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法院李立千

法院李立千

發布時間: 2022-03-30 14:56:37

❶ 急求法律與中學生有關資料

中學生違法行為的心理分析及其對策
目前,青少年犯罪已成為一項全球性的問題,且犯罪年齡趨於低齡化。為預防和控制青少年違法犯罪,各國都有專家研究相應的措施和對策。我國也於1999年6月28日頒布了《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對此問題予以了相當程度的重視。上海地區在控制青少年犯罪率,預防青少年犯罪方面作出了較大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由於各種原因,青少年違法犯罪仍然存在不少的隱患。除社會上那些腐朽、丑惡的現象對青少年的毒害外,青少年的不健康心理也是青少年違法犯罪的一大隱患。由於受到社會、家庭、學校中的負面影響,有相當部分的青少年產生了或輕或重的心理問題,其中部分青少年因為心理問題沒有得到及時的疏通,在某些因素的誘發下而走上了違法犯罪道路。
中學生正處於生理、心理迅速成長發展的重要年齡階段,因此,研究在校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對預防未成年人違法犯罪,提高學校教育質量,使青少年身心健康地成長是很有意義的。
一、中學生違法犯罪的現狀及特點
中學生違法犯罪是一種復雜的社會現象,具有它本身的特點,其中暴力型約佔46%,財產型約佔41%,淫慾型約佔10%。中學生違法犯罪的主要特點為:
1.行為主體的團伙性。中學生為了尋求某種心理寄託或滿足某種非份慾望,通常由幾人或更多的人組成某個團伙而進行違法犯罪。這種違法犯罪團伙,一般來說,組織過程比較簡單,往往是臨時的、比較鬆散的,其解體形式更為簡單,具有隨意性,有的甚至會因為一句話發生爭吵而反目成仇。
2.行為動機的單一性。大多數違法犯罪的中學生只有一個動機,追求一個目的。有的是為獲取財產而進行盜竊,有的是為了報復而行凶。
3.行為過程的突發性。大多數違法犯罪的中學生,事先並無明確的侵害目標,無明確的行動方向,受到某一事態的強烈刺激後,遂實施違法犯罪行為。
4.行為手段的殘忍性。違法犯罪的中學生處於易沖動的年齡段,法律意識淡薄,有時甚至為一言不和就大打出手,為泄私憤不計後果。
二、目前中學生違法犯罪的心理分析
中學生違法犯罪的心理特點主要為愛慕虛榮、尋求刺激、焦慮逆反、抗挫能力差。
1.中學生控制自我情緒的能力差,心理尚未成熟,在受到外界不良的因素侵蝕之後,意志頹廢,又有虛榮心理作祟,想在同夥面前「扎台型」,往往容易不計後果,做出令常人無法想像的事情。如暑期有3位初中女生因無聊到某舞廳玩,碰到年齡相仿的一群青少年,為首的是十六七歲的女孩A某,因一言不和,A某就指使隨她來的幾個男少年,劫持3位女生到某賓館,進行輪番毆打折磨,其中一女生在A某的授意下還遭到了強暴,手段令人發指。
上述案例突顯了青少年犯罪的突發性、團伙性、動機單一性和手段殘忍性。追溯他們犯罪的原因,A某父母離異,曾混入社會後又受騙失身,隨後破罐破摔,成為害群之馬中的為首分子,稱王稱霸,惹是生非。3位受害女生有的缺乏家庭溫暖,有的缺少管教,到舞廳尋求刺激,自我保護意識差,嘴巴不饒人,終因勢單力薄而受害。
2.中學生心理承受能力較差,在偶發事件中,他們往往意氣用事,不懂得用法律保護自己,容易想不通而走極端。例如某一中學生在上學路上,騎自行車撞倒一老太太,他開始表現不錯,即送老太太進醫院,並表示願賠償醫葯費。經交通警察處理,裁定賠償經費後,老太太的丈夫逼他再增賠一倍的賠償費。該學生的父母是盲人,經濟拮據,被逼後想不通,用酒把自己灌醉,之後產生了「殺死老頭」的想法,借著酒膽,他沖到老頭家用榔頭砸死了老頭。上述案例純屬突發事件,該男生平時並無劣跡,但他的心理承受能力較差。這也是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
3.由於受年齡、文化水平的制約,未成年女性認識客觀事物往往僅憑自己的主觀願望,片面地認識問題,有時形成錯誤的道德觀和世界觀。尤其是早戀的女生,往往執迷不悟,對所有勸告都無動於衷,又表現出對異性的盲目崇拜,依賴性強,缺乏辨別能力。她們涉世未深,愛慕虛榮,容易受騙上當。如某一高一女生,與鄰居海員談戀愛,當海員出海後,又遇到另一俊男追求,她沉迷於這一男子,不聽父母勸告,並逃學。該男青年把她帶到表哥家過夜,當晚,男青年翻出表哥家的2萬多元現金,她未作阻止,第二天兩人即逃離出外揮霍遊玩。被抓回來後,男青年推說自己有前科,要女生頂罪。審判時,男青年把全部責任推到該女生身上,致使女生重判。二審時,女生才說出實情而改判。
4.棍棒教育造成了孩子較強的逆反心理。有的父母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不了解孩子想什麼,只一味地要求他們做什麼,只有目標和壓力,沒有溝通,沒有共同語言,造成孩子對外的「閉鎖性」,內心喪失自信心,容易產生對抗心理,以至失控,而後失足。如少年犯B某原是某中學的初中生,成績較好,但由於幾分之差未考取重點高中,常受到父親的諷刺、挖苦。雖然他向父親表示,一定考取大學,但仍受到父親多次訓斥。B某在一次受到奚落之後,忍無可忍進行了反駁,被父親打了一記耳光。B某負氣出走,一周後被拉入偷竊團伙而犯罪。某種程度上說,父親的「一記耳光」把他打入了監獄。
5.現在中小學校園周圍又出現「惡少」現象,這種在中學生周圍欺負他人,劫取錢財的行為,在現實生活中屢有出現。為數不少的中小學生被「惡少」侵襲,更多的學生惟恐日後遇上「惡少」的糾纏和欺負而心有餘悸。「惡少」往往是一些不能完成學業的流生,或是厭學、逃學的在籍生,平時十分無聊,以強欺弱、以大欺小,往往存在著追求刺激的心理,用別人的痛苦換取自己的快樂。
