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談道德的意思

談道德的意思

發布時間: 2021-02-09 16:38:55

Ⅰ 什麼是道德的含義

道德是一種良好的選擇習慣。實踐的理性和思辨的理性不同,前者較為粗略,後者較為精密。思辨只有對錯之分,沒有中間狀態,而實踐的精髓正在於選擇,並且中間狀態就是最好的選擇。

在中文中,道德是道和德的合成詞,道是一種良好的選擇,德是一種素養或習慣。二者合起來就構成它的定義,即一種良好的選擇習慣,其中習慣是它的種,良好的選擇是它的屬差。道德屬於倫理學范疇,其題材是人的活動或實踐,其目的是人的幸福。

(1)談道德的意思擴展閱讀:

道德的准則

既然道德是一種良好的選擇習慣,像射箭一樣有一個標靶,即人的幸福,所以也像射箭一樣,需要在實踐中根據感覺來調整和提高它的命中率。因此,說道德的准則是感覺當不為謬誤。

有人說道德的准則是自由,而把自由又定義為既不壓迫人,也不受人壓迫。這話一半正確,一半不正確。因為相同人的幸福是相同的,不同人的幸福是不同的。對幸福一概而論,是智力不成熟的表現。

人的性格是有多樣性的,有的人愛好思考,有的人愛好運動。即便同一個人,小時候和長大了的性格也有可能不同。因此,幸福和快樂也具有多樣性。對待不同的人,幸福既然不可以一概而論,相應的道德也就不可以一概而論。

如果對象全都是自由人,那麼既不壓迫人,也不受人壓迫誠然是一種道德,但是如果對象一方是自由人,一方是奴隸,那麼道德就是一方壓迫另外一方。不可以強求相同的人遵循不同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不同的人遵循相同的道德。

具體來說,不可以強求古人遵循今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小孩遵循成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女人遵循男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窮人遵循富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發展中國家遵循發達國家的道德。

這種說法反過來也是正確的,不可以強求今人遵循古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成人遵循小孩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男人遵循女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富人遵循窮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發達國家遵循發展中國家的道德。

Ⅱ 談一談道德與風俗習慣的區別

風俗是特定社會文化區域內歷代人們共同遵守的行為模式或規范。風俗的多樣回性,是以習答慣上,人們往往將由自然條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為規范差異,稱之為「風」,而將由社會文化的差異所造成的行為規則之不同,稱之為「俗」。所謂「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正恰當地反映了風俗因地而異的特點。風俗是一種社會傳統,某些當時流行的時尚、習俗、久而久之的變遷,原有風俗中的不適宜部分,也會隨著歷史條件的變化而改變,所謂「移風易俗」正是這一含義。風俗由於一種歷史形成的,它對社會成員有一種非常強烈的行為制約作用。風俗是社會道德與法律的基礎和相輔部分。
習俗先輩雲:「習俗移人,賢智者不免。」今一衣一帽、一器一物、一字一語,種種所作所為,凡唱自一人,群起而隨之,謂之「時尚」。或尚坐關,群起而坐關;或尚禮懺,群起而禮懺;群起而背經,群起而持准提,群起而讀等韻,群起而去註疏、專白文,群起而齋十萬八千僧,群起而學書、學詩、學士大夫尺牘語,靡然成風,不約而合。獨於刻心勵志,真實參禪念佛者,則有唱而無隨,謂之何哉

Ⅲ 什麼是道德本質 說說你的看法 不要百度的

「道」的意思是一切符合自然規律的事相,「德」就是隨順一切自然規律,所謂道德就是根據事情本有的自然規律去做一切符合自然規律的事情的這個人,我們稱他有「道德」!
阿彌陀佛

Ⅳ 道德的意思舉個例子

道德
我的收藏
[ dào dé ]

