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法院白燕
『壹』 窮達有異,懷土心同的典故是成語是
吉林華圖:公務員考試之常考成語典故
1.篝火狐鳴(陳勝、吳廣)
【解釋】夜裡把火放在籠里,使隱隱約約像磷火,同時又學狐叫。這是陳涉、吳廣假託狐鬼之事以發動群眾起義的故事。後用來比喻策劃起義。
【出處】《史記·陳涉世家》:「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夜篝火,狐鳴呼曰:『大楚興,陳勝王。」
2.高山流水 (余伯牙、鍾子期)
【解釋】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樂曲高妙。
【出處】《列子·湯問》:「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3.指鹿為馬(趙高)
【解釋】指著鹿,說是馬。比喻故意顛倒黑白,混淆是非。
【出處】《史記·秦始皇本紀》:「趙高欲為亂,恐群臣不聽,乃先設驗,持鹿獻於二世,曰:『馬也。』二世笑曰:『丞相誤邪?謂鹿為馬。』問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馬以阿順趙高。」
4.雞鳴狗盜(食客助孟嘗君逃跑)
【解釋】鳴:叫;盜:偷東西。指微不足道的本領。也指偷偷摸摸的行為。
【出處】《史記·孟嘗君列傳》載:齊孟嘗君出使秦被昭王扣留,孟一食客裝狗鑽入秦營偷出狐白裘獻給昭王妾以說情放孟。孟逃至函谷關時昭王又令追捕。另一食客裝雞叫引眾雞齊鳴騙開城門,孟得以逃回齊。
5.鑿壁偷光(匡衡)
【解釋】原指西漢匡衡鑿穿牆壁引鄰舍之燭光讀書。後用來形容家貧而讀書刻苦。
【出處】《西京雜記》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6.圖窮匕見(荊軻刺秦)
【釋義】圖:地圖;窮:盡;見:通假字,同「現」。比喻事情發展到最後,真相或本意顯露了出來。
【出處】《戰國策·燕策三》:「秦王謂軻曰:『起,取武陽所持圖。』軻既取圖奉之。發圖,圖窮而匕首見。」
7.破釜沉舟(項羽)
【解釋】把飯鍋打破,把渡船鑿沉,比喻做事下定決心,義無反顧,不留退路。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8.請君入瓮( 來俊臣)
【解釋】瓮:一種陶制的盛器。比喻用某人整治別人的辦法來整治他自己。
【出處】《資治通鑒·唐紀·則天皇後天授二年》:「興曰:『此甚易爾!取大瓮,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圍如興法,因起謂興曰:『有內狀推兄,請兄入此瓮。』興惶恐叩頭伏罪。」
9.江郎才盡(江淹)
【解釋】原指江淹少有文名,晚年詩文無佳句。比喻人的文采思情衰退。
【出處】《南史·江淹傳》:「淹乃探懷中得五色筆一以授之。爾後為詩絕無美句,時人謂之才盡。」
10.樂不思蜀(劉禪)
【解釋】很快樂,不思念蜀國。比喻在新環境中得到樂趣,不再想回到原來環境中去。
【出處】《三國志·蜀書·後主傳》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
11.煮豆燃萁(曹植)
【解釋】燃:燒;萁:豆莖。用豆萁作燃料煮豆子。比喻兄弟間自相殘殺。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法,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
12.紙上談兵(趙括)
【解釋】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
【出處】《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年輕時學兵法,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後來他接替廉頗為趙將,在長平之戰中。只知道根據兵書辦,不知道變通,結果被秦軍大敗。
13.再衰三竭(曹劌論戰)
【解釋】竭:盡。指力量一再消耗,已經衰減耗竭。
【出處】《左傳·庄公十年》:「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14.木牛流馬(諸葛亮)
【解釋】木製的帶有貨箱的人力步行或者輪行或者步行輪行結合式運輸器具。
【出處】晉·陳壽《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
15.世外桃源(陶淵明筆下形容的世界)
【解釋】原指與現實社會隔絕、生活安樂的理想境界。後也指環境幽靜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種空想的脫離現實斗爭的美好世界。