在中學階段,學生的生理、心理都將會發生重大變化。目前中學生存在著生理發育迅速,心理發展明顯滯後的現象。隨著身體外形的迅速變化和生活能力的增強、活動領域的擴大,他們產生了強烈的成人感和獨立意識,但在生活上和認識水平上還需要家長、教師的幫助和指導,呈現出獨立願望與依賴習慣並存的現象;性機能的成熟又使其在心理上與家長、老師產生一定的距離感,既希望被理解,又不願受人干預,這就形成了青年前期閉鎖與開放的矛盾心理。在這個時期里,他們還會遭遇強烈的求知慾望和缺乏艱苦勞動意志而形成的慾望與意志薄弱的矛盾等。多種矛盾交織,使其心理狀態很不平衡,加之青春期神經系統的興奮性,就使得他們的心理發展明顯地帶有不穩定、多變化和動盪的特點。在這個期間,他們處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此時如果遭遇挫折得不到及時的撫慰,心理的郁悶得不到排解,往往會發生意外。許多「問題學生」的形成是一個「問題」逐步積累,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因此,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必須引起我們高度的重視。
三、中學生違法犯罪的成因與對策
造成中學生心理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幾點:
1.家庭因素
目前家庭教育主要存在的問題是:家長教育觀念陳舊,對孩子期望值過高,孩子壓力過重,導致青少年學生產生心理障礙;忽視非智力因素,勞動教育觀點尤其差;父母雙方教育方式不一致,或者以施加壓力為主,忽視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甚至歧視打罵孩子;父母離異,孩子得不到溫暖,精神受壓抑,時常被孤獨和恐懼所困擾等。很明顯,有相當多的家長把孩子視為自己的私有財產和附屬物,教育方式專制,對孩子要求過高,控制過嚴,忽視了孩子的生理、心理發育,扼殺了孩子的個性差異,嚴重影響了孩子心理的健康發展。
2.學校因素
由於受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影響,部分學校教育重知識灌輸,輕能力訓練;重智力、分數,輕情感、意志,一直沒有把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作為一項必不可少的教育內容來給予足夠的重視。結果,相當數量的學生雖然考分很高,但在心理素質方面卻不合格,表現為心胸狹窄、意志薄弱,挫折耐受力、自製能力、自理能力以及勞動觀念等都很缺乏,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日益突出。而部分學生則因學習不好而受到老師的忽視甚至歧視,造成自卑、焦慮的心理,甚至表現為厭學、逃學等「破罐破摔」的行為。據對中學生心理衛生狀況調查發現,2961名不同類型學校的學生中,13.76%的初中生和18.79%的高中生存在較嚴重的心理衛生問題。
3.社會因素
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社會上改革開放的滾滾浪潮中也泛起一些沉渣,一些不良的現象正無孔不入地侵蝕青少年一代,如影視文化中出現的一些不宜青少年入目的鏡頭,「地攤文化」,娛樂業中的舞廳、酒吧、游戲房等一些不適合青少年活動的場所,吸引了許多意志薄弱、自控能力差的學生,一些不法商人惟利是圖的做法,用黃、賭、毒的危害侵蝕了青少年,致使他們成為違法犯罪的「後備軍」。因此,如何加強執法力度,增強青少年心理健康和防禦能力,維護和保障青少年利益,這些都是重要的問題。
四、預防中學生違法犯罪的對策
鑒於以上存在的三個方面的問題,預防中學生犯罪的對策有以下幾條:
1.遵循青少年生理、心理發育規律,搞好家庭教育
中學生正處於由少年長成青年的關鍵時期,遭遇「心理斷乳期」和「性飢渴期」這兩個重要階段,他們最容易產生感情的困惑和心理上的挫折感。這就需要父母理解其日益強烈的獨立意識和獨立人格的發展需求,科學地引導並熱情地關懷其成長,給其講授必要的生理衛生和心理衛生知識,用親情和愛心去撫慰其失衡動盪的心態,使其獲得心理安全感,克服心理上的挫折感。尤其對殘缺家庭的孩子和殘廢孩子,學校和社會更應關心其成長。在殘缺尤其是離異家庭中,多種不利的因素往往會嚴重影響子女非智力因素的發展。在無休止的爭吵及令人煩惱窒息的環境中生活的青少年,心理上會產生嚴重的挫折感,個性發育會扭曲和變態,從而導致性格孤僻、粗野、憂郁、倔強,而內心又蘊含著羞恥感和自卑感。那些被思想道德水平低下的繼父或繼母虐待甚至蹂躪的子女,其悲傷和痛苦之狀況可想而知。而殘疾的孩子,則有更多的心理創傷和自卑感。學校要通過正確的途徑,對這些孩子予以關愛,教育、幫助他們提高認識,鼓勵他們自強、自愛,必要時可通過法律的手段保護孩子健康成長。
教育這些特殊孩子,必須遵循揚長補短的原則,教育他們增強生活的信心和勇氣,懂得自尊、自強、自立,重視對他們意志和毅力的磨煉。同時,又要防止走向另一個極端——實行專制,或把孩子推向社會。對失足青少年,家長必須伸出挽救的雙手,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做到耐心、誠懇、仁至義盡,這樣才能使他們遭受嚴重挫折的心靈得以轉化、復甦。
2.學校要加強德育意識,以人為本,創設良好的育人環境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關心兒童的健康,是教育者的重要的工作。」這其中當然也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素質訓練。
要加強師德修養,更新教育觀念,在教師中大力提倡「教書育人」的思想,公正地對待每個學生,關心特殊學生,提倡「因材施教」、「發展個性」,讓教師從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桎梏中走出來,做素質教育的探索者。學校對教師的考核要全面。要加強對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生活管理,特別是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進行理想、信念、人生觀、世界觀教育。同時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創設一個有利於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校園環境,加強集體主義教育,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
