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篆書
㈠ 老子寫的《道德經》什麽文字的
應該是大篆書吧。春秋時期各國文字尚未統一。很可能是用楚國文字寫的。距今最早的出土文獻是郭店楚墓竹簡,是楚國文字。
㈡ 請教篆體大師旗上寫的什麼
您好
篆文四字,從上到下讀之:【大道無形】
實例對比如下
「大白若辱屬,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語出老子的《道德經》。
《常清靜經》說: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這就是道教宇宙生成論的最簡短的概述。
希望回答可以幫助您
㈢ 樓觀台,大道希夷是源於道德經哪一章
1、「大道希夷」,典出老子《道德經》第十四章。
曰:「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按任法融大師解釋:「大道本是純粹、素樸、無色之元氣,又是清靜、自然、無形之虛空。故以目視而無色可見,是真色無色;以耳聽而無聲可聞,是謂大音希聲;用手捉摸而無物可得,是謂大象無形。」
2、白話:看它看不見,把它叫做「夷」;聽它聽不到,把它叫做「希」;摸它摸不到,把它叫做「微」。這三者的形狀無從追究,它們原本就渾然而為一。它的上面既不顯得光明亮堂;它的下面也不顯得陰暗晦澀,無頭無緒、延綿不絕卻又不可稱名,一切運動都又回復到無形無象的狀態。
這就是沒有形狀的形狀,不見物體的形象,這就是「惚恍」。迎著它,看不見它的前頭,跟著它,也看不見它的後頭。把握著早已存在的「道」,來駕馭現實存在的具體事物。能認識、了解宇宙的初始,這就叫做認識「道」的規律。
(3)老子道德經篆書擴展閱讀
賞析
超脫於具體事物之上的「道」,與現實世界的萬事萬物有著根本的不同。它沒有具體的形狀,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它無邊無際地無古無今地存在著,時隱時現,難以命名。「道」不是普通意義的物,是沒有形體可見的東西。
在此,老子用經驗世界的一些概念對它加以解釋,然後又一一否定,反襯出「道」的深微奧秘之處。但是「道」的普遍規律自古以來就支配著現實世界的具體事物,要認識和把握現實存在的個別事物,就必須把握「道」的運動規律,認識「道」的普遍原理。
理想中的「聖人」能夠掌握自古以固存的支配物質世界運動變化的規律,可以駕馭現實存在,這是因為他悟出了「道」性。
參考資料
網路-《道德經》
㈣ 上善若水怎麼用篆書或隸書寫
上善若水篆書寫法:
上善若水,是一個成語,語回出《老子》:「答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wù),故幾於道。」指的是: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不與世人一般見識、不與世人爭一時之長短,做到至柔卻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氣度。
在道家學說里,水為至善至柔;水性綿綿密密,微則無聲,巨則洶涌;與人無爭且又容納萬物。水有滋養萬物的德行,它使萬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與萬物發生矛盾、沖突,人生之道,莫過於此。
(4)老子道德經篆書擴展閱讀:
上善若水,是最高境界的人的德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上善:最完美;水:避高趨下是一種謙遜,奔流到海是一種追求,剛柔相濟是一種能力,海納百川是一種大度,滴水穿石是一種毅力,洗滌污淖是一種奉獻。
逝者如斯夫,人生猶如奔流至海的江水。樂善好施不圖報,淡泊明志謙如水,而在這里水是喻指與世無爭的聖人。達到盡善盡美的境界,就和聖人差不多。這句話可以理解為:水有滋養萬物的德行,它使萬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與萬物發生矛盾、沖突,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
㈤ 高文舉篆書《道德經》的時間是哪朝
高分局原書道德經的時間是哪時候道德經一般都是在古代的時候。
㈥ 逐露仙人珠落掌,別風摟觀雪生檐
樓觀台位於西安市周至縣城東南15公里處的終南山北邊,東距西安約70公里,是我國著名的道教聖地,被譽為中華文化之魂所在地,有 「天下第一福地」美稱。另外,它還有 「仙都」、「洞天之冠」的美譽。
