統是美國武裝部隊的總司令,可召集各州的國民警衛隊為聯邦服務。在戰爭和緊急情況下,經國會授權,總統還可擁有更大的權力。

5、外交

在外交事務方面,總統是負責處理對外關系的主要官員。他任命駐外大使、公使和領事(須經參議院認可),接見外國大使及公務人員。總統有權與外國締結條約,但須經參議院2/3多數票的批准;而總統與外國簽訂的一切行政協定,卻不需經參議院的同意。

英國首相享有的權力如下:

1、首相有權解散下議院。

2、首相可向議會提出立法動議權。

3、代表政府向英王匯報全部情況。

4、代表政府在議會中為政府的重大政策進行辯護。

5、向英王提出任命內閣成員和其他部長名單,也可要求他們辭職或變更他們的職務。

6、主持內閣會議,決定內閣議事日程。

7、向英王推薦高級法官、主教和對某些其他官員的任命。

8、決定各部職權的劃分,決定部的成立、合並和廢除。

9、對各部業務進行總的指導,解決各部之間的爭議。

10、首相掌握著三軍的總指揮權,有宣戰權。

❽ 我想知道每一位美國總統的死因,希望可以看到具體真實的介紹

1861年3月4日,林肯准備到華盛頓宣誓就任美國第十六任總統。當他從家鄉前往華盛頓時,美國南方聯邦所派的特務便計劃在路上刺殺他。林肯事先得到風聲,從另外一條路來到華盛頓,避免了這次暗殺。林肯就任後,南方叛黨開始進行更為頻繁的謀殺行動,一心想將林肯置於死地。他們甚至在報紙上刊登了一則廣告:我願意前往華盛頓擊斃林肯和西華德,只要邦聯政府(即南部邦聯,美國南北戰爭時期,脫離聯邦的南方11個州所組成的政府)出資100元作為我的酬勞。有意者請函信箱119號。由於經常發生恐嚇事件,林肯周圍的人非常擔心他的安全問題,他們經常提醒林肯要小心。面對這一切,林肯表現得鎮定自若,他用兩個大紙袋把恐怖分子寄來的恐嚇信都裝在裡面,並在紙袋外面寫了「暗殺」兩個大字。雖然他表現得滿不在乎,但早已有心理准備。林肯是一個政治家,在那場關繫到國家生死存亡的南北戰爭中,是他領導美國人民取得了勝利,他給黑奴帶來了嶄新的生活,卻在和平時期的子彈下喪生。

1926年,林肯的兒子羅伯特·托德·林肯離開人世,他去世之前,把父親的一些私人文件付之一炬。他告訴朋友,他要把那些文件毀掉的原因是這些文件里有內閣成員犯有叛國罪的證據。現在人們已無法得知他所說的情況是否屬實。如果是真的,羅伯特為什麼要將這些證據焚毀呢?為什麼不向世人公開呢?這成為林肯之死的謎中之謎。

❾ 辛普森案件大概內容是什麼(簡短)

