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百科

道德百科

發布時間: 2021-02-10 14:19:21

A. 什麼是道德

道德是一種良好的抄選擇習慣。

在中國,道德是道與德的結合。道是一個很好的選擇,美德是一種修養或習慣。兩者的結合構成了它的定義,即一個好的選擇習慣,其中習慣是它的種類,好的選擇是它的區別。

道德屬於倫理范疇。它的主題是人類的活動或實踐,其目的是人類的幸福。道德規律不同於自然規律或邏輯規律。這不是一個百分之百確定的規律。這是由於與道德規律相對應的主體的不確定性。因此,有些人懷疑道德規律的存在。

(1)道德百科擴展閱讀:

道德的起源為:

實踐或活動源於慾望,而不是理性。理性只能分辨是非,但不會引起任何活動。相反,慾望可以引起活動,但不能區分是非。慾望可以從屬於理性,也可以反對理性。服從理性的慾望導致了好的選擇,而反對理性的慾望導致了糟糕的選擇。道德就在於這樣的選擇,所以道德源於慾望與理性的統一。

再者,慾望是由感覺引起的,它分為快樂和痛苦。快樂來自愛好,痛苦來自仇恨。愛一件事的人能給他幸福,所以道德也能使他幸福。因此,道德和幸福不一定都是。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道德

B. 「道德」的含義是什麼

「道德」的含義:社會意識形態之 一。以善惡評價的方式調整人與人之間及個人同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主要通過教育和社會 輿論的力量,使人們逐漸形成一定的信念、習慣、傳統而發生作用。由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所決定並為 之服務。

道德

【拼音】dào dé

【出處】巴金《家》三三:「他又一次誇張地感覺到自己的道德力量超過了這個快要崩潰的大家庭。」

【例子】那些在自然災害發生的時候,趁火打劫哄抬物價的人是不道德的行為,為遭到大家的譴責和唾罵。

【近義詞】品格、品質、人格、品行、品德、德行、人品

(2)道德百科擴展閱讀

道德近義詞

1、品德

【拼音】pǐn dé

【解釋】即道德品質,也稱德性或品性,是個體依據一定的道德行為准則行動時所表現出來的穩固的傾向與特徵。品德就其實質來說,是道德價值和道德規范在個體身上內化的產物。

【出處】明·釋今無《壽江若海》:「名譽高縉紳,品德潔清修。

名聲好的官宦,注重修養和品質道德。

【例子】喬治·華盛頓總統在1796年的告別演說中宣稱,一個共和國的公民如果沒有品德就無法管理自身和充分行使他們的自由權。

2、品格

【拼音】pǐn gé

【解釋】品性;性格。也指文學、藝術作品的質量和風格。物品的質量、規格等。

【出處】唐韓愈《畫記》:「至河陽 ,與二三客論畫品格,因出而觀之。

到了河陽,與幾位客人一起討論畫作的質量和風格,因為出色大家都喜歡看。

【例子】公道正派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社會公認的一個人處人、處事應當秉持的基本立場,是國家公職人員一切優秀品格的起點和終點。

C. 道德的本質是什麼

道德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式,歸根到底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是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映。

首先,社會經濟關系的性質決定著各種道德體系的性質。其次,社會經濟關系所表現出來的利益決定著各種道德的基本原則和主要規范。

再次,在階級社會中,社會經濟關系主要表現為階級關系,因此,道德也必然帶有階級屬性。最後,社會經濟關系的變化必然引起道德的變化。

道德對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映不是消極被動的,而是以能動的方式來把握世界,引導和規范人們的社會實踐活動。

拓展資料

道德,是由思想行為所表現的,有一定標準的,社會、風俗,習慣。美德,美就是美的事物;德,古稱之為得;合起來解釋就是,美的事物可以吸引和得到社會中的一切。

道德是道和德的合成詞,道是方向、方法、技術的總稱;德是素養、品性、品質。道德雙修是人生的哲學。

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與規范。道德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起判斷行為正當與否的作用。道德是指以善惡為標准,通過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來評價人的行為,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相互關系的行動規范的總和。

道德作用的發揮有待於道德功能的全面實施。道德具有調節、認識、教育、導向等功能。與政治、法律、藝術等意識形式有密切的關系。中華傳統文化中,形成了以仁義為基礎的道德。

