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錢再道德
① 道德和金錢,誰更重要
當然是道德重要啦, 金錢買不到道德,道德是一個人的內涵和素養,是一種素質。道德是最淳樸的美
外貌美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心靈的美;華麗的外衣並不是真正的美,道德才是最純朴的美。美在於心靈。一個人如果沒有道德,就如一個人沒有了靈魂,他心中只有仇恨,生活從此而改變;一個人如果擁有了道德,就擁有了一切,關愛、溫暖、快樂……生活因此而更加完美;人生就如一顆寶石,如果用道德鑲邊,就會更加燦爛奪目,光彩耀人。有人隨地吐痰,這個人便失去了最純朴的美——道德,他丟失了一切。也許他沒在乎這件小事,隨意的,可從這件小事中卻反映出了大道德。他不單單毀壞了自己,也丟失了一顆無價珍珠——道德。美在於心靈。道德在人生旅途中是至關重要的:人生就像是一隻船,道德便是船槳,只要擁有道德的人,船就會有前進動力,一步步到達成功的彼岸,到達人生的最巔峰;如果一個人沒有了道德,船也就沒有了前進的動力,慢慢地往後滑,越滑越快,最終回到原點,這個人的一生就沒有任何意義、任何價值,彷徨一世,暗淡而平靜,溫飽而平庸;如果我們要想成功,就要有奮斗目標,就好好拿穩這塊無價寶石,掌好這只船槳,不應該隨意虛擲,稍不留神它就離你而去,但重新找到它卻很難,就如大海撈針。有這樣一位60多歲的農場主,他種了600多公頃土地,盡管平時非常忙碌,但他堅持參加贊助青少年眼疾患者協會。除了每年捐款100美元外,還參加義務募捐活動,收入用來為青少年治療眼病。「人們最大的快樂來自於對別人的幫助。」這位老人既快樂了自己,也快樂了別人,這也是一種偉大的精神,更是一筆無法比擬的財富。擁有道德是快樂的,是美好的。小行為,大道德。的確,從一個人的言行舉止就能看出這個人的品質、思想如何,他是怎樣一個人。講道德是一種美,最純朴的美,它會給我們人生添加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我們每一個人都想完美,道德就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環,擁有道德眼前一片晴空;從生活的小事做起,從身邊的點滴做起,你會快樂一生,終身受用。我聽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名店錄取員工,又許多大學生都來應聘,卻意義淘汰了。當輪到一名沒有大學生文化高、學歷偏低的年輕人時,他看到地面上有許多廢紙,便順手拿起扔進垃圾桶里。然而,正是因為這看似平凡的舉動是他被錄取,其他大學生看不起這小事,把道德遠遠拋在了一邊。從中我們看到了道德有時也會使你邁向成功的大門。看一個人並不是看他取得了什麼,而是看他品質如何、道德如何,這樣的人才會成功,如果再有文化與知識,沒有道德的支撐也是沒有用的。永遠記住:美在於心靈,道德才是最純朴的美。
② 道德和金錢什麼更重要
金錢與復道德都很重要,但是制道德比金錢更加重要。原因如下:
1、金錢只是改變生活和提升自己的工具,不要把金錢上升到信仰的高度,良好的道德才是追求的根本,一個有金錢漠視道德的人,就好比暴發戶一樣,沒有底氣和做人的基石。生活的富足精神的缺失,活著也是僅僅活著而已。
2、道德和才藝是遠勝於富貴的資產。墮落的子孫可以把貴顯的門第敗壞,把巨富的財產盪毀,而道德和才藝卻可以使一個凡人成為不朽的神明。
3、道德,作為一種美德,它可以時刻調節著我們與其他人之間的關系,與此同時,道德作為現代社會公德之一,它能夠教育人們造福於後世,加強自身對自我的認知,對家庭和社會的責任的承擔。
4、道德是做人做事和成人成事的底線,是一種無形之中的自我約束。它能夠時刻要求我們且幫助我們走向良善,富有一顆感恩的心,並在生活中提升人的幸福感。
