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法院三個理念

法院三個理念

發布時間: 2022-03-17 14:33:57

① 人民法院的宗旨是什麼

司法為民是人民法院的根本宗旨。

首先,堅持司法為民是確保審判事業正確政治方向的必然要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人民性是我國國家政權的本質屬性。人民法院作為黨領導下的國家司法機關,必須在司法領域體現黨的宗旨和國家性質,把司法為民作為全部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

其次,堅持司法為民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應有之義。社會主義法治的精髓,在於通過法律手段保障人民群眾的權利。司法作為依法治國的關鍵環節和重要保障,必須將法治的精髓貫穿履行職責的始終,依法服務和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

第三,堅持司法為民是人民司法優良傳統的繼承和發揚。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馬錫五審判方式,到建國初期為鞏固國家政權開展的司法工作,再到改革開放三十年多來的司法實踐,人民司法事業的優良傳統集中體現在司法為民。

在新形勢、新條件下,司法為民的優良傳統不能丟,而且要與時俱進,發揚光大。還有,堅持司法為民是解決當前司法工作中突出問題的客觀需要。

(1)法院三個理念擴展閱讀:

當前,我國正處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人民法院工作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踐行司法為民面臨新的形勢和要求。

人民群眾的司法需求不斷豐富和發展。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群眾期待司法保障與服務的范圍不斷拓展,大量矛盾糾紛以案件的形式匯聚到法院,司法需求的總量不斷攀升。從北京法院來看,年受理案件的數量已經從1978年的1萬余件增加到了目前每年40萬件以上。

在司法需求總量不斷攀升的同時,人民群眾還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和期待。不僅要求保護人身財產安全,還期待保護更加廣泛的其他社會權利;不僅要求對案件依法作出裁判,還期待從根源上化解糾紛;不僅要求司法結果公正,還期待司法過程公開透明;不僅要求對司法活動的知情權,還期待對司法活動的參與權和監督權。

此外,由於社會利益格局的深刻變化,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也日益多元,司法工作平衡各方利益的難度越來越大,社會公眾從不同角度對司法工作提出不同的要求。比如對於刑事審判,既有嚴厲打擊刑事犯罪的要求,又有充分保障人權的要求;對於執行工作,既有加大執行力度的要求,又有避免矛盾激化的要求。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法院網—司法為民是人民法院的根本宗旨

② 三個安全理念是什麼

「369」安全系統管理,即、「三大支撐體系、6大保證系統和九項否決機制」:
三大支撐體系:以安全文化組織建設、安全宣傳教育、職工隊伍素質、職業衛生健康、群眾安全文化、生活後勤服務為重點的「安全文化體系」;以采、掘、機、運、通、地測防治水、調度、監測監控、煤炭洗選各專業安全質量標准化為核心的「安全質量保證體系」;以安全監督管理、安全行為控制、重大事故預控、事故應急救援為重點的「安全監管體系」。
六大保證系統:安全文化建塑保證系統、安全質量管理保證系統、安全監督管理保證系統、安全行為控制保證系統、重大事故預控保證系統、事故應急救援保證系統。
九項否決機制:安全目標否決、安全重點工作否決、安全風險否決,以及采、掘、機、運、通、地測防治水安全質量否決。

③ 牢固樹立三個什麼理念

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帶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覺增強立德樹人、教書育人的榮譽感和責任感,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做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

社會治理體系是國家治理體系的主要組成部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基礎。如上所述,國家治理制度體系是主權國家的執政者及立法、行政和司法等國家權力機關,為了實現國家發展目標,通過一定的程序進行的制度安排,社會治理制度體系尤其是基本制度體系是其中重要的內容。

系統工程:

首先,社會治理體系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治理如果存在短板,勢必嚴重影響國家治理體系的完備性、規范性和有效性。

其次,社會治理體系內部是一個相對獨立和完整系統,必須科學設計,既不能簡單拼湊,也不能抱殘守缺。

第三,社會治理體系與其他治理體系存在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的關系,必須瞻前顧後,相互配套。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體系

④ 如何用五大發展理念做好法院工作

1、深刻領會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的精髓要義,自版覺把五大發展理念貫穿權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的全過程、各領域、各環節。 2、要牢牢抓住重點任務不動搖,配置工作力量、制定工作目標都要緊緊圍繞建設任務來進行。 3、貫徹落實...

