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知識可教

道德知識可教

發布時間: 2021-02-11 22:04:52

1. 找辯論題 美德可教不 的資料.

美德不可思議地可學,卻並非必然明顯地可教.我們能夠獲取美德,甚至似乎能夠學習美德,然而卻很難證明,我們彼此能夠傳授美德或教授美德.
作者將通過一個重要的例子,並根據他對一般政治哲學史的解讀,得出結論:倘若美德可教本質上是悖論,那是因為人的血氣本身向政治哲人證明,它既是美德可教的障礙,又是其手段,因此,對任何好的政治,我們都可以根據人的境況合理地有所期待.
道德是否可教,是道德教育的元理論問題.本書收集了特雷安塔勒斯的經典名作從澄清"美德"和"教"是什麼開始,對何謂"美德"作了"倫理學"方向的深入考察,對何謂"教"作了"教學論"方向的深入考察,並對其作了"語言學"的透視.同時本書還收錄勒柏拉圖,謝巴德等多位哲學大師的作品,在這里你將接觸到原汁原味的哲學.
美德不可思議地可學,卻並非必然明顯地可教。我們能夠獲取美德,甚至似乎能夠學習美德,然而卻很難證明,我們彼此能夠傳授美德或教授美德。
作者將通過一個重要的例子,並根據他對一般政治哲學史的解讀,得出結論:倘若美德可教本質上是悖論,那是因為人的血氣本身向政治哲人證明,它既是美德可教的障礙,又是其手段,因此,對任何好的政治,我們都可以根據人的境況合理地有所期待。
道德是否可教,是道德教育的元理論問題。本書收集了特雷安塔勒斯的經典名作從澄清「美德」和「教」是什麼開始,對何謂「美德」作了「倫理學」方向的深入考察,對何謂「教」作了「教學論」方向的深入考察,並對其作了「語言學」的透視。同時本書還收錄勒柏拉圖、謝巴德等多位哲學大師的作品,在這里你將接觸到原汁原味的哲學。

2. 知識即道德,德行可教

D 「不同之處不包括」即「相同之處包括」,盡管在方式方法上的見解不同,但都主張「德行可教」。

3. 如何理解道德是「可教」的

這個問題要用數學的極限法就很好理解了。 人生來可以說「沒有道德」, 到經過後天學習才出現了「道德問題」。 因此,道德是可教的。

4. 道德傳授和知識傳授的區別

圖片發自簡書App

每次家長在談論起孩子的教育時,都絞盡腦汁,恨不得傾其所有,重視程度由其可見。仔細想想,為人父母哪個不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但教育是一個悉心灌溉、持之以恆、循序漸進的過程,欠勿心浮氣躁。

作為家長,我們除了教育孩子熱愛學習,掌握知識,擁有智慧外,還要給她講品德的重要性,鼓勵孩子從小就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

品德培養勝於知識傳授。古之成大事者,無不具備高尚的道德情懷。一個好的父母不是肯為孩子花多少錢,而是懂得傳授她做人的道理和尊嚴,讓她長大成人後,能昂首挺胸地立於天地之間。只有一個擁有良好品德修養的人,才能更易獲得他人尊重及認可。

圖片發自簡書App

首先,培養孩子做一個誠實的人。

孟子曰:「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中國人一直把誠信作為立人之本。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只有孩子擁有誠實的心性,心中才有一片坦盪光明,才更宜於人際關系的良性發展,以後走上社會交到有品質的朋友。

圖片發自簡書App

其次,培養孩子做一個謙虛的人。

謙虛,顧名思義就是實事求是,不說大話。為人處事不浮誇,並有清醒的自我認知。我們要告訴孩子謙虛是「一切美德之首。」只有謙虛的人,才能贏得他人的欣賞和敬仰。從小培養孩子謙遜的態度,勝而不驕,敗而不餒,孩子才會得到不斷進步。

圖片發自簡書App

培養孩子做一個善良的人。

告訴孩子:凡事不能只想著自己,也要有為他人著想的善良。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因為只有善待他人,才能調整失衡的心態,解脫孤獨的靈魂,走出無助的困境;只有善待他人,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擁有充實快樂的感覺,踏入充滿機遇的境界,走向充滿希望的未來。

圖片發自簡書App

培養孩子做一個寬容的人。

莎士比亞喜劇《威尼斯商人》中有段台詞這樣寫道:「寬容就像天上的細雨滋潤著大地。它賜福於寬容的人,也賜福於被寬容的人。我們應該學會對別人表現寬容……」

在人類一切美德中,寬容體現了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富有寬容心的孩子往往心底善良、性情溫和、招人喜愛、受人擁護。而缺乏寬容心的人往往性情怪誕、易走極端,不易與人親近,因而人際關系往往不好。

圖片發自簡書App

培養孩子做一個熱愛勞動的人。

有的家長認為,孩子就該把時間用在好好學習上,別的啥也不用干。甚至溺愛到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地步。實際上我們應該適當鼓勵孩子做家務。事實表明:一個會做家務的孩子將來更易於就業。

