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教育思想
㈠ 老子的教育成就
老子的無為思想老子的哲學並不是一種西方意義上的知識學體系,而是一種生命的智慧,一種對「道」的追尋。老子「道」的學說,就是對宇宙萬物的形而上的把握。它的宗旨,不在玄遠的空洞世界,而在生活的實踐之中。對於個體生命而言,它提供了安身立命的基礎;對於一個國家而言,則是一種達至善治的智慧。雖然老子思想以「玄之又玄」而著稱,但其背後的濟世情懷,卻值得反復體味。老子的哲學是一種大智慧,對於人類一切事務,包括管理在內,都具有深刻的啟發意義。其中,無為而治的思想是最具有影響力的。「無為」,在老子那裡意味著「道法自然」,即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無為即自然」,是老子哲學的基本觀點。老子將「道」視為宇宙之本,而道之本性則是「常無為而無不為」,即「道」對於宇宙萬物是「侍之而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就道生成萬物、成就萬物而言,道是「無不為」的;就道對於萬物「不辭」、「不有」而言,道又是「無為」的。從本質上講,這是「無為」與「無不為」的有機統一。天地萬物的生成與存在,皆是「無為也而無不為」的。老子正是從這一思想出發,認為治國安民,要反對「有為而治」,而主張「無為而治」。在他看來,「為無為,則無不治」,「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聖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老子把「無為」看作聖人「取天下」和「治天下」的手段。
老子既反對儒家推行「以德治國」,又反對「以智治國」。指出:「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子;國家混亂,有忠臣。」認為,「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同時老子也反對兵家的「以力治國」,反對暴力戰爭。認為,「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主張「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強天下」。只有推行無為而治,才能達到「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為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的理想社會。
無為無所不為
「無為」思想是由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出的。老子所處的春秋時代,諸侯混亂,統治者強作妄為,貪求無厭,肆意放縱,造成民不聊生。在這種情形下,老子提出了無為思想,呼籲統治者要「無為而治」。他說:
「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
「好靜」是針對統治者的騷擾而提出的,「無為」是針對統治者的苛政而提出的,「無欲」是針對統治者的貪欲而提出的。老子認為,為政者應當能做到「無為而治」,有管理而不幹涉,有君主而不壓迫。讓人民自我發展,自我完善,人民就能夠安平富足,社會自然能夠和諧安穩。
「無為」就是不做任何違反自然規律、有損道德規范、違反社會法則,有害眾生的事。但這里的「無為」並不是什麼都不做,並不是不為,而是含有不妄為、不亂為、順應客觀態勢、尊重自然規律的意思。老子說過「無為而無不為」,意思是說:不妄為,就沒有什麼事情做不成的。這里,「無為」乃是一種立身處世的態度和方法,「無不為」是指不妄為所產生的效果。老子還曾談道,「為無為,則無不治,」意思是說以「無為」的態度去對待社會人生,一切事情沒有做不到、辦不好的。因此,老子所講的「無為」並不是消極等待,毫無作為的,而是「為無為」、「為而不恃」、「為而不爭」,即以「無為「的態度去「為「,去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有為有所不為
老子說的「無為而治」、「無為而無不為」,並不是說坐在那裡什麼也不幹,就什麼事情也做成了。在老子生活的時代,人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自給自足,無需統治者來組織生產和交換,用誰來「為」,一切順乎自然地進行。而統治者一旦「為」,則是為修建奢華的宮室而催逼苛重的稅賦,或是為發動吞並他國戰爭而拉夫抓丁。這樣「為」則百姓遭殃,社會動盪,「無為」則人民閑適、社會安寧。因此,「無為」是不妄為,不亂來的意思。是說統治者行為要順應自然、社會發展的規律,並按照規律去定相應的法律、制度、不輕易變更,人們在這樣的法律、制度下盡情發揮自己的聰明才幹,努力去做。
「無為」追求的是奉獻,「無為」的結果,恰恰也成為「有所作為」(有奉獻)。
㈡ 老子的主要思想是什麼
主要思想是樸素的辯證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
老子認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相比較而存在的。美醜、善惡、有無、難易、長短都是相互依存的,有此才有彼,有是才有非,有善才有惡。表面看來,正相反對的兩個方面是相互對立的,而實際上又是相互包含、相互滲透的。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任何事物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變的。老子在《道德經》第四十章提出「反者道之動」。
