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復心道德心

復心道德心

發布時間: 2021-02-12 13:21:55

1. 心道德事是什麼

如果說,你很難忘掉一個人,很有可能你平日里太閑了。將自己的生活,從此變得充實起來,那麼你的記憶和習慣,就會被新的生活所改變;當你,再也沒有胡思亂想的時間,那個人就不會那麼重要了。

2. 什麼叫道德心怎樣才算符合道德心

要彼此尊重為最好,能堅持三綱五常是最佳

3. 講道德、練心性怎麼解釋

這句話可以解釋為做人一定要講道德,要把道德常駐於心,

同時要鍛煉自己的心性,要變得堅毅,不會輕易的被一些坎坷所打倒

4. 如何讓道德重回人心

覺得現在社會想道德重回真是太難了。有時覺得開國初期多好,雖然那時中國很窮,但人不勢力,大多很單純。

5. 什麼是道德心

我心中的就是力所能及的吧,現在有道德心的人太少了,道德心包括很多了,例如保護環境,幫助老人,其實我們只要不要違背自己的良心。盡量幫助別人就可以了

6. 沒有一點同情心和道德心有多麼的可怕

這算是一種官話
但是很多時候
不是所有的人都有同情心和道德心的
這樣的人,往往心態也是很好的
不在乎外人怎麼說

7. 如何保持本心,堅守道德

摘要:本文在通過分析熊十力對儒、佛、道三家修養方法評述和修正的基礎之上再結合熊十力關於「思」方面的論述,嘗試性的歸納出熊十力可能主張的「思修交盡」的同時以體認為本,思辨為輔體認本心及其發用的方法,希望對把握熊十力本心論的體用關系有所幫助。

關鍵詞:實證;本心;修養;修;思

熊十力的「本心」論是其本體論哲學的核心部分,他在《新唯識論》一開篇就明確的提出了要研究哲學本體必須求助於實證「今造此論,為欲悟諸究玄學者,令知一切物的本體非是離自心外在境界,及非知識所行境界,唯是反求實證相應故。」(《新唯識論?明宗》)。然而熊十力又認為實證無所謂方法,因為實證所對應的是性智,它只「本心」自知道自己而已,但是如何獲得實證,也就是說「本心」是如何知道自己的是需要方法的,這個方法就是使「本心」或「性智」不為雜染所障蔽的修養方法,而要獲得這個方法必須求助於儒、佛、道諸家的修養方法。但是這三家的修養方法各有特點,也都有缺陷,按照熊十力的說法「儒言散見,而俗學每不悟;佛說祥密,其究趣寂,當以儒學折中之;道家有造微之功,而反知不可為訓。」

一、對儒學修養方式的評述與修正——儒言散見,而俗學每不悟

首先,我們來看看「儒言散見」的地方。儒學關於如何認識「本心」之體,並沒有統一的說法,比較有代表的有孔子的默識,「默識」出自《論語?述而》片「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原意是默默的記住,是一種學習的方式,可以引申為一種道德心性修養的方法境界。孟子盡心、知性、知天的方法,出自《孟子?盡心上》:「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這是通過擴充人的本心,來認識人的本性,來認識天的方法。

「俗學每不悟」又指的是什麼呢?儒熊十力可能認為儒家的修行方法講求「經世致用」,對於本體的體悟上可能不如佛道兩家,使他不得不對於儒學的修養方式加以新的闡釋和發展。孔子「默識」的方法,熊十力就給予默識新的定義:「孔子自明其為道之功曰『默而識之』。默者,非屏去事物、冥然不生其心之謂,乃貫動靜而恆無昏擾,是為默也。識者,體認仁心而不放失,即由仁心運行乎萬物萬事之交,不令有一毫私意私見攙雜,是以知明處當,萬理平鋪現前,故曰默識也。默識是生生動動,活潑潑的。」(《體用論?明心》)可見在熊十力那裡,所謂默識,就是返己體認天然明睿、感而無系的本心之仁,沒有一絲私心雜念,和孔子的「默識」相比就明確的指出了道德心性修養關鍵在於體認和運用仁心。熊十力又在定義「默識」的基礎上提出了默識法 ,所謂默識法就是將「本心」運用於社會實踐的動靜語默當中,隨事隨地知明處當而動不失宜,恆清靜而無昏擾,憂樂不違而道及中庸,通過道德心性修養達到的悟得宇宙真理的一種方法,這樣熊十力就將「默識」的從體悟本心上升到了體悟宇宙真理的高度了,而這種方法才是熊十力贊同的體認本心的方法。

