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趙佶
❶ 宋徽宗趙詰的生平簡介和藝術成就
宋徽宗(1082~1135) (北宋後第二沒落皇帝)
中國北宋皇帝 ,畫家 ,書法家。宋神宗十一子,哲宗弟。哲宗病死,太後立他為帝,宋朝第八位皇帝(1100~1125年在位),在位25年,國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終年54歲,葬於永佑陵(今浙江省紹興縣東南35里處)。
在位期間,重用蔡京、童貫、高俅等奸臣主持朝政,大肆搜刮民財,窮奢極侈,荒淫無度。建立專供皇室享用的物品造作局。又四處搜刮奇花異石,用船運至開封,稱為「花石綱」,以營造延福宮和艮岳。他信奉道教,自稱「教主道君皇帝」,大建宮觀,並設道官二十六階,發給道士俸祿。在位期間,爆發方臘、宋江等領導的民變。宣和二年(1120年),遣使與金朝訂立盟約,夾攻遼國。宣和七年,金軍南下攻宋。他傳位趙桓(欽宗),自稱太上皇。靖康二年(1127年),與欽宗一同被金兵俘擄。後被押往北邊囚禁,死於五國城(今黑龍江依蘭)。在位二十六年。其治國無能,但藝術才能頗高。書法稱「瘦金體」,傳世畫作有《芙蓉錦雞》、《池塘晚秋》等,並能詩詞。
宋徽宗的謚號是體神合道駿烈遜功聖文仁德憲慈顯孝皇帝,真不知道這樣一堆充滿贊美的詞彙,是南宋的禮官們如何想出來的。乍一看這堆謚號,不知歷史的人,也許出色的皇帝,但他雖然在做皇帝上沒有什麼成就,去在藝術方面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宋徽宗還尊信道教,大建宮觀,自稱教主道君皇帝,並經常請道士看相算命。他的生日是5月5日,道士認為不吉利,他就改稱10月10日;他的生肖為狗,為此下令禁止汴京城內屠狗。
公元1125年10月,金軍大舉南侵,金軍統帥宗望統領的東路軍在北宋叛將郭葯師引導下,直取汴京。宋徽宗接報,連忙下令取消花石綱,下《罪己詔》,承認了自己的一些過錯,想以此挽回民心。金兵長驅直入,逼近汴京。徽宗又怕又急,拉著一個大臣的手說:「沒想到金國人這樣對待我。」話沒說完,一口氣塞住了喉嚨,昏倒在床前。被救醒後,他伸手要紙和筆,寫了「傳位於皇太子」幾個字。12月,他宣布退位,自稱「太上皇」,讓位於子趙桓(欽宗),帶著蔡京、童貫等賊臣,借口燒香倉皇逃往安徽亳州蒙城(今安徽省蒙城)。第二年4月,圍攻汴京的金兵被李綱擊退北返,宋徽宗才回到汴京。
公元1126年閏11月底,金兵再次南下。12月15日攻破汴京,金帝廢宋徽宗與子趙桓為庶人。公元1127年3月底, 金帝將徽、欽二帝,連同後妃、宗室,百官數千人,以及教坊樂工、技藝工匠、法駕、儀仗、冠服、禮器、天文儀器、珍寶玩物、皇家藏書、天下州府地圖等押送北方,汴京中公私積蓄被擄掠一空,北宋滅亡。因此事發生在靖康年間,史稱「靖康之恥」。
據說,宋徽宗聽到財寶等被擄掠毫不在乎,等聽到皇家藏書也被搶去,才仰天長嘆幾聲。宋徽宗在被押送的途中,受盡了凌辱。先是愛妃王婉容等被金將強行索去。接著,到金國都城後,被命令與趙桓一起穿著喪服,去謁見金太祖阿骨打的廟宇,意為金帝向祖先獻俘。爾後,宋徽宗被金帝辱封為昏德侯,關押於韓州(今遼寧省昌圖縣),後又被遷到五國城(今黑龍江省依蘭縣)囚禁。囚禁期間,宋徽宗受盡精神折磨,寫下了許多晦恨、哀怨,凄涼的詩句,如:
徹夜西風撼破扉,蕭條孤館一燈微;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斷山南無雁飛。
但是,他的悔恨只是限於「社稷山河都為大臣所誤」,並沒有認識到是自己的昏庸奢侈才導致了亡國和自己成為階下囚的結局。公元1127年7月,宋徽宗要派臣子曹勛從金偷偷逃到南宋,並交給他一件自己穿的背心,背心上寫著「你(宋高宗)快來援救父母。」宋徽宗將這幾個字出示給周圍的臣子看,群臣都悲泣不已。宋徽宗哭著 叮嚀曹勛,切記要轉告高宗「不要忘了我北行的痛苦」,說著取出白紗手帕拭淚,爾後將手帕也交給曹勛說:「讓皇上(高宗)深知我思念故國而哀痛淚下的情景。」
宋徽宗被囚禁了9年。公元1135年4月甲子日,終因不堪精神折磨而死於五國城,金熙宗將他葬於河南廣寧(今 河南省洛陽市附近)。公元1142年8月乙酉日,宋金根據協議,將宋徽宗遺骸運回臨安(今浙江省杭州市),由宋高宗葬之於永佑陵,立廟號為徽宗。
宋徽宗在位時廣收古物和書畫,擴充翰林圖畫院,並使文臣編輯《宣和書譜》、《宣和畫譜》、《宣和博古圖》等書,對繪畫藝術有很大的推動和倡導作用。吹彈、書畫、聲歌、詞賦無不精擅。平生著作極多,都散佚無存。存世畫跡有《芙蓉錦雞》、《池塘秋晚》、《四禽》、《雪江歸棹》等圖。有詞集《宋徽宗詞》。
未做皇帝之前,就喜好書畫,與駙馬都尉王詵、宗室趙令穰等畫家往來。即位以後,在政治上可謂是昏庸無能,但在書畫方面卻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並對中國繪畫的發展有過重要貢獻,其中之一就是對於畫院的重視和發展。他於崇寧三年(1104年)設立了畫學,正式納入科舉考試之中,以招攬天下畫家。畫學分為佛道、人物、山水、鳥獸、花竹、屋木六科,摘古人詩句作為考題。考入後按身份分為「士流」和「雜流」,分別居住在不同的地方,加以培養,並不斷進行考核。入畫院者,授予畫學正、藝學、待詔、祗侯、供奉、畫學生等名目。當時,畫家的地位顯著提高,在服飾和俸祿方面都比其他藝人為高。有如此優厚的待遇,加上作為書畫家的徽宗對畫院創作的指導和關懷,使得這一時期的畫院創作最為繁榮。在他的指示下,皇家的收藏也得到了極大的豐富,並且將宮內書畫收藏編纂為《宣和書譜》和《宣和畫譜》,成為今天研究古代繪畫史的重要資料。
趙佶本人的創作面目並不象他要求畫院畫家的那樣工謹細麗,而是偏於粗獷的水墨畫。傳世作品中,有其簽押的作品較多,但所畫比較工細的,如《祥龍石圖》、《芙蓉錦雞圖》、《聽琴圖》、《雪江歸棹圖》(以上均藏於故宮博物院)、《瑞鶴圖》(遼寧省博物館藏)、《翠竹雙雀圖》(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等作品皆被專家認定為是畫院中高手代筆之作。只有藏於美國納爾遜藝術博物館的《四禽圖》卷和上海博物館藏的《柳鴉圖》卷被認定是他的親筆,兩畫都是水墨紙本,筆法簡朴,不尚鉛華,而得自然之趣。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池塘秋晚圖》也屬此類。
著名的《清明上河圖》,也和這位書畫皇帝不無干係。張擇端完成這幅歌頌太平盛世歷史長卷後,首先將它呈獻給了宋徽宗。宋徽宗因此成為此畫的第一位收藏者。作為中國歷史上書畫大家的宋徽宗酷愛此畫,用他著名的"瘦金體"書法親筆在圖上題寫了"清明上河圖"五個字,並鈐上了雙龍小印(今佚)。
北宋滅亡後,興盛一時的徽宗宣和畫院隨之結束,一些畫院畫家經過輾轉逃亡,逐漸集結於南宋的都城臨安,先後被恢復在畫院中的職務,成為南宋畫院的骨幹力量。李唐、劉宗古、楊士賢、李迪、李安忠、蘇漢臣、朱銳、李從訓等都屬於這種情況。宋高宗雖然在政治上也是苟且偷安,但對於書畫之事,仍十分重視,特別是後來他利用繪畫為他的政治服務,組織畫家進行創作。所以,南宋時繪畫活動主要還是以畫院為中心。
趙佶詞代表作:
燕山亭
裁剪冰綃,打疊數重,冷淡燕脂勻注。
新樣靚妝,艷溢香融,羞殺蕊珠宮女。
易得凋零,更多少、無情風雨。
愁苦。閑院落凄涼,幾番春暮。
