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道德底線
Ⅰ 歷史上關於堅守道德底線的素材
1、吳佩孚
吳佩孚曾經是一個北洋大軍閥,1931年後蟄居北平。1935年10月,日本人搞所謂「華北自治」運動,上門來拉吳下水,被吳拒絕。1937年10月,土肥原賢二親自出馬找吳出面組織偽政權,亦被吳拒絕。為明志,吳特別買了一具棺材放在客廳里。1939年12月,吳佩孚因牙病病逝於北平。
縱觀吳自九一八以來,雖是落魄政客,但至死都沒有與日本人合作,保持了一個中國人的政治氣節,也可以說是堅守了一個中國人的道德底線,值得稱贊。
2、徐悲鴻拒絕給蔣介石畫像
1935年,名聲鼎盛的大畫家徐悲鴻從巴黎剛回來,蔣介石就特意差張道藩來請徐悲鴻給他畫一張半身像。張道藩盡管說了許多好話,可是都被徐悲鴻斷然拒絕了。徐悲鴻說:「我是畫家對你們委員長絲毫沒有興趣。你還是另請高明吧。」
張道藩非常吃驚地說:「對委員長你沒有興趣,你對什麼有興趣?」徐悲鴻冷冷地笑了笑說:「我對人民大眾感興趣。」張道藩說:「這么說肯定不願給蔣委員長畫像了?」
徐悲鴻說:「是的,是這樣。」張道藩急。「徐先生,你是才華橫溢的藝術家,我奉勸你還是不要做這樣愚蠢的事,免得後悔。」徐悲鴻看了張道藩一眼說:「我永遠不後悔。」
3、朱自清寧死不吃美國救濟糧
1948年初,人民解放戰爭進入最後階段,6月,北平學生掀起了反對美國扶植日本軍國主義的運動。此此,朱自清身患重病,又無錢醫治。
但他毫不猶豫地在寫著「為表示中國人民的尊嚴和氣節,我們斷然拒絕美國具有收買靈魂性質的一切施捨物資,無論是購買的或給予的」的宣言上簽了自己的名字。
8月初,朱自清病情加重,入院治療無效,12日逝世。那時他年僅50歲。臨終前,朱自清以微弱的聲音諄諄叮囑家人:「有件事要記住,我是在拒絕美國麵粉的文件上簽過名的,我們家以後不買國民黨配合給的美國麵粉!」
4、皖南事變
1941年1月,新四軍軍長葉挺在「皖南事變」時被國民黨反動派逮捕。敵人軟硬兼施,企圖制服他。但葉挺威武不屈,堅持斗爭,表現了一個革命者的尊嚴。
他在獄中還寫下了大義凜然的《囚歌》:「為人進出的門緊鎖著,為狗爬出的洞敞開著,一個聲音高叫著——爬出來吧!給你自由!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軀哪能從狗洞里爬出!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將我連這活棺材一齊燒掉,我應該在烈火和熱血中得到記生!」
5、堅守道德底線,更要做到堅守道義
南宋末年,宋都臨安被元軍攻破,文天祥面對元軍高官厚祿的誘惑,毫不動心。元軍沒辦法,只得把他囚禁起來,折磨他,但為了民族大義,他始終沒有屈服,反而寫下了令人感佩的《正氣歌》,最後英勇就義。文天祥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捍衛民族大義。
Ⅱ 名人請守住你的道德底線作文
道德,猶如一盞明燈,照亮我們前進得道路;道德,好似一團堅硬的巨石,敲打出希望的火;道德,如同一條寬闊平坦的道路,引導人們走向燦爛輝煌!道德,是人心中得法律。道德是人類的根本,遺失了它,等於失去了你的靈魂。
那麼,道德是如何形成的呢?
