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崇尚

道德經崇尚

發布時間: 2021-02-05 08:52:32

『壹』 怎樣看待老子主張的不爭與崇尚競爭之間的關系

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爭,其實老子的不爭正是為了爭,又不為達到有為,更注重講究方法

在《道德經》中,幾乎通篇充滿了「不爭」的理念。「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夫唯不爭,故無尤。」「夫唯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天之道,不爭而善勝。」「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等等。在今天這個提倡競爭的社會,似乎老子這些「語言碎片」又是極其過時落伍的言論,然而,恰恰由於我們失去了對人類哲學思想的常態把握,而導致了過度競爭中各種「潘多拉魔盒」的無序和傾覆。戰爭是這樣,經濟發展是這樣,以至於人的常態生活,也在無處不有的競爭中,變得不堪其累,甚至畸形變態。人類進行軍備競賽,導致核武器泛濫成災;人類進行太空競賽,很可能要導致太空垃圾的「烏雲密布」;而人類的物質佔有競賽,已使地球不堪重負,人與人之間爾虞我詐、弱肉強食,貧富不均、沖突不斷,硝煙四起……我們回過頭來,再聽聽老子怎麼說:「知足之足,常足矣。」「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老子還說:「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在五千言結束的時候,他還侃侃而談:「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這就是深受春秋霸主們爭強好勝以至禍國殃民之苦的老子,對歷史無奈的反復規勸。

社會如果沒有競爭的動力,可能成為一潭死水,然而,過分提倡競爭,又沒有行之有效的制度加以框范,必然攪動人性之惡,進入明槍暗箭、血肉相殘、你死我活的無序境地。最典型的是:一切都捨去艱難困苦的奮斗過程,直取輝煌結果。長此以往,為政,必然貪大求洋,好大喜功,旁門左道,欺上瞞下;為人,必然誇誇其談,文過飾非,草蛇吞象,不可一世。萬事萬物,一切都有個由少到多、由小到大的積累與量變過程,老子說:「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我們一夜之間就想直搗金字塔,競爭成天下首富、人間闊佬、文化大匠、政治巨星,學唱幾首流行歌就想成聲樂大師,蓋幾間小廟,爭來幾個莫名其妙的歷史人物或傳說人物,就想吸引世界眼球,成就文化產業霸主,凡此種種,不一而足,真是怪相林立,鬧劇叢生,若老子再世,恐怕連「不爭」這個「方子」,也都不屑於給這些人開的。

『貳』 老子《道德經》的現實意義是什麼

古代思想家、先秦時代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所著《道德經》,是一部哲學著作,充滿了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它所反映的認識論極具豐富的社會經驗。作為一個普通的讀者,我尤為喜歡和崇尚老子提出的宇宙觀、社會觀和人生觀,它教我認識生活、陶冶情操、美化心靈。

「道可道,非常道。」「道」很難用語言來表述,它並非人們平常所說的道。「玄而又玄,眾妙之門。」「道」玄妙、深奧、高遠,空虛無形,但的確存在於廣漠的空間,它發揮的作用無窮無盡,永不枯竭,「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奧妙的總門」。

「大道似水。」「江海之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江海能成為百川河流所匯聚的地方,是由於它處在低下的位置,故成百川之王。最普通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

老子以水喻「道」,使我們看到「道」的無狀之狀,無象之象,知它乃大度包容,不棄涓流;它與世無爭,淡泊功利;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充塞於浩茫天地之間,可謂「大音若希」,「大象無形」,令人敬畏。

《道德經》勸人向善,導人守信。老子說:「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這是說善待別人就得到善良了,可以使人人向善;信任別人就得到誠信了,可以使人人守信。老子是講他本人,也是在提醒人們善待他人,信任他人,他人也就會善待自己,信任自己。

老子還勸人拒絕世俗之喧囂,守護淡泊之美好。《道德經》中反復出現「朴」字,如「見素抱朴」、「復歸於朴」、「返璞歸真」、「敦兮其若朴」。「朴」字的概念為純真、素樸、自然。「嬰兒」一詞甚至也是「朴」之概念的解說。如:「復歸於嬰兒」、「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一個淳厚朴實、鎮定持心、內心世界豐富的人,應該似嬰孩般單純、無邪,心境空明、寧靜、質朴,少私寡慾,不為功名利祿所困擾,不被寵幸、聲色所誘惑,超凡脫俗,不為物累,過一種寧靜恬淡的生活。