基礎釋義
社會意識形態之 一。以善惡評價的方式調整人與人之間及個人同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主要通過教育和社會 輿論的力量,使人們逐漸形成一定的信念、習慣、傳統而發生作用。由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所決定並為 之服務。

詳細釋義
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道德由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所決定,並為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服務。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具有不同的道德觀念。

《韓非子·五蠹》:「上古競於道德,中世逐於智謀,當今爭於氣力。」《後漢書·種岱傳》:「臣聞仁義興則道德昌,道德昌則政化明,政化明而萬姓寧。」 唐 韓愈 《原道》:「凡吾所謂道德雲者,合仁與義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 巴金 《家》三三:「他又一次誇張地感覺到自己的道德力量超過了這個快要崩潰的大家庭。」

老子 《道德經》的省稱。

南朝 宋 鮑照 《蜀四賢詠》:「閉簾注《道德》,開卦述天爵。」 唐 杜甫 《冬日謁玄元皇帝廟》詩:「世家遺舊史,《道德》付今王。」 元 倪瓚 《康素子雜言》詩:「《道德》五千言,玄之又而玄。」

僧道修行的功夫、法術。

《敦煌變文集·佛說阿彌陀經講經文》:「都講闍梨道德高,音律清泠能宛轉。」《水滸傳》第五三回:「我等自是出家人,不曾惱犯了你,你因何夜來越牆而過,入來把斧劈我?若是我無道德,已被殺了。」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續錄三》:「忽二女鬼現燈下,向僧作禮曰:『師等皆飲酒食肉……煩師傳語主人,別延道德高者為之,則幸得超生矣。』」

收起
例句
1.
他滿口的仁義道德,卻專干壞事

Ⅳ 辯題"溫飽不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是什麼意思

正方:溫飽是人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而談道德是推行道德.溫飽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也就是說,我們不能脫離溫飽而空談道德.什麼是道德,有人說,道德是判斷是非好壞的價值標准.那麼我問對方同學:判斷是非好壞的基礎到底是什麼,歸根到底是它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我再問對方同學:人要生存最起碼基本的需要是什麼,就是溫飽;再問對方同學:在溫飽都達不到的時候,我們還要不要道德;——當然不要.這就是說,溫飽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什麼是道德?有人說,道德是人的行為准則.我問對方同學,那麼定出行為准則是干什麼的?定出行為准則是為滿足人們生活需要的.我再問對方同學,人們要生存最基本最起碼的需要是什麼?就是溫飽.我再問對方同學,人們定出這些行為准則如不能成為達到溫飽的基本保證時,我們還要不要這些行為准則?當然不要.所以說「溫飽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飢寒,對於飢寒的能不能脫離溫飽而談道德?當然不能.請問大家那麼對於飢寒人最需要做的是什麼?我們最需要做的是為他們解除飢寒,所以此時,我們最應該講的是能夠幫助他們求得溫飽的道德,飢寒人最愛聽的是什麼?是能夠幫助他們解除飢寒的道理,而不是脫離他們生活實際的空洞說教.我們談道德,如果連溫飽都不能保證,是不可能成立的.也就是說,溫飽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仁人志士一生奮斗,為了什麼?為的是救天下.那我再問大家:天下人要生存,最基本最需要的是什麼?——就是溫飽.我還要問大家,如果仁人志士一生奮斗連人們的肚子都填不飽,他們還會不會那樣做呢?當然不會.所以說溫飽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

