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官是法官嗎
① 裁判官和法官的區別
在香港地區,裁判官與法官的確是區別的,這一稱謂,因應於香港地區針對刑事審判所專設的裁判法院。
關於香港的裁判法院,樓上的回答已了作為較為詳細的介紹,而裁判官即特指在裁判法院從事審判的法官。需要補充的是,因部分裁判法院已經停用,目前在香港地區共有七所裁判法院。包括:位於香港島的東區裁判法院,位於九龍的九龍城裁判法院,位於新界東的粉嶺裁判法院和沙田裁判法院,以及位於新界西的荃灣裁判法院和屯門裁判法院。
而目前香港的總裁判官為唐文先生,主任裁判官共有六位,特委裁判官共有10位,其他為普通的常任裁判官。
此外,香港還有專門的《裁判官條例》,裁判官包括常任裁判官和特委裁判官都由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根據令狀予以委任。
還需指出的是,在香港回歸以前,法官被稱作按察司,而裁判官被稱為裁判司。因此法官與裁判官的區別在香港回歸以前即已經存在。
關於裁判官和法官的誰的權力更大,這一問題很難回答,因香港地區奉行司法獨立原則,因此所有裁判官和法官的權力都應當是平等的,但如果考慮到裁判法院為香港最初級的刑事法院,判刑上限為監禁兩年和罰款10萬港元,而區域法院和高等法院的原訟法庭相較裁判法院管轄更為嚴重的罪行,且針對裁判法院的判決,還可上訴至高等法院的原訟法庭,而區域法院和高等法院的審判人員均被稱作法官,按照非司法專業人士的理解,單就刑事審判領域而言,法官又似乎較之裁判官有更大的權力。
② 判官講的是什麼
判官講的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冥府判官。
判官們長的凶神惡煞、陰險狡詐,但絕大部分都心底善良、正直。決大部分是判處人的輪回生死,對壞人進行懲罰,對好人進行獎勵。
判官位於酆都(陰曹地府)天子殿中,負責審判來到冥府的幽魂。閻羅王殿里文武四大判官分屬賞善司、罰惡司、陰律司、查察司。現在有人把陰律司視為催命判官崔畔,是把原來在陰陽界的崔畔搬到這里來了,
(2)判官是法官嗎擴展閱讀:
最著名的四大判官為:賞善司魏徵、罰惡司鍾馗、察查司陸之道、陰律司崔鈺。
1、賞善司:魏徵
執掌善薄,身著綠袍,笑容可掬。生前行善小鬼全部由他安排,根據生前行善程度大小、多少予以獎賞。在六道輪回中,或登天成神,或投胎做人,只須在孟婆處喝一碗迷魂茶,忘卻生前恩怨,即可重食人間煙火。
2、罰惡司:鍾馗
身著紫袍,怒目圓睜。雙唇緊閉,一副公事公辦的樣子。凡來報到的鬼魂,先經孽鏡台前映照,顯明善惡、區分好壞。生前作惡的壞鬼全部由他處置,他根據閻羅王的「四不四無」原則量刑,輕罪輕罰,重罪重罰,再交陰差送到罰惡刑台上,送往十八層地獄,直到刑滿,再交輪回殿,拉去變牛變馬,變蟲變狗等等,重返陽世。
3、察查司:陸之道
宋時人,《聊齋志異》之「陸判」原型。雙目如電,剛直不阿,一副大義凜然的樣子。其職責是讓善者得到善報,好事得到弘揚,使惡者受到應得的懲處,並為冤者平反昭雪。
4、陰律司:崔珏
是馳名陰曹地府的頭號人物,左手執生死薄,右手拿勾魂筆,專門執行為善者添壽,讓惡者歸陰的任務。《西遊記》記載,此公姓崔名珏,在唐太宗李世民駕下為臣,官拜茲州縣令,後升至禮部侍郎,與丞相魏徵過從甚密結為至交。生前為官清正,死後當了閻羅王最親信的查案判官,主管查案司,賞善罰惡,管人生死,權冠古今。
③ 古代判官是什麼職位
