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人民法院組織法
❶ 我國現行死刑復核程序是從那一年開始實施的
我國現行死刑復核程序是從1980年開始實施的!
1980年刑事訴訟法正式實行,該法第199條規定:死刑由最高法院核准。1980年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做出決定,對殺人、強奸、搶劫、爆炸、放火等犯有嚴重罪行,應當判處死刑的案件,最高法院在19880年當年可以授權高級法院在短期內行使核准權。19881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關於死刑案件核准問題的決定》,延長下放期限到1983年,1983年又對法院組織法進行了修改,死刑復核權正式下放高級人民法院。
2006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關於修改法院組織法的決定》,將法院組織法第13條修改為:「死刑除依法由最高法院判決的以外,應當報請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意味著最高法院全部收回死刑復核權,這個決定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至今所有死刑案件復核都要經過最高法院核准。
❷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的內容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在1954年9月21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1979年7月1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1979年7月5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令第三號公布自1980年1月1日起施行。
根據1983年9月2日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的決定》、1986年12月2日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的決定》和2006年10月31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的決定》修正)。
參考資料:網路 http://ke..com/link?url=c47dIcurA0eiNa0q
❸ 我國人民陪審員制度實行得怎樣
長期以來,我國司法界對陪審制的認識存在偏差,陪審制的建設並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對陪審員的重要性和職業特點基本上沒有顧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陪審制度不可避免地存在著諸多缺陷,目前人民陪審員制度實行情況是:
(一)、陪審員制度缺乏憲法依據,修改後的法律只是作出選擇然性的規定。人民陪審員制度是一種基本的審判制度,一個國家是否實行陪審制度,需要由憲法來加以規定,50年代末期,由於受否定法律、輕視法制思想的影響,一些已經被立法所確立的重要法律原則和制度受到批判和廢棄。人民陪審制度當時也成為發動群眾進行階級關斗爭、奪權整人的工具,1975年頒布的憲法中不再規定人民陪審制度,文革結束後,1978的憲法重提「實行群眾代表陪審制度」,1982年憲法又取消了陪審制的規定,從而使得我國現階段實行陪審制缺少了憲法依據。1983年修改後的人民法院組織法,也將原規定第一審應實行陪審制度,改為較為靈活的選擇性規定,即「由審判員組成合議庭,或者由審判員和人民陪審員組成合議庭進行」,《刑事訴訟法》作了與《人民法院組織法》完全相同的規定,而《行政訴訟法》和《民事訴訟法》在「基本原則」中卻都沒有規定陪審制度, 我國法律對陪審制度在法律體系中的地位不統一,導致審判實踐中適用的隨意性比較大。
(二)、缺乏嚴格的陪審考核、錄用程序及任職標准,資格條件和產生方式混亂。《人民法院組織法》第38條規定「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的年滿22歲的公民,可以被選舉為人民陪審員,」此規定除了對年齡和政治權利有必要的限制,對陪審員必須具備的政治素質、業務素質、文化層次、專業特長等任職條件均未作出規定,缺乏嚴格的考核、錄用程序,很難保證陪審的高水平和高質量。就我國的陪審抽的現狀而言,一方面,由陪審員法律專業知識欠缺,文化層次不高,使其並不具備監督專業法官的能力和水平和真正參與審判工作。尤其在基層法院審判實踐中,人民陪審員「陪而不審」的現象司空見慣,由審判員和陪審員組成的合議庭最終往往成了由主審的審判員一個人唱「獨角戲」,自始至終包攬了整個庭審過程,這樣反正造成庭審方式單一,合議庭的整體職能難以發揮。同時,也由於人民陪審員法律知識欠缺,面對案件事實,一般只能就案說案,難以從法理上對案件進行質證和認證,難以對案件做出獨立的評析,只是追隨、復議主審法官對案件的處理意見,出現議而不決的現象。
對陪審員的聘請隨意性大,大多法院處於辦案經費緊張及聘請在職人員比較困難等原因,往往就地聘請退休人員和居委會的人員作為人民陪審員,忽視了對這些人法律知識的審查,且大多是按需要臨時聘請,甚至有些陪審員並沒有經過合法的程序選舉產生。聘請的隨意性造成了陪審員組成中,缺乏固定的高素質的陪審員。
(三)、陪審員參與案件范圍和職責缺乏明確的法律規定。根據我國法律的有關規定,陪審制度的適用范圍是人民法院審判的第一審案件,對於什麼樣的案件必須適用人民陪審員參與審理,什麼樣的案件不適用人民陪審員尚無法律明確規定,造成司法實踐中,是否採用陪審員完全處於被動的狀態下,不利於其發揮對審判的監督職能。
現行人民法院組織法籠統地規定陪審員在執行職務過程中享有與審判員同等的權力,如審閱案卷材料、參與案件調查、參與開庭審理、參與案件評議。但實際上陪審員法律素質上和職業法官畢竟是有差距的,二者的職權和職責也不盡相同,所以應對二者進行科學分工。
(四)、缺乏對陪審員的監督機制,對陪審員錯案責任追究缺乏法律依據。人民法院組織法第38條第二款規定:「人民陪審員在人民法院執行職務期間,是他所參加的合議庭組成人員,同審判員有同等的權利」。這些權利可以使人民陪審員依法決定案件的審判結果,但依據權利和義務相一致的原則,若人民陪審員參與審理的案件出現了錯案,應承擔相應的錯案責任時,由於目前錯案追究制度還沒有完全規范化,對陪審員造成錯案如何具體追究責任尚無明確的法律規定。這樣難免出現陪審腐敗,從而違背陪審制度設立的初衷,也影響了法院的形象。
(五)、陪審員的培訓、保障制度不健全。如在身份保障方面,人民陪審員的地位和待遇都比較低。《人民法院組織法》第39條規定:「人民陪審員在執行職務期間,由原工作單位照付工資;沒有工資收入的,由人民法院給以適當的補助。」這在原則上將人民陪審員的工作明顯義務化,不利於陪審員參與審理案件的積極性。在任職保障方面,由於陪審員在執行職務期間,行使的國家審判權,但目前,在陪審員的人身財產等任職保障方面,尚無具體的規定和可操作性的程序,以至於在不少陪審員參與審理案件受到嚴重的干涉,當人身、財產受到嚴重侵犯時,權利得不到應有的救濟。在陪審員培訓上,人民陪審員作為一支不固定的職業隊伍,應由法院設立專門機構或指定專人進行管理和培訓,但是實踐中卻少有法院對陪審員進行業務培訓。
這些問題造成了陪審員制度不能很好也在審判實踐中得以落實。陪審員制度的設立,是為了實現公正與效率這一司法價值,但目前由於陪審制度的不完善,一些素質不高陪審員受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又沒有錯案責任的制約,置審判監督職能於不顧,在參與審理過程中,辦關系案、人情案,甚至徇私枉法,影響了司法公正,與陪審員制度的設立初衷背道而馳。所以對陪審制度進行改革成了當務之急。
❹ 我國專門人民法院有哪些
法律分析:我國專門的人民法院包括軍事法院、海事法院、鐵路運輸法院、森林法院、農墾法院、石油法院、知識產權法院、互聯網法院等。其級別相當於中級人民法院。專門人民法院是我國統一審判體系人民法院體系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它和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共同行使國家的審判權。
法律依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的決定》 一、 第二條第一款第二項「專門人民法院」修改為「軍事法院等專門人民法院」。刪去第三款「專門人民法院包括:軍事法院、鐵路運輸法院、水上運輸法院、森林法院、其他專門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