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與才華
『壹』 我們應該怎樣去評價一個人,看才華還是品德或是能力
外向者:復外向者的能量來源於外部世制界——如各種各樣的社交活動、形形色色的人們、不同的場合和事物。他們是精力的揮霍者,長時間的置身事外、沉思、獨處,或是只與另一人呆在一起,難以使他們感覺興奮;他們對社會的展示較多——他們愛社交、活躍、開朗、自信、勇於進取、對周圍一切事物都很感興趣、容易適應環境的變化。
內向者:內向者的能量多來源於自身內在世界——如思想、情緒和觀念。他們善於保存精力,但他們容易受到外部世界的刺激,並體驗到不舒服的"刺激太多"的感覺,由此他們需要限制自己的社會交往,以免被過分消耗。他們並不一定就是安靜或孤僻的,但是他們的注意力在自己的頭腦內部,他們重視主觀世界、好沉思、善內省,常常沉浸在自我欣賞和陶醉之中,可能缺乏自信、易害羞、冷漠、寡言、較難適應環境的變化。
內向型:①觀察較為被動,但更為細致;②能夠分析;③感受精確性較高;④帶有解釋性;⑤情緒反應較隱蔽
外向型:①能主動觀察,速度較快;②帶有概括性;③反應較快;④帶有記錄性;⑤有明顯情緒反應
【內向的人心思細膩,善於分析和解說;外向的人心思粗線,情緒化和機敏。】
『貳』 德行與才華哪個重要
相對說,個人能力很重要,但是素質修養更重要。
『叄』 品德與才能誰更重要
有才的人德重要,有德的人才重要.德才兼備當然更好
有德無才可做朋友.有才無德可來利用,德才兼備可為我師
唯才論:這種理論的含義是用人只以才幹來提拔,不考慮其道德品行,持這種理論的代表人物就是三國時代的曹操。曹操曾經說過:無論雞鳴狗盜之徒,只要有一技之長,都可獲得重用。確實,曹操在用人上氣度宏大,三教九流,無所不用,郭嘉在分析曹操十勝、袁紹十敗時曾經指出:「紹外寬內忌,所任唯親戚,公外簡內明,用人唯才,此度勝也。」 比如曹操並不因為外人忠於舊主或對自己諂媚而模糊選才用才的標准。蔡瑁、張允賣國求榮,曹操雖一時利用,但心中卻早有處置。漢中楊松,貪財賣主,獻城給曹操,仍被曹操斬首示眾。而對忠貞的張遼、文聘,棄暗投明,曹操慧眼識才,不僅由衷贊賞,而且加官晉爵,委以重任。特別是晚年,重用與自己意見相左而非常有才華的司馬懿,最終實現統一中原的願望,把唯才是舉的思想運用到完美無缺的境地。
唯德論:這種理論認為用人以德,唯德是舉,只要品德高尚就可重用。人關鍵要有品德,才幹是可以後天培養的;有才幹無品德,非但不利於團體,相反只會破壞團體事業。持這種理論的代表人物有春秋戰國時代的宋襄公。宋襄公一味講究仁義道德,結果打了敗仗,給後世留下笑柄。這種理論隱含的前提假設是:每個人通過適當的培養都能擁有任何層次的才幹,都可以出任任何層次的幹部職務。實際上,這種假設是不存在的,在實踐中,我們發現有許多人由於其基本素質問題,根本就無法培養。
德才兼備論:這種理論的主要含義是只有德才兼備的人才可以做幹部。先秦諸子中,墨子是倡導選用德才兼備的人才的。他認為:「夫一道術學業仁. 義者,皆大以治人,小以任官,遠施周偏,近以修身,不義不處,非理不行,務興天下之. 利,曲直周旋,利則止,此君子之道也。②有才無德之人不能重用,有德無才之人予以培養,等其展示才華之後,再予以使用。德才兼備論首先傾向於德,只要品德高尚,才幹尚可之人,就可以重用。持這種理論的代表人物還有清朝的曾國藩。曾國藩用人講究品行,其次才考慮才幹。同樣,他採用這種用人方式,也干出了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德才兼備論的現代表述方式還有「又紅又專」,這種說法曾廣泛流行於十年文革時代。在實際工作中,大部分領導在提拔幹部時,都按德才兼備論的方式實行。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品德高尚或才華出眾的人太少,德才兼備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實行德才兼備論困難重重,強調了對德的要求,必然要放低對才的要求,否則,在實踐中就無法行得通。當然要盡可能做到找到兩者的最佳結合。
『肆』 是品德還是才華重要請列出理由
其實這個辯題簡化下來就是德與智哪個更重要,要注意的是這是比較性辯題內,所以應該注意容更這個字,也就是說二者都是重要的,只是哪個更重要,所以當對方說如果沒有才華就怎麼樣的時候不要掉入誤區,好吧辯題解釋完畢,接下來我給你幾個觀點..