當一個孩子在你身邊摔倒時,沒有哪條規則要求你必須把他扶起來,但你還是這樣做了,因為你心中有這樣一條規則:要幫助比你弱小的人。心中這樣的規則多了,道德也就隨之形成了。
道德,是體現一個人乃至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文化素質,知識水平,是人們追求的較高境界。但是,美玉也會有瑕疵,不道德的行為仍隨處可見;公交車上,有些人明明看到了老幼病疾,卻把頭撇向那人潮擁擠的街道,假裝自己並非是無動於衷;父母含辛茹苦的養育了一輩子的孩子,到頭來卻很少到家看望父母;綮事司機逃逸後,沒有一個人幫助受害人撥打求救電話,或者是記住肇事車輛的車牌號;雖然這些事你不做也不會受到法律制裁,但是試問,難道你心中就沒有一點點的恥辱感嗎?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那麼我們不予置評。
道德,從你剛出生就與你形影不離,它將告訴你做人的基本准則,告訴你什麼是該做的,什麼是不該做的。
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吧,從小事做起,從細嫩之處做起,在做作個好孩子,在學校做個好學生,在社會做個好公民,讓道德紮根於我們的心靈,讓道德之花開遍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道德是最美麗的花兒,最聖潔的心靈,它讓人問心無愧,心胸坦盪。道德,如此珍貴,我們應該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讓道德的種子在我們心田生根,發芽,開花,結果。讓道德之花永遠詢麗、綻放!
Ⅲ 堅守道德的底線的事例 4個
1.朱自清寧死不吃美國救濟糧
2.有一天,幾個侵略維也納的拿破崙軍官發現大名鼎鼎的音樂家貝多芬,就要求給他們演奏。貝多芬拒絕了。可是,李希若夫斯基公爵為了逢迎這些侵略者,竟強迫貝多芬演奏。貝多芬憤怒到極點。他一腳踢開大門,回到住處,立即把公爵送給他的胸像摔在地板上,然後留下一封信,「公爵,你所以成為公爵,只不過由於你偶然的出身,我所以成為貝多芬,卻完全靠我自已。公爵在過去有的是,現在有的是,將來有的是,而貝多芬卻只有一個。」
3.徐悲鴻拒絕給蔣介石畫像。1935年,名聲鼎盛的大畫家徐悲鴻從巴黎剛回來,蔣介石就特意差張道藩來請徐悲鴻給他畫一張半身像。張道藩盡管說了許多好話,可是都被徐悲鴻斷然拒絕了。徐悲鴻說:「我是畫家對你們委員長絲毫沒有興趣。你還是另請高明吧」張道藩非常吃驚地說:「對委員長你沒有興趣,你對什麼有興趣?」徐悲鴻冷冷地笑了笑說:「我對人民大眾感興趣。」張道藩說:「這么說肯定不願給蔣委員長畫像了?」徐悲鴻說:「是的,是這樣。」張道藩急。「徐先生,你是才華橫溢的藝術家,我奉勸你還是不要做這樣愚蠢的事,免得後悔。」徐悲鴻看了張道藩一眼說:「我永遠不後悔。」
4.1941年1月,新四軍軍長葉挺在「皖南事變」時被國民黨反動派逮捕。敵人軟硬兼施,企圖制服他。但葉挺威武不屈,堅持斗爭,表現了一個革命者的尊嚴。他在獄中還寫下了大義凜然的《囚歌》:「為人進出的門緊鎖著,為狗爬出的洞敞開著,一個聲音高叫著——爬出來吧!給你自由!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軀哪能從狗洞里爬出!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將我連這活棺材一齊燒掉,我應該在烈火和熱血中得到記生!」
Ⅳ 求。有關堅守道德底線的事例
