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天與道德

天與道德

發布時間: 2021-02-12 11:00:33

⑴ 天性與道德哪個更加重要

道德
以我做例子,我的天性就是喜歡搞破壞,喜歡暴力而且我這個人很記仇版。
但是至今了,權這幾年我給別人的印象都不錯,就是因為成熟懂事了,所以我覺得道德重要
但也不全是,因為有的人會做出不同的選擇,有的人會選擇自己,有的人會選擇道理。

⑵ 康德的「天上星空和道德律」是什麼意思

康德的「天上星空和道德律」含 義如下:天上星空指整個宇宙,道德律指人類社會的倫理道德。

⑶ 「天」是人的道德性的提升,也是道理性的意義,這是哪一家的觀點

這是儒家的觀點。

在儒家,「人」是一個道德性存在,而「天」則是人的道德性的提升內與折射,從而亦有道德性的意容義。儒家主張「天人合一」,其目的在於從形而上的高度確證人的道德原則或道德生活的當然與必然。儒家的「性命」說,集中地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根本意旨。

《中庸》提出「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孟子提出「盡心、知性、知天」,《易傳》提出「天道變化,各正性命」。「性」乃人之所以為人者,亦即人的道德本性,在內容上主要指仁義諸德,它上達天道,與天道為一。

從孔子始,儒家都講「天」或「天命」,但儒家很少真正相信有與人相對待的人格神存在。所謂「天命」,並不是說上帝命令人如何如何,或說上帝以自己之性而賦予人,而是說,人性是天道命之於人而使人成為一個道德性存在。



(3)天與道德擴展閱讀:

儒家思想的特徵

1、以孔子為先師,為思想領袖;

2、以《周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等書為經典;

3、在思想上形成了仁與禮的一種張力結構;

4、由內聖而外王,通過內體心性成就外王事功之學;

5、尤注重人與人之間倫理關系,並將之運用到政治實踐中,成為指導性的原則。



⑷ 什麼是先秦儒家的心性天與道德修養

關於儒學為什麼在先秦諸子之學中脫穎而出成為雄霸中國古代社會兩千多年的主流意識形態的問題,長期以來學術界一直有不同的說法,但是關於這個問題可以言說的空間依然較大。儒學成為主流意識形態有兩個至關重要的原因沒有引起論者的注意:一是儒學是古代士人階層社會角色認同和文化認同的話語表徵,因而最能代表士人階層的意願與利益;二是儒家一直扮演著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的「中間人」或「調節者」的角色,故儒學最符合文化霸權形成的一般規律。
中國古代的 「儒」 字最初是指從巫、史、 祝、卜等原始宗教的職業中分化出來的 一批知識分子。《說文》: 「儒,柔也,術士之稱。」 錢穆解釋說 「 柔乃儒之通訓,術士乃儒之別解。」 這是說,「儒」 這一名詞基本上有兩個含義:其一是「柔」 , 即柔和、溫和;其二是「術士」,即有一定 專業知識和技能的人士。只是那時的所 謂專業,不過是古書所說「助人君順陰陽以教化者也」。即幫助統治者因循天道去 教化老百姓的人。因此,原始意義上的
「儒」,是古代具有宗教性、政治性和教化 職業的知識分子的通稱。
隨著中國古代理性及人文思想的覺醒, 早期的「儒」,開始從原始禮儀巫術中分化 出來,並向兩方面發展:其中一部分, 利用他們所掌握的原始禮儀和宗教方面 的知識,成為國君諸侯的宰輔,退休或 辭官後,又多為政府進行鄉閭子弟的培 養和教育;一部分則利用他們所具有的「 禮」的知識和經驗,成為專門為貴族相禮的實踐家 。
因為「儒」具有從事道德教化的含義,因 此,《周禮‧地官‧大司徒》把「儒」與「師」 聯系起來。「師」、「儒」的任務,就是通過教化而使萬民安定,使社會和諧。這種教 化,主要是道德教育,同時也包括文化 知識的傳授。以上供參考。

⑸ 天德經和道德經是有什麼差別

《道德經》,是老子寫的。又稱《道德真經》、《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天德經沒有聽說過。

