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學國際會議

法學國際會議

發布時間: 2021-02-11 22:14:12

1. 法學的法學發展簡史

在中國,法學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那時是中國古代文化史上極為輝煌的時期,各學派相繼興起,百家爭鳴。法就是各家(主要是儒墨道法四家,尤其是儒法兩家)爭論的問題之一。這一時期法家的法律思想對中國後來的思想家有深遠影響。春秋時期,中國古代法律已從習慣法向成文法、從秘密法向公開法發展。子產鑄刑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動。到戰國時期,魏國執政李悝在各諸侯國法律的基礎上制定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較完整的封建社會的法典《法經》。這部《法經》雖早已失傳,但在一些歷史著作中載有其篇目。《法經》開創了中華法系獨樹一幟的立法先河,確立了中國封建社會法典的基本體系,以後的《秦律》、《九章律》、《曹魏律》、《泰始律》、《開皇律》、《唐律疏議》的體例都是在《法經》的基礎上發展而來。 戰國時期的法律思想主要是由商鞅、韓非等人為代表的法家提出的。與儒家相反,他們強調法律及其強製作用,而輕視聖賢或道德感化作用,即主張「法治」。法家還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法律思想,如法作為一種權衡、規矩、尺度,提供一個判斷是非的客觀准則;法應隨時代而變;法由國家制定;法應公開,應平等適用;應嚴格守法,法與賞罰不可分,等等。那時法家所主張的「法治」,是以加強君主專制和嚴刑峻罰為基礎的,不同於西方17~18世紀反封建專制 、反酷刑的法治。公元前221年 ,秦始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君主專制國家,採納了法家另一代表人物李斯的建議,下令禁止儒生以古非今、以私學代替法律,而是「以法為教」、「以吏為師」的法家思想來立法。
漢武帝採納儒家董仲舒的主張,「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從此,在思想領域中,儒家學說被奉為正統,儒家的法律思想壟斷了長達2000年的法學領域。通常所講的中國歷史上的傳統法律思想就是指這2000年的儒家法律思想,事實上是推行政治上、思想上的專制主義,其結果是導致法學在中國的衰落。
在這一時期中,繼百家爭鳴而起的是依照儒家學說,對以專制君主名義發布的成文法進行文字上、邏輯上解釋的律學,即通常所說的注釋法學。東漢經學大師馬融、鄭玄等都曾對漢律作章句註解。晉朝張斐和杜預也曾對漢律作註解。東晉後,私家註解逐漸由官方註解所取代。
唐代大臣長孫無忌等人於公元 652 年奉詔編寫《唐律疏議》一書,對《唐律》作了權威性的解釋,與唐律具有同樣的法律效力。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完整保存的法律文獻。它以儒家的「德主刑輔」作為主導思想。《唐律》及其《疏議》集戰國至隋各代法律之大成,又成為唐以後宋、元、明、清各代法律的典範。《唐律》對當時中國近鄰國家日本、朝鮮、越南等國法律也有重大影響。因而在國內外法學著作中,通常將以唐律為代表的中國封建法律以及其他國家仿照唐律而制定的法律,稱為中華法系或中國法系。
從三國魏明帝時起,設律博士職,專門傳授法學。這一官制一直延續到宋朝,至元代才被廢除。晚清法學家沈家本在總結中國歷史上法學的發展時曾認為,元明清時法學已日趨衰落。1740年編成的《大清律例》是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部法律。
鴉片戰爭後,中國社會逐步轉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司法制度和法律思想領域也發生相應變化。康有為的《大同書》、孫中山關於三民主義和五權憲法的思想、嚴復所翻譯的許多西方名著,都包括了西方18~19世紀流行的法律思想,既有民主主義、自由主義,又有社會學、進化論方面的內容。
如果說嚴復等人在中國傳播的主要是西方法理學方面的思想,那麼,以沈家本為代表的政府官員則主要傳播西方法律制度,特別是基於羅馬法的民法法系法律制度的思想。沈家本任修訂法律大臣時,主持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仿照西方模式改革中國傳統法律的工作。他派遣政府官員和學生出國考察和學習西方法律,聘請日本法學家來中國修訂法律和講學,1906年創立第一所近代法律學校;組織翻譯了大量外國法律。
在1911 年辛亥革命後至 194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西方各種法律思想,繼續傳入中國;馬克思主義法學思想也開始傳入中國。 人類歷史上積累了豐富多彩的法律文化。除中國外,還有古代埃及、古代兩河流域鄰近地區各國、古代印度以及中世紀伊斯蘭教各國、日本和俄羅斯等國家和地區的法律文化。西方法學的內容極為廣泛,通常指古希臘 、羅馬奴隸制社會、西歐封建社會以及近現代西方資產階級的法學或法律思想。
在以雅典為代表的古希臘城邦,盡管成文法並不很多 ,也沒有職業法學家,但當時哲學、政治學、倫理學、文學等著作中,探討了關於法的許多基本問題。例如法是神授還是人定;法的基礎是權力還是自然、正義或理性;是法治還是一人之治 ,以及法和民主 、自由 、平等的關系 ;法和國家、自然法和實在法之間的關系,等等。這些思想對後世西方法學一直具有影響。
與古希臘不同,古羅馬的成文法(主要是私法)和法學極為發達。在西方歷史上,正是在羅馬帝國前期,第一次形成了職業法學家集團,第一次出現了法律教育和法學學派 ,第一次出 現了法學著作。羅馬五大法 學家之一的蓋尤斯的《法學階梯》,是一部最早的並完整保存下來的西方法學著作。