這就是說,事物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會向相反的方面轉化,所謂「物壯則老,「兵強則滅」。同時,事物的發展、事物向反面的轉化,並不是一下子實現的,需要經歷一個數量上不斷積累的過程。
(2)道德經教育思想擴展閱讀
老子主要成就:
老子的成就主要體現在《老子》一書里。《老子》,又名《道德經》或《德道經》,和《易經》《論語》被認為是對中國人影響最深遠的三部思想巨著。其成書年代過去多有爭論,至今仍無法確定,不過根據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簡《老子》年代推算,成書年代至少在戰國中前期。
此書共計五千字左右,最初稱為《老子》而無《道德經》之名。後來稱《道德經》,並分成八十一章,編為上下兩篇,上篇道經三十七章,下篇德經四十四章。全書的思想結構是:道是德的「體」,德是道的「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老子
㈢ 老子的主要思想是什麼
老子的主要思想是「道生萬物」的宇宙生成說,把宇宙看成一個自然產生、自然演變的過程,專天地屬萬物是依照自然規律發展變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
老子哲學的精髓是他的樸素辯證法思想,認為天地萬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高下相傾,聲音相和,前後相隨」 ,矛盾雙方相互依存,互為條件。
(3)道德經教育思想擴展閱讀:
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張「無為」,認為只有無為才能無不為,反映了當時統治者的無力,企圖緩和尖銳的社會矛盾。但他對「侯王」的告誡,如「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卻是很精闢的。
老子哲學在中國思想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後代不少哲學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它的影響。自漢以後注釋《老子》者不下千家,在中國古籍中是罕見的。老子不但創立了我國三大宗教之一的道教,而且他的思想可以說影響了後來整個中國哲學史的發展,深深地影響了整個封建社會的意識形態。
㈣ 《道德經》的主要哲學思想和意義
,《道德經》首先應是抄一部哲學著作,比較集中地反映了中國古代哲學思想。老子的思想產生於春秋末期,此時社會正處於奴隸所有制向封建所有制變革過渡階段。政治上周天子已經失去統治天下的權勢,出現了不貴而富的新興階級;經濟上賦稅制度改變,刑書、刑鼎等一類反映階級利益的法律隨之出現;生活上的尊卑有序的觀念、准則和倫常等也發生變化並開始走向破裂;特別是由於階級斗爭、生產技術的發展進步,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種大的變動和變革,迫使一些先哲賢達,開始了先注意「身外之物」,然後再認識自己的有利本階級利益的哲學思考。古今中外,哲學的產生發展,大都是從「天道觀」開始,而後「天人合一」,各抒己見,導致各種學派林立,爭斗也十分尖銳。從老子的「天道觀」來看,也客觀說明了萬物起源產生、運動爭斗、變化更新以及萬物相互轉化等一系列哲學的基本問題,應該說是沉重打擊了「天道有知」的神鬼迷信思想的,這也就是老子哲學思想的本原、基石即「道」。我以為,老子的「道」和「德」同屬於哲學范疇,
㈤ 老子,莊子的教育思想是怎樣的
老子認為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他還主張「無為」,要求人們順應自然,反對統治者侵擾百姓。莊子的主張這類似。
莊子提出更多的是自身的修煉,也就是說更多的是讓自己有道德,而不是讓他人來規范自己的道德行為,人的任何行為都是自然規律的體現,倡導人類順應自然。
二、老子教育思想的內容老子教育思想的內容極其豐富而深刻,其主要方面如下:1、尊道貴德德篇第十四章說:「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萬物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也,夫莫之爵而恆自祭也。」老子強調,道生成萬物,德養育萬物。萬物雖現出各種各樣的形態,但都是由道德規律而形成,因此萬物莫不尊崇道而珍貴德。道之所以被尊崇,德所以被珍貴,就是由於道生長萬物而不加以干涉,德畜養萬物而不加以主宰,順其自然。德篇第十五章:「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復守其母,歿身不殆。」意思是說,天地萬物有其根源,這個根源是道,它是天地萬物共同的母親。懂得了道德為萬物字母,就應該明白自己與萬物平等,都是道德之子,以平等心、眾生心看待萬物。抱元守一,淳德歸道,回復其先天本來面目,那麽就沒有危險了。德篇第二十二章:「治人事天,莫若嗇。夫為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蒂,長生久視之道。」這里老子強調,重積德是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措施。德篇第二十五章:「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耶?故為天下貴。」強調珠寶和良馬雖然珍貴,但是真正珍貴的東西是要尊道貴德,道德是個人和社會最寶貴的寶貝。