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語法官馬背上的法官等
A. 阿凡提騎著驢,來找本城的法官.法官望見了,就大聲招呼道:"歡迎你們兩位一同光臨!"阿凡提不慌不忙地說急急
阿凡提騎著驢,來找本城的法官。法官望見了,就大聲招呼道:「歡迎你們兩位一同光臨!"
阿凡提不慌不忙地說:「我的驢跟我糾纏個沒完,要我帶它出來找它的朋友,我就決定帶它來找您了。」
《楊氏之子》原文:
梁國楊氏子九歲,甚聰惠。孔君平詣其父,父不在,乃呼兒出。為設果,果有楊梅。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
譯文:
在梁國,有一戶姓楊的人家,家裡有一個九歲的兒子,非常聰明。有一天,孔君平來拜見他的父親,恰巧他的父親不在家,孔君平就把這個孩子叫了出來。孩子給孔君平端來了水果,水果中有楊梅。孔君平指著楊梅給孩子看,說:「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馬上回答:「我可沒聽說過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鳥。」
(1)雙語法官馬背上的法官等擴展閱讀
「阿凡提」並非人名,而是一稱號,來自於突厥語:「Efcndi」。意為「先生」、「老師」,是對有學問、有知識人的尊稱。《阿凡提故事》中的「阿凡提」的本名是「南斯爾丁(Nasreddin)」。他機智聰明,勤勞勇敢,富有正義感,敢於蔑視國王等統治階級和一切腐朽的東西。
有時,他是個學富五車的鴻儒,有時,他又變得目不識丁。一會兒他可以是皇帝、宰相身邊的近臣,一會兒他又是個四處雲游的單身漢和農民,他從事過許多職業,苦力、車夫、剃頭匠、醫生、賣蜂蜜的等等,但人們雖賦予阿凡提不同職業,給他以很大的靈活性和隨意性,
但其中有一條未變,那就是阿凡提始終都是一名勇於反抗剝削階級和各種歪風邪氣的鬥士,是舉止幽默,平易近人,和藹可親,笑話連篇的百姓代言人。阿凡提在對待國王、大臣、官員、法官、財主和*商時,針鋒相對,反唇相譏,以牙還牙,使他們洋相出盡、狼狽不堪。
但對待朋友、客人、手藝匠、兒童和自私、懶惰的妻子時,他卻在諷刺和揶揄時,既不使對方喪失人格和難堪,又讓人在捧腹歡笑之中悟出某些人生的哲理。
B. 馬背上的法庭中的法律文化現象評述的結語
四、結語:司法職業化與鄉土送法人的命運。
現在我們回到這部片的第一句對白,法院領導對書記員楊阿姨說:「你這次提前離崗退養,是法官職業化的要求。」可以說法官職業化是1997年黨的十五大明確提出「依法治國,建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以後的事情,在此之前司法人員多數來自於復轉軍人,以至「復轉軍人進法院」成為了學者們時常調侃的話題。影片中楊阿姨當年就是從少數民族(摩梭族)選拔出來的民族幹部到法院從事司法工作的,一干就是二十餘年並最終未能婚嫁。當下法律職業化之下的法官職業化也漸進拉開了大幕,法院的任職學歷提高了大專以上的門檻,作為書記員的楊阿姨根本就沒有任何學歷,因此才被這個剛剛畢業的大學生阿洛給擠下來了。