反方:我要告訴對方辯友的是——溫飽,比溫飽更重要的是道德.人活著不僅僅是為了吃飯.我方認為,溫飽不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有理性的人類存在,才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只要有理性的人類存在,不論什麼情況,都能談道德,在追求溫飽的過程當中,也應當談道德.第一,溫飽決不是談道德的先決條件.古往今來,人類尚未解決衣食之困的社會比比皆是,都不談道德了嗎?今天,在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衣索比亞就不要談道德了嗎?在國困民乏的索馬里就不要談道德了嗎?古語說,人無好惡是非之心,非人也.人有理性,能夠談道德,這已是人與動物的區別所在.無論是飢寒交迫還是豐衣足食,無論是金玉滿堂還是家徒四壁,人類能夠而且應該談道德.第二,道德是調節人的行為的規范,由社會輿論和人的良心加以支持.眾所周知,談道德實際包括個人修養、社會影響和政府倡導三個層面,而且從事實層面上看,人類歷史上有衣食之困但仍道德高尚、品德非凡的例子,實在是不勝枚舉.孔老夫子的好學生顏回曾經只有一簞食、一瓢飲,在逆境中,他不是照樣嚴身律己有理性嗎?杜甫在「茅屋為秋風所破」的時候,他不是還想著「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嗎?說到政府,新加坡不也曾經篳路藍縷,李光耀總理告誡國人:「我們一無所有,所有的只是我們自己」,他強調:道德是使競爭力勝人一籌的重要因素.試想,如果沒有政府倡導美德,新加坡哪有今天的繁榮昌盛、國富民強呢?第三,所謂「必要條件」,從邏輯上看,也就是有之不必然、無之必不然的意思.因此,對今天的命題,我方只需論證「沒有溫飽也能談道德」.而對方要論證的是「沒有溫飽就絕對不能談道德」.而這一點剛才對方同學恰恰沒有自圓其說.雨果說過:「善良的道德是社會的基礎.」道德是石,敲出希望之火;道德是火,點燃生命的燈;道德是燈,通向人類之路;道德是路,引我們走向燦爛的明天.以上,我主要從邏輯上闡發了我方觀點,接下來,我方辯友還將從理論、事實、價值三方面進一步論述我方觀點.

Ⅵ 道德是什麼意思

德指內心的情感或者信念,用於人倫,則指人的本性、品德。儒家認為,「德」包括忠、孝、仁、義、溫良、恭敬、謙讓等。
道家則以為所謂天地萬物之自然為「道」,而各種事物所得之自然為「德」。對人而言,便是品德。宋明理學家把「德」稱作是實行某種原則,有所得於心。
德 dé
編輯本段淺解道德
道德是由道與德兩個並列的片語成。
道是道路、行徑、方式。
德是行為的表現。
道與德組合到一起,意義上就發生了變化,就有了道德的新義。
道字變成動詞。
德是由道決定的。有道產生的德,演化成了道德。
現在人們把道德的意思著重地表現在德字上。
意思就是,不論你以什麼道,只要能產生好的德果,人們都是樂意的。
在學術方面,道就道,德就是德,是不容混淆的。
在人們的生活當中,可以把道德做為一個德字的意思去應用。
在很多事情上,人們只究其結果不問過程。對方不論採取什麼道,表現出來的德是直觀的。
所以,大多情況下,道德就是德的意思。
[道德的含義]
道德是發展先進文化,構成人類文明,特別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內容。我們通常講的道德
是指人們行為應遵循的原則和標准。道德的定義可以概括為:道德是一定社會、一定階級向
人們提出的處理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社會之間各種關系的一種特殊的行為規范。
這一概念說明,道德是以善惡為標准,調節人們之間和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
范。道德總是揚善抑惡的。道德與法律不同,它是依據社會輿論、傳統文化和生活習慣來判
斷一個人的品質,主要依靠人們自覺的內心觀念來維持。
道德一詞由來已久。早在兩千多年以前,我國古代的著作中就出現了「道德」這個詞
語。「道」表示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則;「德」表示對「道」認識之後,按照它的規則把人與人
之間的關系處理得當。從中國儒家的創始人,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開始,千百年來.
人們就一直重視道德問題。
道德是行道積德——實踐真理、發展真理。
真理就是大道。行道,就是創造條件、建立機制、運行和諧發展、大家都贏的客觀規律,創造和諧發展的客觀實際,是運用科學、實踐真理。積德,就是不斷創造和諧發展的客觀實際,是追求真理、發展真理。行道積德就是道德。
損人利己、損公肥私破壞和諧發展,是不講道德;平等互利、誠信互助實現和諧發展,是一般道德;助人為樂、奉公為樂促進和諧發展,是高尚道德;捨己救人、為公犧牲在行道積德上達到了頂峰,是最高道德。道德的這種階級(等級)差別是客觀存在的事實,高尚道德階級占統治地位的社會,自然是高度和諧發展的社會。這是和諧道德觀的基本觀點。
行道需要具備三個基本條件:一、普遍接受大道的理念,明確發展的方向、目標與指導思想,這是精神條件。二、創造出物質生活條件的基本保證,在經濟上首先要消滅貧窮與壟斷這兩極分化,普遍建立生活的社會保障體系,這是物質條件。三、建立個體與群體行為的和諧制約與激勵機制,就是建立相應的法律制度與風俗習慣,這是社會運行條件。只有具備了這三個條件,才能普遍運行和諧發展、大家都贏的客觀規律,使社會向高度和諧發展的理想目標靠近。
【釋義】
(一)道德,品行;特指好的品行。參見詞條「道德(一)」。例:品德|公德|德育|德才兼備。
(二)情義;恩惠。例:功德|積德|感恩戴德|《書·盤庚上》「汝克黜乃心,施實德於民」。
(三)心意;信念。例:同心同德|離心離德。
(四)感德。例:《左傳·成公三年》「然則德我乎?」
(五)事物的屬性。例:章炳麟《國故論衡·語言緣起說》「實、德、業三,各不相離。」