學校可開設挫折教育課程或講座,讓學生了解挫折情境、挫折認知、挫折反應、挫折防禦、挫折疏導和挫折咨詢等有關挫折的基本知識,提高挫折意識,自覺地增強應付挫折的能力。加強「五自」精神的培養,即自學、自理、自護、自強、自律,使他們懂得保護自己,學會獨立自主地解決問題,了解法律法規,維護自我利益,機智勇敢地處置各種困難和危險,培養自信、自我調控和自我約束能力。
學校應建立、健全心理咨詢和心理輔導機構,幫助青少年處理好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具體問題和困惑。比如改進學習方法,科學用腦,提高學習興趣、學習能力和學習效果;正確評價自己,正確對待他人,掌握人際交往的技巧和藝術,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科學地、嚴肅地對待性問題,正確處理戀愛與學習、與友誼、與失戀等問題,以及在遇到重大挫折時,學會運用積極的防衛機制和自我心理調節方法,避免或減輕心理創傷。
3.加強社會教育,形成教育網路
一個民族的希望在於它充滿活力的一代青少年,一個民族的驕傲在於層出不窮的傑出人才。我們的時代比任何時候都更加熱切地呼喚人才,我們的國家比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一批又一批堅定的愛國者,更加需要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百折不撓、萬難不屈的創業者。英國哲學家洛克說:「教育上的錯誤比別的錯誤更不可輕犯。」創設良好的育人環境,應該引起全社會的重視。
社會的立法、執法部門要完善法律、法規,加強執法力度,整治學生校外環境。對無證攤販及一切不適合青少年活動的場所要嚴格管理和控制。
社區各街道、村委會對所在區域的在校學生,要及時了解,尤其是對家庭特殊的孩子,做到心中有數,重點幫教,並做好家長的工作,使教育形成合力。在寒、暑假,或雙休日,社區內可開設豐富多彩,有益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社會教育活動。學校可充分發揮自身資源的作用,向社區青少年開放,與社區相結合,為青少年提供有益於身心健康的活動場地,使青少年能進行各種有益的活動,如球類、棋類活動,讀書活動,或開設各種輔導講座等。
學校、社會、家庭三方面有機結合,全方位地進行教育並形成網路,對於疏導中學生的不良心理狀態,預防中學生違法犯罪行為,將是一個有力的措施。
搶劫5元錢淪為搶劫犯
「才5塊錢就要判刑呀!」當記者向幾個中學生談及下面這個案例時,幾乎每個學生都表現出了驚訝,他們都不理解:區區5元錢怎麼會觸及刑法呢?
2004年1月20日凌晨零時許,在銀川市某中學上高三的王某某等四人在某網吧碰面,其中馬某提出「弄點錢」上網,其餘三人表示同意。四人來到興慶區麗景街交警二大隊附近,將路過此處的郭某從自行車上拉下,對其一頓拳打腳踢,搶得現金5元後逃離現場。案發後四人相繼落網。法院認為四被告行為構成搶劫罪,分別判處有期徒刑3年、緩刑3年、並處罰金4000元及有期徒刑2年、緩刑3年、並處罰金4000元。因在緩刑期內,他們為此失去了寶貴的高考機會,但悔之晚矣。
在采訪中,和這四名被告一樣的很多未成年人對於法律常識都是一知半解的。在他們心裡,法律離他們很遠,有人甚至認為他們的一生都不會和法律有任何關系。在這種近乎於法盲的狀態下,犯罪便有了滋生的條件。
欠下巨額賭債三中學生走上殺人路
2003年9月24日上午,賀蘭縣新平村附近的一個排水溝里發現了一具男屍,賀蘭縣公安局刑警大隊很快確認這具屍體系該縣9月20日失蹤的某企業職工馬某,用了14個小時將涉嫌及此案的中學生鐵某、方某和楊某3名犯罪嫌疑人抓獲歸案。
鐵、方、楊3人均為賀蘭縣某中學高中學生。3人於今年6月至8月份,多次到馬某家「詐金花」賭博,馬某以記賬形式給3人「放板」,致使3人共欠其賭債13.2萬元,其中楊某一人就欠賭債11萬元。因為3人都是中學生,沒有能力償還巨額賭債,他們便開始躲避馬某。據鐵某說,馬某讓熟人給他們捎話或打電話,催他們盡快還錢。今年秋季開學後,馬某在校門口堵過他們兩三次,威脅如果不還錢,就將他們賭博欠債的事告訴家長或學校。於是3人便密謀殺掉馬某,以徹底抹去賭債。
9月15日,鐵某讓方某在市場上購買了一把斧頭,自己又准備了一把軍刺。9月19日晚,鐵、方二人上完晚自習課後,將馬某騙至一僻靜處,將其殺害,並將屍體拋擲3公里外的新平村附近的一排水溝。
此案在社會上引起了極大反響,一位法制工作者說,如果這3名中學生多懂一些法律知識,了解賭債是不被法律所保護的,也許他們就不會鋌而走險去殺人了。
自治區團委青少年權益部的有關負責人說,這起案件也反映了目前青少年維權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盡管全社會都關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長,但當青少年權益受到侵害時,除了學校、家長,他們很難尋求其他的幫助渠道;當他們遇到難題時,也無法找到值得信任的咨詢部門。今後應該加強各類青少年援助中心的建設,為青少年的健康成長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大環境。
犯罪緣由發人深省
在記者與部分未成年犯罪人員接觸過程中,一張張稚氣未脫的臉龐、一行行因悔恨流下的淚水,還有那仍未泯滅的對未來的嚮往,讓人一時無法將他們與「罪犯」這個名稱聯系起來。當記者問及「導致你犯罪的主要原因是什麼?」時,「受社會上的壞人引誘」、「不想回家」和「自己不學好」的回答占絕大部分。
這些無論生理還是心理都不夠成熟的未成年人是如何一步步迷失自我、走上犯罪道路的呢?除了主觀表現出的文化程度低、法制意識薄弱及行為缺乏自製力等內因外,家庭、學校、社會對他們的不良影響也是造成他們犯罪的客觀外因。有些家庭不健全,對子女疏於管教,子女缺少父母的愛,或受繼父母的冷落歧視,幼小的心靈受到創傷;有些家庭夫妻感情不和造成子女性格孤僻、偏激,心態不夠正常;有些家長因忙於工作或掙錢,無暇顧及子女教育,孩子犯了錯誤非打即罵,甚至採取極端粗暴的方法;有些家庭對子女過分溺愛縱容,使子女個性畸形發展,行為放盪不羈;有些家長本身就有不良行為,賭博、吸毒或看一些不健康的書刊、影碟,導致子女沾染惡習,走上犯罪道路。