德篇第九章:「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2、清靜為天下正德篇第八章說:「請靚可以為天下正」,就是說人心的清靜不僅是個人品格端正的前提,也是天下樹立正氣的基礎。道篇第一章講到:「故恆無欲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噭。」就是說,人只有在無私無欲的清靜狀態中才能認識大道的奧妙,而用後天有欲的意識只能了解世界的表面現象和淺層次的規律。大道規律的根本特性在於客觀性,它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我們只有徹底拋棄自己主觀的一套,實事求是地看待客觀事物,這樣才能對客觀事物才有一個全面、真實地認識。道篇第四十七章說:「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欲也,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矣。」德篇第九章說:「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憯於欲得。故知足之足,恆足矣。」道篇第五十六章:「五色令人目明;馳騁田獵,使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使人之行妨;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聾。是以聖人之治也,為腹而不為目,故去疲取此。」老子希望人們能夠豐衣足食,建立內在寧靜恬淡的生活方式,而不是追求過分的滿足貪欲的生活。一個人越是投入外在化的漩渦里,則越會流連忘返,產生認假為真,造成迷失本性。所以,老子提醒人們要摒棄外界物慾的誘惑,保持內心的安足清靜,確保固有的天性。如今,現代文明高度發達,許多人只求聲色物慾的滿足,價值觀、道德觀嚴重扭曲,在許多場合可以普遍看到人心發狂的事例。讀了本章,令人感慨不已。人類社會的精神文明應與物質文明同步發展,而不是物質文明水平提高了,精神文明就自然而然地緊跟其後。3、無為而無不為德篇第十一章:「為學者日益,聞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將欲取天下者恆無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德篇第二十章說:「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民自富,我無不欲而民自朴。」無為兩個字的含義不是不做事,而是不違背自然規律而妄為。老子這段話的意思是,統治者如果去除種種妄為、按照自然規律而行事,那麼百姓就會受到很好的道德教化;統治者如果能夠清靜心身,端正行為,那麼民風就會端正,歪風邪氣就不能形成氣候;統治者如果不要給老百姓增加種種不必要的負擔,那麼百姓自然會富足;統治者如果去除私心貪欲,辦事從人民利益出發,那麼人民就會效法而形成淳樸的風氣。道篇第二十九章:「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也,非可為者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4、中和法則德篇第五章說:「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為和」,現代科學已經證明,無論在宏觀宇宙天體,還是微觀世界,都是陰陽對立統一。老子這句話可謂放之四海而皆準。沖氣以為和是告訴我們,陰陽兩個方面要和諧共存,偏重任何一方都會招致失敗。比如,家庭中夫妻之間要互相尊重,國家關系中強國與弱國之間要互相尊重,國家的經濟發展與道德建設要並重。德篇第四十二章說:「天下之道,猶張弓者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故天之道,損有餘而益不足。人之道,損不足而奉有餘。」道篇第四十九章:「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德篇第二十四章:「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聚。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德篇第四十四章:「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5、奉獻精神道篇第五十四章說:「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德篇第四十二章:「天之道,損有餘而益不足。人之道,損不足而奉有餘。孰能有餘而有以取奉於天者?此有道者乎!是以聖人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見賢也。」德篇第四十三章:「受邦之垢,是謂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為天下之王。」德篇第四十四章: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6、慈悲為懷德篇第三十一章:「聖人無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己愈多。」德篇第三十二章說:「我恆有三寶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老子在這里把仁慈、節儉和處下居後作為治理國家的三個法寶。因為只有仁慈才有真正的勇敢,能夠節儉才能有足夠的財富使天下豐衣足食,統治者不把個人利益放在天下人之前,才可以成為萬民擁戴的君主。