Ⅶ 「道德」是什麼意思

道德,指衡量行為正當與否的觀念標准。一個社會一般有社會公認的道德規范。只涉及個人、個人之間、家庭等的私人關系的道德,稱私德;涉及社會公共部分的道德,稱為社會公德。
道德和文化有密切關系,有些時代又打上意識形態的烙印。人類的道德有共通性。不過,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社會,往往有一些不同的道德觀念;不同的文化中,所重視的道德元素及其優先性、所持的道德標准也常常有所差異。所謂「性相近,習相遠」,同樣一種道德,在不同文化社會背景中的外在表現形式、風俗習慣往往也相去甚遠。
詞源
道德一詞,在漢語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經》一書。老子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運行與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在當時道與德是兩個概念,並無道德一詞。「道德」二字連用始於荀子《勸學》篇:「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詞起源於拉丁語的「Mores」,意為風俗和習慣。
道德的定義與道德觀
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道德觀念,沒有任何一種道德是永恆不變的。
道德很多時候跟「良心」一起談及,良心是指自覺遵從主流道德規范的心理意識。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的宣傳教育及社會輿論的長期影響而逐漸形成的。
馬克思主義的道德觀
道德的階級性
在階級社會中,道德是指維護統治階級利益的行為規范。
它是統治階級根據自身利益的需要而創造的精神產物。目的是使被統治者自願的放棄自己的利益,心甘情願的接受統治階級的奴役。
因此階級社會的道德往往是一種最卑鄙的雙重標准,對於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行為規范。
統治階級往往把自己的利益等同於全體社會成員的利益,要求被統治者的個人利益無條件的服從虛幻的集體利益(即統治階級的利益),甚至必須毫不猶豫的犧牲個人的生命。
中國
中國道德從上古發展而來,傳說中堯、舜、禹、周公等都是道德的楷模。孔子整理《六經》,到漢朝傳為《五經》,其中便包含了大量的道德思想。孔子發展的學說,被稱為儒家學說,以後儒家又將《五經》發展為《十三經》,這些儒家經典學說,成為中國道德的主要思想來源。盡管各個時代中國社會的道德觀並不完全符合孔子儒家思想,但儒家學說是歷代中國社會道德觀的依據。
道德是判斷一個行為正當與否的觀念標准。道德是調節人們行為的一種社會規范。按照孔子的思想,治理國家,要「以德以法」,道德和法律互為補充。同時,法律反映立法者的意志,順應民意的立法者制定的法律條文,反映了社會道德觀念在法律上的訴求。
道德具有普適性,對整個社會的所有人,不論身份,全皆適用,道德面前人人平等。《大學》:「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人之有階級、等差,各國均不能免。他族之言平等,多本於天賦人權之說。吾國之言平等,則基於人性皆善之說。以禮之階級為表,而修身之平等為里,不論階級、等差,人之平等,惟在道德」[1]。」
道德是人們評價一個人的一個尺度。一個人若違背社會道德,比如不仁不義、不忠不孝,那麼人們就會給他負面的評價,造成他沒有好的名聲,從而對他形成一種來自周邊人群的社會壓力,約束他的行為。另一方面,對很多人來說,道德是個人良心的自覺遵守,無需周邊人群的社會壓力制約。人們對一個人的道德評判,主要來自於這個人所表現出來的言行。所謂「有言者不必有德」,口頭上標榜仁義道德的不必定真的有仁義道德,因此人們往往「聽其言而觀其行」然後作出評判。個人對道德的意見,對己對人,有寬容者,有苛求者。中國文化中多有提倡對自己嚴格、對他人寬恕的思想。子曰:「厚以責己,薄以責人。」韓愈:「古之君子,其責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