5、如果只有金錢,但是卻沒有道德或失去道德,人類便很難達到一個美好的生活與精神滿足。只有人擁有了良好的內心信念和行為習慣,進而才能調節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③ 辯論賽,道德追求與金錢追求是否可以並行
辯詞:
正一:各位同學,大家好!我方從不同的角度來闡述兩者可以並行的階段與過程。 首先,依照中國傳統而言,孔夫子曾經說過「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但,「富而可求也,雖置鞭之士,吾亦為之」。明代王陽明先生曾經告訴我們:「眾終日做買賣,義不在己為聖賢。」這就證明了金錢與道德是可以並行的。 其次,就西方思想而言, 偉大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告訴我們:「人生最大目的在於追求幸福,而幸福的來源基礎就在於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滿足。」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在《新教倫理》一書中也指出:「要達到自我實現,就要使得資本能與其傳統倫理互相配合。」 再者,我方將從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來論證兩者其實是可以並行的。第一、是「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原則之下,「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四個堅持」是立國之本,而兩者的辨證統一都建構在所謂的經濟建設這樣的中心之下。這不正說明了精神文明建設與物質文明建設是同樣重要的嗎?第二、鄧小平先生也說過:「不能有窮的共產主義,也不能有窮的所謂社會主義。」今天致福並不是罪過啊!綜上所述,我方已成功地論證,今天不管在個人人生追求方面,或者是在社會整體經濟發展方面,金錢與道德其實是可以並行的。如果說兩者不能並行,那不就是誘導沒金錢成不了事,沒道德有金錢准會壞事嘛!因此,只有在金錢與道德可以並行的情況之下,我們才能創建一個「富而好禮」的社會,也就是「全國上下皆經商,齊心合力創富強」。謝謝大家!
反一:謝謝主席!觀眾們,各位評委,對方辯友,大家好!首先要澄清的是,今天我在這里談的不是金錢與道德能不能統一,也不是有金錢有道德能不能統一,我們要說的是「追求金錢與追求道德不能統一。首先我們來看看怎樣理解這句話。」追求「就是極力的探求和尋求,「統一」就是一致的意思,「金錢」是貨幣是財富的象徵,「道德」是一定的社會調整人與人、社會與個人之間關系的欣慰規范的總和,它的表現形式是對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的尊重和維護。「金錢追求」就是把對財富的佔有放在首位,以最小的投入獲取最大回報,最大可能的斂聚財富。這顯然不同於對方同學所說的物質文明的建設。「道德追求」就是對善、正義、公正、誠實的高尚境界的努力探求。這就不僅意味著對惡的、非正義的、偏私的和虛偽的追求金錢手段的屏棄,更意味著把他人和社會的利益放在首位,努力作到最多的奉賢和最少的索取。這顯然也不同於對方同學所說的精神文明建設。這樣,金錢追求和道德追求的矛盾不是顯而易見嗎?我們不是說遵守道德的人就不能獲取金錢了,因為我們都知道金錢不是萬能的,但是沒有金錢是萬萬不能的。事實上,世界上大多數人都在遵守道德的前提下以理智和體力合理地獲取金錢,但是這種遵守和獲取並不等於我們今天談的追求,因為追求顯然是一種更專一、更投入的狀態。正是因為對金錢或道德的追求,意味著對另一種追求的放棄。所以大多數人都在遵循道德和獲取金錢之間找到一個平衡,才沒有成為聖人或惡魔。世界上有許多擁有大量財富又樂善好施善助的人,那麼是不是他們就找到了金錢追求與道德追求的統一呢?並非如此。因為他們是大量獲取財富,就不是最多的奉獻,最少的獲取。既然他們樂施善助,就是以最小的投入換取最大的回報,所以,他們也是在獲取金錢和道德之間找到一定的平衡。如果他們有什麼特殊之處的話,那就在於他們用什麼手段以什麼樣的心態獲取金錢,也無從知道他們的善行義舉是否完全為了發揚道德,所以我們不宜枉加評論。我方將從理論、事實、價值方面論證我方的觀點,即金錢追求與道德追求不能統一。