我們知道,現在一些享受高科技和高質量生活的人都躲在各自的真空里,他們身上的病菌雖不一樣,卻都很清楚病毒的致命性。一但「雙X」臨門,暴露在陽光下,其生命就會慢慢消亡。如果這時候我們用語言來批評它,用不道德和不法律這二個詞語來形容,會用那個呢?准確的應該是不法律,但我們實際只能說不道德。這是我們的漢語不夠嚴格規正精確,在此出現了詰詘拗牙,還是歷史上本身對此就是一說,使得我們容易在今天將道德和法律混淆。最近的一些關於新時期社會倫理觀道德觀的文章,在論述中也普遍存在著將道德與法律混淆的問題,把許多違反法律的事情,歸結到道德范疇。特別是在生產假冒偽劣產品,騙取銀行貸款,破壞生態環境上,如某某文章談道德的六種關系時候:
一、商業關系中的道德:假冒偽劣產品;
二、金融關系中的道德:不歸還貸款,銀行便無法保證存款的提取,更無力發放新的貸款;
三、僱傭關系中的道德:僱傭關系中的道德的核心是責任和義務;
四、環保道德:不注意環境保護,不重視環保工作,不講環保道德;
五、公益和互助道德;
六、文化市場中的道德。
專家學者專班尚且如此,也就難怪普通平頭百姓了。萬萬不可說生活都不保還怕什麼法律,隨處可以聽生活都不保還談什麼道德。誰來向他們解釋道德和法律區別和共同點呢?道德與法律誰的范疇更大一些呢?還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我黨作為法寶的宣傳輿論工具看來有待發揮其導向作用,然而聲音太弱,太弱了啊!在利益的驅動下媒體(拿國家的錢,發言權政黨管得;取社會的財,綺誑語富人買得;謀個人的利,悄悄話自己進得。如此也混淆怎見其神聖職業道德。)一味追求發行和收視率,忙的可是金錢和美女,暴力和血腥,迎合低級趣味,就像「超女」我看涉嫌動用國家資源,謀取集團利益。我們怕的是極端,但中國人卻就會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要麼是紅色海洋,要麼是金甌一片,矯枉非得過正。學習他們我也把它放下不表,能看我的文章的人應該明白道德與法律區分,是嗎?你和我最怕的就是那些懂法律,談道德,背後干勾當的人。還是希望現在能睡好安穩覺的人多一些,我就有過草木皆兵的感受,當年偷看黃色錄相,同時幾人被抓,漏我一個,深更半夜聽見敲門聲就心慌,恐怖。今天,我們睡得著覺的人,不能在睡夢中錯過歷史,把倫理觀道德觀作為話題來講述對每個人都不為過,讓恐怖遠離人們是我們的責任。這是一個艱難的歷程,我們需要的是一個警醒,讓我們有所覺悟,在這片本應該是全世界尊敬的文明古國的土地上,不要在我們這個時代留下恥辱的腳印:……
我希望媒體在那些無聲無息的弱勢群體和受害者逆來順受的時候,再不要談那麼多的商界精英,企業名流的神話,這無異於號召人們去瘋狂的斂財,那金字塔永遠只是很少很少的一部分人。真正的記者監督他們,陪笑的記者歌頌他們。但是我也思考千千萬萬的弱勢群體和受害者的力量,怎麼還能這樣消散於無型呢?我並不把自己放在弱者的位置,可我還有過下面的經歷:一天,我剛剛發動車子,兩個背對我的人突然叫起來,說壓著他們一個人的腳了,我下車後,那人指著腳面說被壓的地方,咦,這就怪了,你背對我怎麼會壓到正面上去,接下去當然就爭執不休,要我賠錢,我當然不肯,最後有人報了警,我想也好現在「撞猴子」警察會處理的。沒有料到警察來後不問青紅皂白就收我的執照,扣我的車子,根本不聽我理論,理由很簡單,他說:我那有時間聽你們的,我忙著呢。我車子既然被扣,道理的天平自然就傾向他們了,你還能堅持真理嗎?想辦法取車吧!因為只有這樣警察才會將繁多類似的事件,在「公平自願」的情況下結案。那種屈啊!怨啊!恨啊!無奈,我將那人帶去定點醫院例行檢查,檢查費400元,我一看好多名目都沒有用到,和醫生交涉,他反而又開了一百多元的葯,去交吧,我等著寫報告,……只好乖乖地把錢交了。