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休謨的法治

休謨的法治

發布時間: 2021-01-31 16:17:58

❶ 休謨的認識論的內容

①知覺論和懷疑論:休謨把「知覺」作為知識的基本要素,並把知覺分為兩類,即印象和觀念。他認為印象是指人們在聽、看、觸、愛、憎的時候所產生的較活躍的知覺;觀念則是在反省上述感覺時人們所 意識 到的一些較不活躍的知覺,這樣的觀念也就是 思想 。休謨進一步把印象也分為兩類,即感覺和反省,他認為反省印象在相應的觀念之前產生,但卻出現在感覺印象之後,而且是從感覺印象得來的。這樣,休謨把 感性認識 和 思維 都歸在知覺之下,並且把反省和觀念都歸結為感覺印象。休謨在對經驗的分析上則把心靈自我也說成是一束知覺。
對於「感覺印象從何而來」這一認識論的根本問題,休謨持「存疑」態度。他聲稱:「至於由感官所發生的那些印象,據我看來,它們的最終原因是人類理性所完全不能解釋的。我們永遠不可能確實地斷定,那些印象還是直接由對象發生的,還是被心靈的創造能力所產生,還是由我們的造物主那裡得來的」(《人性論》,第101頁)。這種既不用 物質 對象的作用來說明感覺印象,也不用心靈或上帝的作用來說明感覺印象,是休謨的懷疑論即不可知論的基本觀點。
盡管休謨極力迴避回答物質或精神 本原 的問題,但是他的懷疑論哲學並未超脫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條路線,而只是動搖於兩者之間。當休謨承認全部知覺依賴於身體的器官,承認感覺的產生有其自然的物理的原因的時候,他是在向唯物主義方面靠攏。當他把感性知覺同物質世界割裂開來,斷言「確實知道的唯一存在物就是知覺」,「永遠不能由知覺的存在或其任何性質,形成關於對象的存在的任何結論」時,他就陷入了主觀唯心主義。
休謨把自己的哲學稱作「溫和的懷疑論」,以區別於古希臘 皮浪 的「過分的懷疑論」。休謨的懷疑論固然限制了認識,但是他並不完全否定認識。反之,他肯定人的心靈賦有一些認識能力,從而提出了研究人類理智能力的任務。
②知識論和因果論:休謨認為人類的理智有兩種作用,即推斷各種事實和比較各個觀念。同樣,人類的知識也分為兩類,一類是關於實際事情的知識;包括自然科學、自然哲學和歷史學等,這是建立在 經驗 基礎上的因果性知識;另一類是抽象科學和證明的知識,即數學知識。他認為這後一類知識的命題,只憑思想的作用就可以推導出來,無需依據 宇宙 中任何地方存在的任何東西。顯然,在對普遍必然的數學知識的解釋中,休謨實際上對 唯理論 和 先驗論 作了讓步。
休謨認為建立在經驗基礎上的因果性知識構成了大部分的人類知識,是一切人類行為的源泉。因此,他著重地探討了因果性問題。他按照懷疑論觀點,不承認對於客觀規律性的任何斷定,而局限於對各個現象間、各個觀念間因果聯系的考察。他指出,因果之間有一種前後相承的關系,可是「後此」並不就是「因此」。因果聯系觀念的基本條件在於必然的聯系,就是說,有果必有因,有因必有果。這種因果聯系的發現不是憑借於理性,而是憑借於經驗。不過,單獨一次經驗並不足以形 性,而是憑借於經驗。不過,單獨一次經驗並不足以形成因果觀念,只有當類似的現象多次重復或經常集合在一起,並從而在人的心靈上產生習慣性的影響時,才能形成這種觀念。他在對因果聯系的解釋上,認為因果聯系只存在於心中,而不在對象中,陷入了 主觀唯心主義 。

