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人民法院受理的行政案件
⑴ 受理行政案件是什麼意思
法律分析:受理是指人民法院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起訴進行審查,對符合法定條件的起訴決定立案審理,從而引起訴訟程序開始的職權行為。行政訴訟程序的引發,雖然必須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起訴為前提,但僅有起訴沒有人民法院的立案受理,行政訴訟程序仍然無從開始。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起訴與人民法院的受理的結合,才構成行政訴訟程序的開始。無論是對行使訴權尋求司法保護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而言,還是對行使審判權的人民法院來說,受理這一訴訟行為的意義都十分重要。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第五十一條 人民法院在接到起訴狀時對符合本法規定的起訴條件的,應當登記立案。
對當場不能判定是否符合本法規定的起訴條件的,應當接收起訴狀,出具註明收到日期的書面憑證,並在七日內決定是否立案。不符合起訴條件的,作出不予立案的裁定。裁定書應當載明不予立案的理由。原告對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訴。
起訴狀內容欠缺或者有其他錯誤的,應當給予指導和釋明,並一次性告知當事人需要補正的內容。不得未經指導和釋明即以起訴不符合條件為由不接收起訴狀。
對於不接收起訴狀、接收起訴狀後不出具書面憑證,以及不一次性告知當事人需要補正的起訴狀內容的,當事人可以向上級人民法院投訴,上級人民法院應當責令改正,並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
⑵ 《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強調,對人民法院受理的行政案件,行政機關應當積極出庭
錯誤。應當自動全面履行,而不是酌情履行。
一、行政機關應當依法行政,尊重法律的權威,維護法院判決的嚴肅性;
二、對人民法院依法作出的生效的行政判決和裁定,行政機關應當自動全面履行。
[解析] 行政機關拒絕履行判決、裁定的,第一審人民法院可以採取的措施有:
(1) 對應當歸還的罰款或者應當給付的賠償金,通知銀行從該行政機關的賬戶內劃撥;
(2) 規定期限內不執行的,從期滿之日起,對該行政機關按日處五十元至一百元的罰款;
(3) 向該行政機關的上一級行政機關或者監察、人事機關提出司法建議。接受司法建議的機關,根據有關規定進行處理,並將處理情況告知人民法院;
(4) 拒不執行判決裁定,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主管人員和直接責任人員刑事責任。
⑶ 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種類
刑事案件、民事案件、行政案件
⑷ 人民法院審理的行政案件是否適用調節
你好抄,《行政訴訟法》第50條明襲確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不適用調解。也就是說,在行政訴訟中,人民法院對行政案件只能依法審判,而不能適用調解的方式解決行政案件,這是由行政訴訟的特點決定的。第一,行政案件爭議的訴訟目的是一定的行政法律關系,不是平等主體間的民事法律關系,雙方當事人在行政實體法上的地位不平等。行政機關的處理決定本質上是一種執法行為,行政機關不能隨意處分。因此,人民法院在審理行政案件時,不能要求行政機關在依法作出的處理決定方面作出某些讓步。如果作出讓步,就會導致行政違法。所以,人民法院在審理行政案件時,只能就行政處理決定是否符合事實和是否合法作出判決或裁定。
⑸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要注意什麼
法律分析:1、人民法院應當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起訴權利,對應當受理的行政案件依法受理。2、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3、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對行政行為是否合法進行審查。4、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依法實行合議、迴避、公開審判和兩審終審制度。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第三條 人民法院應當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起訴權利,對應當受理的行政案件依法受理。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得干預、阻礙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不能出庭的,應當委託行政機關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
第五條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
第六條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對行政行為是否合法進行審查。
第七條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依法實行合議、迴避、公開審判和兩審終審制度。
⑹ 行政機關可以阻止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嗎
根據我國《行政訴訟法》第3條的規定,人民法院應當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內起訴權利,對應當受理的容行政案件依法受理。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得干預、阻礙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不能出庭的,應當委託行政機關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由此可見,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行政訴訟案件,行政機關不可以阻止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並且被訴行政機關的負責人也應當出庭應訴,如果不能出庭應訴的,要委託行政機關相關人員出庭應訴。
⑺ 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的行政案件有哪些
法律分析:根據法律規定,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的行政案件類型主要有四種:第一是國防、外交等國家行為;第二是行政法規、規章或者行政機關制定、發布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第三是行政機關對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獎懲、任免等決定;第四是法律規定由行政機關最終裁決的行政行為。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第十三條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下列事項提起的訴訟:(一)國防、外交等國家行為;(二)行政法規、規章或者行政機關制定、發布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三)行政機關對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獎懲、任免等決定;(四)法律規定由行政機關最終裁決的行政行為。