在三寶當中,老子又把仁慈放在首位,說:「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建之,如以慈垣之。」就是說,有了仁慈,用來征戰,可以取得勝利,用來守衛就能鞏固。天要救助誰,就用柔慈來教化他、保護他。德篇第二十六章:「抱怨以德」。7、貴質朴 老子認為,質朴符合自然之道,所以是高尚的品德。要做到質朴,必須去除種種偽裝,還其本來面目。道篇第七十六章說:「道恆無名。朴唯小,而天下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意思是說,道無相無名,它質朴五華,隱微至極,其小無內,但是宇宙中沒有什麼東西能夠輕視它、指使它。侯王如果遵循它的規律而行事,那麼萬民自然都會歸服。道篇第七十二章說:「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浴;為天下浴,恆德乃足;德乃足,復歸於朴。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恆德不貳;德不貳,復歸於無極。朴散則為器,聖人用,則為官長。夫大制無割。」這段經文中,老子提倡的復歸於無極、復歸於朴都是返樸歸真的意思。德篇第三十一章說:「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意思是,真實的話用不著文飾 ,需要文飾的不是真話。所以這里的「美」不是美好的意思,而是巧飾,和孔子講的「巧言」意思一樣。「美」的反面是質朴,是道的特性,因此可貴。德篇第十八章說:含德之厚者,比於赤子。蜂蝲猥地弗螫,攫鳥猛獸弗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怒,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憂,和之至也。老子對於德行深厚的人,用「赤子」來比喻。認為他們就象嬰兒般的純真、柔和 。具備赤子的兩個特點,一是「精之至」,即純真,一是「和之 至」,即柔和。道篇第六十四章:「眾人皆有餘,我獨遺,我愚人之心也。湷湷呵!鬻人昭昭,我獨昏呵!鬻人察察,我獨昏昏呵!忽呵!其若海;望呵!其若無所止。眾人皆有以,我獨頑以悝。吾欲獨異於人,而貴食母。」孟子也講過:「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離婁下》) 8、輕名利道篇第五十三章說:「持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允之,不可常葆之。金玉盈室,莫之守也。貴富而驕,自遺咎也。功述身芮,天之道也。」道篇第五十七章說:「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也,及吾無身,有何患?」德篇第七章:「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道篇第五十六章說:「五色令人目明;馳騁田獵,使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使人之行妨;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聾。是以聖人之治也,為腹而不為目,故去疲取此。」9、處下不爭德篇第六章:「天下之至柔,馳騁於天下之致堅。無有入於無閑,吾是以無為之有益。」道篇第五十二章:「上善治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居眾之所惡,故幾於道矣。」道篇第七十八章:「是以聖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為大也,故能成大。」德篇第二章: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耶?非乎?故致數輿無輿,不欲碌碌如玉,落落如石。德篇第二十九章:江海之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是以聖人慾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民上而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德篇第三十八章: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9、重視因果道篇第六十八章說:「故從事而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德者,道亦德之;同於失者,道亦失之。」道篇第五十一章:「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芮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無私與?故能成其私。」德篇第九章:「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憯於欲得。故知足之足,恆足矣。」 德篇第四十四章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強調上天對眾生一視同仁,沒有親疏的分別,他總是跟善人相伴,對善人給予呵護與關懷,鼓勵人們做善人道篇第六十四章:「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德篇第三十八章:「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㈥ 老子的教育思想是什麼