歐洲中世紀,由於天主教會在政治、經濟上佔有很大勢力,教會神學在思想領域中居於壟斷地位,法學與哲學、政治學等都成了神學的附庸。到中世紀中期和後期,隨著資本主義經濟在封建社會內部的出現和成長,出現了一種以恢復和研究羅馬法為核心的法學,即自12~16世紀相繼出現的義大利的注釋法學派、評論法學派以及法國的人文主義法學派。這三個法學流派雖各有特點且相互對立,但通過它們 ,羅馬法在歐洲大陸得到廣泛傳播,從而為歐洲大陸以羅馬法為基礎的統一的法律的形成創造了有利的條件。與歐洲大陸不同,英國中世紀的法,主要是普通法。這種情況表明了以後西方世界兩大法系的淵源:民法法系(又稱大陸法系)是在羅馬法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而普通法法系(又稱英美法系)是在英國普通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17~18世紀最為盛行的法律思想是古典自然法學派,主要代表人物有荷蘭的H.格勞秀斯、英國的T.霍布斯和J.洛克、法國的C.L.S.孟德斯鳩和 J.-J.盧梭等人。他們的學說和政治綱領盡管有很多差別,但總的來說 ,是新興資產階級反封建壓迫、爭取民族獨立的思想,是《獨立宣言》和《人權宣言》以及資產階級民主、法制的理論基礎。這個學派極大地提高了法在社會中的地位,倡導了一系列新的法律原則,創立了憲法、國際法等新的法律學科,沉重地打擊了神學,使政治學、法學擺脫了神學的束縛。典型的資本主義社會的法典《拿破崙法典》,就是在這個學派的思想基礎上制定的。古典自然法學派起過巨大的歷史進步作用,但也不可能超出時代所給予它的限制。
《法國民法典》亦即《拿破崙法典》
在19世紀,隨著資本主義統治的確立,古典自然法學派漸趨衰落,代之而起的是歷史法學派、分析法學派和德國古典唯心主義哲學家的哲理法學派。在歐洲大陸,開展了廣泛的編纂法典的活動,比較法學和行政法學隨之興起。隨著英國和歐洲大陸一些國家從事殖民擴張,普通法法系和民法法系的影響擴展到世界其他地區,西方兩大法系終於確立起在世界范圍的地位。
進入 20 世紀 ,西方法律和法學的一個重大問題是所謂「法的社會化」問題,即強調法不僅應保護個人權利,而且應著重保護社會利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新的科技革命,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空前發展,國家經濟職能大大增強 ,資本主義經濟有了較大發展,資本主義國家的政府更多地採用改良、讓步和福利主義政策。在這種條件下,一般地說 ,資產階級統治相對穩定,資本主義民主和法制有了不同程度的發展。它們主要體現在下列方面:
①德、意、日三國在戰後通過新憲法,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和法制;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中的人權和公民權利有所擴大,憲法和法律監督進一步加強。
②立法重點從私法轉向公法,新的公法、公法化的私法、公私混合法大量出現。
③在立法指導思想上,已從17~19世紀的理性主義、概念論法學轉向現實主義、利益多元論和折衷主義,在強調法律重大作用的同時承認這種作用的局限性。
④在法律形式上,雖然也制定和修改了若乾重要法典,但一般採用單行法、特別法形式。
⑤對司法組織和程序進行改革,加強法官解釋法律的權利 , 形成事實上的 「 法官創制的法律」。
⑥兩大法系逐步靠攏 、 國際立法增多。但與此同時,破壞法制的現象仍然大量存在。
在法學領域中,學派更加繁多,新自然法學(或類似的價值論法學)、新分析實證主義法學和法律社會學三大派別相互靠攏。非法學思潮對法學影響更不斷擴大,出現了經濟分析法學、批判法學等新的法學派別。
馬克思主義法學
在19世紀40年代馬克思主義出現以前,法學領域幾乎一直是由有產階級思想家、法學家壟斷的。他們為法學提供了大量歷史資料,有的人在闡述法律現象的某些方面,也提出了合乎或接近科學的觀點,有的法律思想也起過歷史進步作用。但由於階級地位和時代的局限性,他們沒有也不可能真正科學地闡明法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
馬克思主義3個組成部分中所包含的馬克思 、 恩格斯的法律思想,構成了馬克思主義法學。它的出現為法學領域帶來了根本變革。它代表了無產階級及其他勞動人民的利益 ,以歷史唯物主義科學地闡明了法的本質和發展規律,使法學成為一門真正的科學。
馬克思主義法學與以往法學的原則區別
①以往法學主要以歷史唯心主義為基礎,否認經濟因素對法的最終決定作用。馬克思主義法學認為,法是掌握國家政權階級意志的體現,而這種意志的內容最終是由這一階級的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當然,法和經濟以外的各種因素也相互作用。但歸根結底是由經濟因素決定的。
②以往的法學否認法的階級性 ,馬克思主義法學肯定法的階級性,同時肯定法的繼承性。馬克思主義法學和社會主義法都是在批判地繼承人類歷史上優秀法律文化遺產的同時創立和發展的。
③以往的法學大都認為法是超歷史的,永恆存在的。馬克思主義則認為,法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到了共產主義社會,法也將隨著國家的消亡而消亡。那時當然還有具有某種強制力的行為規則,但已不是階級意義上的法了。
馬克思和恩格斯對法學方面的主要貢獻是:
①他們在闡明歷史唯物主義的同時也就說明了法的本質和發展規律。
②他們在考察和研究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生和發展以及在直接參加革命斗爭的實踐中,分析和批判了資產階級的法律制度。
