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學門第
1. 考研第一門第二門第三門第四門指什麼
第一門政治,第二門英語,第三門數學或者專業課,第四門專業課。
考研科目,共四門:兩門公共課、一門基礎課(數學或專業基礎)、一門專業課 兩門公共課;政治、英語 一門基礎課;數學或專業基礎 一門專業課(分為13大類);
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軍事學、管理學、藝術學等。其中:法碩、西醫綜合、教育學、歷史學、心理學、計算機、農學等屬統考專業課;其他非統考專業課都是各高校自主命題。
(1)法學門第擴展閱讀:
試卷結構
政治:(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24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30分,中國近現代史綱要14分,思修與法律基礎16分,當代世界經濟與形勢與政策16分)
外語:(完型填空10分,閱讀A40分,閱讀B(即新題型)10分,翻譯10分,大作文20分,小作文10分)
數學:理工類(數一、數二)經濟類(數三)
數一:高數56%、線性代數22%、概率統計22%
數二:高數78%、線性代數22%、不考概率統計
數三:高數56%、線性代數22%、概率統計22%
2. 秦前中國法律指導思想的變化過程
氏族社會時,氏族用內部形成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傳統和習慣來管理人們,這時候還沒有法的觀念。
隨著國家的形成,社會矛盾逐漸激化。於是產生了原始的刑法。《夏書》說「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便是審慎用刑的指導思想。商朝強化了君權神授的思想,強調天罰,刑罰手段殘酷。
西周時期,吸取了商朝的教訓,再次採用慎刑主張。周朝初期,法律基本掌握在貴族手中,一般不以文字形式進行公示,只有同樣具有法律效力的王的誥誓命被記錄下來。周公還推行禮制,作為法律的補充。但是,基本呈現出「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局面。這一時期,民事法律也逐漸完善。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法律被少數貴族獨占和秘藏的時代結束。為了緩和社會矛盾,使百姓有章可循,成文法開始公布。儒家對這種行為進行反對,但是歷史的潮流已經無法阻擋。
這時候,百家爭鳴,儒家主張「為國以禮」、「以德去刑」、「禮有差等」的人治。法家主張「以法為本」、「以刑去刑」、「刑無等級」的法治。兩種思想的交鋒,推動了中國古代法律的發展在此基礎上,荀子主張「隆禮重法」,即禮法合流,齊頭並舉。商鞅變法,改法為律,對人們的行為予以規范。法家主張的法治在秦國實施,秦國由此成為強國,最終吞並六國。
3. 黑龍江大學和煙台大學哪個好
事後多言,直供他鑒。煙大和黑大雖然都是省屬的綜合性大學,但不是一個檔次的。依據:
1、高教歷史:黑大高等教育始於1941年、1958年定名黑龍江大學定性綜合性大學,煙大1984年始成立也定性綜合性大學,歷史底蘊差得很遠。
2、辦學層次:黑大本碩博(及博士後)體系健全,博士點覆蓋5個學科門7個一級學科50多個二級學科,黑大是研究教學1型大學;煙大僅本碩層次,沒有博士點,是教學研究1型大學。
3、本科實力:武書連2012大學本科評價,黑大綜合排名第91名,其中人才培養第92名、科學研究第87名;煙大綜合排名第206名,其中人才培養215名、科學研究184名。武漢大學邱均平2012-2013大學競爭力評價:黑大為全國131所重點大學之一(第109名),煙大為一般大學(該類第107名)。
4、學科特色:黑大文科(社會科學)綜合實力突出居全國高校前列,武書連2012大學本科評價:黑大社會科學排名第29名A+等,煙大社會科學排名168名B等;武書連2012大學研究生評價:黑大社會科學第53名B+等,煙大社會科學第141名C+等;以煙大實力最強的法學為例看,武書連2012大學評價:煙大法學門第45名A等、法學專業第29名A等,研究生碩士層次,同評價中黑大:法學門第31名A等、法學專業第27名A等,研究生博士層次且是法學一級學科博士點。