辛普森被控雙重謀殺案
1994年6月12日洛杉磯警方接到報案,隨即趕到現場,在別墅內發現一男一女兩具屍體,躺在安全門內台階上的女性是房主尼科爾·布朗。美國著名體育明星幸普森的前妻,她的喉管已被割斷了。人行道上躺著的男子是二十五歲的羅納德·戈爾德曼,他身上有二十處刀傷,死前有搏鬥的痕跡。法醫對屍體解剖後斷定:他們是在12日晚上11時左右被人用利器殺害。
從謀殺現場分析,不像是謀財害命案,因尼科爾家財產沒有丟失,尼科爾與辛普森所生的兩個孩子當時在室內睡覺,未受到任何驚動,警方初步斷定是一樁室內情殺案。幸普森被列為頭號嫌疑犯。幸普森1947年4月9日生於美國舊金山波特里奧的康涅迪格大街的黑人居住區,曾是全美最著名的橄欖球運動員,現為全國廣播公司體育節目評播員,是美國最受歡迎的人,1977年,辛普森與十八歲的尼克爾相識,1978年二人發展為情人關系,1979年,幸普森與妻離婚,與尼科爾同居,1985年正式結婚,生有一兒一女,婚後二人關系緊張,經常吵架,辛普森因毆打尼科爾曾被洛杉磯地方法院以虐待婦女罪判處三十天監禁,緩期兩年執行,罰金7000元,公益服務120小時,接受心理咨詢六周,每周二次,1992年,二人離婚,但幸普森仍經常找尼科爾,意圖重歸於好,但尼科爾與戈爾德曼來往密切。警方懷疑辛普森有殺人嫌疑。
追捕殺人犯
94年6月12日1時左右,辛普森在家中等待送他去洛杉磯的司機,11時45分,乘飛機飛往芝加哥,到達芝加哥奧哈羅拉廣場旅館是6時15分,7時40分,警察通知他,前妻被殺,速回洛杉磯。9時41分,辛普森乘機飛往洛杉磯。辛普森離開旅館後,警察搜了他住過的915房間,在毛巾、床單上發現了血跡和碎玻璃,洛山磯警察也搜了辛普森的別墅,發現了一隻帶血的手套。這只手套與兇殺案發現場被發現的另一隻手套正好相配。
辛普森抵達洛杉磯場後,被警察帶回警署,被戴上手銬,在其律師魏茨曼的抗議下,手銬被除掉,在警署受審時,辛普森拒不承認謀殺一事。辛普森聘請著名律師羅伯特·夏皮羅為其辯護律師,6月17日8時30分,洛杉磯檢察官通知夏皮羅,警方准備逮捕辛普森,要他上午11時帶辛普森自首,夏皮羅向辛普森傳達了檢察官的決定,11時30分,夏皮羅發現辛普森和其友考林斯不見了,及時通知了警方,警方連續出動了幾架飛機,十幾輛警車追捕辛普森,新聞機構也出動直升機。此時,辛普森正坐在考林斯的汽車里,用搶頂著腦袋,企圖自殺,考林斯用電話與警方取得了聯系,在警方和朋友的勸說下,辛普森同意不再逃跑,下午7時57分,抵達辛普森住所,8時45分,被警方帶到了洛杉磯看守所,辛普森被控兩個一級謀殺罪。即殺害尼科爾和戈爾德曼,如果罪名成立,將被判處無期徒刑或死刑。
控方與辨方
辛普森請了全美最著名的律師組成辯護團為其辯護,有夏皮羅、貝利、德肖維茨、科克倫-傑爾曼、李昌鈺等,起訴方檢察官為加斯蒂-克拉克、霍奇曼等八人。雙方陣容強大,舉世矚目。1994年6月30日,開始預審,7月7日,經預審辯論,法官裁決:「現存證據已經表明下列罪行,且有足夠理由相信,被告犯下了被控的罪行。」1994年7月22日,洛杉磯最高法院伊藤法官正式宣布受理辛普森案,由陪審團審判。11月3日,12名陪審員組成陪審團。1995年1月24日,正式開庭審理。
控方主要證據有:
(1)在辛普森羅金漢別墅發現一隻帶血的手套,該手套系辛普森常用的牌號,與犯罪現場發現的另一隻是一對,檢驗分析,手套上有戈爾德曼身上襯衫的纖維物質;有布朗和戈爾德曼的頭發;有野馬車上的纖維物質及具有黑人特徵的體毛,手套上的血跡經化驗分析系布朗-戈爾德曼和辛普森的血液;
(2)在辛普森家中卧室床下發現襪子上有血跡。經DNA分析,符合辛普森和布朗的基因特徵;
(3)在犯罪現場後門發現的血跡,因不在發案現場,系干凈純潔未受污染的血液,經DNA分析,這些血液是辛普森的;
(4)在辛普森的野馬車里發現多處血跡,在車門上、車內地板上、儀表盤上有血跡。車門上的血跡符合辛普森的DNA特徵;在儀表盤上的血跡系辛普森、布朗-戈爾德曼的;在車內地毯上有布朗的血跡;
(5)在犯罪現場發現的血跡,經分析,符合辛普森的DNA特徵,其中對辛普森的一滴血用常規血清分析,證明系辛普森的血跡;
(6)在犯罪現場發現頭發和衣服纖維,犯罪現場的一隻針織滑雪帽上有辛普森的頭發和其野馬車車廂地毯的纖維,在戈爾德曼的襯衫上發現的深藍色纖維與在辛普森羅`金漢別墅里搜到的血手套及辛普森卧室發現的襪子相符;
(7)在犯罪現場發現帶血的腳印,尺寸為12號,與辛普森鞋號相同,出售該鞋的百貨公司正是辛普森常購物的商店;
(8)在羅金漢別墅的車道、門廳、浴室洗練池及浴盆內都發現少量血跡。

