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意義

道德經意義

發布時間: 2021-02-10 13:12:07

『壹』 道德經有什麼現實意義

道德經的現實意義:

《道德經》是道家的主要經典著作,全書五千餘言,由春秋末期的老子所作。既然我們要運用《道德經》,那首先就要知道《道德經》主要講了什麼?其實《道德經》主要可以總結為四點:

第一,提出了「道」與「德」的概念。

「道」是老子創造性地提出的宇宙觀,是宇宙及世間萬物的發展規律和動力之源。它普遍存在於一切事物中,且經久不衰,道是虛無的,非顯現的,但可感知,玄妙深奧,更無法用言語來說明。「德」是「道」在人世間的體現,「道」是客觀規律,而「德」是指人類按客觀規律辦事。凡是符合於「道」的行為就是「有德」,反之,則是「失德」。

第二,提出了「既對立又統一」的辯證思想。

老子指出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一切事物都以對立面為自己存在的前提,事物正反兩方面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會相互轉化的。

總之,《道德經》從最初的創作至今已兩千多年,但對於我們當今社會的發展和個人的修身養性依然具有巨大的借鑒意義,我們要將《道德經》的精髓與當代社會的核心價值觀相結合,讓道家思想繼續綻放出絢麗的光芒。

『貳』 《道德經》的社會意義

探討《道德經》實用價值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來自不同領域、不同國度的學者專家們雖然各自對《道德經》有著不同的認知,但都認為只有短短五千言的《道德經》,涵攝了宇宙、自然、社會、人生各方面,闡釋了萬物之源、治國之術、為政之道、為人之本、立世之則,通篇貫穿著「道法自然」、「大道和諧」和樸素的辯證思想,折射出中華民族祈盼和順、崇尚和美、追求和諧的美好願望,體現了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無窮魅力。
下午的分主題論壇分別論述了《道德經》與和諧文化、與生態環保、與現代管理、與養生保健之間的淵源。
來自安徽大學的何光輝說,當前,現代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實用功利主義的過度膨脹,人們往往強調工具、手段的合理性,看重的是物質利益的滿足,長遠利益受到忽視。因而,和諧文化的建設出現了不和諧因素。「人文精神」的失落也催生了普遍的「人文困惑」。「看病難、看病貴、教育亂收費、住房價格過高」都屬於「人文困惑」。
何光輝的說法得到了大家的認同,均認為《道德經》可以很好的緩解此類問題。《道德經》向人們力陳過分追求「聲色貨利」所帶來的危害,此有違社會「自然、無為、樸素」的和諧發展規律,並指出,唯有「知足」,方可長久;唯有「寡慾」,方能無咎。
反對以人為中心
http://news.ifeng.com/special/tao/genzong/200704/0424_1023_108231.shtml

『叄』 老子《道德經》到底的意義在哪裡呢我們能夠從中學到什麼呢

《道德經》中有那麼幾個思想,是我們需要了解的。

第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個「道」就是萬物運行的法則規律,也許你看不見摸不著,但是它一直都存在,它在冥冥之中主宰著萬物的變化。比如,春夏秋冬的交替,花開花敗,都是這個變化的過程。它是無法通過人為的意志來改變的。所以,它在告誡我們做事的時候,要想一想「道」這個規律的意義。

這就是《道德經》的意義所在,我認為理解了以後,它能幫助我們看清生活中的很多問題,對我們為人處世有很多好處。能夠閱讀這本書,對我們有很大的幫助。

『肆』 老子道德經的意義

你好,我來回答:
道可道,非常道。
註:上道為生天生地生萬物的道,可道為言說,乃雲生天生地生萬物的道因無形無相,如果可用言語
說出來,即不是自然不變的真道。

名可名,非常名。
註:道本無形無相故不可名,如果可以名相者,即不是自然不變的名。

無名天地之始。
註:沒有名的那個東西,是在未有天地之前就有了,所以沒有名的那個就在天地之前l。

有名萬物之母。
註:無極由無名而有名而入太極,故強名曰道,道而後德此乃有名,此即造化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
註:所以人要自然無欲清靜,方能體合自然無為的妙道。

常有欲以觀其徼。
註:有欲者動也,動者要出於自然之和,方能合乎真德之竅。

此兩者。
註: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此第一個兩,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此第二個兩,故常
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第三個兩。

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註:那三個兩所包含之真義,名稱雖然不同其實都是同樣的玄妙。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註:無朕兆無端倪謂之玄,雲玄之至極至於不可言不可想,那個是
生生化化之原始門。

回答完畢,謝謝你的支持!