5、業內地位:黑大2012年被教育部確定為省部共建大學(目前全國此類省屬高校僅23所且多為211),之前並與北大清華等名校一起被確定為全國9所創業教育試點、17所辦學體制改革(創新人才培養)試點、90所自主招生試點,這些煙大是根本得不到的。
6、區域地位:黑大是黑龍江省域內第一所綜合性大學,也是綜合實力最強的綜合性大學,還是社會科學實力最強的大學,相對地位類似於山東省域內的山東大學,黑大2011年的70年校慶在國家和部、省層面的規格與同年也有整年校慶的山東大學相同,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黑龍江省域內綜合實力比黑大強的哈工大、哈工程都是工科類院校,作為綜合型大學的黑大自然成為一省的標志性大學,從而相對地位提高,煙大在山東省域內只是一所普通的綜合性大學。
此外,黑大多年就是國家211工程備選,目前綜合實力在30多所211之上、社會科學實力在80多所211之上,主要因為地區行業布局限制一直未進,是唯一遺憾。
綜上,煙台大學在全國來說,是一所不錯的大學,加上地處沿海城市,對許多考生具有較大的吸引力,但是整體上和黑龍江大學差距明顯,根本不是一個檔次的院校。
4. 中國古代法律制度的等級性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變化的軌跡 1.熟悉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內容和發展線索內,理解地方行容政制度的歷史作用及其影響。 2.了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產生和演變的過程,掌握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及其影響。了解明朝和清朝強化君主專制的史實,認識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3.掌握古代中國選官制度的產生和發展的過程,理解其歷史作用和社會影響。 4.理清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線索及其階段性特徵。
5. 秦朝的法律制度是什麼樣的
你好。
1.秦國立法指導思想
(一)法令由一統:兩層含義,一是全國實行統一的法律,這個統一的法律就是在戰國時秦國法律基礎上制定的秦律。第二層含義是最高立法權屬於皇帝。這個思想的確立,一方面體現了封建統治的專制與獨裁,一方面對於加強和鞏固中央集權制起了重大作用。
(二)事皆決於法:法律具有賞功罰罪、定分止爭、統一人民言行的作用,所以要有法可依。以此作為指導思想,加強封建立法,做到凡事皆有法式,制定了各種法律。
(三)以刑殺為威:主張嚴刑峻法,輕罪重罰,以刑去刑。表現在:1.法網嚴密。2.嚴刑重罰。3.濫施刑罰。
2.法律形式
(一)律:成為秦最基本的法律形式,為後世的法典化奠定了基礎。(二)令:皇帝的命令,效力往往高於律。(三)式:關於案件的調查、勘驗、審訊等的程序、文書程序以及對司法官員審理案件的要求。(四)法律答問:國家官吏統一用問答形式對秦律的條文、術語以及立法意圖所做的解釋。(五)廷行事:司法機關的判例,已行的成例。
3.中央行政管理體制
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是百官之長,除了皇帝之外的最高行政長官。輔助皇帝掌管天下行政。太尉:由戰國的國尉發展而來,掌管軍事的最高長官。御史大夫,負責 管理圖籍、奏章、監察文武百官,下面有御史中丞、侍御史、監御史分工。
九卿:三公之下有九卿,作為中央行政機關分掌具體的行政事務,如祭祀、禮儀、軍事等。
九卿包括:奉常、郎中令、衛尉、太僕、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內史、少府。九卿中的廷尉是中央司法機關。
