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對道的認識是
Ⅰ 道是什麼,老子對於道的理解是什麼
道就是路,但不能一句話說明白,所以老子用了37章來解釋。
現代人把萬有引力叫道。道生萬物,萬物離不開萬有引力。
道就是人性,人性又是自然屬性。德是評價人性的度的。所以說道德可以約束人的本性。
Ⅱ 求對《道德經》的理解主要之對道家思想的概述和解釋
老子《道德經》五千字,古今中外解釋者逾七百餘種,然釋意離題萬里者自不必說,想找到能用現代人思維來詮釋,而拋卻「道」、「規律」、「奧妙」之類語言者,卻是難事.
本人對《道德經》並無很深入的研究,但在佛、道理論的指導下,十餘年實修有一定的心得.由於自己學醫出身,為探索佛、道原理,在醫學、哲學、心理學、神經生物學及分子生物學等多學科中涉獵多年(著有《心理與衰老——生命的三位一體結構及其調控機制》一書,04年5月北京中醫出版社出版),自信對佛學「佛性」、道家「道」、「無」、「內丹」的內在含義,以及「道」與「德」之間的內在聯系能夠做到明了無誤,也因此一直想翻譯《道德經》以及用現代科學解釋佛理,但一來時間關系,二來對世人會否相信信心不足,故而一直拖著.
這次召開國際道家學術大會,善音大姐讓我寫一寫《道德經》方面的文章,雖然自己對《道德經》涉獵不深,寫的文章也不象論文,但佛日:「唯法施功德無量」,自己也應該為《道德經》的推廣盡一份綿薄之力,並衷心地希望《道德經》能給現代人帶來福慧,同時也為大會推一點波,助一絲瀾.
一、《道德經》總論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對於這一段,歷代的人們都把這個「道」解釋為宇宙之道、天地之道、自然之道等等,卻沒有與「德」聯系起來.事實上,《道德經》論述的只是兩個問題:「道」與「德」,「道」並不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而是個體修行也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我們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現代人把佛學和道家思想當成神秘文化,是由於他們修道的方法十分特別,並且需要修道者具備特殊的「德」.歷代人們修道的多,知道修道需要先修特殊的「德」,而最終明了「道」為何物的人極少.《道德經》總論部分提出了修道的方法,後面極大部分卻是論述修道之「德」的,所以只修道不知「德」者難於理解它,不實修只從文字上理解道為宇宙之道者更難於理解它.唯有修道能明了究竟者,方知「道」與「德」合二為一,道德經三字,提綱挈領,實已把全文的內容都概括無遺.
故前人有把經文分為道經和德經兩個部分,實是很有見地.對於沒有實修過或尚未修持到練虛合道的人來說,道經的內容很難理解,或者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往往只是從字意上理解為某種規律的東西,但具體這個規律是什麼,誰都說不上來,所以千百年來,《道德經》的譯本越來越多,但是經中說些什麼人們卻越來越爭執不下.
同樣,德經的內容就被人們說成是為人處世的方法、治家的方法、治國的方法等等,這倒是沒有很大出入的,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一整套個體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一個人如果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小者治家,大者安邦治國,很可能都失敗,那他也就不可能再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一者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另一方面,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噫!老子之苦心幾人能解也,竟被人認為甘守柔弱、與世無爭、甘居人下,是空談之唯心大道.殊不知被現代唯我的人們看得一文不值的「德」,卻是修道者不可或缺,少了就修不成道的東西.這一些,如果不是自己親身去修道體驗過,根本是不可能理解的東西.
二、《道德經》的道經部分
除總論部分外,《道德經》中論道的還包括:第四章中關鍵的一句是「和其光,同其塵」;第六章「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第十章「載營魄抱一,有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第十四章是對修道者色、聲、觸、意等方面的一些要求;第十五章「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第十六章「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第二十一章「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第五十二章「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第五十六章「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等等.
三、有關《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絕不是可有可無的東西.如果理解了這一點,我想對《道德經》的內容也就理解得八九不離十了,所以也沒有必要一一地去解釋,各人可以有各人不同的見解,很多地方在當今社會里可能也應修改,但無論如何,一定要通過實修,才能體會到修德與修道的內在聯系,因此,這篇文章也就寫這些吧.
