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地方立法
① 誰有有關草原保護法的資料,提供一下,謝謝!只要提供沒就給評最佳答案
草原保護法
草原無論從何種角度,均一致被認為是寶貴的自然資源,具有維持生態平衡、保持水土、
防風固沙等環境效益生產飼料、燃料、工業原料等多種經濟效能,與牧區人民生活休戚相關。
而,在我國草原建設過程中,由於忽視生態規律,存在著一些問題工革場退化嚴重,草群變
得稀疏低矮,優良牧草減少,產草量低,生態條件惡化(旱化、沙化、鹽漬化),鼠、蟲害
加重,使草原變劣,動植物遭到嚴重破壞等。
國家非常重視草原立法,現已頒布《草原法》、《國務院辦公廳轉發農牧漁業部關於制
止亂摟發萊、濫挖乾草、保護草原資源報告的通知》。內蒙、寧夏、河北、育海等省、自治
區也分別制定了草原方面的地方性法規、規章。《草原法》中所稱「草原」,指我國境內的
一切草原,包括草山、草地。它的宗旨是,加強草原的保護、管理、建設和合理利用,保護
和改善生態環珠,發展現代化畜牧業,促進民族自治的地方經濟的繁榮,適應社會主義建設
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二、草原護法的內容
《草原法》共計23條,其主要內容是保護草原資源,具體表現如下:、
1、國家鼓勵在農、林、牧區和城江種草,促進畜牧業發展,改善生態環境。國家保護草
原的生態環境,防治污染。(《草原法》第9條第2、3款)
2、嚴格保護草原植被,禁止開墾和破壞。草原使用者進行少工開墾、必須經縣級以上地
方人民政府批准。已經開墾井造成草原沙化或者嚴重水土流失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
限期封閉,責令恢復植被,退耕還牧。(《草原法》
第10條)
3、在草原上割灌木、挖葯材、挖野生植物、刮鹼土、檢肥土等,必須經草原使用者同意,
報鄉級或者縣級人民政府批准,在指定范圍內進行,並做到隨挖隨填,保護一部分植物的母株。
禁止在荒漠草原、半荒漠草原和沙化地區砍挖灌木、葯材及其他固沙植物。未經縣級人民政府
批准,不得採集草原上的珍稀野生植物。(《草原法》第11條)
4、合理使用草原,防止過量放牧。因過王放牧造成草原沙化、退化、水土流失的,草原
使用者應當調整放牧強度,補種牧草,恢復植被。對已經建成的人工草場應當加強管理,合理
經營,科學利用,防止退化。(《草原法》第12條)
5、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來取措施,防洽草原鼠蟲害,保護捕食鼠蟲的益烏益獸。同時,
來取措施,防洽草原地區 牲畜疫病和人畜共患疾病。獵捕草原野生動物,應當嚴格遵守當
地人民政府預防疫病流行的有關規定。
6、機動車輛在草原上行駛,應當注宕保護草原;有固定公路線的,不得離開固定公路線
行駛。收購牲畜應當按指定的路線趕運和放牧,不得與牧民爭用牧場和水源!《草原法》第15條)
7、加強草原防火工作,貫徹「預防為主,消防結合」的方針,建立防火責任制,制定草原
防火制度和公約,規定草原防火期。在草原防火期間,應當來取安全措施,嚴格管理。發生草原
火災,應當迅速組織群眾撲滅,查明火災原因和損失情況,及時處理。(《草原法》第16條)
8、違反本法規定開墾草原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農牧業部門有觀責令停止開墾,恢復
植被;情節嚴重的,還可處以罰款。違反本法規定的草原上砍固沙植物和野生植物或者采土,致
使草原植被遭受破壞的,鄉級人民政府或者縣級人民政府農牧業部門有機制止。並責令恢復植被,
賠償損失;情節嚴重的,還可處以罰款。(《草原法》第19、20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
新華網北京12月28日電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
(1985年6月18日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通過
2002年12月28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一次會議修訂)
目 錄
第一章 總 則
第二章 草原權屬
第三章 規 劃
第四章 建 設
第五章 利 用
第六章 保 護
第七章 監督檢查
第八章 法律責任
第九章 附 則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保護、建設和合理利用草原,改善生態環境,維護生物多樣性,發展現代畜牧業,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制定本法。
第二條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從事草原規劃、保護、建設、利用和管理活動,適用本法。
本法所稱草原,是指天然草原和人工草地。
第三條 國家對草原實行科學規劃、全面保護、重點建設、合理利用的方針,促進草原的可持續利用和生態、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第四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草原保護、建設和利用的管理,將草原的保護、建設和利用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保護、建設和合理利用草原的宣傳教育。
第五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遵守草原法律法規、保護草原的義務,同時享有對違反草原法律法規、破壞草原的行為進行監督、檢舉和控告的權利。
第六條 國家鼓勵與支持開展草原保護、建設、利用和監測方面的科學研究,推廣先進技術和先進成果,培養科學技術人才。
第七條 國家對在草原管理、保護、建設、合理利用和科學研究等工作中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給予獎勵。
第八條 國務院草原行政主管部門主管全國草原監督管理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草原監督管理工作。
