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英國掌握立法權的機構

英國掌握立法權的機構

發布時間: 2021-02-11 21:13:24

⑴ 英國首相是如何通過議會掌握立法權的還有, 議會和內閣哪個權利更大

英國議會分上下院,其中有實權的是下院。議會掌握立法權,首相掌握行政版權,所以,權英國的行政權與立法權原本是分開的。
但是,我們要注意下首相的產生,首相是下院多數黨的領袖,名義上由國王任命,無需對選民負責。多數黨必然是控制了議會,且多數黨又接受首相的領導,這么一來,英國的立法與行政大全就落到一個人身上了。

我還是要申明下,英國首相雖然大權在握,並且只要能控制議會,就能永遠幹下去,但是這個位置是不穩的。英國議會選舉比較頻繁,首相做事稍不如意,選民就可以讓他這個黨派喪失多數黨的地位。所以,雖然首相集行政、立法大權於一身,但英國還是個非常標準的民主國家。

⑵ 17世紀英國思想家洛克以掌握立法權的人數的多少為標准,把政體分為

34、17世紀英國思想家洛克以掌握立法權人數的多少為標准,把政體分為(君主政體、民主政體、 寡頭政體)。
35、馬克思主義認為(專制君主)制是奴隸制和封建制國家的典型政體形式。
36、從社會主義的發展歷史來看,具有典型意義的政體形式主要有(蘇維埃政權形式、巴黎公社 政權形式、人民代表大會政權形式)。
37、當今世界,(法國、中國、日本)實行單一制國家結構形式。
38、「守夜人」的小政府階段政府的職能主要是(保護社會成員的財產安全、提供一些公共事業和 公共設施、保衛國家不受侵犯、保護社會成員的人身安全)
39、一般說來,政府組織機構主要包括(行政機構、國家元首、司法機構、立法機構)
40、下列國家中採取兩院制的有(日本、美國、英國)。

⑶ 18世紀以來英國立法權掌握在哪裡為什麼有些是議會但有些又是內閣信哪個

英國的資產階抄級革命使議會權不斷加強,國王權利不斷削弱。
1689年,《權利法案》的頒布,它保證了議會擁有立法權、財政權、司法權和軍權。《王位繼承法》的頒布,更進一步地限制了國王的權利。
直到18世紀中葉,責任內閣制的形成與完善,行政權轉移到內閣。

英國通過資產階級革命和一系列法律條文的制定,使議會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除立法、財政大權外,還行使對行政機關的監督權。
但是到了19世紀70年代以後,議會的權利和作用開始縮小,內閣開始凌駕於議會之上。內閣幾乎壟斷了全部的立法提案權,這使一部分立法權直接轉入內閣手中。 內閣還篡奪了議會的財政權

19世紀70年代之前是議會的黃金時代。之後內閣權利開始膨脹。這也標志著英國君主立憲制的黃金時代的結束。

⑷ 英國 有哪些 權利機構 國王 議會 內閣 還有別的么

是權力的機構吧。
從中世紀開始,英國是封建君主制。國王擁有很大版權力。
自1688年光榮權革命之後,英國逐漸形成以議會和內閣為權力中心的政治制度。國王逐漸退出權力中心。
今天的英國,國家元首是英國女王,但是女王沒有實際的權力,只是國家的象徵。主要的權力機構是議會和內閣。議會掌握立法的權力,內閣掌握行政的權力。
政黨選舉議會下議院的議員,然後看下議院里哪個黨佔多數,就由這個黨執政。執政黨的黨魁擔任首相,由首相挑選一些議員組成內閣,首相是內閣的首腦。所以也可以說內閣從議會而來。
議會和內閣是相互制約的關系。議會在英國處於最高地位,掌握全部的立法權,而且能夠監督內閣,監督財政。當議會對內閣不信任時候,可以對內閣提出「不信任案」。這個時候有兩種可能:一是首相帶領內閣閣員全體辭職,政黨保持執政黨的地位。二是首相提請解散議會,重新進行選舉。(首相所在的黨在議會佔多數,首相要解散議會,當多數黨員支持首相的時候議會就能解散,黨員不支持首相的時候首相和內閣就要辭職。)
簡單來說就是:通過大選,議會產生內閣(政府)並約束(「不信任案」)內閣,首相是內閣的首腦,首相可以提請解散議會。