熊十力的默識方法在修養方式上對於「修」的方面比較重視,強調「本心」對認識客體的主導作用,「默識法,反求吾內部生活中而體認夫炯然恆有主在,惻然時有感來,有感而無所系,有主而不可違,此非吾所固有之仁心欽。」但是只依靠默識法,來修養本心之「體」,就會忽略本心「用」的作用,可能導致以心為實體,將超脫現實世界以養其神,不符合他「體用不二」的思想,認識「本心」的修養方法不能單靠「修」來完成還應該認識到「思」的輔助作用。所以熊十力又提出了修養本心需要默識法為主,輔以思維術的方法,「哲學的心理學,其進修,以默識法為主,亦鋪之以思維術。」(《體用論?明心》)那麼什麼又是思維術呢?熊十力說:「思維術者,直任明睿的思維深窮體用,洞然曠觀,毋滯一曲,須會其全;毋妄推度,要必有據。久之,體用透徹,而心之所以為心,有其源,有其關系,皆明明白白,無復疑矣。」

二、對佛學修養方式評述與修正——佛說祥密,其究趣寂,當以儒學折中之

佛家通過修養「本心」其根本的目的是為了達到 「常、樂、我、靜」的「涅盤」 ,在其達到「涅盤」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就是要認識到「真諦」。按照佛教的說法,一切事情是「有」的,世俗的道理,稱為「俗」諦;但本質上一切「事物」都是空的,順應這個的道理,才是真理,佛家修養方式的一個主要目的就是認識到真「諦」。

佛家的修養本心方法,對熊十力影響較大的一個是「比量」,一個是「證量」。 比量,在佛家那裡是通於思維的全體,主要指推理,是一般獲得知識的方法。而熊十力的「比量」是通過概念、判斷、推理或實測獲得科學知識或真理的方法,也就是說熊十力的「比量」比佛家的「比量」多了實測這個依據,並不只是依靠思維。「證量」是本心的自然呈現,它既是證得本心方法,也是證得本心時所達到的一種境界。其實 「比量」類似於思維術而「證量」類似於儒家的默識。按照佛家的說法,「證量」和「比量」是二者不可偏廢。根據樓宇烈在《熊十力「量論」雜談》中總結的後世對熊十力主張二者關系來看,主要有兩種觀點:第一種觀點注意於兩種思維方法的前後關系,都是以體認為本,比較強調「融思辯以入體認。」第二種觀點注意到兩種思維方法的互補作用,認為理智思辨亦有助於體認「本心」,甚且是體認「本心」的全整體性過程中不可或缺者。我認為這兩種觀點都是正確的只是其側重點有所不同而已,第一種觀點側重於二者的地位關系,從地位上來說,「證量」是本心的自然呈現,證得本心方法當然處於主導地位,而「比量」是獲得一般知識的方法理應屬於從屬地位。

既然佛家佛家在修養的方法上與熊十力主張是基本一致的,那麼熊十力有為什麼認為「佛說祥密,其究趣寂,當以儒學折中之」呢?熊十力認為是佛家研究的興趣出了問題,其修養的目的是最求「涅盤」。關於這點熊十力首先,肯定了佛教對於人心中壞的一面有極深的研究,他指出:「佛氏日損之學,其照察人生痴惑可謂極深極密。」(《體用論?明心》)這就是所謂的「佛說祥密」的地方。接著,熊十力指出佛家從對人性的黑暗面研究出發,一味的讓人們去除痴惑,並未發現到人性中還有純善的一面,並非是修養「本心」的正道。緊接著,熊十力進一步指出佛家的修養方法有三個壞處,需要儒學折中:1、一切從壞處看人生,斷絕痴惑,是一種消極的方法,而沒有像儒學從人性的善端向至善發展,是一種積極的方法。2、佛家的善行只是一種以行為上的善,並非是從善的本性出發。3、佛家認為一切痴惑都是幻事,所以斷絕一切痴惑,但在其斷絕一切痴惑的同時,一切修行的善也就同時斷絕了。而孔子的儒學從人的善性出發,通過以「慎獨之功」來防範人性壞的一面,人性善的一面就會不斷發展,其生命力也越來越頑強,所以佛家的修行方法需要儒學加以折中。熊十力認為他看到了佛家的缺陷,於是他在《十力語要》中將的「真諦」與「俗諦」改造為「玄學真理」與「科學真理」,玄學真理是對宇宙本體的一種透悟,而科學真理則是對現象界的一種真理認識。他認為無論科學真理還是玄學真理都是對世界的正確認識,所不同的是科學真理是對「用」的認識,而玄學真理是對「體」的認識。由此可以看出,熊十力對於佛家追求空寂是深為不滿的,所以熊十力反對的並非是佛家的修養方法本身,而是其修養「本心」的目的。