司法本身就是一種政治實踐,而這種政治實踐的每一次變革必然牽動著無數像影片中楊阿姨那樣基層法律工作者的命運。然而影片最後,阿洛最終還是選擇了背叛自己曾經的信仰,背叛了老馮一生都在蹣跚前行的道路,背叛了那個在他看來根本沒有前途的職業。楊阿姨的一生則是一個基層司法者悲劇性的寫照,一場改革葬送了自己所鍾愛的司法事業,錯過了嫁人生子的大好青春時光,剩下的只是一個人孤老自滅的下半生。唯獨老馮依然是一個忠實的司法信仰者,陪伴他的只有那個當年「送法下鄉」從山間跌落身亡的法官同事的亡靈,那匹運送正義的老馬,還有那顆「在一個毫無畏懼的世界裡,堅強不屈的良心」。
C. 馬背上的法庭的介紹
《馬背上的法庭》是一部由劉傑執導,李保田、楊亞寧、呂聿來主演的劇情片,於2006年9月6日上映。影片講述了雲南山區基層法官老馮騎著馬馱著國徽翻山越嶺給山民們斷案。7天走了3個寨子,斷了5樁雞毛蒜皮的家務事,最後他疲勞過度,摔下山崖身亡的故事1。
D. 誰能幫我寫一篇1000字以上的《馬背上的法庭》影評
一直對安靜說事的片子比較偏愛,平淡純粹的電影總能實實在在感動我們,讓我們能平靜的感悟一次生活.馬背上的法庭就是這樣一部難得的電影,撇開媒體熱鬧的評論和馬克穆勒的贊不絕口,你會發現電影出奇的平淡,甚至沒什麼跌宕起伏的情節.但就是這種安靜讓人有時間去思考,然後不知不覺的被感動. dvd的封面很吸引人,黑色背景中鬍子拉茬的李保田奮力的喊,一種很原始的表達方式.他扮演的老馮是個翻山越嶺為摩梭山民開庭斷案的基層法官,他愛自嘲"當年我從雞脖子寨進山,經過雞肚子寨,再從雞屁股寨出來,象泡屎一樣拉了出來".在大學生阿洛看來,他沒文化是個牽著豬滿寨子跑,被村民指鼻子,還花錢為自個搞名聲的丟人法官.不過山民卻會追幾十里山路只為送他點吃的.最終在出山的傍晚老馮永遠的留在他閉著眼也能走的山道上,去的很安靜.呵呵,原來安靜也會叫人有不知所措的感覺. 片中還有段無聲無息卻異常凄美的感情戲,楊阿姨是個淳樸善良的山裡人,和老馮是多年來一起風里來雨里去的的同事,是個好幫手.用老馮的話說"你楊阿姨可是個正兒八經的女人".由於學歷問題這是她最後一次以法院工作的名義進山,那個晚上他們似乎有好多話要說,可是衣服還沒洗完,這一輩子的話就全講完了.告別時老馮掉了個牙,留下句話"明年殺豬節我來吃肉".楊阿姨送他到山路看著老馮的背影喊"路上別打瞌睡". 這片子說是"主旋律"電影,卻在威尼斯讓老外傾倒,還給了個獎.導演劉傑攝影出身,畫面自然有保證.雲南山區的旖旎風光盡情收錄片中.走在大山彎道上的馬,背上馱著國徽,還有開庭時候的農家院子,這些都特別生活化,這種鮮為人知的生活原生態會讓我們這些城裡人著迷.攝像機也是老老實實,沒什麼技巧,整個故事也是平鋪直敘,平平淡淡講了老馮一星期的事,既是故事片也是紀錄片. 老馮處理的幾個案子都是雞毛蒜皮的小事,看不到什麼豐功偉績,民族風俗和法律的沖突是老馮工作的關鍵,丟失的馬,阿洛的婚禮風波等等都的拍的很有意思.全片沒有贊揚,沒有諷刺,沒有批評,也沒有什麼深刻思想.平靜中讓不同文化背景,生活背景的人看片子時都會有不同的感悟該是導演的初衷.真實的生活是純粹的,平淡的,也是無奈的. 當時間一點一點流失時,很多事物變的模糊而被遺忘,只有電影會記錄下了這個時代,記錄下我們當時的情感.
