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治病感應
⑴ 讀道德經有什麼好處
讀道德經的好處:
1、修身養性:當人遇到煩惱事,或者有什麼委屈想不通的時候,坐下來安安靜靜地讀一下《道德經》,老子的智慧言語會讓人找到自我安慰的良葯。
2、全身放鬆,治病健身:有病的人,一身緊張,這里不疼那裡疼,難受得很。靜下來背誦《道德經》一段時間後,身體放鬆了,該疼的地方也不疼了,病慢慢就好了,身體自然健康了,紅光滿面,人越活越仙見。
3、增強記憶力:搞學習的學生(其他人也是這樣),有時候記憶力不夠用,數學公式背不得,外語單詞記不清。這樣的人如果堅持背誦《道德經》,思想一靜下來,大腦清醒了,記憶力就增強。
4、提高待人接物能力:人生活在這個社會上,為人處事很繁雜,天天要與人接觸,要人家做事,別人不聽話,就與別人爭吵不休,搞得自己心亂如麻,理不出頭緒。如果靜下來背誦《道德經》,心裡就明白了遇事要處下、不爭、順其自然。
5、鍛煉大腦:在反復讀《道德經》的過程中,有一天就會自然而然地想著要背裡面的好句子,我就是這樣。年輕人也好,中老年人好,背《道德經》是很好的腦力運動,對提高記憶、防止老年痴呆症大有好處。
(1)道德經治病感應擴展閱讀:
《道德經》內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它對中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體現了古代中國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
先秦諸子、中國人的文化思想等沒有不受老子影響的,被華夏先輩譽為萬經之王。《道德經》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學、宗教等等方面。
據元朝時的不完全統計,先秦以來,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時就超過三千餘種,具有代表性的不少於一千種,從側面說明了《道德經》的巨大影響。
⑵ 太上感應,和道德經有什麼區別
原文:復道可道也,非恆制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
原來傳世本為避諱漢文帝劉恆,將恆字改為了常字,這個朗朗上口千年的一段話居然是錯的!
1973年馬王堆西漢古墓挖出了老子道德經2000多年前道德經版本,一時震驚世界!沒想到的是,經過對比發現,發現道德經被後世篡改的七零八落,很多原意都被改了。
出土的道德經抄寫在帛書的,距老子時代僅二百多年,被稱為帛書老子。當年根本不叫道德經,名稱就是老子,是後世封為道德經。更重要的是,老子上下兩篇,居然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後,其實要叫應該叫德道經才對!
2.
傳世本: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 ,吾以觀復
帛書本:至虛,極也;守情,表也;萬物旁作 ,吾以觀其復也
沒錯,居然把情字改為了靜,一字之差,千差萬別。真正的大道修煉,是守於情中的,歸根就是情,情,就是復命,返還本命,而並不是安靜。
真正的大道修煉,是在逍遙自在隨風而去的真性情中,灑脫啊!
更幸運的1993年10月,在湖北省荊門市郭店村,郭店一號楚墓M1發掘出戰國時的竹簡,距離老子的時代僅僅100多年,真實性絕對一流!楚簡老子更是證實了後世對道德經的篡改。
⑶ 求志同道合者,專心研究《道德經》《太上感應篇》《莊子》《三字經》《弟子規》《論語》《十善業道經》...
您,是高人啊。
⑷ 喜歡道德經對個人的好處
只不過是個人喜好而已。
⑸ 請大家談談《道德經》的感悟。謝謝!
看《道德經》 思如何做人
如果觀察中國古代的眾多經典,大家就能發現一個現象,很多經典中都提到了行善事、積善報的好處.比如《周易》中就提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這點說白了就是教育我們做一個好人或者說教育我們把人做好了.那我們怎麼樣才能把人做好呢?
其實我們在《道德經》一書就能找到答案.