中國封建社會時期的官名,始於隋朝。至唐,節度使、觀察使、防禦使均置判官,為地方長官的僚屬,輔理政事。 宋沿唐 制,並於團練、宣撫、制置、轉運、常平諸使亦設置判官。元代改為各州府設置判官。 明 清僅州置判官,無定員。
隋使府始置判官。唐制,特派擔任臨時職務的大臣可自選中級官員奏請充任判官,以資佐理。睿宗以後,節度、觀察、防禦、團練等使皆有判官輔助處理事務,亦由本使選充,非正官而為僚佐。五代州府亦置判官,權位漸重。
宋代於各州府沿置,選派京官充任稱簽書判官廳公事,省稱「簽判」;各路經略、宣撫、轉運和中央的三央、群牧等使府及州。元各路總管府、散府及州皆有判官。明府州有通判,清代改為州判。
(3)判官是法官嗎擴展閱讀
武判官:名不詳。判官,官職名。唐代節度使等朝廷派出的持節大使,可委任幕僚協助判處公事,稱判官,是節度使、觀察使一類的僚屬。
相關詩詞:《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唐代岑參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淡萬里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輪台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譯文:北風席捲大地吹折了白草,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飄降大雪。彷彿一夜之間春風吹來,樹上有如梨花爭相開放。雪花飛進珠簾沾濕了羅幕,狐裘不保暖蓋上錦被也嫌單薄。
將軍的手凍得拉不開弓,鐵甲冰冷得讓人難以穿上。無邊沙漠結著厚厚的冰,萬里長空凝聚著慘淡愁雲。主帥帳中擺酒為歸客餞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來助興。
傍晚轅門前大雪落個不停,紅旗凍僵了風也無法牽引。輪台東門外歡送你回京去,你去時大雪蓋滿了天山路。山路曲折已不見你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一行馬蹄印跡。
④ 法庭上除了法官,還有幾個是判官嗎
法庭上只有坐在審判席的人員才是判案的人。可以坐在審判席上的人有法官和人民陪審員。
審案的法官具有判斷案件事實和適用法律的職權,人民陪審員在參加案件審理時,具有與法官相同的職權。
⑤ 古時候(節度)判官是做什麼的
判官
隋代在使府設判官。唐代特派擔任臨時職務的大臣皆得自選中級官員,奏請充任判官,以資佐理,掌文書事務。中期以後,節度使、觀察使、防禦使、團練使等均設有判官,由本使選充,以備差遣。其權極重,幾乎等於副使。宋代沿置於各州、府,選派京官充任,稱為簽書判官廳公事(簡稱「簽判」);各路安撫、轉運和中央的三司、群牧等亦設判官,職位略低於副使。元代分設於各路總管府、散府及州。明代僅設於州,職位漸輕,清代改為州判。
就第一句看相當於現在的秘書。
⑥ 古代判官是什麼職務
判官:
官名,隋使府始置判官。唐制,特派擔任臨時職務的大臣可自選中級官員奏請充任判官,以資佐理。唐睿宗以後,節度、觀察、防禦、團練等使皆有判官輔助處理事務,亦由本使選充,非正官而為僚佐。五代州府亦置判官,權位漸重。宋代於各州府沿置,選派京官充任稱簽書判官廳公事,省稱「簽判」;各路經略、宣撫、轉運和中央的三央、群牧等使府及州。元各路總管府、散府及州皆有判官。明府州有通州,清代改為州判。
⑦ 傳說中的「判官」是干什麼的
