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內驅力
㈠ 內驅力的含義
驅使有機體產生一定行為的內部力量。與它相對應的概念是誘因。內內驅力存在於機體內部容,誘因存在於機體的外部。內驅力和動機往往被看作同義詞。
這種機體內部相對穩定的狀態稱作內穩態。若內穩態遭到破壞,如營養物質不足,就會產生求食的需要,驅動求食的行為傾向,以恢復內穩態。支配這種行為傾向並有方向性地、持續地驅動有機體產生求食行為的內部力量也就是內驅力。
人的內驅力可分為兩大類:由飢餓等生理需要而產生的內驅力稱為第一內驅力,又稱基本的、原始的或低級的內驅力;由責任感等後天形成的社會性需要所產生的內驅力稱為第二內驅力,又稱社會的或高級的內驅力。一般說來,高級內驅力對低級內驅力起調節作用。
內驅力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內部喚醒狀態或緊張狀態,表現為推動有機體活動以達到滿足需要的內部動力。
內驅力與需要基本上是同義詞,經常可以替換使用。但嚴格的說,需要是主體的感受,而內驅力是作用於行為的一種動力,兩者不是同一狀態,但兩者又密切相連,因為需要是產生驅力的基礎,而驅力是需要尋求滿足的條件。
㈡ 激勵的內驅力和外驅力是什麼
激勵的內驅力和外驅力是什麼?
首先我們要分清什麼是內驅,什麼是外驅力。我們在做管人的時候,發現不管是怎麼激勵,員工都是無動於衷,這些激勵方案明明很好,為什麼員工不被激勵?
因為管理者不知道員工需要什麼,激勵錯了,員工的動力就會不足,而且是不同的階段需求也不一樣,滿足的點才能夠真正激勵到員工。
如何驅動員工的內驅力?
內驅力是需要認可的,比如說員工對公司認可,他的積極性和主動肯定比不認可的員工要高出很多,其次是公司對員工的認可,為什麼有些員工頻頻離職,大多數是和他的上級領導有關,當員工在工作的時候得不到認可,失去對工作的熱情,自然就想著辭職。
所以內驅力更多是與企業文化、機制有關,晉升、認可、人性化管理等等,通過這些看不見的東西驅動員工的內在動力。
如何激勵外驅力?
當然外驅動力是我們所看見物質激勵,比如說具有競爭力的工資、季度獎金、年終獎、股權分紅等等,這些是屬於物質激勵,能夠在短期內看見效果,但是長期用此類方式來做激勵也是不現實的,因為人是貪婪的,不滿足於現狀,想要得到更多。
所以我們在做激勵的時候不能單用一個,而是既要激勵內驅力又要外驅力。具體如何去做,其實我們可以借鑒好的管理模式,功道雲積分制管理是一種新的管理模式,主要是通過量化員工的工作、行為,通過積分來認可員工,讓工作更積極和主動。
如果你想了解具體的方案,可直接搜索功道雲積分制管理,可以領取一份落地資料。
㈢ 認知內驅力的例子
認知力驅力的意思。就是你想要認識一種事物。心思特別需求的認識,這種心理的作用,就會不斷探索它的奧秘。
㈣ 道德修養的本質和特徵是什麼
道德修養的實質是一種人性向善的自我規范和自我改造的過程。道德修養的這種自我規范和自回我改造的答過程,是一個充滿曲折和反復的過程,甚至需要忍受精神的、肉體的痛苦和磨難。然而人的成熟和完善正是在與自我的搏鬥過程中實現的。
道德修養具有以下基本特徵:
1.道德修養要解決兩個主要矛盾,即社會道德體系及其道德要求與個人的道德選擇能力、道德踐行能力之間的矛盾,以及自身受消極道德因素影響而形成的低下的道德品質與先進的道德品質
之間的矛盾。道德修養是通過提高對社會道德體系及其要求的認識,在社會實踐中不斷提高自身的道德選擇能力、道德踐行能力,不斷地解剖自己、反省自己,不斷地更新自我、超越自我和完善自
我的過程來解決這兩個矛盾的。
2.道德修養本質上是一種自我改造、自我陶冶、自我解剖的活動。道德修養是通過對自己內心世界及其行為的反省、檢查,吐故納新,培養新的道德情感和道德信念。
3.道德修養的內驅力來源於個人內在的道德需要。道德修養主體所展開的自我批評和自我斗爭,是由自我內在道德需要所啟動的自主、自為、自覺、自願的行為,而不是迫於某種外在的壓力。
㈤ 如何培養學生的內驅力