鄉(鎮)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本行政區域內草原保護、建設和利用情況的監督檢查,根據需要可以設專職或者兼職人員負責具體監督檢查工作。
第二章 草原權屬
第九條 草原屬於國家所有,由法律規定屬於集體所有的除外。國家所有的草原,由國務院代表國家行使所有權。
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侵佔、買賣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草原。
第十條 國家所有的草原,可以依法確定給全民所有制單位、集體經濟組織等使用。
使用草原的單位,應當履行保護、建設和合理利用草原的義務。
第十一條 依法確定給全民所有制單位、集體經濟組織等使用的國家所有的草原,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登記,核發使用權證,確認草原使用權。
未確定使用權的國家所有的草原,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登記造冊,並負責保護管理。
集體所有的草原,由縣級人民政府登記,核發所有權證,確認草原所有權。
依法改變草原權屬的,應當辦理草原權屬變更登記手續。
第十二條 依法登記的草原所有權和使用權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侵犯。
第十三條 集體所有的草原或者依法確定給集體經濟組織使用的國家所有的草原,可以由本集體經濟組織內的家庭或者聯戶承包經營。
在草原承包經營期內,不得對承包經營者使用的草原進行調整;個別確需適當調整的,必須經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村(牧)民會議三分之二以上成員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牧)民代表的同意,並報鄉(鎮)人民政府和縣級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門批准。
集體所有的草原或者依法確定給集體經濟組織使用的國家所有的草原由本集體經濟組織以外的單位或者個人承包經營的,必須經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村(牧)民會議三分之二以上成員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牧)民代表的同意,並報鄉(鎮)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四條 承包經營草原,發包方和承包方應當簽訂書面合同。草原承包合同的內容應當包括雙方的權利和義務、承包草原四至界限、面積和等級、承包期和起止日期、承包草原用途和違約責任等。承包期屆滿,原承包經營者在同等條件下享有優先承包權。
承包經營草原的單位和個人,應當履行保護、建設和按照承包合同約定的用途合理利用草原的義務。
第十五條 草原承包經營權受法律保護,可以按照自願、有償的原則依法轉讓。
草原承包經營權轉讓的受讓方必須具有從事畜牧業生產的能力,並應當履行保護、建設和按照承包合同約定的用途合理利用草原的義務。
草原承包經營權轉讓應當經發包方同意。承包方與受讓方在轉讓合同中約定的轉讓期限,不得超過原承包合同剩餘的期限。
第十六條 草原所有權、使用權的爭議,由當事人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由有關人民政府處理。
單位之間的爭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個人之間、個人與單位之間的爭議,由鄉(鎮)人民政府或者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
當事人對有關人民政府的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訴。
在草原權屬爭議解決前,任何一方不得改變草原利用現狀,不得破壞草原和草原上的設施。
第三章 規 劃
第十七條 國家對草原保護、建設、利用實行統一規劃制度。國務院草原行政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編制全國草原保護、建設、利用規劃,報國務院批准後實施。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門會同同級有關部門依據上一級草原保護、建設、利用規劃編制本行政區域的草原保護、建設、利用規劃,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
經批準的草原保護、建設、利用規劃確需調整或者修改時,須經原批准機關批准。
第十八條 編制草原保護、建設、利用規劃,應當依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並遵循下列原則:
(一)改善生態環境,維護生物多樣性,促進草原的可持續利用;
(二)以現有草原為基礎,因地制宜,統籌規劃,分類指導;
(三)保護為主、加強建設、分批改良、合理利用;
(四)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相結合。
第十九條 草原保護、建設、利用規劃應當包括:草原保護、建設、利用的目標和措施,草原功能分區和各項建設的總體部署,各項專業規劃等。
第二十條 草原保護、建設、利用規劃應當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相銜接,與環境保護規劃、水土保持規劃、防沙治沙規劃、水資源規劃、林業長遠規劃、城市總體規劃、村莊和集鎮規劃以及其他有關規劃相協調。
第二十一條 草原保護、建設、利用規劃一經批准,必須嚴格執行。
第二十二條 國家建立草原調查制度。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門會同同級有關部門定期進行草原調查;草原所有者或者使用者應當支持、配合調查,並提供有關資料。