學校則存在著教書與育人相脫節的問題。一些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忽視德育尤其是法制教育。有的學校區別對待學生,對學習成績不好或紀律差的學生放鬆管理,甚至歧視,從而使一部分學生走上「低分-厭學-輟學-離家-犯罪」的惡性軌道。社會上一些文化垃圾也是誘發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少數經營者公開出售夾雜大量宣揚暴力和色情的書籍、雜志、音像製品,以及使不少未成年人沉迷的游戲廳、網吧,對抵禦能力差、分辨是非能力弱的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都造成了嚴重侵害。
我區現有未成年人185.46萬,佔全區總人口的32.45%%。顯而易見,預防和減少未成年人犯罪,對維護我區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做到這一點,需要你、我、他都伸出雙手,幫助「蓓蕾」們在花季中找准方向,把握未來,絢麗地盛開在燦爛的陽光下。銀川晚報記者李慧娟
「爸爸、媽媽都管得挺嚴的,可只管我的學習成績。學校、老師都講法律知識,自己就是聽不進去,平常老覺得媽媽真煩,太愛嘮叨,我還頂嘴。」
「怎麼想起用打架解決問題的?」
「電視、錄像里就這樣,挺牛的。」
「在這兒的情況怎麼樣?」
「管教挺照顧我,只是當時沒想到被警察一叫走就帶到看守所來了。頭一個月我天天都哭,現在已經四個多月了。我盼著法院快點開庭,一到那時我就能見到我媽媽了……在家什麼都是媽媽照顧我,現在多厚的棉衣都得自己洗。」
「現在最想什麼,最想出去嗎?」
露露的回答我沒想到———
「不,我知道我的問題挺嚴重的。我對不起我們欺負的那個同學。我只特想見我媽媽,從被警察帶走後就沒見到媽媽。四個月了,我想和她說說話,求媽媽原諒我。我怕……媽媽不要我了,以後我一定聽爸爸媽媽的每一句話。」
燕子生長在知識分子的家庭里,也可能正是這個原因,燕子的學習成績是全年級的第三名,是學校公認的學習尖子;露露的父母則一個是廠長,一個是經理。露露不光學習好,還是班裡的班長。兩個孩子的共同點是家長、學校都絕對不相信她們會犯罪。然而,觸犯刑律的偏偏就是這兩個「好學生」。
掩面深思,青少年犯罪的問題全社會一直十分關注,原因之一就是因為未成年人犯罪在整個刑事犯罪中的比例逐步上升。據統計,九十年代中期的發案率是八十年代的八倍。一提起少年犯,不少人會與單親家庭、雙差生聯系起來,沒有家庭的溫暖,沒接受良好的教育,都是導致犯罪的原因。確實,1995年的統計數字表明,在未成年作案成員中這種人群占絕對數量。於是,學校、社會和家庭教育的重點自然的放在了「易感染部位」,老師、家長總是對相對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更注重管理。但筆者從燕子、露露兩個違法犯罪青少年身上驚訝地發現,類似這種家庭溫暖,條件優越,學習努力,功課優秀的好學生觸犯刑律的事早就不是新聞了。幾年時間,這種或功課名列前茅或擔任學生幹部的「好學生」走上犯罪道路的情況大有形成一種趨勢的可能。也可能正是平時的優秀表現,使家長、老師往往不能接受他們犯罪的事實。有位三好學生的父親得知兒子因盜竊被捕後,不顧兒子在法庭上對自己盜竊的事實供認不諱的現實,拚命找審判人員信誓旦旦地說一定是公安機關抓錯人了,肯定是兒子被嚇壞了胡說八道。
燕子和露露的學校、老師常常教育,家長也管的嚴,可她們就是聽不進去,總覺得「認乾哥哥、干姐姐」比友誼更重要;電影里的「老大」都用刀或拳頭自己去解決問題,找老師、報警都是小角色,當班長、學習尖子還不如「大哥大」威風。這不就是不辨善惡嗎?燕子說:「我愛看的是港台電視,描寫太保、阿飛的VCD,我最愛看《古惑仔》了……一邊是書本說教,一邊是情節生動的VCD,你說我喜歡哪個?」
說來說去,青少年犯罪的關鍵所在又回到了凈化社會環境的主題上。就未成年人犯罪的問題西城區人民法院副院長李立千指出:不良社會環境是未成年人形成犯罪心理的重要外部原因,凈化環境就尤其顯得重要,要從外部消除或減少能引起未成年人形成犯罪心理的不良刺激。不論是嚴厲打擊刑事犯罪還是掃黃打非,其目的都是為了凈化我們的社會環境,建立一個法治的社會,這對青少年的教育和成長有重要的意義。
法律年齡
●陳輝
不同的年齡段,有不同的法律意義:
0歲(胎兒)——就有繼承權。《繼承法》第28條規定:「遺產分割時,應當保留胎兒的繼承份額。……」
1歲——人生的開始。胎兒娩出母體,即具人格尊嚴,我國《民法通則》第9條規定:「公民從出生時起到死亡時止,具有民事權利,依法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10周歲以下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權利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動。
10歲——有了選擇權。10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可以進行與他的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活動,其他民事活動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需徵得其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14歲——限制刑事責任年齡。《刑法》規定:「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16歲——可以就業的年齡。《民法通則》規定:「16至18周歲,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並且這個時候你已達到了完全刑事責任年齡。
18歲——有了選舉權。到了這個年齡,就屬成年人了。《憲法》、《選舉法》規定,18周歲以上公民除依法被剝奪政治權利的外,具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同時,18周歲以上也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了。
20歲——女性公民結婚的最低年齡。
22歲——男性公民結婚的最低年齡。
55歲(女)、60歲(男)——退休的年齡。