⑤ 最高法院的三個至上是誰提出來的

"三個至上"這是顯然的邏輯混亂,作為司法機構只能有一個信條——憲法法律至上。至於黨的事業至上、人民利益至上是應該通過立法途徑和司法監督來實現的,,而不是通過執行途徑(法院是執法的呀!!)來實現。應該是黨通過帶領人民制定和修改憲法和法律,把黨的主張和人民的意志融入法律體系中。
將「三個至上」作為法院司法工作的指導思想,與其說將鞏固黨的事業,維護人民利益,不如說將為一些有權者提供干預司法的巨大便利。一旦在司法工作中還存在與法律同樣至上的准則(不管這些准則是多麼空洞),那些可以左右司法的人,就可以在法律於己有利的情況下適用法律,在法律於己不利的情況下又能找到將法律棄之不用的借口。

⑥ 中國法院審理產品責任案件的理念和做法與美國法院的最大區別在哪裡

可以說,美國法官多數情況下審案而不判案。怎麼講,美國一審時多數案件由陪審團判定「事實問題」(question of facts),而法官僅負責解釋法律問題(question of law),當事人可以放棄陪審團審判,要求改由法官審判。如果是刑事案,陪審團定被告有罪(convict)後再由法官量刑(sentencing)。民事案中,賠償金額也由陪審團決定。美國時而出現上百萬、上千萬乃至上億美元的賠償金,都是陪審團所為。法官要審慎的多。但美國人不信政府,不信法官,美國人只信自己。 當事人相信自己,就是要僱傭「槍手」---律師,在法庭上唇槍舌劍,斗個你死我活。而法官則相對超脫,相對逍遙,有時是袖手旁觀。有位美國一審法官私下談起,如果是殺人越貨、作姦犯科的案子,審理起來還能抖擻精神;遇到枯燥的商事案,那簡直是昏昏欲睡強打精神。 陪審團審案中,法官像是裁判,但只是裁判雙方律師「格鬥」是否「規范」,而並不是認定事實的裁判。陪審團則是觀眾,所以,美國一審中永遠是法官一人獨審。當然不容忽視。足球場上,世界頂尖的高手被裁判的「黑哨」一吹,也是心緒全無,敗下陣來。同樣,法官也可以「刁難」律師,逼其就範,從而影響審判結果。 美國聯邦法院是三審制,地區法院(一審)、巡迴法院(上訴法院)、美國最高法院(終審);州法院是四審制,一審、上訴法院、州最高法院、美國最高法院。美國上訴法院以上的法院審案時原則上只審法律問題,不問事實。如果事實嚴重有誤或是有新情況,上訴法院將案件發回一審法院重審。美國法官的理念是,上訴法院只問一審法官運用法律是否得當。一審法官與陪審團身臨其境,直接觀察證人,在事實問題上最有發言權,上訴法院應盡量不介入。美國上訴法院的判決書也是在「造法」(make laws)。事實問題與法律問題不可能完全割裂,上訴法院的法官有時也通過法律問題迂迴事實問題。但這是技巧上是做法;原則上訴法院不過問事實問題。 上訴法院審案時是三位法官組成合議庭。三位法官的資力有深淺區別,但在職務上並沒有高低之分,審案時完全是平起平坐。遇到大案要案,上訴法院也可以是「全體法官同審」(en banc)。美國最高法院是9位大法官會審。美國法官的獨到之處是,持不同意見的法官可以將其觀點寫在判決之中。有時是截然相反的觀點。法律不同於自然科學。後者找出的是自然界早已存在的定律,有對錯真偽之分。而法律則是人類自己「造」出來的條條框框,其釋義與運用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既然結果是兩可的,公正需要體現在程序方面。這就是美國之所以特別強調「正當程序」(e process)。簡單說,正當程序就是當事人(或是被告)應有辯解的機會,法官有傾聽辯解的義務。此外,法官判決時必須自圓其說,前後一致。寫判決的重要意義也就在於此。 律師大多個性較強,而美國法官也是律師出身,不願聽命於他人。制度上美國是司法獨立,也就是法官獨立。但美國法官很少獨斷獨行,膽大妄為。美國法官大多德高望重,而且都當過資深律師與名教授,爬到法官的位置可謂歷盡千心萬苦,不會為了區區小利而壞了自己一世的英名。美國聯邦法官有一份很好的俸祿,且享受終身制(人生最美好的事情之一)。如果願意他們可以在任上干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大法官馬歇爾干到80歲時已是病入膏肓,美國的「右派」也盼著這位「左派」盡早讓「賢」(美國最高法院只有9個席位)。馬歇爾死活不走,而且揚言:「我就是要站著進來,躺著出去。」美國法官大多幹得笑眯眯的,決無貪臟枉法的非份之想。 美國法官待遇優厚,不求加官晉級,可以專心致致地工作。聯邦法官的待遇更好,而且是終身制,又沒有領導督促,可工作起來還是兢兢業業。美國法官,尤其是上訴法院和最高法院的法官,把審判當作一門藝術,一心要超越自我的得意之作。其作品也不乏鑒賞者。美國法學院的教授們的工作與嗜好之一就是對判決品頭論足,或喝彩叫好或口誅筆伐。美國律師協會每年要給法官打分,所以法官審案時,對自己討厭的律師也不敢亂吹「黑哨」