中國傳統道德基本概念
四維:禮、儀、廉、恥
四維的說法,最早載於《管子》。《管子》牧民篇:「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滅不可復錯也,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禮不逾節,義不自進,廉不蔽惡,恥不從枉。故不逾節,則上位安。不自進,則民無巧詐。不蔽惡,則行自全。不從枉,則邪事不生。」
五常:仁、義、禮、智、信
漢章帝建初四年以後,「仁義禮智信」被確定為整體德目「五常」。五常不僅是五種基礎性的「母德」、「基德」,而且形成並高度概括了中華傳統道德的核心價值理念和基本精神[2]。
仁和義是儒家文化中兩大根本性的道德元素,可謂總體價值觀中的核心價值觀。離開了仁、義,忠、孝、禮、樂等等都失去了意義。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荀子:「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人之大行也」。《白虎通》:「君臣以義合,不可則去」,《周易》:「不事王侯,高尚其事。」仁、義相比其他價值觀要素具有超然性。例如,孔子在《論語·子路》中說:「言必信,行必果。」孟子則說:「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義所在」。仁、義的重要性,以孔孟之言為證,孔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身而取義者也。」
孔子:仁者,義之本也;義者,仁之節也。「仁者,人也;道者,義也」。 孟子:「仁,人心也;義,人路也。」子言:「仁有數,義有長短小大。」朱熹:「仁者,心之德,愛之理。義者,心之制,事之宜也。」《韓詩外傳》:「愛由情出,謂之仁,節愛理宜,謂之義。」韓愈《原道》:「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仁與義,為定名;道與德,為虛位。」
仁 —— 子曰:仁者,愛人。仁之廣義,涵蓋甚多,例如,「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五者,「恭、寬、信、敏、惠」。「剛、毅、木、訥,近仁。」「仁者,其言也訒。」「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然而,仁並非遠不可及,「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也不是無理性、無原則或者軟弱,「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仁者,必有勇。」
義 —— 子曰:「義者,宜也。」朱熹:「義者,天理之所宜。」義者,理義、道義、正義、公義。子曰:「君子之所謂義者,貴賤皆有事於天下。」「君子義以為上。」「見利思義。」「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四字:忠、孝、節、義
忠、孝在中國社會是基礎性的道德價值觀。《孝經》中,子曰:「夫孝者,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本也」,「夫孝,德之本也」,「孝慈,則忠」。曾子:「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忠、孝興於夏,「夏道尚忠,復尚孝」。