❷ 休謨哲學對後世的影響

休謨的思想時刻提醒我們注意以下幾點。

1.科學的基礎因果律可能站不住腳。

「你怎麼知專道明天的太屬陽還會升起。」

2.通過對客觀世界的觀測,我們只能發現相關性,而不能直接得到因果規律。

「相關性不等於因果性。」

3.歸納法的前提條件是相信存在因果規律。不能用歸納法證明因果律存在。

「科學證明了地球有引力,所以蘋果脫離樹枝和蘋果落地之間是必然的因果關系。」這句話本身是循環論證。

以上幾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下面介紹一下什麼是休謨的懷疑論。粘貼一下相關的回答[1]。

休謨哲學的簡要概括:

休謨提出真實可靠的知識分為兩類。其一是不依賴於經驗的知識,例如數學等依賴於邏輯推導的知識。另一種是對經驗的描述,即對客觀世界的觀測。於是他說了這樣一段話:「我們去圖書館隨便拿起一本書,問這些書中包含著數和量的抽象推論嗎?包含著關於實在事實和存在的任何經驗的推論嗎?如果都沒有,就可以燒掉,因為裡面只有詭辯和幻想。「

❸ 關於休謨的懷疑論

休謨的懷疑主義是以狹隘經驗論為基礎,無法解決數學和邏輯這些絕對性內知識的問題,最後也只容能陷入不可知論的泥潭。

其斷言人的能力不能超出感覺經驗或現象的范圍,不能認識事物的本質及發展規律。許多流派從不可知論出發對科學真理的客觀性予以否定,否認了實踐使主觀符合客觀的強大作用,排除認識世界的可能性或者排除徹底認識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學理論。

(3)休謨的法治擴展閱讀

不可知論的懷疑論以皮朗和休謨為代表。比蘭尼主義主張凡事「中止判斷」,以懷疑為目的,這是一種徹底的懷疑主義。這種懷疑只是破壞性的,而不是建設性的。皮朗自己也承認,他甚至懷疑自己的懷疑,這是很難證明的。

正是皮朗把懷疑論作為一種理論形式引入哲學。皮朗承認現象的存在,卻否定現象的真實性。由於這種現象沒有真實性,無法從中得到任何真正的理解,既不能判斷自己的感情是真是假,所以他主張在所有問題上「停止判斷」。

❹ 休謨的不可知論觀點

休謨的不可知論或者說懷疑論的核心思想可以歸結為3個命題:

1、不存在關於外部世界的先驗綜合真理。

2、我們關於外部世界的任何真實知識歸根結底來自於知覺經驗。

3、只有經過實驗推導的知識才是正確的。

休謨一方面堅持了徹底的經驗論立場,排斥用經驗之外、其存在的真實性令人懷疑的存在作為知識的根據,把人類知識限定在經驗范圍之內。

在休謨看來,我們的知識之所以可靠,之所以能夠形成,就是我們以能夠在我們心中呈現的對象作為認知對象,而那些不能在我們心中向我們呈現的東西,就永遠不能成為我們認知的對象。即使是建構知識必須使用的工具——因果關系原則——也是由於我們「感受」到思維或想像中的聯系而獲得的。

(4)休謨的法治擴展閱讀:

休謨哲學的價值就在於它以懷疑方法的結論——不可知論,喚醒了人們對形而上學獨斷論的質疑,喚醒了人們對上帝觀念的質疑。休謨還通過對「不可知存在」的界定,把人的知識限定在經驗活動范圍內,反對傳統哲學特別是唯理論哲學無限膨脹人類理智能力的錯誤觀點。

休謨還要求用實驗推理的方法研究精神科學領域中的問題,以規范的方式剖析人性問題。休謨並且暗示,對人的道德的解釋優於對自然的推理說明。休謨的這些思想,不僅對自然科學的發展有積極的作用,而且對促進德國古典哲學的興起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❺ 休謨的主要哲學思想是什麼

雖然休謨屬於18世紀的哲學家,他的著作中討論到的題材大多與現代哲學界的主要爭論有密切關系,這與其他同時代的哲學家相較是相當罕見的。一些休謨最具影響力的哲學思想可以歸類為以下幾點:

1、因果問題

休謨不贊同大多數人都相信的只要一件事物伴隨著另一件事物而來,兩件事物之間必然存在著一種關聯,使得後者伴隨前者出現(post hoc ergo propter hoc—它在那之後而來,故必然是從此而來)的思想觀點。

2、歸納問題

在《人類理解論》一書中,休謨主張所有人類的思考活動都可以分為兩種:追求「觀念的連結」(Relation of Ideas)與「實際的真相」(Matters of Fact)。

前者牽涉到的是抽象的邏輯概念與數學,並且以直覺和邏輯演繹為主;後者則是以研究現實世界的情況為主。而為了避免被任何我們所不知道的實際真相或在我們過去經驗中不曾察覺的事實的影響,我們必須使用歸納思考。

3、自我理論

休謨指出我們通常會假設現在的我們就和五年前的我們沒有兩樣,雖然我們在許多方面都有了改變,呈現在五年前的我們和現在的我們都是同一個人。我們也會思考時光究竟可以在不改變一個人自身的情況下,改變一個人內在到什麼程度。

不過休謨否認那神秘的自我與一個人所帶有的各式各樣人格之間是有所區分的。

當我們開始自省時我們會發現:「除非依靠一種特定的感覺,我們從來不可能有任何的意識;人只不過是由許多不同的感覺累積而成的一個集合或一個包裹,這些感覺永遠處在一種快到無法想像的流動速度中互相交替汰換。」

4、實踐理性

大多數人都會認為一些行為比其他一些行為要來的「合理」。舉例而言,吞食鋁箔片在大多數人來看是一種很奇怪的舉動。然而休謨否認那種理性在驅動或排斥特定行為上扮演了任何重要的角色,畢竟理性只是一種對於概念和經驗的計算罷了。

在休謨來看,真正重要的是在於我們如何感覺這些行為。休謨的這個理論在現代被視為是工具主義(Instrumentalism)的基本原則,主張一個行為的合理與否應該是取決於這個行為能否達成其預定的目標和慾望,無論這些目標慾望為何。

理性只是扮演著一種媒介和工具的身份,用於告訴我們怎麼樣的行為才能達成我們的目標和慾望,但理性本身永遠不能反過來指揮我們應該選擇怎樣的目標和慾望。

(5)休謨的法治擴展閱讀:

在休謨看來,所謂因果關系尚且值得懷疑,更何況復雜多變的人間社會。

那些自以為是者,自視為社會領域的牛頓,在真理的加持下,抵擋不住「烏托邦」的誘惑,將改造社會的幻想付諸實施,殊不知自己嚴重低估了理性的有限性和社會的復雜性,將人類帶入了難以挽回的災難當中,法國大革命便是一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大衛·休謨

❻ 休謨的因果關系三要素是什麼

因果關系只不過是思想中的習慣性聯想。休謨抹煞了因果關系的客觀實在性走向了唯心主義,但其因果關系理論對邏輯實證主義哲學影響極大,對進行哲學思考也頗有益處。

❼ 休謨關於因果性學說的基本內容是什麼

休謨最具有獨創性和影響力的思想是關於因果性的。休謨主張大多數人都相信只要一件事物伴隨著另一件事物而來,兩件事物之間必然存在著一種關聯,使得後者伴隨前者出現(post hoc ergo propter hoc—它在那之後而來,故必然是從此而來)。他指出雖然我們能觀察到一件事物隨著另一件事物而來,我們並不能觀察到任何兩件事物之間的關聯。而依據他懷疑論的知識論,我們只能夠相信那些依據我們觀察所得到的知識。休謨主張我們對於因果的概念只不過是我們期待一件事物伴隨另一件事物而來的想法罷了。「我們無從得知因果之間的關系,只能得知某些事物總是會連結在一起,而這些事物在過去的經驗里又是從不曾分開過的。我們並不能看透連結這些事物背後的理性為何,我們只能觀察到這些事物的本身,並且發現這些事物總是透過一種經常的連結而被我們在想像中歸類。」也因此我們不能說一件事物造就了另一件事物,我們所知道的只是一件事物跟另一件事物可能有所關連。休謨在這里提出了「恆常連結」(constant conjunction)這個詞,經常連結代表當我們看到某件事物總是「造成」另一事物時,我們所看到的其實是一件事物總是與另一件事物「恆常連結」。因此,我們並沒有理由相信一件事物的確造成另一件事物,兩件事物在未來也不一定會一直「互相連結」。我們之所以相信因果關系並非因為因果關系是自然的本質,而是因為我們所養成的心理習慣和人性所造成的。

