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詰問

道德詰問

發布時間: 2021-02-07 00:26:45

⑴ 《問說》完整的原文和翻譯

原文:
君子學必好問。問與學,相輔而行者也,非學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好學而不勤問,非真能好學者也。理明矣,而或不達於事,識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細,舍問,其奚決焉?賢於己者,問焉以破其疑,所謂「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問焉以求一得,所謂「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也。等於己者,問焉以資切磋,所謂「交相問難(nàn),審問而明辨之」也。《書》不雲乎:「好問則裕」。孟子論「求放心」,而並稱曰「學問之道」,學即繼以問也。子思言「尊德性」,而歸於「道問學」,問且先於學也。
古之人虛中樂善,不擇事而問焉,不擇人而問焉,取其有益於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聖人擇之,芻蕘(ráo)之微,先民詢之,舜以天子而詢於匹夫,以大知而察及邇言,非苟為謙,誠取善之弘也。三代而下,有學而無問,朋友之交,至於勸善規過足矣,其以義理相咨訪,孜孜焉唯進修是急,未之多見也,況流俗乎?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學有未達,強(qiǎng)以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o),如是,則終身幾無可問之事。賢於己者,忌之而不願問焉;不如己者,輕之而不屑問焉。等於己者,狎之而不甘問焉,如是,則天下幾無可問之人。人不足服矣,事無可疑矣,此唯師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謹護其失,寧使學終不進,不欲虛以下人,此為害於心術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不然,則所問非所學焉:詢天下之異文鄙事以快言論;甚且心之所已明者,問之人以試其能,事之至難解者,問之人以窮其短。而非是者,雖有切於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嗟乎!學之所以不能幾(jī)於古者,非此之由乎!
且夫不好問者,由心不能虛也;心之不虛,由好學之不誠也。亦非不潛心專力之敵,其學非古人之學,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問宜也。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聖人所不知,未必不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聖人之不能也。理無專在,而學無止境也,然則問可少耶?《周禮》,外朝以詢萬民,國之政事尚問及庶人,是故貴可以問賤,賢可以問不肖,而老可以問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恥下問,夫子賢之。古人以問為美德,而並不見其有可恥也,後之君子反爭以問為恥,然則古人所深恥者,後世且行之而不以為恥者多矣,悲夫!

譯文:
君子學習一定喜愛問。「問」和「學」是相輔相成地進行的,不「學」就不能提出疑難,不「問」就不能增加知識。喜愛學習卻不多問,不是真的喜愛學習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還可能不能應用於實際,認識了那些大的(原則、綱領、總體),可是還可能不了解那些細節,(對於這些問題)除了問,將怎麼解決呢?
(對)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們問,藉以破除那疑問,(這就是孔子)所說的到有學行的人那裡判定是非。(對)不如自己的人,向他們問,藉以求得一點正確的見解,(這就是曾子)所說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問,以道德高知識多向道德低知識少(的人)問。(對)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們問,藉以共同研究,(這就是《中庸》)所說的互相詰問,詳細地考察,明確地分辨。
古代的人虛心採納善言善事,不挑選事情地問,不挑選人地問,(只要能)求取那有益於自己修養和學業的就可以了。因此,狂妄的普通人的話,聖人(也)採納它,地位低微的樵夫,古聖先王(也)詢問他,舜帝有天子的身份都向平民詢問,以(他們的)大智卻注意到淺近平常的意見,不是偶然的謙虛,實在是要從多方面聽取有益的意見。三代以後,有「學」而沒有「問」,朋友間的交往,能做到規勸做好事,不做壞事就不錯了,那種在大是大非問題上互相請教,勤勉地只是以進修為急務(的人)未多見,(更)何況世俗的人呢?
認為自己對,別人不對,(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學習有未貫通(不理解的地方),(卻)偏偏以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穩妥(的地方),(卻)胡亂地憑主觀猜測,像這樣,就終生幾乎(都)沒有(什麼)可問的事情(了)。(對)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就)妒忌他,不願意向他問,(對)不如自己的人,(就)輕視他,(認為)不值得向他問,(對)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抱著嬉戲的態度而不敬重他,不甘願向他問,像這樣,就天下幾乎沒有可以問的人了。(什麼)人(都)不值得佩服了,(什麼)事(都)沒有可疑的了,這只是自以為是罷了。自以為是,那錯誤還是小的;自己知道自己的淺薄卻嚴密地掩蓋自己的過錯,寧願讓學習最終不進步,(也)不願意虛心向別人請教,這樣危害自己的內心修養,(錯誤可就)大了,而陷入這(種大錯誤)的人常常(占)十分之八九。
不這樣(的話),就所問的(也)不是(他)所學的:(如)問(一些)天下的奇字僻典和瑣屑事物來說說好玩;甚至自己心裡所已經明白的(問題,卻故意拿它),問別人,來試試那人的才能;(或者)非常難解答的事情問別人,來逼使那人難堪。如果不是這樣,(或者)即使有與自己思想品德修養有密切關系的事情,可以收到得到教益的效果的,要壓低一下自己的尊嚴(虛心向別人請教)也不能做到。唉!學習之所以不能接近古人,不是(正)由於這(原因)嗎?而且不喜愛問的人,(是)由於不能虛心;不能虛心(是)由於不誠心實意喜愛學習。也不是不專心用功的緣故,他學習的不是古代儒家學習的(東西),他喜愛的也不是古代儒家喜愛的(東西),不善於問是理所當然的
聰明的人考慮一千次,(也)一定會出現一次錯誤。聖人所不了解(的事物),愚笨的人不一定了解;愚笨的人所能做的,聖人不一定能做。真理不專門存在於某人,學習是沒有止境的,那麼,「問」可以少得了嗎?《周禮》(說)。所以貴人可以問身份低的人,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問道德才能低的人,老人可以問年輕的人,只考慮道德學問方面的成就罷了。只要學行方面能有成就便可以了。
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請教為恥辱,孔子認為他道德學問高。古人把「問」作為美德,而並不認為它是可恥的,後代的君子反而爭先把「問」當作恥辱,那麼古人所深深地(感到)羞恥的(事),後代人卻做著而不以為恥的(就)多了,可悲啊!