4.職官管理
(一)選任:三重選官法:一重客士,即重用其它諸侯國的賢人能人;二重軍功,起用有軍事才能的人;三重法律,選用懂得法律的人做官。具體的選任方式:薦舉、徵召、任子。
(二)考課與獎懲:有五善和五失。P93。
5.定罪量刑的原則
(一)責任年齡:秦律規定身高六尺責任能力的標准。(二)區分有無犯罪意思。(三)區分故意和過失。(四)數罪並罰:對一個人所犯數罪進行合並處罰。(五)共犯加重:注意構成共犯的條件,五個人以上犯群盜罪,共犯中不分首從,一律加重處罰。(六)自首減刑。(七)誣告反坐,對故意誣告他人和過失地控告他人犯罪進行區分處理。
6.刑名
(一)死刑:死刑除了原先有的戮、腰斬、棄市等等之外,還有一些新的死刑方法。
1.具五刑:五種刑罰並用,把肉刑和死刑結合起來。丞相李斯就是具五刑而死的。
2.族誅:相當於商朝的劓殄,一人犯罪誅滅全族。
3.定殺:投入水中淹死的一種刑罰,定殺是對特定的犯罪人適用的刑罰,專門對有麻風病的犯罪人適用。
4.坑:活埋的方法,焚書坑儒中用的就是這種方法處罰那些借古非今的儒生的。
5.磔:肢解身體的死刑,就是商時代的辜,西周叫刳。後來凌遲處死的萌芽形式。
(二)肉刑:
1.黥:也就是墨刑,可以獨立適用也可作為附加刑與徒刑結合起來適用。如黥為城旦,就是在臉上刺字塗黑後罰作築城的勞役。2.劓:可以和黥或徒刑結合適用。3.斬左趾,刖刑的一種。還有斬右趾。4.宮刑。
(三)徒刑:注意這裡面對男犯和女犯所適用的徒刑是不一樣的。
1.城旦、舂;2.鬼薪、白粲;3.司寇、作為司寇;4.罰作、復作。
(一) 遷刑
(二) 貲:處罰犯人繳納一定的財物或服一定的勞役的刑罰。繳納的財物有貲甲、貲盾、貲布等,服勞役的有貲戌、貲徭、貲旬等。
(三) 誶:申斥、訓誡,針對有罪的官吏適用的。
7.罪名
1.不敬皇帝罪。2.誹謗與謠言罪。3.以古非今罪。4.妄言罪。5.非所宜言罪。6.盜徙封罪,偷移田界標志而侵犯土地所有權的行為。7.逋事與乏徭罪:逋事,應服徭役並已得到徵集的通知,但不去報到的。乏徭,已經到達服役的地方又逃跑的。對於官員失職而導致逋事或乏徭的,也要處罰。8.投書罪,就是投匿名信的罪名。9.不得兼方,只能專心煉一種葯方。
8.訴訟制度
起訴的形式:官糾、民舉。還有自告(自首),可以減刑或免刑。
受訴案件的類型:案件分為公室告和非公室告,前者受訴後者不受理。公室告是對於侵犯家庭以外的其它人的人身、財產以及公共利益的案件。非公室告則是家庭成員之間侵犯人身財產方面的案件,包括主人對奴隸的侵犯的。
判決與上訴:和西周的相似,同樣有讀鞠和乞鞠。
監獄:囹圄,當時有中央監獄也有地方監獄。創立了管理制度:
刑犯分不同身份執行刑罰有所區別;根據囚犯的種類和勞役的不同,供應不同的衣食。輕犯監領重犯。
6. 聯合國秘書長加利的個人資料
加利
聯合國第六任秘書長
布特羅斯·布特羅斯-加利 (Boutros Boutros-Ghali)1922年11月14日出生於開羅的一個書香門第,科普特人,信奉基督教。他1946年畢業於開羅大學,獲法學士學位;後赴法國巴黎大學深造,攻讀政治學和國際法,1949年獲巴黎大學國際法博士學位;1954年作為研究學者前往美大學埃及英語非洲猶太國哥倫比亞大學任客座教授。翌年回國後,他先後任記者、開羅大學國際法教授、聯合國國際法委員會委員、國際法學家委員會委員、海牙國際法學院研究中心主任、埃及國際法學會會長等職。
加利於1973年步入政界,1977年任埃及外交國務部長,1980年成為埃及民族民主黨書記處成員,1987年當選為議會議員,1991年5月出任副總理兼外交國務部長。加利長期活躍在外交舞台上,曾多次代表埃及參加重要的國際活動和國際會議,具有豐富的政治和外交經驗。1991年12月3日,聯合國大會根據安理會推薦通過決議,任命加利為聯合國第六任秘書長,任期五年。他是聯合國歷史上擔任該職務的第一位非洲人,1996年12月31日卸任。1997年11月16日任法語國家組織首任秘書長,任期4年。
加利通曉阿拉伯語、法語和英語,並用這些文字寫作。他一直堅持記日記和拂曉起床進行寫作,已有100多本著作問世。他學識淵博,是一位國際法專家,深諳北南關系、第三世界和非洲問題,在國際法和國際關系理論方面著述頗豐,成績卓著,先後獲得二十多個國家頒發的榮譽稱號。1995年4月,獲希臘奧納西斯國際諒解和社會成就獎,以表彰他在擔任聯合國秘書長期間對地中海地區國際問題的解決作出的貢獻。