第二十三條 國務院草原行政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制定全國草原等級評定標准。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門根據草原調查結果、草原的質量,依據草原等級評定標准,對草原進行評等定級。
第二十四條 國家建立草原統計制度。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門和同級統計部門共同制定草原統計調查辦法,依法對草原的面積、等級、產草量、載畜量等進行統計,定期發布草原統計資料。
草原統計資料是各級人民政府編制草原保護、建設、利用規劃的依據。
第二十五條 國家建立草原生產、生態監測預警系統。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門對草原的面積、等級、植被構成、生產能力、自然災害、生物災害等草原基本狀況實行動態監測,及時為本級政府和有關部門提供動態監測和預警信息服務。
第四章 建 設
第二十六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增加草原建設的投入,支持草原建設。
國家鼓勵單位和個人投資建設草原,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保護草原投資建設者的合法權益。
第二十七條 國家鼓勵與支持人工草地建設、天然草原改良和飼草飼料基地建設,穩定和提高草原生產能力。
第二十八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支持、鼓勵和引導農牧民開展草原圍欄、飼草飼料儲備、牲畜圈舍、牧民定居點等生產生活設施的建設。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支持草原水利設施建設,發展草原節水灌溉,改善人畜飲水條件。
第二十九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按照草原保護、建設、利用規劃加強草種基地建設,鼓勵選育、引進、推廣優良草品種。
新草品種必須經全國草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由國務院草原行政主管部門公告後方可推廣。從境外引進草種必須依法進行審批。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門應當依法加強對草種生產、加工、檢疫、檢驗的監督管理,保證草種質量。
第三十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有計劃地進行火情監測、防火物資儲備、防火隔離帶等草原防火設施的建設,確保防火需要。
第三十一條 對退化、沙化、鹽鹼化、石漠化和水土流失的草原,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按照草原保護、建設、利用規劃,劃定治理區,組織專項治理。
大規模的草原綜合治理,列入國家國土整治計劃。
第三十二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根據草原保護、建設、利用規劃,在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中安排資金用於草原改良、人工種草和草種生產,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截留、挪用;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和審計部門應當加強監督管理。
第五章 利 用
第三十三條 草原承包經營者應當合理利用草原,不得超過草原行政主管部門核定的載畜量;草原承包經營者應當採取種植和儲備飼草飼料、增加飼草飼料供應量、調劑處理牲畜、優化畜群結構、提高出欄率等措施,保持草畜平衡。
草原載畜量標准和草畜平衡管理辦法由國務院草原行政主管部門規定。
第三十四條 牧區的草原承包經營者應當實行劃區輪牧,合理配置畜群,均衡利用草原。
第三十五條 國家提倡在農區、半農半牧區和有條件的牧區實行牲畜圈養。草原承包經營者應當按照飼養牲畜的種類和數量,調劑、儲備飼草飼料,採用青貯和飼草飼料加工等新技術,逐步改變依賴天然草地放牧的生產方式。
在草原禁牧、休牧、輪牧區,國家對實行舍飼圈養的給予糧食和資金補助,具體辦法由國務院或者國務院授權的有關部門規定。
第三十六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門對割草場和野生草種基地應當規定合理的割草期、采種期以及留茬高度和采割強度,實行輪割輪采。
第三十七條 遇到自然災害等特殊情況,需要臨時調劑使用草原的,按照自願互利的原則,由雙方協商解決;需要跨縣臨時調劑使用草原的,由有關縣級人民政府或者共同的上級人民政府組織協商解決。
第三十八條 進行礦藏開采和工程建設,應當不佔或者少佔草原;確需徵用或者使用草原的,必須經省級以上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門審核同意後,依照有關土地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規辦理建設用地審批手續。
第三十九條 因建設徵用集體所有的草原的,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的規定給予補償;因建設使用國家所有的草原的,應當依照國務院有關規定對草原承包經營者給予補償。
因建設徵用或者使用草原的,應當交納草原植被恢復費。草原植被恢復費專款專用,由草原行政主管部門按照規定用於恢復草原植被,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截留、挪用。草原植被恢復費的徵收、使用和管理辦法,由國務院價格主管部門和國務院財政部門會同國務院草原行政主管部門制定。
第四十條 需要臨時佔用草原的,應當經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門審核同意。
臨時佔用草原的期限不得超過二年,並不得在臨時佔用的草原上修建永久性建築物、構築物;佔用期滿,用地單位必須恢復草原植被並及時退還。
.........................................................................