⑵ 人生詰問讀後感350

讀龍應台《文化是什麼》有感 一直來人們把老師稱為人類文化的傳承者,但內對於「文化是什麼?」這樣的容題目,雖有思考,終究找不到合適的語言回答。看了龍應台的文章《文化是什麼》,終於找到自己想表達的意思了。 「文化其實體現在一個人如何對待他人、對待自己、對待自己所處的自然環境。」「品位、道德、智能,是文化積累的總和。」「日子怎麼過,就是文化。」「文化不過是代代積累沉澱的習慣和信念,滲透在生活的實踐中。」 但是,長期以來的教育過程,我相信大多數老師側重的是教學工作,學校、社會評價我們的標准也是教學實績,慢慢地,老師辜負了「人類文化傳承者」的稱號。近年「教書育人」「人文主義」的思想再次興盛,個體、學生越來越被重視,人的發展成為教育的終極目標,我想老師終於回到原來的職責上來了。 作為一位教師,在傳承文化,教育學生的同時,毫無疑問首先應該建設自己師德、文化品位,從

⑶ 學校舉行辯論賽,辯題是金錢追求和道德追求能否統一,我是正方三辯,想找一些相關的攻辯問題來詰問對方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 與賤,是人之所惡也專,不以其道得之,不屬去也。君子去仁,惡乎 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我們今天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什麼「道」?合法之道。
說到底,也就是仁義之道—一仁道。
仁道是安身立命的基礎,生活的原則。 所以,無論是富貴還是貧賤,無論是倉促之間還是顛沛流離 之時,都絕不能違背這個基礎和原則。用孟子的話來說,還是那 句名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
當然,這里的前提是要有生活的原則。對於那些「跟著感覺 走」,甚至「過把癮就死」的人來說,這一切都是沒有意義的了。 面對激烈的竟爭,弱肉強食,爾虞我詐,只要能達到目的,不擇 一切手段,還有什麼仁道的原則可遵循呢?如果說有,那也是 「盜亦有道」的原則——目的就是一切。
這已是世界觀和人生觀的選擇問題了。