正二:大家好!對方辯友友好好象試圖告訴我們一件事情,當一個人遵守誠實信用的時候,他就是沒有道德的。如果我在享有生活之樂的時候,我又在外面奉公守法地賺取金錢,請問如果把享有生活之樂擺在第一位的時候,金錢追求是不是就應該被拋棄呢?好的,我方將從三個方面論證「金錢與道德不能並行」是一種錯誤的概念。 第一,就金錢與道德的關系來說,如果只追求道德,沒有金錢是窮的,是荒謬的。因此,如果追求道德,「人人求道德,人人餓肚皮」呀!這樣的社會是亂的。所以說在對方的立論之下,社會必然是窮的、亂的。這里我要問對方辯友的是,難道我們的社會全部都是窮,全然都是亂嗎? 第二,就實際的情況而言.如果金錢跟道德追真的不能並行追求,我就請問對方辯友,難道認真本著良心奉公守法追求金錢的人民都是不存在的嗎? 最後,我們就中國大陸的現狀來看.在改革開放之後,經濟建設是整個中國的首要工作.如果金錢追求與道德追求不可以統一的話,我要問一問對方辯友,中國想要過度到道德完美經濟富足的共產主義社會,豈不是遙不可及的海市蜃樓嗎? 好了,我方已從金錢與道德的關系\時政的狀況\中國的現狀三個方面成功的證明了」金錢追求與道德追求不能統一」是一錯誤的思想.不論古代的貨殖三賢到現今的優秀企業家;不論昔日的販夫走卒到今天的市井小民;不管是西方的資本主義福利國家原則,還是社會主義天下的均富天下的思想概念,都一再告訴了我們金錢與道德是可以並行的。最後我想請各位摸摸自己的良心跟理性來問自己,如果我們以誠實信用、童叟無欺的、循規蹈矩的方法,為自己為家人為社會來賺取金錢的時候,有誰能夠污衊我們?我不能,相信各位也不能!謝謝大家!
反二:大家好!好象對方二辯聽錯了我方一辯的立場,我方並沒有說賺錢的人沒有道德,我們的立場只是:一個人不能同時追求金錢又追求道德.毛澤東同志說:「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我方要說:「追求道德使人進步,追求金錢使人落後。」下面我將從理論的層面來說明為什麼道德追求與金錢追求不能統一。第一,早在18世紀,保守主義的創始人埃蒙博克以及其他學者就已經認為,快速的工業化與城市化打亂了固有的穩定的社會秩序,摧毀了人們判斷善惡的道德標准,取而代之的卻是狂熱的拜金主義以及利慾熏心的爭奪與佔有。第二,我們要看一看自由主義理論家的看法。市場經濟學的鼻祖亞當•斯密認為:「對物質享受的追求不能成為知道人類道德社會的基礎。」他告訴我們:「財富常常是人慾與虛榮心的產物,而人類謀求財富的慾望常常是一發不可收,所以私慾的膨脹可以破壞社會的和諧,而且,會阻止人類道德的追求.」第三,激進主義理論家一針見血地指出:」金錢追求能帶來道德淪喪.」瑞士經濟學家基斯蒙地認為:「在殘酷的自由競爭世界裡,為所欲為的只是那些敗壞一切社會綱紀,沒有廉恥,沒有原則,沒有德行,沒有實體心靈的空虛的金錢拐騙者,他們就是一個拐、一個誆,能拐就拐,能誆就誆啊!」第四,馬克思更進一步揭示出金錢的追求與道德追求的內在矛盾.他說:「金錢是一種顛倒黑白的力量。它把堅貞變成背叛;把愛變成恨,把恨變成愛;把善行變成惡行,惡行變成善行;把主人變成奴隸,把奴隸變成主人;把愚蠢變成明智,把明智變成愚蠢。」從保守主義到自由主義,再到激進主義,各學派的學者雖然對世界的看法大相徑庭,但是對金錢追求與道德追求的對立關系卻有驚人相似的觀點。對方辯友在這些先哲們面前還要說金錢追求與道德追求是可以統一的嗎?謝謝大家!
