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立法學的是誰
『壹』 想問一下「法律人」的概念最早是由誰提出的,它提出時的概念是什麼
在古漢語中,「法」和「律」二字是分開使用的,含義也不同,以後發展為同義,更合稱為「法律」.根據東漢許慎著的《說文解字》中記載,法的古體字是 「灋」,「灋」,刑也,平之如水,從水;(灋去三點水),所以觸不直者去之,從去.從以上可以看出,在古代法和刑二字是通用的.
據《說文解字》稱,「律,均布也.」清段玉裁所著《說文解字注》雲:「律者,所以范天下之不一而歸於一,故雲均布也.」意指律是一致遵循的格式、准則.
據我國歷史上最早解釋詞義的書《爾雅.釋詁》篇記載:法,常也;律,常也.由此可見早在秦漢時「法」和「律」二字已同義.在我國歷史上法」「律」二字雖可解為同義,但也有所區別.一般地說,法的范圍大,往往指整個制度;律則指具體准則,尤指刑律.
在我國古代,法一字寫作「灋」,據《說文解字》記載:「灋,刑也,平之如水,從水,所以觸不直者去之,從去.」意思是說,法就是刑罰,要象水一樣公平,所以法字是三點水旁(從水);因為(古代傳說的一種神獸,可以判斷是非善惡)能夠用角去觸有罪的人,所以法字的另一邊是 和去(從去).律,《說文解字》中記載:「律,均布也.」所謂均布,就是「范天下之不一而歸於一」,即天下應該一致遵循的格式、准則.因此,法和律最初是分開使用的,含義也有所不同,後來發展為同義詞,合稱為法律.可見,最早法和律是有一定區別的.
到了秦漢,法和律二字已同義,《爾雅》將法和律都解釋為「常也」.《唐律疏義》中記載,戰國李悝收集各國的刑法,編纂了《法經》,「商鞅傳授,改法為律」.在這時,也出現了將法、律合用的「法律」一詞.西漢晁錯說:「今法律賤商人,商人已富貴矣;尊農夫,農夫已貧賤矣.」《唐律疏義》更明確地指出,「法亦律也,故謂之律.」雖然自秦漢以來,法和律可解為同義,但其含義仍是有區別的.一般地說,法的范圍較廣,通常指整個制度,比如宋代王安石變法,清代戊戌變法中的法就不僅限於刑法;而律則是指具體的行為規范,尤指刑律.而把法和律連用作為獨立的合成詞,卻是在清末民初時由日本輸入.
到了近現代,隨著西方法學的傳入,漢語中的法律一詞的含義又有所發展,逐漸成為法學的專用術語.在法學理論和現代漢語中,法律既可以指法律的整體,即廣義的法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這里的法律包括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等.法律也可以僅指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和特別行政區立法機關制定的法律,即狹義的法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等等.雖然法律一詞已成為法學專用術語,但是在漢語中,法和律的含義卻不僅限於此.法還可以作方法、方式、法術等解,律還可以用於紀律、規律等.
在英語中,law(法律)一詞與漢語中法律一詞用法相似,具體含義要通過數的變化和上下文聯系理解.在歐洲大陸,廣義和狹義的法律用兩個詞表達,如拉丁文中的jus和 lex等.