這真叫打掉了牙只能往肚裡吞,檢查結果當然什麼損傷也沒有。第二天再到警察那調解,看到報告沒有問題,讓我們雙方自己協商解決,最後,我付對方300元完事。給錢時我竟對那人笑了,交警還執照的時候也對我笑了,就是他的一笑我也心動了一下:哦,他還是怕我的。因為這個時候我如果沖動的對著他,罵「X你媽!」他也同樣很無奈,因為和我爭吵的結果於我無損,他可是要扣獎金的,其同行就可以多分一點點。再到停車場交費取車,因為在送那人去醫院的時候我沒有配合,拖車的人不耐煩的代我送了一程,我想他們會不會難為我啊,檢查車子後沒有發現什麼,我就往家裡走,半路我的車拋錨……
以上的事例就存在著法律和道德的取向和價值,那麼你認為我對誰可以用法律,對誰可以論道德。衡量一個社會文明道德水準的高低有一個標准,那就是法律的尊嚴。在這個事件中,我自愧沒有毅力和勇氣去追究什麼,我想即使我能夠打贏一場官司,我也不會得到超出我投人的賠償。不像有些發達國家的律師會打著燈籠找這樣的好事。世界沉默不語,他人沉默不語,我也沉默不語,每一個渺小的人都孑然一身地面對鋪天蓋地的無「禮」行為,武漢話:好黑啊!意識形態的核心部分是直接建構社會心理秩序的部分,這是任何文明穩定繁榮的社會必不可少的部分。對這部分意識中國上古概稱之為「禮」;晚近時期稱為「綱常」,用今天的概念來說就是倫理觀、道德觀。司馬遷《史記"八書第一"禮》中說:國無「禮」,「堅革利兵不足以為勝,高城深池不足以為固,嚴令繁刑不足以為威。由其道則行,不由其道則廢。」國家啊,你什麼時候能真正給我們一個方便說理的時間和空間。我這樣的文章K了媒體,註定只能在小范圍流傳,如果偶然會有契機讀的人很多,我也想把我遭遇那次事件後閃現的惡念說出來,如果有TMDSJCZDBL的機會我決不會手軟。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就和朋友說到,不想詰難的意味太強,希望只是把目光集中在我們自己和道德與法律的關系中來思考,若有居高臨下,向灰色者和旁觀者發難,實屬無奈。
Ⅳ 關於堅守底線的名人或名言有哪些
關於來堅守底線的名人或自名言如下:
在荊棘道路上,惟有信念和忍耐能開辟出康莊大道。——松下幸之助
智慧是做事用的,對於靈魂說來,靠的是信仰!——高爾基
信仰,無所不在,從整體中強烈地表現出來。——羅曼·羅蘭
人,不能沒有一個信仰。——羅曼·羅蘭
信念是鳥,它在黎明仍然黑暗之際,感覺到了光明,唱出了歌。——泰戈爾
只有信念使快樂真實。——蒙田
信仰是人生的動力。——列夫·托爾斯泰
人沒有信仰是活不下去的。——契訶夫
信念是由一種願望產生的,因為願意相信才會相信,希望相信才會相信,有一種利益所在才會相信。——斯特林堡
信仰是可以創造奇跡的。——馬克·吐溫
絕望和信念都轟走恐怖。——亞歷山大
成功者擁有強烈堅定的信念。——陳安之
寧肯折斷骨頭,不能放棄信念。
我的信念是把最好的留著別說。——惠特曼
對我來說,信念意味著不擔心。——杜威
產生信念是要付出很高的代價的。——本·瓊森
人最可怕的敵人是沒有堅強的信念。——羅曼·羅蘭
Ⅵ 關於堅守底線的名言
1、古代大名士對自己的要求就是,在外面要鐵骨錚錚,有氣節,跟皇帝死諫;外族來就是留取丹心照汗青;到了青樓里,就是喝酒、吟詩等,各種風流倜儻的一面都出來了。
大家覺得這是大名士應該做的,就是在這兒自由奔放,在那兒堅守自己的氣節和底線。
——作者:高曉松出處:《曉說》。
(6)名人道德底線擴展閱讀:
底線是事物質變的分界線、做人做事的警戒線,不可踩、更不可越。黨員幹部必須牢固樹立底線意識,時刻牢記越過底線的嚴重後果,始終警醒自己堅守底線。習近平在對「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的重要指示中強調,要「把做人做事的底線劃出來」。要堅守法律底線、紀律底線、政策底線和道德底線。