⑦ 刑事訴訟有哪些基本理念

刑事訴訟的基本理念
(一)懲罰犯罪與保障人權
1、懲罰犯罪是對國家刑罰權的賦予,保障人權是對國家刑罰權的規制。
2、當懲罰犯罪與保障人權發生沖突時,犯罪控制模式往往選擇懲罰犯罪,正當程序模式則往往選擇保護人權
3、現代人權保障理念的核心是維護人的價值和尊嚴。國家權力存在的唯一合法性,在於為公民個人正當權利提供保護。由於權力具有擴張性,所以必須對權力加以限制。
4、現代法治國家將保障被追訴人權利的價值置於訴訟制度的首位,在沖突情況下,原則上保障人權優先於懲罰犯罪。在訴訟制度上體現為:審前程序司法審查的確立、辯護制度的完善和證據排除規則的確立。
(二)程序公正與實體公正
1、司法公正包括實體公正和程序公正。實體公正是結果的公正,程序公正是過程的公正。
2、關於程序公正與實體公正的關系有以下幾種觀點:(1)實體優先論。(2)並重論。(3)程序優先論。
3、程序公正與實體公正具有內在的一致性,終極目的都在於公正解決糾紛。程序公正具有保障實體公正實現的作用。由於程序公正具有不同於實體公正的評判標准,程序公正相對於實體公正又具有獨立性。
4、由於發現事實和適用法律的不確定性,實體公正具有不確定性,而程序公正的特點有助於為這種不確定性提供正當性的基礎。
5、在追求實體正義的過程中應將程序正義放在優先地位。
(三)訴訟效率
訴訟效率要求:
1、嚴格控制審前行為的期間,要求被告人要不被拖延地帶到審判官面前;
2、對羈押期間進行嚴格限定;
3、庭審中奉行不間斷審理原則;
4、廣泛建立簡易程序加速刑事案件的處理。
相關閱讀:
刑事訴訟的五個階段
立案、偵查、起訴、審判和執行。
在刑事訴訟法中,刑事案件處理有兩種類型:對於需要偵查的案件,叫做公訴案件,需要經過立案、偵查、起訴、審判和執行五個階段;對於不需要偵查的案件,被害人可以直接向法院起訴的,叫做自訴案件,需要經過立案、審判和執行三個階段。
(1)立案指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對報案、控告、舉報、自首以及自訴人起訴等方面的材料,按照各自的職能管轄范圍進行審查後,判明是否有犯罪事實並需要追究刑事責任,依法決定是否作為刑事案件交付偵查或審判的訴訟活動。立案是刑事訴訟活動開始的標志。社會生活中出現糾紛或者事件後,只有經過公安司法機關立案,才能進入刑事訴訟軌道,才能進行後面的偵查或者審判。
(2)偵查指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在辦理案件過程中,為收集證據、查明及證實犯罪和緝獲犯罪人而依法採取的專門調查工作和有關的強制性措施。對公訴案件而言,立案之後就進入了偵查階段,通過偵查活動,收集確實、充分的證據,查明犯罪事實,查獲犯罪嫌疑人,為以後檢察機關的提起公訴打下基礎;通過偵查,如果發現不應當對犯罪嫌疑人追究刑事責任,應該撤銷案件,犯罪嫌疑人己經被逮捕的,應立即釋放。
「專門調查工作」具體包括訊問犯罪嫌疑人,詢問證人、被害人,勘驗、檢查,偵查實驗,搜查,扣押物證、書證,查詢、凍結存款、匯款,鑒定,通緝,辨認等訴
訟活動。「有關的強制性措施」具體包括對犯罪嫌疑人適用的拘傳、取保候審、監視居住、拘留、逮捕等五種強制措施,還包括必要時採用的其他強制性方法,如強制檢查、強行搜查、強制扣押等。
(3)起訴有兩種,包括公訴和自訴。
(4)審判是指人民法院在控、辯雙方及其他訴訟參與人參加下,依照法定的許可權和程序,對於依法向其提出訴訟請求的刑事案件進行審理和裁判的訴訟活動。
(5)執行則指刑事執行機關為了實施己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所確定的內容而進行的活動,在我國,刑事執行的主體主要是人民法院、公安機關和監獄等。