【出處】東晉文學家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記載:一個漁夫隻身劃船進入一山洞,發現一座桃源,這里的居民 男耕女織,大人小孩均參加勞動,沒有賦稅和徭役,人們的關系十分淳樸親切,到處是一遍安樂祥和的氣氛,與外面的世界隔絕。
16.投筆從戎(張騫)
【解釋】從戎:從軍,參軍。扔掉筆去參軍。指文人從軍。
【出處】《後漢書·班超傳》:「大丈夫無他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間乎?」
17.卧薪嘗膽(勾踐)
【解釋】薪:柴草。睡覺睡在柴草上,吃飯睡覺都嘗一嘗苦膽。形容人刻苦自勵,發奮圖強。
【出處】《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越王勾路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卧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
18.圍魏救趙(孫臏與龐涓)
【解釋】原指戰國時齊軍用圍攻魏國的方法,迫使魏國撤回攻趙部隊而使趙國得救。後指襲擊敵人後方的據點以迫使進攻之敵撤退的戰術。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30回:「曹軍劫糧,曹操必然親往;操即自出,寨心空虛,可縱兵先擊曹操之寨;操聞之,必速還。此孫臏『圍魏救趙』之計也。」
19.投鞭斷流(苻堅敗於淝水之戰)
【解釋】把所有的馬鞭投到江里,就能截斷水流。比喻人馬眾多,兵力強大。
【出處】《晉書·苻堅載記》:「以吾之眾旅,投鞭於江,足斷其流。」
20.退避三舍(晉楚割據重耳的故事)
【解釋】舍:古時行軍計程以三十里為一舍。主動退讓九十里。比喻退讓和迴避,避免沖突。
【出處】《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
21.望梅止渴(曹操)
【解釋】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會流涎,因而止渴。後比喻願望無法實現,用空想安慰自己。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假譎》:「魏武行役失汲道,軍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聞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22.草木皆兵(符堅敗於淝水之戰)
【解釋】把山上的草木都當做敵兵。形容人在驚慌時疑神疑鬼。
【出處】《晉書·苻堅載記》:「堅與苻融登城而望王師,見部陣齊整,將士精銳;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森皆類人形,顧謂融曰:『此亦勁敵也,何謂少乎?』憮然有懼色。」
23.完壁歸趙( 藺相如)
【解釋】本指藺相如將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趙國。後比喻把原物完好地歸還本人。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藺相如帶寶玉去秦國換取城池,見秦王有詐,便憑著大智大勇,終於使寶玉完好回歸趙國。」
24.暗渡陳倉(韓信之計)
【解釋】渡:越過;陳倉:古縣名,在今陝西省寶雞市東。比喻用造假象的手段來達到某種目的。也隱喻男女私通。
【出處】元·無名氏《暗渡陳倉》第二折:「著樊噲明修棧道,俺可暗度陳倉古道。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棧道守把。俺往陳倉古道抄截,殺他個措手不及也。」
25.拔山扛鼎(項羽)
【解釋】扛:雙手舉起。拔起大山,舉起重鼎。形容力氣很大。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力能扛鼎,才氣過人。」又:「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26.懸梁刺骨(蘇秦、孫敬)
【解釋】比喻廢寢忘食地刻苦學習。
【出處】《戰國策·秦策一》:「(蘇秦)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太平御覽》卷三百六十三引《漢書》:「孫敬字文寶,好學,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寢,以繩系頭,懸屋樑。後為當世大儒。」
27.罄竹難書(隋揚帝)
