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國家法治中國
⑴ 法治中國等於法治強國嗎
沒有法治強國這種概念,想要強調法治地位,各國的做法是顯示他是民主國家,法實際上具有民主的制度化基礎之地位。凡是民 主上軌道的國家,都是實行了普遍 民 主的法律有權威、法治已健全的國家,當今世界沒有例外,可重點參照北 歐、西 歐、北 美。
在法制體系不健全、守法被看作呆氣十足、上上下下對法律沒有敬畏的國家,談法治強國太奢侈,很不著邊際,盡管用心很好。
⑵ 中國是法治國家嗎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做到這四點,中國才算真正的法制國家!
⑶ 法治國家是法治中國的全部內容對嗎
這種說法是不完整的來 。
法治源中國,是新時期集法治國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為一體的法治建設新目標;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是法治中國建設的新路徑;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是法治中國建設的新方針;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是法治中國建設的新方法。
「法治中國」是自黨的十五大以來,有關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中國版」「綜合版」和「升級版」。說它是「中國版」,是因為「法治中國」是世界的法治共性與中國具體國情相結合的產物,它只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不適用世界上的其他國家;說它是「綜合版」,是因為它並不限指「法治國家」,它是「法治國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的綜合體;正因為它既是「中國版」,又是「綜合版」,特別是中國新時期法治建設的新目標,因而是「升級版」。
⑷ 法治中國的內涵與總體布局
內涵 「法治中國」的內涵
目前對「法治中國」的內涵主要有五種不同層面和角度的闡釋與解讀:一是從國家法治、地方法治、行業法治三大重點板塊的層面和角度;二是從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的法治四環節的層面和角度;三是從健全民主、完善法制、制約權力、尊重人權、保障公正的法治五要素的層面和角度;四是從中共十八大報告提出的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和發展「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層面和角度;五是從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三者統一的層面和角度,等等。應該說這五種觀點各有各的理論優勢,但也各有其局限性。含義:
1.法治國家。即與「警察國家」相對稱,要求國家權力必須法治化。其主要標志,一是人權保障,尊重人的自由和平等權利,並為人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保障;二是良法之治,即「已經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三是人民主權,依憲確立分權與制約的國家權力關系,依法執政;四是民權保證,切實保護公民的各項權益,維護國家穩定和社會和諧;五是司法公正,在司法活動的過程和結果中堅持和體現公平與正義的原則。
依法執政是法治中國的關鍵環節。要推進執政黨依法執政,就必須建立和完善保障執政黨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的體制、機制和制度;依法明確黨與人民代表機關、政府、司法機關的關系;確保黨的決策、執政行為公開透明;確保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健全司法權力運行機制、完善人權司法保障制度;依法追究黨內腐敗和濫用權力行為,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
2.法治政府。即政府依法行政,將決策、執行及監督過程都納入法制化軌道。其基本特徵,一是有限政府,政府權力是受到法律嚴格限制的,其邊界是確定、明晰的;二是責任政府,政府權力與責任是統一的,政府違反法律必須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三是誠信政府,政府必須履行其對公眾承諾的責任,贏得群眾的信賴和擁護;四是服務政府,政府「以人為本」,明確並履行好其服務的職責;五是陽光政府,全面、准確、及時公開政府信息,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並接受社會監督。
依法行政是法治中國的重點環節。要促進政府依法行政,就必須控制政府權力的范圍和邊界,健全行政權力行使的組織、程序、法制監督和問責機制;加強人大對政府的監督,以及人民法院對行政行為合法性的司法審查;推進政府廉政、勤政建設。要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確保公民知情權、表達權、參與權和監督權的真正實現,逐步擴大票決民主並發展協商民主。
3.法治社會。即相對於國家和政府,政黨和其他社會共同體(甚至包括市場經濟組織)行使社會公權力的法治化。其基本要求,一是法律信仰,社會公眾對法律均有一種心悅誠服的認同感和依歸感;二是守法自覺,社會成員自覺履行法定權利和義務;三是社會自治,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自我管理自治體的公共事務;四是社會監督,公民、社團、輿論自下而上地維護法律秩序、捍衛民主法治權威;五是社會安定,社會呈現運轉有序、解紛機制健全、人民安居樂業的狀態。