⑧ 司法制度的基本理念是什麼意思

1、公平正義的理念。區別於專制社會下司法的專橫與偏私,現代司法首先推崇的公平與正義的理念。正如培根名言所雲「犯罪只不過是弄臟了水流,而一次不公正的裁判則把水源給污染了,因此不公正的裁判比十次的犯罪為禍尤烈。」可見,公正對於司法何等重要,它是人們建立法治信仰的基礎。
2、法律權威的理念。法律權威的理念又稱「法律至上」的理念,它實際上是人們對法律的一種信仰。法律在一個國家有沒有權威,是該國治國策略是人治還是法治的根本區別。就我國目前所處的社會轉型期(其中之一就是人治向法治轉變),法治建設尚處於起步階段的現實狀況而言,強調樹立法律權威理念,顯得尤為重要。
3、公開透明的理念。與封建時代「刑不可知,則威不可測」的落後的司法理念相反悖,現代司法強調「陽光下司法」,以最大限度防止暗箱操作所帶來的偏私與腐敗。最高人民法院近年來所大力倡導「審務公開」系列活動,以公開促公正收到了明顯成效,不僅使人民群眾切身感受到了司法的公正,也為人民法院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增強司法的公信力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4、平等對待的理念。司法活動中所應遵循的平等理念,實際上是憲法中「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在司法活動中的反映和必然要求。平等地重視當事人的權利、平等地制裁各方當事人的違法行為,是司法公正的內在要求。
5、嚴守中立的理念。所謂中立性,強調能夠客觀的,沒有任何偏袒的居中裁判,其內在機理是裁判的本質就是利益的衡量,作為利益衡量者,本身不能有利益,裁判者應當是無利益沖突的第三方,不能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
6、司法文明的理念。司法作為上層建築的范疇之一,從一個側面反映著社會文明的水準,特別是在推動政治文明的發展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樹立司法文明的理念,也是建樹現代司法理念問題中應有之義。
7、人權本位理念。人權保障是法律的最高價值,司法的終極目標就是實現人權。為人權救濟提供司法途徑,實行人權的司法保護,是現代司法理念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因此,在司法的各個領域中,都要體現和反映現代司法對人權的關懷。
8、司法效率的理念。司法效率問題,實際上是一個投入產出觀的問題。
9、司法方法科學理念。所謂的司法方法科學理念,強調的是法律思維的方法論問題。任何一種司法裁判活動,實際上都是一個從已知的事實出發(即利用現有證據),運用適當的思維方法,推導出未知事實,並加以法律評價的過程(肯定或否定的評價)。
10、權力制約的理念。對司法權力進行必要的監督與制約,也是構建現代文明司法的理念之一。當前,要在確保司法機關依法獨立公正地行使司法權的前提下,進一步加強司法機關的內部監督,規范司法機關的外部監督,使監督制約工作真正做到有序和有效,從而保障司法機關依法獨立地適用法律和不折不扣地實現法律。

熱點內容
重慶勞動法病假扣工資標准 發布:2025-05-12 07:44:35 瀏覽:207
什麼是社會調查法特徵 發布:2025-05-12 07:43:08 瀏覽:478
銀行支付憑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5-12 07:41:30 瀏覽:860
論述勞動法的屬性 發布:2025-05-12 07:37:30 瀏覽:437
勞動法公司試用期為多久 發布:2025-05-12 07:22:17 瀏覽:979
人教版七年級道德與法治教案 發布:2025-05-12 07:07:31 瀏覽:826
醫生辦公室衛生規章制度 發布:2025-05-12 07:04:35 瀏覽:140
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65條規定 發布:2025-05-12 07:03:58 瀏覽:597
勞動法遲發工資 發布:2025-05-12 07:01:13 瀏覽:688
福清法院網 發布:2025-05-12 06:36:53 瀏覽: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