列寧對馬克思主義法學的主要貢獻是:
①在領導革命斗爭,特別是在與俄國自由資產階級、孟什維克、第二國際修正主義者和其他機會主義者作斗爭的過程中,揭露了沙皇俄國以及其他帝國主義國家的法律制度,特別是與資產階級代議民主制相聯系的資產階級法制的本質及其虛偽性。
②他在領導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和創建蘇維埃政權的過程中開始提出了關於社會主義法制的理論。
法學在當代中國的發展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夕中共中央關於廢除國民黨政府《六法全書》的指示以及《共同綱領》關於廢除舊法律創建新法律的規定 ,都表明一種新的法學在中國大陸的創立。但在相當長 時期內 , 這一法學的發 展經歷了曲折的過程。1978 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 , 中國法學就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的指引下,成為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服務的法學,它在當代中國的條件下發展了法學。
當代中國對馬克思主義法學的發展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分析。一個方面是在中共和國家重要文獻或領導人關於法制的重要論述中體現的發展。
首先,法制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為法學的發展提供了最有利的條件。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總結了中國建國以來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同時也研究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的經驗,對加強社會主義民主和法製作出了科學的論斷:「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具有穩定性、連續性和極大的權威性,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中共十二大、十三大和十四大都重申和發展了這一結論: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內在屬性。沒有民主和法制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的現代化。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也闡明了文化大革命發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於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被忽視,為了防止類似悲劇的重演,就必須加強民主和法制。
其次,法律和宏觀經濟調控也促進了法學的發展。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國家對經濟的管理手段主要依靠指令性計劃和行政指令,採用直接控制為主的運行機制。在這種情況下,法律作用是有限的。在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過程中,人們已日益認識到法律在經濟領域中的巨大作用。1984年的《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 》中提出 ,「經濟體制的改革和國民經濟的發展,使越來越多的經濟關系和經濟活動准則需要用法律形式固定下來。」經濟體制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從主要依靠行政手段改為主要依靠經濟手段、法律手段,並輔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的間接控制方式。中共十四大將中國經濟體制的目標,確定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後,法律在經濟生活中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也就更為加強,法學研究隨之進一步開展。
同時,中共中央主要根據中國經驗,提出了綜合治理的方針,即在中共和政府的領導下,政法機關協同其他各機關、團體,動員一切社會力量,充分運用政治、經濟、法律、行政、文化、思想道德教育等各種手段,預防和打擊犯罪,改造罪犯。十餘年來的社會實踐證明,這一方針是完全正確的。這種綜合治理的理論是對法學,特別是對刑法學、犯罪學等法學學科的重要貢獻。
此外,還提出一國兩制的構想,即設想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國家的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香港、澳門、台灣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長期不變,按照這一原則來推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的完成。一國兩制實現就意味著「一國數法」的出現。這將推動當代中國法律和法學向多樣化發展,對馬克思主義法學的發展是一重大貢獻。