『伍』 道德經的意義是什麼

古代思想家、先泰時代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所著《道德經》,是一部哲學著作,充滿了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它所反映的認識論極具豐富的社會經驗。作為一個普通的讀者,我尤為喜歡和崇尚老子提出的宇宙觀、社會觀和人生觀,它教我認識生活、陶冶情操,美化心靈。

「道可道,非常道。」「道」很難用語言來表述,它並非人們平常所說的道。「玄而又玄,眾妙之門。」「道」玄妙、深奧、高遠,空虛無形,但的確存在於廣漠的空間,它發揮的作用無窮無盡,永不枯竭,「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奧妙的總門。」

「大道似水。」「一江海之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江海能成為百川河流所匯聚的地方,是由於它處在低下的位置,故成百川之王。最普涌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

老子以水喻「道」,使我們看到「道」的無狀之狀,無象之象,知它乃大度包容,不棄涓流;它與世無爭,淡泊功利;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充塞於浩茫天地之間,可謂「大音若希」,「大象無形」,令人敬畏。

《道德經》勸人向善,導人守信。老子說:「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這是說善待別人就得到善良了,可以使人人向善;信任別人就得到誠信了,可以使人人守信。老子是講他本人,也是在提醒人們善待他人,信任他人,他人也就會善待自己,信任自己。

老子還勸人拒絕世俗之喧囂,守護淡泊之美好。《道德經》中反復出現「朴」字,如「見素抱朴」、「復歸於朴」、「返樸歸真」、「敦兮其若朴」。「朴」字的概念為純真、素樸、自然。「嬰兒」一詞甚至也是「朴」之概念的解說。如:「復歸於嬰兒。」「一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一個純厚朴實、鎮定持心、內心世界豐富的人,應該以嬰孩般單純、無邪心境空明,寧靜,質朴,少私寡慾,不為功名利祿所困擾,不被寵幸、聲色所誘惑,超凡脫俗,不為物累,過一種寧靜恬淡的生活。

《道德經》十二章中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是以聖人為目,故去彼取此。」繽紛的色彩令人眼花繚亂;嘈雜的音調使人聽覺失靈;豐盛的食物叫人舌不知其味。聖人但求填飽肚子而絕不追求聲色之娛,提出人應該摒棄物慾的誘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時下現代文明長足發展,但許多人心態扭曲,道德觀、價值觀嚴重傾斜。老子的教誨無異於一劑靈丹妙葯,有利於醫治人心浮躁、動盪不安,仍具現實教育意義。漫長的時間流逝了,而(道德經)橫跨歷史時空流傳至今,它教誨我們改變「原我」,重塑自我,完善、超越自我,修性養心,謹慎,嚴肅,善事融和,曠達,灑脫,努力求真求善求美,實現人生應有的價值。(張成業)
(資料來源:《老人報》)