「底線」,就是最低的約束、最低的准則,對於黨員幹部來講,「底線」就是老實做官的本色,就是要堅持真實、真切的人生准則,就是在法律和紀律的范圍內活動。作為黨員幹部,要時刻牢記黨紀黨規,堅持守住自己的「底線」,堅決不碰「紅線」。
Ⅶ 底線與夢想的名人名言
1、再偉大的事情,一旦離開了做人最起碼的道德底線,它都將沒有任何意內義。2、當你把我從容前場逼入底線的時候,那麼你就再也沒有得分的機會了。3、請記住,無論什麼時候,你都需要給自己一個明確的底線,因為很多時候有些人他會一點一點磨消你的底線,當你沒有底線的時候,你就完全被別人控制。
Ⅷ 名人怎樣看待喪文化,提供一些名人的話
提起傳統文化,成長於文化斷層期的現代人多數沒有什麼清晰的概念。有所涉獵的人可能感嘆地說: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也有人可能會說:在現今時代,傳統文化已經過時了,太保守了。
傳統文化究竟是不是過時了?對我們當前社會還有沒有價值?我們通過下列的事實來證明她亘穿古今的強大生命力和日益凸顯的社會利益:
人類歷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國,只有中國文化作為文化主體保留至今。以傳統文化為立國之基的中國在世界上存在了長達五千年,對比在歷史上強盛一千多年的羅馬帝國,卻早已不復存在。
然而我們不能不承認,近百年來,中國傳統文化遭到了史無前例的壓制和廢棄。在傳統文化深入人心的時代,人民身心安穩,過著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生活;而當今的人們卻將自己鎖在一道道鐵欄內,社會活動中還會受到頻發惡性事件的威脅,這是多大的反差啊!北京大學一位著名教授曾感嘆到:「現在人們的行為連道德底線都沒有了」。
二戰後的日本,在吸收西方先進技術的同時,繼續在家庭、學校、公司、政府部門保持固有中國人的傳統文化,以兼收並蓄的方式得以在短時間內迅速崛起成為世界強國。
美國是現代西方文明的代表,近期統計表明,其青少年犯罪率為6900萬件/天。美國等一些西方國家在為其日益嚴重的社會亂象深感不安,有識之士已明顯地體會到他們崇尚個體,倡導競爭的理念是社會動亂的根源。他們開始在東方文化中尋找救世的良方。許多著名大學紛紛開辦漢學系,美國政府還設立專門的基金,組織學者研究中國傳統文化。
「911」事件以後,世界局勢動盪不安,恐怖行動時有所聞,海灣地區戰火未熄,多少人生活在不安和恐怖之中。自由競爭發展的結果不可避免地要升級為斗爭,斗爭再進展就是戰爭。不論冷戰、熱戰,結果都是怨恨越積越深,報復一次比一次慘烈。消除沖突,促進世界和平成為各國人民的共同願望。沖突雙方需要的不是報復,而是寬恕、忍讓和反省。這正是中國傳統文化所倡導的。反之,且看巴以沖突逐步升級的惡果——越來越多的人民在爆炸中無辜喪生、自然環境嚴重破壞、經濟環境遭受重創…再發展下去,後果不堪設想。
面對日益動盪不安的社會局勢,有識之士無不在努力尋求救世的良方。英國著名的哲學家湯恩比博士在上個世紀70年代就提出了令舉世深思的論點:「挽救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唯有中國的孔孟學說和大乘佛法。」世界需要中國古老文化理念的推廣和實踐;已被費黜達近百年之久的中華傳統文化在中國大地上急需拯救。作為中國人,我們不要手捧著金飯碗,在外流浪找飯吃啊。
傳統文化的普及和復興必會帶來人際關系和諧、社會長治久安,可持續地發展也就得以平穩實現。這難道不是我們共同的期盼嗎?