品德決定了一個人的性格和三觀,而智則決定了一個人的能力,品德可以控制才華的發展方向和應用方向,如果品德落後於才華時那麼可能將才華用到壞的方向.
優秀的品德可以展現一個人的人格魅力,在社會中可以得到更好的人際關系,而如果品德差,就算有能力,別人也不一定會去尊重你和僱傭你.
延伸到社會層次,如果人們對才華的追求超過品德,那麼會導致社會的畸形發展,社會的整體道德水平下降.
很明顯品德對一個人的心靈的作用遠遠超過才華,才華只能使人向智的方面發展,而不能給予人控制智的能力,而品德則不一定,比如一個人有一顆向善的,為人民服務的心,那麼他就會去不斷地發展智去服務於人民,所以品德發展則智也會發展,而智發展卻不能帶動德的發展.
『伍』 品德才華都俱佳是什麼意思
品德才華都俱佳,是什麼意思?品德指的是道德人品才華,指的是知識文化,所以說你知識文化要豐富,品德也要高尚,這個意思也就是說,品德高尚,才華豐富
『陸』 品德與才華辯論會,我方是品德比才華更重要,急求辯論詞啊! 謝謝先
其實這個辯題簡抄化下來就是襲德與智哪個更重要,要注意的是這是比較性辯題,所以應該注意更這個字,也就是說二者都是重要的,只是哪個更重要,所以當對方說如果沒有才華就怎麼樣的時候不要掉入誤區,好吧辯題解釋完畢,接下來我給你幾個觀點..
品德決定了一個人的性格和三觀,而智則決定了一個人的能力,品德可以控制才華的發展方向和應用方向,如果品德落後於才華時那麼可能將才華用到壞的方向。
優秀的品德可以展現一個人的人格魅力,在社會中可以得到更好的人際關系,而如果品德差,就算有能力,別人也不一定會去尊重你和僱傭你。
延伸到社會層次,如果人們對才華的追求超過品德,那麼會導致社會的畸形發展,社會的整體道德水平下降。
很明顯品德對一個人的心靈的作用遠遠超過才華,才華只能使人向智的方面發展,而不能給予人控制智的能力,而品德則不一定,比如一個人有一顆向善的,為人民服務的心,那麼他就會去不斷地發展智去服務於人民,所以品德發展則智也會發展,而智發展卻不能帶動德的發展。
有什麼不明白的可以追問....
『柒』 什麼是才華,從哪裡可以看到或了解到一個人的自身修養與品德才華
其實人才這個就非常好理解,所謂人才就是大學畢業出來的畢業生了,不管是誰,不管從什麼學校畢業,走出校門去了公司單位企業,都會被當做人才來看待,所以,人才的概念比較寬廣,而我們,也許都能算是人才吧,畢竟我們都從大學中畢業了,而走進人才市場的一張憑證,大學文憑也已經到手了,所以,人才在現代社會的理解就是大多數大學生了,當然,碩士博士那就是人才中的人才了。
人才說完了,那麼什麼叫有才華,從字面上理解,也許你們都以為人才就是有才華的人,其實這個想法一點都不對,有才華跟人才是兩回事,這世界人才到處都是,但是真正有才華的,卻少得非常可憐。我這么說不是沒有憑據,你們繼續看下去就行了,而且在寫之前要SORRY下,雖然大家都是人才,但是很抱歉,你們都不是有才華的人才。
有才華,古人把有才華形容為才高八斗或者說你學富五車,這才叫有才華,單從讀書數量和學習熱情來看,今天的絕大多數大學畢業生連過去一個普通的秀才都比不上,可是你們都知道,就算是一朝的狀元,又有幾個被稱為才子的?鼎鼎大名的唐寅唐伯虎,也僅僅考上了個解元而已。難道你們認為你們可以跟這位書畫琴棋,吟詩作對都堪稱一絕的大才子作比較嗎?所以,從唐伯虎往下推,我們這些大學生也就是勉強夠個秀才級別而已,離才子的距離相差太遠了。而什麼叫有才華呢,我個人認為,一個人,只要在他的某項領域中達到了一個別人都達不到的高度,就好象一台機器,當你對這個機器了如指掌的時候,對這台機器上的每個螺絲擰幾圈都非常了解的時候,我才認為你這種人是有才華的。而我的同學們,你們這么多年都學習了些什麼呢,又對你們學過的技術或者是知識,哪一科哪一項達到精闢或者專家的程度了?所以啊,你們都是人才,而不是有才華。