註:由於字數過多,無法全部列舉出來!
請查看以下網站:中學生犯罪案例分析
http://bbs.tzhl.com/viewthread.php?tid=21848

青少年犯罪案例
http://tieba..com/f?kz=102205233

青少年犯罪案例
http://iask.sina.com.cn/b/5089100.html?from=related

❷ 王紅:我1/3小時走7/10千米。李立:我1/4小時走3/5千米。誰走得快

王紅每小時走:7/10*3=2.1千米
李立每小時走:3/5*4=2.4千米
李立走得快

❸ 有犯罪前科青春期男孩的心理教育的咨詢

中學生違法行為的心理分析及其對策
目前,青少年犯罪已成為一項全球性的問題,且犯罪年齡趨於低齡化。為預防和控制青少年違法犯罪,各國都有專家研究相應的措施和對策。我國也於1999年6月28日頒布了《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對此問題予以了相當程度的重視。上海地區在控制青少年犯罪率,預防青少年犯罪方面作出了較大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由於各種原因,青少年違法犯罪仍然存在不少的隱患。除社會上那些腐朽、丑惡的現象對青少年的毒害外,青少年的不健康心理也是青少年違法犯罪的一大隱患。由於受到社會、家庭、學校中的負面影響,有相當部分的青少年產生了或輕或重的心理問題,其中部分青少年因為心理問題沒有得到及時的疏通,在某些因素的誘發下而走上了違法犯罪道路。
中學生正處於生理、心理迅速成長發展的重要年齡階段,因此,研究在校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對預防未成年人違法犯罪,提高學校教育質量,使青少年身心健康地成長是很有意義的。
一、中學生違法犯罪的現狀及特點
中學生違法犯罪是一種復雜的社會現象,具有它本身的特點,其中暴力型約佔46%,財產型約佔41%,淫慾型約佔10%。中學生違法犯罪的主要特點為:
1.行為主體的團伙性。中學生為了尋求某種心理寄託或滿足某種非份慾望,通常由幾人或更多的人組成某個團伙而進行違法犯罪。這種違法犯罪團伙,一般來說,組織過程比較簡單,往往是臨時的、比較鬆散的,其解體形式更為簡單,具有隨意性,有的甚至會因為一句話發生爭吵而反目成仇。
2.行為動機的單一性。大多數違法犯罪的中學生只有一個動機,追求一個目的。有的是為獲取財產而進行盜竊,有的是為了報復而行凶。
3.行為過程的突發性。大多數違法犯罪的中學生,事先並無明確的侵害目標,無明確的行動方向,受到某一事態的強烈刺激後,遂實施違法犯罪行為。
4.行為手段的殘忍性。違法犯罪的中學生處於易沖動的年齡段,法律意識淡薄,有時甚至為一言不和就大打出手,為泄私憤不計後果。
二、目前中學生違法犯罪的心理分析
中學生違法犯罪的心理特點主要為愛慕虛榮、尋求刺激、焦慮逆反、抗挫能力差。
1.中學生控制自我情緒的能力差,心理尚未成熟,在受到外界不良的因素侵蝕之後,意志頹廢,又有虛榮心理作祟,想在同夥面前「扎台型」,往往容易不計後果,做出令常人無法想像的事情。如暑期有3位初中女生因無聊到某舞廳玩,碰到年齡相仿的一群青少年,為首的是十六七歲的女孩A某,因一言不和,A某就指使隨她來的幾個男少年,劫持3位女生到某賓館,進行輪番毆打折磨,其中一女生在A某的授意下還遭到了強暴,手段令人發指。
上述案例突顯了青少年犯罪的突發性、團伙性、動機單一性和手段殘忍性。追溯他們犯罪的原因,A某父母離異,曾混入社會後又受騙失身,隨後破罐破摔,成為害群之馬中的為首分子,稱王稱霸,惹是生非。3位受害女生有的缺乏家庭溫暖,有的缺少管教,到舞廳尋求刺激,自我保護意識差,嘴巴不饒人,終因勢單力薄而受害。
2.中學生心理承受能力較差,在偶發事件中,他們往往意氣用事,不懂得用法律保護自己,容易想不通而走極端。例如某一中學生在上學路上,騎自行車撞倒一老太太,他開始表現不錯,即送老太太進醫院,並表示願賠償醫葯費。經交通警察處理,裁定賠償經費後,老太太的丈夫逼他再增賠一倍的賠償費。該學生的父母是盲人,經濟拮據,被逼後想不通,用酒把自己灌醉,之後產生了「殺死老頭」的想法,借著酒膽,他沖到老頭家用榔頭砸死了老頭。上述案例純屬突發事件,該男生平時並無劣跡,但他的心理承受能力較差。這也是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
3.由於受年齡、文化水平的制約,未成年女性認識客觀事物往往僅憑自己的主觀願望,片面地認識問題,有時形成錯誤的道德觀和世界觀。尤其是早戀的女生,往往執迷不悟,對所有勸告都無動於衷,又表現出對異性的盲目崇拜,依賴性強,缺乏辨別能力。她們涉世未深,愛慕虛榮,容易受騙上當。如某一高一女生,與鄰居海員談戀愛,當海員出海後,又遇到另一俊男追求,她沉迷於這一男子,不聽父母勸告,並逃學。該男青年把她帶到表哥家過夜,當晚,男青年翻出表哥家的2萬多元現金,她未作阻止,第二天兩人即逃離出外揮霍遊玩。被抓回來後,男青年推說自己有前科,要女生頂罪。審判時,男青年把全部責任推到該女生身上,致使女生重判。二審時,女生才說出實情而改判。
4.棍棒教育造成了孩子較強的逆反心理。有的父母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不了解孩子想什麼,只一味地要求他們做什麼,只有目標和壓力,沒有溝通,沒有共同語言,造成孩子對外的「閉鎖性」,內心喪失自信心,容易產生對抗心理,以至失控,而後失足。如少年犯B某原是某中學的初中生,成績較好,但由於幾分之差未考取重點高中,常受到父親的諷刺、挖苦。雖然他向父親表示,一定考取大學,但仍受到父親多次訓斥。B某在一次受到奚落之後,忍無可忍進行了反駁,被父親打了一記耳光。B某負氣出走,一周後被拉入偷竊團伙而犯罪。某種程度上說,父親的「一記耳光」把他打入了監獄。
5.現在中小學校園周圍又出現「惡少」現象,這種在中學生周圍欺負他人,劫取錢財的行為,在現實生活中屢有出現。為數不少的中小學生被「惡少」侵襲,更多的學生惟恐日後遇上「惡少」的糾纏和欺負而心有餘悸。「惡少」往往是一些不能完成學業的流生,或是厭學、逃學的在籍生,平時十分無聊,以強欺弱、以大欺小,往往存在著追求刺激的心理,用別人的痛苦換取自己的快樂。