法治社會是法治中國的基礎工程。要實現法治社會,就必須維護憲法法律權威。要依法推進國家公權力向社會轉移,做到不越俎代庖、不幹預、不包攬取代;要制定社團法,依法保護和規范社會組織、團體,確保公民的政治權利和自由,培植和發展更多的社會組織、團體,形成大社會、小政府的機制;要建立健全激勵和促進社會管理創新的體制、機制,依法推進社會管理創新。
總體布局:建設法治中國的總布局簡單地說就是「兩個堅持」。
一是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依法執政是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執政的基本方式,依法行政是各級政府的基本准則,這三方面要共同推進,其中中國共產黨依法執政是依法治國和建設法治中國的核心和關鍵。
二是要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其中法治國家是主體,主要是規范和約束國家權力;法治政府是重點,和老百姓直接打交道最多的是政府;法治社會是基礎,全民都要守法、依法辦事。只有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都建成了,我們才能說在960萬平方公里的華夏大地上全面建成了法治中國。
⑸ 中國是法治國家別的國家呢
中國是法復治國家,這制是體現在嘴上的,體現在口號中,實際怎樣你應該知道,把別的國家有很多,世界上有二百多個主權國家,大多是實行的是,資油泯住制度,所以這種制度也叫普世價值,也就是世界公認的優良制度,真心在幫你期待採納,
⑹ 什麼是法治中國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貌似只是說說而已
⑺ 法治中國的全面建成是指什麼全面建成
全面建成法治中國
依法治國是關系我們黨執政興國、關系人民幸福安康、關系黨和國家長專治久安的重大戰略屬問題,是「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
法律是治國之重器,法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託。要推動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不斷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必須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
從法治國家向法治中國的發展,是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史上的第三次重大突破,揭開了中國法治建設的新篇章。「法治中國」既尊重法治發展的普遍規律,又聯系現實國情民意,是法治一般原理與中國法治實踐緊密結合在法治道路、法治理論、法治制度上進行創造性轉換的產物。
依法治國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保障,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抓手,是形成制度自信的要義。也是成為全面建成法治中國重要保障!
⑻ 如何全面推進法治中國建設實現依法治國
依法治國,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事關我們黨執政興國、事關人民幸福安康、事關黨和國家長治久安。深入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建設法治中國,必須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
一、堅持科學立法,構建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構建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是依法治國方略實施的必要前提。迄至今天,一個立足中國國情和實際、適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集中體現黨和人民意志的,以憲法為統帥,以憲法相關法、民法商法等多個法律部門的法律為主幹,由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等多個層次的法律規范構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國家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的各個方面實現了有法可依。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要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出現的新領域、新情況、新特點,堅持科學立法、民主立法,提高立法質量,及時制定、修改、完善各項法律制度,使立法更加充分地反映廣大人民的意志,更加適合我國的具體國情。
二、堅持嚴格執法,切實做到依法行政。法律的生命力在於實施。行政機關是實施法律法規的重要主體,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國的一個關鍵環節,是法治國家對政府行政活動的基本要求。深入貫徹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要求必須堅持嚴格執法,切實做到依法行政。
一是要求合法行政。行政機關實施行政管理,應當依照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進行;沒有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行政機關不得作出影響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或者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義務的決定。
二是要求合理行政。行政機關實施行政管理,應當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則,平等對待行政管理相對人,恰當行使自由裁量權,正確使用相關行政措施和手段,避免損害當事人的正當權益。