『陸』 道德經的真正含義

無為而無不為:出自《道德經》四十三章 科學與哲學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為學:向外追求學問,通過學習獲得科學技術知識。日益:一天比一天增加。為道:向內追求智慧,通過默修開啟潛意識。日損:一天比一天減少。不斷地學習研究外在的科學技術知識,人類的科學技術知識就會一天比一天增加。不停地修煉道德功,開發潛在的智慧,自我主觀意識就會一天比一天減少,減少再減少,直至自我意識完全符合客觀規律。自我意識完全符合了客觀規律,自我也就取得了無所不為的大智大慧。 「為學」能夠直接地給人類帶來顯而易見的實實在在的利益。現代教育的內容就屬於「為學」的范疇。而老子的「為道」即道學則是現代教育還沒有真正涉及到的內容。老子的「道」既是智慧的大廈,又是通向智慧大廈的道路。「為道」就是追求智慧的道路,從這一點來說,道學就是哲學,因為它們的目的都是相同的。但是,傳統哲學的課題是建立在單純地對概念的分析研究基礎上的,而不像道學是建立在默修實踐基礎上的,這是傳統哲學的最大弊端。也正是這一弊端,導致了哲學至今處於困境之中。我們知道,「道」首先是一種境界,而這一境界是跳出了自我的圈子,跳出了有形世界的圈子所進入的客觀存在的忘我的、無形的心靈的境界。要想進入這一境界,只對概念作深入細致的邏輯分析是永遠無法實現的。但是要達到哲學的目的,獲得大智大慧,非得進入這一境界不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只在現象世界中摸索,是不會認識自我、認識世界的真面目的。所以,哲學只有統一到老子的道學上來,才能成為真正的名副其實的哲學。關於智慧,蘇格拉底認為,智慧是神才具有的,他所說的神其實就是人的心靈。我們注意到,在《道德經》中,老子把一個人分成「吾」和「我」,「吾」指代自我,「我」代表真我。智屬於自我,是顯意識、個體意識。智,知於表面現象,形成於後天。用自我之智看問題,只能是以物觀物。以物觀物則流於主觀片面;慧屬於心靈,是潛意識、集體意識。慧,明於道,形成於先天,但需要後天之智去開啟、凝聚。用心靈之慧看問題,則以道觀物。以道觀物則客觀全面。未體道之人,靈受制於魂,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慧就不能形成。智知於現象,慧明於大道,只有魂與靈和,智慧才能形成。如果說,自我只是大自然的半成品,並非完人,那麼,道學就是指導自我由半成品向成品過渡的學問。超越自我,解放心靈,開發潛意識,使認識的主體由自我變為心靈,這就是道學的根本目的。也只有超越自我,人才能成為大自然的真正強者。關於哲學的方法,傳統哲學的方法是懷疑法、邏輯分析法、歸納推理法等等,而老子哲學的方法是「損」。損就是破除自我主觀意識,也就是佛家所說的「破我執」。損是揚棄,揚棄那些不符合客觀規律的意識,使主觀反映客觀。「損之又損」,就是否定之否定。損的過程是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端正意識、肯定真理的過程,同時也是強身健體的過程,因為,德是否正確,是依靠身體的健康狀況來檢驗的,如果在練功實踐過程中,身體得不到健康反而走火入魔,以致於出現自殺、殺人等現象,這就證明已經走到邪路上去了。另外,「損」是認識和實踐的統一。不過這里的認識是對自我的認識,實踐也是自我的默修實踐。自我既是認識的主體,同時又是認識的客體,只有首先認識自我,才能把握真理,認識世界。認識的正確與否,又必須通過默修實踐所帶來的身心健康狀況去檢驗。正確的認識對練功實踐具有指導作用,否則,就會給身體帶來災難。「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就是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循環往復以至無窮,直至坐入道境,獲得真正的解脫。一切學問必須一定於我有益才是真正的學問。科學能給我們帶來實實在在的物質利益,解決現實的諸多實際問題。哲學則必須首先給我們帶來身心健康。倘若一個哲學工作者,不能使身心健康,反而頭痛感冒、大病小災的不斷,那麼,智慧也就無從說起。

『柒』 道德經對現實人生有何指導意義

《道德經》抄內容涵蓋哲學、倫襲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它對中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體現了古代中國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先秦諸子、中國人的文化思想等沒有不受老子影響的,被華夏先輩譽為萬經之王 。

《道德經》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學、宗教等等方面。據元朝時的不完全統計,先秦以來,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時就超過三千餘種,具有代表性的不少於一千種,從側面說明了《道德經》的巨大影響。

(7)道德經意義擴展閱讀

耗散結構理論創始人,比利時學者、諾貝爾獎獲得者普利高津:道家的思想,在探究宇宙和諧的奧秘、尋找社會的公正與和平、追求心靈的自由和道德完滿三個層面上,對我們這個時代都有新啟蒙思想的質。道家在兩千多年前發現的問題,隨著歷史的發展,愈來愈清楚地展現在人類的面前。

日本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湯川秀樹:老子在兩千多年前就預見並批判今天人類文明缺陷的先知。老子似乎用驚人的洞察力看透個體的人和整體人類的最終命運。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翰·高認:(《道德經》)是一本有價值的關於人類行為的教科書。

『捌』 老子《道德經》的現實意義是什麼

古代思想家、先秦時代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所著《道德經》,是一部哲學著作,充滿了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它所反映的認識論極具豐富的社會經驗。作為一個普通的讀者,我尤為喜歡和崇尚老子提出的宇宙觀、社會觀和人生觀,它教我認識生活、陶冶情操、美化心靈。

「道可道,非常道。」「道」很難用語言來表述,它並非人們平常所說的道。「玄而又玄,眾妙之門。」「道」玄妙、深奧、高遠,空虛無形,但的確存在於廣漠的空間,它發揮的作用無窮無盡,永不枯竭,「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奧妙的總門」。

「大道似水。」「江海之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江海能成為百川河流所匯聚的地方,是由於它處在低下的位置,故成百川之王。最普通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

老子以水喻「道」,使我們看到「道」的無狀之狀,無象之象,知它乃大度包容,不棄涓流;它與世無爭,淡泊功利;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充塞於浩茫天地之間,可謂「大音若希」,「大象無形」,令人敬畏。

《道德經》勸人向善,導人守信。老子說:「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這是說善待別人就得到善良了,可以使人人向善;信任別人就得到誠信了,可以使人人守信。老子是講他本人,也是在提醒人們善待他人,信任他人,他人也就會善待自己,信任自己。