當代中國對馬克思主義法學的發展另一個方面是中國的專業的法學工作者對馬克思主義法學的貢獻。主要是:
①對一系列重大法學理論問題進行專門研究,為此而撰寫專著、教材和論文,以及編寫法學工具書、召開學術研究會。在各個部門法學以及國際法學中都曾進行過有關本學科重大問題的研究。
②改進和發展許多已有一定基礎的法學學科(如憲法學、刑法學、民法學、訴訟法學和國際法學),同時又創建許多在國內以往並不存在的新學科,如經濟法學、行政法學、軍事法學、科技法學、環境法學、現代西方法律哲學、法律社會學、比較法學、立法學等,並發表有關論著。
③專業法學工作者經常參加憲法和其他重要法律的起草工作,或提出有關立法建議等,很多專業法學工作者出任兼職律師或參加其他法律實際工作。這些活動都有助於法學與實踐的結合。
④從事法律院校教師工作,培養中高層次的法律專門人才(大學本科生、碩士和博士研究生),為此編寫大量各種形式的法學教材。
⑤將國外法學(包括方法論)新動向引入國內作為借鑒,為此翻譯了不少外國法學論著、法律、法規、法學工具書等,並進行了廣泛的國際法學交流,大量的學生、教師去國外學習、進修和講學或參加國際法學會議,又有不少外國法學家來中國講學和學習。
法學、經濟學等社會科學不同於文學、哲學、史學等人文科學的一個特徵,就是法學、經濟學比文學、史學等更具有強烈的適用性。因此,強調法學理論要經世致用,不要變成玄之又玄的經院哲學,在總體上是不錯的。從主觀上來說,中國法學家們也不願意讓自己的學說遠離現實,但從客觀上來看,法學家的不少主張離實際操作過遠的現象,還是相當嚴重。這一問題不能僅僅用法學家的批判性和理想性品格來解釋,而就聯系中國的法學教育體制和法學家的出身經歷,作更廣泛的考察。
從法學教育體制來看,據筆者有限的了解,西方不少大學法學院的院長、教授都有過擔任政府官員、法官、檢察官、律師的經歷,他們把豐富的社會經驗和知識一道傳授給了學生。而中國法學院院長、教授中有過官員、法官、律師、檢察官經歷的實在為數不多。他們大都是從高中進大學,然後留校任教,這種經歷決定了他們不可能深入了解實際,不可能具有較為豐富的社會經驗,要他們的學說貼近實際(不是盲從、附隨實際)也多少有點勉為其難,要他們立場公正、持論公允,也非舉手之勞。
瀏覽一下,醒目的著名法學家,他們大都有擔任過官員、法官等經歷。根據何勤華教授主編的《外國法律史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所作的統計,古羅馬時代的著名法學家有四個:蓋尤斯、帕比尼安、烏爾比安、查士丁尼,除蓋尤斯出身不詳外,帕比尼安曾擔任過申訴官、帝國高級法院院長、近衛都督(相當於副皇帝)等。烏爾比安擔任過帝國高級法院法官助理、帝國議事會成員,近衛都督。查士丁尼是東羅馬帝國(又名拜占庭帝國)著名的皇帝。
法國近代以來的法學家有居亞斯和朴蒂埃兩位,居亞斯雖未當過官,但其師從的是巴黎高等法院院長的法國駐威尼斯大使弗利埃,朴蒂埃則在奧爾良初等法院法官助理的職位上工作了50年。
德國近代以來的法學家有薩維尼、耶林、祁克等三位,除耶林外,薩維尼擔任過普魯士樞密院議員、柏林上訴法院法官、最高法院顧問等,祁克大學畢業後擔任過律師、見習司法官、軍官等。近代以來的著名法學家有科克、布萊克斯通、邊沁、奧斯丁、梅因等五位,這五位都有過官員或律師的經歷。科克做過律師,擔任過諾里奇市法院的首席法官、倫敦市法院的首席法官、英國副總檢察長、國會下議院議長、英國檢察總長、高等民事法院的首席法官、王座法庭首席法官、樞密院成員等。布萊克斯通做過律師,大學校長、法院陪席法官、國會議員、王室法律顧問、王室副總檢察長、高等民事法庭法官等。邊沁做過律師,雖然他是個很內向的人,但為了自己的學說能緊密聯系實際,他走出書齋,曾經草擬了憲法、民法、刑法以及議會改革的要點,給俄國沙皇編製法律。奧斯丁當過陸軍軍官,做過律師,被大法官布勞漢任命為第一刑法委員會的委員,擔任過皇家刑法和訴訟委員會的成員。
美國近代以來著名的法學家有霍姆斯、卡多佐、龐德等三位。霍姆斯做過律師,擔任過馬薩諸賽州最高法院法官和首席法官、聯邦最高法官大法官等。卡多佐做過律師,擔任過紐約州最高法院法官、紐約上訴法院常任法官和首席法官、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等。龐德做過律師,擔任過內布拉斯加州高級法院上訴受理專員和州最高上訴委員會委員、中國國民政府的司法部顧問和教育部顧問等。
經濟學家中也有類似情況。作為首屆(196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簡·丁伯根從年輕時起就投向仕途,在荷蘭中央政府任職15年。197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肯尼斯·阿羅,1962年就任於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後來成為肯尼迪總統的經濟顧問。197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保羅·薩繆爾遜1941年受聘到美國資源計劃局工作,1945年擔任美國財政部經濟顧問,1953年在美國預算局任職,擔任過肯尼迪和約翰遜兩位總統的首席經濟顧問。197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西蒙·庫茲涅茨二戰期間被美國政府委任為華盛頓戰時生產局計劃統計處副處長。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約瑟夫·斯蒂格利茨擔任過柯林頓的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
因此,從事應用性很強的法學專業的學者們,如欲把學問做得扎實、有價值,就要勇於投向仕途和社會實踐,讓自己的學說接受國情的檢驗,或者貼近現實,或者改造現實。就政府而言,也要建立有利於法學家投向仕途和社會實踐的制度,促進理論聯系實際的制度化。