《道德經》有很多人想從他裡面學習到什麼修真的方法什麼的,其實不全真但也不全假.《道德經》其實是一本修心的一個材料,讓你保持心態的平和,看事的方法等.
Ⅲ 道德經中老子是對天道的理解還是對人道的理解
《道德抄經》就是用《易經》中陰陽的法理,來講解人世萬物的。古人認為世間萬事萬物都是陰陽生化而成,所以有句話很有名:」一陰一陽之謂道「。
《易經》是用陰陽爻來展現陰陽的核心變化規律,《道德經》是把萬事萬物中所隱含的這種規律講述來,告訴人們怎樣符合這種」陰陽之道「。
所以《道德經》中有句話: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人對於名利情的牽掛太深,就不容易割捨,而陰陽之道,要清心寡慾,去掉私念的,天下之人,熙熙攘攘,為名利情而奔忙不已,要踐行,《道德經》,易乎?!
這里朋友把人道和天道分開了,是不了解傳統文化的緣故。古人認為,天,地,人是相貫通的,所謂」天人合一「是也!《道德經》中也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以,《道德經》是統言宇宙和生命的經書,是具有非常深刻的內涵的,其中把天地人三才的道理都囊括在內了。而當我們思維層次比較淺的時候,就只能看到淺顯的內涵,而思想深刻的人,就會看到更深的內涵。
Ⅳ 求對《老子》中的「道」的理解,
道就是天地至理,自然之法。道德經中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說法內,道在這里也可容以理解為是天地始源。但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中,道又是一種無為,順其自然的意思(這里的法是效法的意思)。所以「道」在道德經之中並沒有一個確切的解釋,隨著外界的變化,道的意義也在不斷地改變。也就是「無恆道」的意思。都是之前在課堂上聽來的,記不全了,望採納
Ⅳ 對老子道的認識和理解
禪院文集 傳道篇
自然之道
雪峰
自然之道即上帝之道。
道法自然。道法,自然。道,法自然。
入道之道,順其而然。得道之道,順應自然。與道合一之道,法自然。
自然,就是宇宙大千世界的規律和法則及各種存在和現象。法自然,就是按照規律和法則思想和辦事,不要人為地干涉和改造其本來的運行程序。
自然之道就是宇宙大千世界的規律和法則所限定的運行程序。
「大道甚夷」,大道,就是自然之道。自然之道簡單易行平坦舒緩。
違背自然的一切行為叫逆道而行,逆道而行復雜艱難曲折痛苦。
人,當你感覺活著開心、快樂、自由、幸福時,證明你走在了自然之道上。
人,當你感覺活著煩惱、痛苦、焦慮、憂愁時,證明你在逆道而行。
如何走自然之道呢?
該吃,吃;該喝,喝;該睡,睡;該做,做;該玩,玩;該用,用;該生,生;該死,死。
不著急,不上火,不執著,不期盼,不求成功,不求卓異,不做規劃,不定目標,無為而為,隨遇而安,隨緣而化,隨性而動,隨機而作。
哪些行為屬於逆道而行呢?
該吃的,不吃;不該吃的,卻吃。該喝的,不喝;不該喝的,卻喝;該睡時,不睡;不該睡時,卻睡。該做的,不做;不該做的,卻做。該玩時,不玩;不該玩時,要玩。該用的,不用;不該用的,非要用。該生時,不生;不該生時,非要生。該死時,不死;不該死時,卻要死。
著急上火,執著期盼,求成功,求捷徑,求卓異,求法術,求神通,求奇跡,制定計劃,設定目標,作繭自縛,不滿足,不知足,非要光宗耀祖,非要有車有房,非要活成人上人,非要成仙成佛等等。
走自然之道有什麼好處呢?
好處是,心靜,平和,喜悅,健康,禍患少,造孽少。
逆道而行有什麼壞處呢?