在中學階段,學生的生理、心理都將會發生重大變化。目前中學生存在著生理發育迅速,心理發展明顯滯後的現象。隨著身體外形的迅速變化和生活能力的增強、活動領域的擴大,他們產生了強烈的成人感和獨立意識,但在生活上和認識水平上還需要家長、教師的幫助和指導,呈現出獨立願望與依賴習慣並存的現象;性機能的成熟又使其在心理上與家長、老師產生一定的距離感,既希望被理解,又不願受人干預,這就形成了青年前期閉鎖與開放的矛盾心理。在這個時期里,他們還會遭遇強烈的求知慾望和缺乏艱苦勞動意志而形成的慾望與意志薄弱的矛盾等。多種矛盾交織,使其心理狀態很不平衡,加之青春期神經系統的興奮性,就使得他們的心理發展明顯地帶有不穩定、多變化和動盪的特點。在這個期間,他們處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此時如果遭遇挫折得不到及時的撫慰,心理的郁悶得不到排解,往往會發生意外。許多「問題學生」的形成是一個「問題」逐步積累,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因此,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必須引起我們高度的重視。
三、中學生違法犯罪的成因與對策
造成中學生心理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幾點:
1.家庭因素
目前家庭教育主要存在的問題是:家長教育觀念陳舊,對孩子期望值過高,孩子壓力過重,導致青少年學生產生心理障礙;忽視非智力因素,勞動教育觀點尤其差;父母雙方教育方式不一致,或者以施加壓力為主,忽視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甚至歧視打罵孩子;父母離異,孩子得不到溫暖,精神受壓抑,時常被孤獨和恐懼所困擾等。很明顯,有相當多的家長把孩子視為自己的私有財產和附屬物,教育方式專制,對孩子要求過高,控制過嚴,忽視了孩子的生理、心理發育,扼殺了孩子的個性差異,嚴重影響了孩子心理的健康發展。
2.學校因素
由於受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影響,部分學校教育重知識灌輸,輕能力訓練;重智力、分數,輕情感、意志,一直沒有把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作為一項必不可少的教育內容來給予足夠的重視。結果,相當數量的學生雖然考分很高,但在心理素質方面卻不合格,表現為心胸狹窄、意志薄弱,挫折耐受力、自製能力、自理能力以及勞動觀念等都很缺乏,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日益突出。而部分學生則因學習不好而受到老師的忽視甚至歧視,造成自卑、焦慮的心理,甚至表現為厭學、逃學等「破罐破摔」的行為。據對中學生心理衛生狀況調查發現,2961名不同類型學校的學生中,13.76%的初中生和18.79%的高中生存在較嚴重的心理衛生問題。
3.社會因素
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社會上改革開放的滾滾浪潮中也泛起一些沉渣,一些不良的現象正無孔不入地侵蝕青少年一代,如影視文化中出現的一些不宜青少年入目的鏡頭,「地攤文化」,娛樂業中的舞廳、酒吧、游戲房等一些不適合青少年活動的場所,吸引了許多意志薄弱、自控能力差的學生,一些不法商人惟利是圖的做法,用黃、賭、毒的危害侵蝕了青少年,致使他們成為違法犯罪的「後備軍」。因此,如何加強執法力度,增強青少年心理健康和防禦能力,維護和保障青少年利益,這些都是重要的問題。
四、預防中學生違法犯罪的對策
鑒於以上存在的三個方面的問題,預防中學生犯罪的對策有以下幾條:
1.遵循青少年生理、心理發育規律,搞好家庭教育
中學生正處於由少年長成青年的關鍵時期,遭遇「心理斷乳期」和「性飢渴期」這兩個重要階段,他們最容易產生感情的困惑和心理上的挫折感。這就需要父母理解其日益強烈的獨立意識和獨立人格的發展需求,科學地引導並熱情地關懷其成長,給其講授必要的生理衛生和心理衛生知識,用親情和愛心去撫慰其失衡動盪的心態,使其獲得心理安全感,克服心理上的挫折感。尤其對殘缺家庭的孩子和殘廢孩子,學校和社會更應關心其成長。在殘缺尤其是離異家庭中,多種不利的因素往往會嚴重影響子女非智力因素的發展。在無休止的爭吵及令人煩惱窒息的環境中生活的青少年,心理上會產生嚴重的挫折感,個性發育會扭曲和變態,從而導致性格孤僻、粗野、憂郁、倔強,而內心又蘊含著羞恥感和自卑感。那些被思想道德水平低下的繼父或繼母虐待甚至蹂躪的子女,其悲傷和痛苦之狀況可想而知。而殘疾的孩子,則有更多的心理創傷和自卑感。學校要通過正確的途徑,對這些孩子予以關愛,教育、幫助他們提高認識,鼓勵他們自強、自愛,必要時可通過法律的手段保護孩子健康成長。
教育這些特殊孩子,必須遵循揚長補短的原則,教育他們增強生活的信心和勇氣,懂得自尊、自強、自立,重視對他們意志和毅力的磨煉。同時,又要防止走向另一個極端——實行專制,或把孩子推向社會。對失足青少年,家長必須伸出挽救的雙手,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做到耐心、誠懇、仁至義盡,這樣才能使他們遭受嚴重挫折的心靈得以轉化、復甦。
2.學校要加強德育意識,以人為本,創設良好的育人環境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關心兒童的健康,是教育者的重要的工作。」這其中當然也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素質訓練。
要加強師德修養,更新教育觀念,在教師中大力提倡「教書育人」的思想,公正地對待每個學生,關心特殊學生,提倡「因材施教」、「發展個性」,讓教師從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桎梏中走出來,做素質教育的探索者。學校對教師的考核要全面。要加強對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生活管理,特別是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進行理想、信念、人生觀、世界觀教育。同時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創設一個有利於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校園環境,加強集體主義教育,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
學校可開設挫折教育課程或講座,讓學生了解挫折情境、挫折認知、挫折反應、挫折防禦、挫折疏導和挫折咨詢等有關挫折的基本知識,提高挫折意識,自覺地增強應付挫折的能力。加強「五自」精神的培養,即自學、自理、自護、自強、自律,使他們懂得保護自己,學會獨立自主地解決問題,了解法律法規,維護自我利益,機智勇敢地處置各種困難和危險,培養自信、自我調控和自我約束能力。