辯方認為:
(1)警察發現謀殺事件後,並未按規定辦理搜查證就徑直前往辛普森家中搜查,取證方式嚴重違法;
(2)警察在後來補辦的搜查證上竟然寫錯了理由,說明警察的辦案能力低下和嚴重的失職;
(3)警察調查人員未能把犯罪現場完整地保護下來,他們從布朗家中拿來一塊毛毯將受害人屍體遮蓋住,受害人身上發現的毛發及纖維物質究竟是誰的成了疑問;在從屍體上提取頭發纖維物質樣品之前,曾把屍體在院內拖動搬移,增加了屍體沾染他人頭發和纖維物的可能;
(4)在現場調查的警官未能按洛杉磯警察局規定的工作章程及時通知驗屍官和法醫前往屍檢,現場提取的證據的可信性有疑問;
(5)在現場搜查的洛杉磯警察法醫當時並未在犯罪現場後門反吸大量血跡,也未在辛普森襪子上發現血跡,他們是在幾個星期後,從辛普森身上取了血樣後,才發現這些血跡的;
(6)洛杉磯警方法醫在現場並未計算收集到的血液和血跡數量,進行乾燥處理後也未計算數量,每次化驗分析也不計數量;
(7)警察證人福爾曼對黑人有偏見,經常罵黑人為黑鬼,且曾向房客要過辛普森汽車的鑰匙,有栽贓陷害的可能。
(8)控方證人丹尼斯-方出庭證明搜集證據的有效性,但辨方經過法庭質證,使其不得不承認:取毛毯蓋尼科爾屍體使一個致命的錯誤;警察沒有及時招集犯罪學家到現場;未用警帶圍住辛普森的野馬車;將在辛普森家發現的手套帶到了發作現場;提取證據未戴乳膠手套;辛普森汽車旁的四滴血未進行記錄,且少了血滴。物證受到污染;
(9)控方證人塞爾馬公司實驗室主管洛賓-克頓出庭證明DNA的檢驗的科學性DNA血樣與辛普森血樣的相似性,指出現場發現的血樣的提供者是辛普森。辨方首先指出DNA分析統計方法並非完全可信,血樣在6月天很熱的卡車里長達7小時可能變質。舉出塞爾馬公司曾檢驗DNA出現的例子,說明現有檢驗結果的可信度值得懷疑。
陪審團審判