據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在自己的潛意識里,都喜歡不斷重復地做讓自己開心、快樂的事情。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技巧的全部訣竅就在於抓住兒童的這種上進心,這種道德上的自勉」。 而誇獎就是一件能夠讓人們開心與快樂的事情----------自己的行為得到社會的認可,使自己產生一種成就感。所以,我們在教育中,一定要經常學會以培養學生的內驅力作為教育的目標。把老師的要求逐漸變成學生的行為自覺。達到不教而教的境界。那麼如何才能達到這個要求呢? 一、 提高自身的素養,增強學生對老師的敬佩心理 誇獎,讓學生的良好的表現被老師「發現」,被老師公開的表揚。從而,使我們的學生不斷地去重復這些行為,進而,漸漸地養成一種良好的習慣,成為一種行為自覺。然而,誇獎,並不是無原則的,作為老師,一定要善於在適當的時間和適當的地點,對適當的學生做適當的誇獎,從而達到預期的效果。反之,如果誇獎運用不當,效果往往會適得其反。 作為一個老師,學生如果對其缺乏崇拜、至少是敬佩的心理,老師的誇獎常常達不到預期的效果,至少是收效甚微。學生對老師的態度,實際上決定了老師的話語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只有樹立老師在學生心中的權威,才能夠使誇獎取得最大的效益。那麼,如何樹立老師在學生心目中的權威呢?真正權威的樹立,靠的是老師的學識和自身的人格魅力。學識要靠老師自己在平常不斷的積累,不僅要積累豐富的本專業的知識,作為老師,更要有知識的廣度,所以,老師的知識面一定要寬,在涉及專業知識的時候,老師顯得很精通,而當涉及到非專業知識的時候,老師也不能顯得一無所知。學生最喜歡的是這類老師。學生在學識上崇拜你了,你的表揚就會讓學生有學習上的成就感。 作為老師,還應該有自己獨特的人格魅力,也就是說,知識的淵博,僅僅是老師獲得學生崇拜的一個因素,要使學生真正地崇拜你,老師的個人的人格魅力是必不可少的。這里就涉及到老師的自身的品德、為人處世的態度和方法、與人打交道的能力、與別人溝通的能力等等。這些都會影響學生的行為,成為學生模仿的對象。 總之一句話,老師,要成為學生心目中想成為的人,成為學生的楷模,只有如此,老師的誇獎才會讓學生獲得極大的成就感和滿足感。才能有老師的表揚這一外驅力轉變為學生在自覺行動——變為學生的內驅力。 二、 真正走進學生的心靈 孔子說:「親其師,信其道」。那麼如何才能讓學生做到親其師呢?唯一有效的辦法,或者說最有效的辦法就是真正地走進學生的心靈。那麼,又如何走進學生的心靈呢?1、 以平等的身份對待學生 很多時候,我們都在抱怨,現在的學生不願把心裡話和老師說,但是,我們更應該問問我們自己,學生為什麼不願意和我們說知心話呢?甚至,包括我們的子女都不向我們敞開他們的心扉?其實,問題的症結在於我們自己,我們總是把自己擺在學生或者子女的對立面,以一個檢查者,一個督促者的身份出現在學生的、子女的面前,這樣,我們的學生或者子女也就會戴上面具和我們交往。所以,要走進學生的心田,一定要以一個平等的身份和學生交往,以一個朋友的身份來幫助學生學習,這樣,學生就會懷著感激的心情對待學習,對待生活。2、 對學生充滿愛心 愛學生,要真的愛他們,不能夠表面上說愛他們,實際上是愛自己的面子,關心他們的學習進步,並且鼓勵他們;關心他們的生活,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尤其是精神生活,處於青春期的學生是敏感而沖動的,他們一方面想往好的方面去努力,另一方面,他們又缺乏有效的控制力,往往容易犯錯誤,所以我們要允許學生反錯誤,更要時時幫助他們,讓他們少犯錯誤。這樣,學生才會真正地感激老師,才會更嚴格地要求自己,學生才會不斷地進步。 三、 讓學生在進步中體會成功的快樂,讓成功的快樂促進學生的再進步 人是需要成功的,成功可以增強學生的信心,可以讓學生產生學習的自覺,行為的自覺。老師在學生的學習中,起的是引導這,幫助者的角色,我們首先正確地分析學生的心理特點,思維特點,學習的基礎狀況,在此基礎上,教會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進而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其實,學生成績的不佳,很多都是因為沒有一個科學的學習方法,這樣導致他的基礎薄弱,進而,總是在學科的大門外徘徊,而進不了門。