『貳』 新自然法學之父是誰
自19世紀初開始,自然法思想長期處於衰落狀態,實證主義法學佔有壓倒優勢。內19世紀末20世紀初,開始出現新的容自然法學說。如法國法學家J.夏蒙 (1859~1922)等人提倡「復興自然法」,要求個人權利和社會權利在理性和正義的制度下相互結合。又如德國法學家、新康德主義法學派創始人R.施塔 姆勒提出了「內容可變的自然法」的學說。有的法學著作甚至將L.狄驥的社會連帶關系學說也解釋為自然法理論的一種體現。這些新自然法學說與17、18世紀 古典自然法學說顯然不同。古典自然法學派主張反抗暴政,認為自然法永恆不變;而新自然法學派主張階級調和,自然法內容可變,等等。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 法西斯政權的崩潰,否認正義之類價值准則的實證主義法學相形失色,強調實在法應從屬正義之類價值准則的自然法學說則進一步興起。主要代表人有美國法學家 L.L.富勒等。富勒的學說主要論證程序自然法:將法律不溯既往等民主原則稱為法的內在道德;強調實在法與價值准則、法與道德是不可分的。
『叄』 是誰創造了法律
這個問題很有趣……大概分成兩種觀點:自然法學派和實證法學派。專雖然他們的爭論屬在於「法律是什麼」,不過應該也能回答你的問題。
自然法學派認為法律是來自於神的意志或者人們的正義觀念,認為除了我們日常看到的法律之外還有一個「神性的法」,或者稱為「自然法」。如果我們的實然法和這個「自然法」相抵觸,那麼就不能稱之為法。
實證法學派認為法律是來自於當權者的命令,即使當權者的法律並不是正義的,也依然可以稱之為法。當然這並不是說實證法學派同意當權者的暴政,只是一個簡單的定義而已。
就我個人而言,我覺得法律是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過程中,為了保證社會合作的秩序,調節人們的共存關系而相互妥協,由此產生的一系列規范。
如果想深究這個問題,建議去自學法哲學和法制史。
『肆』 中國古代「法治」思想創始人是誰
挺多的人,在商鞅之前還有李鋰、慎到等人,集大成並形成理論的是韓非
『伍』 法律 這一詞語最早是誰提出來的
在古漢語中,「法」和「律」二字是分開使用的,含義也不同,以後發展為同義,更合稱為「法律」。根據東漢許慎著的《說文解字》中記載,法的古體字是 「灋」,「灋」,刑也,平之如水,從水;(灋去三點水),所以觸不直者去之,從去。從以上可以看出,在古代法和刑二字是通用的。
據《說文解字》稱,「律,均布也。」清段玉裁所著《說文解字注》雲:「律者,所以范天下之不一而歸於一,故雲均布也。」意指律是一致遵循的格式、准則。
據我國歷史上最早解釋詞義的書《爾雅.釋詁》篇記載:法,常也;律,常也。由此可見早在秦漢時「法」和「律」二字已同義。在我國歷史上法」「律」二字雖可解為同義,但也有所區別。一般地說,法的范圍大,往往指整個制度;律則指具體准則,尤指刑律。
在我國古代,法一字寫作「灋」,據《說文解字》記載:「灋,刑也,平之如水,從水, 所以觸不直者去之,從去。」意思是說,法就是刑罰,要象水一樣公平,所以法字是三點水旁(從水);因為(古代傳說的一種神獸,可以判斷是非善惡)能夠用角去觸有罪的人,所以法字的另一邊是 和去(從去)。律,《說文解字》中記載:「律,均布也。」所謂均布,就是「范天下之不一而歸於一」,即天下應該一致遵循的格式、准則。因此,法和律最初是分開使用的,含義也有所不同,後來發展為同義詞,合稱為法律。可見,最早法和律是有一定區別的。
到了秦漢,法和律二字已同義,《爾雅》將法和律都解釋為「常也」。《唐律疏義》中記載,戰國李悝收集各國的刑法,編纂了《法經》,「商鞅傳授,改法為律」。在這時,也出現了將法、律合用的「法律」一詞。西漢晁錯說:「今法律賤商人,商人已富貴矣;尊農夫,農夫已貧賤矣。」《唐律疏義》更明確地指出, 「法亦律也,故謂之律。」雖然自秦漢以來,法和律可解為同義,但其含義仍是有區別的。一般地說,法的范圍較廣,通常指整個制度,比如宋代王安石變法,清代戊戌變法中的法就不僅限於刑法;而律則是指具體的行為規范,尤指刑律。而把法和律連用作為獨立的合成詞,卻是在清末民初時由日本輸入。