三、對道家修養方式的評述與修正——道家有造微之功,而反知不可為訓

道家的修養本心的目的在於「絕聖去智」(《老子?第十九章》)一個人要成為「聖人」,達到最高的修養境界,則必須拋棄聰明智巧。為了實現這個目的老子提出了「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的思想(《老子?第四十八章)其中「為學」是指的追求外在的經驗知識,「為道」是指通過直觀體悟以把握「道」的本性或內索自身虛靜的心境。人們修養的目的就是要通過「為道」來「絕聖去智」,而「絕聖去智」的最終目的還是要體「道」。

就具體的修養方法來看,老子提出了「靜觀」、「玄覽」的方法,「靜觀」的意思就是要使心靈達到無知、無欲、無為的極度虛寂,堅守心靈的清凈篤實,也就是保持心靈的自在朴實狀態;所謂「玄覽」,就是保持心境的清凈,排除一切外物的障礙和干擾,採取一種直覺的內心體驗方式。莊子也提出了「心齋」和「坐忘」的修養方法,「心齋」是指空虛的心境,認為只有保持「心」的虛靜,方能得妙道;「坐忘」是指坐而渾忘一切物我、是非差別的精神狀態。以上四種方式都是通過「去知」、「去欲」的神秘的直覺主義體認方式來認識「道」,這就是熊十力所提到的道家的「造微之功」。

從「反知不可為訓」看出熊十力反對道家的修養方式主要是道家「反知」。熊十力指出:「老氏為日損之學,以去知去欲為不可易之規。」道家為了養神而去欲、去知,有其一定的道理,「養神莫急於去知,好知則強於逐外物,而神不得斂於內矣;養神莫急於去欲,從欲則迷以狂逞,而神不得正其位矣。」(《體用論?明心》)但是,道家為了達到養神的目的而提出要「絕欲」、「黜知」在熊十力看來是一種「邊見太過」的行為。「道家去知,殆將黜耳目、遺視聽以絕物,此大悖孔子之道也」(《體用論?明心》)道家摒棄一切感覺經驗的做法,不知道人的「慎思」、「精思」都來源於感覺經驗,思的結果只能是離「大通」漸行漸遠,所以,熊十力認為應該像儒學一樣「凡人之欲從大而戒小,從公而戒私。」人的慾望有善惡之分,惡欲當然應該擯除,而善欲不但不能去除反而應該得到發展。比如孔子提出了「我欲仁,斯仁至矣」沒有想為仁的欲,仁又從何而來?人的自然之知可以改善生活和自然之欲並沒有過分的地方,對待人的慾望,只有孔子的「敦仁」、「愛知」、「格物」才是達道的正確途徑。

熊十力在《原儒?序言第一》總結出了佛道修養的方式雖然在體認「本心」的「日損之學」上的造詣要超過儒學,但由於它們的志趣在於「虛」、「寂」忽視「日益之學」的作用,導致其現實上不可行和脫離群眾,所以不得不通過儒學來矯正它們。