【解釋】罄:盡,完;竹:古時用來寫字的竹簡。形容罪行多得寫不完。
【出處】《舊唐書·李密傳》:「磬南山之竹,書罪未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
28.怒發沖冠(盜跖、藺相如)
【解釋】指憤怒得頭發直豎,頂著帽子。形容極端憤怒。
【出處】《莊子·盜跖》:「盜跖聞之大怒,目如明星,發上指冠。」《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上沖冠。」
29.毛遂自薦(毛遂)
【解釋】比喻自告奮勇,自己推薦自己擔任某項工作。
【出處】《史記·平原君列傳》記載:秦軍圍攻趙國都城邯鄲,平原君去楚國求救,門下食客毛遂自動請求一同前去。到了楚國,毛遂挺身而出,陳述利害,楚王才派兵去救趙國。
30.老驥伏櫪(曹操)
【解釋】驥:良馬,千里馬;櫪:馬槽,養馬的地方。比喻有志向的人雖然年老,仍有雄心壯志。
【出處】三國·魏·曹操《步出夏門行》詩:「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31.口蜜腹劍(李林甫)
【解釋】嘴上說的很甜美,凡里卻懷著害人的主意。形容兩面派的狡猾陰險。
【出處】《資治通鑒·唐紀·玄宗天寶元年》:「世謂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劍』。」
32.鞠躬盡瘁(諸葛亮)
【解釋】鞠躬:彎著身子,表示恭敬、謹慎;盡瘁:竭盡勞苦;已:停止。指勤勤懇懇,竭盡心力,到死為止。
【出處】三國·蜀·諸葛亮《後出師表》:「臣鞠躬盡力,死而後已。」
33.黃袍加身(趙匡胤)
【解釋】五代後周時,趙匡胤在陳橋兵變,部下諸將給他披上黃袍,擁立為天子。後比喻發動政變獲得成功。
【出處】《宋史·太祖本紀》:「諸校露刃列於庭曰:『諸軍無主,願策太尉為天子。』未及對,有以黃衣加太祖身,眾皆羅拜呼萬歲。」
34.孺子可教(張良)
【解釋】指年輕人可培養。指孩子是可以教誨的,後形容年輕人有出息,可以造就。
【出處】《史記·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復返,曰:『孺子可教矣。』」 《史記·世家第二十五》)
35.金屋藏嬌(陳阿嬌)
【解釋】嬌:原指漢武帝劉徹的表妹陳阿嬌。漢武帝幼小時喜愛阿嬌,並說要讓她住在金屋裡。指以華麗的房屋讓所愛的妻妾居住。也指取妾。
【出處】漢·班固《漢武故事》:「若得阿嬌作婦,當作金屋貯之也。」
36.七步之才(曹植)
【釋義】 有七步成詩的才能。比喻人有才氣,文思敏捷。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
37.洛陽紙貴(左思)
【解釋】原指西晉都城洛陽之紙,因大家爭相傳抄左思的作品,以至一時供不應求,貨缺而貴。後喻作品為世所重,風行一時,流傳甚廣。
【出處】《晉書·左思傳》:「於是豪貴之家競相傳寫,洛陽為之紙貴。」
38.韋編三絕(孔子)
【解釋】韋編:用熟牛皮繩把竹簡編聯起來;三:概數,表示多次;絕:斷。編連竹簡的皮繩斷了三次。比喻讀書勤奮。
【出處】《史記·孔子世家》:「讀《易》,韋編三絕。」
39.多多益善(韓信)
【解釋】形容一樣東西或人等越多越好。益:更加,多;善:好。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劉邦問韓信能帶多少兵。韓信回答說:「臣多多益善耳。」
40.焚書抗儒(秦始皇)
【解釋】焚:燒;坑:把人活埋;儒:指書生。焚毀典籍,坑殺書生。
【出處】漢·孔安國《〈尚書〉序》:「及秦始皇滅先代典籍,焚書坑儒,天下學士逃難解散。」
41.好大喜功(漢武帝)
【解釋】指不管條件是否許可,一心想做大事立大功。多用以形容浮誇的作風。
【出處】宋·羅泌《路史·前紀》卷四:「昔者漢之武帝,好大而喜功。」《新唐書·太宗紀贊》:「至其牽於多愛,復立浮屠,好大喜功,勤兵於遠,此中材庸主之所常為。」
42.夢筆生花(李白)
【解釋】成語, 比喻才情橫溢,文思豐富;或比喻寫作能力大有進步。也形容文章寫得很出色。
【出處】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夢筆頭生花》:「李太白少時,夢所用之筆頭上生花,後天才贍逸,名聞天下。」
43.老馬識途(管仲)
【解釋】老馬認識路。比喻有經驗的人對事情比較熟悉。
【出處】《韓非子·說林上》:「管仲、隰朋從於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
44.一鼓作氣(曹劌論戰)
【解釋】一鼓:第一次擊鼓;作:振作;氣:勇氣。第一次擊鼓時士氣振奮。比喻趁勁頭大的時候鼓起干勁,一口氣把工作做完。
【出處】《左傳·庄公十年》:「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45.邯鄲學步(壽陵少年)