D. 道德是什麼意思

道德,是由思想行為所表現的,有一定標準的,社會、風俗,習慣。道德是版道和德的合成詞,道是方向、方法權、技術的總稱;德是素養、品性、品質。道德雙修是人生的哲學。

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與規范。道德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起判斷行為正當與否的作用。道德是指以善惡為標准,通過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來評價人的行為,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相互關系的行動規范的總和。

(4)道德百科擴展閱讀

「道德」一詞出自老子《道德經》。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E. 什麼是道德的含義

道德是一種良好的選擇習慣。實踐的理性和思辨的理性不同,前者較為粗略,後者較為精密。思辨只有對錯之分,沒有中間狀態,而實踐的精髓正在於選擇,並且中間狀態就是最好的選擇。

在中文中,道德是道和德的合成詞,道是一種良好的選擇,德是一種素養或習慣。二者合起來就構成它的定義,即一種良好的選擇習慣,其中習慣是它的種,良好的選擇是它的屬差。道德屬於倫理學范疇,其題材是人的活動或實踐,其目的是人的幸福。

(5)道德百科擴展閱讀:

道德的准則

既然道德是一種良好的選擇習慣,像射箭一樣有一個標靶,即人的幸福,所以也像射箭一樣,需要在實踐中根據感覺來調整和提高它的命中率。因此,說道德的准則是感覺當不為謬誤。

有人說道德的准則是自由,而把自由又定義為既不壓迫人,也不受人壓迫。這話一半正確,一半不正確。因為相同人的幸福是相同的,不同人的幸福是不同的。對幸福一概而論,是智力不成熟的表現。

人的性格是有多樣性的,有的人愛好思考,有的人愛好運動。即便同一個人,小時候和長大了的性格也有可能不同。因此,幸福和快樂也具有多樣性。對待不同的人,幸福既然不可以一概而論,相應的道德也就不可以一概而論。

如果對象全都是自由人,那麼既不壓迫人,也不受人壓迫誠然是一種道德,但是如果對象一方是自由人,一方是奴隸,那麼道德就是一方壓迫另外一方。不可以強求相同的人遵循不同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不同的人遵循相同的道德。

具體來說,不可以強求古人遵循今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小孩遵循成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女人遵循男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窮人遵循富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發展中國家遵循發達國家的道德。

這種說法反過來也是正確的,不可以強求今人遵循古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成人遵循小孩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男人遵循女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富人遵循窮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發達國家遵循發展中國家的道德。

F. 道德包括哪些方面

從形式來看,道德包括一個人的言論和行為兩大方面;從內容來看,道德包括家庭美德、職業道德和社會公德等方面。

德是道和德的合成詞,道是方向、方法、技術的總稱;德是素養、品性、品質。道德雙修是人生的哲學。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與規范。

道德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起判斷行為正當與否的作用。道德是指以善惡為標准,通過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來評價人的行為,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相互關系的行動規范的總和。

道德作用的發揮有待於道德功能的全面實施。道德具有調節、認識、教育、導向等功能。與政治、法律、藝術等意識形式有密切的關系。中華傳統文化中,形成了以仁義為基礎的道德。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道德觀念,沒有任何一種道德是永恆不變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的宣傳教育及社會輿論的長期影響而逐漸形成的。這是一種道德相對主義,與之相反的主張則稱為道德絕對主義。道德很多時候跟良心一起談及,良心是指自覺遵從主流道德規范的心理意識。

(6)道德百科擴展閱讀:

表徵個人道德的總體特點的范疇。簡稱品德。指體現一定社會或階級的道德要求,並具有穩定性傾向的個人的道德意識和行為的特點。道德品質表現在——

①道德意識,包括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等;

②道德行為,包括道德言語、道德行動和道德習慣等。道德意識引起並調節人們相應的道德行為,道德行為實現、鞏固和深化人們相應的道德意識,二者綜合構成一個人的道德品質狀況。

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養,做到「日三省吾身」:

第一應當分得清先與後,該先的一馬當先,該後的甘居最後。先進性最重要的特點是「先」,即走在前列,一是走在群眾的前列,帶領群眾;

第二走在時代的前列,引領時代潮流。共產黨員要有"先人後己,先公後私"的思想覺悟,始終把黨的利益、集體利益、他人利益置於自己利益之上,好事、喜事首先想著群眾,不搞近水樓台先得月。

再次,要有"吃苦在先、享受在後"的優良品質,艱巨任務搶在先,危難之際沖在先,做改革創新的先行者,攻關克難的急先鋒。生活享受往後靠,物質待遇不與人攀比,以自己的模範行動影響人、帶動人。