⑹ 康德說的,天上星空和道德律這句話,想表達的意思是什麼

康德的「天上星空和道德律」含
義如下:天上星空指整個宇宙,道德律指人類社會的倫理道德。
「天上星空和道德律」出處
"有兩樣東西,愈是經常和持久地思考它們,對它們日久彌新和不斷增長之魅力以及崇敬之情就愈加充實著心靈:我頭頂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
——康德
康德簡介
immanuel
kant(漢譯:伊曼紐爾·康德),germanische(日耳曼人),作家,1724年4月22日生於königsberg(哥尼斯堡),1804年2月12日逝,年79歲。
德國哲學家、天文學家,星雲說的創立者之一,德國古典哲學的創始人,德國古典美學的奠定者。他被認為是對現代歐洲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也是啟蒙運動最後一位主要哲學家和集大成者。
康德的宇宙觀
我們能知道什麼?康德的回答是:我們只能知道自然科學讓我們認識到的東西,哲學除了能幫助我們澄清使知識成為可能的必要條件,就沒有什麼更多的用處了,自從柏拉圖以來的形而上學問題其實是無解的。
康德認為,如果我們顛倒一下,讓事物向我們的認識看齊,該會如何?康德把這一思維方法與哥白尼的「日心說」相比較:哥白尼以前,人們認為一切星球圍著我們地球轉,哥白尼卻說,我們地球是在圍著其它星球轉。
康德帶來了哲學上的哥白尼式轉變。他說,不是事物在影響人,而是人在影響事物。是我們人在構造現實世界,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人比事物本身更重要。康德甚至認為,我們其實根本不可能認識到事物的真性,我們只能認識事物的表象。康德的著名論斷就是:知性為自然立法
康德的道德觀
康德否定意志受外因支配的說法,而是認為意志為自己立法,人類辨別是非的能力是與生俱來的,而不是從後天獲得。這套自然法則是無上命令,適用於所有情況,是普遍性的道德准則。康德認為真正的道德行為是純粹基於義務而做的行為,而為實現某一個個人功利目的而做事情就不能被認為是道德的行為。因此康德認為,一個行為是否符合道德規范並不取決於行為的後果,而是採取該行為的動機。康德還認為,只有當我們遵守道德法則時,我們才是自由的,因為我們遵守的是我們自己制定的道德准則,而如果只是因為自己想做而做,則沒有自由可言,因為你就成為各種事物的奴隸。

⑺ 老子說: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什麼意思

自然的規律是有利於物,而無害於物。

⑻ 怎麼理解道德經中的人之道與天之道

生活中,先說說人之道。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用國外的理論叫馬太效應。形象好的人,更容易得到別人的認同,辦事更加順利,更容易積累財富,形成正循環。在公司,業績往往歸功於上級領導,而過錯總是讓下屬背鍋。
有句話說的好:「錦上添花易,雪中送碳難」。在最初奮斗的時候,資源自己找,人脈自己拉,什麼都是阻力。而只要開始成功,資源會自動涌過來,只要你利用合理,不要犯混,就會形成滾雪球效應。但不要忘了,天下資源是有限的,你雪球上的雪,都是直接或間接掠奪弱者而來的。家庭不幸,一貧如洗的人,更難在社會中生存。物價飛漲,工資還拖欠,這其中暗藏著被強者們偷走的價值,只不過現代社會剝削的更加隱蔽,更加「文明」而已。一心想發財的股民,總是被一次次套牢,真以為會看幾根線就能從股市中拿到錢么,你在其中扮演的是狼,還是一隻待宰的綿羊?奉出自己微不足道的工資,去補了巨頭們的有餘。
其實,人之道就是動物之道,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天之道,則不然,有一種平衡的力量始終推進萬物變化。就像刮風是因為某地的氣壓低,需要空氣去補充;又像水總是往低處流,填補溝壑。這種力量是人和動物無法阻止的。生態圈是否存在這種力量呢?你錢再多也會死,死後富不過三代,之後你的那點財產也就散盡了。大魚再強,死後也要被小魚吃個精光。
你人脈廣,財產多,如果不知道適可而止,天之道就要發生作用。天道總是「養而不宰」,以最大的寬容,讓人們自由的成長。然而人人都是天道所生,自然人人都含天道的正反兩面性。所謂的羨慕嫉妒恨,並不是惡性,而是天性!正因為有這些天性,才讓強者必須為眾人造福,否則就會在眾人的唾棄中隕落。
「反者道之動」,人生和事業都是個拋物線,強大過後必然衰落,這就是不可違背的天道。所以,老子的思維是「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通過踏實的積累,形成正循環慢慢變強。變強後要「柔弱處下」,不要「自恃」、「自見」,要「居其實而不居其華」,因為自認為強大的時候,往往就是要衰落的時候。
所以永遠要放開眼界,知道人上有人,天外有天,不要自滿,保持成長的態勢。當你的財產才華開始有餘的時候,不要忘記幫助不足的人,去主動符合「損有餘而補不足」的天道,才能避免被天道所損。

熱點內容
行政訴訟法司法解釋2 發布:2025-07-02 21:49:26 瀏覽:747
小品講合同法的 發布:2025-07-02 21:45:13 瀏覽:538
2018年婚姻法離婚條例 發布:2025-07-02 21:45:06 瀏覽:679
最新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全文下載 發布:2025-07-02 21:43:58 瀏覽:735
立法法90條 發布:2025-07-02 21:41:33 瀏覽:846
道德誠信分 發布:2025-07-02 21:41:31 瀏覽:198
自己勞動仲裁好還是依靠法律援助 發布:2025-07-02 21:40:50 瀏覽:78
社會與法女兒告父親保障性 發布:2025-07-02 21:35:55 瀏覽:613
收據白條有法律效力摁手印行 發布:2025-07-02 21:33:08 瀏覽:967
職業高中罰抄規章制度 發布:2025-07-02 21:33:04 瀏覽: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