⑻ 人民法院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提起的哪些行政訴訟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行政訴訟法〉的規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法律依據,〈行政訴訟法〉的相關規定
1、第十二條人民法院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提起的下列訴訟:
(一)對行政拘留、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和執照、責令停產停業、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罰款、警告等行政處罰不服的;
(二)對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對財產的查封、扣押、凍結等行政強制措施和行政強制執行不服的;
(三)申請行政許可,行政機關拒絕或者在法定期限內不予答復,或者對行政機關作出的有關行政許可的其他決定不服的;
(四)對行政機關作出的關於確認土地、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海域等自然資源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的決定不服的;
(五)對徵收、徵用決定及其補償決定不服的;
(六)申請行政機關履行保護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的法定職責,行政機關拒絕履行或者不予答復的;
(七)認為行政機關侵犯其經營自主權或者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村土地經營權的;
(八)認為行政機關濫用行政權力排除或者限制競爭的;
(九)認為行政機關違法集資、攤派費用或者違法要求履行其他義務的;
(十)認為行政機關沒有依法支付撫恤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社會保險待遇的;
(十一)認為行政機關不依法履行、未按照約定履行或者違法變更、解除政府特許經營協議、土地房屋徵收補償協議等協議的;
(十二)認為行政機關侵犯其他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的。
除前款規定外,人民法院受理法律、法規規定可以提起訴訟的其他行政案件。
2、第十三條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下列事項提起的訴訟:
(一)國防、外交等國家行為;
(二)行政法規、規章或者行政機關制定、發布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
(三)行政機關對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獎懲、任免等決定;
(四)法律規定由行政機關最終裁決的行政行為。
⑼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應遵循哪些原則
人民法院審復理行政案製件,應遵循的原則:
相關法律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第三條人民法院應當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起訴權利,對應當受理的行政案件依法受理。
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得干預、阻礙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
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不能出庭的,應當委託行政機關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
第四條人民法院依法對行政案件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
人民法院設行政審判庭,審理行政案件。
第五條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
第六條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對行政行為是否合法進行審查。
第七條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依法實行合議、迴避、公開審判和兩審終審制度。
第八條當事人在行政訴訟中的法律地位平等。
第九條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行政訴訟的權利。
在少數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地區,人民法院應當用當地民族通用的語言、文字進行審理和發布法律文書。
人民法院應當對不通曉當地民族通用的語言、文字的訴訟參與人提供翻譯。
第十條當事人在行政訴訟中有權進行辯論。
⑽ 人民法院應當受理的行政訴訟案件有哪些
根據《行政訴訟法》第十二條的規定, 人民法院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提起的下列訴訟:
(一)對行政拘留、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和執照、責令停產停業、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罰款、警告等行政處罰不服的;
(二)對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對財產的查封、扣押、凍結等行政強制措施和行政強制執行不服的;
(三)申請行政許可,行政機關拒絕或者在法定期限內不予答復,或者對行政機關作出的有關行政許可的其他決定不服的;
(四)對行政機關作出的關於確認土地、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海域等自然資源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的決定不服的;
(五)對徵收、徵用決定及其補償決定不服的;
(六)申請行政機關履行保護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的法定職責,行政機關拒絕履行或者不予答復的;
(七)認為行政機關侵犯其經營自主權或者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村土地經營權的;
(八)認為行政機關濫用行政權力排除或者限制競爭的;
(九)認為行政機關違法集資、攤派費用或者違法要求履行其他義務的;
(十)認為行政機關沒有依法支付撫恤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社會保險待遇的;
(十一)認為行政機關不依法履行、未按照約定履行或者違法變更、解除政府特許經營協議、土地房屋徵收補償協議等協議的;
(十二)認為行政機關侵犯其他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