老子在《道德經》第三章里,提出了他的「無為」思想。老子主張「不尚賢」、「使民無知、無欲」,設想要人們回到一種無矛盾的「無為」境界。老子崇尚「無為」,主張順其自然,合乎天理,否定有神論。是當時較為先進的思想之一。
老子思想主張「無為」,《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道」為客觀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恆意義。
《老子》書中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並能由對立而轉化,是為「反者道之動」,「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又以為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之統一,「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他關於民眾的格言有:「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他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立的道家學派,不但對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中國2000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6)道德經教育思想擴展閱讀:
一、無為而治的適用范圍
1、治理國家
無為而治是道家的治國策略,所以治國是無為而治的第一應用。
為了貫徹無為而治的方針 ,各級政府官員既要拋棄各種政績主義和形式主義,也要拋棄「為人民謀幸福「、「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等仁政理念,寬刑簡政、輕徭薄賦、與民休戚。
盡量靠萬民的自為無為無不為,靠萬民的自治無治無不治,自己做好必要的服務工作即可;同時有所為有所不為,充分信任和依靠下屬,讓下屬去完成各項工作,自已主要做好識人用人的工作。
2、企業管理
無為而治用在企業管理上,要求企業管理者從瑣事中跳出來,主要抓好企業發展戰略和識人用人的工作,至於具體的研發、技術、生產、銷售等工作,要充分依靠員工和下屬來做。
高層管理者,要想真正做到在大事上有所為,而在小事上則有所不為,就必須實行「君無為而臣有為」的管理方法,才能達到「君逸臣勞國必興,君勞臣逸國必衰」的管理目的。
3、教育領域
無為而治用在教育領域,要求老師和家長一定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充分信賴孩子的能力和發展潛力(即道家的自化能力),放手讓孩子自己去試、去學習、去探索、去發現,甚至去破壞,哪怕他會失敗會犯錯誤也不要緊。
因為他會從這些失敗和錯誤中學到很多東西,老師和家長要做的,就是給孩子創造必要條件,並做必要的輔助工作。
二、世界影響
老子的著作、思想早已成為世界歷史文化遺產的寶貴財富。其影響包括政治、文化、科學、宗教等等方面。據元朝時的不完全統計,先秦以來,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時就超過三千餘種。
歐洲從十九世紀初就開始了對《道德經》的研究,到二十世紀的四五十年代,歐洲共有60多種《道德經》譯文,德國哲學家黑格爾、尼采,俄羅斯大作家托爾斯泰等世界著名學者對《道德經》都有深入的研究,並都有專著或專論問世。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譯成外國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是《聖經》,其次就是《道德經》。
老子譽有東方三大聖人之首,美國《紐約時報》評為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自古有「老子天下第一」之稱。
㈦ 老子的思想主張有哪些現實教育意義
在中國古代的思想家中,當推老子和孔子的思想對中國的文化傳統產生的影專響最深最廣最大屬。作為中國古代最重要的兩大學派的創始人,他們的思想學說存在著明顯的差異,這些差異最終形成了儒道兩家的不同傳統,奠定了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基礎。
老子思想和孔子思想的差異是十分廣泛的,但就其最主要的方面而言,莫過於理論上各有偏重和價值觀念的不同。下面分別對這兩方面加以討論。
一般而言,老子比較偏重於對形而上的問題和人與自然的關系的思考,由此而建立了他的本體論和宇宙論;孔子則偏重於對人與人的關系的思考,由此而建立了他的倫理學。就本體論和宇宙論而言,孔子的思想在這方面基本上是闕如的,而就倫理學而言,這方面也不是老子關心的重點。
㈧ 老子的教育思想
老子試圖建立一來個囊括宇宙萬物的理源論。
老子認為一切事物都遵循這樣的規律(道):
事物本身的內部不是單一的、靜止的,而是相對復雜和變化的。事物本身即是陰陽的統一體。
相互對立的事物會互相轉化,即是陰陽轉化。
方法(德)來源於事物的規律(道)。
老子的「無為」並不是以「無為」為目的,而是以「有為」為目的。因為根據之前提到的「道」,「無為」會轉化為「有為」。
這種思想的高明之處在於,雖然主觀上不以取得利益為目的,客觀上卻可以更好地實現利益。
㈨ 列舉三條關於老子的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的名言
友誼是靈魂的結合,這個結合是可以離異的,這是兩個敏感,正直的人之間心照不宣的契約。 —— 伏爾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