四、量論的體認方式

從以上分析的修養「本心」的目的基礎之上,我們可以看出熊十力不贊同佛道的修養目的,而熊十力又認為實證「本心」只能求助於儒、佛、道三家,那麼熊十力就可能會贊同追求儒家「內聖外王」的境界。「內聖外王之道」一語包舉中國學術之全體,其旨歸在於內足以資修養而外足以經世。熊十力對「內聖外王之道」給出了他的解釋:以「格物」、「致知」、「正心」、「誠意」為「內聖」功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外王」功夫。他在《讀經示要》中說道:「君子尊其身,而內外交修,格、致、正、城內修之目也。齊、治、平,外修之目也。國家天下,皆吾一身,故齊、治、平皆修身之事。小人不知其身之大而無外也,則私其七尺以為身,而內外交修之功,皆所廢而弗講,聖學亡,人道熄矣。」可見,在熊十力那裡修養「本心」的目的就是為了達到「內聖外王」相統一的最高境界。「內聖」和「外王」的關繫上,「內聖」是「體」,通過實證的方法可以獲得的,「外王」是「用」是「本心」的發用,思辨才能獲得,二者還是一種「體用不二」的關系。

那麼具體的修養方法又是什麼呢?從前面對於儒、佛、道三者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實證「本心」的方法大概兩種,一種是儒家的「默識」,佛家的「證量」,道家的「靜觀」、「玄覽」、「心齋」和「坐忘」方法。這些方法都是通過體認的方式來達到和「本心」的同一,另一種是佛家「比量」以及熊十力自己提出的「思維術」的方法即通過思辨對事物進行理智、邏輯的推求。在這兩種修養方式的基礎上熊十力在《原儒?序言第一》提到了「思修交盡」的修養方式「思維與修養交致其力,而修養所以立本。思修交盡。久而後有獲也。」這里的「修」就是指的第一種修養方法,「思」就是第二種修養方法。熊十力認為這兩種方法各有所長,亦各有所失。「專尚思辨著,可以睿理智,而以缺乏修為故,則理智終離其本,無可語上達。專重修為者,可以養性智,而以不務思辨故,則性智將遺其用,無可成全德也。是故思修交盡,二智圓融,而後為至人之學。」(《新唯識論?明宗》)二者應該相互借鑒,相互補充,達到「二智圓融」, 在「思修交盡」基礎上還是要以體認為本,思辨為輔,人的性智還是要統攝理智。

熊十力提出「思修交盡」的同時以體認為本,思辨為輔的修養方式的目的還是要服務於他的「內聖外王」的觀點。「修」就是「內聖」的修養方式 、「思」作用於「外王」,「思修交盡」就是「內聖外王」統一的體現,以體認為本,思辨為輔的修養方式就是以「內聖」為體,以「外王」為用的體現。而「內聖」就是「本心」的體現,「外王」就是「本心」的發用,以達到「內聖外王」相統一的「思修交盡」的過程,就是實證 「本心」的過程。

8. 有道德心 翻譯

I'm clearly concious that life is always set with many challenges.Jane has no conscience at all for she will steal from anyone.

9. 什麼叫道德心和考順心

打字有誤。
1、道復德心制是自覺遵守道德規范的意識。
2、孝順孝是自覺孝敬長輩的意識。
①孝即孝敬長輩不是一種道德綁架,是人類的良心。
②順即順從長輩可能成為道德綁架,作為一個成年人要有自己的主見。要認真聽取長輩的合理意見;如果長輩的意見不合理,要耐心地解說自己想法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熱點內容
十四歲之前不用負法律責任 發布:2025-07-02 08:15:37 瀏覽:595
華宇法院 發布:2025-07-02 08:15:29 瀏覽:997
聽法律知識講座有感 發布:2025-07-02 08:08:59 瀏覽:97
2014一級建造師法規教材電子版 發布:2025-07-02 08:05:40 瀏覽:391
規章與法規內容區別 發布:2025-07-02 08:04:11 瀏覽:798
lol皮城執法官叫 發布:2025-07-02 08:02:52 瀏覽:641
道德經智 發布:2025-07-02 07:58:28 瀏覽:290
大連市頒布的法規規章 發布:2025-07-02 07:44:56 瀏覽:290
民事訴訟法第六版答案 發布:2025-07-02 07:37:10 瀏覽:378
最新勞動法月工資天數規定 發布:2025-07-02 07:35:40 瀏覽: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