2. 清華大學重要國際會議目錄 有3月截稿 5月開會的嗎

清華大學(TsinghuaUniversity)是中國著名高等學府,坐落於北京西北郊風景秀麗的清華園。是中國高層次人才培養和科學技術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清華大學的前身是清華學堂,成立於1911年,當初是清政府建立的留美預備學校。1912年更名為清華學校,為嘗試人才的本地培養,1925年設立大學部,同年開研究院(國學門),1928年更名為「國立清華大學」,並於1929年秋開研究院,各系設研究所。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南遷長沙,與北京大學、南開大學聯合學,組建國立長沙臨時大學,1938年遷至昆明,改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46年,清華大學遷回清華園原址復校,設有文、法、理、工、農等5個學院,26個系。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後,清華大學成為一所多科性工業大學,重點為國家培養工程技術人才,被譽為「工程師的搖籃」。1978年以來,清華大學進入了一個蓬勃發展的新時期,逐步恢復了理科、經濟、管理和文科類學科,並成立了研究生院和繼續教育學院。1999年,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並入,成立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在國家和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經過「211工程」建設和「985計劃」的實施,清華大學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師資隊伍、科學研究以及整體學條件等方面均躍上了一個新的台階。目前,清華大學設有13個學院,54個系,已成為一所具有理學、工學、文學、藝術學、歷史學、哲學、經濟學、管理學、法學、教育學和醫學等學科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清芬挺秀,華夏增輝。今天的清華大學面臨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清華人繼承「愛國、奉獻」的優良傳統,秉承「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行勝於言」的校風以及「嚴謹、勤奮、求實、創新」的學風,為使清華大學躋身世界一流大學行列,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1911年建立「清華學堂」後更名為「清華學校」(留美預備學校)1925年設立大學部,同年開研究院(國學門)1928年更名為國立清華大學,有文、法、理、工4個學院,16個系1937年南遷長沙與北京大學、南開大學聯合組成國立長沙臨時大學1938年長沙臨時大學遷到昆明,更名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46年遷回北京清華園復校,有文、法、理、工、農5個學院,26個系1952年經全國高校院系調整,成為多科性工業大學1978年恢復全國高等教育招生考試1984年設立國內高校中第一個研究生院在管理工程系基礎上建立經濟管理學院在已有理學科系基礎上恢復理學院1985年建立國內第一個繼續教育學院1988年在建築系基礎上建立建築學院1993年在已有人文社會科學學科系、所基礎上建立人文社會科學學院1994年在已有信息學科系、所基礎上建立信息科學技術學院1996年在已有機械類學科系、所基礎上建立機械工程學院1999年恢復建立法學院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並入,成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2000年在已有土木水利類學科系、所基礎上建立土木水利學院在公共管理系的基礎上建立公共管理學院2001年建立醫學院2002年在傳播系基礎上建立新聞與傳播學院2003年原隸屬信息產業部的華信醫院(原酒仙橋醫院)和玉泉醫院正式並入2004年4月正式掛牌,分別成為清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和第二附屬醫院2004年在工程力學系、宇航技術研究中心等基礎上建立航天航空學院