憑寄離恨重重,這雙燕,何曾會人言語。
天遙地遠,萬水千山,知他故宮何處。
怎不思量,除夢里、有時曾去。
無據。和夢也、有時不做。
宋徽宗過浭水
沙岩古寺樹蒼蒼,
塔勢崚嶒大道旁。
北狩至尊猶出塞,
西流浭水自還鄉。
看花古驛愁春雨,
駐馬危橋泣曉霜,
五國城中寒月白,
魂歸艮岳總荒涼。
宋徽宗趙佶在中國歷史上是個有名的昏君。他的品行,正如《水滸傳》里所描述的那樣:「這浮浪子弟門風幫閑之事,無一般不曉,無一般不會,更無一般不愛;即如琴棋書畫,無所不通,踢球打彈,品竹調絲,吹彈歌舞,自不必說」;在治國上,他昏庸腐朽,重用姦邪,實屬庸碌之才;在外交上,他軟弱無能,屈辱忍讓,最後當了俘虜;在生活上,他揮霍無度,窮奢極欲,他篤信神靈,多次向第三十代天師張繼光問道,以求長生不老之術,還自號為「教主道君皇帝」。身為國君,還偷雞摸狗,從皇宮挖了一條地道直通妓院,去私會名妓李師師。宋徽宗還喜歡踢球,愛好古玩玉器等等。這些在《水滸傳》里都是有所表述的。
其實,宋徽宗趙佶倒也不完全像《水滸傳》里所說的那樣一無是處,他是個頗為有名的畫家、書法家。在發展美術事業方面,他是有成就和貢獻的。他創造的「瘦金書」,頗得書法家重視,用這種字體書寫的崇寧大觀等錢幣是收藏家至愛的珍品。《書史會要》評價說:「徽宗行草正書,筆勢勁逸,初學薛稷,變其法度,自號瘦金書,意度天成,非可以形跡求也。」他的繪畫重視寫生,尤善畫花鳥畫,極強調細節,以精工逼真著稱。據說,一次宣和殿前的荔枝結果了,孔雀在樹下啄食落下的荔枝。趙佶一看心血來潮,命畫師們畫一幅荔枝孔雀圖給他評賞。他看完畫師的作品後不滿的說:「你們雖畫得不錯,可惜都畫錯了,孔雀上土堆,往往是先舉左腳,而你們卻畫成了先抬右腳。」起初畫師們不信,反復觀察後,果如趙佶所言。還有一次他去龍德宮品畫,看到一幅月季花連連叫好,眾畫師莫名其妙,請萬歲爺賜教,宋徽宗說,百花之中,唯月季花少人畫,其原因是此花每月開一次,一年四季以及清晨黃昏,它的花瓣、花蕊、花葉的形狀和顏色都會發生變化,很難掌握得准確,此畫上之花是春季正午時分盛開的月季花,畫得准確同真花一樣。眾畫師不信,找來畫作者一問,畫作者道:此畫畫的正是春季正午盛開之花。可見其觀察之真之細。故此他的傳世作品《芙蓉錦雞》、《池壙秋晚》、《四禽》及《雪江歸棹》等畫,都可稱為珍品。他還發展了宮廷繪畫,廣集畫家,創造了宣和畫院,培養了像王希孟、張擇端、李唐等一批傑出的畫家。還親自出題,留下了「踏春歸來馬蹄香」的佳話,他組織編撰的《宣和書譜》和《宣和畫譜》、《宣和博古圖》等書。是美術史研究中的珍貴史籍,至今仍有極其重要的參考價值。
他崇奉道教,幹了不少蠢事,也做了不少好事。他多次下詔搜訪道書,設立經局,整理校勘道籍,政和年間編成的《政和萬壽道藏》是我國第一部全部刊行的《道藏》,對研究道教歷史和經典,都是不可多得的寶貴史料。他下令編寫的「道史」和「仙史」,也是我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道教史和道教神化人物傳記。宋徽宗還親自作《御注道德經》、《御注沖虛至德真經》和《南華真經逍遙游指歸》等書,使我國道籍研究有了完備的資料。
❷ 關於宋徽宗的一些東西
2009年5月30日,宋徽宗的《寫生珍禽圖》最終以5510萬元落槌,創下宋徽宗作品價格新高。7年前,內這件作品曾容在內地拍場創下了2530萬元的中國繪畫世界拍賣紀錄。 宋徽宗《臨唐懷素聖母帖》以1億2800萬港元成交。2008年
❸ 宋徽宗趙佶在藝術上有哪些成就
宋徽宗在位時廣收古物和書畫,擴充翰林圖畫院,並使文臣編輯《宣和書譜》、《宣和畫譜》、《宣和博古圖》等書,對繪畫藝術有很大的推動和倡導作用。吹彈、書畫、聲歌、詞賦無不精擅。平生著作極多,都散佚無存。存世畫跡有《芙蓉錦雞》、《池塘秋晚》、《四禽》、《雪江歸棹》等圖。有詞集《宋徽宗詞》。
未做皇帝之前,就喜好書畫,與駙馬都尉王詵、宗室趙令穰等畫家往來。即位以後,在政治上可謂是昏庸無能,但在書畫方面卻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並對中國繪畫的發展有過重要貢獻,其中之一就是對於畫院的重視和發展。他於崇寧三年(1104年)設立了畫學,正式納入科舉考試之中,以招攬天下畫家。畫學分為佛道、人物、山水、鳥獸、花竹、屋木六科,摘古人詩句作為考題。考入後按身份分為「士流」和「雜流」,分別居住在不同的地方,加以培養,並不斷進行考核。入畫院者,授予畫學正、藝學、待詔、祗侯、供奉、畫學生等名目。當時,畫家的地位顯著提高,在服飾和俸祿方面都比其他藝人為高。有如此優厚的待遇,加上作為書畫家的徽宗對畫院創作的指導和關懷,使得這一時期的畫院創作最為繁榮。在他的指示下,皇家的收藏也得到了極大的豐富,並且將宮內書畫收藏編纂為《宣和書譜》和《宣和畫譜》,成為今天研究古代繪畫史的重要資料。
趙佶本人的創作面目並不象他要求畫院畫家的那樣工謹細麗,而是偏於粗獷的水墨畫。傳世作品中,有其簽押的作品較多,但所畫比較工細的,如《祥龍石圖》、《芙蓉錦雞圖》、《聽琴圖》、《雪江歸棹圖》(以上均藏於故宮博物院)、《瑞鶴圖》(遼寧省博物館藏)、《翠竹雙雀圖》(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等作品皆被專家認定為是畫院中高手代筆之作。只有藏於美國納爾遜藝術博物館的《四禽圖》卷和上海博物館藏的《柳鴉圖》卷被認定是他的親筆,兩畫都是水墨紙本,筆法簡朴,不尚鉛華,而得自然之趣。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池塘秋晚圖》也屬此類。
著名的《清明上河圖》,也和這位書畫皇帝不無干係。張擇端完成這幅歌頌太平盛世歷史長卷後,首先將它呈獻給了宋徽宗。宋徽宗因此成為此畫的第一位收藏者。作為中國歷史上書畫大家的宋徽宗酷愛此畫,用他著名的"瘦金體"書法親筆在圖上題寫了"清明上河圖"五個字,並鈐上了雙龍小印(今佚)。
北宋滅亡後,興盛一時的徽宗宣和畫院隨之結束,一些畫院畫家經過輾轉逃亡,逐漸集結於南宋的都城臨安,先後被恢復在畫院中的職務,成為南宋畫院的骨幹力量。李唐、劉宗古、楊士賢、李迪、李安忠、蘇漢臣、朱銳、李從訓等都屬於這種情況。宋高宗雖然在政治上也是苟且偷安,但對於書畫之事,仍十分重視,特別是後來他利用繪畫為他的政治服務,組織畫家進行創作。所以,南宋時繪畫活動主要還是以畫院為中心。
宋徽宗趙佶倒也不完全像《水滸傳》里所說的那樣一無是處,他是個頗為有名的畫家、書法家。在發展美術事業方面,他是有成就和貢獻的。他創造的「瘦金書」,頗得書法家重視,用這種字體書寫的崇寧大觀等錢幣是收藏家至愛的珍品。《書史會要》評價說:「徽宗行草正書,筆勢勁逸,初學薛稷,變其法度,自號瘦金書,意度天成,非可以形跡求也。」他的繪畫重視寫生,尤善畫花鳥畫,極強調細節,以精工逼真著稱。據說,一次宣和殿前的荔枝結果了,孔雀在樹下啄食落下的荔枝。趙佶一看心血來潮,命畫師們畫一幅荔枝孔雀圖給他評賞。他看完畫師的作品後不滿的說:「你們雖畫得不錯,可惜都畫錯了,孔雀上土堆,往往是先舉左腳,而你們卻畫成了先抬右腳。」起初畫師們不信,反復觀察後,果如趙佶所言。還有一次他去龍德宮品畫,看到一幅月季花連連叫好,眾畫師莫名其妙,請萬歲爺賜教,宋徽宗說,百花之中,唯月季花少人畫,其原因是此花每月開一次,一年四季以及清晨黃昏,它的花瓣、花蕊、花葉的形狀和顏色都會發生變化,很難掌握得准確,此畫上之花是春季正午時分盛開的月季花,畫得准確同真花一樣。眾畫師不信,找來畫作者一問,畫作者道:此畫畫的正是春季正午盛開之花。可見其觀察之真之細。故此他的傳世作品《芙蓉錦雞》、《池壙秋晚》、《四禽》及《雪江歸棹》等畫,都可稱為珍品。他還發展了宮廷繪畫,廣集畫家,創造了宣和畫院,培養了像王希孟、張擇端、李唐等一批傑出的畫家。還親自出題,留下了「踏春歸來馬蹄香」的佳話,他組織編撰的《宣和書譜》和《宣和畫譜》、《宣和博古圖》等書。是美術史研究中的珍貴史籍,至今仍有極其重要的參考價值。