《曾國藩誡子書》「古之聖君賢相,蓋無時不以勤勞自勵。」勤勞的人更宜接近成功,懶惰者必一事無成。所以我們要讓孩子熱愛勞動,遠離懶惰,接近勤勉。

圖片發自簡書App

培養孩子做一個有孝心的人。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古語雲:「百善孝為先。」一個懂得孝敬父母的人,必有一顆善良仁愛的心。有了這樣美好的心靈,才能擁有快樂幸福的人生。

當然我們要想培養孩子這種孝心,父母必身躬力行。一個有愛的家庭:長幼有序,互相關心,互相寬容,其樂融融,這樣才更益於孩子身心健康發展。

圖片發自簡書App

培養孩子做一個尊重他人的人。

弗洛姆說:「尊重生命、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生命,是生命進程中伴隨物,也是心理健康一個條件。」

生活中我們不僅要教育孩子尊重他人,尊重老師,也要尊重任何微小的生命。一個不懂得尊重他人的人,也得不到別人相應的尊重。

圖片發自簡書App

教育是一件任重而道遠的事情,需要家庭這塊沃土培養出一個品德高尚,心性優良的好苗子。當她破土而出時,才能感受到陽光的溫暖,雨露的滋潤,真正做一個勇敢,自信,快樂,積極向上的人,願君共勉。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5. 道德教育更重要還是知識教育更重要

當社會變的金錢至上時,知識教育就會被更多的人所重視,而道德教育恰好相反 就像當今的中國社會,

6. 道德可教嗎

——讀上海圖書館館藏拂塵·老課本有感 在教育理論界,關於道德是否可教的問題,一直存在著兩種不同的看法。贊成者認為,道德就是「教」出來的,君不見「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五講四美三熱愛」,哪一個孩子不是背著它、唱著它而逐漸成長的。反對者則對此現象深感憂慮,因為道德口號的泛濫早已使幼小的孩童分不清哪是作為一個新中國的兒童所必須從小養成的道德行為和習慣,哪是成人世界才需追求的意識形態和道德思想。持這一觀點的人甚至還認為,現今學校道德教育的政治化和成人化,已使正常的道德教育失去了其應有的魅力,而說教式的道德模式及光教不練的口號式道德觀念,亦使知情分離、意行割裂。 作為一個教育理論工作者,筆者也曾深感困惑。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教育領域對青少年一代道德品質的培養也不可謂不重視,但遺憾的就是成效甚微。這里固然有社會的因素,如因追逐功利而導致社會風氣每況愈下的問題,但學校內唯知論的盛行,道德教育與道德實踐嚴重脫離的現象則也是造成學生道德素養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道德品質和道德觀念的形成固然不是靠學校老師「教」出來的,它應靠的是學生的內心體驗和潛移默化的道德熏陶和影響;但中小學學生的活動范圍主要在學校,加之他們的身心均處在未定型的成長階段,因而適當的引導及符合兒童身心特點的道德教育顯然還是必須的,所謂「寓教於樂、寓教於各科教學之中」即是學校德育的重要原則之一。問題是如何使枯燥的道德教育不成為單純的道德口號,以及又怎樣使道德理念能有機地融入各科教學,而使其變成學生樂於接受、易於體驗的生動活潑的現實生活?這里的重要一環就是要徹底摒棄成人式的說教,轉而把看似高深的道德理念轉化為中小學生所喜聞樂見,且淺顯易懂的生動範例。 正當人們在為上述這些顯而易見而又明白無誤的道理苦苦尋找實施的途徑和改革的突破口時,一套由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出版的「上海圖書館館藏拂塵·老課本」的書籍忽然展現眼前。如其中《開明國語課本》一套,近七十年前由葉聖陶先生主編的小學國語老課本,讀之竟篇篇言簡意賅、淺顯易懂;尤其是豐子愷先生還為每篇課文都精心配畫,其起到的亦是圖文並茂、寓教於樂的作用。而其更大的意義還在於:它為幼童們的思維創造了無限想像的空間。 最令筆者感到贊賞的是,該書中的每篇課文並無一句口號式的大道理,同時也幾乎找不到一句成人式的說教。但平實無華、娓娓道來的或闡述道德風尚(如「歡迎新朋友」),或訓練道德習慣(如「先生早」),或說明道德規范(如「坐下來吃飯」)的課文內容,卻又幾乎每篇都與孩子的日常生活有關,每課都與孩子的童年世界密切相聯。誠如葉聖陶先生當年在編撰這套教科書時所雲:「給孩子們編寫語文課本,當然要著眼於培養他們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因而教材必須符合語文訓練的規律和程序,但這還不夠。小學生既然是兒童,他們的語文課本還必須是兒童文學,才能引起他們的興趣,使他們樂於閱讀,從而發展他們多方面的智慧」。葉先生不愧是一位教育大家,他深諳兒童的心理,那就是寓教於樂,寓教於兒童的生活。葉先生的上述話語雖然講的是關於知識的培養,但筆者以為道德的熏陶又何其不是如此。由此回到本文開頭的問題,道德應該是可「教」的,但關鍵是要教得得法、教得入味。如今的一些教科書要麼故弄玄虛、故作深奧;要麼離學生的實際生活遠隔千里、隔靴搔癢。這套老課本,它留給我們的啟示將不僅僅是教科書內容的編排問題,而整個的就是一個如何理解孩子、理解孩子的童年世界的大問題。(吳遵民)