打字真累。

⑸ 英國、美國、法國和德國的立法機構分別是什麼

英國是議會,上下兩院,下院掌實權。
美國是國會,參眾兩院,兩院並立
法國是議會,也是由參眾兩院組成,大權在參議院。
德國議會,由聯邦議會和帝國議會組成,聯邦議會有權

⑹ 英國美國法國德國的立法機構分別是什麼

英國的議會為立法機構,分為上議院和下議院。
美國立法權在國會
法國議會由國民議會和參議院兩院組成。主要行使立法權,財政權,監督權。
德國議會擁有立法、組織和監督政府(內閣)等權力。

⑺ 英國的立法權和決定權

英國議會分上下院,其中有實權的是下院。議會掌握立法權,首相掌握行政權,所以,英國回的行政答權與立法權原本是分開的。
但是,我們要注意下首相的產生,首相是下院多數黨的領袖,名義上由國王任命,無需對選民負責。多數黨必然是控制了議會,且多數黨又接受首相的領導,這么一來,英國的立法與行政大全就落到一個人身上了。

我還是要申明下,英國首相雖然大權在握,並且只要能控制議會,就能永遠幹下去,但是這個位置是不穩的。英國議會選舉比較頻繁,首相做事稍不如意,選民就可以讓他這個黨派喪失多數黨的地位。所以,雖然首相集行政、立法大權於一身,但英國還是個非常標準的民主國家。

⑻ 有關當代英國的法律和司法機構的

公文紙保障(parchment barriers)憲政主義及其在美國的確立
2004-4-8 14:42 【大 中 小】【我要糾錯】
在1776年至年間,美國人民通過在先前的13個英國殖民地創立共和政府,將他們各自建立成為一個國家,並且,通過1787制憲會議(CONSTITUTION CONVENTION OF 1787),將各州的邦聯轉變為一個真正依法建立的政府(law-giving government)。該成就的新穎之處集中體現為一個新國家的確立,通過使用這一詞語「Novus Ordo Seclorum」,宣布「該時代一種新的秩序」。然而,在創立政治社會的過程中,美國人追尋一個自古代以來就為西方人所信奉的目標:要建立一個足以維護穩定和秩序的政府權力,就必須首先認識到這一共同體的目的-對政府進行這樣的限定和組織是為了預防暴政。這一古老的問題要求對政府的形式、程序和機構安排都要最適合於對政府權力進行限制,並滿足共同體的政治權利和正義的觀念,也就是我們稱之為憲政主義的觀念。

憲政主義認為其目的在於沖突的解決,而這些沖突構成政治生活的基本特徵,並且使政府的存在成為必須,憲政主義通過程序安排和機構設置從而實現對政府的限制、創造私人生活領域和共同體的自由。基於這一相互矛盾的思想,即製造法律和統治的權力既要是至高無上和高效率的,同時又要是受到限制的、合情合理的和負責任的。憲政主義包含一種內在的緊張態勢,其建立是為了反對空想主義和無政府主義,其否認權力的存在這一現實,反對專制主義和極權主義,上述這些都容忍權力的無限制狀態。盡管憲政主義者,在過去承認某些共同的假定,但他們之間的差別某些時候已經導致無法協調的沖突。在18世紀,美國人民從英國分離出來時就出現了這樣一種區分,他們採納了一種新的憲政理論類型,進行了他們政治生活新的實踐。

也許美國憲政主義最顯著的特徵在於其明確依靠在法律上具有約束力的制定法文件(written instruments),這些文件規定了政府的組織,並確定了指導組織運作的基本原則和規則。當然,文本已經在法律、政府和政治中得到了長期的使用,並且英國憲法中也包含制定法因素。美國藉助於政府的文件性實在法技術,與其以前的工作相比,更加系統和完善,以至於可以稱之為一項憲法創新(constitutional innovation)。借鑒美國的經驗,現代世界的許多國家都採用通過書面憲法(writing constitutions)的形式來組建政府。但是,美國人在建國初期,僅僅是發明了一項新的方法,以解決有限政府這一古老的問題。他們的制憲行為被告知具有一個新的目的-保護個體自然權利的自由主義目的。美國基本法的憲章(American Charters of fundamental law)並不是簡單的政府法令,他們也是保障自由的憲法。自由的含義,特別是對任何實際的定義都至關重要的個體與共同體關系,是一個備受爭議的問題,正是這一問題在州與國家的制憲過程中分化了美國人民。1787年聯邦憲法的制定,標志著一項決定性的轉變,即保護個體追逐他們的利益,而不是實施將旨在使公民善良和道德作為美國憲政政府的中心目的的共同體一致意見。