3. 國際軍事法和戰爭法學會是什麼組織

由國際軍事法和戰爭抄法學會、中國襲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共同主辦的「國際軍事法和戰爭法學會」國際研討會在北京開幕。來自中、美、英、德、韓等23個國家軍法界近百名專家學者,將利用兩天時間共同探求聯合國維持和平行動背景下國際人道法的適用之策、發展之道。

4. 四川大學法學院的學術交流

法學院重視國內國際學術交流活動,先後與美國華盛頓大學、哥倫比亞大學、聖路易專斯大學及日本、俄羅屬斯的大學建立了長期的校際交流關系。每年有外國專家來院講學、訪問和接待外籍學生來院實習,並多次組織區域性學術會議和開展合作研究。曾先後派出教師十多人次到美國、德國、英國、日本、俄羅斯等國進行考察、訪問、講學和留學。法學院教師加入中國法學會及各專業法學會、四川省法學會及各專業法學會,擔任副會長、秘書長、常務理事、理事、幹事等職的二十餘人,經常參加各種學術活動和大型國際會議,提交一大批有創見的會議論文。在基礎建設方面法學院現有計算機檢索系統和法律法規光碟,擁有音像、指紋、分析和司法鑒定等先進設備,為本院的教學科研服務。

5.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olitics,economics and law是什麼會議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olitics,economics and law是什麼會議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olitics,economics and law_有道翻譯
翻譯結果:
國際版會議 政治、經濟和法權

6. 那裡可以查到1959年的印度「國際法學家會議」關於法治總結我論文想引用

所得稅啊

7. 世界法律大會的歷屆世界法律大會回顧

1963年,希臘雅典。成立「通過法律維護世界和平中心」(後易名為世界法學家協會)。希臘國王致辭。
1965年,美國華盛頓。首次世界法律日慶典。美國總統致辭。
1967年,瑞士日內瓦,電腦與法律。瑞士總統致辭。
1969年,泰國曼谷。世界各族人民的人權平等。泰國國王致辭。
1971年,南斯拉夫貝爾格萊德。法律、和平與環境。南斯拉夫總統致辭。
1973年,象牙海岸阿比讓。人權。象牙海岸總統致辭。
1975年,美國華盛頓。婦女與法律。美國總統致辭。
1977年,菲律賓馬尼拉。人權:實現法治和世界和平的要素。菲律賓總統致辭。
1979年,西班牙馬德里。通過法律推進世界和平過程中的人權進步。西班牙國王致辭。
1981年,巴西聖保羅。法治:全球規則。西班牙總統致辭。
1983年,埃及開羅。世界和平的基礎:全球法律規則。埃及總統致辭。
1985年,西德柏林。國際社會中的公正與和平。德國總統致辭。
1987年,韓國漢城。法律對世界和平的貢獻。韓國總統致辭。
1990年,中國北京。法律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中國國家主席楊尚昆致辭。
1991年,西班牙巴塞羅納。法律與和平維護。西班牙司法部長致辭。
1993年,菲律賓馬尼拉。充滿變化的世界中的法律。菲律賓總統致辭。
1995年,加拿大蒙特利爾。國際社會中的法律。加拿大首席大法官致辭。
1997年,卡達多哈。尋求和平過程中的法律與發展。卡達電力水利部部長致辭。
1999年,匈牙利布達佩斯和奧地利維也納。21世紀的世界和平:全球范圍內加強法治。匈牙利總統和奧地利國民議會主席致辭。
2001年,愛爾蘭都柏林和北愛爾蘭貝爾法斯特。友誼、合作與法治;建立世界和平理念。愛爾蘭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致辭。
2003年,澳大利亞悉尼/阿德萊德。通過法治促進世界和平:慶祝世界法學家協會成立40周年。澳大利亞總督致辭。
2005年,第二十二屆世界法律大會中國北京、上海。大會的主題定為:法治與國際和諧社會。
2009年第二十三屆世界法律大會在烏克蘭基輔舉辦。