他崇奉道教,幹了不少蠢事,也做了不少好事。他多次下詔搜訪道書,設立經局,整理校勘道籍,政和年間編成的《政和萬壽道藏》是我國第一部全部刊行的《道藏》,對研究道教歷史和經典,都是不可多得的寶貴史料。他下令編寫的「道史」和「仙史」,也是我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道教史和道教神化人物傳記。宋徽宗還親自作《御注道德經》、《御注沖虛至德真經》和《南華真經逍遙游指歸》等書,使我國道籍研究有了完備的資料。
❹ 太清宮的道德經注碑
「唐開元神武皇帝道德經注碑」,碑文是唐玄宗對道德經的釋文,為文物之珍品。該碑位於太極殿前神道東側,立於唐天寶元年,即742年,碑高3.7米,寬1.2米,厚O.36米,碑首為半圓型,首身一石,碑身四面刻字,正反兩面為正文,每面22行,滿行51字,隸書字體,左右兩側為文人題詠。碑文內容為唐玄宗李隆基對《道德經》的釋文。一、這通碑是現存碑刻中最早的。從東漢桓帝時大臣邊韶來拜謁老子立碑時算起,太清宮歷史上有許多碑刻,因為年代的久遠以及兵燹匪患等原因,絕大部分碑刻都毀掉了,只有極少數的碑刻留存了下來。這塊碑刻是留下來的近20通碑刻中立碑年代最早的,太極殿前牆上的碑刻是元代的,神道東西兩側的碑刻為金代,清代的,而這塊碑是唐玄宗時期的,距今已近1300年了。
二、這通碑是皇帝對《道德經》的注釋文,是後世認識唐玄宗與老子《道德經》,唐朝與老子及道教關系的好教材。在中國歷史上,皇帝注釋《道德經》者有宋徽宗、明太祖、清世祖等幾位,但以立碑和親筆注釋兩種形式註解《道德經》的只有唐玄宗一人。
唐玄宗等幾位皇帝註解《道德經》,為後人研究《道德經》提供了新的視角,他們同學者、文人註解《道德經》不同的是,皇帝們註解更多的是從治國理政上去闡釋。由幾位皇帝註解《道德經》來看,《道德經》中含有豐富的治國理政的思想。除了多位皇帝對《道德經》進行御注外,註解者中還有歷朝歷代的學者、官員、道士、儒家人士、法家代表、軍等等,如唐朝的魏徵著有《老子注要》,北宋王安石著有《老子注》、司馬光著有《道德真經論》、蘇轍著有《老子解》、趙孟顓著有《老子道德經》,明代李贄著有《老子解》,清代王夫之著有《老子衍》、紀曉嵐著有《老子道德經校訂》、嚴復著有《老子道德經評點》,至於民國以來名人註解《道德經》的更多了。
三、此碑還是了解太清官這個地方地質地貌的好教材。此碑建於唐朝,公元2002年以前,此碑在地面以上僅露碑頭尺許,碑頭大部、碑身、碑座都被埋入地下。而此碑初建時應建在地上,也就是說,1300年來,太清宮這個地方,地面整體增高了整通唐碑的高度。為研究這個地方的地質地貌和河流水患史提供了一個佐證。
這通唐碑歷經1300年的風風雨雨,風雨剝蝕嚴重,碑文已有一半模糊而不可辨認了。即便如此,仍是文物中之珍品,即便從純書法的角度講,正文的隸書字體,也有極高的書法價值。
太清官建祠1800餘年來,歷朝歷代都在太清宮立有碑刻,除現存20通外。其它雖然因年代久遠,風雨剝蝕以及兵燹匪患等原因不存在了,但所幸鹿邑古縣志尚錄存有其它30餘通碑刻的碑文。同地上現存碑刻相對應,是研究太清官興衰史和道家、道教在歷朝歷代地位彌足珍貴的文獻或實物。講到唐玄宗開元神武皇帝「道德經注碑」,唐玄宗皇帝親筆御注《道德經》和唐高宗李治皇帝親來老子生地謁拜之事也需要交代一下:
唐玄宗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很偉大的皇帝,繼唐太宗李世民、武則天之後,他把唐朝帶領到了極盛,即開元盛世,這主要是因他遵循老子的無為而治的道家思想。他一生都在關注、研究、推廣、宣傳老子,除了以上講到的以外,還有一點,就是他一生中兩次對《道德經》進行注釋,又創下了中國歷史上皇帝的一個之最。以後還有宋徽宗趙佶、明太祖朱元璋、清世祖福臨等皇帝註解《老子》,但都是註解了一次,而唐玄宗註解了兩次。
第一次是在開元二十三年(735),玄宗皇帝50歲時,他總結前半生讀老、拜老、研老心得,親筆著下了《御注道德真經》一書。唐玄宗在為第一次御注寫的序中指出:「每因清宴,輒叩玄關,隨所意得,遂為箋注,豈成一家之說……,今茲絕筆,是詢於眾……」意思是,我每次在和大臣們一起簡單用餐的時候,就常常詢問和交流一些學習《道德經》的知識和心得,就把自己學習的心得和體會寫下來,就這樣,關於《道德經》的箋注就完成了。
第二次是在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他70歲時,又寫下了《道德真經疏》一書。也就是在這一年,久享歌舞昇平的李唐王朝突遭巨變——安史之亂(安祿山、史思明起兵叛亂)爆發。歷經百年的中國封建歷史上第二個黃金時代(唐太宗李世民貞觀之治時期、武則天統治時期、唐玄宗李隆基開元盛世時期)結束了,唐朝開始走下坡路。也就是在這一年,在鹿邑發生了一件為整個唐王朝所注目,並令鹿邑載入史冊的事。安史之亂爆發,國遭大難,萬年雪崩,貴胄重臣,聞風鼠竄;可是真源(鹿邑古縣名)縣令張巡(南陽人),一介文弱書生,七品微官,卻率千餘猝合之眾,扼敵要道,盡忠竭智,苦鬥至死,用溫熱的血,寫下了一曲名將贊歌。
正是由於張巡艱苦卓絕的孤軍抵抗,阻止了安祿山軍隊南進的步伐,削弱了安祿山叛軍的力量,也保住了唐王朝江淮以南一帶,使朝廷財源不竭,為唐王朝重組力量提供了財源准備和時間准備,功勞至大。所以到唐宣宗李忱時,下令給功臣畫像,供於朝廷,在這一次,真源縣令張巡的名字得以位列眾多重臣名將之間。
唐玄宗時期還有一件同鹿邑同老子有關的事。在唐玄宗天寶十三年(754),即玄宗第二次註解《道德經》的頭一年,也是安史之亂爆發,真源縣令張巡在太清宮老子像前痛哭並率眾誓師抵抗的頭一年,大詩人杜甫來到鹿邑太清宮朝拜,並寫下了1200字的《朝獻太清宮賦》,並篆刻立碑於太清宮。該碑現已不存,但在清康熙年間尚存,只是碑文已模糊不清了。所幸《康熙鹿邑縣志》上錄有全文。
第二個需要記述的是唐高宗李治於乾封元年(666)親來鹿邑謁祖拜庭這件事了。
《舊唐書.高宗本紀》載,高宗皇帝於乾封元年「二月 己未,次毫州,幸老君廟,追號日太上玄元皇帝,創造祠,堂;其廟置令、丞各一員。改谷陽縣為真源縣,縣內宗姓特給復一年」。同北宋真宗皇帝來老子生地祭拜比起來,國史書上記載要少一些,不過內容並不少。
據史料記載,高宗的這次離開長安東來拜祖是武皇後(武則天)提議的,而且是在游歷泰山後來的太清宮。目的是拜謁祖庭和祖先,後世可以想像祭拜隊伍和規模氣勢都應當宏大。史料載,高宗來鹿邑時百官儀衛,延長數百里,此說固有誇張成分,但祭拜之隆重熱烈和規模之宏大 當是可以想見。這是唐朝時關於老子和其生地發生的幾件大事。
❺ 厚黑學,道德經,馬克思思想,三者有什麼共
老子是道家之祖,孔子是儒家之宗。司馬遷說:「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儒學亦絀老子,『道不同不相為謀』。」那麼該怎麼看待二者思想的異同呢?