加利的妻子是位埃及猶太人,他們膝下無子女。
加利曾多次訪華。加利在埃及外交界工作期間曾多次訪華。
布特羅斯·布特羅斯·加利(Boutros Boutros-Ghali,1922年11月14日—),聯合國第六任秘書長(1992年1月—1996年12月)。
布特羅斯·加利出生於埃及開羅的一個基督教科普特教派家庭,他的家族中有一位前埃及首相布特羅斯·加利 (埃及首相)(1846年—1910年)。加利於1946年畢業於開羅大學,並獲得了巴黎大學國際法博士的學位,另外還有巴黎政治研究學院的國際關系學的畢業證書。此後直到1977年,他是開羅大學的國際法以及國際關系的教授。1975年,他成為政治戰略研究中心主任。1980年,擔任非洲政治研究所主任。1954年到1955年,他成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富布賴特研究學者,1963年至1964年,擔任海牙國際法學院研究中心主任,1967年到1968年,擔任巴黎大學法學院訪問教授。
他於1973年步入政界。在1977年至1991年期間,他擔任埃及外交國務部長。自1980年開始,為埃及執政的國家民主黨書記處成員,他於1987年成為埃及議會議員。1991年5月至同年12月,擔任埃及主管外交事務的副總理。在他就任聯合國秘書長職位以前,又擔任過社會主義國際的副主席。在其擔任外交國務部長期間,在埃及總統安瓦爾·薩達特與以色列總理梅納赫姆·貝京之間的和平協議簽署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1991年12月3日,聯合國大會任命加利為聯合國第六任秘書長,任期五年。成為聯合國歷史上第一位擔任此職務的非洲人。被選為聯合國秘書長之後,加利的工作引起了眾多爭議。人們批評他在1994年盧安達大屠殺中未能發揮聯合國的作用,另外在安哥拉內戰期間,加利在調停上未能統一聯合國的意見。在聯合國的作用以及美國在聯合國的地位等問題上,加利遭到了更猛烈的質疑。盡管他的支持者們將之歸咎於美國對聯合國行動的抵制,但加利已漸漸成為空洞的聯合國的象徵。
有三個非洲國家為首(埃及,幾內亞比索,波札那)的10個聯合國安理會成員國提議布特羅斯·加利留任第二個五年任期直至2001年。但是,美國表示反對。盡管英國,波蘭,韓國以及義大利起初也支持其留任,但在美國明確表示將行使否決權後,這四個國家就不再支持加利。盡管加利不是第一次被否決的秘書長,但他仍然是聯合國歷史上首位沒能連任兩屆的秘書長。1996年12月31日卸任。
加利的繼任者是科菲·安南,這是由於加利沒能連任,所以他的繼任者須從其代表的非洲選出。
1997年11月16日,加利擔任法語國家組織的(La Francophonie)的首任秘書長,任期四年。
加利目前仍擔任埃及國家人權委員會主席。
布特羅斯·加利出版有兩本回憶錄:
《通往耶路撒冷的埃及之路》(1997年版,有關以色列和埃及的和平進程)
《不屈不撓:美國-聯合國的傳奇》(1999年,有關其擔任聯合國秘書長期間)
7. 我是一名英語專業大三的學生,想跨專業考研,請問覺得考法學碩士,難考不,就業怎麼樣謝謝,
首先說一下,非專業的同學跨考還是考法律碩士比較好,因為法學碩士是給本科學法的人考的。非專業的同學不是不可以考,而是會因為背景的差距吃虧。法律碩士難度也稍微小點兒,全國統一命題,信息比較充分,而且招生人數多很多。建議考慮五院四系的法律碩士,考上以後還是不錯的。現在高端的法律人才是極度匱乏的,但是法律也是一個重視門第的行當。你的學歷,你學歷的牌子相當重要。建議你重點考慮北大、人大和中國政法大學,其它院校氣力不足。總體來說,法碩考試還是不那麼困難的,招生人數多,所以你要想增強競爭力,就只有選擇好的學校,才能保證你畢業以後工作不那麼抓狂。像北大、人大這樣的學校,平台多、機會多,確實入學競爭激烈一些,但是其實努力到位了是完全有可能的。強烈建議考北大法碩,真的很值得。