⑷ 蘇格拉底 和米諾關於德行對話的觀點是什麼急!在線等1

米諾向蘇格拉底請教有關德行問題;蘇格拉底最後歸結到靈魂的不朽與轉世回上來,並斷言答「(知識的)追尋與學習不過是記憶而已」,因而教學乃是重新喚起學習者對某事的記憶。
為了說明他的論點,蘇格拉底舉了「數學學習」作為例子,這正是《米諾》第二部分對話的主要內容。這是數學教育史上的一段經典對話。

⑸ 道德暴力的事例

1、2012年8月23日,浙江杭州K192路公交車上一年輕小伙,因未給懷抱孩子的婦女讓座,被其丈夫連扇五版個耳光,事件權經相關媒體報道後,「道德暴力」現象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2、2008年汶川地震後,幾乎每個明星、企業的捐款金額都被人曬到了網上,相對捐的少的會不斷的受到網民的指責和詰問。
3、在現實的輿論環境中,特別是微博等新興網路上,如果不跟著人們一起罵政府、反體制,反而為政府說幾句好話,那麼就會迅速淹沒在一片口水當中,這種堵人言論的做法也是道德暴力。
4、反日情緒,如果中國某位明星恰巧被曝用了什麼日貨,或代言了什麼日本產品,那麼必然會遭致口誅筆伐。這也是道德暴力表現。
5、在網路道德暴力中比較有影響的是:「女子虐貓事件」、「華南虎事件」和「死亡博客事件」等。