這就是一個惡性循環,在他的整個學生生涯中,如果沒有遇到一個讓他傾心的老師,沒有遇到一個能夠關心他到點子上的老師,他將就是一個差生——一個老師製造出來的差生,一個對自己沒有信心,甚至是自暴自棄的學生,這是做學生的悲哀,更是做老師的悲哀! 所以,作為老師,教會學生學習,進而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以後,就是要幫助他們堅持。人,都是有惰性的,尤其是十七、八歲的學生,往往是三分鍾的熱度,老師講的時候激動,講完以後就不動,這時候,老師對學生的幫助就顯得尤其重要了,要經常關心他的學習進度,學習的狀況,看到學生在學習中的問題,要及時糾正,同時,看到學生的進步,更要及時的鼓勵,讓學生在進步中得到成功的快樂,在快樂中增強成功的信心和決心。所以,老師在教學中,一定要做到低起點,多台階,小步快跑。 四、 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 也許有人認為,學習是一個高度自主性的行為,有沒有集體榮譽感沒有關系,其實,大謬不然,作為老師,面對的是一個群體,而不是一個個單個的個體,一個教師的成功,可以體現在轉化一個學生身上,但是,真正的成功則體現在促進一個群體的進步。那麼,如何達到一個集體的進步呢?更重要的是,如何做到通過群體的進步促進個體的進步呢?從而形成一種良性循環呢?這里,就必須要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 在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中,要讓學生體會到,集體的成功與失敗和個人是密切相關的,沒有一個好的集體,就不會有一個優秀的個人,至少,對個人的成長和發展是不利的。這樣,培養起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從而在集體和個人之間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通過以上四個方面的入手,逐漸培育起學生的內驅力,把外在的要求,變成學生內心的自覺,變成學生對自己的要求,這樣,我們的教育就接近成功了。
㈥ 道德修養的本質和特徵是什麼
道德修養的實質是一種人性向善的自我規范和自我改造的過程。道德修養的這種自我規范和專自我改造的過程,是一個屬充滿曲折和反復的過程,甚至需要忍受精神的、肉體的痛苦和磨難。然而人的成熟和完善正是在與自我的搏鬥過程中實現的。
道德修養具有以下基本特徵:
1.道德修養要解決兩個主要矛盾,即社會道德體系及其道德要求與個人的道德選擇能力、道德踐行能力之間的矛盾,以及自身受消極道德因素影響而形成的低下的道德品質與先進的道德品質
之間的矛盾。道德修養是通過提高對社會道德體系及其要求的認識,在社會實踐中不斷提高自身的道德選擇能力、道德踐行能力,不斷地解剖自己、反省自己,不斷地更新自我、超越自我和完善自
我的過程來解決這兩個矛盾的。
2.道德修養本質上是一種自我改造、自我陶冶、自我解剖的活動。道德修養是通過對自己內心世界及其行為的反省、檢查,吐故納新,培養新的道德情感和道德信念。
3.道德修養的內驅力來源於個人內在的道德需要。道德修養主體所展開的自我批評和自我斗爭,是由自我內在道德需要所啟動的自主、自為、自覺、自願的行為,而不是迫於某種外在的壓力。
㈦ 有關內驅力(自製力)的名人事例
1、魯迅小時候讀書遲到,被教書先生處罰,自那次後。魯迅就在版書桌上刻了一個權「早」字。意在提醒自己時刻記得早起上學,不要遲到,很大方面顯示了魯迅從小就很強的自製力。
2、越王勾踐滅國以後,每天卧薪嘗膽,提醒自己的滅國恥辱,最後,終於在長期自製的情況下,在隱忍中慢慢積蓄力量,最後一舉復,為後人所稱道。
無論是學生還是已經進入社會的人,都需要自製力。生活因為放縱而沒有意義,卻因為自製而精彩充實!