老子思想的現代價值受到重視
老子長期擔任周朝圖書管理的史官,官不大,但學問大,最多是圖書館館長吧,這使他有條件閱讀大量別人看不到的各種圖書典籍,主要是老子的天才與勤奮,使他通曉政治、歷史、禮樂、天文、地理、人倫等,老子既是中國也是世界的第一位哲學家。孔子曾經兩次拜見老子,向老子請教道和禮,孔子回來告訴他的弟子們說:老子像一條龍!(「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莊子對老子的思想最為欽服、推崇,認為老子是「古之博大真人!」
老子《道德經》的結構簡單,但內容博大,思想精深。「道經」主要闡述宇宙萬物本原,天地陰陽變化的規律;「德經」主要論證治國安邦、為人處世進退的方法智慧,以及修身養性健康長壽之術。
老子思想在中國歷史上曾引起數代皇帝的高度重視。漢朝建立之初,至漢武帝之前的5個朝代,均以老子的道家思想作為治國安邦的主流思想。之後,唐玄宗李隆基親自為《道德真經》作注,特意追封老子為「太玄元皇帝」,宋徽宗趙佶、明太祖朱元璋、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均曾精心為《道德經》作注,他們都以治世的觀點進行闡述。
中國共產黨人與老子思想有著重要的歷史淵源,特別是中國共產黨「後發制人」的積極防禦的軍事戰略方針,是來源於老子「不為天下先」的三寶(慈、儉、不為天下先)思想之一。不為天下先:從軍事上講是不先發制人,以防禦為主,待機而動,即以退為進,後發制人。從社會政治、人事層面講,則為「處後」——不當頭,不去爭第一、當龍頭老大。老子認為,這是實現「柔弱勝剛強」思想的一個重要戰略策略。由於它揭示了事物的對立統一、互相轉化的發展規律,所以,它給弱小者戰勝強大者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和精神支柱。
1945年4月,毛澤東在回答八路軍、新四軍之所以能夠勝利粉碎國民黨頑固派製造的三次反共軍事摩擦的經驗時,曾風趣地說:首先要感謝老子,第一條出自《老子》不為天下先,後發制人,不先發制人。第二條出自《左傳》退避三舍,你打邊區,我先退,一舍三十里。第三條出自《禮記》「來而不往非禮也!」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將後發制人確定為保衛祖國安全,鞏固國防的積極防禦軍事戰略方針的首要原則。可以說,後發制人的戰爭指導思想,貫穿於毛澤東領導中國革命戰爭和新中國成立後反侵略作戰的整個歷史過程。
為什麼毛澤東對老子「不為天下先」——以退為進,後發制人軍事思想如此推崇?
我認為,最關鍵的是老子的「不為天下先」——以退為進,後發制人的軍事思想,揭示了弱軍戰勝強軍的普遍規律。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曾列舉了中國戰爭史上許多有名戰例加以論證,如楚漢成皋之戰、袁曹官渡之戰、吳魏赤壁之戰等等有名大戰,「都是雙方強弱不同,弱者先讓一步,後發制人,因而戰勝的」(《毛澤東選集》第1卷第204頁)。——這也是毛澤東積極防禦戰略方針的本質體現和核心內容!正因為在相當長時間里,弱小的人民軍隊如何戰勝強大的敵人,是中國共產黨及其人民軍隊面臨的最為迫切的生死存亡問題。所以,毛澤東在指導人民軍隊進行革命戰爭時,用馬列主義觀點科學地汲取了老子「不為天下先」、「柔弱勝剛強」的哲學思想,提出了後發制人的積極防禦軍事戰略方針。
老子的思想在世界各國也產生了重要影響,日本禪學大師鈴木大拙博士說:「我把老子認作是東方思想的代表」。美國高能物理學家卡潑勒認為:「中國老子的哲學思想提供了能夠適應現代物理學新理念的一個哲學框架,中國哲學思想的『道』暗示著『場』的概念,『氣』的概念與量子『場』的概念也有驚人的類似」。1987年,美國總統里根在「國情咨文」中引用《老子》「治大國,若烹小鮮(60章)」這句話,使老子思想的現代價值受到西方的廣泛的重視,並掀起了一股《老子》熱,成為全世界被翻譯發行量最大的第二本書。
老子之道,乃弱者之道。「老子這套學說,只利庶民,不利君王」
第一,老子是偉大的哲學家。他在《道德經》中不但提出並闡發了人類社會、治國安邦、為人處世的辯證思維,而且提出了作為宇宙萬物本原及其存在根據的「道」,創立了以「道」為中心的包括本體論、辯證法、認識論、天地自然及養生長壽等內容的系統的哲學思想,闡發了宇宙萬物,天地自然變化的一般規律。毛澤東曾說,老子講的這個道,是宇宙之間的普遍真理。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出了有無相生、難易相成、禍福相依、無為而治、柔弱勝剛強等一系列辯證法命題和概念。
老子在西方學術界有很高的地位。黑格爾認為,老子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代表,老子的哲學思想代表了人類哲學的童年時代。黑格爾讀完《道德經》後曾感慨:世界的哲學故鄉在中國!支配這個時代的是我們在東方世界中所發現的所謂精神與自然的統一。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二、老子之道乃弱者之道,老子的思想本質上是為弱小者(廣大老百姓)說話。秦厲公曾說:「老子這套學說,只利庶民,不利君王」。這就不難理解老子的思想在漢武帝後逐漸被排除、淡化。司馬遷認為,道家思想在先秦諸子百家中,是唯一吸收了其它學派長處的優秀成果。道家從關注天地自然、關注民生、關注弱者的立場出發,宣揚「道法自然」、「無為而治」,其主張是容易施行的。他說:道家思想是依據陰陽家關於四時運行順序之說,吸收了儒、墨兩家的長處,又提取了名家、法家之精要,隨同時勢的發展而發展,順應事物的變化而變化,樹立良好的風俗和應用於人事,都沒有不適宜的,意旨簡明扼要而容易掌握,費事少而收到的功效多(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史記·太史公自序》)。
比如:老子提倡大氣做人,要「處厚不薄,處實不華」,抱朴守拙,即做人不世故,不圓滑,保持孩童的純真,不作秀!
——要「上善若水」:守柔、處下、不爭。學江海為「百穀之王」,培養江海心胸和肚量。
——從政者要「以百姓之心為心」;要廉政(「聖人不積——見素抱朴,少私寡慾」);當領導的不要窮折騰,不要搞形象工程,(「治大國,若烹小鮮」);要關注民生,愛惜民力;關注弱者,解決好分配不公的問題(「民之飢,以其上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聖人常救人,故無棄人」),等等。
老子還提出弱小者戰勝強大者的哲學方法和策略:如大巧若拙、大智若愚、韜光養晦;欲去姑舉、欲弱固強、欲取先予;知其白,守其黑,等等。
孔子之道乃王者之道,他雖然不是一位哲學家,但是一位有地位的思想家
第一,孔子的思想缺乏哲學思維。黑格爾對孔子評價不高,他認為,孔子不是哲學家,與和他同時代的西方哲學家相比,孔子沒有一點哲學思維。他在《哲學講演錄》中說:《論語》中只有「常識道德」,思辨的哲學一點也沒有——只有一些善良的、道德的教訓,從裡面我們不能獲得什麼特殊的東西。這種「常識道德」我們在哪裡都找得到,可能還要更好一些,這是毫無出色之點的東西。——西羅塞(註:古羅馬共和國末期的哲學家,他是以折中主義而著名的,宣傳「靈魂不死」等觀點)留給我們的《政治義務論》便是一本道德教訓的書,比孔子所有的書內容豐富,而且更好。
第二,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子貴「仁」。何為仁?「克己復禮為仁」。而禮,則是周禮,西周奴隸制社會的等級制。孔子一生所追求並為之努力奮斗的就是恢復周禮: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西周奴隸制的鼎盛時期,是孔子心目中的理想社會。他一生所嚮往的是西周,夢見的是「周公」,並為此還兩次從魯國到陳國向老子求教周朝的「禮」,受到老子的批評。孔子提倡每一個人的言行都要以周禮的標准來規范自己,他要「非禮勿聽,非禮勿視」。在此基礎上,孔子提倡勸學、勸善,主張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並要以此達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生以成仁」(《論語·衛靈公》),封建帝王出於維護統治的需要,當然喜歡孔子的這些思想。