正三:大家好!請大家仔細地想一想,如果我們今天奉公守法地去賺錢,我每天就是為了拚命奉公守法去賺錢,這個時候是不是對金錢道德並行的拚命追求?是不是將這個「追求」擺在第一位,難道它們是不能統一的嗎?接下來,我方將從三個方面來給各位論證金錢和道德追求是可以統一的。 首先從理論的層面來看。在資本主義的條件之下,富蘭克林早就說過:「只要行動合法,道德就是美德的結果和職業能力的表現。」近代的資本主義受到社會主義刺激之後已經開始致力於社會福利,社會公平增進了。這已經不是我們一般理解的單純追求利潤和剝削剩餘價值,它反而比較接近社會主義講求的平等和正義的主張。在資本主義,這樣的命題是可以成立的。 再就實際來看。古代的范仲淹他「位崇祿厚設義田造福族人,以其所入濟其所簍」。這難道不是一種追求並行的例子嗎? 各位比我方還清楚,中國牡丹電子集團公司除了以誠實信用受人肯定之外,更捐助了「希望工程」以及「亞運會」,對方辯友難道說她是「假仁假義」?難道說她是「沽名釣譽」嗎? 第三點,從價值取向上必須告訴大家的是,只有金錢沒有道德是人吃人的社會,只有道德沒有金錢是餓死人的社會。在對方辯友的架構之下,究竟我們是要餓死,還是要去吃人呢? 請對方辯友正面回答我方要如何建構這樣的社會?最後想要告訴大家的是,認識和透過金錢與道德的統一並行,才能滿足物質與精神的需求,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才能成功,人類的社會才得以綿延不絕……謝謝大家!
反三:大家好!對方辯友一再堅持「金錢和道德是可以並行的」,那你可能還沒有聽過這句順口溜吧,叫做;「男人有錢必學壞,女人學壞必有錢」吶。下面我將從現實的層面上來再次論證我方觀點。金錢追求與道德追求 的矛盾其實自古早有定論。儒家思想認為:「君子憂道不憂貧。」孟子也說:「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身而取義者也。」孟子為追求道德不惜放棄生命。假如真如對方辯友所說金錢追求和道德追求是可以統一的,而孟子又真的為追求真理而捨生取義,那他聽了今天對方辯友的這番見解,一定是「死不瞑目」了。被唾棄了上千年的陳世美假如不是為了追求自己對金錢名利的無限慾望的話,假如不是一心想當駙馬爺的話,那麼他至少也可以回老家當個縣太爺吧.但是,正是因為金錢追求和道德追求根本上是不能統一的,所以他選擇了榮華富貴,而拋棄了賢惠善良的秦香蓮,結果不但掉了腦袋,落了碗那麼大個疤,還背了一個千古罵名.再回到紅塵滾滾物慾滿流的現實中來吧.請問對方辯友,這又是一幅怎樣的景象呢?行賄受賄、偷稅漏稅層出不窮;搶劫盜竊、車匪路霸日見猖獗;賣淫行娼、走私販毒沉渣泛起;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無所不在;見義不為、見難不助、見死不救、見暴不除時有發生。棉隊如此一幅景象,請問對方辯友,你們真的還要我們說金錢追求和道德追求是可以統一的嗎?眼下令北京市民氣憤的事莫過於賣假葯的了。人類發明葯物原本是為了治病救人,但是,那些拜金者卻靠賣假葯來坑害無辜百姓,被人們視為職業殺人犯。其實這些人在台灣也不乏知音。比如一位台灣名醫,他因為收受賄賂而鋃鐺入獄,真可謂「手術刀與紅包齊飛,拜金狂與鐵窗一色」呀!與醫者父母心的高尚醫德相比,難道對方辯友還要說金錢追求與道德追求是可以統一的嗎?以上事實無不印證了馬克思主義的一段名言。馬克思說:「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潤,就會有人為此鋌而走險;假如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潤,就有人敢踐踏道德和法律,甚至走上斷頭台」的呀。可對方辯友卻盲目樂觀地告訴我們金錢追求和道德追求原本是可以統一的。假如人人都是如此盲目樂觀的話,那麼請問匡扶世風的重任將由誰來完成?宏揚道義的重擔又將落在誰人的肩上呢?謝謝大家!