學校應建立、健全心理咨詢和心理輔導機構,幫助青少年處理好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具體問題和困惑。比如改進學習方法,科學用腦,提高學習興趣、學習能力和學習效果;正確評價自己,正確對待他人,掌握人際交往的技巧和藝術,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科學地、嚴肅地對待性問題,正確處理戀愛與學習、與友誼、與失戀等問題,以及在遇到重大挫折時,學會運用積極的防衛機制和自我心理調節方法,避免或減輕心理創傷。
3.加強社會教育,形成教育網路
一個民族的希望在於它充滿活力的一代青少年,一個民族的驕傲在於層出不窮的傑出人才。我們的時代比任何時候都更加熱切地呼喚人才,我們的國家比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一批又一批堅定的愛國者,更加需要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百折不撓、萬難不屈的創業者。英國哲學家洛克說:「教育上的錯誤比別的錯誤更不可輕犯。」創設良好的育人環境,應該引起全社會的重視。
社會的立法、執法部門要完善法律、法規,加強執法力度,整治學生校外環境。對無證攤販及一切不適合青少年活動的場所要嚴格管理和控制。
社區各街道、村委會對所在區域的在校學生,要及時了解,尤其是對家庭特殊的孩子,做到心中有數,重點幫教,並做好家長的工作,使教育形成合力。在寒、暑假,或雙休日,社區內可開設豐富多彩,有益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社會教育活動。學校可充分發揮自身資源的作用,向社區青少年開放,與社區相結合,為青少年提供有益於身心健康的活動場地,使青少年能進行各種有益的活動,如球類、棋類活動,讀書活動,或開設各種輔導講座等。
學校、社會、家庭三方面有機結合,全方位地進行教育並形成網路,對於疏導中學生的不良心理狀態,預防中學生違法犯罪行為,將是一個有力的措施。
搶劫5元錢淪為搶劫犯
「才5塊錢就要判刑呀!」當記者向幾個中學生談及下面這個案例時,幾乎每個學生都表現出了驚訝,他們都不理解:區區5元錢怎麼會觸及刑法呢?
2004年1月20日凌晨零時許,在銀川市某中學上高三的王某某等四人在某網吧碰面,其中馬某提出「弄點錢」上網,其餘三人表示同意。四人來到興慶區麗景街交警二大隊附近,將路過此處的郭某從自行車上拉下,對其一頓拳打腳踢,搶得現金5元後逃離現場。案發後四人相繼落網。法院認為四被告行為構成搶劫罪,分別判處有期徒刑3年、緩刑3年、並處罰金4000元及有期徒刑2年、緩刑3年、並處罰金4000元。因在緩刑期內,他們為此失去了寶貴的高考機會,但悔之晚矣。
在采訪中,和這四名被告一樣的很多未成年人對於法律常識都是一知半解的。在他們心裡,法律離他們很遠,有人甚至認為他們的一生都不會和法律有任何關系。在這種近乎於法盲的狀態下,犯罪便有了滋生的條件。
欠下巨額賭債三中學生走上殺人路
2003年9月24日上午,賀蘭縣新平村附近的一個排水溝里發現了一具男屍,賀蘭縣公安局刑警大隊很快確認這具屍體系該縣9月20日失蹤的某企業職工馬某,用了14個小時將涉嫌及此案的中學生鐵某、方某和楊某3名犯罪嫌疑人抓獲歸案。
鐵、方、楊3人均為賀蘭縣某中學高中學生。3人於今年6月至8月份,多次到馬某家「詐金花」賭博,馬某以記賬形式給3人「放板」,致使3人共欠其賭債13.2萬元,其中楊某一人就欠賭債11萬元。因為3人都是中學生,沒有能力償還巨額賭債,他們便開始躲避馬某。據鐵某說,馬某讓熟人給他們捎話或打電話,催他們盡快還錢。今年秋季開學後,馬某在校門口堵過他們兩三次,威脅如果不還錢,就將他們賭博欠債的事告訴家長或學校。於是3人便密謀殺掉馬某,以徹底抹去賭債。
9月15日,鐵某讓方某在市場上購買了一把斧頭,自己又准備了一把軍刺。9月19日晚,鐵、方二人上完晚自習課後,將馬某騙至一僻靜處,將其殺害,並將屍體拋擲3公里外的新平村附近的一排水溝。
此案在社會上引起了極大反響,一位法制工作者說,如果這3名中學生多懂一些法律知識,了解賭債是不被法律所保護的,也許他們就不會鋌而走險去殺人了。
自治區團委青少年權益部的有關負責人說,這起案件也反映了目前青少年維權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盡管全社會都關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長,但當青少年權益受到侵害時,除了學校、家長,他們很難尋求其他的幫助渠道;當他們遇到難題時,也無法找到值得信任的咨詢部門。今後應該加強各類青少年援助中心的建設,為青少年的健康成長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大環境。
犯罪緣由發人深省
在記者與部分未成年犯罪人員接觸過程中,一張張稚氣未脫的臉龐、一行行因悔恨流下的淚水,還有那仍未泯滅的對未來的嚮往,讓人一時無法將他們與「罪犯」這個名稱聯系起來。當記者問及「導致你犯罪的主要原因是什麼?」時,「受社會上的壞人引誘」、「不想回家」和「自己不學好」的回答占絕大部分。
這些無論生理還是心理都不夠成熟的未成年人是如何一步步迷失自我、走上犯罪道路的呢?除了主觀表現出的文化程度低、法制意識薄弱及行為缺乏自製力等內因外,家庭、學校、社會對他們的不良影響也是造成他們犯罪的客觀外因。有些家庭不健全,對子女疏於管教,子女缺少父母的愛,或受繼父母的冷落歧視,幼小的心靈受到創傷;有些家庭夫妻感情不和造成子女性格孤僻、偏激,心態不夠正常;有些家長因忙於工作或掙錢,無暇顧及子女教育,孩子犯了錯誤非打即罵,甚至採取極端粗暴的方法;有些家庭對子女過分溺愛縱容,使子女個性畸形發展,行為放盪不羈;有些家長本身就有不良行為,賭博、吸毒或看一些不健康的書刊、影碟,導致子女沾染惡習,走上犯罪道路。
學校則存在著教書與育人相脫節的問題。一些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忽視德育尤其是法制教育。有的學校區別對待學生,對學習成績不好或紀律差的學生放鬆管理,甚至歧視,從而使一部分學生走上「低分-厭學-輟學-離家-犯罪」的惡性軌道。社會上一些文化垃圾也是誘發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少數經營者公開出售夾雜大量宣揚暴力和色情的書籍、雜志、音像製品,以及使不少未成年人沉迷的游戲廳、網吧,對抵禦能力差、分辨是非能力弱的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都造成了嚴重侵害。
我區現有未成年人185.46萬,佔全區總人口的32.45%%。顯而易見,預防和減少未成年人犯罪,對維護我區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做到這一點,需要你、我、他都伸出雙手,幫助「蓓蕾」們在花季中找准方向,把握未來,絢麗地盛開在燦爛的陽光下。銀川晚報記者李慧娟