第三要有「正人先正己」的律己意識,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別人不做的,自己堅決不做,執行黨的決議率先垂範,完成黨的任務身先士卒,不落在群眾後面。

G. 什麼是道德

道德是一種良好的選擇習慣。實踐的理性和思辨的理性不同,前者較為粗略,後者較為精密。思辨只有對錯之分,沒有中間狀態,而實踐的精髓正在於選擇,並且中間狀態就是最好的選擇。例如,在對待恐懼時,有三種選擇,魯莽,勇敢和怯懦。

勇敢這種選擇就被認為是合乎道德的,而另外兩種選擇就被認為是違反道德的,所以說道德是一種良好的選擇。但是,一隻燕子帶不來春天,一次良好選擇也不能成就道德,所以還要多加一個限定,即養成習慣。綜上所述,道德是一種良好的選擇習慣。

(7)道德百科擴展閱讀:

一、道德功能

凡是人的活動都是為了獲得某種幸福,區別在於幸福的種類和完滿的程度不同。道德的活動既然是一種活動,當然也不能例外,它也是為了追求某種幸福。

人類的靈魂可以粗略的分成三個部分,即營養和繁殖的部分,感覺和慾望的部分,心靈和理性的部分。道德既然與實踐和活動密切相關,所以它的目的就在於追求人類靈魂中感覺和慾望部分的幸福。

二、道德准則

既然道德是一種良好的選擇習慣,像射箭一樣有一個標靶,即人的幸福,所以也像射箭一樣,需要在實踐中根據感覺來調整和提高它的命中率。因此,說道德的准則是感覺當不為謬誤。

有人說道德的准則是自由,而把自由又定義為既不壓迫人,也不受人壓迫。這話一半正確,一半不正確。因為相同人的幸福是相同的,不同人的幸福是不同的。對幸福一概而論,是智力不成熟的表現。人的性格是有多樣性的,有的人愛好思考,有的人愛好運動。

即便同一個人,小時候和長大了的性格也有可能不同。因此,幸福和快樂也具有多樣性。對待不同的人,幸福既然不可以一概而論,相應的道德也就不可以一概而論。

如果對象全都是自由人,那麼既不壓迫人,也不受人壓迫誠然是一種道德,但是如果對象一方是自由人,一方是奴隸,那麼道德就是一方壓迫另外一方。不可以強求相同的人遵循不同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不同的人遵循相同的道德。

H. 「道德」的定義是什麼

道德,是由思想行為所表現的,有一定標準的,社會、風俗,習慣。美德,美就是美的事物;德,古稱之為得;合起來解釋就是,美的事物可以吸引和得到社會中的一切。丑德不稱其為德,所以,道德僅僅是一種表現形式,屬於中性。

(8)道德百科擴展閱讀

在歷史和生活里,迫於道德壓力而「自殺」者並不少見。道德雖不是生活必需品,可它對人的修養和身心健康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文明的人類是靠道德的建立來作保障的。道德的傳承也同樣離不開家庭、學校、社會、勞動和創造,以致分門別類地產生各自的要求和水準。——選自葉千華《心靈夜語》第348頁「淺說道德法律愛情」。

「道德」離開了人類的群體性「公共」活動,也就不成其為「道德」。 「道德」是針對「人類整體」而言的; 「道德」是針對各個國家和民族而言的;「道德」是針對各個國家內部的政府、政黨、行業、企業、家庭等各層級組織和其人民等的「人群集聚體」而言的。

耿閣認為:「若能較為全方位系統的徹悟老子的思想理論的話其結論大慨(這里只能用「大概」一詞)就是這樣的,即:「說到永恆的這個「道」它常常是以與同時無間的德無間結合的方式表現為「有大行大為」的這個大德的道德之功能的同時而既所本然又所必然的所能達到的無所不能為無所不可為的那種地步或之境界的。」

這一句話的意思說的是:「道」和「德」之間的關系的問題。」「道」和「德」之間是一體的。「道」和「德」之間是不可分割的。「道」和「德」之間是整體無間的。無道是無德的。有道是有德的。無德是無道的。有德是有道的。「道」和「德」之間是「無間整體」「整體無間」之一體的。