8. 中國國際法學會的組織章程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本會的名稱為中國國際法學會。(英文譯名CHINESE SOCIETY OF INTERNATIONAL LAW ;縮寫CSIL)
第二條
本會由從事國際法學術研究和實務工作的專業人士組成的全國性學術團體,是非營利社會組織。
第三條
本會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法律,聯系和團結廣大國際法工作者,倡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學風,組織我國國際法的學術研究和交流活動,推動國際法的傳播和發展,為我國外交實踐和斗爭服務,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社會主義法治做出積極的努力和貢獻。
第四條
本會接受業務主管單位──外交部的業務指導;接受社團登記管理機關──民政部的監督管理。
第五條
本會的住所為北京西城展覽路24號。
第二章 業務范圍
第六條
本會的業務范圍和工作任務:
(一)組織各種類型的國際性、全國性、地區性的學術研究和交流活動;
(二)開展國際法和相關專業的法律咨詢論證工作;
(三)編輯出版國家級國際法專業學術刊物──《中國國際法年刊》和其它國際法書籍和資料;
(四)接受政府部門和司法機構委託,進行與國際法專業相關的研究工作。
第三章 會員
第七條
本會員種類為個人會員和單位會員。
第八條
申請加入本會的會員,必須具備下列條件:
(一)從事國際法及相關學科和領域的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人員,並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水平和能力;
(二)贊成本會的章程,並有加入本會的意願。
第九條
會員的入會的程序是:
(一)本人申請,填寫入會登記表,並由本會兩名會員介紹推薦;
(二)經常務理事會核准通過;
(三)由本會辦公室通知申請人,並登記注冊有關入會手續。
第十條
會員享有下列權利:
(一)享有表決權、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二)參加本會組織的學術研究與交流以及咨詢、論證等專業事項;
(三)優先利用本會學術信息、資料;
(四)對本會工作的批評建議權和監督權;
(五)入會自願、退會自由。
第十一條
會員應履行下列義務:
(一)遵守本會章程,執行本會決議;
(二)維護本會合法權益;
(三)完成本會交辦、委託的工作,積極參與學術專業活動;
(四)按期交納會費;
(五)向本會提供有關信息資料。
第十二條
會員退會應書面通知本會。
會員如果一年無故不交納會費或長期不參加本會活動的視為自動退會。
第十三條
會員如有嚴重違反本章程的行為,經理事會表決通過,予以除名。
第四章 組織機構
第十四條
本會的最高權力機構是會員代表大會,會員代表大會的職權是:
(一)修改章程;
(二)選舉和罷免理事;
(三)審議本會的工作報告和財務報告;
(四)推舉本會名譽會長及顧問;
(五)決定其他重大事宜;
(六)決定終止事宜。
第十五條
會員代表大會須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會員代表出席方能召開,其決議須經到會會員代表半數以上表決通過方能生效。
第十六條
會員代表大會每屆四年。因特殊情況需提前或延期換屆的,須由理事會表決通過,報業務主管單位審查並經社團登記管理機關批准同意。但延期換屆最長不超過一年。
第十七條
理事會是會員代表大會的執行機構,在閉會期間領導本會開展日常工作,對會員代表大會負責。
第十八條
理事會的職權是:
(一)執行會員代表大會的決議;
(二)選舉和罷免會長、副會長和秘書長;
(三)籌備召開會員代表大會;
(四)向會員代表大會報告工作和財務狀況;
(五)決定會員的吸收和除名;
(六)決定設立辦事機構、分支機構、代表機構和實體機構;
(七)決定副秘書長、各機構主要負責人的聘任;
(八)領導本會各機構開展工作;
(九)制定內部管理制度;
(十)決定其他重大事項。
第十九條
理事會須有三分之二以上理事出席方能召開,其決議須經到會理事三分之二以上通過方能生效。
第二十條
理事會每年至少召開一次會議;情況特殊的也可採用通訊形式召開。
第二十一條
本會設立常務理事會。常務理事會由理事會選舉產生,在理事會閉會期間行使第十八條第一、三、五、六、七、八、九項的職權,對理事會負責。
常務理事會由會長、副會長若幹人、秘書長和常務理事若幹人組成。
第二十二條
常務理事會須有三分之二以上常務理事出席方能召開,其決議須經到會常務理事三分之二以上表決通過方能生效。
第二十三條
常務理事會至少三個月召開一次,情況特殊的也可採用通訊形式召開。
第二十四條
本會的會長、副會長、秘書長必須具備下列條件:
(一)政治品質良好,遵紀守法,堅持黨的路線、方針、政策;
(二)國際法專業領域內有較大影響;
(三)會長、副會長、秘書長最高任職年齡不超過70歲,秘書長為專職;
(四)身體健康,能堅持正常工作;
(五)未受過剝奪政治權利的刑事處罰的;
(六)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
第二十五條
本會會長、副會長、秘書長如超過最高任職年齡的,須經理事會表決通過,報業務主管單位審查並社團登記管理機關批准同意後,方可任職。
第二十六條
本會會長、副會長、秘書長任期4年。會長、副會長、秘書長任期最長不得超過兩屆,因特殊情況需延長任期的,須經會員代表大會三分之二以上會員代表表決通過,報業務主管單位審查並經社團登記機關批准同意後方可任職。
第二十七條
本會會長為本會法定代表人。
本團體法定代表人不兼任其他團體的法定代表人。
第二十八條
本會會長行使下列職權:
(一)召集和主持常務理事會;
(二)檢查會員代表大會、理事會和常務理事會決議的落實情況;
(三)代表本會簽署有關文件;
(四)實施其他常務理事會授權的行為。
第二十九條
本會秘書長行使下列職權:
(一)主持辦事機構開展日常工作,組織實施年度工作計劃:
(二)協調各分支機構、代表機構、實體機構開展工作;
(三)提名副秘書長以及各辦事機構、分支機構、代表機構和實體機構主要負責人,交理事會或常務理事會決定;
(四)決定辦事機構、代表機構、實地機構專職工作人員的聘用;
(五)處理其他日常實務。
第五章 資產管理、使用原則
第三十條
本會經費來源
(一)會費;
(二)捐贈;
(三)政府資助;
(四)在核準的業務范圍內開展活動或服務的收入;
(五)利息;
(六)其他合法收入。
第三十一條
本會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收取會員會費。
第三十二條
本會經費必須用於本章程規定的業務范圍和事業的發展,不得在會員中分配。
第三十三條
本會建立嚴格的財務管理制度,保證會計資料合法、真實、准確、完整。
第三十四條
本會配備具有專業資格的會計人員。會計不得兼任出納。會計人員必須進行會計核算,實行會計監督。會計人員調動工作或離職時,必須與接管人辦清交接手續。
第三十五條
本會的資產管理必須執行國家規定的財務管理制度,接受會員代表大會和財政部門的監督。
第三十六條
本會換屆或更換法定代表人之前必須接受社團登記管理機關和業務主管單位組織的財務審計。
第三十七條
本團體的資產,任何單位、個人不得侵佔、私分和挪用。
第三十八條
本團體專職工作人員的工資和保險、福利待遇,參照國家對事業單位的有關規定執行。
第六章 章程的修改程序
第三十九條
對本團體章程的修改,須經理事會表決通過後報會員大會(或會員代表大會)審議。
第四十條
本團體修改的章程,須在會員大會(或會員代表大會)通過後15日內,經業務主管單位審查同意,並報社團登記管理機關核准後生效。
第七章 終止程序及終止後的財產處理
第四十一條
本團體完成宗旨或自行解散或由於分立、合並等原因需要注銷的,由理事會或常務理事會提出終止動議。
第四十二條
本團體終止動議須經會員大會(或會員達標大會)表決通過,並報業務主管單位審查同意。
第四十三條
本團體終止前,須在業務主管單位及有關機關指導下成立清算組織,清理債權債務,處理善後事宜。清算期間,不開展清算以外的活動。
第四十四條
本團體經社團登記管理機關辦理注銷登記手續後即為終止。
第四十五條
本團體終止後的剩餘財產,在業務主管單位和社團登記管理機關監督下,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用於發展與本會宗旨相關的事業。
第八章 附則
第四十六條
本章程經2005年9月23日會員代表大會表決通過。
第四十七條
本章程的解釋權屬於本會的理事會。
第四十八條
本章程自社團登記管理機關核准之日起生效。