㈧ 什麼是責任心責任感 態度內驅力積極主動的承擔
什麼是責任心和責任感呢,就是這個人比較負責任,為家庭,為朋友,為親人,都是很有責任感的。他們重感情嗯負責也負責到底
㈨ 什麼是人的內驅力
驅使有機體產生一定行為的內部力量。與它相對應的概念是誘因。內驅力存在於機體內部回,誘因存在於機答體的外部。內驅力和動機往往被看作同義詞。 這種機體內部相對穩定的狀態稱作內穩態。若內穩態遭到破壞,如營養物質不足,就會產生求食的需要,驅動求食的行為傾向,以恢復內穩態。支配這種行為傾向並有方向性地、持續地驅動有機體產生求食行為的內部力量也就是內驅力。 人的內驅力可分為兩大類:由飢餓等生理需要而產生的內驅力稱為第一內驅力,又稱基本的、原始的或低級的內驅力;由責任感等後天形成的社會性需要所產生的內驅力稱為第二內驅力,又稱社會的或高級的內驅力。一般說來,高級內驅力對低級內驅力起調節作用。 內驅力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內部喚醒狀態或緊張狀態,表現為推動有機體活動以達到滿足需要的內部動力。 內驅力與需要基本上是同義詞,經常可以替換使用。但嚴格的說,需要是主體的感受,而內驅力是作用於行為的一種動力,兩者不是同一狀態,但兩者又密切相連,因為需要是產生驅力的基礎,而驅力是需要尋求滿足的條件。
希望採納
㈩ 孩子的內驅力有什麼
每一位父母都在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為自己的孩子爭取最好的教育和生活環境,只期盼版有朝一日孩子可以權考上好一點的大學,將來有一個好的工作。
但是,當一個人不想醒來的時候,你怎麼喊他醒來都沒有用;當一個人不想努力的時候,你怎麼幫他也沒有用;當一個人不想被點燃的時候,你怎麼燃燒都沒有用。
只有喚醒孩子內心的內驅力,激勵鼓舞傳授才能發揮其作用。
那麼,什麼是內驅力呢?簡單來說,就是孩子做事的內部動力,這個動力不是父母老師給予他的,而是來自孩子內心的推動力量,孩子內心有股力量推著他前進。不是我們要他做,而是他自己要做。
在孩子還沒有強烈的自主意識之前,家長前拉後推帶著孩子學習的弊端還不明顯,等孩子到了青春期,隨著自主意識的形成,當其內在需求和家長期望不一致時,沖突開始慢慢凸顯,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甚至導致災難,這樣的例子也並不鮮見。
如何協助孩子構建起與家長期望並不矛盾的長遠目標,引導孩子的學習方向,從而形成較為持久的學習內驅力,而不是被外在意志或壓力所裹挾,成為近幾年我在家庭教育問題上的核心考量之一。
但是,很不幸,這個理論聯系實踐的探索過程非常艱難,在目前培養還算正向的當下,此問題依然讓我寢食難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