② 包頭附近有草原嗎
包頭附近有草原的,比較近的是希拉穆仁草原,包頭南海濕地景版區草原。
1、希拉穆仁草原位於權內蒙古自治區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希拉穆仁蒙古語意為「黃河」希拉穆仁草原旅遊俗稱「召河」,因在希拉穆仁河畔有一座清代喇嘛召廟「普會寺」而得名。
2、南海濕地景區位於內蒙古包頭城區東南側,黃河之濱,佔地面積2000公頃,其中水域面積580公頃,濕生草地面積1000餘公頃。北有青山朦朧輝映,南有黃河玉帶環繞,風景獨秀。
3、包頭是內蒙古自治區下轄市、擁有地方立法權的較大的市,是內蒙古的製造業、工業中心及最大城市,呼包銀經濟帶、呼包鄂城市群的中心城市。是中國重要的基礎工業基地和全球輕稀土產業中心,被譽稱「草原鋼城」、「稀土之都」。
③ 草原法律法規在草原利用方面有哪些禁止性規定
甘肅「12316三農」服務抄熱線草襲原法律法規、征佔用管理專家李建廷老師回答:
《草原法》有下列禁止性規定:
第九條規定:草原屬於國家所有,由法律規定屬於集體所有的除外。國家所有的草原,由國務院代表國家行使所有權。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侵佔、買賣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草原。第四十六條規定:禁止開墾草原。第四十九條規定:禁止在荒漠、半荒漠和嚴重退化、沙化、鹽鹼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的草原以及生態脆弱區的草原上採挖植物和從事破壞草原植被的其他活動。第五十四條第二款規定:禁止在草原上使用劇毒、高殘留以及可能導致二次中毒的農葯。
《甘肅省草原條例》有下列禁止性規定:
第二十七條第二款規定:禁止在草原上獵取、捕殺、買賣和運輸鷹、雕、鷂、隼、貓頭鷹、百靈鳥、沙狐、狐狸和鼬科動物等草原鼠蟲害天敵和草原珍稀、瀕危野生動物。第二十八條規定:禁止採集、收購、出售國家一級保護草原野生植物。第三十條規定:禁止採集、加工、收購和銷售發菜。第三十一條規定:禁止開墾草原。禁止在草原上鏟挖草皮、泥炭,防止造成新的植被破壞、草原沙化和水土流失。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破壞草原資源刑事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④ 請問有沒有人知道,今年新出台了《草原法》,規定開草原20畝即觸動法律,但是如果是2011年開的也算嗎
應該算的抄吧。最好退牧襲還草哦
鑒於此,《解釋》明確規定,違反草原法等土地管理法規,非法佔用草原,改變被佔用草原用途,數量較大,造成草原大量毀壞的,依照刑法相關規定,以非法佔用農用地罪定罪處罰。其中,非法佔用草原「數量較大」的標准一般為「20畝以上」;曾因非法佔用草原受過行政處罰,在3年內又非法佔用草原的,則為「10畝以上」。
「2008年至2009年,內蒙古、新疆、黑龍江等10個省區草原面積佔全國草原面積的80%,非法開墾10畝以下草原的案件占非法佔用草原案件總數的65.6%。開墾10畝以上的案件佔34.4%,開墾20畝以上的案件佔15.2%。考慮到實踐中非法佔用草原主要表現為非法開墾草原種糧,實施人往往出於生活或經濟需求,入罪門檻不宜定得太低,將20畝定為定罪標準是比較適宜的。」胡偉新說。
《解釋》還對草原「毀壞」的認定標准做了明確。於厚森介紹說,對於非法開墾草原種植糧食作物、經濟作物、林木,或者在非法佔用的草原上建窯、建房、修路、挖砂、採石、采礦、取土、剝取草皮的,採取「改變用途即毀壞」的認定標准。(完)
⑤ 自己家的草原開荒種地了,現在的法律應該是怎麼處理