因此,美國的憲政主義一方面涉及組織性和程序性的問題,另一方面,涉及政治目的等實質性問題。在美國,絕大多數的憲法政治(constitutional politics)涉及前一方面的問題,因為很多組織或個人堅信或否認適當政府權力的存在或置疑運用該權力的方式(challenge methods used to employ it )。然而,憲政主義最終是規范性的和目的性的。在擁有執行政治事務的制度性組織和確定性程序這個意義上看,每個州都可以說擁有一部憲法。但是,並非每一個州都是憲政州(constitutional state)。根據西方政治傳統,憲政政府只存在於那些權力的行使受到某些形式和程序限制的國家。美國的憲政主義在這一方面走得更遠,其不僅追求預防暴政的消極目標,還追求促進個體自由的積極目的,在被動的意義上要保護個人免受政府權力的侵犯,在能動的意義上保護個體參與政治共同體決策的過程。從這一角度來看,美國憲政主義提出了政治目的的基本問題,其與西方政治哲學的主流聯了系起來。

在憲政主義的歷史上,重要的問題從來都不在於創造權力,而在於對其進行界定和限制。為達此目的,西方憲政主義傳統使用了兩種方法。其一是安排政府的內在結構以使權力受到分配和平衡的理論與實踐。憲政主義的第二種方法便是使政府受到法律的限制,或稱為「法治」。

在美國殖民時期,英國的憲政主義就包含了憲政傳統的兩個流派。17世紀早期的普通法院堅持法律高於皇室特權。愛德華。柯克爵士(Sir EDWARD COKE)對控制政府的高級法這個理念有一個著名的表述,即堅持「『至高無上的權力』並不是對議會的描述……Magna Carta便是這樣一個人,他並不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sovereign power』 is no parliamentary word …MAGNA CARTA is such a fellow ,that he will have no sovereign. 」)Coke還認為,「如果議會制定的一項法律與普通法上的權利(common right)和理性相悖,或者是規定不一致,或者是不可能得到實施,那麼普通法將對其進行控制並判決其無效。」但是,後來議會自己宣布在法律制定方面其擁有最高地位,而且1688年光榮革命中對其權力的澄清實際上阻止了將法治發展成為憲政主義的相關政治形式(and vindication of its authority in the Glorious Revolution of 1688 effectively precluded development of the rule of law into a politically relevant form of Constitutionalism )。在18世紀,經過修正和復興的混合政府理論所表達的內在平衡的制度性結構,成為英國憲政政府的主要模式。

從本質上來描述其內涵,英國憲法是由制度、法律、慣例和解決政治事件的政府行為的實踐所組成的結構。然而,該憲法也是說明性的或規范性的,至少其被認為應該如此。更加特別的是,正如孟德斯鳩、威廉。布萊克斯通和其它18世紀的作家所確信的那樣,英國憲法的目的在於保障公民自由和政治自由。就現代憲政主義的立場而言,被當代人認為是英國憲法基礎的立法至上是與對政府進行有效限制不相容的。然而,議會仍然被認為負有一項道德義務,即保護英國人的權利和自由,自然法的約束也被認為是對議會立法的有效限制。而且,通過選舉對公眾輿論承擔的政治責任也具有對政府進行限制的作用。因此,盡管英國存在立法至上(legislative sovereignty),但他們仍然認為他們的憲法是固定的和根本性的。