辛普森案件中選中的陪審團由8名非裔美國人、2名西班牙裔美國人,一名美國印第安人和一個白種人。4男4女。陪審團中的兩個人有高中以上文化背景。根據調查問卷,辛普森案件的陪審團成員都基本上認為DNA證據是不可靠的。
辛普森案件中,辯方在挑選陪審團成員上首先勝出一籌。陪審團陪審的時間越長,出現誤判的可能性就越大,尤其是當陪審團被隔離時。每次出現誤判時,對於辯方來說都是一場勝利,即使控方能在下一輪中證明被告是有罪的。
當法官Ito決定採用12名替代陪審員而非通常的8名時,他很可能在考慮審判的時間以及陪審團被媒體誤導的潛在可能性。法官Ito很可能意識到Kelly-Frye聽證會會比預想的時間要長,審判本身也會比預計的時間要長的多。因為雙方都相信本案中替代陪審員將會發生作用,因此他們在挑選替代陪審員時也比挑選最初的陪審團花費了更長的時間。
1995年10月1日,辛普森案在歷時一年多的審理後,終於臨近尾聲。在最後的法庭總結陳述中,起訴方的克拉克檢察官、道爾頓檢察官和辯護方的科克倫律師、謝克律師各自施展辯才,把己方的意見作了歸納。他們的發言充滿感情,充滿無可辯駁的邏輯力量,這是一場馬拉松式審判的終點沖刺。
10月2日9時16分,12名陪審員進入評議室,開始了對案件的討論。下午3時,隨著三聲蜂鳴器的輕響,意味著陪審員作出了一致的裁決。很快12名陪審員回到了法庭。首席陪審員告訴法官,他們的裁決已被簽名、加註日期,封在一個信封內。法官告訴雙方律師,裁決結果將在第二天西部時間上午10點宣布。
在西部時間上午10點到10點10分(東部時間下午1點到1點10分)之間。人們全停止了工作。沒有人去教室上課。沒有人去打電話。沒有人去洗澡。也沒有人去遛狗散步。民航班機在等待。金融活動停了下來。他們全在凝神聽取對O·J·幸普森的最後裁決。柯林頓總統在12點58分放下手中的工作,離開橢圓形辦公室,和助手們一起到秘書辦公室里收看宣布裁決的實況。
整個國家的期待下,司法官羅伯森女士宣讀裁決,宣布辛普森無罪。「陪審員女士們先生們,這是你們的裁決嗎?你們每個人的?你們所有人的?」羅伯森女士問。「是的。」他們紛紛說道。法庭立刻沸騰起來……。
辛普森自由了。他被當庭釋放。
13年後的裁決
2008年10月3日,在美國拉斯維加斯的克拉克縣地區法院,克拉克縣地區法院的陪審團做出裁決,辛普森所受的12項指控全部成立。法庭定於12月5日作出宣判。現年61歲的辛普森可能面臨終身監禁。
不同的結局:民事審判
1994年7月27日和1995年6月12日,兩名受害人戈爾德曼和尼科爾的親屬分別向法院提起非法致人死亡而要求賠償的民事訴訟,從而又將辛普森推到民事訴訟的被告席。在經過交換訴狀、證據開示、選定陪審團等有關程序後,民事審判於1996年9月17日正式開始。該案件由加州的聖塔莫尼卡民事法院(Santa Monica,California Civil Court)受理,法官希諾詩·富基薩肯(Hiroshi Fujisaki)作為獨任法官主審此案。在審判一開始,富基薩肯法官即禁止電視記者們在法庭拍攝並作出裁定限制雙方代理律師就案件公開發表言論,從而將案件置於相對獨立平靜的審理氛圍中。與該刑事案件不同,民事訴訟的氣氛非常職業化,訴訟進程更快捷。雖然在此民事案件中,大部分證據只是刑事訴訟時的證據的再現和重復。然而,一方面富基薩肯法官不允許任何來自刑事訴訟的可能有利於辛普森的有關種族歧視的證言進入民事訴訟程序;另一方面,也確有一些重要的新證據的展示更有利於原告一方。例如,原告方傳喚了數名早在馬克·福爾曼之前就已經到達案發現場的洛杉磯警員證實,所有重要的證據在福爾曼到達現場之前就已經被收集,所以福爾曼不可能偽造現場和證據。他們同時還證實,只有一隻帶血的手套留在現場。在刑事訴訟時,辨方曾主張福爾曼在現場發現了兩只帶血手套並將其中一隻移至辛普森家中從而誣陷辛普森。上述證人的證言推翻了刑事訴訟辨方的這一主張。再有,警方認定辛普森有一雙與案發現場足跡相符的鞋子,而辛普森卻矢口否認。原告方向法庭出示了二十七張照片十分清楚地顯示辛普森穿的正是與現場足跡相符的鞋子。原告律師指出,正是由於辛普森作了案,他才否認自己有同樣的鞋子。在陪審團就民事案件作出最後裁決前,要求再次聽辛普森有關不在現場的證據,毆打尼科爾的證詞以及去他住宅接送他去機場的司機有關按門鈴無人應答的情況及時間的證詞,顯示出陪審團對辛普森的懷疑。1997年2月4日,民事陪審團終於作出裁決。他們一致認定辛普森對兩名受害人之死負有責任,並裁決辛普森賠償原告方850萬美金,另外還裁決辛普森向兩名受害人家庭各支付1250萬美金的懲罰性賠償金共計3350萬美金。

熱點內容
邳州律師電話 發布:2025-09-28 19:38:33 瀏覽:675
新縣司法局 發布:2025-09-28 19:31:32 瀏覽:747
民法通則165條 發布:2025-09-28 19:14:28 瀏覽:971
經濟法第四章合夥企業法律制度試題 發布:2025-09-28 19:09:17 瀏覽:779
民事訴訟法舉證期限的規定 發布:2025-09-28 18:56:03 瀏覽:85
2019司法考試三大本pdf 發布:2025-09-28 18:47:09 瀏覽:613
論縣政府通告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9-28 18:40:14 瀏覽:196
山東省網路法律知識競賽答案 發布:2025-09-28 18:30:30 瀏覽:996
國際經濟法學排名 發布:2025-09-28 18:22:28 瀏覽:930
道德與幸福的論文 發布:2025-09-28 18:03:38 瀏覽: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