如果說做好人,如何來對待他人肯定是很重要的,因為我們主要是在與他人打交道,那如何對待他人呢?在 「今天」我們常能聽到身邊的人們發出這樣那樣的抱怨,抱怨他人的不夠善良,抱怨他人的不講誠信.可是我們卻始終沒有發現我們自己究竟有沒有哪兒做錯了?我們的心態良好么?我們自身有沒有為這個社會的更美好而起到正確的導向價值呢?回答或許是否定的.這也說明我們做人做的並不好,並不成功,我們或許連正確的標桿都沒有找到,都不清楚.那什麼才是標準的答案呢?《道德經》書中第四十九章寫到「聖人常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意思是聖人常是沒有沒有私心的,他們以百姓的心為心.善良的人我會對他善良,不善良的人我同樣會對他善良,從而人人都能夠善良.誠信的人我信任他;不誠信的人,我也同樣信任他,從而人人都會信.老子在幾千年前就通過觀察發現聖人的處世之道就是標準的答案,是能給社會的更加和諧美好起正確的導向作用的,是值得去推廣的.因為在聖人的眼中,並不是只有自己的存在,而是懷揣著天下人.是愛天下人的.他們不是只對善良的人善良,而是對所有的人善良.不只是對講誠信的人誠信,而是對所有的人誠信.這樣的思想是不僅僅的局限於這小小兩點上,擴張來說,是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是去一個善良的心去善良的對待所有人包括的所有過失,去愛所有人,從而感化他們,使他們也更加善良,更加擁有道德.
不言而喻能夠做到以善良的心去包容天下人,感化天下人確實存在著一定的難度,但是倘若誰能夠做到,卻不只能給這個社會帶來很大的潛在的價值而且還能使我們生活的更好.在《太上感應篇》中就有這樣的一段敘述.「是道則進,非道則退。不履邪徑,不欺暗室;積德累功,慈心於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懷幼;昆蟲草木,猶不可傷。宜憫人之凶,樂人之善;濟人之急,救人之危。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不彰人短,不炫己長;遏惡揚善,推多取少。受辱不怨,受寵若驚;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我們結合這兩部書所表現的思想,仔細的思考思考,我們大多數情況下可能都沒有按上面寫的,去為人去處事,所以我們的生活的質量才不高,我們的心情肯定不愉快.其中的原因是很顯而易見的,我們就拿老子所說的那個例子來講,當一個不是很善良的人對我們不夠友善,而且可能也傷害到了我們的時候,我們如果因此而懷恨在心,因為這件事影響到了我們的心態,讓我們產生了邪念,我們就很有可能去報復那個對我們不善的人,這時我們就成了不善的那一類人,而被報復的人,當然和我們一樣也會受到傷害,也會影響到他心態,從而他就很有可能去變本加厲的傷害別的人,別的人再去傷害其他的人,這樣就造成我們人和人的相處也就越來越淡漠甚至越來越對立了.很多人看到了我們的所做所為,也不願意與我們接觸.必然就會使我們的生活質量下降.可是如果我們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時,擁有聖人那樣的心態時,我們遇到了別人的傷害,我們看什麼問題就能呈現一種「正思維」.我們會換位思考,或許就會發現別人的傷害可能是無意的,我們就能發現社會中大家都是很善良的,沒有誰願意去傷害他人.在那種心態的良好作用下,退一萬步講,那個人確實是有意的傷害到了我們,我們也能夠對不善者做到「吾亦善之,」,人心都是肉長的,那個人同樣會因為你的善行而感動,會反思自己的行為,他就會悔悟,中國有句古話說的好「浪子回頭金不換」,這些人痛改前非後,常常會有做出人意料的良好表現,會做更多的好事,會感染更多的人.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很多被勞教的失足青年,反而出獄成了一個大家學習的榜樣.
通過老子的這種「不善者,吾亦善之,」「不信者,吾亦信之,」的思想的提示,我們就能看到當有一個正觀念導入時必然會對人有正面的積極的影響.我們大家算一下,如果我們一人最少感化一人,被我們感化的那一人,也去感化一人,這樣我們的生活怎麼可能還有不善者的存在?怎麼可能不美好呢?所以我們提議我們每個人都應努力具備老子所提倡的這種「以德化人」的思想,用我們自己的德行,來感化眾人,影響眾人,從心底去眾人,關心眾人,從而達到社會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愛,這樣不僅僅是幫助眾人,同樣也幫助了我們自己!