《道德經》第十二章中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是以聖人為目,故去彼取此。」——繽紛的色彩令人眼花繚亂;嘈雜的音調使人聽覺失靈;豐盛的食物叫人舌不知其味。聖人但求填飽肚子而絕不追求聲色之娛,提出人應該摒棄物慾的誘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時下現代文明長足發展,但許多人心態扭曲,道德觀、價值觀嚴重傾斜。老子的教誨無異於一劑靈丹妙葯,有利於醫治人心浮躁、動盪不安,仍具現實教育意義。

漫長的時間流逝了,而《道德經》橫跨歷史時空流傳至今,它教誨我們改變「原我」,重塑自我,完善、超越自我,修性養心,謹慎,嚴肅,善事融和,曠達,灑脫,努力求真求善求美,實現人生應有的價值。(張成業)

『叄』 老莊思想中的崇尚'自然的名句

道家主張"清靜無為復"、"順應天道"、"逍遙齊物"等思制想。老子著有《道德經》(別名《老子》、《老子五千言》),莊子著有《莊子》(別名《南華經》);其核心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莊子實際上是繼承發展並且闡釋老子的思想,帶有自己個性的一種解讀。看法精煉獨到、積極遁世、卓爾不群,故而與老子並稱,一並成為道家學說的代表人物。老莊學派不主張滿口大慈悲、大智慧、大覺悟的假道德,認為這些不過是愚弄人的幌子。要德行合一,以己推人,自化,人人化則天下化。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的思想學派。

『肆』 《道德經》智慧:為什麼老子排斥聰明而崇尚愚笨

《道德經》智慧:為什麼老子排斥聰明而崇尚愚笨?所有人都該看看

在《道德經》中,智與愚是老子經常提及的。「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意思是那些所謂的有遠見,能夠提前對事情有所預測的人,其實是「道」的一種虛華,正是愚蠢的開始。

顯然,這聽上去與我們通常的常識相違背,有遠見怎麼會是愚蠢的開始呢?

老子之所以如此說,其實與他對智與愚的理解行關。在老子看來,許多表面上看上去是聰明的行為,其實是愚蠢的;而表面上看似愚笨的行為,其實卻包含了最高的智慧,即所謂的大智若愚。

從這里我們也可以看出老子對於智巧的排斥態度。而老子之所以對「智」、 「愚」抱著這種與世人不同的態度,乃是因為他認為世人所謂的愚笨正是一種順應天道並且人們自己也沒有察覺的一種無為的大智,這種大智使人們保持著天性的平靜和快樂。

而所謂的智慧,則驅使著人們的貪欲,使人們總想去獲得更多的東西,最終變得越來越貪婪、詭詐,進而使人們失去自己純朴的本性,失去自己原本簡單、平靜而快樂的生活。

『伍』 老子的《道德經》,其內涵,精髓,實質,是什麼啊

老抄子,(前600年—前470年之後)姓李名耳,字伯陽,傳說老子出生時就長有白色的眉毛及鬍子,所以被後人稱為老子。中國春秋時代思想家,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其被唐皇武後封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
在道教中,老子是三清尊神之一太上老君的第十八個化身,被尊為道祖。

『陸』 道德經的意義是什麼

古代思想家、先泰時代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所著《道德經》,是一部哲學著作,充滿了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它所反映的認識論極具豐富的社會經驗。作為一個普通的讀者,我尤為喜歡和崇尚老子提出的宇宙觀、社會觀和人生觀,它教我認識生活、陶冶情操,美化心靈。

「道可道,非常道。」「道」很難用語言來表述,它並非人們平常所說的道。「玄而又玄,眾妙之門。」「道」玄妙、深奧、高遠,空虛無形,但的確存在於廣漠的空間,它發揮的作用無窮無盡,永不枯竭,「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奧妙的總門。」

「大道似水。」「一江海之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江海能成為百川河流所匯聚的地方,是由於它處在低下的位置,故成百川之王。最普涌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

老子以水喻「道」,使我們看到「道」的無狀之狀,無象之象,知它乃大度包容,不棄涓流;它與世無爭,淡泊功利;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充塞於浩茫天地之間,可謂「大音若希」,「大象無形」,令人敬畏。

《道德經》勸人向善,導人守信。老子說:「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這是說善待別人就得到善良了,可以使人人向善;信任別人就得到誠信了,可以使人人守信。老子是講他本人,也是在提醒人們善待他人,信任他人,他人也就會善待自己,信任自己。

老子還勸人拒絕世俗之喧囂,守護淡泊之美好。《道德經》中反復出現「朴」字,如「見素抱朴」、「復歸於朴」、「返樸歸真」、「敦兮其若朴」。「朴」字的概念為純真、素樸、自然。「嬰兒」一詞甚至也是「朴」之概念的解說。如:「復歸於嬰兒。」「一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一個純厚朴實、鎮定持心、內心世界豐富的人,應該以嬰孩般單純、無邪心境空明,寧靜,質朴,少私寡慾,不為功名利祿所困擾,不被寵幸、聲色所誘惑,超凡脫俗,不為物累,過一種寧靜恬淡的生活。