1、官名。隋使府始置判官。唐制,特派擔任臨時職務的大臣可自選中級官員奏請充任判官,以資佐理。睿宗以後,節度、觀察、防禦、團練等使皆有判官輔助處理事務,亦由本使選充,非正官而為僚佐。五代州府亦置判官,權位漸重。宋代於各州府沿置,選派京官充任稱簽書判官廳公事,省稱「簽判」;各路經略、宣撫、轉運和中央的三央、群牧等使府及州。元各路總管府、散府及州皆有判官。明府州有通州,清代改為州判。 2、、古代傳說中的陰間官名。長的凶神惡煞、陰險狡詐,但絕大部分都心底善良、正直。決大部分是判處人的輪回生死,對壞人進行懲罰,對好人進行獎勵。 判官取材於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冥府判官。 判官位於酆都天子殿中,負責審判來到冥府的幽魂。閻羅王殿里文武四大判官分屬賞善司、罰惡司、陰律司、查察司。現在有人把陰律司視為催命判官崔畔,是把原來在陰陽界的崔畔搬到這里來了,最著名的四大判官為:賞善司、罰惡司、查察司、崔判官。前三位均為職位名,不可考。但最後一位崔判官,卻是十分的出名。在《西遊記》及各地的傳說中,均有出現。相傳崔判官名珏,乃隋唐間人。唐貞觀七年(633)入仕,為潞州長子縣令。據說能「晝理陽間事,夜斷陰府冤,發摘人鬼,勝似神明。」民間有許多崔珏斷案的傳說,其中以「明斷惡虎傷人案」的故事流傳最廣。故事說:長子縣西南與沁水交界處有一大山,名叫雕黃嶺,舊時常有猛獸出沒。一日,某樵夫上山砍柴被猛虎吃掉,其寡母痛不欲生,上堂喊冤,崔珏即刻發牌,差衙役孟憲持符牒上山拘虎。憲在山神廟前將符牒誦讀後供在神案,隨即有一虎從廟後竄出,銜符至憲前,任其用鐵鏈綁縛。惡虎被拘至縣衙,珏立刻升堂訊。堂上,珏歷數惡虎傷人之罪,惡虎連連點頭。最後判決:「啖食人命,罪當不赦。」虎便觸階而死。崔珏死後,百姓在多處立廟祭祀。
⑧ 「審判官」是不是也叫「法官」
中國沒有審判官的說法,主審官叫「審判長」,其他的叫「審判員」,「審判長」、「審判員」只是就單一案件來說的,他們都屬於法官,法官是一種職業、一種資格,只有通過相應的培訓和考試,取得資格,才能做法官,再在某個案件審理中,通過指派法官任審判長、審判員,在下一個案件中,不一定還指派你做審判長、審判員。
總之一句話說明白:想做審判長、審判員,首先你必須是法官,在法庭上你是審判長、審判員,案件審理完畢後,你不再是審判長、審判員,你只是法官
⑨ 《判官》講的是什麼
《判官》講的是圍繞著主角聞時發生的一系列的靈異事件。
主角聞時,判官一脈祖師爺的親徒弟,活了有一千多年了,但是也不是不死,就是每隔個幾十年,都會回到「無相門」中「重生」,然後再入紅塵。
最近復活的聞時有一個徒弟,叫沈橋,上一次送聞時去「無相門」的時候,他還是青年,再回首,已經快入土了,結果聞時還是那個英俊的青年,沈橋怕自己走了沒人照顧聞時,就找了個人叫夏樵來陪著聞時。
判官是會解籠的人:
籠是凡人遇到大病大災或死亡,一切怨憎會、愛別離,捨不得、放不下都會變成執念。執念過深,捆縛其中,就會形成一個「籠」,判官入籠,就是為了化解執念的,讓人可以安心往生。
《判官》是由晉江文學城作者木蘇里所著的一本耽美奇幻小說。除了《判官》木蘇里已完結作品有《全球高考》《某某》《一級律師》《銅錢龕世》《黑天》等。
⑩ 唐朝的判官是個什麼職位,有實權嗎
判官是地方長官的僚屬,輔理政事,沒有實權,配合節度、觀察、防禦、團練等使皆有判官輔助處理事務。
判官是中國封建社會時期的官名,始於隋朝。至唐,節度使、觀察使、防禦使均置判官,為地方長官的僚屬,輔理政事。 宋沿唐 制,並於團練、宣撫、制置、轉運、常平諸使亦設置判官。 元代改為各州府設置判官。 明 清僅州置判官,無定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