8. 魏晉玄學家的法律觀點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分裂和混亂的時期。在此時期中,除西晉王朝有一個短暫的安定時期外,其餘大都充滿了豪強割據勢力之間的爭奪和殘殺。從這一時期法律思想的發展情況來看,主要有玄學的法哲學思潮和律學思潮。
魏晉南北朝時期門閥士族的出現是當時社會政治的一個顯著特點。門閥士族是地主階級中最貪婪、最殘暴、最腐朽的一個階層。他們佔有大量土地,擁有大量佃客、部曲和奴婢。他們壟斷政權,選官用人完全依照門第,結果形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士族豪強的壟斷統治。與此相適應,他們崇尚以老莊"自然無為"為形式、以名教為內容的玄學思想,於是玄學控制了整個思想領域。當時,"不事禮法",法律虛無主義的思想盛行。玄學是新的階級斗爭形勢下士族豪強用以統治人民的思想武器。過去封建統治者所宣揚的神學目的論和讖緯神權法思想,經過唯物主義思想家的批判和農民大起義的掃盪,已失去它們迷惑人民的作用。統治階級乃不得不拋棄公開的有神論的形式,而採用精神性的本體,即通過玄學這種精緻的哲學理論形式來宣揚唯心主義,藉以欺騙人民。玄學家們大都用老莊道家學說來解釋儒學的經典《周易》,提倡"尚自然,篤名教","名教出於自然"。因此,從其實質來說,它是儒家正統思想的變種。然而,當時反玄學的思想也很活躍,在政治法律思想方面,以鮑敬言的"無君"論最為突出。
在玄學盛行的同時,律學也興盛起來。當時,為了適應兼並戰爭和維護士族特權的需要,各朝的統治集團都很重視法典的編纂和法律的適用,因而關於立法、司法的理論以及法律注釋學說都有很大發展。過去,"漢承秦制",對秦法並未作根本性的改革,無論是法典的體例形式、法律概念的內容以及律、令的這分等,都缺乏科學的、系統的、理論的闡述和抽象;可以說,封建法律還處於初級的、不甚成熟的階段。到魏晉時,情況就大不相同了。晉武帝時制定和頒布的《晉律》(亦稱《泰始律》>,對歷代法典的體例和內容進行了重大的修改:"就漢《九章》增十一篇,仍其族類,正其體號,改舊律為《刑名》《法例》……合二十篇";此後,律學家張裴、杜預又對它作了註解。他們集中研討諸如法典的體例結構、法律各部分之間的內在聯系、刑法的基本概念和名詞術語的定義,等等,從而使我國古代的法律理論進一步向縱深發展。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時期中,由於一些儒家學者參與制訂、修改法律,對當時的立法產生了深刻影響;他們以禮入律,把儒家思想滲透到法律中來。如《曹魏律》中的"八議制",《晉律》中時"五服制罪制",《北魏律》中的"官當制"和《北齊律》中的"重罪十條",就是以禮入律的明證。
.談談晉代律學對中國古代法律思想的發展
晉代是律學鼎盛時代。律學原是經學的一個分支,是漢儒根據經書中的經義來研究、解釋法律而形成的一門學科。晉代著名的律學家主要有賈充、杜預、張斐、羊祜等人,他們對中國古代法律思想的貢獻主要有以下幾點:
(1)承上啟下,上集漢魏以經注律之大成,下開唐代律疏學之先河。漢代的律學是正統儒學的一個組成部分,自董仲舒後,以經義斷獄蔚然成風;東漢時,以經義注釋漢律的有叔孫宣、郭令卿、馬融、鄭玄等十餘家,律學己十分興盛。曹魏時,明確規定以鄭玄注釋為官方司法依據。由此可見,像鄭玄這樣的經學家不但攫取了法律的解釋權,而且已插足立法領域。以經注律是將封建法律納入封建正統儒家思想軌道的重要步驟。這一以經注律的律學在晉代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司馬氏總結了以往的經驗,認為魏律雖經改革,但仍"本注煩雜",於是召集賈充、鄭沖、杜預、羊祜、裴楷等十四人修訂律令,賈充等人多是兼通經律的當世大儒,又是當朝重臣,他們對立法的參與,使律學研究成果有效地運用於實踐中,經律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了。晉武帝泰始三年,新律修成,這就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第一部儒家化法典《泰始律》。《泰始律》采漢、魏律之長,篇章體例安排科學,條款簡明完備。《泰始律》修成後,又出現了張斐所著的《律解》與杜預著的《律本》。二者在對《泰始律》注釋時"兼采漢世律家諸說之長",成為漢魏以來法律之修訂、註解的理論和經驗的系統總結,被稱為"張杜律"。《泰始律》及"張杜律"的出現,為唐律及《唐律疏議》的產生奠定了基礎。因此,晉代律學家所制定的律及對律的注釋,在中國法律史上具有著啟上承下的作用。