自由辯論階段
正方:孟子所說:「二者不可得兼,捨身而取義也」,那是指當二者一定發生沖突的時候,但是孟子並沒有說「二者總是沖突,捨生取義者也」。對方辯友請教您第一個問題,請您告訴在座的各位,當您認為道德跟金錢不能並行的時候,你到底希望的社會是追求金錢的社會,還是追求道德的社會?請回答,謝謝!
反方:我們希望的是一個又有金錢又有道德的禮樂之邦啊,我們在上面辯論的時候,不是已經告訴你們了嗎?
正方:《論語•泰伯篇》告訴我們:「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鄧小平文選》告訴我們說:搞社會主義一定要使生產力提高,貧窮不是社會主義。這不正是有邦有道而富且貴的藍圖嗎?
反方:對方還是說金錢與道德可以並行,但是沒有聽到極力追求金錢與極力追求道德卻不能統一。對方三辯剛才不承認追求是極力追求,卻說可以是拚命追求,如果我為了金錢,拚命追求,殺人放火,算不算也是追求道德呢?
正方:對方辯友,如果我為了追求金錢而拼了命去奉公守法賺錢的話,對方辯友,這個時候為什麼不是「並行」?
反方:耶酥說:「富人進天堂好比駱駝穿過針眼一樣困難。」基督教、猶太教、伊斯蘭教,西方的文化最偉大的流派都認為對金錢的追求與對道德的追求是不可以統一的,對方怎麼認為啊?
正方:孔子曾經告訴我們:「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才,吾亦為之。」空子認為只要是符合義理,只要能夠追求這樣的財富,即使是作為一個卑賤的人,也要去做啊。對方辯友如何去面對這樣的問題?
反方:孔子也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對方辯友是不是認為一個人可以同時做「君子」,又同時做「小人」呢?
正方:在孔子講「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這句話的時候,他是一個事實的判斷,這「君子」指的上在上位的統治者。他告訴在上位的統治者既要追求道德,又不能夠太過火地來追求金錢。換句話說,他這里指的君子應該是在上位的統治者,應該要金錢與道德的並行統一來治理人民使人民過上一個更好的生活啊!(所以對方辯友引用錯誤。)
反方:對方辯友,將追求金錢與按勞分配獲得的生產資料混為一談,按此邏輯通過不擇手段牟取暴利的爆發戶和一個按勞報酬的普通工人還有什麼差別呢?
正方:對方辯友您不要忘記,社會上或許有這樣的人存在,但社會上有更多奉公守法誠實納稅的人民,不然的話,還有哪一個國家能夠靠人民的稅捐來維持他們自己國家的運作呢?
反方:我方早已承認,很多人在遵循道德情況下用合理的手段去獲取金錢,這並不代表著一味地追求其中之一。
正方:遵循道德方式去追求金錢,這不就是一種並行嗎?鄧小平先生不就告訴我們說:如果只談精神而不去談論物質生活,這根本就是唯心論啊!