忠 —— 《說文解字》:「忠,敬也,盡心曰忠。」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周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 《禮記·表記》中載孔子言:「君天下,生無私,死不厚其子,子民如父母,有憯怛之愛,有忠利之教...恥費輕實,忠而不犯」,《左傳·桓公六年》:「上思利民,忠也」,其中「忠」指「君主及官吏之忠於民」。孔子講君臣關系的側重點,說:「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此處「忠」指臣忠於君,而在後世帝王時代,這種含義幾乎演變為「忠」的唯一含義。孫中山曾說:「古時所講的『忠』,是忠於皇帝...我們在民國之內,照道理上說,還是要盡忠,不忠於君,要忠於國,忠於民,要為四萬萬人去效忠。為四萬萬人效忠,比較為一人效忠要高尚得多。」《左傳·昭西元年》:「臨患不忘國,忠也。」 忠,本指人與人忠,孔子言「近人而忠」、「忠利之教」,孟子言「教人以善謂之忠」,故忠「非專指臣民盡心事上,更非專指見危授命,第謂居職任事者,當盡心竭力求利於人而已」[3]。
孝 —— 《說文解字》:「孝,善事父母者。」 孝是人可以從身邊之最近處做起的人間關系德目,被稱為「百德之首,百善之先」,《孝經》中,子曰 :「教民親愛,莫大於孝」。「孝之為義,初不限於經營家族。」孫中山在《三民主義之民主主義》一文中指出:「《孝經》所言的孝字,幾乎無所不包,無所不至」。孝最基本的內涵是子女對父母的孝。《禮記》:「孝有三:大尊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孝最首要的含義是尊親,孟子:「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現在說孝,往往指子女贍養父母、晚輩贍養長輩,其實,尊敬先於贍養。至於祭祀祖先,祭享之禮,「其事似近於迷信,然尊祖敬宗實為報本追遠之正務」[4]。祖先崇拜、祭祀等等,都是家庭宗族孝文化的延伸。
三達德:智、仁、勇
三達德出自《中庸》。《中庸》:「知(智)、仁、勇三者,是天下之達德,所以行之者一也。」
縱欲、禁慾和天理欲求
到了宋代,朱熹針對當時的人慾氾濫和奢華風氣,提出「存天理,滅人慾」,又說:「飲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慾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慾也。」認為追求山珍海味、三妻四妾是違背天理的人慾,而通常飲食、一夫一妻則是天理[5]。在先儒中也有類似思想,子曰「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孟子》載告子言:「食、色,性也」,《禮記·曲禮》:「傲不可長,欲不可縱,志不可滿,樂不可極 」,飲食男女的欲求,天經地義,滿足符合天理的欲求而又不縱欲。
八德:忠孝、仁愛、信義、和平
到了現代,孫中山提出中國固有的八種道德,他在《三民主義之民族主義》中說:「講到中國固有的道德,中國人至今不能忘記的,首是忠孝,次是仁愛,其次是信義,其次是和平。這些舊道德,中國人至今還是常講的。但是,現在受外來民族的壓迫,侵入了新文化,那些新文化的勢力此刻橫行中國。一般醉心新文化的人,便排斥舊道德,以為有了新文化,便可以不要舊道德。不知道我們固有的東西,如果是好的,當然是要保存,不好的才可以放棄。」
八德和四維,合稱「四維八德」。
[編輯] 對中國傳統道德的批判
世界上的大多數古代國家都是以宗教作為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唯有古代中國的儒家學說強調「以德治國」。儒家素倡德主刑輔,因為道德教化可以「防患未然」,比嚴刑峻法更有利於統治。不但可以麻痹人民鬥志,而且有利於使統治階級的思想成為整個社會的統治思想。