I. 什麼是道德

【禪院網路】道德
道是上帝的意識,上帝的靈,是宇宙的血液,是生命的源泉,是維護宇宙有序運行的法力,是真理,是客觀規律和法則。

德是建立在對道認識基礎之上的人類社會中聖人和賢哲具備的內在品質,是維護人類社會沿著理性、祥和、健康、快樂道路前進的動力,是賢人追求的修養和品質。

道德就是維護宇宙自然和人類社會有序運行健康發展的法力和動力,就是符合自然規律和法則的人崇高的思想和行為准則。

道涵括了宇宙中的一切奧妙,德概括了人類的最高智慧和最高尚最完美的品質。道德包括了上帝、神佛、仙聖和諧一體的所有內涵和外延。

追求道德是賢人的品質,追求道,就是追求上帝,追求永恆的生命;追求德,就是追求聖人,追求完美的人生。

若一個人的言論行為符合自然規律和法則,且言論行為對社會、對他人、對大自然有益,就說明這個人有道德,道德品質好。反之,若一個人的言論行為不符合自然規律和法則,且言論行為對社會、對他人、對大自然造成傷害,就說明這個人缺乏道德,道德品質差。

人類實際上一直過著不道德的生活

如何才能獲得一個開心、快樂、自由、幸福的人生呢?

這就要從道德下手,什麼是道德?維護如來本性的行為方式就叫道德,違背如來本性的行為方式就叫不道德。具體點講,能使人生開心、快樂、自由、幸福的說教、行為、生活方式符合道德,妨礙或阻擋人生開心、快樂、自由、幸福的說教、行為、生活方式都不符合道德。

縱觀人類的歷史和現狀,人們實際上一直過著不道德的生活,家庭、國家、宗教、政黨的存在是不道德的,尤其婚姻家庭和國家的存在,是極不道德的,因為婚姻家庭和國家妨礙和阻擋著人們過上開心、快樂、自由、幸福的人生。可以這么說,凡是維護和歌頌婚姻家庭和國家的說教、理論、憲法、法律、行為、方式都是不道德的。

既然不道德,我們就必須逃離婚姻家庭和國家,逃離宗教組織和政黨組織。

當今社會,誰具備了道德?

道德非聖人不能具備,當今社會誰敢說「我具備了道德」?如果有人說「我正在認識道德,正在追求道德」,此人已經了不起了,已經超凡脫俗了,已經進入了賢人的行列,可以歸入「可雕」范圍,他已經激動得徹夜難眠,心潮澎湃了。

中華民族的歷史上,對道德理解最深刻的人是老子,《道德經》對道和德進行了概括和簡要的闡釋,要認識道德,最好從理解《道德經》開始。

經常上網瀏覽,讀了許多官員專家、教授學者、大師名人的文章,其中論及道德的話語令人感覺十分有趣,就像聽學齡前兒童在談論量子力學,觀賞蒙著眼睛的人在迷宮中轉圈那樣,感到非常可愛、滑稽、有趣、逗人。

無神論者心理發育天生有缺陷,「一陰一陽謂之道」,可他們只陽不陰,只要半個世界,《莊子》講:「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夏天生,夏天死的小昆蟲永遠不知道自然界還有春天、秋天和冬天,無神論者永遠不清楚物質世界之外還有個反物質世界,所以,無神論者永遠也具備不了道德。

那麼,是不是說有神論者就可以認識道德、具備道德呢?有神論者若不具備德,不在德上下功夫,很容易變成鬼怪,比無神論者更可怕,禍害起人類社會來,有過之而無不及。

無神論者只能對人的肉體和思想實施恐怖控制,而成了鬼怪的有神論者將會對人的靈體和精神實施恐怖控制,所以更可怕。

人類要想進入一個美好的時代,最好是所有政黨和宗教都逐漸消失,由聖人來實施教化,由賢人們去管理人類的日常生產和生活。

凡俗人對聖人有一種天生的偏見,可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腑」,愛錢的人總認為他人講道德無非也是為了錢,愛名的人總認為他人講道德無非是為了出名,愛權的人總認為他人講道德無非就是為了掌權。

一群羊總懷疑牧羊人心懷叵測:「這個牧羊人總拿著鞭子在威脅我們,總讓我們聚在一起,不讓我們自由自在、隨心所欲地到莊稼地里去飽餐一頓,到河對岸去吃個痛快,這傢伙肯定想當我們的頭羊,想當羊王。」

大家想想,牧羊人願意變成一隻羊,去當羊群的王嗎?

當年許多人想使耶穌當以色列的王,耶穌當了嗎?躲之惟恐不及啊!

釋迦牟尼是王子,只要雄心勃勃,有希望能「一統江湖」,可他想嗎?他壓根就沒有想過當王。

凡俗人揣摩聖人之心,就象井底之蛙惻度大海蛟龍行為,可以理解,只不過太荒唐。

什麼人能具備道德?