7. 道德可教嗎

「道德可教」立論的依據:道德是知識,知識可教道德也可教。在蘇格拉底看來版,道德就是知識或智慧。權人只做自己認為善的事情,不會故意作惡。作惡是出於對善的無知,錯把惡當作善。明知故犯是一種假象,其實作惡者並非真正知道自己在作惡。人知惡必不作惡,知善必行善。而且,在智慧的指導之下,人的一切努力和稟賦的結局都是幸福的。所以說,道德即知識。知識可教,故道德可教。
2. 對「道德可教」的質疑:沒有專門的道德教師,能說道德是教出來的嗎?不論是道德,還是其他知識,如果可「教」的話,就必定有與之相應的教師和學科。然而,道德作為一種知識,不同於天文學、哲學和數學知識,在天文學、哲學和數學知識上專家和外行有著天壤之別,專家可以成為外行的教師;在道德上,卻不存在使一部分人成為專家而大多數老百姓不靠講解或課本就弄不懂的東西。數學、天文學、醫學知識顯然可教,而且都有專業教師。好的數學家、天文學家、醫學家都是教授培養出來的。可是,一個人要想成為好人的話,卻無處可尋專門教練,世上根本就沒有專門教人成為好人的教練、教師或專家。國家或學校不可能委派專門的教員教大家學習道德。任命一些人專門去教別人勤勉、自製和勇敢,是非常荒謬的。

8. 從倫理角度說,如何為道德的可教進行辯護

1)緊扣 改革開放這一巨大社會變革主題,立足於邏輯與歷 史的統一,對當今中專國倫理道德的現狀及屬發展前景 進行論述。當今中國倫理道德的變化,主要表現在一 元與多元並存、道義與功利並重和傳統道德與外來道德的綜合創新上。盡管當前我國倫理道德...

9. 如何理解道德是「可教」的

這個問題要用數學的極限法就很好理解了。
人生來可以說「沒有道德」,
到經過後天學習才出現了「道德問題」。
因此,道德是可教的。

10. 道德是可教的還是不可教的!

喜歡蘇格拉底,喜歡他那種淡定的意志;喜歡他承認自己「無知」的勇氣;喜歡他牛虻式的精神;當然也喜歡他的那句「德行是不可教的」。
想起這句「德行是不可教的」,是在地震之後社會上漫天飛舞的道德批判的時候,覺得有些自己的想法不得不吐。對「德行是不可教的」這句話有自己的理解:德行是道德和智慧的總稱。一直有這樣一種想法:知識是可以通過教育的手段來傳播的,但智慧是不能的。智慧顯然是凌駕於知識之上,是個人通過對知識的思索形成的一種個人對社會的價值體系。
一個人可以通過教育來獲得知識,但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有自己對社會,生活的考量,顯然每一個人通過思索達到知識升華的智慧都是不一致的,所以智慧顯然是不能形成一種集體體系的,因此,沒有個人能夠站著所謂智慧的高度對個人進行教誨,唯一的例外就是在智慧上對自己的反思。同樣道德是來自於社會倫理建構的社會對個人的一種非強制的規范,而這種規范顯然也是由特定的知識體系演化而來,只是加入了時間的成分,所以道德是一種具有即時性的社會產物。對於個人而言,生命的短暫導致個人是沒有辦法站上道德的高地,因此同樣也沒有個人能夠站著道德的高地對個人進行道德批判,同樣唯一的例外是自己對自己的道德批判。

熱點內容
電大本科合同法機考 發布:2025-07-03 08:51:13 瀏覽:95
承擔行政法律責任的具體方式 發布:2025-07-03 08:49:35 瀏覽:302
援務會有法律援助 發布:2025-07-03 08:47:59 瀏覽:70
過關沖刺試卷十經濟法概論 發布:2025-07-03 08:46:25 瀏覽:410
公司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發布:2025-07-03 08:45:53 瀏覽:558
司法局防艾 發布:2025-07-03 08:08:38 瀏覽:915
靈溪法院圖片 發布:2025-07-03 08:04:25 瀏覽:310
李佳和鵬行政法 發布:2025-07-03 07:48:38 瀏覽:179
女方婚內出軌法律責任 發布:2025-07-03 07:38:43 瀏覽:220
睚眥司法 發布:2025-07-03 07:24:51 瀏覽: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