樓觀台得名於西周,古代聖哲老子曾在此著《道德經》五千言,並在樓南高崗築台授經,留下樓觀台這一名稱。公元前5世紀的某一天,周康王時期的大夫尹喜正在草堂和夫人弈棋,忽聽門外吵吵嚷嚷,接著便有下人神色慌亂地跑進門來,語不成句地說:「大夫大夫,大事不好!」尹喜將手中舉著的棋子穩穩地落在棋盤上,扭過臉來不慌不忙地問:「什麼事,如此慌張,這樣大驚小怪,」下人說:「東方天空忽然湧出一股紫色雲霞,形狀奇異得很,活似龍蛇邀游太空,滾滾西來,勢不可擋。下人們想,如今戰亂四起,這股紫色雲霞,不知主何吉凶?請大夫上樓觀望!」尹喜聽說有這等事情,便站了起來,隨同下人外出,登上草樓,舉目遠望。果然見一股紫氣如蚊龍騰舞,自東西邁。尹喜觀後,掩不住心頭興奮,連聲贊道:「妙哉,妙哉!此乃祥瑞之氣,真人將至矣!」於是便上書朝廷願為函谷關令,遂蒙恩准。到關,敕門吏曰:「若有名翁從東來,乘青牛,勿讓過關,當稟我知。」關令尹喜計算時日將至,便令下人全部齋戒,恭候迎接。至期,果見一老者,天庭飽滿,鶴發童顏,兩耳垂後,眉長三寸,目光炯炯射人。青牛邁著有節奏的步伐,老者坐在牛背上,逍遙自在,悠然自得。尹喜見之,趕緊迎上前去,再三稽首參拜:「聖人來矣,有請!」原來,這騎青牛的老者,便是太上老君。老君姓李名老聃,宇伯陽,系東周守藏史。因周室內亂,便辭去官職,准備西行,路過函谷關。他見面前這位官員,清奇不俗,氣度非凡,便問道:「你是何人?為何得知老夫將至?」尹喜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乃函谷關令尹喜,去年冬天,我看見天理星西行,今春又見紫氣東來,狀如龍蛇,知真人將西行,故於此迎接。」老君日:「吾亦知子之奇」。遂相攜入關。尹喜辭卻關令,同回草樓,請老君講經傳道。這就是 「紫氣東來」的故事。後人以「紫氣東來」表示祥瑞。老子為什麼會選擇這個地方作為他的傳經授道、著書講學之地?這個問題提得好。現在,我來回答這個問題。那是因為這里風水好。《陝西志》載:「關中河山百二,以終南為最勝;終南千峰聳翠,以樓觀為最佳。」宋代文學家蘇軾也說:「此台一攬秦川小,不待傳經意已空。」宋代大書法家米芾更是贊美樓觀台為天下「第一山」。的確,這里的自然景觀美不勝收,有「十里瀑聲」的野牛河飛瀑,「仰首一線天」的四十里峽,「可觀黃河日出,能看行雲霧海;風鳴林嘯,五月飛雪」的首陽山以及溶洞、風井、石林帶等。而且,這里森林繁茂,山清水秀,有一種「古、秀、幽、靜」的絕妙意境,而這種環境特別適合老子的想法。因此,他老人家就選中了我們樓觀台。
為了讓大家對樓觀台有一個更加清晰的認識,我現在把樓觀台的建造歷史給大家做一個簡單的介紹。
樓觀台從西周函谷關關令尹喜在此結樓計算起,距今已有3000年的歷史了。其間,它經歷無數次興衰。據史料記載,周穆王曾來此游樂,並建造「樓觀宮」;秦始皇在觀南建清廟,親來求拜神仙;漢武帝在觀北建祠;東漢之後,老子被依託為道教開山祖師,樓觀台由此成為道教祖庭;晉惠帝在此植樹10萬余株,遷來居民300多戶專門維護建築和園林;南北朝時期,北方著名道士大多集中在這里,並形成了著名的「樓觀派」;唐高祖李淵認老子為祖宗,親來樓觀台,改樓觀台為「宗聖宮」;唐玄宗以夜夢老子為名,改 「宗聖宮」為 「宗聖觀」,並擴建規模。一時間,這里殿宇豪華,道士眾多,盛極一時。這之後,樓觀台漸漸走向衰敗,真可謂 「盛極而衰」。不過,樓觀台的鼎盛時代也是我國古代歷史最為輝煌的時期,因此,這里保存的各種文化遺存多達60餘處,展示的文化類型更是豐富多彩。樓觀台既有周秦遺跡、漢唐古跡,又有幽室園林,也是歷代文人墨客聚集的地方。唐代的王維、李白、白居易、李商隱,宋代的歐陽修、蘇軾等都在這里留下了大量優美詩章。這里既有老子說經台、宗聖觀 (宮)遺址、尹喜觀星樓、秦始皇清廟、漢武帝望仙宮、大秦寺塔、老子墓等著名景觀,又有煉丹爐、呂祖洞、十老洞、迎陽洞、老子詞、棲真亭、元始台、上善池、化女泉、延生觀、吾老洞、王母宮、西樓觀等文化古跡及遺址。樓觀台現在還遺存有歷代古樹名木367株,其中千年以上古樹16株,具有重要的觀賞、保護和研究價值。另外,現存歷代碑碣178通,保留的名人贊美樓觀台的詩詞有95首,論著、繪畫、樂章150餘篇。在樓觀台,各位還可以聽到悅耳動聽的道家音樂、燴炙人口的歷史典故和民間傳說故事。這些文化遺產可都是咱們中華民族重要的文化瑰寶。有學者說:「陝西的黃帝陵是中國文化的根,樓觀台是中國文化的魂。」
說經台