美國憲政主義始於17世紀,當時英國殖民者在北美建立了其政治社會和政府機構。以下兩個事件體現(stand out in)了早期的憲政經驗。第一,政府的構成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是基於制定法文件(written instruments)。共同的和私有的(corporate and proprietary)殖民地的成立文件是殖民憲章,其由女王批准,授予特定的個人或組織在一個指定的地域范圍內為特定目的行使列舉的權力。依據這些憲章,殖民者通過進一步的協議、組織法案(organic act)、法令、聯合和對政治機構給予了更加精確描述的政府框架。在為宗教信仰推動的殖民地(religiously motivated),政府更加明顯是相互宣誓的結果和依據市民-信仰盟約(civil-religious covenants)而形成的聯合。因此,美國殖民者使用類似憲法的文件(constitutionlike instruments)來創立政治共同體,界定根本價值和利益,列舉基本權利並組織政府機構。

在美國早期憲政史上,第二個引人注目的事件是共同體對地方事務的實質性控制。自然,殖民者採用英國的政府形式和措施,並且仿效首都的政治文化。州和地方一級的機構以英國模式為藍本,其混合政府和制衡憲法的理論也被有效地吸收。但是,不和諧的傾向引導了憲政發展獨具特色的階段(Yet discordant tendencies pointed to a distinctive course of constitutional development)。在大多數殖民地,地方長官的權力依賴於王權而存在,而地方議會的權力卻以人民主權和人民之間的的頻繁沖突為基礎,這使得權力的分立和分配成為一種不同於混合政府理論的政治現實。再者,普遍選舉產生的議會,回應不斷增長的選民和依據成文憲章行使地方主權這一事實(de facto local sovereignty under writeen charters),為美國政治引入了共和因素。

作為英國的臣民,美國人相信他們生活於一部自由和混合的英國憲法之下。早在革命以前他們與王室官員發生沖突時就曾表達過這樣的觀點。很多學者堅持認為憲法是人民與統治者的一項社會契約;立法不能改變根本法,正是依據根本法政府才獲得其形式、權力和合法存在;政府必須在與人民簽訂的社會契約約定的限制范圍內行使權力。而且,選擇去組織和指揮政府的契約,正如1768年一位殖民地傳教士所提出的,必須符合「事物的適當道德(the moral fitness of things),只有藉此,人類的自然權利才能得到保護。」由於對將英國憲法描述為包含議會主權存有爭議,美國人開始考慮將憲法作為基於保護人民自由、財產和幸福的目的,而對權力行使進行限制的規范性規則。

在宣布脫離英國而獨立時,從某種意義上說,美國人重歷了17世紀的創立經驗(founding experience)。他們將自己的歷史和政治環境所決定的條件作為制憲(writing constitutions)的一個邏輯步驟以組織政治共同體。簽署《獨立宣言》前,議會建議殖民地所採取的政府形式應該「依照人民選舉產生的代表的意見,特別是應最大限度地促進選舉人的幸福和安全,和一般意義上的美國利益。」盡管一些人認為,大會的代表(the people acting in convention )應該組成政府,但是,政治上的緊迫局面和輝格黨人的政治理論為起草或通過第一州憲法(the first state constitutions)的立法提供了合法性,In all but two instances.

州憲法最顯著的特徵,即其文件特徵(documentary character),照例遵循了組建新政府的決定。基於美國創立文件的悠久傳統,似乎很明顯,政治共同體的目的和對政府的限制可以通過起草一部憲法得到更好地實現,而不是依靠一部像英國那樣未明確規定的、不精確的憲法,其並未對政府進行限制,畢竟其不是一部真正的憲法。雖然英國憲法的一部分也由成文的文件構成,但其主觀性太強,最終存在於人們的頭腦之中,並且預設這樣想法「思想讓它成為這樣(thinking makes it so)」。美國人堅持認為,憲法的原則和規則對組織權力(organize power)和保障自由非常重要,其應該從政府中分離出來,並以實在的形式客觀固定下來。這反映了一種很古老的傾向,盡管其廣泛運用頗有新意。美國的憲政主義依靠這樣一種觀念,即「(saying it makes it so)」,或者至少依靠這樣一種希望,即將某些東西言之成文,以便得到確實的參考,從而使政府更容易達到憲法列明的目的。