儒家又重義輕利,特別是宋明理學鼓吹「存天理,滅人慾」,把人民爭取生存權利的斗爭說成「人慾」,也就嚴重地壓抑了人們的權利觀念。統治者一方面為了自己的利益為所欲為,另一方面卻要求人民「捨生取義」、「殺身成仁」、「大義滅親」,就算犧牲生命或殘殺親人也要遵守符合統治者利益的仁義道德。被犧牲者得到的補償僅僅是事後的精神慰藉而已。
中國古代社會的道德特點是把宗法觀點和皇權至上合二為一,也就是讓皇權統治和家長制統治互相呼應,強調子女必須要嚴守「孝道」,絕對服從家長的命令,而皇帝則被視為全國的君父,全國的人都必須絕對服從他。孝親的目的就在於培養忠君的感情,以期移孝作忠。忠孝不能兩全時要以忠君為上,必要時「大義滅親」。
這些封建道德的主要內容可以概括為忠孝節義四個字:
忠:臣子必須絕對服從君主,「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即使是暴君也不得反抗。
孝:子女必須絕對服從家長,「天下無不是之父母」,家長毆打虐待子女被看作理所當然的權利。
節:中國封建社會中男人可以三妻四妾,女人卻被要求守身如玉、從一而終。
義:指被統治者必須誓死服從道德規范,為了統治者的利益必須毫不猶豫的犧牲自己的生命。
魯迅在短篇小說《狂人日記》中借狂人之口指明了封建道德的吃人本質:「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
東亞
在日本、越南、朝鮮、韓國等其他東亞地區,道德觀念和中國存在很大的共性,同時也有一些差異。
東亞地區具有眾多相同的道德倫理。日本學者江上波夫說:「發展到兩宋後,新儒家文化更占上風,這段思想史的演變也決定並影響著『東亞文化圈』,『東亞文化圈』隨之變化就成為了現在東亞的『儒家文化圈』。」 韓國學者金日坤在《儒教文化圈的秩序和經濟》一書中說:「儒學是日本、韓國最具優勢的傳統文化,至今仍作為秩序和原理而發展。儒家文化國家經濟發展的成功,是由於儒學倫理具有經濟發展的適應性」[6]
西方
古羅馬
羅馬帝國的道德是維護奴隸主貴族利益,欺騙和鎮壓奴隸的精神工具。羅馬認為人類天生就被神分為統治者和被統治者。奴隸必須服從上帝的旨意,心甘情願的服從主人的命令。奴隸主認為奴隸只不過是一種有生命的財產、會說話的工具,否認他們的任何自由和權力。奴隸殺死主人是一種罪大惡極的行為,必須受到嚴厲懲罰。而主人隨意殺死自己的奴隸是合乎道德的,這只是行使他對自己財產的所有權而已。
在羅馬人眼中,女人只不過是一種家庭奴隸,是替丈夫做家務和生育子女的工具。她們的身體是被自己丈夫所擁有的財產。通姦被看作是可恥的罪行,是對自己主人的背叛。羅馬法規定,妻子必須順從丈夫,嚴禁和自己丈夫以外的任何人發生性關系。妻子如果被發現通姦會被處死,而丈夫和妻子以外的女奴隸發生性關系則不受任何懲罰。
其他地區
自由法則
一切不侵犯他人自由的自由都應該受到保護。
這條法則是自由主義者提出的,檢驗一切道德規范的標准,不符合這條規則的道德就是不平等的、迫害弱者的奴隸道德。換句話說,只要是與他人無關的、沒有侵犯他人的自由和利益的行為都不應該被認為是不道德的、邪惡的、可恥的,不應該受到任何暴力干涉或輿論譴責。
例如禁止同性戀、禁止乞討、歧視性工作者等行為都是對弱勢群體的迫害,因為他們沒有侵犯任何人的利益、沒有傷害任何人,因此任何人都沒有權利干涉這些行為。
[編輯] 道德與政治
道德總體而言是凌駕法律之上的,因為道德來源於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人文自覺,但它在實踐中又具有不能迴避的尷尬境遇,因為它是一種更高層次的要求,而就人文而言,我們不能強制要求人們都以這種標准來要求自己的。並且在各種地區和宗教中的道德要求又是不一樣的,就導致了交流的不便捷。所以說,道德是法律最基本法理的來源,但不能替代法律而存在。