⑹ 蘇格拉底重視道德教育嗎

蘇格拉底重視道德教育。
一、蘇格拉底德性觀的核心內容:「德性即知識」
古希臘著名哲學家蘇格拉底(公元前469年―公元前399年)可謂是第一位道德哲學家,他用實踐來表徵他的人生道德哲學,直至他飲下毒堇汁。「德性即知識」是蘇格拉底德性觀的核心命題,具體內容如下:
第一,「德性」(arete)在希臘語中原意指某一事物的特性、品格、功能,即是一事物成為該事物的本性,「德性」不僅指人的優良的品性,也指動物和其他事物的好的特性,所以也可稱為美德。人的德性有各種不同的具體表現,而知識就是它們的共同本質。蘇格拉底德育的主要目標就是培養人們的德性,也就是增加他們的知識,促進人們去追求真理。
第二,蘇格拉底所說的「知識」是指具備了一定的普遍性、一般性的東西。蘇格拉底所追求的具有普遍性的知識,是真實世界的理念的知識,善的知識,「自我」的知識,是對「德性」的一種理性的把握。對「自我」的知識不僅是真理,而且是道德,知識與道德在這個意義上統一了起來,達到真與善的統一。
第三,蘇格拉底把德性看做就是知識是一種開創性的觀點。蘇格拉底說「某個人具備了知識」,就是說這個人也會在理性的知識指導下進行實踐,把德性現實化。在蘇格拉底哲學中,道德哲學是其畢生所研究的,核心就在於認識自己,學習知識,做一個有德性的人,去行善,這樣追求真知也就達到了至善,做到了知識與美德的統一。
二、蘇格拉底的德育方法:詰問法
第一,詰問法的提出。蘇格拉底以當時的雅典形成的智者風氣為背景,作為一隻雅典的「牛虻」即公民,他認為自己有必要喚醒人們內心的道德律,不再是像自然哲學家們一樣對自然的研究,從天上拉回到人間。那麼要怎麼喚醒人們心中的知識和道德律呢?蘇格拉底通過詰問法來啟發人們心中的「善」,讓人們認識一個新神,即理智之神,是道德善、智慧真的源泉,而這種至善也只有在人們內心本性中才存在。蘇格拉底的德性觀是以「德性」為中心概念,永遠追求「至善」為目的,有了知識即是有德性。
第二,蘇格拉底的詰問法就是一種精神助產術,為人們接生人們自己本身就存在的具有普遍性的知識、真理。蘇格拉底不是直接告訴人們知識,而是通過向對方不斷提問,使對方自己對自己之前的觀點相矛盾,「自知己之無知」,然後反思經驗世界,蘇格拉底一步一步進行引導,讓對方增加知識,也就是增加對德性的認識,並認識自己,喚醒心中的知識和道德律,達到真知與至善的結合,蘇格拉底的這種道德教育方法對當代道德教育仍然有重要意義。
三、蘇格拉底德性觀給當代道德教育的啟示
通常我們的道德教育是將美德和善的「知識」直接植入大腦中,但最重要的在於能否在社會實踐生活中行善,從實際出發,真正貫徹善的理念,當道德教育與社會生活相脫節,道德教育即變成了一種純理論的東西,失去了德育的真正意義。這就需要我們回到蘇格拉底的德性觀,可以得到一下啟示:
第一,在內容上,要增加知識,使道德觀念內化於心中。加強道德教育首先應當充實知識,包括科學知識、社會知識,特別是倫理道德知識等等,通過積極主動的學習知識,真正理解知識,把知識內化於自己的心中,把握其中的普遍規律,尋求那種一定普遍性的確定的知識,使我們回到蘇格拉底德育的目的,追求真理,去實現善,達到真與善的統一。知識與德性同時得到提高,進而達到統一,通往「至善」,實現德育的真正意義。
此外,還要加強實踐,使道德觀念外化為行為。蘇格拉底的德性是具備了一定的實踐性的,社會實踐是道德觀念的來源,對於現今的道德問題分析,要回到社會生活之中,改變人們道德教育與現實社會生活相脫節的現狀,在學習知識增加知識的基礎上,重視道德實踐。人們通過不斷的實踐,把內在道德觀念向外在的道德行為轉化,同時也完善對自己的認識,追求真理,做到知行合一,只有在實踐中實現了德性的統一,人們才真正能領悟德性的教化。
第二,在方法上,當代道德教育應借鑒蘇格拉底的詰問法,採用啟發式教學和平等對話法改變傳統的道德教育方法。蘇格拉底的詰問法告訴我們應以平等的身份與受教育者交流,在不斷的對話中尋找答案。以師生為例,教師與學生平等地交流,由學生自由發表觀點,然後在一步步的提問中產生矛盾,教師進行循循善誘,學生自己反思。詰問法使人們化被動為主動,主動追求真知,這樣人們內心的知識和道德律就容易被喚醒。
同時,我們擁有的真知也會要求我們去實踐,當我們的知識積累到一定程度,達到了一種規律性的認識,也會促進我們的道德實踐,詰問法就是把知識與實踐相聯系起來的重要環節。因此,啟發式教育教學中應同時注重道德知識的培養和道德行為的實踐,只有將這兩者相結合,通過內心的反思和外在的實踐提高對真知的認識,真正做到有知識,有德性,才能減少不道德行為的發生,道德教育才有可能得到真正的改善。
四、結語
蘇格拉底「不僅在倫理上發揚『自知』、『毋過』的品德,而且還進一步使這個格言哲學化,成為一個哲學原理,一條哲學路線」,他通過「德性即知識」教導人們學習「美德」。蘇格拉底一生都在追求真知,以生活具體事物和實踐為基礎,通過詰問法,對人們進行啟發式道德教育,增加他們的知識,使他們成為有德性的人。
在當今道德多元化的社會背景下,回到蘇格拉底來看最初的「德性」,有利於修正自己的道德價值觀,完善自己的理性知識,追求真理並在行動上做更多的善行,使得「知識」與「實踐」、「道德」一齊發展,相信這樣才能進一步提升社會的道德教育水平,促進和諧社會的構建。

⑺ 蘇格拉底的辯證法

蘇格拉底揭露矛盾的方法,在西方哲學史上,是最早的辯證法的形式。
而在東方老子卻先有了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比蘇格拉底要早.
樸素辯證法思想 老子認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都是變動不居的。他觀察到天地間萬物萬事存在著互相矛盾的兩個對立面,例如有無、剛柔、強弱、禍福、興廢等等,它們都是互相依存 、互相聯結的 。 所以說:「有無相生 ,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還說:「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表明了對立面雙方的同一性。老子還認識到對立面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們在向相反的一面轉化,他說:「正復為奇,善復為妖」,「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 ,敝則新 ,少則得 ,多則惑」。老子承認轉化 ,但強調「聖人之道 ,為而不爭」,「以其不爭 ,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老子的辯證法思想在軍事戰略戰術的運用方面也很突出。在戰術上,他主張「以奇用兵」,還要注意「將欲弱之,以固強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在戰略上 ,他提出「柔弱勝剛強」的指導思想,他說天下沒有比水更柔弱的東西,但攻堅的力量莫過於它。這種戰略思想有防止盲目驕傲的一面,但也具有極大的片面性。

