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社會主義法治理念
1. 請教一道2013司考真題
一、單項選擇題。每題所設選項中只有一個正確答案,多選、錯選或不選均不得分。本部分含1~50題,每題1分,共50分。 1. 張某從銀行貸得80萬元用於購買房屋,並以該房屋設定了抵押。在借款期間房屋被洪水沖毀。張某盡管生活艱難,仍想方設法還清了銀行貸款。對此,周圍多有議論。根據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和民法有關規定,下列哪一觀點可以成立? A. 甲認為,房屋被洪水沖毀屬於不可抗力,張某無須履行還款義務。堅持還貸是多此一舉 B. 乙認為,張某已不具備還貸能力,無須履行還款義務。堅持還貸是為難自己 C. 丙認為,張某對房屋的毀損沒有過錯,且此情況不止一家,銀行應將貸款作壞賬處理。堅持還貸是一廂情願 D. 丁認為,張某與銀行的貸款合同並未因房屋被沖毀而消滅。堅持還貸是嚴守合約、誠實信用 ※【考點】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抵押物滅失對主債務的影響
【詳解】抵押物因不可抗力滅失並不影響主債務的效力,張某依然需要履行還款義務,A選項錯誤。 債務人是否具有歸還貸款的能力並不影響主債務的效力,即使沒有還貸能力,在法律上其還款義務依然存在,B選項錯誤。盡管張某對於房屋的毀損沒有過錯,此情況也不止一家,但銀行不存在應當將該債務作壞賬處理的必然性,C選項錯誤。抵押物雖因不可抗力而滅失,但主債務依然有效,張某堅持還貸是嚴守合同、誠實信用的表現,D選項正確。
【點評】本題雖然要求根據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答題,但其實考查的還是民法的具體規則,即抵押物 因不可抗力滅失是否會影響主債務效力的問題。這種考查模式與2011年的卷三第1題、第51題的考查模式是相同的,預計在今後的司法考試中還會延續這種考查模式。 2. 關於法人,下列哪一表述是正確的? A. 社團法人均屬營利法人 B. 基金會法人均屬公益法人 C. 社團法人均屬公益法人 D. 民辦非企業單位法人均屬營利法人
2. 誰有2013年司法考試中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朝鮮語資料,非常感謝~
這個,沒有哦,只有漢語的
3. 關於2013司法考試,什麼時候,要什麼條件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司法部公告(第131號)》得知,2013年國家司法考試時間為9月14日、15日。
試卷一:9月14日上午08:30——11:30,考試時間180分鍾。
試卷二:9月14日下午14:00——17:00,考試時間180分鍾。
試卷三:9月15日上午08:30——11:30,考試時間180分鍾。
試卷四:9月15日下午14:00——17:30,考試時間210分鍾。
考試內容、方式和科目
國家司法考試內容包括:理論法學、應用法學、現行法律規定、法律實務和法律職業道德。
國家司法考試全國統一命題。司法部制定並公布的《2013年國家司法考試大綱》作為命題依據。
2013年國家司法考試採用閉卷、筆試方式。考試分為四張試卷,每張試卷分值為150分,四卷總分為600分。試卷一、試卷二、試卷三為機讀式選擇試題,試卷四為筆答式實例(案例)分析試題。各卷科目為:
試卷一:綜合知識。包括: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法理學、法制史、憲法、經濟法、國際法、國際私法、國際經濟法、司法制度與法律職業道德;
試卷二:刑事與行政法律制度。包括: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刑法、刑事訴訟法、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
試卷三:民商事法律制度。包括: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民法、商法、民事訴訟法(含仲裁製度);
試卷四:實例(案例)分析。包括: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法理學、憲法、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刑法、刑事訴訟法、民法、商法、民事訴訟法。
符合以下條件人員,可以報名參加國家司法考試:
(1)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
(2)擁護《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享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3)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
(4)高等學校法律專業本科畢業或者高等學校非法律專業本科畢業並具有法律專業知識。
4.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分別都是什麼意思
黨的十八大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
、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准則,這24個字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1-4]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建設目標,也是從價值目標層面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的凝練,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居於最高層次,對其他層次的價值理念具有統領作用。富強即國富民強,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經濟建設的應然狀態,是中華民族夢寐以求的美好夙願,也是國家繁榮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質基礎。民主是人類社會的美好訴求。我們追求的民主是人民民主,其實質和核心是人民當家作主。它是社會主義的生命,也是創造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政治保障。文明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特徵。它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文化建設的應有狀態,是對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的概括,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支撐。和諧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理念,集中體現了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的生動局面。它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在社會建設領域的價值訴求,是經濟社會和諧穩定、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1-4]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對美好社會的生動表述,也是從社會層面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的凝練。它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屬性,是我們黨矢志不渝、長期實踐的核心價值理念。自由是指人的意志自由、存在和發展的自由,是人類社會的美好嚮往,也是馬克思主義追求的社會價值目標。平等指的是公民在法律面前的一律平等,其價值取向是不斷實現實質平等。它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權,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參與、平等發展的權利。公正即社會公平和正義,它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平等權利的獲得為前提,是國家、社會應然的根本價值理念。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它通過法制建設來維護和保障公民的根本利益,是實現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的制度保證。[1-4]
「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規范,是從個人行為層面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的凝練。它覆蓋社會道德生活的各個領域,是公民必須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則,也是評價公民道德行為選擇的基本價值標准。愛國是基於個人對自己祖國依賴關系的深厚情感,也是調節個人與祖國關系的行為准則。它同社會主義緊密結合在一起,要求人們以振興中華為己任,促進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一、自覺報效祖國。敬業是對公民職業行為准則的價值評價,要求公民忠於職守,克己奉公,服務人民,服務社會,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職業精神。誠信即誠實守信,是人類社會千百年傳承下來的道德傳統,也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重點內容,它強調誠實勞動、信守承諾、誠懇待人。友善強調公民之間應互相尊重、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和睦友好,努力形成社會主義的新型人際關系。[1-4]
發展歷程