9. 法學領域有哪些著名的學術會議,期刊,論壇以及資料庫

相對比較權威的抄資料是中國計算機學會(CCF)的推薦國際會議和期刊列表,裡面有機器學習和數據挖掘方向,你可以參考一下。
機器學習和數據挖掘現在基本上不分家了,傳統數據挖掘的會議現在也有大量機器學習相關的論文

10. 有朋友能推薦一個好的人文社會科學類的國際會議給我嗎

是CSSCI期刊。必須來高質量論文才能發源。"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由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開發研製而成,是國家、重點課題攻關項目。CSSCI遵循文獻計量學規律,採取定量與定性評價相結合的方法從全國2700餘種中文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性期刊中精選出學術性強、編輯規范的期刊作為來源期刊。目前收錄包括法學、管理學、經濟學、歷史學、政治學等在內的25大類的500多種學術期刊

熱點內容
電大本科合同法機考 發布:2025-07-03 08:51:13 瀏覽:95
承擔行政法律責任的具體方式 發布:2025-07-03 08:49:35 瀏覽:302
援務會有法律援助 發布:2025-07-03 08:47:59 瀏覽:70
過關沖刺試卷十經濟法概論 發布:2025-07-03 08:46:25 瀏覽:410
公司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發布:2025-07-03 08:45:53 瀏覽:558
司法局防艾 發布:2025-07-03 08:08:38 瀏覽:915
靈溪法院圖片 發布:2025-07-03 08:04:25 瀏覽:310
李佳和鵬行政法 發布:2025-07-03 07:48:38 瀏覽:179
女方婚內出軌法律責任 發布:2025-07-03 07:38:43 瀏覽:220
睚眥司法 發布:2025-07-03 07:24:51 瀏覽: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