司馬遷評價說:儒家主張一切以帝王為楷模來規范天下臣民的言行,而提倡仁、義、禮等個人品德修養,缺乏具體的治國理民的確實主張。我認為,儒家之道,乃王者之道,其主體意識是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它壓制制度內的任何改革,導致專制獨裁。儒家主張君臣父子之禮,區分夫婦長幼之別,是對的,但過了度,變成壁壘森嚴的等級制度而沒有人身自由,使社會停滯不前,難於接受新的思想制度。
孔子主張搞愚民政策,他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而老子是反對愚民的,他提倡對老百姓的教育要使其朴質而不詐偽(「非以明民,將以愚之」)。
當然,我們馬克思主義者看孔子應該一分為二,應以批判的眼光,具體地分析。孔子雖然不是一位哲學家,但他還是一位有地位的思想家,孔孟思想裡面有一部分真理性、人民性的東西。特別是孔子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比如,孔子提倡從政者要以身作則,「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主張為政要把「信」放在首位,其次是「足食、足兵」。特別是孔子第一個提出了「有教無類」的口號,主張不管是富人,還是窮人,人人都有受教育的平等權利。在學習態度、方法上,孔子提倡「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和「發憤忘食,樂以忘憂」等。孟子提出「民貴君輕」的民本主義思想等,均有積極意義,它們是中國傳統歷史文化中的精華。
❻ 北宋皇帝徽宗趙佶簡介
人物概述
宋徽宗(1082—1135),姓趙,名佶,北宋後第八位皇帝,號宣和主人、教主道君皇帝、道君太上皇帝,謚號體神合道駿烈遜功聖文仁德憲慈顯孝皇帝。歷史上有名的昏庸的皇帝。畫家,書法家。宋神宗十一子,哲宗弟。生母宋神宗欽慈皇後陳氏。哲宗病死,向太後等人立他為帝,宋朝第八位皇帝(1100年—1125年在位),在位25年,於1127年亡國,國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終年54歲,葬於永佑陵(今浙江省紹興縣東南35里處)。擅長楷、草書及山水、人物、花鳥、墨竹。擅長婉約詞,創「瘦金體」。
徽宗生平
趙佶生於元豐五年(1082年)十月十日,自幼養尊處優,逐漸養成了輕佻放盪的習性。據說在他降臨之前,其父神宗曾到秘書省觀看收藏南唐後主李煜的畫像。「見其人物儼雅,再三嘆訝!」,隨後就生下了徽宗。「生時夢李主來謁,所以文采風流,過李主百倍」。
隨著年齡的增長,趙佶變得越加聲色犬馬起來,游戲踢球更是他的拿手好戲。趙佶身邊有一個叫春蘭的侍女,花容月貌,又精通文墨,是向太後特地送給他的,後來逐漸成為他的玩物。但趙佶並不滿足於此,他以親王之尊,經常微服有幸青樓歌館,尋花問柳,凡是京城有名的妓女,幾乎都與他有染,有時他還將喜歡的妓女喬裝打扮帶入府邸,長期據為己有。
與此同時,趙佶結交了一批與他臭味相投的狐朋狗友。他的摯友王冼,娶英宗之女魏國大長公主,封為駙馬都尉。大門王冼為人放盪,行為極不檢點,神宗為此曾兩此降王冼的官位,但他卻不思悔改。他與趙佶經常一起光顧當時汴京城內有名的妓館——擷芳樓。王冼藏有名畫《蜀葵圖》,但只有其中的半幅,於是時常在趙佶面前提及此事,遺憾之情,溢於言表。趙佶便銘記於心,派人四處尋訪,終於找到另外半幅畫,並將兩幅畫裱成一體。由此可見,兩人之間的關系。
元符三年(1100)正月,年僅二十五歲的哲宗英年駕崩,沒留下子嗣。顯然皇帝的人選只能在哲宗的兄弟中選擇。神宗共有十四子。當時在世的有包括端王趙佶在內的五人。趙佶雖為神宗之子,卻並非嫡出,又非長子,按照祖宗法度,他並沒有資格繼承皇位。後由於向太後的鼎力支持,使其他在19歲時,被推上了皇帝的寶座。
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正月,哲宗朝宰相范純仁在常州病死。在他的遺奏中即有勸皇帝「清心寡慾,約己便民」之言。此話說得極重,非常直接地批評徽宗縱欲過度,這在宋朝士大夫中是極為罕見的。
趙佶於在位期間,過分追求奢侈生活,在位期間,重用蔡京、童貫、高俅、楊戩等奸臣主持朝政,大肆搜刮民財,窮奢極侈,荒淫無度。建立專供皇室享用的物品《梅花綉眼圖》頁,宋,趙佶繪造作局。又四處搜刮奇花異石,用船運至開封,稱為「花石綱」,以營造延福宮和艮岳。他信奉道教,自稱「教主道君皇帝」,大建宮觀,並設道官二十六階,發給道士俸祿。在位期間,爆發方臘、宋江等領導的民變。宣和二年(1120年),遣使與金朝訂立盟約,夾攻遼國。宣和七年,金軍南下攻宋。他傳位趙桓(欽宗),自稱太上皇。靖康二年(1127年),與欽宗一同被金兵俘擄。後被押往北邊囚禁,死於五國城(今黑龍江依蘭)。在位二十六年。其治國無能,但藝術才能頗高。書法稱「瘦金體」,傳世畫作有《芙蓉錦雞》、《池塘晚秋》等,並能詩詞。
獨創的瘦金體書法獨步天下,直到今天相信也沒有人能夠超越。這種瘦金體書法,挺拔秀麗、飄逸犀利,即便是完全不懂書法的人,看過後也會感覺極佳。宋徽宗傳世不朽的瘦金體書法作品有《瘦金體千字文》、《欲借風霜二詩帖》、《夏日詩帖》、《歐陽詢張翰帖跋》等。此後八百多年來,迄今沒有人能夠達到他的高度,可稱為古今第一人。
徽宗生活糜爛、荒淫。為了尋歡作樂,徽宗專門設立行幸局負責出行事宜。荒唐的是,行幸局的官員竟然幫助徽宗撒謊。如當日不上朝,就說徽宗有排檔(宮中飲宴),次日未歸,就稱之有瘡,不再上朝。秘書省正字曹輔曾經挺身而出,上書勸諫徽宗應該愛惜龍體,以免被天下恥笑。徽宗聽後,勃然大怒,立即命王黼等人處理此事。曹輔隨即被發配到郴州。
宋徽宗尊信道教,大建宮觀,自稱教主道君皇帝,並經常請道士看相算命。他的生日是5月5日,道士認為不吉利,他就改稱10月10日;他的生肖為狗,為此下令禁止汴京城內屠狗。
公元1125年10月,金軍大舉南侵,金軍統帥宗望統領的東路軍在北宋叛將郭葯師引導下,直取汴京。宋徽宗接報,連忙下令取消花石綱,下《罪己詔》,承認了自己的過錯,想以此挽回民心。金兵長驅直入,逼近汴京。徽宗又怕又急,拉著一個大臣的手說:「沒想到金國人這樣對待我。」話沒說完,一口氣塞住了喉嚨,昏倒在床前。被救醒後,他伸手要紙和筆,寫了「傳位於皇太子」幾個字。12月,他宣布退位,自稱「太上皇」,讓位於子趙桓(欽宗),帶著蔡京、童貫等賊臣,借口燒香倉皇逃往安徽亳州蒙城(今安徽省蒙城)。第二年4月,圍攻汴京的金兵被李綱擊退北返,宋徽宗才回到汴京。
公元1126年閏11月底,金兵再次南下。12月15日攻破汴京,金帝廢宋徽宗與子趙桓為庶人。公元1127年3月底, 金帝將徽、欽二帝,連同後妃、宗室,百官數千人,以及教坊樂工、技藝工匠、法駕、儀仗、冠服、禮器、天文儀器、珍寶玩物、皇家藏書、天下州府地圖等押送北方,汴京中公私積蓄被擄掠一空,北宋滅亡。因此事發生在靖康年間,史稱「靖康之變」。《聽琴圖》軸,宋,趙佶繪
據說,宋徽宗聽到財寶等被擄掠毫不在乎,等聽到皇家藏書也被搶去,才仰天長嘆幾聲。宋徽宗在被押送的途中,受盡了凌辱。先是愛妃王婉容等被金將強行索去。接著,到金國都城後,被命令與趙桓一起穿著喪服,去謁見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的廟宇,意為金帝向祖先獻俘。爾後,宋徽宗被金帝辱封為昏德侯,關押於韓州(今遼寧省昌圖縣),後又被遷到五國城(今黑龍江省依蘭縣)囚禁。囚禁期間,宋徽宗受盡精神折磨,寫下了許多悔恨、哀怨,凄涼的詩句,如:
徹夜西風撼破扉,蕭條孤館一燈微。
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斷山南無雁飛。
但是,他的悔恨只是限於「社稷山河都為大臣所誤」,並沒有認識到是自己的昏庸奢侈才導致了亡國和自己成為階下囚的結局。公元1127年7月,宋徽宗派臣子曹勛從金偷偷逃到南宋,行前交給他一件自己穿的背心,背心上寫著「你(宋高宗)快來援救父母。」宋徽宗將這幾個字出示給周圍的臣子看,群臣都悲泣不已。宋徽宗哭著 叮嚀曹勛,切記要轉告高宗「不要忘了我北行的痛苦」,說著取出白紗手帕拭淚,爾後將手帕也交給曹勛說:「讓皇上(高宗)深知我思念故國而哀痛淚下的情景。」