反方:對方辯友把立論的統一建立在辨證統一上面。對方辯友可能不知道,按照辨證法,善與惡也是辨證統一的,對方辯友是不是認為善與惡也是統一的呢?
正方:對方辯友,難道要各位相信金錢和道德在這個社會中是沒有辦法相互融合互相揚棄之後能有一個統一並行的局面嗎?這樣的社會怎樣走向前進呢?對方辯友應該也知道,鄧小平先生在回答美國記者麥克•華爾士的時候,他曾經說:不能有窮的共產主義,同樣也不能有窮的社會主義,致富不是罪過。 那麼在你們的立論之下,改革開放那不就是「阿彌陀佛,罪過罪過」了嗎?
反方:我們還把辯論從鄧小平先生身上回到對方辯友身上吧!我很喜歡輔仁大學的校訓「真、善、美、聖」,如果對方辯友真的認為金錢追求和道德追求是可以統一的話,那你不介意我把輔仁大學的校訓改成「「真、善、美、聖」和「錢」吧!
正方:(對不起,對方辯友,輔仁大學校訓是「聖、美、善、真」,你念反了。)對方辯友,接著進一步請教你的是……第二次問您,到底希望在您的社會當中人民去追求金錢還是追求道德?第二次請問您,請您正面告訴大家。
反方:剛才我們早已經說過,我們贊成所有的人用合乎道德手段獲取金錢,對方把獲取、得到等同於追求,那追求的專一性和主動性在哪裡了呢?
正方:對方辯友說得好。(您的「狐狸尾巴」終於露出來了)您今天希望大家能夠奉公守法,能夠遵循道德去追求金錢。那我再問您一次,如果一個人拼了命去奉公守法去追求金錢。這個時候兩個目的是等狀的,為什麼那不叫「並行」,如果那不叫「並行」,那叫什麼?請您告訴大家。
反方:追求金錢就是不擇手段地獲取金錢。我要讀給對方兩句話看是不是能夠統一——「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和另外一句話「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追求金錢當中去」——是不是能夠統一呢?
④ 金錢的追求和道德可以並行的政策事例
這個應該是有一個相同的策略勢力,而且這個社勢力也是非常重要的,然後也可以根據他的一個設立進行一個調整,所以在追求金錢和道德的時候,也要尊重遵守這種規則。
⑤ 找男朋友或者找老公 應該金錢至上還是道德至上
這個問題其實不是問題。道德也必須建立在一定的物質的基礎之上的。沒有一個女孩會不考慮對方的經濟問題的,當然也會考慮對方的人品的問題。這是會綜合考慮的。當然,男孩找女孩也是這樣的。
⑥ 金錢追求與道德能否統一辯論賽四辯總結陳詞
呵呵,假設一下,你有錢了,你怎麼辦?就好像別人問你,你是選擇去支援邊疆還是去回到東海岸地區做個答有錢老闆?我想,如果要使金錢與道德良相統一,選擇在東部地區發展最好,然後,轉到了錢,除去你能用掉的,剩下的可以通過投資賺錢,然後再把賺來的錢捐到西部去,這樣,你是不是及有錢了,也可以為窮人們做一些事?而且,要比單純的去支邊好得多,畢竟現在社會是有錢好辦事,向幫助別人,首先要富裕自己~這無可厚非,不需要背上什麼道德包袱!~道德的最根本標準是,要有利於全人類的發展,你能賺到大錢,為全世界的經濟增長做些貢獻,那麼,首先你就是在履行道德~
換個角度,如果你不擇手段的去爭取錢財,那麼,無疑,你就應該放開,這里金錢與道德是不可能被這種人同意的~當然,最於這種人來說,金錢是唯一的,或者說是最重要的道德標准,因為每個人的人生觀不同,所以相對的道德標准不同,當然,所做出的行為也不同了~
對所有人來說,所有人的煩惱就不再是煩惱了,你所想的至少使大部分人考慮過的~千百年來的這人們都在思考,在追尋,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