「爸爸、媽媽都管得挺嚴的,可只管我的學習成績。學校、老師都講法律知識,自己就是聽不進去,平常老覺得媽媽真煩,太愛嘮叨,我還頂嘴。」
「怎麼想起用打架解決問題的?」
「電視、錄像里就這樣,挺牛的。」
「在這兒的情況怎麼樣?」
「管教挺照顧我,只是當時沒想到被警察一叫走就帶到看守所來了。頭一個月我天天都哭,現在已經四個多月了。我盼著法院快點開庭,一到那時我就能見到我媽媽了……在家什麼都是媽媽照顧我,現在多厚的棉衣都得自己洗。」
「現在最想什麼,最想出去嗎?」
露露的回答我沒想到———
「不,我知道我的問題挺嚴重的。我對不起我們欺負的那個同學。我只特想見我媽媽,從被警察帶走後就沒見到媽媽。四個月了,我想和她說說話,求媽媽原諒我。我怕……媽媽不要我了,以後我一定聽爸爸媽媽的每一句話。」
燕子生長在知識分子的家庭里,也可能正是這個原因,燕子的學習成績是全年級的第三名,是學校公認的學習尖子;露露的父母則一個是廠長,一個是經理。露露不光學習好,還是班裡的班長。兩個孩子的共同點是家長、學校都絕對不相信她們會犯罪。然而,觸犯刑律的偏偏就是這兩個「好學生」。
掩面深思,青少年犯罪的問題全社會一直十分關注,原因之一就是因為未成年人犯罪在整個刑事犯罪中的比例逐步上升。據統計,九十年代中期的發案率是八十年代的八倍。一提起少年犯,不少人會與單親家庭、雙差生聯系起來,沒有家庭的溫暖,沒接受良好的教育,都是導致犯罪的原因。確實,1995年的統計數字表明,在未成年作案成員中這種人群占絕對數量。於是,學校、社會和家庭教育的重點自然的放在了「易感染部位」,老師、家長總是對相對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更注重管理。但筆者從燕子、露露兩個違法犯罪青少年身上驚訝地發現,類似這種家庭溫暖,條件優越,學習努力,功課優秀的好學生觸犯刑律的事早就不是新聞了。幾年時間,這種或功課名列前茅或擔任學生幹部的「好學生」走上犯罪道路的情況大有形成一種趨勢的可能。也可能正是平時的優秀表現,使家長、老師往往不能接受他們犯罪的事實。有位三好學生的父親得知兒子因盜竊被捕後,不顧兒子在法庭上對自己盜竊的事實供認不諱的現實,拚命找審判人員信誓旦旦地說一定是公安機關抓錯人了,肯定是兒子被嚇壞了胡說八道。
燕子和露露的學校、老師常常教育,家長也管的嚴,可她們就是聽不進去,總覺得「認乾哥哥、干姐姐」比友誼更重要;電影里的「老大」都用刀或拳頭自己去解決問題,找老師、報警都是小角色,當班長、學習尖子還不如「大哥大」威風。這不就是不辨善惡嗎?燕子說:「我愛看的是港台電視,描寫太保、阿飛的VCD,我最愛看《古惑仔》了……一邊是書本說教,一邊是情節生動的VCD,你說我喜歡哪個?」
說來說去,青少年犯罪的關鍵所在又回到了凈化社會環境的主題上。就未成年人犯罪的問題西城區人民法院副院長李立千指出:不良社會環境是未成年人形成犯罪心理的重要外部原因,凈化環境就尤其顯得重要,要從外部消除或減少能引起未成年人形成犯罪心理的不良刺激。不論是嚴厲打擊刑事犯罪還是掃黃打非,其目的都是為了凈化我們的社會環境,建立一個法治的社會,這對青少年的教育和成長有重要的意義。
法律年齡
●陳輝
不同的年齡段,有不同的法律意義:
0歲(胎兒)——就有繼承權。《繼承法》第28條規定:「遺產分割時,應當保留胎兒的繼承份額。……」
1歲——人生的開始。胎兒娩出母體,即具人格尊嚴,我國《民法通則》第9條規定:「公民從出生時起到死亡時止,具有民事權利,依法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10周歲以下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權利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動。
10歲——有了選擇權。10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可以進行與他的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活動,其他民事活動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需徵得其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14歲——限制刑事責任年齡。《刑法》規定:「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16歲——可以就業的年齡。《民法通則》規定:「16至18周歲,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並且這個時候你已達到了完全刑事責任年齡。
18歲——有了選舉權。到了這個年齡,就屬成年人了。《憲法》、《選舉法》規定,18周歲以上公民除依法被剝奪政治權利的外,具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同時,18周歲以上也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了。
20歲——女性公民結婚的最低年齡。
22歲——男性公民結婚的最低年齡。
55歲(女)、60歲(男)——退休的年齡。

註:由於字數過多,無法全部列舉出來!
請查看以下網站:中學生犯罪案例分析
http://bbs.tzhl.com/viewthread.php?tid=21848

青少年犯罪案例
http://tieba..com/f?kz=102205233

青少年犯罪案例
http://iask.sina.com.cn/b/5089100.html?from=related

熱點內容
道德強迫 發布:2025-05-06 17:51:34 瀏覽:664
學校宣傳民法典 發布:2025-05-06 17:50:02 瀏覽:266
2015司法考試公司法 發布:2025-05-06 17:44:16 瀏覽:901
分家協議有法律效力嗎需要公證嗎 發布:2025-05-06 17:41:57 瀏覽:208
民事訴訟法解釋第234條 發布:2025-05-06 17:39:55 瀏覽:282
民法總則宣傳橫幅 發布:2025-05-06 17:36:55 瀏覽:343
新疆高級人民法院培訓工作調研 發布:2025-05-06 17:25:45 瀏覽:517
民事訴訟法九十條 發布:2025-05-06 17:17:30 瀏覽:851
新勞動法主動辭職 發布:2025-05-06 17:01:51 瀏覽:787
屬於法律責任種類的有 發布:2025-05-06 17:01:08 瀏覽: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