(2)禮律融合。晉代律學家在儒家法律思想的指導下大規模地、系統地修訂了律令,制定出第一部儒家化法典《泰始律》,又以經義注之,使漢以來禮律融合的思想發展完善,使禮律融合達到了一個新階段。杜預在《律本》奏章中明確指出:"今所注,皆網羅法意,格之以名分",其意就是要以禮教名分為標准來解釋法律,將法律納入名分的匡范之中。杜預所作的正是納禮入律,禮法合一的工作。杜預在"崇禮"的同時,也注意到了"變禮"。他認為"審名分者,必忍小理",只有不拘泥於"小理",律文才能簡直,使人易於知曉,官吏易於執行。張斐與杜預一樣,認為法律應體現禮的精神。他認為《泰始律》的篇章體例始於《刑名》終於《諸侯》便體現了"王政布於上,諸侯奉於下,禮樂撫於中"的精神。"禮樂撫於中",就是說"禮樂"是貫穿《泰始律》各篇的基本條件,所有的律條都須折中於"禮樂",與"禮樂"相符。張斐的這一解釋,推進了封建正統法律思想納禮入律,禮法合一的發展。
(3)鞏固了律學的獨立學科地位,大大推進了對於法典體例、刑法原則、刑名論釋等古代法律理論向縱深發展。律學在兩漢時為經學的分支,曹魏時開始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出現了陳群、劉邵等一批著名的律學家。晉代律學的長足發展鞏固了律學的地位。杜預、張斐等對律學的總結和推進,使律學進入鼎盛時期。律學家們對法律自身規律和細節的探討,完善了封建法律的內容和形式,也大大豐富了封建正統法律思想。
3.簡述杜預的法律思想
杜預是西晉著名的律學家。在任河南尹時曾參與著名的《泰始律》的制定。《泰始律》頒行後,又為之作注,成為官方認可的權威律學著作,其《律本》與張輩的注同稱"張杜律"。杜預的法律思想大致有以下幾點內容:
(1)納禮入律,禮法合一。杜預認為,禮是"移風易俗之本",律應體現禮的精神,以禮為指導。所以在注律時,他"網羅法意,格之以名分"。即以禮教的名分等級為標准來解釋律的含義,將法律納入名分的匡范之中,使禮法合一。在主張以禮教名分為本的同時,杜預也"習於變禮",認為律所體現的"名分",是指禮的基本原則,而不是拘泥於"小理",這種"崇禮"而又"變禮"的思想對杜預法律觀起著指導作用。
(2)"文約而例直,聽省而禁簡"。杜預律學思想的主要內容便是"簡直"的立法觀。杜預認為,法律不是"窮理盡性"之書,在一定程度上將律學從經學的禁錮下解放出來,區分了法與經義、律學與經學的界限,為律學相對獨立奠定了基礎,從而也為立法"簡直"的觀點奠定了理論基礎。杜預認為,漢魏立法的缺陷就在於經律不分,過於繁雜,"歷代不能通",以致律難以實行。他認為立法須去密就簡,則簡而易從也"。以"簡直"為前提,杜預提出"文約而例直,聽省而禁簡"。即法律的文字要簡明通俗,條例要明白准確,形式要簡單,概念要明確,條文要簡明,使人易知易守,從而達到"人知所避"的作用。與"簡直"相應,杜預格外強調立法的統一性,即"法出一門"。立法權統一於天子及中央,以杜絕奸吏舞文弄墨,魚肉百姓。
(3)區分律、令的界限。杜預認為"律以正刑名,令以存事制"。律主要規定關於違法行為的罪名及相應的懲罰,是刑法;則指各種規章制度。這是我國法律史上最早的關於律、令的概左這一概念的區分,保證了律的"簡直",避免了各項規章的混淆。
綜上所述,杜預法律觀的主要貢獻在於從理論上區分了經與律學、經與律,推進了禮律的融合,確立了"簡直"的立法觀。
9. 秦朝法制的秦朝法律的主要內容
1、定罪量刑的主要原則