蘇格拉底(前469~前399)
Sokrates

古希臘哲學家。
生平 蘇格拉底出生於雅典一個普通公民的家庭。他早年繼承父業,從事雕刻石像的工作,後來研究哲學。他在雅典和當時的許多智者辯論哲學問題,主要是關於倫理道德以及教育政治方面的問題。他被認為是當時最有智慧的人。作為公民,他曾三次參軍作戰,在戰爭中表現得頑強勇敢。此外,他還曾在雅典公民大會中擔任過陪審官。在雅典恢復奴隸主民主制後,蘇格拉底被控,以藐視傳統宗教、引進新神、敗壞青年和反對民主等罪名被判處死刑。他拒絕了朋友和學生要他乞求赦免和外出逃亡的建議,飲鴆而死。在歐洲文化史上,他一直被看作是為追求真理而死的聖人,幾乎與孔子在中國歷史上所佔的地位相同。多年來他被認為是反民主的、維護反動的奴隸主貴族利益的哲學家,近來已有人對此提出了不同看法。
蘇格拉底本人沒有寫過什麼著作。他的行為和學說,主要是通過他的學生柏拉圖和克塞諾芬尼著作中的記載流傳下來。關於蘇格拉底的生平和學說,由於從古代以來就有各種不同的記載和說法,一直是學術界討論最多的一個問題。
哲學思想 蘇格拉底的哲學思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心靈的轉向 從智者開始,古希臘哲學由注重對自然本身的研究轉變到注重對社會倫理和人的研究。但他們只停留在感性的階段,只能得出相對主義的結論。到蘇格拉底才根本改變了這種狀況。蘇格拉底要求作「心靈的轉向」,把哲學從研究自然轉向研究自我,即後來人們所常說的,將哲學從天上拉回到人間。他認為對於自然的真理的追求是無窮無盡的;感覺世界常變,因而得來的知識也是不確定的。蘇格拉底要追求一種不變的、確定的、永恆的真理,這就不能求諸自然外界,而要返求於己,研究自我。從蘇格拉底開始 ,自我和自然明顯地區別開來;人不再僅僅是自然的一部分 ,而是和自然不同的另一種獨特的實體。
靈魂不滅說 蘇格拉底關於靈魂的學說,進一步使精神和物質的分化更加明朗起來。蘇格拉底以前的哲學家,早已有靈魂不滅的說法,已經有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對立的萌芽。但在他以前的哲學家對於靈魂的看法還比較模糊,有的還將靈魂看成是最精細的物質,因而,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的界限還不明確。到蘇格拉底才明確地將靈魂看成是與物質有本質不同的精神實體。在蘇格拉底看來,事物的產生與滅亡 ,不過是某種東西的聚合和分散。他將精神和物質這樣明確對立起來,成為西方哲學史上唯心主義哲學的奠基人。
尋求事物的普遍定義 據亞里士多德記載,蘇格拉底放棄了對自然世界的研究,想在倫理問題上求得普遍真理,開始為事物尋求定義。他反對智者們的相對主義,認為「意見」可以有各種各樣,「真理」卻只能有一個;「意見」可以隨各人以及其他條件而變化,「真理」卻是永恆的,不變的 。在柏拉圖早期對話中,討論的主題幾乎都是如何為倫理道德下定義的問題。蘇格拉底所追求的,是要求認識「美自身」、「正義自身」,這是美和正義的普遍定義,是真正的知識 ,也就是柏拉圖所說的「美的理念」、「正義的理念」。這是西方哲學史上「理念論」的最初形式。蘇格拉底還進一步指出,自然界的因果系列是無窮無盡的,如果哲學只去尋求這種因果,就不可能認識事物的最終原因。他認為事物的最終原因是「善」,這就是事物的目的性。他以目的論代替了對事物因果關系的研究,為以後的唯心主義哲學開辟了道路。
助產術和揭露矛盾的辯證法 蘇格拉底承認他自己本來沒有知識,而他又要教授別人知識。這個矛盾,他是這樣解決的:這些知識並不是由他灌輸給人的,而是人們原來已經具有的;人們已在心上懷了「胎」,不過自己還不知道,蘇格拉底像一個「助產婆」,幫助別人產生知識。蘇格拉底的助產術,集中表現在他經常採用的「詰問式」的形式中,以提問的方式揭露對方提出的各種命題、學說中的矛盾,以動搖對方論證的基礎,指明對方的無知;在詰問中,蘇格拉底自己並不給予正面的、積極的回答,因為他承認自己無知 。這種方式一般被稱為「蘇格拉底的諷刺」。蘇格拉底的這種方法是由愛利亞學派的邏輯推論和愛利亞的芝諾的反證法發展而來的。在蘇格拉底的諷刺的消極形式中存在著揭露矛盾的辯證思維的積極成果。蘇格拉底的這種方法,在西方哲學史上,是最早的辯證法的形式。
從哲學思想的發展看,蘇格拉底提出精神實體和物質實體的區分,使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的對立脫離了早期哲學的樸素狀態,進入更加成熟的階段;他將早期希臘哲學家們格言式的倫理思想提到了哲學的高度;他以邏輯辯論的方式啟發思想、揭露矛盾,以辯證思維的方法深入到事物的本質 。這一切對哲學思維的發展都有貢獻。但是,他作為西方哲學史上第一個系統的唯心主義哲學家,開始了誇大主體和理性、誇大抽象思維,以哲學唯心主義的神話代替宗教神話的時代。
倫理學說 蘇格拉底建立了一種知識即道德的倫理思想體系,其中心是探討人生的目的和善德。他強調人們應該認識社會生活的普遍法則和「認識自己」,認為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獲得的各種有益的或有害的目的和道德規范都是相對的,只有探求普遍的、絕對的善的概念,把握概念的真知識,才是人們最高的生活目的和至善的美德。蘇格拉底認為,一個人要有道德就必須有道德的知識,一切不道德的行為都是無知的結果。人們只有擺脫物慾的誘惑和後天經驗的局限,獲得概念的知識,才會有智慧、勇敢、節制和正義等美德。他認為道德只能憑心靈和神的安排,道德教育就是使人認識心靈和神,聽從神靈的訓示。這種禁慾主義和神秘主義倫理思想,後來被安提斯泰尼繼承和發展,形成以強調禁慾為特徵的犬儒學派;而蘇格拉底倫理思想中所包含的快樂論思想 ,則被亞里斯提卜繼承和發展,形成主張享樂的居勒尼學派 。柏拉圖全面繼承了蘇格拉底的倫理思想體系,並進一步系統化、理論化。蘇格拉底強調知識的重要性,認為倫理道德要由理智來決定,這種理性主義的思想,在以後西方哲學思想的發展中,起了積極作用。