Ⅸ 古代名人堅守底線的故事
1、蘇武
蘇武在天漢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將持節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貴族多次威脅利誘,欲使其投降;後將他遷到北海(今貝加爾湖)邊牧羊,揚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釋放他回國。
蘇武歷盡艱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節不屈。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獲釋回漢。期間,匈奴還讓李陵[初為西漢將領,善騎射,愛士卒,頗得美名。
天漢二年(前99年)奉漢武帝之命出征匈奴,率五千步兵與八萬匈奴戰於浚稽山,最後因寡不敵眾兵敗投降。由於之後漢武帝誤聽信李陵替匈奴練兵的訛傳。
夷滅李陵三族,致使其徹底與漢朝斷絕關系。其一生充滿國仇家恨的矛盾 )去勸降過蘇武,蘇武也沒變節。蘇武去世後,漢宣帝將其列為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彰顯其氣概。
2、陶淵明
東晉後期的大詩人陶淵明,是名人之後,他的曾祖父是赫赫有名的東晉大司馬。年輕時的陶淵明本有「大濟於蒼生」之志,可是,在國家瀕臨崩潰的動亂年月里。
陶淵明的一腔抱負根本無法實現。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願卑躬屈膝攀附權貴,因而和污濁黑暗的現實社會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產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
為了生存,陶淵明最初做過州里的小官,可由於看不慣官場上的那一套惡劣作風,不久便辭職回家了。後來,為了生活他還陸續做過一些地位不高的官職,過著時隱時仕的生活。
陶淵明最後一次做官,是義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已過「不惑之年」(四十一歲)的陶淵明在朋友的勸說下,再次出任彭澤縣令。有一次,縣里派督郵來了解情況。
有人告訴陶淵明說:那是上面派下來的人,應當穿戴整齊、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淵明聽後長長嘆了一口氣:「我不願為了小小縣令的五斗薪俸,就低聲下氣去向這些傢伙獻殷勤。」
說完,就辭掉官職,回家去了。陶淵明當彭澤縣令,不過八十多天。他這次棄職而去,便永遠脫離了官場。
此後,他一面讀書為文,一面參加農業勞動。後來由於農田不斷受災,房屋又被火燒,家境越來越惡化。但他始終不願再為官受祿,甚至連江州刺使送來的米和肉也堅拒不受。
朝廷曾徵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拒絕了。陶淵明是在貧病交加中離開人世的。他原本可以活得舒適些,至少衣食不愁,但那要以付出人格和氣節為代價。
(9)名人道德底線擴展閱讀
近代堅守底線的名人故事:
1、吳佩孚
吳佩孚曾經是一個北洋大軍閥,1931年後蟄居北平。1935年10月,日本人搞所謂「華北自治」運動,上門來拉吳下水,被吳拒絕。
1937年10月,土肥原賢二親自出馬找吳出面組織偽政權,亦被吳拒絕。為明志,吳特別買了一具棺材放在客廳里。1939年12月,吳佩孚因牙病病逝於北平。
2、徐悲鴻
1935年,名聲鼎盛的大畫家徐悲鴻從巴黎剛回來,蔣介石就特意差張道藩來請徐悲鴻給他畫一張半身像。張道藩盡管說了許多好話,可是都被徐悲鴻斷然拒絕了。
徐悲鴻說:「我是畫家對你們委員長絲毫沒有興趣。你還是另請高明吧」張道藩非常吃驚地說:「對委員長你沒有興趣,你對什麼有興趣?」徐悲鴻冷冷地笑了笑說:「我對人民大眾感興趣。」張道藩說:「這么說肯定不願給蔣委員長畫像了?」
徐悲鴻說:「是的,是這樣。」張道藩急。「徐先生,你是才華橫溢的藝術家,我奉勸你還是不要做這樣愚蠢的事,免得後悔。」徐悲鴻看了張道藩一眼說:「我永遠不後悔。」
Ⅹ 八榮八恥名人事例
汲取傳統的精華,才擁有牢固的根基;反映時代的精神,才能引領時代的風尚。
胡錦濤同志關於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的重要論述,明確了我國社會當前基本的價值取向和行為准則,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和改革開放的時代要求,具有很強的思想性和現實針對性。
榮辱觀古已有之,榮辱心人皆有之。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民族,持有不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人們,其榮辱觀是不同的。恩格斯說,「每個社會集團都有他自己的榮辱觀」。社會主義榮辱觀,回答的是社會主義社會中,什麼是光榮,什麼是恥辱。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既要發揚優良傳統,又要體現時代精神;既要立足本國,又要面向世界;既要把握今天,又要面向未來。