E. 為什麼中國有馬背上的法庭
我們所說的「馬背上的法庭」
是巡迴審判的一種具體形式。
在偏遠地區,法治在推動民族團結進步、
維護地區和諧穩定發展方面所起的巨大作用是不容忽視
許多地區地廣人稀,交通通訊不便,
辦案法官調查取證難、送達難,
農牧民群眾參與訴訟難。
「馬背上的法庭」在特殊的環境下,
為審判、送達、化解矛盾糾紛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F. 審判者,法官騎著馬背著國徽,為什麼要背國徽
因為國徽代表國家,審判者實在行使國家賦予的權力,是在代表國家的公正,真心在幫你期待採納
G. 《馬背上的法庭》觀後感
馬背上的法庭觀後感 法庭,一個令人肅然起敬的名詞,儼然是神聖的。這部《馬背上的法庭》 ,也是從一個 側面講述了這個司法權力運作的空間維度。 影片講述了一個「司法下鄉」的故事,五十多歲的法官老馮、因為法官職業化而行將退休 的摩梭族書記員楊阿姨還有大學畢業剛參加工作的彝族大學生阿洛三人組成了一個特殊的 法庭——馬背法庭,在這個移動的法庭上,他們在情與法碰撞中定紛止爭。 在一般的法律人或中高層階級的眼中, 糾紛應該通過傳喚當事人到法庭的方式解決, 但 對於基層甚至是底層司法來說,卻有可能是另一番景象, 《馬背上的法庭》中, 「法庭」是處 於一種主動上門服務性質的,這也油然成為了中國法制的一大特色。因為地區差異的關系, 另外再加上種種自然的、 人文的和歷史的不定項及無可避免因素, 我國的國家權力對某些農 村鄉土社會的控制相對來說還是較為松動和薄弱的,沒有一定的經濟基礎、思想基礎,以及 各方面不等的基礎層面,因此, 「司法下鄉」一詞也成為了國家權力在其權力的邊緣地帶試 圖以法律的方式建立自己的權威的有效屏障和保證, 這也從另一個方面使得國家意求的秩序 得以了貫徹落實。 在浩瀚的中國歷史長河中,國家權力對廣袤的農村都是顯得望成莫及,渺小而卑微,曾 經的「農村包圍城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如今,卻也只是沒多大性質度的存留,而 在影片中,也只有國徽和法官服昭示著國家權力的存在,彷彿成為了一種信仰,有些許宗教 意味了吧,但或許這只是我個人的看法而已。 「豬拱罐罐山案件」或許是對這部影片的一個 小概括,在這個案件中,我們可以看到兩種不同的話語系統,一種是以老馮為代表的鄉土性 話語系統,一種是以阿洛為代表的精英化話語系統。精英化話語系統是現代化的,在現階段 中國話語系統中處於強勢地位, 它總是表現為一種對傳統的革命態度, 對西方文明的推崇備 至,以法治為其主要精髓。而鄉土性話語系統是中國傳統的表述,一種依靠傳統生活的生存 態勢,它注重倫理親情、傳統習慣,法律成為解決糾紛的補充性手段,是退而求其次的策略 性手段。 現代化是幾代中國人的夢想, 但是, 中國不應該在現代化的過程中迷失方向。 迷失自我。 一個社群之所以稱其為民族, 就在於它擁有自己獨特的生存模式, 法治究其實質就是規則之 治,是一種能夠有效運作的生活模式,在建構規則的過程中,不能總是照搬西方模式,更應 該的是「量體裁衣」。
H. 西方法院與法官制度
西方國家的司法制度是建立在「三權分立」理論基礎之上的,「三權分立」理論以權力分立和制衡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將司法權與立法權、行政權分開、並立,分別由不同的國家機關行使,由此形成了獨立的司法制度。
西方國家的司法機關組織體系一般是指法院的組織構成,而偵查機關、檢察機關、司法行政機關,嚴格地說,不是司法機關。就法院組織體系而言,西方國家大多實行三級制,只有少數國家是四級制(如英國)。
西方各國的法官都依一定的程序產生,主要有任命、選舉兩種方式。大多數國家的法官由國家元首或議會或政府首腦任命產生。在任期上,西方大多數國家實行法官終身任期制。
西方國家強調司法獨立,而司法獨立的表現就是「法官獨立」。只有在構成法律規定的罪行時(如德國,故意枉法罪)才負法律責任。實踐證明,西方對法官的保障卓有成效。
以美國為例:
美國的法官制度作為英美法系中影響最大的法律制度,集中體現了對於司法獨立和司法公正的保障。本文探討了美國法官的選任、免職、辭職、退休、處罰、待遇以及行為規范、職業道德、再教育培訓等方面的制度。這對於深化我國的司法體制改革,特別是法官制度的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美國有兩套法院系統,即聯邦法院和州法院,各有不同的管轄權。州法院管轄的范圍要比聯邦法院廣一些。比如,州法院對於幾乎所有的離婚和兒童監護案件、遺囑和繼承案件、房地產糾紛和青少年案件都有管轄權,並且審理大多數刑事、合同糾紛、交通違章和人身傷害案件。一般來說,聯邦法院可以審理涉及美國政府或者政府官員、美國憲法或聯邦法律以及州與州之間或者美國政府和外國政府之間的糾紛案件。即使案件本身並不涉及聯邦法律,但是參加訴訟者是不同州的公民或是爭議發生於美國公民和外國公民之間,該案件也可以由聯邦法院審理。聯邦法律要求聯邦法院和州法院互相承認對方的判決,但是按照憲法的有關條款,聯邦法律優先於任何與其沖突的州的法律。
I. 好看不到哪裡去(馬背上的法庭)影評
對於這部電影,觀前我是一無所知。在進場前一直問,誰是導演啊?演員竟然還有李保田?竟然獲得了什麼「威尼斯電影節地平線單元」的獎項?真是一頭霧水。「地平線單元」?估計和電影名字有關吧,《馬背上的法庭》,馬啊,馬背啊,陸地的禽獸,因此得此「地平線單元」獎項。估計《新海神號》去參加,說不準也得有個「太平洋單元」的獎項。
其實一聽《馬背上的法庭》這個電影名字,又是正宗的國產電影,都不需要去了解劇情,腦袋裡閃現都是關於生活艱難的邊遠山區的勞苦人民的慘痛畫面。估計又是根據哪個寫實主義小說改編的,像《背著爸爸去上學》,《一個都不能少》《那山,那人,那旺材》等等等這類電影一樣。
電影一開始,先是有模有勢的出現某某地區民俗的介紹,當時我正和鄰座那個誰了,在聊好萊鎢經典動作片起勁呢,沒進入狀態看,忘記是些什麼字幕了。然後,一大媽,也就是電影出場最多的女主角,布滿人生滄桑皺紋的臉,碩大的出現在大銀幕里。她像《東京審判》似的哭喪著臉,原來是在說她退休的事情。
酷似寫實電影的風格立馬顯現出現,這類電影一開頭就喜歡安排些真實生活中比較慘痛的事情出來,一是奪你耳目,二是為整體電影風格樹立灰暗氣氛,三是為電影劇情埋下伏筆,四是。。。估計也四不出來了。再四就得四不像了。
然後李保田出場了,載著大媽和另外一個青年開著車,在極為陡峭崎嶇的山路上不要命的前進著。就這三啊?馬呢?馬去哪了?不是說叫《馬背上的法庭》嗎?不會這車是「馬自達」牌的吧?在車頂上開庭?於是俗稱《馬背上的法庭》?等等,別急,在整個電影鏡頭隨著那陡得要人命的山路上晃了幾分鍾後,馬,電影標題的主角,才真的出現。
其實電影前面這一開始,我根本就沒進入狀態,在某些時刻看這類悶騷電影,必須得有些靈感似的觀影狀態,否則我就像個空殼人,電影里自己放自己的不亦樂乎,我的胡亂思緒卻已經飄到亂七八糟的十萬八千里以外了。我甚至已經在研究愛因斯坦老先生之所想:電影院里如果全部人同時放P,會不會引起共鳴共震現象。
暈乎,帶這樣的無聊心理觀看這么一部所謂帶有濃厚的「人文色彩」的電影是大大的不對的。於是,我強迫自己,努力剋制自己,專心觀影。
倍專心的。
電影里的一直想極力表現出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到底是什麼族,我現在都還不知道。就知道李保田說的雞屁股寨了。但是我仍然在疑問,這真的是真實的,沒有經過任何加工的少數民族嗎?當然,在某種角度來說,當地少數民族群眾那些亂七八糟的本色表演,我覺得非常有意思,起碼比喜歡暴著青莖粗著脖子喜歡在每句話後面加個「嘎」的李保田搶戲多了。
因為我的陰暗心理就是喜歡挑毛病,鏡頭上每出現一個群眾演員,我都在仔細觀察,是本色演出?還是有被導演教育過的再加工?幸好,那些少數民族跑龍套的,保持了他們的一貫真實生活風格,表情木納,說話不清楚,動作幅度過大,形體誇張。特別是那個被豬拱了罐罐(祖墳骨灰)那位倒霉蛋。在農村裡,的確是有許多山裡人在激動時是這樣表達自己的。但是我仍然在想,他們真的一點都沒受劇組這幫外來人影響嗎?沒受黑洞洞的攝影機影響嗎?