⑻ 釋迦牟尼佛到底是不是老子的弟子化胡為佛到底可信嗎

我覺得釋迦摩尼佛和老子本身就是兩個不同的人,而釋迦牟尼佛自然也不會成為老子的弟子,化胡為佛的說法可信度並不是特別的高。

不過後來隨著佛教的發展越來越大,基本上已經可以和當時的道教分庭抗禮了,此時的佛教不再需要繼續依附道教,於是佛教弟子又編撰出了一本《清凈德行經》,這本經書當中則是記載釋迦摩尼派遣了三個徒弟來到中原,這其中就包含了如來佛祖以及老子。所以通過這些我們就可以看出來,所謂的化胡為佛僅僅只是道教和佛教之間相互爭奪發展空間的一種說辭而已。

熱點內容
借據的法律效力是多久 發布:2025-07-01 11:26:09 瀏覽:2
法律碩士和金融專碩 發布:2025-07-01 11:22:35 瀏覽:486
鞍座的法規 發布:2025-07-01 11:21:47 瀏覽:797
南京裝修管理條例 發布:2025-07-01 10:56:16 瀏覽:630
婚姻法普法講課稿 發布:2025-07-01 10:55:59 瀏覽:489
行政法與刑事訴訟法第二版 發布:2025-07-01 10:45:04 瀏覽:871
自融法律法規 發布:2025-07-01 10:26:20 瀏覽:673
2018年勞動法婚喪假 發布:2025-07-01 10:26:16 瀏覽:373
防騷擾條例 發布:2025-07-01 10:16:13 瀏覽:640
司法局打電話是幹嘛的 發布:2025-07-01 10:13:52 瀏覽: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