宋徽宗被囚禁了9年。公元1135年四月甲子日,終因不堪精神折磨而死於五國城,享年54歲。金熙宗將他葬於河南廣寧(今河南省洛陽市附近)。公元1142年8月乙酉日,宋金根據協議,將宋徽宗遺骸運回臨安(今浙江省杭州市),由宋高宗葬之於永佑陵,立廟號為徽宗。
宋徽宗的花押簽名堪稱甚有特點。像一個「天」字但是這「天」字的第一筆又和下面的有一段距離。其意為「天下一人,為我獨尊」的帝王體現(如下圖所示)
成就貢獻
宋徽宗在位時廣收古物和書畫,擴充翰林圖畫院,並使文臣編輯《宣和書譜》、《宣和畫譜》、《宣和博古圖》等書,對繪畫藝術有很大的推動和倡導作用。吹彈、書畫、聲歌、詞賦無不精擅。平生著作極多,都散佚無存。存世畫跡有《芙蓉錦雞》、《池塘秋晚》、《四禽》、《雪江歸棹》等圖。有詞集《宋徽宗詞》。芙蓉錦雞圖
未做皇帝之前,就喜好書畫,與駙馬都尉王詵、宗室趙令穰等畫家往來。即位以後,在書畫方面卻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並對中國繪畫的發展有過重要貢獻,其中之一就是對於畫院的重視和發展。他於崇寧三年(1104年)設立了畫學,正式納入科舉考試之中,以招攬天下畫家。畫學分為佛道、人物、山水、鳥獸、花竹、屋木六科,摘古人詩句作為考題。考入後按身份分為「士流」和「雜流」,分別居住在不同的地方,加以培養,並不斷進行考核。入畫院者,授予畫學正、藝學、待詔、祗侯、供奉、畫學生等名目。當時,畫家的地位顯著提高,在服飾和俸祿方面都比其他藝人為高。有如此優厚的待遇,加上作為書畫家的徽宗對畫院創作的指導和關懷,使得這一時期的畫院創作最為繁榮。在他的指示下,皇家的收藏也得到了極大的豐富,並且將宮內書畫收藏編纂為《宣和書譜》和《宣和畫譜》,成為今天研究古代繪畫史的重要資料。
趙佶本人的創作面目並不象他要求畫院畫家的那樣工謹細麗,而是偏於粗獷的水墨畫。傳世作品中,有其簽押的作品較多,但所畫比較工細的,如《祥龍石圖》、《芙蓉錦雞圖》、《聽琴圖》、《雪江歸棹圖》(以上均藏於故宮博物院)、《瑞鶴圖》(遼寧省博物館藏)、《翠竹雙雀圖》(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等作品皆被專家認定為是畫院中高手代筆之作。只有藏於美國納爾遜藝術博物館的《四禽圖》卷和上海博物館藏的《柳鴉圖》卷被認定是他的親筆,兩畫都是水墨紙本,筆法簡朴,不尚鉛華,而得自然之趣。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池塘秋晚圖》也屬此類。
著名的《清明上河圖》,也和這位書畫皇帝不無干係。張擇端完成這幅歌頌太平盛世歷史長卷後,首先將它呈獻給了宋徽宗。宋徽宗因此成為此畫的第一位收藏者。作為中國歷史上書畫大家的宋徽宗酷愛此畫,用他著名的"瘦金體"書法親筆在圖上題寫了"清明上河圖"五個字,並鈐上了雙龍小印(今佚)。瑞鶴圖
北宋滅亡後,興盛一時的徽宗宣和畫院隨之結束,一些畫院畫家經過輾轉逃亡,逐漸集結於南宋的都城臨安,先後被恢復在畫院中的職務,成為南宋畫院的骨幹力量。李唐、劉宗古、楊士賢、李迪、李安忠、蘇漢臣、朱銳、李從訓等都屬於這種情況。宋高宗雖然在政治上也是苟且偷安,但對於書畫之事,仍十分重視,特別是後來他利用繪畫為他的政治服務,組織畫家進行創作。所以,南宋時繪畫活動主要還是以畫院為中心。
宋徽宗趙佶他創造的「瘦金書」,頗得書法家重視,用這種字體書寫的崇寧大觀等錢幣是收藏家至愛的珍品。《書史會要》評價說:「徽宗行草正書,筆勢勁逸,初學薛稷,變其法度,自號瘦金書,意度天成,非可以形跡求也。」他的繪畫重視寫生,尤善畫花鳥畫,極強調細節,以精工逼真著稱。
趙佶酷愛藝術,在位時將畫家的地位提到在中國歷史上最高的位置,成立翰林書畫院,即當時的宮廷畫院。以畫作為科舉陞官的一種考試方法,每年以詩詞做題目曾刺激出許多新的創意佳話。如題目為「山中藏古寺」,許多人畫深山寺院飛檐,但得第一名的沒有畫任何房屋,只畫了一個和尚在山溪挑水;另題為「踏花歸去馬蹄香」,得第一名的沒有畫任何花卉,只畫了一人騎馬,有蝴蝶飛繞馬蹄間,凡此等等。這些都極大地刺激了中國畫意境的發展。《枇杷山鳥圖》頁,宋,趙佶繪
他對自然觀察入微,曾寫到:「孔雀登高,必先舉左腿」等有關繪畫的理論文章。廣泛搜集歷代文物,令下屬編輯《宣和書譜》、《宣和畫譜》、《宣和博古錄》等著名美術史書籍。對研究美術史有相當大的貢獻。
趙佶還喜愛在自己喜歡的書畫上題詩作跋,後人把這種畫叫「御題畫」。由於許多畫上並沒有留下作者的名字,他本人又擅長繪畫。對鑒別這些畫是否是趙佶的作品有不小的難度。有一觀點確定他的真跡有《柳鴨圖》《池塘晚秋圖》《竹禽圖》《四禽圖》等,而《芙蓉錦雞圖》《臘梅山禽圖》是御題畫。
宋徽宗還親自出題,留下了「踏春歸來馬蹄香」的佳話:一日,趙佶踏春而歸,雅興正濃,便以「踏花歸來馬蹄香」為題,在御花園舉行了一次別開生面的畫考。這里「花」、「歸來」、「馬蹄」都好表現,唯有「香」是無形的東西,用畫很難表現。許多畫師雖有丹青妙手之譽,卻面面相覷,無從下筆。有的畫是騎馬人踏春歸來,手裡捏一枝花;有的還在馬蹄上面沾著幾片花瓣,但都表現不出「香」字來。獨有一青年畫匠奇思傑構,欣然命筆。畫構思很巧妙:幾只蝴蝶飛舞在奔走的馬蹄周圍,這就形象地表現了踏花歸來,馬蹄還留有濃郁的馨香。宋徽宗俯身細覽,撫掌大贊:「妙!妙!妙!」接著評道,「此畫之妙,妙在立意妙而意境深。把無形的花『香』,有形的躍然於紙上,令人感到香氣撲鼻!」 眾畫師一聽,莫不驚服,皆自愧不如。他還發展了宮廷繪畫,廣集畫家,創造了宣和畫院,培養了像王希孟、張擇端、李唐等一批傑出的畫家。他組織編撰的《宣和書譜》和《宣和畫譜》、《宣和博古圖》等書。是美術史研究中的珍貴史籍,至今仍有極其重要的參考價值。
他崇奉道教,他多次下詔搜訪道書,設立經局,整理校勘道籍,政和年間編成的《政和萬壽道藏》是我國第一部全部刊行的《道藏》,對研究道教歷史和經典,都是不可多得的寶貴史料。他下令編寫的「道史」和「仙史」,也是我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道教史和道教神化人物傳記。宋徽宗還親自作《御注道德經》、《御注沖虛至德真經》和《南華真經逍遙游指歸》等書,使我國道籍研究有了完備的資料。
後妃子女
後妃
①:惠恭皇後王氏
王氏,元豐七年(1184年)生於東京汴梁,父為德州刺史王藻,元符二年(1099年)嫁給端王趙佶,封順國夫人,元符三年(1100年)立為皇後,同年四月十三日(公歷5月23日)生皇長子太子趙桓,崇寧二年(1103年)生皇二女榮德帝姬趙金奴(即崇國公主,永慶公主,榮福公主).大觀二年(1108年)十月,王氏病死,年僅25歲.初謚「靖和」,政和元年(1111年)十二月庚戌日,改謚「惠恭」又稱「顯恭」,葬於裕陵西側.
子一:
皇第1子:宋欽宗趙桓(元符三年四月十三日-紹興二十六年,1100年5月23日-1156)
女一:
皇第2女:榮德帝姬趙金奴(即崇國公主,永慶公主,榮福公主,崇寧二年-?,1103-?)
②:顯肅皇後鄭氏
鄭氏,元豐三年(1080年)生於開封,父為鄭紳,後封太師,樂平郡王.初與懿肅貴妃王氏同為欽聖獻肅皇後向氏的侍女,徽宗即位後封賢妃,後晉貴妃,政和元年(1111年)十月封皇後,宋欽宗靖康元年尊為太上道君皇後,居寧德宮,稱寧德太後,宋高宗紹興元年(1131年)薨於五國城,享年52歲.
無生育
③:明達皇後大劉氏(追封)
劉氏,初為才人,後封明達懿文貴妃,大觀元年(1107年)生皇第8子益王趙棫,大觀二年(1108年)生皇第11子祁王趙模,政和元年(1111年)生皇第18子信王趙榛,政和三年秋薨,追封皇後,謚明達.
子三:
1:皇第8子益王趙棫(1107-?)
2:皇第11子祁王趙模(1108-?)
3:皇第12子信王趙榛(1111-?)
女:無
④:明節皇後小劉氏(追封)
劉氏,宋哲宗元佑三年即1088年生,父酒保劉宗保,後加節度使,劉氏原為宋哲宗昭懷皇後劉清菁的使女,政和三年即1113年冬入宮,政和四年即1114年封明節和文貴妃,政和五年即1115年生皇第25子建安郡王趙模,政和六年即1116年生和福帝姬趙金珠,政和八年即1118年生皇第26子嘉國公趙椅,宣和二年即1120年生皇第28子英國公趙橞,宣和三年即1121年薨,享年34歲.