還有少數民族的習俗,不知道我觀影不專心,還是電影里表現得不夠,我就記得兩個大場面了,一個是圍著國徽跳篝火舞,(且不說這段有多別扭)二個是小青年結婚那段潑水什麼的。其他的什麼尋馬拜廟我覺得真的不怎麼樣啊。換個藏族,估計也這樣吧。對了,電影里這些不同寨不知道是不是同一個族,他們的少數民族衣服,真是沒什麼特殊感覺。男人大部分都不穿族服,女人又大都穿白群,不知道她們幹活該怎麼辦?呵呵,估計這里導演不敢學張藝謀亂改,電影里的族人現實生活中也應該是這樣穿的。
或許,作為外來旁觀者,永遠都無法還原真實的少數民族本土生活。哪怕你是頭腦發熱自費到真實生活中的雞屁股寨住上半年,也無法真正了解到他們的真實生活。因為他們的任何舉動,你都會用你自己的詞彙自己的感想去描述,而不是他們自己所想的那樣。就好象老外學相聲一樣,就算是學了那麼多年的「大山」,也不過那樣。呵呵,扯遠了嘎。
突然想起電影里有段少數民族群眾打嬴官司高興得一幫人傻瓜似的滿大街邊跑邊叫,我覺得有點別扭,但也總比「圍著國徽跳篝火舞」好些,因為這個電影有了個「威尼斯電影節地平線單元」,我想得就更多了。其他國家的人看這些,是否就真覺得這就是中國貧困山區人民的真實寫照了?
其實「圍著國徽跳篝火舞」那段,換成是一幫非洲土著圍著美帝國主義的國旗跳舞,你有何感想?
特別是村長說:「我好大的面子啊,法官送我頭豬。」這里到底是反映的村民質朴情懷?還是暗示國家的官民本質存在形式?
其實看這部電影,我一直在困惑,這個困惑也是小青年的困惑,李保田一邊一直在努力維護國徽的象徵,強調法庭程序:比如小青年在開始時在馬背上綁東西將國徽遮住了,被李保田喝住。然後在寨子里掛國徽,李保田非常仔細的讓小青年掛好。國徽掉進沼澤草地了,他又傻乎乎的不要命的要拿回來。特別是開庭時旁邊群眾吵鬧,他一直要求他們肅靜,這類鏡頭可笑卻又意味深長。
可是,他卻又一邊卻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解決民事糾紛的官司:砸菜罐自己陪錢,豬拱罐罐案自己趕豬,花150元自己替人還錢買小豬等等。於是一路上小青年一直的疑問,甚至鄙視的覺得他給自己身上的法官制服丟臉了。
當然,咱們按照所謂的「人文主義情懷」,咱們可以把李保田努力維護國徽的象徵,看做是他人生的一種堅持和寄託,就像他在沼澤草地撈國徽時跟少數民族群眾解釋的那樣:國徽對我們來說,就好象你們的佛。雖然這話聽起來有點做作,但是對於李保田所演的這個人物來說,他這樣詮釋國徽的意義,卻是非常恰當的。因為,縱觀電影,他演的電影人物的確是把一生都奉獻給了自己的法官事業,代表法律庄嚴的國徽也自然成為他艱難人生中的某種人生信仰。
但是我仍然疑惑,電影直到最後,導演都沒有強調或者暗示,那個小青年理解或者接受了他的人生信仰,就像《那山,那人,那旺材》一樣,第二天一早,兒子默默的背起了父親的包袱,和旺材一起繼續重復父親的道路,這個時刻,電影里有股默默的力量在感動著我。莫名的,難以言表的人生感傷。而這部《馬背上的法庭》,最後小青年對李保田所演人物的那段憤怒之言,似乎他仍然接受不了像李保田所演人物那樣的人生觀。
