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勸人撤訴
1. 法官讓原告撤訴的貓膩
因為是否撤訴是原告的權利,法官要求原告撤訴是不合理的,可以不理會。只要是法院已立案受理,撤訴只能是依原告的申請進行,承辦法官無權要求原告撤訴,剝奪當事人訴權。是否取消撤訴取決於當事人。
一、法官為什麼勸原告撤訴?
1、只要是法院已立案受理,撤訴只能是依原告的申請進行,承辦法官無權要求原告撤訴,剝奪當事人訴權。
2、但對問題也要辯證的看待。有時法官認為撤訴後尋求其他渠道解決,有利於化解社會矛盾。對此法官也只能用「勸」而不是『要求』。
二、民事訴訟為什麼法官總要求調解?
民事訴訟調解制度又稱法院調解,是指按照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在法院審判人員的主持下,雙方當事人就發生爭議的民事權利義務自願進行協商,達成協議,解決糾紛的訴訟活動。
三、原告撤訴的後果?
1、法院裁定準許撤訴或按撤訴處理,都會直接引起終結訴訟程序的法律後果;
2、訴訟時效重新開始計算,原告在訴訟時效期間內再次起訴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
3、訴訟費用由原告或上訴人負擔。按撤訴處理的情況為:
1)原告或上訴人未按期交納訴訟費用。
2)原告經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
3)原告未經法庭許可中途退庭。
4)原告應預交而未預交案件受理費,人民法院應當通知其預交,通知後仍不交納,或申請緩、減、免未獲人民法院批准仍不交納訴訟費用的,按撤訴處理。
5)無民事行為能力的原告的法定代理人,經法院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可按撤訴處理。
6)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經法院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或未經法庭許可中途退庭的,可按撤訴處理;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或未經法庭許可中途退庭的,不影響案件的審理;依法可以按撤訴處理的案件,如果當事人有違法行為需要依法處理的,法院可以不按撤訴處理。
首先法官違反了民事調解原則,應當要詢問雙方當事人是否願意調解。其次,調解自願原則,如果有一方不同意調解,則法院根據事實和法律作出判決。是否撤訴還是在於自己,我們要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四條規定,人民法院對下列起訴,分別情形,予以處理:
(一)依照行政訴訟法的規定,屬於行政訴訟受案范圍的,告知原告提起行政訴訟;
(二)依照法律規定,雙方當事人達成書面仲裁協議申請仲裁、不得向人民法院起訴的,告知原告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
(三)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由其他機關處理的爭議,告知原告向有關機關申請解決;
(四)對不洞激岩屬於本院管轄的案件,告知原告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起訴;
(五)對判決、裁定、調解書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案件,當事人又起訴的,告知原告申請再審,但人民法院准許撤訴的裁定除外;
(六)依照法律規定,在一定期限內不得起訴的案件,在不得起訴的期限內起訴的,不予受理;
(七)判決不準離婚和調解和好的離婚案件,判決、調解維持收養關系的案件,沒有新情況、新理由,原告在六個月內又起訴的,不予受理。
2. 法官勸原告撤訴的好處
1. 法律主觀:法官可能會勸說原告撤回訴訟,如果他們認為這樣做有利於案件的解決。然而,這種建議並非強制性的,原告仍然保留其訴訟權利。根據《民事訴訟法》,原告有權在判決宣布前申請撤訴,而是否批准這一請求由人民法院決定。如果人民法院不同意原告的撤訴請求,而原告無正當理由未出席庭審,法院可以進行缺席判決。
2. 法律客觀:《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148條明確規定,原告在判決宣布前申請撤訴的,是否准許由人民法院決定。若人民法院不同意撤訴,而原告無正當理由未出席庭審,法院可以進行缺席判決。
3.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149條,以下情形可能導致開庭審理延期:(一)必須到庭的當事人或其他訴訟參與人因正當理由未能到庭;(二)當事人提出臨時迴避申請;(三)需要傳喚新證人、調取新證據、重新鑒定或勘驗,或進行補充調查;(四)其他應當延期的情形。
3. 法官誘導原告撤訴是什麼行為
法律分析:法官誘導當事人撒訴的行為如果是因徇私而違反規定迫使當事人違背真實意願撤訴並損害其利益的,或者弄虛作假,誤導、欺騙公眾,造成不良後果的,屬於違紀行為,因不屬於訴訟案件,故不能起訴,而只能向本院監察部門或上級人民法院監察部門控告,處分種類的適用和處分程序依下列規定進行。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百九十九條司法工作人員徇私枉法、徇情枉法,對明知是無罪的人而使他受追訴、對明知是有罪的人而故意包庇不使他受追訴,或者在刑事審判活動中故意違背事實和法律作枉法裁判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節嚴重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節特別嚴重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在民事、行政審判活動中故意違背事實和法律作枉法裁判,情節嚴重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節特別嚴重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