秦律關於定罪量刑的原則有如下幾個方面:(1)以身高確定責任年齡。男六尺五寸,女六尺二寸為成年人,達到此身高者開始負刑事責任,否則不負刑事責任。(2)區分有無犯罪意識。有無犯罪意識,也是認定是否構成犯罪的標准。(3)區分故意( 「 端 」 )與過失( 「 非端 」)。秦律中故意稱 「 端 」 ,過失為 「 不端 」。(4)並合論罪。所謂並合論罪,是在數罪並發的情況下,將數罪合並在一起處刑的原則。(5)共犯加重。共犯,是指兩人或兩人以上所實行的犯罪。共犯的社會危害性較大,故處刑較重。(6)自首減刑。自首者可以略為減輕罪刑。(7)誣告反坐。誣告,秦律稱 「 誣人 」 。誣告罪的成立,必須是 「 端告」 ,即故意捏造事實,向司法機關控告他人,使無罪者入於罪,或使罪輕者入於重罪。依律對誣告者處以與所誣罪名相應的刑罰,這就是誣告反坐。
2、刑罰
刑罰的種類如下:
(1)死刑:秦朝沿用戰國以來執行死刑的方法,種類很多,其常用者如下:①具五刑,這是一種以極端殘忍的肉刑與死刑並用的刑罰;②族誅,即因一人犯罪而誅滅其親族的刑罰;③梟首,即將犯人的頭砍下,懸於木桿上示眾的刑罰;④棄市,即在人眾集聚的鬧市,對犯人執行死刑,以示為大眾所棄的刑罰。
(2)肉刑:秦朝除沿用過去的墨(黥)、劓、剕、(分為斬左右趾)、宮以外,還廣泛使用肉刑與勞役刑並用的刑名。
(3)作刑(勞役刑):作刑是對犯罪者施以強制勞作(役)的刑罰。包括:①城旦、舂。《漢書·惠帝紀》注引應劭曰: 「城旦者,旦起行治城 」 。即早起服築城的苦役。舂,即婦人犯罪應處城旦者,根據生理條件,不去築城,而服舂米的勞役。②鬼薪、白粲。 「 鬼薪 」是強制男犯去山林砍柴,白粲是強制女犯擇米使正白,兩者皆用以供宗廟祭祀。③司寇、作如司寇。司寇,指伺察寇賊,即強制男犯到邊遠地區服勞役,並以防外寇;女犯作如司寇,指服相當於司寇的勞役。④罰作、復作。罰作與復作是作刑中最輕者,強制男犯到邊遠地區戍守,女犯到官府服勞役,刑期皆三個月至一年。
(4)遷:遷是把犯罪者遷到邊遠地區的刑罰。
(5)貲:所謂貲刑,就是強制犯人繳納一定財物或服一定徭役的刑罰。
(6)誶:誶,就是訓誡。從秦簡看,多用於輕微犯罪的官吏。
此外,秦朝還廣泛沿用過去 「 籍沒 」 、 「 贖 」 等刑罰。
3、主要犯罪
秦朝法律令所規定的犯罪種類很多,其中主要的有:
(1)不敬皇帝罪:據秦律令,不僅對皇帝本人有失恭順,而且對其命令有所怠慢,都視為對皇帝不敬。聽命書時,要下席站立,表示恭敬,否則,罰二甲,並撤職,永不敘用。
(2)誹謗與妖言罪:《史記·高祖本紀》載,劉邦攻佔咸陽後,對父老豪傑曰: 「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誹謗者族,偶語者棄市。 」 《集解》引應劭曰: 「 秦禁民聚語。 」 禁止人民誹謗皇帝。
(3)盜竊罪:「 盜 」 ,是以公開或秘密的方式把他人的財物據為己有的行為。
(4)賊殺傷罪:秦簡中有許多關於 「 賊殺 」 、 「 賊傷人 」 的規定,這種行為對封建統治有嚴重威脅,因此對其鎮壓嚴酷,防範也特別嚴密。
(5)盜徙封罪:盜徙封,就是偷偷移動田界標志。
(6)以古非今罪:所謂以古非今,就是以過去的事例,指責現時的政策和制度。
(7)妄言罪:所謂 「 妄言 」 ,指發布反對或推翻秦朝統治的言論。
(8)非所宜言罪:所謂 「 非所宜言 」 ,即說了不應說的話。
(9)投書罪:「 投書 」 ,指投遞匿名信。
(10)乏徭罪:「 乏徭 」 ,就是逃避徭役。 1、所有權。秦時所有權的內容就不動產而言,主要是土地房屋,即所謂田宅。動產除其他財物外,還包括奴隸。秦統一後,於始皇31年(公元前216年)下令 「 使黔首自實田 」,就是要人民向政府據實登記所有田地,政府承認其土地所有權。這是秦王朝在全國范圍內推行土地私有制的法令。這個法定的推行,促進了土地私有制的進一步發展。
2、債。秦朝債的法律關系主要有:買賣契約、借貸契約、僱傭契約及租借契約幾種。
對於借貸契約,秦簡《法律答問》有: 「 百姓有責(債),勿敢擅強質,擅強質及和受質者,貲二甲。 」 可見,秦律禁止從質為債務擔保。但按秦簡規定,欠官府債務,無力償還時,可以勞役抵償之。
3、婚姻。秦簡《法律答問》等記載中規定:秦時無後世良賤身份地位的限制,允許良賤通婚;禁止與他人逃亡之妻為婚;男入女家的贅婿地位低下,被人歧視。 秦統一全國後,創建了一整套適應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需要的行政管理體制和管吏管理制度,以後歷代王朝的有關制度,都是在此基礎上不斷發展完善的。
1、確立皇帝制度