Ⅷ 人人都在談道德,什麼才是道德

道德,指衡量行為正當的觀念標准,是指一定社會調整人們之間以及個人和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不同的對錯標準是特定生產能力、生產關系和生活形態下自然形成的。一個社會一般有社會公認的道德規范。只涉及個人、個人之間、家庭等的私人關系的的道德,稱私德;涉及社會公共部分的道德,稱為社會公德。
道德相對主義者認為,道德和文化有密切關系:雖然人類的道德在某些方面有共通性,但是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社會,往往有一些不同的道德觀念;不同的文化中,所重視的道德元素及其優先性、所持的道德標准也常常有所差異;同樣一種道德,在不同文化社會背景中的外在表現形式、風俗習慣往往也相去甚遠。
道德是道和德的合成詞,道是方向、方法、技術的總稱;德是素養、品性、品質。道德雙修是人生的哲學。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與規范。道德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起判斷行為正當與否的作用。道德是指以善惡為標准,通過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來評價人的行為,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相互關系的行動規范的總和。道德作用的發揮有待於道德功能的全面實施。道德具有調節、認識、教育、導向等功能。與政治、法律、藝術等意識形式有密切的關系。中華傳統文化中,形成了以仁義為基礎的道德。

Ⅸ 《西遊記》第七十八回 比丘憐子遣陰神 全殿識魔談道德 什麼意思

第七十八回 比丘憐子遣陰神 金殿識魔談道德

師徒四人逃離獅駝嶺,沒過多久,他版們就來到了比丘國權。幾年前,有一個道人給國王進獻了一位十六歲的美少女,國王剛看見,就非常喜歡。
沒過多久,就讓這個美少女做了皇後,而這個道人做了國丈,從此就一直聽道士的話。有段時間,國王的身體不好,精神也越來越差。國丈就專門准備了一些葯物,來給國王延年益壽。過葯物要一千一百一十一個兒童的心肝來做葯引,導致全城的人都很害怕。每戶人家前置一內有小兒的鵝籠,這些鵝籠里的孩子,將來要被做成葯引。
當唐僧師徒四人來到這個國家。道士告訴國王說,唐僧的心肝比一千個兒童的心肝還要好。 悟空便叫出各路神仙幫忙,把小孩藏到隱蔽的地方。
第二天唐僧將文牒給國王,唐僧正要離開時,道人來了,孫悟空發現那個道士是妖怪。而道人卻挑撥國王說如果吃了唐僧的心肝,能夠長生不老。國王便讓兵士將城門關閉了,又叫官軍圍起來,要捉拿唐僧。悟空於是變化成唐僧,被抓進了皇宮。

熱點內容
公積金貸款法律咨詢 發布:2025-07-05 05:30:57 瀏覽:19
咸寧市司法局 發布:2025-07-05 05:28:46 瀏覽:554
新勞動法全文2015工資待遇 發布:2025-07-05 05:26:58 瀏覽:219
民法總則170 發布:2025-07-05 05:14:33 瀏覽:500
勞動合同法第94條理解 發布:2025-07-05 05:14:32 瀏覽:772
依法治理工作計劃 發布:2025-07-05 05:08:56 瀏覽:886
網上請律師 發布:2025-07-05 05:04:45 瀏覽:698
法學一般人 發布:2025-07-05 05:00:26 瀏覽:40
2015新婚姻法離婚規定 發布:2025-07-05 04:55:35 瀏覽:256
關軍章律師 發布:2025-07-05 04:41:52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