❽ 休謨在經濟哲學領域中的主要思想是什麼

在休謨的經濟哲學中,他曾站在最高的道德立場上,對商業的和工業社會的內合理性進行評容價,休謨運用的道德判斷標準是從功利主義的倫理學中提取的。休謨認為人類經濟活動的前三種動機,即消費、有興趣的行動和快樂的慾望,是個人幸福的主要目標。經濟增長有助於所有這些目標的實現,並且最終有助於人類福利的整體改進。此外,休謨認為,經濟增長還有利於許多非經濟目標的實現,如有助於自由主義的和機械論的藝術的知識的增長,以及培養人性和同情意識;提高一個民族的精神的和經濟的力量來保護自己,並且,通過對知識和同情意識的增加的影響,推進對政治藝術與政治和諧的理解。

❾ 休謨和亞當斯密關於正義論的異同

摘要

斯密作為經濟學乃至市場經濟的奠基人,在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不過,盡管
斯密在諸多方面都為我們留下豐厚的遺產,
但其在經濟學之外的貢獻卻往往被人忽視。
近些年來,
越來越多的學者關注他在倫理學方面的工作,但他的政治哲學在國內依然鮮有人問津。這種忽略
削弱了斯密思想的厚度和廣度,同時也對全面把握斯密的思想造成了某種程度的障礙。

本文試圖從斯密對「正義和仁慈」這兩個概念的甄別入手,考察斯密政治哲學的出發點,並
在其正義概念的基礎上,進一步解讀斯密的政治哲學的基本輪廓。在斯密看來,正義不僅是維持
社會秩序的最底線道德,還是實現社會繁榮的最基本前提,而且也是政府和法律的基礎。

斯密對「正義和仁慈」這兩個概念的區分具有重大的關注價值,這背後暗含著倫理學與政治
哲學、好人與好社會實現路徑,乃至古今之爭的基本分野。當斯密將正義這種特殊的美德與其他
倫理學上的私人美德中分離出來,而專門在法律和政治的框架內進行考察時,意味著斯密要把政
治哲學從傳統的道德哲學中剝離出來,建立政治哲學自身獨立的研究範式。這與他在《國富論》
中所做的工作是一致的,即將經濟人與道德人分離開來。經濟、政治與道德的分離,是近代以來
的一個重要事件,這不僅是現代學科建立的標志,也意味著傳統美德社會向現代法治和商業社會
的轉型。而斯密就處在古與今轉變的分水嶺上,斯密所面對的轉型問題也是對於今天同樣處於轉
型期的中國所要面對的問題。

熱點內容
經濟法以社會本位為原則強調社會公正 發布:2025-09-16 18:33:12 瀏覽:469
達州稅務法律咨詢 發布:2025-09-16 18:28:09 瀏覽:533
湖南省行政立法 發布:2025-09-16 18:28:01 瀏覽:341
刑事訴訟法被取保候審人義務 發布:2025-09-16 18:27:56 瀏覽:103
經濟法法律行為的劃分 發布:2025-09-16 18:22:09 瀏覽:761
溫州市中院法官名 發布:2025-09-16 18:16:27 瀏覽:589
民法典那個時間開始 發布:2025-09-16 18:11:31 瀏覽:669
扣留別人畢業證該負什麼法律責任 發布:2025-09-16 17:52:03 瀏覽:661
賴小民法 發布:2025-09-16 17:51:24 瀏覽:229
法院引進來 發布:2025-09-16 17:46:28 瀏覽: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