皇帝是封建國家的最高統治者,獨攬全國政治、經濟、軍事、行政、立法、司法、監察等一切大權。秦王嬴政統一六國以後,確立了皇帝制度。
2、行政管理制度
秦在中央設三公九卿。三公中的丞相是皇帝下的行政長官,輔佐皇帝總理百政。太尉由戰國時期 「 國尉 」發展而來,是中央掌管軍事的長官。御史大夫由戰國時各國的御史發展而來,原在國王身邊主要管記事。九卿是具體掌管祭祀、禮儀、軍事、行政、司法、文化教育事務之官。主要有:①奉常,掌理皇帝祭宗廟,司禮儀,由商周時的占卜史官發展而來;②郎中令,負責宮廷警衛之官;③衛尉,武官,統率衛士,負責皇城警衛;④太僕,管理皇帝的車馬和馬政,皇帝出行,親自為皇帝御車;⑤廷尉,負責司法審判;⑥典客,掌管與少數民族的交往事務;⑦宗正,掌管皇帝親屬事務;⑧治粟內史,掌管全國農田穀物和財政經濟等事務;⑨少府,掌管山海澤池的稅收,進奉皇帝。
秦時地方建立郡縣制,少數民族聚居區設道(與縣平級),縣以下有鄉、亭、里。
3、官吏管理制度
為了加強 「 吏治 」 ,秦法對官吏的爵制、祿秩、任免、調動、考核、獎懲等方面作了嚴格的規定。
①任官的標准與限制。秦朝對官吏的選任有嚴格的道德和才能標准:第一,道德方面。秦簡《為吏之道》規定了官吏應具備的道德和行為准則,並將其概括為 「 五善」 、 「 五失 」 。第二,明悉法律令。秦統治者強調以法治國,以吏為師,要求官吏通曉法律令,並以是否明悉法律令,作為區分 「良吏 」 、 「 惡吏 」 的標准。
秦律雖不像後世注重門第出身,但也有任官限制:第一,不準任用 「 廢官 」 ,即不準任用不稱職或不夠條件的官吏;第二,官吏必須正式任命才能到任行使職權;第三,長吏調任新職,不準帶走原屬佐吏。
②選任的方式。秦朝中央和地方長吏皆由皇帝任免,長官可以自己選任下屬,選任的方式主要有薦舉、徵召、任子等幾種。
③考課與獎懲制度。戰國時期,秦國就以考課嚴謹、賞罰分明著稱。地方每年定期向中央匯報,還有對諸曹官吏結合具體職司定期不定期的考核。按照考核結果,給予獎賞或懲罰。 1、關於自然資源保護方面。秦相當注意利用自然資源為其統治服務。這方面的法律有秦簡《田律》。
2、關於農業生產管理方面。秦始皇即位後,繼承了秦國傳統政策,採取各種措施發展農業生產,要求各級官吏掌握農業生產情況,並通過法律對具體措施加以規定。
3、關於官營手工業管理方面。官營手工業作坊主要是為封建國家和皇室提供各種手工業產品,如武器、器物和日用消費品等。為保證產品質量和數量,秦朝制定了《工律》、《均工律》、《工人程》等法律令。
4、關於市場貿易管理方面。為維護正常的貿易,秦朝制定了有關商品價格、貨幣比價、度量衡誤差限度等法令。如《金布律》、《關市律》等。
10. 秦朝法律的內容有哪些
秦律秦代法律的總稱。公元前356年商鞍變法時曾採用李俚的《法經》,並改法為律版,頒行秦權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將秦律修訂,作為全國統一的法律頒行各地。秦二世即位後,又修訂了秦朝的律令。《秦律》的律文涉及到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思想、生活等各個方面,使各行各業各個領域"皆有法式"。據1975年12月在湖北雲夢睡虎地出土的《雲夢秦簡》所載,秦律不僅有《法經》六篇的內容,而且還有《田律》、《效律》、《置吏律》、《倉律》、《工律》、《金布律》等內容。秦律有調整封建經濟的作用,並且基本上是鎮壓農民的反抗,鞏固地主階級專政的工具。秦律為以後的漢律所繼承。
秦律主要內容是保護封建基礎,維護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封建國家的經濟制度;維護地主階級對農民的政治壓迫,鎮壓農民的反抗活動;保護官府和私人佔有奴隸;保護官僚地主特權的訴訟制度和監獄管理制度。秦律中的刑罰有:1、死刑,主要有棄市和磔。2、肉刑,有斬足、宮、劓、黥等肢體刑。3、徒刑,將犯人拘禁起來,並使服苦役。4、遷刑,即將犯人流放邊地。5、笞刑,即鞭笞之刑。6、貲罰,讓罪人向官府交納財物或提供勞役以達到懲罰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