州的憲法直接繼承了殖民地文件的傳統,這些文件創造了政治共同體,並建立了政府機構。創立文件的一種形式(契約或協議)象徵著共同許諾和同意,藉此眾多個人組成了一個政治共同體,確定了基本的價值、權利和利益。創立文件的另一種形式(法令或框架)詳細指明了政府的內部機構。1776年至1789年之間制定的州憲法,有一半被稱為契約,其包含界定了共同體基本價值的人權法案。在其他的州憲法中,對政府的設計有得到了主要的關注(principal attention)。所有憲法都是對先前政治發展趨勢的一種反映;沒有一部憲法是在一張白紙上創造政府機構。這一事實在主要是關於政府框架建立的文件中得到了更明確的體現。在這些更加現代的預見了美國憲政發展進程的文件中,共同體一致同意的重要性讓位於作為憲法的主要目的對個體權利的保護。

美國革命的政治哲學是共和主義。盡管缺乏精確的含義,共和主義仍被非常准確界定為政府要依賴於人民地同意,並按照通過代表機構所表達地公眾意願(public will)來行事。從西方政治思想的角度來看,17世紀時為反對專制主義,保障自由,共和主義得以形成。這些州的憲法屬於共和主義的范疇,因為他們通過規定公共的決定製作程序來對政府權力進行限制,通過這些程序,可以防止政府官員為中飽私囊而不是為了公共利益而濫用權力。這些憲法也是自由主義的,其也確認和擴大了公眾政治參與的權利,根據共和主義哲學,這構成了個體的真正的自由。但是,革命時期在很多方面,州憲政主義(state constitutionalism)被當作共同體權力和控制的一項原則,其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個體的權利,現在看來,其可能被認為是不開明的(illiberal)。

依據州憲法,現代政府最重要的權力-創製法律和強迫遵守的權力-被授予立法機關。立法機關不僅未受到嚴格分權理論(該分權理論在建立州的第一階段非常流行)所要求的政府內在制衡的阻礙,而且還作為廢除君主制之後政治權力的來源,受到人民主權這一假定理論的支持,其行為堅強有力,通過禁止揮霍浪費的法令和規制財產轉讓、使用的法律,經常以限制個體自由的形式推進公共美德。盡管權利法案成為了州憲法內容的一部分,但其在約束立法權方面收效甚微,因為他們被認為是激勵性的,而非一種法律限制。在人民主權和愛國主義的名義下,州立法機關在政府中塑造了統一的憲政主義和權力。(fashioned a constitutionalism of unity and power in goverment)

⑼ 英國首相怎麼通過議會掌握立法權

我簡單講一下吧。
英國議會分上下院,其中有實權的是下院。議會掌握立法權,首相掌握行政權,所以,英國的回行政權與立法權原本是分開的。
但是,我們要注意下首相的產生,首相是下院多數黨的領袖,名義上由國王任命,無需對選民負責。多數黨必然是控制了議會,且多數黨又接受首相的領導,這么一來,英國的立法與行政大全就落到一個人身上了。

我還是要申明下,英國首相雖然大權在握,並且只要能控制議會,就能永遠幹下去,但是這個位置是不穩的。英答國議會選舉比較頻繁,首相做事稍不如意,選民就可以讓他這個黨派喪失多數黨的地位。所以,雖然首相集行政、立法大權於一身,但英國還是個非常標準的民主國家。

⑽ 英國的立法,司法,行政部門分別是什麼

你想了解的是三權分立的相關內容吧

三權分立原則作為一種學說,最先由英國資產階級思想家洛克提出。在封建專制獨裁統治下,皇帝或國王的權力至高無上,總攬立法、行政、司法大權。17世紀,英國發生資產階級革命。1689年10月英王威廉接受了《權利法案》,1701年6月簽署了《王位繼承條例》。這兩個法案確立了英國以三權分立為原則的君主立憲政體。洛克在已經存在的政治現實基礎上,提出了立法權和執行權(行政權)的分立,並指出,立法權高於行政權,他講的立法權和執行權分別指國會和英王。因此,洛克所謂的分權,就是分掉代表封建貴族的國王特權,把立法權、司法權一項項奪過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他的分權理論在政治上具有顯著的進步意義。

孟德斯鳩進一步發展和完善了洛克的分權學說,主張必須建立三權分立的政體,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的原則組成國家。他說:「要防止濫用權力,就必須以權力約束權力。」「當立法權和行政權集中在同一機關之手,自由便不復存在了,因為人們將要害怕這個國王或議會制定暴虐的法律,並暴虐地執行這些法律」 .他還根據英國的政治制度說明各種權力之間的制衡關系,指明立法機關由兩部分組成,可通過相互的反對權相互鉗制,立法機關的兩部分都受行政權的約束,而行政權亦受立法權的約束,彼此協調前進。