現存世界上的宗教界人士和政黨成員恐怕難以具備道德,只要深入到任何一個宗教組織或政黨組織內,我們就會發現,都在那裡惟我獨尊,都說自己的教義或者學說是唯一正確的,他人的都是「歪理邪說」,為了控制教徒或黨員,也怕自己有缺陷的教義或學說暴露出破綻,總「循循善誘」教徒和黨員除了本門說教外不要去接觸「異端邪說」,如此脆弱、如此不堪質疑和打擊,久而久之,一點「免疫力」都沒有,怎能具備道德?

還有一批人,就是「正統」的維護者,他們就像手不離經典,嘴不離經典的法利賽人或是中國歷朝歷代老皇帝門下維護「祖訓」的老癲董,張口閉口全是「經典」和「祖訓」,只要哪兒聞著點新思想、新事物的氣息,就會氣急敗壞地議論一番、攻擊一番,儼然像個道德的維護者,真理的掌握者,不竭盡花崗岩腦袋中的化石智慧把新思想、新事物打翻在地,他們就會寢食不安、七竅生煙。這類人無法具備道德。

不能認為老癲董都是已達耄耋之年的人,一些連《聖經》的皮毛都沒有弄清楚的年輕人,時不時地摘錄出一兩句《聖經》中的話語,裝出一副基督維護者的樣子或是《聖經》博學者的架勢對新思想和新事物也能指東道西、嘲三罵四,這類人離道德遠矣。

純粹的自然科學者或是純粹的社會學者也難以具備道德,因為他們的思維已成定勢,要讓他們反常思維,只能讓太陽從西邊出來,假如我說「人體的疾病或是遇到的災難全是由於自身心理和精神反物質結構的不完美導致的」,他們會接受嗎?不要說探索,讓他們想像都不可能。

至於普通大眾,一輩子只要能把自身和家庭成員的吃穿住行問題解決好了,就已經不錯了,他們根本就沒有時間、精力和條件去探索物質和反物質世界的時間、空間、生命的龐大體系知識,所以,也難以具備道德。

那麼,誰能具備道德?

答:生命禪院的禪院草們有希望具備道德。

自吹自擂,狂妄是吧?

一切的宗教教義和政黨學說在生命禪院面前會顯得蒼白無力,生命禪院是一個開放、發展的系統,總在變易中不易,不易中變易,它毫無界限,包容一切宗教和政黨及個人的道德成分,不拒絕來自任何方面的智慧成果,它不為哪個宗教,或政黨,或組織,或個人,或階層,或階級,或民族,或國家服務,而為整個宇宙體系的生命服務,生命禪院的禪院草不具備道德,難道其他人士會具備道德?說來聽聽。

將來,若說我們不了解莎士比亞,不了解瑪雅文化,不了解《古蘭經》和佛經、不了解相對論,不了解科學種田等等,都不會貽笑大方,但若說不了解生命禪院,那就意味著我們已經落伍了,僵化了,腐朽了,趨向木乃伊了。

不久的將來,一大批生命禪院的禪院草會「羽化出繭」,當他們一旦從沉睡的思維狀態下醒過神來,一個個就象鯤鵬展翅那樣,翱翔海宇,揮斥八極,向人類展示頂天立地、才華橫溢的風采,一個個將具備道德品質,向人類展現美好的未來。

道德,惟生命禪院禪院草將具備。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道德?

我指出下列不道德的現象,這些現象沒有了,就是我們所需要的道德。。。。

熱點內容
北大經濟法復試經驗 發布:2025-07-04 15:55:48 瀏覽:522
法律效力與法律淵源 發布:2025-07-04 15:55:36 瀏覽:358
經濟法基礎第六章關稅 發布:2025-07-04 15:55:34 瀏覽:593
律師受sm 發布:2025-07-04 15:51:38 瀏覽:754
勞動法工傷四級 發布:2025-07-04 15:36:49 瀏覽:508
疫苗管理法違法行為的法律責任是 發布:2025-07-04 15:26:28 瀏覽:917
美國國安立法 發布:2025-07-04 15:25:28 瀏覽:398
浙江市司法 發布:2025-07-04 14:48:11 瀏覽:514
醫療器械企業法律責任人清單 發布:2025-07-04 14:46:36 瀏覽:253
公益性崗位是否適用勞動法 發布:2025-07-04 14:46:31 瀏覽: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