子三:
1:皇第25子建安郡王趙模(1115-?)
2:皇第26子嘉國公趙椅(1118-?)
3:皇第28子英國公趙橞(1120-?)
女一:
和福帝姬趙金珠(1116-?)
⑤:顯仁皇後韋氏(追封)
韋氏,元豐三年即1080年生,初與喬貴妃同為鄭皇後侍女,崇寧年間,喬氏封貴妃,韋氏遂於崇寧末年封平昌郡君,大觀元年五月二十一日(1107年6月13日)生皇第9子康王趙構,遂進為婕妤,後又升為婉容,宋欽宗靖康元年即1126年封龍德宮賢妃,靖康二年五月一日(1127年),皇第9子康王趙構於宋南京(今河南商丘)即皇帝位,史稱南宋高宗,韋賢妃被遙尊為"宣和皇後",宋高宗紹興十二年四月丁卯(1142年5月1日)同宋徽宗及鄭皇後棺槨歸宋,紹興二十九年(1159年)薨,享年80歲,謚"顯仁".
子一:
1:皇第9子康王趙構(1107.6.13-1187.11.9),宋徽宗大觀元年五月二十一日---宋孝宗淳熙十四年十月八日
女:無
⑥:懿肅貴妃王氏
王氏,初與顯肅皇後鄭氏同為欽聖獻肅皇後向氏的侍女,徽宗即位後,冊封王氏為平昌郡君,後升為貴妃.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生皇第3子鄆王趙楷,其間生惠淑帝姬,康淑帝姬,皆於政和三年(1113年)前早殤,大觀二年(1108年)生皇第12子莘王趙植,政和元年(1111年)正月生順德帝姬趙纓絡,政和元年(1111年)十二月生皇第20女柔福帝姬趙多富(即趙嬛嬛),政和三年(1113年)生皇第22子陳國公趙機,政和七年(1117年)薨,謚懿肅.
子三:
1:皇第3子鄆王趙楷(1101-?)
2:皇第12子莘王趙植(1108-?)
3:皇第22子陳國公趙機(1113-?)
女五:
1:惠淑帝姬
2:康淑帝姬
3:順德帝姬趙纓絡(1111-?)
4:皇第20女柔福帝姬趙多富(趙嬛嬛)(1111-?)
5:沖懿帝姬
⑦:貴妃喬氏(1086-?)
⑧:淑妃崔氏(1092-?)
⑨:德妃王氏 (1093-?)
淑儀金弄玉(1110-?)
淑容裴月里嫦娥(1109-?)
淑容陳嬌子(1109-?)
充儀申觀音(1109-?)
充儀左寶琴(1107-?)
充容劉新劉娘(1108-?)
充容秦懷珊(1099-?)
充媛席珠珠,初封美人(1108-?)
充媛奚巧芳(1104-?)
貴儀金秋月(1109-?)
貴儀朱桂林(1089-?)
昭儀朱素輝(1110-?)
昭容李珠媛(1109-?)
昭容王三寶奴(1104-?)
昭媛鄭媚娘(1107-?)
修儀陸嬌奴(1107-?)
修儀蔣敬身(1087-?)
修容黃寶琴,琅琊夫人(1108-?)
修容毛朱英(1096-?)
修媛陳大和(1100-?)
順儀曹柔(1096-?)
順容徐散花(1107-?)
順容周鏡秋(1103-?)
婉儀林月姊(1105-?)
婉容王月宮(1099-?)
婉容任金奴(1107-?)
婉容閻寶瑟(1109-?)
據《開封府狀》統計,靖康之難時,徽宗有封號的妃嬪及女官共143人,無封號的宮女多達504人。
兒子
宋徽宗有共生有32子,其中有25位能活到成年。
長子---趙桓,(1100.5.23-1156)宋欽宗,北宋末代皇帝,母顯恭皇後王氏
次子---趙檉,早殤,封袞王
三子---趙楷,(1101-?)封鄆王,母懿肅貴妃王氏
四子---趙楫,早殤,封荊王
五子---趙樞,(1102-?)封肅王
六子---趙杞,(1104-?)封景王
七子---趙栩,(1106-?)封濟王
八子---趙棫,(1107-?)封益王,母貴妃劉氏
九子---趙構,(1107.6.13-1187.11.9)封康王,即宋高宗,南宋創建者
十子---趙材,(1108-?)早殤,封邠王
十一子---趙模,(1108-?)封祁王,母貴妃劉氏
十二子---趙植,(1108-?)封莘王,母懿肅貴妃王氏
十三子---趙朴,(1109-?)封儀王
十四子---趙棣,(1109-?)封徐王
十五子---趙㮙,(1110-?)封沂王
十六子---趙栱,早殤,封鄆王
十七子---趙栻,(1111-?)封和王
十八子---趙榛,(1111-?)封信王,母貴妃劉氏
十九子---趙椿,早殤,封漢王
二十子---趙屋,(1112-?)封安康郡王
二十一子---趙楗,(1113-?)封廣平郡王
二十二子---趙機,(1113-?)早殤,封陳國公,母懿肅貴妃王氏
二十三子---趙梃,(1113-?)封相國公
二十四子---趙樾,(1115-?)封瀛國公
二十五子---趙柍,(1115-?)封建安郡王,母貴妃劉氏
二十六子---趙椅,(1118-?)封嘉國公,母貴妃劉氏
二十七子---趙棟,(1119-?)封溫國公
二十八子---趙楒,(1120-?)封英國公,母貴妃劉氏
二十九子---趙桐,(1121-?)封儀國公
三十子---趙柄,(1122-?)封昌國公
三十一子---趙樅,(1123-?)封潤國公
三十二子---趙相,(1125-?)封韓國公
女兒
政和三年,公主改稱為帝姬。 宋徽宗還有34女(見《宋史》和《靖康稗史箋證》中《開封府狀》《宋俘記》《呻吟語》《青宮譯語》等):
嘉德帝姬趙玉盤(1100-1140):建中靖國元年六月,封德慶公主。改封嘉福,尋改號帝姬,再封嘉德。靖康之變時28歲,初嫁左衛將軍曾夤,靖康之變後,為金宋王完顏宗磐妾,完顏宗磐被金熙宗誅殺後,嘉德帝姬沒入宮中侍金熙宗,死於天眷三年十二月,後追封夫人。
榮德帝姬趙金奴(1103-?):母顯恭皇後王氏。初封永慶公主,改封榮福。尋改號帝姬,再封榮德。靖康之變時25歲,初嫁左衛將軍曹晟。靖康之變後,為金完顏昌之妾,完顏昌為金熙宗誅殺後,榮德帝姬入宮中侍金熙宗。
安德帝姬趙金羅(1106-1127):初封淑慶公主,改封安福。尋改號帝姬,再封安德。靖康之變時22歲,初嫁宋左衛將軍邦光,1127年靖康之變後為金之都統完顏闍母所佔,於同年十月二十六日即被折磨死於完顏闍母寨。
茂德帝姬趙福金(1106-1128):初封延慶公主,改封康福。尋改號帝姬,再封茂德。靖康之變時22歲,初嫁宣和殿待制蔡鞗,茂德帝姬容貌最美,因而為金人指名索要,為第一批送入金營者。茂德帝姬先為金二皇子完顏宗望所佔,後完顏宗望死,又為完顏希尹所佔。第二年,即天會六年八月即被折磨死於完顏希尹寨。
成德帝姬趙瑚兒(1110-?):靖康之變時18歲,初嫁向子房,入金後入洗衣院[11]。此後未見其出洗衣院之記載。
洵德帝姬趙富金(1110-?):靖康之變時18歲,初嫁田丕,靖康之變後,為金珍珠大王完顏設也馬之妾,設也馬即國相完顏宗翰之子。
顯德帝姬趙巧雲(1111-?):靖康之變時17歲,初嫁劉文彥,入金後入洗衣院。此後未見其出洗衣院之記載。
順德帝姬趙纓絡(1111-?):母懿肅貴妃王氏。靖康之變時17歲,初嫁向子扆,靖康之變後,為完顏宗翰所佔,後離開完顏宗翰寨去五國城,為金東路都統習古國王按打曷所拘,很快死於按打曷寨中[12]。《宋史》言其改嫁習古國王,這不一定。看金人之行為,則習古王強占順德帝姬恐難免,但是應該未嫁。
儀福帝姬趙圓珠(1111-?):靖康之變時17歲,未嫁,靖康之變後,為四皇子完顏宗弼所佔。
柔福帝姬趙多富(1111-1142):又名嬛嬛,母懿肅貴妃王氏。靖康之變時17歲,未嫁,靖康之變後先為完顏宗望所得,北上時又為蓋天大王完顏宗賢所佔,間且為千戶國祿所佔,入金後,為金太宗吳乞買所佔,旬入洗衣院,後又為完顏宗賢帶歸,最後完顏宗賢將其嫁於徐還。 1130年逃回宋。1142年被宋高宗趙構生母韋氏指為假冒被趙構誅殺。但《隨園隨筆》和《竊憤續錄》認為韋氏在金國也歸蓋天大王完顏宗賢,正好和柔福帝姬共事一夫,回宋後為名聲計殺柔福帝姬以滅口。
保福帝姬趙仙郎(1112-1127):靖康之變時16歲,未嫁,靖康之變後,同年三月七日被折磨死於劉家寺。
仁福帝姬趙香雲(1112-1127):靖康之變時16歲,未嫁,靖康之變後,同年二月二十五日被折磨死於劉家寺。
惠福帝姬趙珠珠(1112-?):靖康之變時16歲,未嫁,靖康之變後,為寶山大王完顏斜保妾(斜保為完顏宗翰之子,完顏設也馬之弟)。