新中國的建立,確立了以社會主義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經濟制度的確立和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奠定了政治前提、物質基礎和文化條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不斷進行新的探索,提出了從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繫到以「三個倡導」為內容,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論斷和戰略任務。[1-4]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恢復和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堅持把馬克思主義與改革開放和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偉大實踐相結合,科學繼承了毛澤東思想,創立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不斷鞏固。[1-4]
2006年3月,我黨提出了「八榮八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繼承和發展了我們黨關於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褒榮貶恥、我國古代的「知恥」文化傳統,同時又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深化了我們黨對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規律的認識。
2006年10月,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大命題和戰略任務,明確提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容,並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核。學界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概括開始深入探討。[1-4]
2007年10月,黨的十七大進一步指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1-4]
2011年10月,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強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根本任務。提煉和概括出簡明扼要、便於傳播踐行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於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具有重要意義。[1-4]
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三個倡導」,即「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最新概括。[1-4]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於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明確提出,以「三個倡導」為基本內容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相契合,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人類文明優秀成果相承接,是我們黨凝聚全黨全社會價值共識作出的重要論斷。[1-4]
5. 我國社會主義法律的內涵
法是由國家制定,認可由國家保證實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統治階級(或回人民答)的意志,以權利和義務為內容,以去人,保證和發展統治階級(或人民)所期望的社會關系,社會秩序和社會發展目標為目的的行為規范體系。
6.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課,讓我們讀一本關於法制的書,然後寫讀後感,親們,推薦一下,也可以是古文
2012年司法考試三大本第一卷。第一章的內容就是關於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2013年的要5月份才出。
7. 如何正確理解社會主義法治理念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馬列主義關於國家與法的理論同中國國情和現代化建設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中國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實踐經驗的總結。其內容可以概括為五個方面: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
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法制的核心內容。要求政法機關和政法幹警必須不斷提高法律素養,切實增強法制觀念,堅持嚴格執法,模範遵守法律,自覺接受監督,時時處處初一維護法律的權威和尊嚴。
執法為民是社會主義法制的本質要求。要義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政法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在各項政法工作中真正做到以人為本、執法為民,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
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價值追求。公平正義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線,是和諧社會的首要任務,是社會主義法治的首要目標。
服務大局是社會主義法制的重要使命。要求各級政法機關和政法幹警,必須緊緊圍繞黨和國家大局開展工作。立足本職,全面正確履行職責,致力於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努力創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和公正高效的法治環境。
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保證。要自覺地把堅持黨的領導、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和維護社會主義法治統一起來,把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嚴格執法統一起來,把加強和改進黨對政法工作的領導與保障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職權統一起來,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立場,忠實履行黨和人民賦予的神聖使命。
8. 中國法律的兩大特色
法律是以社會為基礎的。社會革命是法律革命的前提。20世紀的中國社會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正是在這一歷史進程中,中國的法律生活世界日新月異。特別是1978年以來,伴隨著社會的深刻變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呈現出革命性的變化趨勢。這一進程中的兩次前後相繼的法律革命,首先都是一場社會革命。1949—1956年的當代中國第一次法律革命,是在中國大地上創建社會主義國家制度及其國家治理體系的偉大社會革命的有機組成部分。1978年開啟的當代中國第二次法律革命,則是同當代中國改革開放密不可分的,而改革開放實際上是1949年之後中國的又一次社會革命,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展開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時代進程,乃是這又一次社會革命的繼續深化。
從法律形式上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發展進程中的兩次法律革命,實際上都是一場憲法革命。憲法既是社會革命的產物,又是法律革命的根本法基礎。當代中國的第一次法律革命以「五四憲法」這一根本法的形式,確證了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這兩大原則,明確規定了社會主義中國的國體與政體,第一次把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上升為法律;第二次法律革命通過「八二憲法」及其修正案,在中國社會變遷過程中第一次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及與之相適應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
因之,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發展進程中的兩次法律革命都是一場法律觀念的革命。法律理念的變革是法律革命的靈魂。當代中國的第一次法律革命寄託了人民共和國的創立者們關於社會主義的自由、正義、平等和共同體的價值理想。
而第二次法律革命則充分體現和確證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法治中國的價值目標和社會理想。2014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作出專門系統的戰略部署,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發展進程中的又一個劃時代的里程碑。歷史已經並將繼續證明,當代中國第二次法律革命是20世紀以來中國社會與法律發展進程中的一場最深刻、最深遠、最偉大的法律變革運動。它要在中國大地上完成從傳統的人治社會向現代的法治社會的真正的歷史性轉變。正是在這一過程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呈現出創新發展乃至現代化的發展走勢,從而實現中華法律文明價值體系的巨大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