在《道德經》這本書中第四十六章老子說「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在聖賢老子看來其實最大禍患是不知足,最大的過失是貪婪的慾望,常常能夠知足的人,而會常感到滿足.我們仔細想想聖賢老子的這句話,是多麼的富有哲理啊!雖然就短短的幾句話,但卻揭示出了人性中最大的弱點,就是過度的貪欲不知滿足.正是老子所說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我們一起閉上眼睛去盤點一下我們從出生到今天所有的痛苦,那些痛苦有多少是慾望得不到滿足而造成的呢?恐怕都是吧,我們單純的認為,只要我們能擁有了那些我們想擁有的物質時,我們就會開心會滿足會幸福.可是我們真正滿足了這個慾望時,我們就又覺得這個慾望的滿足卻不能給我們帶來我們起初所希望的快樂了,這時我們又有更高層次的慾望.期待那更高層次的慾望,能給我們送來歡樂.我們又為此去努力,去奮斗,可是我們卻沒有發現這個慾望的後面還有更多的慾望潛伏著,我們可能一生都在追逐,卻忘了我們到底要追的是什麼?究竟是要追求慾望?還是追求快樂?我們忘了追慾望是為了得到快樂,其實不用等到我們即將離開人世的那天,就在現在我們回頭看看我們過去所爭的那些,又有多少在今天我們覺得是有價值的呢?可能大家都會說很多慾望的追求其實是得不償失啊!我們忽視了關鍵的一點,就是雖然慾望是不可能永遠滿足,卻不帶表我們不可能擁有快樂.因為當知足時,我們就會滿足滿足了自然就會快樂就會幸福.
有一學者曾經說過惡這個字是由一個亞一心組成,當一個人心態成亞健康時就是惡.是啊,我們心態不好時就時常會出現語惡視惡等等不好的行為.我們現在很多人整天就是帶著亞心態在生活,所以他不快樂,生活的不好.他們忘記了老子「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的思想.不知道有時得到的不一定就好,沒得到也不一定全不好,「塞翁失馬,安知非福。」這個中學課本就學過的知識,卻被他遺忘了.
前一段看到這樣的一個故事,是講一個打工的老師傅名叫張德明眼睛受傷,結果他毅然堅持把自己的眼球取出,拿眼角膜幫助別的人,他對受捐者說「人活著就是幫人」,使我很震撼很感動!結果受捐者受他的影響,其中一位受捐者也願意把自己的眼角膜在死後捐出,另一個受捐者四歲的小女孩的父親也願意死後捐出眼角膜,他們三人的捐助號僅僅的相連從450-451-452,這使我從中看到「以德化人」的愛心傳遞.是啊一個人擁有了好的品質時能夠感染更多的人,記得老子曾說過這樣的話「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其實當一個人真正的能像老子一樣擁有三寶時我們就不光可以改善自己,還能幫助他人.讓我一起好好做人,好好的幫助他人,感化他人吧!
⑹ 不學佛的人可以看道德經和太上感應篇嗎
學不學佛都可以看道德經和太上感應篇,尤其是太上感應篇,對一切人都有專大利益.因為記載的屬就是佛法里的"諸惡莫作,終善奉行"和"因果報應,絲毫不爽",是做一個人的道德准則.遵從感應篇修行,你就能消災積福,健康安樂,甚至造福後代.
學佛人也要學習和落實,學佛,先要把人做好,斷惡向善就是第一步.認真學佛,最起碼來世可以享受人天兩道福報.太上老君就是在天道享福,所以他把修成天人的智慧傳授給世人學習.
⑺ 大家好,提問個關於《道德經》的問題,請看補充內容,謝謝!
倒是像《太上感應篇》中「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
⑻ 持誦道德經的體會和感應
脾氣好多了。邪淫念頭明顯減少。對肉食不是很感興趣了。
⑼ 老子道德經 與太上感應篇是一人嗎
老子的作品,應只有>,還有兩本說也是老子著,但學者考證都說只是借老子的名.>,>
⑽ 治大國如烹小鮮是怎樣體現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的
「治大國,如烹小鮮」的意思是治理一個大的國家,就猶如煎小魚一樣。老子這句版話的含義極權深。因為「小鮮」小而嫩,所以在「烹」的時候很容易碎了。這就要求烹小鮮者的心思要細膩,並且具備較高的烹飪水平。從這方面來看,老子是以「烹小鮮」為喻,告誡哪些「治大國」者,不要隨意的「翻來翻去」,而是要小心謹慎,國家越大,治理國家的心思就越當細膩,行政手段越是要小心。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體現在政治上面的原則就是「清凈」,即要求治國者的治理國家方略和措施要符合治國的規律,符合事物運動發展的節拍。從這個層面看,治大國如烹小鮮正體現了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