孟氏的分權理論與洛克的分權理論相比有重大的發展,孟氏的三權劃分比洛克更明確,且比較合理,更重要的是,孟氏不僅說明分權,而且進一步說明了權力行使過程中發生矛盾沖突時如何解決,不僅在政治上起到了鼓舞資產階級革命的作用,而且對未來國家如何防止權力濫用,如何對權力進行有效的制約提供了參考模式。

首先,從三權分立的目的看,無論對於該理論的創始人還是運用該理論的國家來講,三權分立就是為了制約權力,防止權力濫用,防止某一國家機關或者個人的獨裁和專制,從而保證國家政治上的穩定。孟德斯鳩認為「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是一條萬古不易的經驗。」 「如果同一個人或者是由重要人物、貴族或平民組成的同一個機關行使這三種權力,即制定法律權、執行公共決議權和制裁私人犯罪或爭訟權,則一切便都完了。」而制約權力的終極目的是保障人民的權利。因此,無論對於社會主義國家還是資本主義國家對權力的制約都是一種實在的需要,只是資本主義國家制約權力的本質是維護資產階級的整體利益,而是社會主義國家制約權力的本質是為了真正保障人民的權利。

其次,從三權分立的內容看,在英國資產階級與封建貴族分享政權的事實已成為歷史以後,按分權理論建立的資本主義的國家機關,都根據國家權力的表現形式將其分為立法、行政、司法機關,這三種國家機關分別行使不同的國家權力,並使之存在相互制約關系。在資本主義國家裡,資產階級掌握國家政權,行使國家權力,很難說這三種權力是分立的,就連代表的代議機關實際上也是有產者的論壇和表決器,但是現代資本主義國家的三權分立仍然是資產階級為維護其整體利益,為保證國家權力有效、正常運行而採取的一系列方法模式。

再次,從三權分立的功能來看,在國家生活中,它大體發揮了以下幾種功能:1、區分功能。現代美國憲法學家柯爾文曾把三權分立總結為四個要點:<1>政府有立法、行政、司法三種固有的獨特的職能;<2>這些獨特的職能應由三個分別配備人員的政府部門各自行使;<3>三個部門在憲法上應該是平等、互相獨立的;<4>立法部門不能把權力委託給他人。此種說明為許多學者所接受,特別在美國這個說明具有一定的權威性。現代大多數國家在實踐上都有立法、行政、司法三種國家機關的設置(包括社會主義國家),使得國家職能得到合理的區分和實現,這的確是有目共睹的。2、平衡功能。國家權力在區分的前提下,根據其職能配置不同的權力機制,使得它們中的任何一個部門的權力都是有限的,不致使某一部門因權力過大而導致權力運行失衡。3、制約功能。立法、行政、司法職能的差異,機構的分離,職權的劃分,相互間權力運行的牽制,使得三種權力能夠達到有效的制約。4、補救功能。當三種機關中的某一機關在行使權力不當招致社會不滿時,其他的機關可以行使權力,挽回影響和損失,從而維護國家的整體利益。

三、三權分立學說對我國的政治體制的影響

將三權分立看作是制約權力的手段,在我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有助於我們正確認識三權分立的地位。第二,有利於我們採取拿來主義的態度,吸收和借鑒一切有益的經驗。

中國不搞三權分立,但可以吸收其合理的因素。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比較符合我國國情的根本制度,它直接反映我國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性質,體現了我國政治生活的全貌,是人民實現當家作主的民主權利的基本形式和途徑。但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還有許多地方不夠完善,進一步健全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政治體制改革以及民主與法制建設的重大課題。

理論上講,正確認識三權分立的性質以後,就會發現它與我國奉行的「議行合一」、「民主集中制」並不矛盾。「議行合一」旨在強調立法、行政、司法三權相互間有機的結合和統一,強調代表人志的權力機關的最高地位,強調行使三種權力主體的一致性,但並非反對國家權力的分工和監督制約。而「民主集中制」強調國家機關在行使權力時要體現多數人的意志,實行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在我國具體體現為,人民在民主選舉的基礎上產生人大作為代表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其他國家機關由人大產生,向人大負責,受人大監督,而人大向人民負責。因此,民主集中制本身已包含了對國家權力制衡的內容。