有才華真的很難辦到,現代社會,知識爆炸的年代,我們都學習了太多的科目,多得以至於我們都忘記了曾經學過多少東西。但是,就因為知識爆炸,所以,我們學過的知識都是前人總結或者不客氣的說,我們都只是學了些沒用的東西。不管你這些沒用的知識學得有多好,都不能稱你為才子的。因為你只是學習了一些前人總結出來的知識,而不是你自己去發現或者是創新這些知識的。又或者換句話說,你只是被動的接受,雖然知識記得很牢靠,但是你有沒有想過怎麼樣如何改進你學過的知識呢?那麼,怎麼做才能達到有才華呢,我以前就說過,學習一切你能學習到的知識,然後就需要思考,思考你學習中和生活中遇到的一切問題,一個一個問題的解決,但是我們又只是普通人,畢竟不是超人,精力有限,不可能象電影里的超人那樣過目不忘,所以,我們就得有選擇的選擇一門科目或者是一門技術,一門心思的鑽研他,也許不用多久,當你研究某樣東西有了心得,而說起來你的這個心得又能夠說服別人的時候,那麼,你在別人眼裡就是有才華的了。而只要你們願意堅持,總有一天當大家都承認你是有才華的人才的時候,你就成功的達到了我所說的有才華級別了。至於有才華有沒有用,那麼你們可以看看現在的富豪們,他們都是在某一個方面比別人強比別人有才華才能有今天的成功的,一旦你也達到了有才華的級別,那麼我要恭喜你了,我保證你會有數不盡的錢財,會有太多太多的機會等著你去成功的。
『捌』 形容才華與德行做比較的名言名句有哪些
德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智慧的德,另一種是行為的德。前者是從學習中得來的,後者是從實踐中得來的。
衡量一個人的真正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沒有人會發覺的時候做些什麼。
沒有公德,社會不復存在;沒有個人的德行,個人的存在就失去價值。
美德好比戰場。我們要過美德的生活,要常常和自己斗爭。
美德有許多說教者,但很少有殉道者。
對於道德的實踐來說,最好的觀眾就是人們自己的良心。
道德是真理之花。
一個人的價值在於他的才華,而不在他的衣飾。
無能的人不能培養出有才華的人,名師出高徒,家長要不斷提高充實自己,只有學而不厭才能誨人不倦。
人的才華就如海綿的水,沒有外力的擠壓,它是絕對流不出來的。流出來後,海綿才能吸收新的源泉。
『玖』 請問才華比道德操守更重要嗎
沒有道德哪來德才華
『拾』 道德與才華
道德與才華是兩個同等重要的,李開復:道德也分公眾道德和隱私道德。對公司而言,其實個人的隱私道德可以相對考慮得少一點,比如生活問題等。但對於公眾道德,尤其是誠信問題,則必須考慮。公司考察一個人的道德問題,必須將個人道德問題放在企業文化和企業道德的層面考慮。人都是有各種各樣的問題的,從從眾心理看,有小問題的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被合適的企業文化和企業道德所同化,近朱者赤。這就是企業文化和企業道德很有必要建立的關鍵。我們完全沒有必要把道德問題無限誇大到廣義的范圍,我們需要從微觀和從企業發展角度考察人。
公司里重視的公眾道德是誠信和職業道德(integrity and professionalism)。這不但是正確的,也是為了公司本身的利益。如果僱傭甚至重用缺乏誠信的人,企業就會承擔很大的風險。如果一個人有才但貪財,企業的風險就相當的大,怕他把公司的財產捲走;如果一個人有才但缺乏最起碼的企業忠誠度,企業——尤其是高科技產業的公司——的風險就是他會把把保密性資料、集體智慧、客戶帶走;如果一個人有才但個人作風極其敗壞,企業的風險就是他會帶壞整個公司的風氣和企業文化。
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最成功的企業往往是最放權的企業,因為最優秀的人在放權的企業才能夠發揮潛力。而誠信有問題的人在越放權的企業里殺傷力越強。而且,最成功的公司聘用的都是能力較強的人,而能力越強的人,如果沒有誠信,對公司殺傷力也越強。很經典的一個例子是在1995年,巴林銀行(Barings Bank)的一個很能乾的期貨交易員尼克?里森(Nick Lesson)在三年時間里利用自己的技術進行不正當交易,最後造成這家有著二百多年歷史的銀行倒閉。
如果企業僱傭了一個誠信欠缺的人,那麼它就是在冒險。
我們看到很多國外對誠信重視的例子。其實,身處市場經濟浪潮中的中國企業也是經過多年的探索、學習才發展到現今規模的。目前經營成功的一些中國公司,尤其是那些辛苦經營數十年的品牌,我們可以看到,它們對員工非常注重「誠信」二字,這是企業在多年實踐中通過學習研究正、反面的實際事例所得出的用人觀,可信度和實用性都是非常高的,不應該輕易摒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