如果是你承包的草原,還在承包期內,應該給你補償;
草原都是國家的,不是私人家專屬,你還在承包期內的草原,被開荒 種地應該給你合理的賠償。
⑥ 草原法設定的行政處罰種類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第八條的規定,行政處罰有以下7種:
1.警告。 是國家對行政違法行為人的譴責和告誡,是國家對行為人違法行為所作的正式否定評價。從國家方面說,警告是國家行政機關的正式意思表示,會對相對一方產生不利影響,應當納入法律約束的范圍;對被處罰人來說,警告的制裁作用,主要是對當事人形成心理壓力、不利的社會輿論環境。適用警告處罰的重要目的,是使被處罰人認識其行為的違法性和對社會的危害,糾正違法行為並不再繼續違法。
2.罰款。是行政機關對行政違法行為人強制收取一定數量金錢,剝奪一定財產權利的制裁方法。適用於對多種行政違法行為的制裁。
3.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沒收違法所得,是行政機關將行政違法行為人佔有的,通過違法途徑和方法取得的財產收歸國有的制裁方法;沒收非法財物,是行政機關將行政違法行為人非法佔有的財產和物品收歸國有的制裁方法。
4.責令停產停業。是行政機關強制命令行政違法行為人暫時或永久地停止生產經營和其他業務活動的制裁方法。
5.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暫扣或者吊銷執照。是行政機關暫時或者永久地撤銷行政違法行為人擁有的國家准許其享有某些權利或從事某些活動資格的文件,使其喪失權利和活動資格的制裁方法。
6.行政拘留。即公安機關對違反治安管理的人在短期內剝奪其人身自由的一種強制性懲罰措施。由於行政拘留是行政處罰中最嚴厲的一種,因而法律對其適用作了嚴格的規定:1)在適用機關上,只能由公安機關決定和執行;2)在適用對象上,一般只適用於嚴重違反治安管理法規的自然人,但不適用於精神病患者、不滿14歲的公民以及孕婦或者正在哺乳自己一周歲以內的嬰兒的婦女,同時也不適用於我國的法人和其他組織;3)在適用時間上,為1日以上,15日以下;4)在適用程序上,必須經過傳喚、訊問、取證、裁決、執行等程序。
7.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行政處罰。
一、人身自由罰:包括行政拘留和勞動教養。
二、行為罰:主要形式有責令停產停業,吊銷許可證、執照等。
三、財產罰:主要形式有罰款、沒收財物(沒收非法財物和違法所得)。
四、聲譽罰:主要形式有警告、責令具結悔過、通報批評等。
行政處罰法除以列舉方式規定了上述行政處罰外,考慮到這六種行政處罰可能不足以處罰行政違反行為,又授權法律和行政法規這兩種全國性的法律文件可以創設六種行政處罰以外的其他行政處罰。由法律和行政法規新創設的行政處罰主要有勞動教養、通報批評、強制履行兵役、驅逐出境、撤銷注冊商標、注銷城市戶口等。
⑦ 違反《草原法》第46條禁止開墾草場規定是否屬於違反法律法規強制性規定,這樣的合同是否無效
是的,《草原法》第46條屬法理上的強制性規范。
根據《合同法》第52條第5款之規定,
合同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則該合同無效。
⑧ 草原保護的主要法律措施論述題
草原保護的主要法律措施論述題
草原保護法
草原無論從何種角度,均一致版被認為是寶貴的權自然資源,具有維持生態平衡、保持水土、
防風固沙等環境效益生產飼料、燃料、工業原料等多種經濟效能,與牧區人民生活休戚相關。
而,在我國草原建設過程中,由於忽視生態規律,存在著一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