【解釋】邯鄲:戰國時趙國的都城;學步:學習走路。比喻一味模仿別人,不僅沒學到本事,反把原來自己會的東西忘了。
【出處】《莊子·秋水》「且子獨不聞夫壽陵餘子之學行於邯鄲與?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
46.桀犬吠堯(漢·鄒陽)
【解釋】字面意思為暴君夏桀的狗向聖王唐堯吠叫,比喻奴才只知道一心為他的主子效勞,而不分賢愚善惡。
【出處】《獄中上書自明》:「終與之窮達,無愛於士,桀之狗可使吠堯,而跖之客可使刺由。」
47.樂此不疲(劉秀)
【解釋】樂:酷愛。此:這。疲:疲勞,疲倦。因為酷愛做某事而不覺疲倦。形容對某事酷愛而沉浸於其中。
【出處】《後漢書·光武帝紀》:「我自樂此,不為疲也。」
48.訥言敏行
【解釋】訥言:說話謹慎;敏:敏捷。指說話謹慎,辦事敏捷。
【出處】《論語·里仁》:「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49.陽春白雪(宋玉)
【解釋】原指戰國時代楚國的一種藝術性較高、有難度的歌曲。現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學藝術。
【出處】戰國楚宋玉《對楚王問》:「客有歌於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其為《陽春》、《白雪》,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
50.背水一戰(韓信)
【解釋】背:背向;水:江河;背水:背後是水,表示沒有退路。比喻在艱難情況下跟敵人決一死戰。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趙軍望見而大笑
『貳』 姓「馬」的由來
馬姓發源地:邯鄲市 馬姓尋根地圖
馬姓總體概述 馬-百家姓排行第19,約有人口1365萬,佔全國1.05%。
一般認為馬姓起源有3:
1、出自嬴姓,為帝顓頊裔孫伯益之後,其始祖為趙奢。相傳帝顓頊有個孫女叫女修,因食燕子蛋而懷孕生子大業。大業之子伯益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 ,帝舜賜他姓嬴。伯益之子大廉,傳至季勝有個曾孫叫造父,世周穆王的駕車大夫,因平定徐偃王之亂有功,被封在趙城(今山西洪洞縣北趙城),稱為趙氏。後建立趙國。戰國時趙王有子叫趙奢,以善於用兵著稱。因功卓著被趙惠文王封在馬服,稱為馬服君,死後便葬於封邑,其子孫最初以"馬服"兩字為其姓氏,後省去"服"字,遂有馬氏。世居邯鄲。史稱馬姓正宗。
2、出自他姓改馬姓。如漢代有漢戚人馬宮,本姓馬矢,至馬宮以仕學顯,改姓馬。
3、出自他族改姓。西域人馬慶祥,人居臨洮狄道(今甘肅省境內),遂以馬為氏。蒙古人月乃和,因其祖在金末為鳳翔兵馬判官,遂改姓馬氏,取名祖常。馬祖常之後亦為馬氏。金元以後,為回族大姓。
『叄』 寓言故事成語有哪些
杞人憂天
東施效顰
杯弓蛇影
畫蛇添足
葉公好龍
拔苗助長
濫竽充數
買櫝還珠
狐假虎威
朝三暮四
一鼓作氣
解鈴系鈴
守株待兔
亡羊補牢
畫龍點睛
愚公移山
精衛填海
誇父追日
女媧補天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庖丁解牛,游刃有餘。
班門弄斧
刻舟求劍
胸有成竹
餘勇可賈
邯鄲學步
夜郎自大
江郎才盡
名落孫山
畫虎類犬
黃粱美夢
侯門如海
『肆』 寶坻組織部部長白燕受賄
1.貪污數額較大或者有其他較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罰金。
2.貪污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3.貪污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數額特別巨大,並使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特別重大損失的,處無期徒刑或者死刑,並處沒收財產。
對多次貪污未經處理的,按照累計貪污數額處罰。
犯第一款罪,在提起公訴前如實供述自己罪行、真誠悔罪、積極退贓,避免、減少損害結果的發生,有第一項規定情形的,可以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有第二項、第三項規定情形的,可以從輕處罰。
犯第一款罪,有第三項規定情形被判處死刑緩期執行的,人民法院根據犯罪情節等情況可以同時決定在其死刑緩期執行二年期滿依法減為無期徒刑後,終身監禁,不得減刑、假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