《道德經》十二章中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是以聖人為目,故去彼取此。」繽紛的色彩令人眼花繚亂;嘈雜的音調使人聽覺失靈;豐盛的食物叫人舌不知其味。聖人但求填飽肚子而絕不追求聲色之娛,提出人應該摒棄物慾的誘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時下現代文明長足發展,但許多人心態扭曲,道德觀、價值觀嚴重傾斜。老子的教誨無異於一劑靈丹妙葯,有利於醫治人心浮躁、動盪不安,仍具現實教育意義。漫長的時間流逝了,而(道德經)橫跨歷史時空流傳至今,它教誨我們改變「原我」,重塑自我,完善、超越自我,修性養心,謹慎,嚴肅,善事融和,曠達,灑脫,努力求真求善求美,實現人生應有的價值。(張成業)
(資料來源:《老人報》)

『柒』 德國這么崇尚道德經,為什麼要發起第二次世界大戰

德國崇尚《道德經》和希特勒崇尚非自然類的一些特殊景象,好像和他發起第二次世界大戰沒有任何的關系。

『捌』 老子崇尚什麼主張什麼他是什麼學派的創始人他的思維想主要體現在這里的老子一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號老聃。春秋時陳國人,他崇尚道法自然主張清靜無為,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思想主要體現在他的唯一著作--------《道德經》里。

『玖』 春秋戰國時期,老子崇尚自然,莊子崇尚逍遙有這么一說嗎

老子的確是崇尚自然,這個自然一方面有自然而然,自然無為的意思,另一方面也是指大自然回。老子有言「人法答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第二十五章)老子正是主張統治者效法自然的法則,也就是自然而言來為政。

莊子也可以說是主張逍遙。他更關注的是個人的內心的超脫,逍遙的境界。這在《逍遙游》的描寫中可以看到。他所講的逍遙應該是塵世之外的,內心的自由。是對功用的否定。這與著眼於現實政治統治的老子有很大的區別。

『拾』 道德經的 核心思想是什麼

《道德經》主題思想為「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道德經》中老子思想的精華。「道」作為《道德經》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疇,是天地萬物生成的動力源。「德」是「道」在倫常領域的發展與表現。「道」與「法」在規則、常理層面有相通點,但不同於西方自然法。「法」應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證的反向轉化之中發揮其作用。

哲學上,「道」是天地萬物之始之母,陰陽對立與統一是萬物的本質體現,物極必反是萬物演化的規律。倫理上,老子之道主張純朴、無私、清靜、謙讓、貴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政治上,老子主張對內無為而治,不生事擾民,對外和平共處,反對戰爭與暴力。

這三個層面構成了《道德經》的主題,同時也使得《道德經》一書在結構上經由「物理至哲學至倫理至政治」的邏輯層層遞進,由自然之道進入到倫理之德,最終歸宿於對理想政治的設想與治理之道。也就是從自然秩序中找出通向理想社會秩序的光明正道。

(10)道德經崇尚擴展閱讀

綜述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道」是渾全之朴,「眾妙之門」。「道」生成了萬物,又內涵於萬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萬事萬物殊途而同歸,都通向了「道」。

「道」不只是有形的「物質」、思慮的「精神」、理性的「規律」,而是造成這一切的無形無象、至虛至靈的宇宙本根。「物質」、「精神」、「規律」皆是「道」的派生物。 「道」是先天一炁,混元無極,「道」是其大無外、其小無內、至簡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萬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萬物的源頭根本。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道德經

熱點內容
關於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法律法規 發布:2025-06-29 04:01:52 瀏覽:395
日照法律咨詢電話 發布:2025-06-29 03:51:43 瀏覽:710
法規和質管 發布:2025-06-29 03:36:19 瀏覽:404
刑法考研心得 發布:2025-06-29 03:05:22 瀏覽:742
法院執行庭的權利 發布:2025-06-29 03:04:49 瀏覽:664
經濟法基礎商業匯票大題目 發布:2025-06-29 02:56:45 瀏覽:270
民法通則僱傭關系 發布:2025-06-29 02:34:43 瀏覽:936
國資委對國有企業法律顧問的 發布:2025-06-29 02:28:56 瀏覽:340
5違法使用警械和武器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6-29 02:15:52 瀏覽:61
象山律師事務所電話 發布:2025-06-29 02:15:06 瀏覽: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