現在就來到了樓觀台中的說經台。說經台,也叫授經台,是春秋時期偉大的哲學家老子李聃講授《道德經》五千言之地。說經台位於海拔594米的山岡上,雖處山之陰,但卻盡得其陽,翠竹環抱,古木參天,秀巒蔥郁,悅目賞心,歷來是帝王、道眾朝拜之仙都,文人墨客雲集之聖地。說經台始建於公元619年,公元1236年重新擴建,明、清均有修葺。現今保存的主體建築為明清古建築,經修葺和重建,佔地面積9432平方米。有正殿、偏殿、碑廳、廂房、迴廊等古建築146間,為樓觀台道教中心建築群。我們現在所處的地方是山門口。山門口左右的碑廳內,有歐陽詢的隸書碑石《大唐宗聖觀記》碑。歐陽詢是唐代著名的書法家,被稱為「結構大師」。碑廳前各有六角亭一座。兩亭間原有池水,名為「上善池」,左邊亭內豎有趙孟頫隸書「上善池」碑,碑陰為草書。提起上善池,還有一段優美動人的故事呢!相傳,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年 (1283年)春,周至一帶遭千年不遇的時疫,死亡者眾多,百姓處於惶恐不安之中。當時的樓觀台監院張致堅夢見太上老君告訴他說:「山門前有塊石板,石板下有一眼泉水,泉內有吾煉成之仙丹,可治時疫。」張監院醒來覺得奇怪,就命小道士在山門外西邊找到石板,揭開石板,果然有一泉,就用此水治好了30多名道士的疫病。凡喝此水者,只要兩個時辰,其病自愈。消息傳出,遠近百姓皆來取水。凡飲此水者,時疫即退,簡直是「葯到病除,聖水回春」。三年之後,翰林院學士、大書法家趙孟頫來樓觀游覽,聽到泉水治疫之事深感奇異,很受感動,就以《道德經》中有「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之意,揮筆題寫了「上善池」三個字,並刻石立碑於此,以示紀念。後來,四方善男信女多來此取水治病。古往今來,多少詩人學士來樓觀游覽,吟詩作賦,銘石留言,抒發情懷。「丹砂久窯井水赤」、「汲盡階前井水渾」之句,就記述了當年取水治病的盛況,上善池也因此而名揚四方。有詩雲「清泉雖小來歷奇,詩人雅士多詠題。樓觀台下一勝景,游覽莫忘上善池。」這棵樹叫銀杏。銀杏樹,又名白果樹、公孫樹。其果、葉均可人葯。相傳,太上老君為煉長生不老金丹,需要白果這味葯,才在樓觀台栽了兩株銀杏樹。他栽雌雄銀杏樹,是為了煉的金丹內陰陽二氣相通,陰極生陽,陽極生陰,因為陰陽二氣相通,才能生出萬物。說經命的這棵古銀否樹,樹齡有2000多年。
老子祠
老子祠,創建於唐代,明代重修,這里是老子講學的地方,老子就是在這里寫下了著名的《道德經》五千言。大家注意,院內門兩旁立的碑石就是 《道德經》碑,共四通,東邊兩通刻於唐代,西邊兩通刻於元代。其中,東廂一組兩通碑石用楷書書寫,稱為唐正本 《道德經》, 樓觀道壇認為這是最標準的《道德經》版本。西廂一組兩通碑石是元朝刻立的,民間稱之為梅花篆字《道德經》,是元代著名書法家高文舉用古篆書寫的,故亦稱為《古老子》。所謂「道」是指宇宙萬物之間存在的共同的客觀自然規律;「德」是指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的行為准則,道德是道教的理論基礎和聖典。凡是一種宗教,都必有一種信仰,這種信仰也需有一個理論作為依據。老子的《道德經》就是道教的「教理」。《道德經》闡述了一些樸素的辯證法觀點。並且指出「天下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的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民之飢以其上食稅的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俱之!」老子本人雖不信神鬼之說,但同時又承認鬼神的存在,並不是極端的無神論者。這正符合東漢張道陵創立道教的思想。張道陵創教的本意是要和儒佛二教相抗衡。因此將孔子的老師、威望較高的老子奉為教祖,尊其為太上老君,並說他的道法是老君所傳授的。樓觀台便成了道教的聖地。另外,《道德經》主張「知足」、「寡慾」,迎合了封建統治階級的利益,受到封建皇帝的推崇。由於此書具有很強的邏輯性和很深的哲理性,故成為春秋時諸子中重要的一個學派,並普遍受到尊重。秦始皇首先在這里修建了老子祠廟,漢武帝曾進行過大規模的修葺。唐初,高祖李淵甚至將老子尊為其遠祖。對樓觀台進行了大規模充建,名聲為之赫然。
㈦ 篆書字貼大全
1、可以先臨李斯的嶧山碑、王福庵的《說文部首》。 2、臨摹碑、帖書目:《王版福庵書說文部權首》《鄧石如篆書弟子職》、鄧石如《篆書白氏草堂記六屏》吳讓之篆書四條屏《粱吳均與朱元思書》楊沂孫篆書《道德經》、《金人銘》《趙之謙書漢鐃歌真跡》趙鐵山《和銘真跡》(見上海《書法》2001年第7期)
㈧ 篆書字體
金文大篆字體,【處其厚】三個字。
出自"處其厚不居其薄 處其實不居其華"是老子道德經第三十八章中的一句。
㈨ 篆書西晉道德經怎麼寫
篆書「西晉道德經」寫法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