三是要求程序正當。行政機關實施行政管理,應盡可能公開,注意聽取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意見;應嚴格遵循法定程序,依法保障行政管理相對人、利害關系人的知情權、參與權和救濟權。
四是要求高效便民。行政機關實施行政管理,應當遵守法定時限,積極履行法定職責,提高辦事效率,提供優質服務,方便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
五是要求誠實守信。行政機關公布的信息應當全面、准確、真實;非因法定事由並經法定程序,行政機關不得撤銷、變更已經生效的行政決定。
六是要求權責統一。通過科學的法律和其他制度,合理規定和配置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權力和責任,保持責任與權力的對應;行政機關違法或者不當行使職權,應當依法承擔法律責任,切實做到執法有保障、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違法受追究、侵權須賠償。
三、堅持公正司法,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公正司法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司法發揮著保證法律的正確實施,保障社會成員合法權益,建立和維護正常社會秩序等重要作用。實現公正高效權威的司法,對於依法治國方略的實施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
要堅持司法公正。嚴格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同時理性地權衡案件所關涉的各種社會利益,妥善把握和處理好案件所關涉的各種關系,對各類案件作出正確處理,對各種糾紛予以有效化解,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
要實現司法高效。合理配置司法資源,不斷完善司法程序,切實改進司法作風,充分利用科學技術,全面提升司法活動的效率,有效應對社會生活中不斷增長的司法需求。
要樹立司法權威。司法機關和司法人員要切實做到公正、高效、廉潔司法,提高司法的公信力;全社會要依照憲法的規定,尊重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尊重司法機關作出的生效裁決。
四、堅持全民守法,形成守法光榮的良好氛圍。社會成員知法、信法、守法、用法,是依法治國方略實施的社會基礎:我國憲法明確規定,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事業組織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每一個黨員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要模範帶頭遵守法律;每一個社會成員在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的同時,必須自覺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尤其是在享受自由和行使權利時,不得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利益以及其他社會主體的合法權利與自由,必須依照法定的程序、運用法律規定或法律允許的方式與手段表達利益訴求,維護自身權益。要廣泛深入地開展法制宣傳教育,使全體社會成員掌握和熟悉法律法規的基本原則和主要內容,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增強全社會學法遵法守法用法意識,提高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能力。
五、強化監督制約,構建權力制約監督體系與機制。社會主義法治是「治官之治」和「治權之治」。要從法律上構建起「以權力制約權力、以權利制約權力、以道德制約權力」的權力制約監督體系與機制,以保證執政黨的權力和立法、執法、司法等各種權力的設置和行使始終不偏離我國民主政治的正確軌道。要圍繞權力運行的總體目標,進一步完善各種權力的配置,統籌發揮國家權力機關的監督、政協的民主監督、人民檢察院的法律監督、人民法院對於行政機關行政行為的監督、專門監督機關的監督以及行政機關自我約束與監督的作用,擴大公民對國家和社會事務管理的有序參與,強化人民群眾對各級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廣泛監督,同時重視和發揮輿論監督的作用。要從法律上規范各種監督行為,不斷提升監督的科學性、合理性,建設性和實效性。
⑼ 法治國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三者關系密切其中法制社會是建設法治政府的什麼
《網路復》對法治國家、製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這三個概念分別有一個解析:關於「法治國家」,其認為是在德語中最先使用的。早期的法治國是指中世紀歐洲的某種國家形式,尤其是德意志帝國,當時被認為是「和平與法律秩序的守衛者」。現代意義上的法治國家,是德國資產階級憲政運用的晨霧,其基本含義是國家權力,特別是行政權力必須依法行使,所以,法治國家有時又稱法治政府。
《網路》認為,法治國家的條件和標准有五:(一)通過法律保障人權,限制公共權力的濫用;(二)良法的治理;(三)通過憲法確立分權與權力制約的國家權力關系;(四)賦予廣泛的公民權利;(五)確立普遍的司法原則,司法獨立等。法治國家的形式標志有四:(一)完備統一的法律體系;(二)普遍有效的法律規則;(三)嚴格公正的執法制度;(四)專門化的法律職業。法治國家的實質標志同樣有四:(一)法律與政治關系的理性化制度;(二)權力與責任關系的理性化制度;(三)權力與權利關系的理性化制度;權利與義務關系的理性化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