永福帝姬趙佛保(1112-?):靖康之變時16歲,未嫁,入金後入洗衣院。此後未見其出洗衣院之記載。
賢福帝姬趙金兒(1112-1127):靖康之變時16歲,未嫁,靖康之變後,同年二月二十八日被折磨死於劉家寺。
寧福帝姬趙串珠(1114-?):靖康之變時14歲,未嫁,靖康之變後,為兗王完顏宗雋之妾,完顏宗雋被金熙宗誅殺後,寧福帝姬入宮中侍金熙宗。 和福帝姬趙金珠(1116-?):母貴妃劉氏。靖康之變時12歲,入金時候尚幼,入金入洗衣院居住,後未見其出洗衣院之記錄。
令福帝姬趙金印(1118-?):靖康之變時10歲,入金時候尚幼,入金入洗衣院居住,長大後入金宮侍金熙宗。
華福帝姬趙賽月(1119-?):靖康之變時9歲,入金時候尚幼,入金入洗衣院居住,長大後入金宮侍金熙宗。
慶福帝姬趙金姑(1121-?):靖康之變時7歲,入金時候尚幼,入金入洗衣院居住,長大後入金宮侍金熙宗。
純福帝姬趙金鈴(1124-?):靖康之變時4歲,入金時候尚幼,入金入洗衣院居住,長大後先為完顏設也馬之妾,後被遣嫁王成棣(即《青宮譯語》之作者)。
歷任宰相
章敦
韓忠彥
曾布
蔡京
蔡卞
蔡攸:蔡京之子
蔡懋
趙挺之
何執中
張商英
鄭居中
劉正夫
余深
王黼
李邦彥:浪子宰相
白時中
王安中
鄭居中
張邦昌
吳敏
童貫
高俅
梁師成
唐恪
張叔夜
種師道
薛昂
鄧洵武
❼ 中國歷史上有哪四位皇帝為老子《道德經》做過注
分別是唐玄宗李隆基、宋徽宗趙佶、明太祖朱元璋和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
史料記載有八位皇帝注釋過《道德經》。這其中有四位皇帝的注本已佚失無法考證。注釋作品流傳下來的有四位皇帝。
❽ 趙佶的為政舉措
宋徽宗即位後,向太後「權同處分軍國事」。太後在神宗時即是守舊派,當政後隨即任命守舊派、韓琦長子韓忠彥為執政,不久又升任右相,左相章惇、執政蔡卞等相繼受攻擊,蔡卞首先被貶任知府;同時恢復被貶逐的守舊派官員的名位,守舊派官員接著相繼上台。當年七月,向太後還政後不久,反對立徽宗為帝的左相章惇被罷相,韓忠彥升任左相,曾布升任右相。當時守舊派與變法派的斗爭日趨激化,也有官員認為元祐、紹聖均有失誤,應該消除偏見,調和矛盾。於是改次年為建中靖國。但是新舊黨爭不僅沒有停止而是愈演愈烈。建中靖國元年(1101)十一月,鄧洵武首創徽宗應紹述神宗之說,攻擊左相韓忠彥並推薦蔡京為相,得到執政溫益的支持,為徽宗所採納,首先於同月末決定改明年為崇寧元年,明確宣示放棄調和政策,改為崇法熙寧變法。
徽宗時期始終是蔡京及其黨羽的天下,他們打著紹述神宗改革的旗號,作為排斥異己打擊反對者的幌子。崇寧元年九月,首先把元祐及元符三年恢復舊法的文彥博、司馬光等120人,稱為元祐奸黨、元符奸黨,刻石於端禮門(文德殿南門)。又復查元符三年三月向太後執政時下詔求直言時應詔所上之書奏,被查者達582人。崇寧三年(1104)六月,又將元祐、元符黨人與上書邪等者,刪去一部分後合並為「元祐黨籍」,以司馬光為首,共309人,作為重點打擊對象,其中有與上述三項無關的改革派章惇、曾布等10餘人。並刻石於文德殿門東壁及各州、府。 宗教政策 宋徽宗尊信道教,大建宮觀,自稱教主道君皇帝,並經常請道士看相算命。他的生日是5月5日,道士認為不吉利,他就改稱10月10日;他的生肖為狗,為此下令禁止汴京城內屠狗。他多次下詔搜訪道書,設立經局,整理校勘道籍,政和年間編成的《政和萬壽道藏》是我國第一部全部刊行的《道藏》。他下令編寫的「道史」和「仙史」,也是我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道教史和道教神化人物傳記。宋徽宗還親自作《御注道德經》、《御注沖虛至德真經》和《南華真經逍遙游指歸》等書,使我國道籍研究有了完備的資料。
俗語十道九醫;黃老道家的著作《黃帝內經》既是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而道家隱士與道家繼承者道教都在相當長的時間內, 扮演了地方醫療機構的角色。宋徽宗在地方上大建宮觀,他的一個想法就是把當時先進的醫療送到基層——是他作為道君皇帝的惠政之一。 茶事發展 宋代是我國茶事演進的重要階段,盛行點茶、鬥茶以及茶百戲等。宋徽宗精於茶藝,曾多次為臣下點茶,蔡京《太清樓侍宴記》記其「遂御西閣,親手調茶,分賜左右」。據熊蕃《宣和北苑貢茶錄》記載,徽宗政和至宣和年間,還下詔北苑官焙製造、上供了大量名稱優雅的貢茶,如玉清慶雲、瑞雲翔龍、浴雪呈祥等。
宋徽宗對中國茶事的最大貢獻是撰寫了中國茶書經典之一的《大觀茶論》,為歷代茶人所引用。關於該書書名,此書緒言中說:「敘本末列於二十篇,號曰《茶論》。」熊蕃《宣和北苑貢茶錄》說:「至大觀初今上親制《茶論》二十篇」。南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中有著錄:「《聖宋茶論》一卷,右徽宗御制」。《文獻通考》沿錄,可見此書原名《茶論》。由於晁公武是宋人,所以稱宋帝所撰茶論為《聖宋茶論》。明初陶宗儀《說郛》收錄了全文,因其所作年代為宋大觀年間(1107一1110),遂改稱《大觀茶論》,清代古今圖書集成收錄此書時沿用此書名,今仍之。《大觀茶論》全書首緒言,次分地產、天時、采擇、蒸壓、製造、鑒別、白茶、羅碾、盞、筅、瓶、杓、水、點、味、香、色、藏焙、品名,共二十目。對於地宜、採制、烹試、品質等,討論相當切實。其中尤其是關於點茶的一篇,詳細記錄了宋代流行點茶這種代表性的茶藝,為後人了解宋代點茶提供了依據。 發展繪畫 宋徽宗還發展了宮廷繪畫,廣集畫家,創造了宣和畫院,培養了像王希孟、張擇端、李唐等一批傑出的畫家。他組織編撰的《宣和書譜》和《宣和畫譜》、《宣和博古圖》等書。是美術史研究中的珍貴史籍,至今仍有極其重要的參考價值。
北宋滅亡後,興盛一時的徽宗宣和畫院隨之結束,一些畫院畫家經過輾轉逃亡,逐漸集結於南宋的都城臨安,先後被恢復在畫院中的職務,成為南宋畫院的骨幹力量。李唐、劉宗古、楊士賢、李迪、李安忠、蘇漢臣、朱銳、李從訓等都屬於這種情況。宋高宗雖然在政治上也是苟且偷安,但對於書畫之事,仍十分重視,特別是後來他利用繪畫為他的政治服務,組織畫家進行創作。所以,南宋時繪畫活動主要還是以畫院為中心。
❾ 中國歷史上哪些皇帝注過《老子》
分別是唐玄宗李隆基、宋徽宗趙佶、明太祖朱元璋和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
❿ 以下五位皇帝中,哪一位沒有為《道德經》作過注
中國歷史上有四位皇帝為《道德經》作過注,他們分別是:唐玄宗李隆基, 宋徽宗趙佶 , 明太祖朱元璋, 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春秋時期老子(即李耳)所作的哲學著作。在先秦時竹簡《文子》稱《上?經》、《呂氏春秋·注》稱為《上至經》,在漢初漢景帝尊為《道德經》,至唐代唐太宗曾令人將《道德經》翻譯為梵文。唐高宗尊稱《道德經》為《上經》,唐玄宗時更尊稱此經為《道德真經》。
古代馬王堆版是上篇《德篇》和下篇《道篇》不分章,現代通行版本共81章,前37章是《道篇》,後44章為《德篇》。《道德經》這部神奇寶典被譽為萬經之王,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中國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作者簡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謚伯陽。華夏族,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約生活於前571年至471年之間。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認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