老子還勸人拒絕世俗之喧囂,守護淡泊之美好。《道德經》中反復出現「朴」字,如「見素抱朴」、「復歸於朴」、「返璞歸真」、「敦兮其若朴」。「朴」字的概念為純真、素樸、自然。「嬰兒」一詞甚至也是「朴」之概念的解說。如:「復歸於嬰兒」、「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一個淳厚朴實、鎮定持心、內心世界豐富的人,應該似嬰孩般單純、無邪,心境空明、寧靜、質朴,少私寡慾,不為功名利祿所困擾,不被寵幸、聲色所誘惑,超凡脫俗,不為物累,過一種寧靜恬淡的生活。

《道德經》第十二章中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是以聖人為目,故去彼取此。」——繽紛的色彩令人眼花繚亂;嘈雜的音調使人聽覺失靈;豐盛的食物叫人舌不知其味。聖人但求填飽肚子而絕不追求聲色之娛,提出人應該摒棄物慾的誘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時下現代文明長足發展,但許多人心態扭曲,道德觀、價值觀嚴重傾斜。老子的教誨無異於一劑靈丹妙葯,有利於醫治人心浮躁、動盪不安,仍具現實教育意義。

漫長的時間流逝了,而《道德經》橫跨歷史時空流傳至今,它教誨我們改變「原我」,重塑自我,完善、超越自我,修性養心,謹慎,嚴肅,善事融和,曠達,灑脫,努力求真求善求美,實現人生應有的價值。(張成業)

『玖』 老子道德經意義是什麼

老子著書是出於他救人濟世的慈愛之心和他的人生理想。老子不是單純的版繼承我國古代大道的傳統,權而是在實踐總結的基礎上,吸取當時最高科學成就,把它升華為一種嶄新的系統而完善的「道學」——大道科學。這是老子的偉大創造性貢獻,是中華民族以於至全人類的一個里程碑,標志著以人之道合天之道的成熟和完善。《道德經》是我國第一部大道科學聖典,也是我國第一部網路全書。它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拾』 道德經在中國文化中的意義是什麼

五千多年中華民族文明史,塑造出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特有的中華民族優秀品格。作為中華文庫瑰寶的《道德經》,將和諧文化提高到道之至高的地位,對形成我們的民族品格發揮了不可低估的歷史作用,成為民族文化傳統的深刻內蘊。
著名德國哲學家黑格爾在《哲學史講演錄·導言》中說:「傳統並不是一尊不動的石像,而是生命洋溢的,有如一道洪流,離開它的源頭愈遠,它就膨脹得愈大。」現在,我們已經進入全球化和知識經濟時代。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局勢奇譎多變。在世界局勢的變動中,人們都注意到了其中包含文明的沖突。現在,西方學者驚呼「西方的沒落」,世界出現了一股寄希望於東方文化復興的潮流,也就是以東方文化影響世界。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的洪流,正形成奔騰之勢向世界涌動。
知識經濟時代,文化在一個國家中的地位,比以往任何時代都更高。現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大國的任務已經提到我們面前。我們要將中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的文化大國,離不開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繼承和賦予她新時代的內涵。隨著社會主義新文化建設高潮的到來,從國內到世界,都涌動著一股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潮,《道德經》的研究,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
近代以來,我國社會幾經重大變革。每次變革,都引起民族文化心理結構的震盪。現在,我們已經進入和平和發展的新時代,隨著全球時代主題的變化、我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和改革開放發展到一個新階段,如何調整民族文化心理結構使之適應時代的要求,成為我們面臨的現實課題。我們國家的新一代領導,已經提出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和構建和諧社會的新的指導理念。在這樣的世界和國內新環境中,弘揚《道德經》的和諧文化,具有更為重大的現實意義。《道德經》這一文化瑰寶,在新的歷史時代必將放射出更加奪目的光彩。

熱點內容
疫苗管理法違法行為的法律責任是 發布:2025-07-04 15:26:28 瀏覽:917
美國國安立法 發布:2025-07-04 15:25:28 瀏覽:398
浙江市司法 發布:2025-07-04 14:48:11 瀏覽:514
醫療器械企業法律責任人清單 發布:2025-07-04 14:46:36 瀏覽:253
公益性崗位是否適用勞動法 發布:2025-07-04 14:46:31 瀏覽:305
洗車場規章制度 發布:2025-07-04 14:40:35 瀏覽:168
高職刑法課本 發布:2025-07-04 14:28:29 瀏覽:927
規章救援如何講 發布:2025-07-04 14:18:25 瀏覽:331
法律顧問坐班制 發布:2025-07-04 14:15:56 瀏覽:43
規章制度民主協商 發布:2025-07-04 14:15:15 瀏覽: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