所以我疑惑,導演到底想表達什麼呢?或許導演只想展現的就是最後李保田掉下懸崖後,剩下老馬孤零零的崖邊低吟,那樣悲天憫人的蒼涼意境吧。
電影里的主要三個角色,無非就是李保田,大媽,小青年。這三人是邊遠山區的法官,模式和《那山,那人,那旺材》一樣,地大,貧窮,交通不變,他們三公務人員只有靠腳走遍整個山區來給當地少數民族群眾設現場法庭。
李保田,主角啊,電影人物背景好象和日本的《鐵道員》里的高倉健有一拼,但是在改革開放中求經濟的中國,這樣堅持自己為事業獻身的人物一般都顯得倒霉了,老婆帶女兒跑掉去麗江開店拉。剩下他糟老頭子一個人和國徽過了。李保田仍然保持一貫的精彩演技,將《宰相劉羅鍋》的相似風格堅持到這部電影來。只是我覺得他和少數民族群眾對戲時,怪怪的,就好象香港電影里看見大陸演員的感覺。
倒是本土大媽真的很本色,非常符合記錄片的電影風格,一和群眾演員接觸,就像那麼回事,寫實電影風格完美體現出來了。電影在最後李保田掉下懸崖後,大媽一人在屋裡默默哭時那段,給了非常非常非常長的鏡頭。大概是她本色表演真的哭了,導演覺得不容易,恰巧那默默的哭泣又烘托出電影結尾的傷感悲壯的氣氛,想感染觀眾。只是一直在游離狀態的我仔細觀察,大媽的哭和李保田掉下懸崖沒有直接關系,她哭或許是因為她退休不能再和李保田在一起的緣故,而不是知道李保田掉下懸崖的原因。因為,後面鏡頭一換,那匹老馬還孤零零的留在懸崖邊呢,如果是已經替李保田收屍了,馬早牽回家了。呵呵,你看我多無聊,盡研究這些,還不是電影太悶鬧的?
小青年,在電影首映禮上他有說話,應該是演員出身吧。演得還行,特別是那幾個他羞澀笑著的鏡頭,的確是很青春。記得有段挺有意思的,李保田和大媽在篝火兩邊對扔毛毯表示關心,扔來扔去的,扔得我都煩了,我一直在想會不會毛毯直接扔進火堆里了,誰知那坐在中間的小青年突然冒了句話:要不要我迴避一下?電影院立馬全場爆笑。體現出三人的微妙關系這段比較有意思。
只是電影最後,小青年和他的老婆到底去哪裡了,有沒有回縣城法院啊?也沒有交代。估計他可不會走李保田的後路。因為李保田所演這個人物的一生,在他看來,可不美好。傻子才走別人老路呢?可他到底走哪條路去了呢?導演不知道是不是忘記交代了?就因為他的結尾沒出現,這讓我在開始時認為這電影估計是《那山,那人,那旺材》的翻版,說老少接班的事情。到最後疑惑的認為該不是說李保田和大媽曖昧黃昏戀吧?少一個人物的鏡頭,就彷彿讓電影的主題完全改變了。
電影落幕,眾人散場,剩下的,只有片尾字幕那段被鄰座說「很像RNB」的土著歌謠讓人記憶深刻。
J. 馬背上的女法官走紅網路,這名女法官身上背負著什麼樣的責任
在我國遼闊的內蒙古大地上,有著這樣一幅畫面,身穿藍色制服的女子,身後背著耀眼的國徽,駕著駿馬馳騁在草原上,那麼這名女子她是做什麼工作的呢?
現在牧區的法官條件可能要差一些,我想以後有條件的話,可能會給他們推出一些移動法庭,給他們配一些更好的設備,方便他們更好的開展工作。英姿颯爽,背著國徽騎著馬的法官們,永遠是我們中國法律最美的執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