壞處是,心浮氣躁,魂不守舍,煩惱焦慮,多災多難,造孽連連。
從以上走自然之道的好處和逆道而行的壞處可以看到,走自然之道者的意識能級高,根據霍金斯能量與情緒層級圖知道,走自然之道者的能級在540以上,而逆道而行者的能級在200以下。由此可以證實,前往天堂的都是走自然之道者,前往動物層和地獄的都是逆道而行者。
2018-01-28
Ⅵ 簡述老子對「道」的認識(200~500字)
一、不可言狀的萬物之本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在《道德經》內的開篇,老子就容指出了道是不可言說和難以名之,是「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二、言而知之「道」
道是「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恍恍惚惚,超越人的感知之外的存在,但是當道作用於天地萬物時,它又呈現出其規律性,這是人們可以認識和遵循的法則。
1、規律之道
道作為宇宙萬物的源頭,不僅僅是「先天地生」,同時也是「萬物之母」。
2、無為之道
道生成萬物卻不加以任何地干涉,任憑事物自然而為之,謂之「無為」。
3、弱者道之用
老子主張致虛守靜,柔弱不爭。
老子道的思想可謂深邃,在「無」中讓人體會;而道又是那麼的淺顯,讓人們在「有」的境界里可以琢磨與把握。事物的發展同樣有其兩面性,及之必反,道無為而為,法之自然,事物應順應道之原理。
不可言而言之——簡述老子「道」的概念
作者
陳小勇
Ⅶ 道德經中老子對道的比喻都有哪些
道,有諸多錯誤理解.
——很多人把道理解成是規律,這是誤解道.規律是可以言說的,可以表述的.所以,規律不是老子所說的道.一切規律都是道發揮作用的表象,如天道,地道,人道,陰陽之道等等.把規律理解成道,必須先推翻老子說的「道恆無名」才可.這是不可能的.
——有人把道理解成「無」,如空、一、朴,等等,這也是誤解老子的道.
在老子體系中,一,無和有,都同出於道,由道而生.以為無就是道,以為空就是道,以為一就是道,這樣的理解,把老子修行層次給抹殺了.
——很多人從哲學意義上,為道做定義,這是不明智的,是不懂老子的.能定義的話,老子自己早便會說得明明白白,不會留下諾大疑問讓後人亂猜他一葆再葆的道.這樣對道的哲學定義乃至解釋,實際會妨礙人們對道的感悟,反使人們陷入思維議論道的泥潭.比如說,「道是體,德是用」,這樣說並沒錯.可沒悟道的讀者,會從日常哲學或生活含義上,把道錯誤理解成「本質」,「本體」,「本源」,這就大錯特錯了.再如,「一陰一陽之謂道」,這樣說也沒有錯,但沒有悟道的讀者,很容易把道的這些作用當成道去理解,這就是離道了.所以,老子對「道」不敢多說一字,因為他已經悟道,怕多說一字,人們從字意上誤解道.
道,只有悟,才知道;夢,只有醒,才知夢.道中演說什麼,都還在道中;夢中任何理論,都不能出夢.
所以說,道,需要「證悟」.
Ⅷ 道德經中的道是指
道,有諸多錯誤理解。
——很多人把道理解成是規律,這是誤解道。規律是可以言說的,可以表述的。所以,規律不是老子所說的道。一切規律都是道發揮作用的表象,如天道,地道,人道,陰陽之道等等。把規律理解成道,必須先推翻老子說的「道恆無名」才可。這是不可能的。
——有人把道理解成「無」,如空、一、朴,等等,這也是誤解老子的道。
在老子體系中,一,無和有,都同出於道,由道而生。以為無就是道,以為空就是道,以為一就是道,這樣的理解,把老子修行層次給抹殺了。
——很多人從哲學意義上,為道做定義,這是不明智的,是不懂老子的。能定義的話,老子自己早便會說得明明白白,不會留下諾大疑問讓後人亂猜他一葆再葆的道。這樣對道的哲學定義乃至解釋,實際會妨礙人們對道的感悟,反使人們陷入思維議論道的泥潭。比如說,「道是體,德是用」,這樣說並沒錯。可沒悟道的讀者,會從日常哲學或生活含義上,把道錯誤理解成「本質」,「本體」,「本源」,這就大錯特錯了。再如,「一陰一陽之謂道」,這樣說也沒有錯,但沒有悟道的讀者,很容易把道的這些作用當成道去理解,這就是離道了。所以,老子對「道」不敢多說一字,因為他已經悟道,怕多說一字,人們從字意上誤解道。
道,只有悟,才知道;夢,只有醒,才知夢。道中演說什麼,都還在道中;夢中任何理論,都不能出夢。
所以說,道,需要「證悟」。
Ⅸ 如何理解老子《道德經》中的"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思想屬於逍遙一類的,對道當然是存而不論的。如果非得去理解,用西方哲學的角度來說就是一種形而上學。道就是事物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