每個時代、每個民族的榮辱觀,歸根結底是由那個時代那個民族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決定的,同時也極大地作用於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它對榮恥的界定,對是非的判斷,對美醜的區分,立足中國的現實國情,著眼現代化的發展要求,體現了繼承與創新的統一。
「八榮八恥」體現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特徵。社會主義榮辱觀內含著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指導思想、方針原則和公民的基本道德規范,堅持了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要求。「八榮八恥」既有先進性的導向,又有廣泛性的要求,引導人們擺正個人、集體、國家的關系,正確處理個人與社會、競爭與協作、先富與共富、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等關系,確立了在社會主義社會,全體公民普遍認同和自覺遵守的行為准則。
「八榮八恥」反映了市場經濟的特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大大增強了人們的自立意識、競爭意識、效率意識、民主法制意識和開拓創新精神,但市場自身的缺陷和消極因素也會反映到人們的思想道德和人與人的關繫上來。市場經濟是利益經濟、效益經濟,更是信用經濟、法制經濟。「八榮八恥」針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見利忘義、損公肥私、不講信用、欺騙欺詐等消極現象和社會公害,提出鮮明的是非、善惡界限。它所包含的豐富內涵,為保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為建設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道德體系,提供了思想基礎。
「八榮八恥」展現了現代社會的特性。隨著科技發展和社會進步,人們的公共生活領域不斷擴大,相互交往日益頻繁,社會分工日益細密,「八榮八恥」在維護公眾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會穩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成為公民個人道德修養和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現。「八榮八恥」在公共生活、公共利益等方面,確立了公民應當遵循的行為准則,有利於促進社會的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
在我們的社會里,是非、善惡、美醜的界限不能混淆。否則,社會和諧不起來,經濟發展不起來,民族精神振作不起來,國家也強盛不起來。胡錦濤同志提出的「八榮八恥」,旗幟鮮明地指出我們應該堅持什麼,反對什麼,倡導什麼,抵制什麼,應當成為我們每個共產黨員和每個公民應有的價值取向和行為准則。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精神風尚。「八榮八恥」在全社會蔚然成風,我們的民族就能夠在思想道德建設上,站在時代前列,領引時代風尚,推動時代進步。
八榮八恥的根本是什麼呢?我常常想,當一個人以八榮八恥為鏡子的時候就明白自己更多些;當一個人終身以八榮八恥為鏡子的時候,他就能與世界上最偉大的人們比肩齊高!請看這一串光輝的名字:
周恩來,他一生服務人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錢學森,中國導彈之父,美國說他抵三個師,在新中國誕生後毅然回到自己的祖國。
李四光,當外國專家定論中國沒有石油時,他自信地說:科學證明中國有儲量豐富的油氣。
李瑞環,熱愛本職崗位,從一個普通的建築工人成長為黨和國家領導人。
焦裕祿,將災難中的蘭考人民緊緊團結起來,與風沙鹽鹼戰斗到生命最後一刻。
孔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教育他的弟子要誠實。在學習中,知道的就說知道,不知道的就說不知道。他認為這才是誠實守信對待學習的正確態度。
邱少雲,為了大部隊的行動,堅守紀律,強忍著烈火燒身直到犧牲。
雷鋒,一雙襪子補了又補,卻寄錢救濟戰友的家人。
這些鮮明的事例告訴我們,不管是過去,今天還是將來,八榮八恥的根本就是如何學會做人,做一個對社會負責,對祖國人民有貢獻的人。反之,那些遺臭萬年的八恥類人物將會永遠被人民和時代唾棄,踩在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