到了近現代,隨著西方法學的傳入,漢語中的法律一詞的含義又有所發展,逐漸成為法學的專用術語。在法學理論和現代漢語中,法律既可以指法律的整體,即廣義的法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這里的法律包括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等。法律也可以僅指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和特別行政區立法機關制定的法律,即狹義的法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等等。雖然法律一詞已成為法學專用術語,但是在漢語中,法和律的含義卻不僅限於此。法還可以作方法、方式、法術等解,律還可以用於紀律、規律等。
在英語中,law(法律)一詞與漢語中法律一詞用法相似,具體含義要通過數的變化和上下文聯系理解。在歐洲大陸,廣義和狹義的法律用兩個詞表達,如拉丁文中的jus和 lex等。
『陸』 誰被公認為英國歷史法學的創始人
梅因,全名為亨利·詹姆斯·薩姆那·梅因,生於1822年,死於1888年,是19世紀英國著名的法律版史權學家,歷史法學派在英國的代表人物,晚期歷史法學派的集大成者。
因其著作《古代法》而被西方學者公認為英國歷史法學的創始人,在西方法學界影響頗大。梅因的古代法出版後,很快便成為歐美法學界普遍研究的經典之作。
『柒』 自然法學,社會法學,分析法學的代表人物分別是誰
自然法學派的代表人物比較多,有格勞秀斯、洛克、孟德斯鳩、盧梭、潘恩、傑內斐遜。法國A.孔德容在西方法學著作中,常被認為是早期社會學法學的創始人。社會學法學的早期代表英國社會學家H.斯賓塞認為社會和國家如同自然界生物一樣,是一個有機體;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是生存競爭和強存弱汰;法的任務只在於維護個人自由;每個人只要不妨害他人的同樣自由,就可以從事他所願意從事的任何活動。奧地利社會學家L.貢普洛維奇認為社會發展的動力是種族斗爭;國家起源於較強的原始民族對較弱的原始民族的征服;法是社會中統治集團通過國家權力對被統治集團進行統治的工具;法的原則不是平等而是不平等。法國社會學家G.塔爾德和美國社會學家L.F.沃德等人則被認為是早期社會學法學中的心理學法學派創始人。19世紀末新功利主義法學的主要代表R.von耶林和新黑格爾法學首創人J.柯勒,也被認為是早期社會法學派的首創人。20世紀社會法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奧地利法學家E.埃利希、德國社會學家M.韋貝爾、法學家H.坎托羅維奇和美國法學家R.龐德等。分析法學派則以邊沁、奧斯汀為主要代表
『捌』 近代法理學的創始人是誰
創始人:約翰•奧斯汀(John Austin)
標志性著作:《法理學范圍》(版The Province of Jurisprudence Determined)(1832年);《權法理學范圍》(1861年再版)以及《法理學講演錄》(1861)
『玖』 提出中心法學的科學家是誰
中心法則(英語:genetic central dogma),又譯成分子生物學的中心教條(英語:The central dogma of molecular biology),首先由弗朗西斯·版克里克於1958年提出。權
分子生物學的中心法則旨在詳細說明連串信息的逐字傳送。它指出遺傳信息不能由蛋白質轉移到蛋白質或核酸之中。
希望幫到你。
『拾』 經濟學社會法律學派的創始人是誰
約翰·羅格抄斯·康蒙斯(1862—1945年)是制襲度學派早期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社會法律學派的創始人。康蒙斯1862年出生於美國俄亥俄州的荷蘭斯堡,早年就讀於奧伯林學院,並獲文學學士學位(1888)。1888年進入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受教於伊里,開始接觸法律和經濟學的關系問題。1889年為美國產業委員會研究移民問題,跑遍了美國的全部工會領導機構,這為他研究資本家和勞工組織對產量的限制創造了條件。1890—1932年,他先後任教於霍普金斯、印第安納、奧伯林、韋斯利、威斯康星等大學。從1905年起,主要從事立法實踐及相關的調查研究。此外,康蒙斯還擔任過美國經濟學會會長和美國金融協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