資本主義國家採用三權分立的方法和手段確實起到了制約權力、防止專制的目的。如美國兩百多年以來,分權、制衡、總統不得連任兩屆以上的思想,一直指導著美國的政治生活,保持了美國政治的長期穩定。社會主義國家採取「民主集中制」以及「 議行合一」制度來保證權力的純潔性和人民性,但對如何防止某些人或某些機關打著人民的旗號濫用權力卻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

由於社會中沒有任何一種權力可以與國家權力抗衡,國家權力之間的相互制約就顯得尤為重要。可以說,三權分立的合理內核就是「以權力制約權力」,即通過國家機關內部的互相制約,使之更好地協調配合,更充分地發揮自己的作用。

從實踐上看,我國也存在著立法(權力)機關、行政機關、司法機關職能的區分,機構的分離,權力的分工,以及人大對政府的監督,對司法機關的監督,司法機關通過行政訴訟糾正政府機關的違法行為等權力制約關系。但總體上看我國對國家權力比較重視分工(機構的分離和職權的劃分),而缺少對權力的制衡。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前,似乎沒有人提出這個問題,凈化權力的方式是各種各樣的政治運動,對權力約束基本上是以自律為主的。但任何權力缺乏制約和規范都會自我膨脹,並趨於腐敗,就是特殊材料製成的共產黨人也不能例外。因此,必須對權力進行有效的制約。

從我國現行的憲政體制看,全國人大作為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地位高於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因為人大從性質上講是一個全權性的機關,人大是代表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實際上,人大不可能代表人民行使全部的國家權力,而只能行使立法權、監督權、任免權、決定權等一些重要的權力。長期以來,由於黨政不分、代表素質低下等原因,人大在我國政治生活中實際並未樹立起應有的權威。但隨著民主進程的發展、人大地位的提高,將來人大真正發揮出應有的作用時,這種「全權性機關」的性質導致的必然結果就是其不受任何制約,尤其是人大常委會作為人大的常設機關本身就有行政化的傾向,如僅受每年會期不超過20天的人大的監督,權力更會膨脹,這種情況一旦成為現實對我國民主制度的發展絕非福音。有的學者提出建立憲法委員會和最高法院違憲審查庭並行的復核審查制,都是從兩個方面考慮:一是填補我國目前實際存在的違憲審查制度中的權力真空;二是對人大尤其是人大常委會權力濫用的防範。目前,我國行政機關權力濫用的現象比較嚴重,因此,一方面要加強人大的監督;另一方面要提高司法機關的地位,深入進行司法體制改革,保證司法機關獨立行使司法權,使司法機關能配合人大對行政機關的監督,對行政權進行有效的制約;同時,應配合司法考試制度的改革,盡快制定完善的司法人員資格法,讓高素質的人擔任法官、檢察官,並對司法人員的枉法行為以重懲,建立嚴格的錯案追究制度,保證司法隊伍的純潔性。

三權分立不應是資本主義獨有的東西,我們要在觀念上對其重新認識,摒棄偏見,吸收其合理成分,借鑒其經驗,在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使國家權力運行走上法治的軌道,建立起真正的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熱點內容
電大本科合同法機考 發布:2025-07-03 08:51:13 瀏覽:95
承擔行政法律責任的具體方式 發布:2025-07-03 08:49:35 瀏覽:302
援務會有法律援助 發布:2025-07-03 08:47:59 瀏覽:70
過關沖刺試卷十經濟法概論 發布:2025-07-03 08:46:25 瀏覽:410
公司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發布:2025-07-03 08:45:53 瀏覽:558
司法局防艾 發布:2025-07-03 08:08:38 瀏覽:915
靈溪法院圖片 發布:2025-07-03 08:04:25 瀏覽:310
李佳和鵬行政法 發布:2025-07-03 07:48:38 瀏覽:179
女方婚內出軌法律責任 發布:2025-07-03 07:38:43 瀏覽:220
睚眥司法 發布:2025-07-03 07:24:51 瀏覽: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